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徐鞍華給蕭紅拍的電影要取名《黃金時代》
蕭軍曾經說跟蕭紅在一起的前半年是他們的黃金時代
❷ 如何評價電影《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刺金時代
一、間離,出戲——真實與虛幻
丹東臨死前戲謔地說,很奇怪,我可以說我將要被斬首,我會被斬首,但我卻說不了我已經被斬首。時態阻止了表達,語法合理,邏輯正確,可這一切卻都將是荒謬的。《黃金時代》開頭,我們看見黑白熒幕里,湯唯的特寫,她面無表情念著自己的生卒年,在那一刻,我們就陷入了荒謬的境地。我們看見的究竟是誰,是蕭紅,或者是蕭紅的鬼魂,或者,根本誰都不是?
《黃金時代》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一方面是紀錄片式的;蕭紅一生認識過的人全體出面,他們在鏡頭前接受了架空的采訪,他們用回憶的口氣敘述著他們眼中和記憶里的蕭紅;然而如果僅此而已,《黃金時代》不過是稀鬆平常;另一方面在於,這些采訪不僅在可行性上就是不存在的荒謬和虛幻,而影片,還進一步將虛幻推到混亂而故作矛盾的境地。「偽紀錄片」形式的電影,我記得賈樟柯的《二十四城記》,演員們面對鏡頭,打破第四堵牆,但他們的目的是偽裝真實;《黃金時代》里,有的人看起來很像「記者」恰巧出現在那裡,而更多的人,只會提醒你這樣的紀實根本是不存在的。
他們在熒幕前說著未來發生的事情,說著未來的某一天,我會將為救人而奔走,未來的某一天,我會死去,從這里開始,我們的故事都已經落幕。這在戲劇舞台上不足為奇,我們早已適應了演員跳出具體情節,直接面向觀眾講述——布萊希特開創了間離,並且將這一手法令人恐懼的發散到戲劇舞台的每一個角落,但這些,卻在《黃金時代》里構成了極致的荒謬——紀實和冷靜的鏡頭里,時光倒退著反向行進,所有人彷彿都活著,所有人彷彿都死了;我們彷彿在看一部真實的紀錄片,甚至都看見了年老的端木蕻良和蕭軍接受采訪;但與此同時,我們都知道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除非有一個上帝,在架空的時空里,集合了所有這些靈魂,展開一場有關蕭紅的紀念。
當所有的角色走上舞台的時候,我們根本不會考慮他們的真實。我們也許相信,只有他們都死了,他們才有可能以舞台的形式存在——他們首先是文學的,是虛幻的,之後才是來自外部世界的;然而電影從誕生起第一刻,從第一批觀眾看著飛馳而來的火車驚叫著四處逃散開始,就決定了眼見為實。觀念的禁錮終結了影像能夠產生刺點的可能,邏輯和真實變成了不可侵犯的法律,唯一能夠在法條上戴著鐐銬跳舞的方法,就是用故事模糊觀眾辨別真實的能力。
於是,我們拿《紙牌屋》里的下木總統面對觀眾的精彩表演來揶揄《黃金時代》「古怪」的間離嘗試時,我們忘記了許鞍華根本就沒有講故事。下木總統用獨白總結自己的手段,在高速度令人喘不過氣的故事節奏中保持觀眾的關注度和理解;而蕭紅的朋友們,一個個鬼魅般的經過,用紀錄片的新聞鏡頭沉著臉和我們說話時,我們只感覺荒謬——因為,我們看到的不是紀錄片,也不是表演;而是文本的引用,是「引號」被影像化的面影。
文本的引用。這似乎是一個不該出現在這里的學術詞彙。但是,《黃金時代》,很多時候就是不該出現在影院里,甚至,不該被當作電影的。
二、影像文本,反電影語法:學術論文
《黃金時代》活該被口誅筆伐,活該三大電影節集體失語,活該票房慘敗,活該營銷方黔驢技窮。可我在說完這句話時,心態並不是欣欣然的,並非是泄憤的,卻是充滿敬佩與哀憫的。說許鞍華不會拍電影,這其實不可能;只可惜這也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慣例,我們能夠理解大師們,曾經拍出好電影好故事的人做他們的實驗,他們的顛覆是有道理的,是有價值的,而那些沒有證明過自己在故事表達上的能力的人,是沒有這個資格的。
