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偷自行車的人》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對於《偷自行車的人》這部1948年的黑白電影,很多研究歐洲電影風格流派史的學者,都會將其歸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的代表作品,就像著名影評人羅傑-伊伯特所說:「故事非常直白,看起來更像寓言而非戲劇,在它上映的那會兒,人們把它看做一則馬克思主義的寓言故事。」這種左翼思想的意識形態布滿本片並不是一次偶然,而是在戰後,由於義大利左翼政黨被擁護掌政,在電影這類文化層面,自然需要背書。
新現實主義與人物抉擇
維托里奧-德-西卡能被譽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這部《偷自行車的人》可以說功不可沒,當然本片的編劇,德-西卡的老搭檔——柴伐蒂尼也同樣享有桂冠。電影中新現實主義並不是一種文辭上的堆砌,而是在於電影影像上整體風格的表現。
本片的開場是一大群失業工人從卡車上下車,擁簇到一位負責工作分配的官員身邊,在粗糙畫面的景框中,則是工人們扇形似的流動,這個構圖讓人想到了盧米埃爾的早期無聲短片——《工廠大門》,紀錄片味道的忠實還原,讓這部電影的開場就像是一則現實主義般的寓言。
但是德-西卡的現實主義又同人物的生活抉擇相互聯系,共同屬於底層人民的精神圖譜。主角瑞奇在一開始便幸運地得到一份張貼海報的工作,但是前提是必須擁有一輛自行車,雖然瑞奇並沒有,不過在幸運機會面前,他並不打算放棄,在妻子當掉兩床床單之後,他終於擁有一輛自行車,這也意味著,他將會得到這份海報張貼的工作。然而隨後失去自行車的轉折,讓這個擁有兩個孩子的四口家庭面臨生活崩潰的風險。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德-西卡並沒有刻意渲染主角一家的貧窮,而是盡量用克制和簡略的鏡頭來速寫這一境況,比如只用三秒鍾的時間來交代瑞奇一家的第二個孩子——一個小嬰兒。
這種處理方式還同樣在瑞奇找尋自行車的過程中,電影在三十分鍾之後,即是主角瑞奇和他的兒子布魯諾在一天的時間內找尋自行車的經歷,每一次的尋找幫助,總會讓人覺得這是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自然選擇,並不是刻意的戲劇沖突或者安排。比如瑞奇在詢問女巫之後卻意外地再次遇到小偷,這種偶然像是生活中的一種不經意,或許所謂的新現實主義不在於生活的表徵展露,而是在於表達現實中的世事無常。
廢墟上的群像,新生活的「尋找」
如果我們把關注的焦點從主角瑞奇的身上,移鏡到戰後羅馬的群像中,則會發現,這座戰後城市每個人的彷徨和焦慮。諸如開卡車的司機抱怨自己整日無事可做,只能聽歌消磨時間;一大群城市居民面臨各種問題,卻只能通過女巫的所謂「上帝啟示」來慰藉自己。
而故事的導火索「自行車被偷」便是一個世道混亂的明證。通過工會朋友之口,我們知道,這類偷竊其實並不在少數,那些偷了自行車的人都深諳此道,我們在電影中對於三個偷竊犯的明確分工也能一看究竟,偷竊過程的嫻熟和偷完之後頗有程序的處理,這種反諷的運用在本片中刺穿了很多戰後骯臟而乘火打劫的勾當。
「尋找」這個動作其實背後代表的意義往往都超越「尋找物」本體,從而上升到另外一種更高的思想內蘊,而在本片中無疑代表著「新生活」的希望。
戰後羅馬的破碎毫無疑問成為每個當地居民的心頭大石,失業、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被摧毀、作為戰敗國的恥辱等等心理陰霾都加重了羅馬上空的灰度。而對於本片的主人公瑞奇來說更是如此。本片一個巧妙的運用是,並沒有直接表達瑞奇對於工作、對於生活的強烈渴求,而是用了一個嫁接,把這種本質上的希望放置在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物件——自行車上,通過需要自行車(新生活的可能)——獲得自行車(新生活的開始)——失去自行車(新生活的毀滅)的這樣一個過程,將一個戰敗國底層家庭的風雨飄搖與一輛二手自行車掛鉤,這種讓人顯而易見的手法除了讓觀影者更加容易體會家庭破產的絕望,更是對於無常生活的自嘲。
父子間的對話:從精神偶像到生活認同
每一個父親都是孩子最初的精神偶像,如果要讓我列出自己的真理信條的話,這一句絕對名列前十。
本片的主角瑞奇是由馬齊奧拉尼飾演,而他可愛靈性的兒子布魯諾則是由小演員斯代奧拉當綱,兩人在電影的後一個小時如影隨形。瑞奇的緊張和焦慮始終緊貼著觀眾的情緒,絲毫沒有離開過,而布魯諾則像是一個機靈的小尾巴一樣始終伴隨在父親左右,電影的這種單向對話直到55分鍾之後才有所改變。
布魯諾因為詢問父親為什麼不讓老人喝湯而遭到瑞奇的掌摑,之後的哭泣顯然沒有引起父親過多的關心和在乎,直到瑞奇聽聞有孩子在河中溺水才突然擔心布魯諾的安全,四處吶喊找尋,兩人才開始進行雙向交流,而電影的主線也在此刻偏移軌道,把父子之間隱約的感情通過一場具有階級差別的午飯表達出來。
而在電影最後通過布魯諾看到父親偷別人的自行車而遭到滿街的追打,此時一個孩子對於父親的崇拜轟然倒塌,同時那份幼年的自尊心也遭到永難磨滅的侵蝕。但是結尾父子兩人手拉手在羅馬街道上充滿未知悲戚的行走,也讓原來的精神崇拜轉為對於生活的心酸認同,盡管這一認同充滿了不甘和成長的陣痛,但是這卻是他逃避不了的事實。
