⑴ 年代,哪一時期才是香港電影最鼎盛的時期
香港電影最鼎盛的時期是80年代和90年代初
在香港電影鼎盛的年代,由於寬松的文化政策,出現的真正意義上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種類型片層出不窮,警匪片,動作片,武俠片,喜劇片,賭博片、黑幫片,三級片,僵屍片競相爭艷,並且在世界影壇都處於領先地位,這些類型的片子好像除了香港,其他地區拍的都不怎麼好。
⑵ 80-90年代,香港電影鼎盛時期,群星薈萃。幾乎沒有大陸的電影,那時候大陸在幹嘛
其實香港電影是自70年代開始才蓬勃發展的,這跟當年香港67暴動有關,簡單來說,香港在1967年發生過暴動,社會嚴重動盪,然後當年殖民地政府設獨立調查組,調查為何會發生這么嚴重的事情,結論就是年輕人缺乏發展機會,再說白一點就是精力沒地方發揮,而且缺乏賺錢、向上流動的機會。
所以70年代開始,殖民地政府大力發展香港的影視娛樂事業,青少年不是很有腦筋很有活力和精力沒地方發揮嗎?好,就給他們做編劇,把奇謀妙計都發揮到編劇上,有活力的就分配到其他如演員啊、服裝、道具等等,總之給青年人有事可做,有地方可以發揮精力,並且可以賺大錢的。而且當年TVB也在1967年開業,隨後也有其他免費電視台開業,電視機也逐漸普及,演員、編劇等需求挺多的,而因為那些人長年參與電視劇製作,為電影製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吧,至少你要在電視劇裡面積累台前幕後的經驗,你在電影上才有好的發展吧。
當時香港電影題材比較開放五花八門,他們連英女王、美國總統都拿來惡搞,具體請參見 最佳拍檔
而80-90年代其實大陸也有很多電影,題材也很豐富,不過畢竟是發展中國家,電視機90年代才開始普及,而電視台也不像現在這么多,就更談不上拍電視劇,電視劇少,那麼電影的人才也接著少,其實很多電影人一般都是從電視劇積累經驗然後再到電影的。。不過隨著改革開放,經濟起飛,90年代左右也出了很多大製作膾炙人口,如甲方乙方等等。。。總之有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吧。。。
⑶ 香港電影的真正起飛在中國電影史上地位的確立實在哪一世紀哪一年代
20世紀80年代
⑷ 香港電影發展史,要從民國開始,越詳細越好
1940年代,香港「大觀影片公司」美國分廠出品的《華僑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體電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革新運動」,他認為若要改善香港電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質素提高,並主張先從劇本著手,才能產生好電影,更羅致了各方各面的技術人員,,網路名符其實的一級演員及一群文字與電影藝術均有專業修養的青年擔任編劇,例如古龍耕、馮鳳歌等人。「南洋」在這次革新運動下創作出《千金一笑》,《怪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來》等名作。其後,香港陷入戰亂時期,「從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並炸毀了大觀電影廠和其他電影設施,1946年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的狀態。」12其實自1945年末已有「聯藝」,「華聲」,「聯聲」等電影公司復員,復業,但由於一些主要電影工作者如關文清,吳楚帆,白燕等還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電影製片場地如「南洋片場」,「大觀片場」等受到破壞,已經變成廢墟一片;加上一些製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電影業直至1946年才開始正式復甦。
「港土重光後,娛樂事業日趨蓬勃,尤以電影院,觀眾更形擁擠,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滿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粵語影片的盛產期。每年有200部粵語片問世,其中不少是粵劇片。」14但其實自1946年代後除了粵語片外,國語片也同時發展起來,這更是由於在內戰期間上海時局動盪,國內的著名電影人如張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員則有周旋,嚴俊和白光等紛紛南下。在此時張善琨與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華影業公司」(1947-1954)並於1948年拍攝《國魂》及《清宮秘史》兩套轟動一時的著名電影。在1940年代末還有「大中華」,「長城」,「國泰」等國語電影廠出現,這些電影廠更出產了不少著名電影,如「長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動一時,成為一代名片。