不過盡管有這層理解在,許鞍華和李檣的勇氣依然是令人心生敬意的;或許不是敬佩,因為這簡直是一場純粹理想主義的,行為藝術式的自殺行為;當你用6000萬甚至更多的成本,請來了夠級別的電影演員,卻不是在拍電影,而是交出了一份177分鍾以影像作為格式的學術論文時,況且這還不是一篇中規中矩的論文,而是一篇並不正常的解構學文本。
換句話說,單談電影,《黃金時代》還不如《小時代3:刺金時代》呢。
何為文本?文本有無數的存在形式,我們身邊無處不存在文本,文本不僅僅是文字,沒有文字的載體同樣可以作為文本;《黃金時代》,就是這樣的影像文本。它不是電影,甚至連話劇也不是,它是可以清晰看出章節思路的文學研究,是歷史事實匯聚起來的織物與交叉游戲,是真正跳躍著的,會流動的文本。吐槽演員們只會朗誦蕭紅原文的人忽略了他們被所謂的「情緒」所蒙蔽,被「蘊涵」綁架的事實,而看不見文本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形式——演員只有放空大腦念出這些文字,文本的魅力才有可能展現出來。換句話說,《黃金時代》簡直就是德勒茲的《反俄狄浦斯》,是羅蘭•巴爾特的《S/Z》,是福柯未完成的《性經驗史》——總而言之,是一部反傳統的,解構主義的,同時無比嚴肅而真誠的學術研究文本。
《黃金時代》是反電影語法的。好萊塢早為全世界電影設定了一套絕妙的敘事神話模式,這個模式源遠流長,就是《伊利亞特》,就是人類對於故事情節最基本也是最深邃的追求。你們說許鞍華和李檣不懂這電影編劇的最基本入門課,我是不信的。我看到的是固執,不是感情的固執,而是學術的固執:最簡單的例子,蕭紅在香港去世,電影中從端木爭吵後離開,到病床上遭遇炮擊,到手術台上堅持簽字,到第一次轉院,到迴光返照喝湯,一直有無數回腸盪氣的情節性籠罩在這里,選擇任何一個情節觸發點完成蕭紅去世的結局,都宛若史詩——然而許鞍華和李檣選擇了史實,選擇了歷史——蕭紅在第三次轉院時獨自一人死去,沒有故事,沒有鋪墊,她突然死了,死得毫無高潮,死得令人疲倦厭煩,尤其是在結局已經為觀眾熟知註定,時長已經來到三個小時的時刻;從觀影角度看,她甚至早該死了,拖到現在簡直是一種反電影,笨拙愚蠢的行為——然而歷史就是這樣的,學術不是戲劇。
不僅僅如此。我們津津樂道的蕭紅人生中的轉折與變故,當我們饒有興味的期待許鞍華給我們一個電影解讀時,比如在上海蕭紅蕭軍的關系裂痕,呈現在熒幕上的居然是白朗和羅烽以研究文學史的口氣對觀眾說道,此處沒有記載,我們也無從得知。——至此,我們再也不能幻想《黃金時代》是一部電影了,它根本就是一部文學史著作;那些「被采訪者」出現在熒幕上時,本質上相當於一個「引號」,一個「腳注」,一個不知從哪裡摘抄來的資料引用。而關鍵在於,它又不是紀實的,那些被「引用」的作家根本沒有說過這些話,這一切都是一場專屬於作者自己,專屬於文本的自我嬉戲——這場嬉戲,在講述蕭紅蕭軍分手緣由一場中,又徹底用一種顛覆式的戲劇化再現手法,徹底坐實了文本的狂歡式嬉鬧;端木說的,蕭軍說的,以及蕭紅說的,三場自我矛盾的戲被揉在一起,根本不在乎對比,不在乎矛盾,不在乎邏輯,只在乎存在,以及存在造成的悖論和自我消解。
這是一部影像格式的學術研究文本,名字或許應該叫作《蕭紅生平的口述史研究》,出自一名解構主義學者,平生最擅長的,就是用文本模糊一切意義,然後自嗨到失去意識。可觀眾呢?可電影觀眾呢?他們都被拋棄了。不能指責我們的市場和觀眾拋棄了《黃金時代》,而是《黃金時代》主動拋棄了他們的受眾;文藝青年走開,學術青年進來——對了,那些傳統學術青老年也走開,我只要那些「不負責任的」,「解讀過度的」,「展現自己而不是研究作者本身的」。
三、什麼時代,誰的黃金時代?