本片在1949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獲得了榮譽大獎,之後在國際上也聲譽日漲,直至今日它的「新現實主義」依然影響深遠,如同奧遜-威爾斯的《公民凱恩》在形式主義上的影響力一樣,《偷自行車的人》在現實主義影像風格上的簡單凝練總能給後世影片帶來新的啟示。
轉載或約稿請聯系作者
2.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由誰提出,有什麼流派
在二戰後期的廢墟上誕生的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其實具有鮮明的時代和地域特徵。其美學主張受到了蘇聯電影和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電影的影響,其實踐可能又涉及到手提攝影機的出現,而對它產生最為直接影響的因素,卻是莫索里尼時代粉飾太平的影片創作。作為對虛假現實的一種撥亂反正,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以一種近乎紀錄性的真實,為義大利保留了一段真誠的影像檔案。「事實上,影片中所表現出的戰後特定的題材和內容,也幾乎是全世界所共有的。然而,義大利電影藝術家們卻是最直接、最迅速地在影片中反映出來。他們緊緊地抓住了這個機遇,發展了屬於自己本民族的電影文化。」為義大利取得榮譽並將自己和作品永遠的銘刻在電影殿堂之上的,有如下的名字:羅西里尼拍攝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維斯康蒂拍攝的《大地在波動》(1947年);德,西卡拍攝的《偷自行車的人》(1948年);以及德·桑蒂斯的《羅馬十一時》(1951年)等等。
德,西卡拍攝的《偷自行車的人》(1948年)是根據一則真實的新聞事件改編而成的電影,在新聞中,兩父子在街頭忙碌奔波24個小時,只為自己尋找失去的一輛自行車。而改變成的電影,保留了這一基本事實,卻又在更大的范圍內融合了當時義大利的社會現實,比如宗教在人們心中的寄託和現實中的無效,比如大街上都是為生計奔波的人群寫生,又如新的社會秩序建立之前的混亂等等
3. 《偷自行車的人》哪國的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代表作,也是導演維托里奧享譽最隆的一部電影。故事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羅馬,在百廢待興之際,男主角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張貼海報的工作,不料第一天上班便被人偷了他工作上必須的腳踏車,於是跟他的小孩子踏破鐵鞋到處找車,最後無可奈何地下手偷別人的車,卻被逮個正著。全片故事簡單,但拍得有笑有淚,將戰後羅馬的社會面貌鮮活地反映出來。非職業演員的兩父子演得十分生活化,好些場面令人感動得無話可說。 《偷自行車的人》Ladri di Biciclette 義大利影片。1948年生產。C.柴伐蒂尼根據同名小說改編,V.德·西卡導演。該片為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作之一。它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工人的悲涼遭遇,反映了當時義大利的社會狀況。影片情節簡練,筆觸細膩,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藝術形式,都對當時及後世的電影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影片的寫實手法不僅表現在實景拍攝上,如主人公破舊的服裝、簡陋的住房、羅馬臟亂的街道、匆匆往來的行人等,還表現在採用了直接敘述的方法,以丟失的自行車為線索,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表現出社會的貧困、危機以及它們帶來的後果:失業、黑市、賣淫、人的自私等。並通過這些表象去揭示政治的 、經濟的甚至哲理的深層內容。該片獲得1949年第22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第6 屆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金球獎最佳外國影片獎和英國影視藝術學院最佳影片獎,1958年,在布魯塞爾國際博覽會上,評為電影史上12部最佳影片之一。
4. 《偷自行車的人》是40年代末義大利( )運動的代表作品
《偷自行車的人》是20世紀40年代末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的代表作品。
5. 比較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偷自行車的人》和中國第六代導演賈樟柯《小武》的異同
都用了平實的攝影手法
都使用非專業演員
配樂極簡
6. 「偷自行車的人」是哪個國家的電影