踏入50年代,被喻為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15由於戰後香港社會還未完全復原,加上大量難民湧入,造成不少嚴重社會問題。而此時的粵語片為了迎合普羅大眾,為市民提供廉價娛樂,故推出不少粗糙濫造的粵話片,這些作品被稱為「七日鮮」 ,因為這些影片一個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時亦有不少嚴肅認真之作,例如「中聯」的《家》(根據巴金的小說改編),「中聯」創業於1952年,其創辦人共有二十一位,他們全都是粵語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吳楚帆,張活游,馬師曾,吳回,白燕,黃曼梨等。他們創立「中聯」有一個共同目標:「拋開脫離現實,內容空泛的粵劇片,生產既娛樂大眾又有教育意義的社會意識片。」16而在
「七日鮮」 影片充斥下致使香港粵語片變得低俗,為了改善香港電影這種粗製濫糙之風氣,一批有志向的電影人如:吳楚帆,吳回,秦劍,高魯泉,紅線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清潔運動」(圖右)去提高影片之質素,改善香港電影之發展。
粵語片在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產量驚人,而且類型眾多,有戲曲、武俠、喜劇、文藝、倫理等,可謂百花齊放。可是隨著戰後出生的一代逐漸成長,社會日趨繁榮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傳統粵語片己無法滿足他們的口味,故出現了以經紀,白領及工廠女工為題材的都市喜劇、模仿西方間諜片的偵探動作片、全盤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現了陳寶珠,蕭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熱潮。
而同時「其實自1961年「邵氏」在清水灣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腳,開拓新院線,引進新科技……國語片的製作已非小本濫拍的粵語片所能及。」17而在60年代中最受市民歡迎的莫過於國語武俠片,1967年「邵氏」推出《龍門客棧》和《獨臂刀》轟動影壇,國語片在60年代中開始大行其道,相反由於市場之轉變,國語片之沖擊,加上1967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啟播,電視的普及吸引了一
批觀眾,粵語片之產量開始下降。同時當時的導演因粵語片產量下降為了維持發展他拍了許多低成本的粵語色情電影,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導演開始以風月題材作為出發點,拍制了不少情慾電影,色情電影之興起亦成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電影業的一個特色。
1971年李小龍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時香港電影仍以國語片為主導,直至1973年才再次出現一部新的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許冠文的《鬼馬雙星》到了1977年粵語片的產量才超過國語片,故到了1970年代中粵語片才重新興起。
10月25日,第十五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在杭州拉開帷幕。《神話》、《千里走單騎》、《十面埋伏》、《天下無賊》、《張思德》、《功夫》、《新警察故事》、《霍元甲》等10部風格各異的影片入圍本屆百花獎。
港片首度同內地影片同台爭奪「金雞」「百花」,這是否會成為下了多屆「多黃蛋」的金雞百花電影節評獎制度的有益促進,暫且難知。不過,這次金雞百花電影節對香港電影敞開大門,或許意味著香港與內地電影已經實現了從形式上的合作,逐漸邁向真正的融合。
上世紀80年代,在《少林寺》成功敲開內地電影大門之後,港產片如潮水般涌進內地。雖然不乏武打片,但槍戰片很快成為主流,港產片的火爆場面給內地觀眾留下了太多新奇的印象。這段鼎盛時期,香港年產影片300餘部,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雖非每部影片都取得了絕佳票房收入,但是絕大部分影片最終闖進內地,並受到內地觀眾的廣泛熱捧卻是不爭的事實,一批香港影星也由此脫穎而出。
80年代香港電影在內地的走紅,主要得益於內地的文化短缺。這種短缺並非一味指內地影視作品的數量,而是內地影視作品本身質量參差不齊,經不住港片的沖擊。但是,隨著經濟的突飛猛進,內地電影逐漸站穩了腳跟,一批在國際上頗有影響力的電影也慢慢收復了市場。而另一方面,香港電影人因為對內地經濟騰飛帶來的廣闊電影商機「垂涎欲滴」,在影片中開始有意無意地添加些「內地元素」,以博取內地觀眾的好感。當內地觀眾對港產片那種打打殺殺開始感到膩煩的時候,香港電影人就不得不認真琢磨內地觀眾的口味。而這種兼顧內地觀眾「口感」的製作風格,必然導致香港本土觀眾的流失。但是,相對於內地數億觀眾的廣闊市場,誰還在乎過去的那種小打小鬧呢?
還有,面對內地影視產業的迅速崛起,香港電影被迫越來越多地起用內地明星。《無間道》里我們看到了陳道明,《寶貝計劃》里出現了陳寶國。另一方面,無論是張藝謀還是馮小剛,也努力試圖在這兩種文化之間找到某種平衡點,《十面埋伏》和《天下無賊》中就有劉德華、金城武以及劉若英。
這么看來,香港票房收入的減少,應該是兩地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結果。這同時說明,香港電影已進入「後港片時代」。在「後港片時代」,從表面看香港本土藝人數量斷檔現象相當突出,目前仍舊為成龍、劉德華等寥寥幾棵常青樹艱苦把持。但是我們似乎不必為此過分憂心,因為越來越多的香港藝人開始了他們的「北漂」生涯,投身於內地發展。梁家輝就曾出演過《太行山上》,英俊小生魏俊傑在最近的電視劇《紅色記憶》中也出演了英雄何世昌,盡管起先觀眾質疑聲不斷,但魏俊傑的出色表演最終還是為觀眾所接受。
「後港片時代」是香港電影發展史的一個標志,但絕對不是香港電影產業的末日,起碼以國內這個廣闊的電影大市場來看,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的融合是發展的必然。既然是融合,經過陣痛之後,總會回歸到一個相對的平衡狀態,而這或許應是香港本土影片的最佳狀態。再說,盡管表面看來香港本土電影似乎少了,但實則上更多的影人「北上」帶動了整個內地電影產業的進步,內地電影的「香港元素」也得以增加。
希望合用!
⑸ 香港電影是什麼時候掘起的
上世紀五十年代
⑹ 看70年代香港電影當時香港工資就有三五千,當時工資相當於今天什麼購買力
好像沒有這么多吧,70年代初大概一千多,到70年代的末有三千,那時候是香港經濟起飛的年代,香港收入的增加,基本上是超過通貨膨脹的,所以現在的工資購買力是超過當年的。
⑺ 80年代-90年代好看的香港電影
最佳女婿
捕風漢子
霹靂先鋒
流氓差婆
義膽群英
龍在天涯
一本漫畫闖天涯
望夫成龍
龍鳳茶樓
小偷阿星
風雨同路
咖喱辣椒
師兄撞鬼
賭聖
無敵幸運星
江湖最後一個大佬
賭俠
整人專家
龍的傳人
新精武門1991
逃學威龍
賭俠2上海灘賭聖
情聖
漫畫威龍
家有喜事
逃學威龍2
審死官
鹿鼎記
鹿鼎記2神龍教
武狀元蘇乞兒
逃學威龍3之龍過雞年
唐伯虎點秋香
濟公
破壞之王
白麵包青天(九品芝麻官)
國產凌凌漆
西遊記之月光寶盒
西遊記之仙履奇緣
回魂夜(整鬼專家)
百變星君
(百變金剛)
大內密探
食神
家有喜事
算死草
(整人狀元)
行運一條龍
喜劇之王
千王之王2000
少林足球
功夫
1988
《霹靂先鋒》處女作品、憑藉本色表演
《捕風漢子》《最佳女婿》慣性表演狀態
1989
《龍在天涯》配角的巔峰表現
《義膽群英》差強人意
《流氓差婆》與吳君如的表演擦出火花,第一次轉型
1990
《望夫成龍》《一本漫畫闖天涯》無厘頭表演雛形、喜劇天份初露
《龍鳳茶樓》《風雨同路》表現平平,但已被觀眾認可
《咖喱辣椒》完全蓋過張學友的表演
《小偷阿星》《師兄撞鬼》慣性表演狀態
《賭聖》榮獲當年度十大賣座影片頭把,開始與吳孟達拍檔
《無敵幸運星》《江湖最的一個大佬》因《賭聖》一片而大賺,但周星馳的表現一般
《賭俠》榮獲當年度十大賣座影片第二名,周星馳名聲大噪
1991
《整蠱專家》新題材喜劇影片、與王晶初步形成默契
《龍的傳人》《新精武門1991》無厘頭表演定型
《翹課威龍》暑期強檔、當年度十大賣座影片第一
《賭俠2上海灘賭聖》鞏俐、方季惟分飾港版、台版女主角,周星馳已成票房保證
《情聖》與毛舜筠演對手戲,但主角過多,「星」味平平
《豪門夜宴》客串
1992
《漫畫威龍》開始有人懷疑周星馳到底能堅持多久
《家有喜事》香港最成功的喜劇之一、當年度十大賣座影片第二名
《翹課威龍2》有滑鐵盧之稱
《審死官》當年度十大賣座影片第一名
《鹿鼎記》當年度十大賣座影片第三名