《偷自行車的人》(義大利語: Ladri di biciclette)是由義大利著名導演維托里奧·德·西卡導演,朗培爾托·馬齊奧拉尼 、恩佐·斯泰奧拉等主演的義大利電影。它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工人的悲涼遭遇,反映了當時義大利的社會狀況。影片情節簡練,筆觸細膩,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藝術形式,都對當時及後世的電影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
本片是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代表作。曾獲得1949年第22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第6 屆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金球獎最佳外國影片獎和英國影視藝術學院最佳影片獎,1958年,在布魯塞爾國際博覽會上,評為電影史上12部最佳影片之一。
7. 電影偷自行車的人是哪個國家的經典電影
《偷自行車的人》是由義大利導演維托里奧·德·西卡執導,朗培爾托·馬齊奧拉尼和恩佐·斯泰奧拉等人主演的劇情類電影。
二戰過後,羅馬同許多城市一樣,充斥失業和貧困,人們常常為一個工作機會爭得頭破血流,電影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工人的悲涼遭遇,反映了當時義大利的社會狀況。[
樓主,需要電影資源嗎?我可以網路雲分享給你。
8. 影片<偷自行車的人>是20世紀50年代哪國的作品
《偷自行車的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開山之作,導演維托西奧-德-西卡,1947年出品,中國於1954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配音復制
9. 影片偷自行車的人是義大利什麼電影流派的代表作
《偷自行車的人》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經典之作,是世界電影史上十大不朽的影片之一,它集中代表了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影片觸及到了義大利下層社會的生活,深刻地反映了義大利的社會現實。其結構巧妙,演員的表演也真實自然,使影片看上去更具真實性且富有親切感。影片中沒有眼淚,卻比後世大賣苦情的作品更令人痛徹心扉,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傑出代表作。
故事發生在二戰後的羅馬。職業介紹所前人群涌動,無數人在等待工作。賦閑
達兩年之久的安東終於被介紹到廣告張貼所工作,但有個條件,他必須有自行車才能工作。妻子當掉了家裡所有的床單才贖回被當掉的自行車。第二天一早,兒子布
魯諾就為爸爸擦好自行車,妻子為他准備好午餐。安東從廣告張貼所領到任務,一位有經驗的工人給他指點完工作要領,留下他獨自工作。一小夥子乘安東工作之
時,騎上他停靠在路邊的自行車飛馳而去。安東跑去追趕,卻被眼線干擾,失去目標。安東向警察報案,卻得不到任何幫助,他只得向好友求援。好友建議第二天一
早到自行車市場去找,因為偷車人可能在那兒脫手。次日清晨,安東帶著兒子和好友來到自行車市場。一陣尋找後毫無結果。他們又來到另一個自行車市場繼續尋
找。不想一場大雨,把市場沖散。父子擠在屋檐下避雨時,發現那個偷自行車的小伙在不遠處和一個老乞丐交談。安東追了過去,那人騎著自行車逃走。安東急忙回
來尋找老乞丐,盤問他小伙的下落。老乞丐拒絕回答,安東父子緊盯他來到一座教堂,安東再三要求老乞丐陪他去找小伙。無奈下老乞丐只得告訴他一個地址,但不
肯陪他去。他們的爭吵聲引來教堂工作人員,老乞丐趁機溜掉。
按老乞丐提供的地址,父子來到一個貧窮的居民區,在那兒碰到偷車的小伙。
小伙看到他們撒腿就跑,安東把小伙揪到大街上。沒想到圍觀的居民都是他的鄰居,偏偏這時小伙抽搐起來。居民們紛紛為小伙開脫,指責和恐嚇安東,盡管布魯諾
找來警察也無能為力。面對一張張充滿敵意的眼睛,安東只得知難而退。
父子倆沮喪地往回走。路過街口時,安東看到街邊無人處停靠著的一輛自行車,一個念頭在他的頭腦中閃現。他急忙打發兒子回家,自己偷偷騎上那輛自行車,不料被車主發現,並被路人抓住,要將他送往警察局。街邊等車的布魯諾看到這一切,跑了過來,哭喊著「爸爸」拚命地拉著父親。車主看到哭泣的布魯諾,讓大家放了安東。
安東木然地行走在大街上,布魯諾緊緊地拉著父親的手。看到身邊的兒子,安東流下了眼淚,握緊了兒子的手。父子倆消失在茫茫人群中。
10. 偷自行車的人是好萊塢電影嗎
《偷自行車的人》Ladri?di?Biciclette義大利影片。1948年生產。C.柴伐蒂尼根據同名小說改編,V.德·西卡導演。該片為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作之一。它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工人的悲涼遭遇,反映了當時義大利的社會狀況。
中文名稱:偷自行車的人
外文名稱:Ladri di biciclette
其它譯名:單車失竊記 \/ 單車竊賊
導演:維托里奧·德·西卡
主演:朗培爾托·馬齊奧拉尼, 恩佐·斯泰奧拉
類型:劇情
片長:93分鍾
上映時間:1948年
地區:義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