《鹿鼎記2神龍教》當年度十大賣座影片第五名
《武狀元蘇乞兒》當年度十大賣座影片第四名
這是「周星馳年」,徹底佔領香港市場
1993
《翹課威龍3:龍過雞年》當年度十大賣座影片第七名,有人說這將是周星馳的最後一年
《唐伯虎點秋香》當年度十大賣座影片第一名,周星馳反攻
《濟公》慘敗
1994
《破壞之王》慣性表演
《九品芝麻官之白麵包青天》入選當年度十大賣座影片
《國產凌凌漆》與袁詠儀擦出火花,無厘頭表演完全成熟,與羅家英合作備受認可
1995
《西遊記之101回月光寶盒》《西遊記完結篇之仙履奇緣》第二次轉型,效果你說怎麼樣!!!,皆入選當年十大賣座影片,無厘頭+浪漫主義+想像力,與莫文蔚擦出火花
《回魂夜》繼續嘗試轉型,基本看不到本人面目,觀眾接受一般。
《百變星君》是當年周星馳影片票房最好的一部,但裡面摻雜王晶的成分,屬《整蠱專家》的延續,無厘頭+電腦特技
1996
《大內密探零零發》重復無厘頭形式
《食神》非常一般,但頗得好萊塢口碑,也是周星馳執導的第一部電影
1997
《1997家有喜事》與《家有喜事》相比,周星馳在喜劇表現上優勢不明顯
《算死草》無厘頭表演進入死胡同,帶出葛民輝的喜劇才華
1998
《行運一條龍》痛苦的無厘頭,但在導演手法上有不少進步,退格成配角
1999
《喜劇之王》第三次轉型,深入喜劇表演形式,自編自導自演
《千王之王2000》拋開無厘頭,深入細致的喜劇表演完全蓋過主角張家輝
2000
沒有拍攝電影,精心打造《少林足球》。
2001
《少林足球》於7月2日在香港舉報首影式,又是一部精品
⑻ 香港電影曾經輝煌到什麼地步
隨著經濟的崛起,中國製造曾享譽全球,隨著時代的落幕,香港電影的香港製造也隨之東去,黯然銷魂不見當年風流多姿。
須知,那時的香港電影,那時充斥著錄像帶和光碟的時代,香港電影整整影響了東南亞數十年,產量也是層出不窮,不但成就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和耳熟能詳的明星,且還釀造了獨特的香港電影的味道。
而最出彩的名片應該就是香港功夫片了,直接塑造出了兩個聲名斐然的國際巨星:成龍和李連傑。
如今,成龍的名聲和影響力甚至在國外更大。
還記的成龍的動作最喜感,李連傑的動作最漂亮,李小龍最霸氣,霸氣到功夫作為一種文化明信片的程度。
曾記得,周潤發拿槍最帥,而吳鎮宇最妖,梁朝偉的眼神最性感。
香港電影好像老了,似乎只能在夕陽中回望曾經的輝煌,那些英雄本色,那些賭神賭俠一代梟雄稱雄的年代。
就算是來自大陸的最高級別的《霸王別姬》,我們看到最出彩的精華仍然是來自於香港的張國榮,來自於香港的味道。
曾經一直在思考,為什麼張國榮能拍出霸王別姬那樣的角色,那要內心何等的溫柔,後來在某個愚人節聞之終身一躍方才真正的感到其內心已對這個世界支離破碎的溫柔。
1997年,偉大的改革先行者黯然離世,差一點見到回歸到祖國的懷抱,但那似乎也是香港電影的一個不明顯的拐點。
這個拐點就像迴光返照,隨著杜琪峰等作品的相繼出彩,周星馳開啟導演之路,以《功夫足球》向新世紀問好,似乎香港電影可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然而事實是,覆巢之下無完卵,隨著梅艷芳悲鴻一瞥的離去,隨著張國榮縱身一躍,到如今,發哥老了,宣告要裸捐畢生財富,梁朝偉,無間道之後也逐漸默默無聲,依稀在劉嘉玲的時尚邊緣偶有問起。
⑼ 香港電影鼎盛時期是那個年代
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97以後逐漸衰弱!其中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最為輝煌~!~!
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