我們的問題其實是,作為一部學術研究文本,你說的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電影的營銷方恐怕已經絞盡腦汁,黔驢技窮了,以至於他們居然在電影海報上打出了跟賣房地產水平差不離的「自由」體文案,為天下一笑。
「這是我的黃金時代!」這是王二和陳清揚。
「這不就是我的黃金時代嗎。」這才是蕭紅。
然而我們卻總以為,營銷方這么以為,看電影的人這么以為,不看電影的人也這么以為;可蕭紅和王二是不一樣的。蕭紅總是遲疑的,總是被動的;但是這種被動,卻又是建立在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上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日本的短暫時光是她的「黃金時代」,而那個所謂的「黃金時代」,對於那個時代的所有作家來說,卻都根本沒有到來。
這就是這部電影在表意上最大的吊詭——我們來到電影院,文化研究者們來到電影院,都是從最內心就認同了營銷方構建的神話模式:民國,那個自由的,獨立的,知識分子傲人風骨的,文化氣息濃重的黃金時代。可是許鞍華是這么說的嗎?不是。她本質上用了一種極其女性化的視角,和官方意識形態達成了詭異的一致:那個「黃金時代」,至少在蕭紅的一生中,很少,或許根本沒有到來。本片的政治傾向又紅又專,令人難以置信是香港導演所為,丁玲、蕭軍、胡風這一批作家在政治上的風波被完全忽略,乃至於美化,但這些忽略並不是被迫的,只不過因為不是重點而已;重點是蕭紅,永遠是那個沒有傾向的蕭紅。
當你的目的和追求十分簡單的時候,往往就是最難滿足的時候。蕭紅說,我只是想有個好的環境,有足夠的時間好好寫點東西。她一生都沒有完成這個夢想,從這個意義上,許鞍華是模糊掉了蕭紅本身作家身份在敘事上的必要性,僅僅賦予其文本意義;而在整體的架構上,蕭紅卻是一個被時代裹挾,不等夢想達成半途殞命的符號,屬於他的,屬於萬千作家的,屬於我們心中的「黃金時代」,飄渺而看不見蹤跡——而這一切完全不需要到影片的最後才知道,早在影片進行到一半時,就由王志文飾演的魯迅一語道破。
魯迅先生在電影里抽著煙說,我們面前的是最深切的絕望,這種絕望無時不刻不在折磨著戰士們。
然而蕭紅卻根本不是戰士,也並非有魯迅式的絕望。她說她不懂政治,不懂戰爭,她只會寫東西,只要一個安定的環境寫寫東西——或許這才是許鞍華為什麼選擇她。影片里也不厭其煩地說了,甚至在影片結尾用了三段極其拙劣的紀錄采訪(這三段拙劣的,「真紀錄片」式的片段嚴重破壞了全片出色的偽紀錄片風格)去加重描述這點——唯一一個在抗戰時期,不去寫抗日救亡題材文學的蕭紅,以一部反時代的《呼蘭河傳》,最終超越了時代,成為了那個對立於蕭軍,端木蕻良這些時代犧牲品的超越者。
蕭紅的珍貴在於,她是反時代的,她是個多麼矯情敏感單純白紙一樣的靈魂啊,時代對她來說沒有意義,她存在只為了寫作和她的文字,僅此而已。而所謂的「黃金時代」,不僅對於蕭紅來說並不存在,對於所有的作家來說,對於那些被時代裹挾,被時代身不由己,或者主動選擇時代的作家而言,同樣不過是一個心上的烏托邦。
歸根到底,當睿智的人說,蕭紅的故事有什麼好拍的,蕭紅有什麼資格代表那個時代時,我們也許忘記了,恐怕許鞍華和李檣選擇蕭紅,選擇「黃金時代」這個名字,首先是因為蕭紅不代表時代,其次,那個時代無論如何,也不會是「黃金」的,而只是一個吞噬人生的不仁上帝——當然這一切,許鞍華表現得好不好,說得對不對,這層意義能不能被理解,眾說紛紜。對我來說,她做了很多,但是沒有做好;很難,或許永遠也做不好;但至少有一點,她做的不是觀眾們期待的,那麼她怎麼做,都不會讓觀眾滿意。
在眾多我對《黃金時代》的遺憾里,最大的遺憾是我沒有看到那個我心目中的呼蘭河。對於《黃金時代》這樣的學術文本來說,呼蘭河的意義不在於本身那蒼涼而心顫的美,而在於它不與時代合作的人性之光、那顛覆史冊的文學史意義。
但我們還記得《呼蘭河傳》的結尾嗎?錄在這里,作為文章的結束,不要有任何的感情和預設,我們靜靜的看著這個文本。
「呼蘭河這小城裡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
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我還沒有長到二十歲,祖父就七八十歲了。祖父一過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
這一些不能想像了。
聽說有二伯死了。
老廚子就是活著年紀也不小了。
東鄰西舍也都不知怎樣了。
至於那磨房裡的磨官,至今究竟如何,則完全不曉得了。
以上我所寫的並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里了。」
❸ 如何評價霍建起導演的《蕭紅》和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
這兩部電影主要都是描述蕭紅的經歷,她是民國的四大才女,雖然滿腹的才華,但是人生卻不如意,珂珂砍砍的愛情和跌跌宕宕的人生。都給她帶著一股濃重的筆墨色。
相較於這兩部電影來說的話,我更喜歡許鞍華的《黃金時代》,他拍這部電影的時候,原本總共有三個多小時,講述的是蕭紅的一生所有的經歷,後來刪刪減減,還是留了兩個多小時,可以說是當年電影裡面最長的一部電影了。
其中端木和蕭軍最讓她心動,但是即使是再喜歡蕭軍,蕭軍還是逃脫不了男人的本性,那就是背叛!而端木他也有明顯的缺陷,他膽小懦弱,危機的時刻拋棄了蕭紅,當時看到這里我氣憤的不行,卻也為她惋惜,或許如果不是這次事情,她真的能夠跟端木好好的過一輩子。
❹ 黃金時代電影蕭紅與蕭軍是什麼關系
是同居關系,也是愛的最深的那個人。雖然很多人或者包括他們自己也覺得是夫妻,但是只有和端木舉行了婚禮,有了名分。建議先看蕭紅傳。
❺ 黃金時代電影里說為什麼蕭紅能把苦難寫得不錯
文學天賦咯,許廣平說蕭紅寫的直抵人心,除了蕭紅的一些不尋常的經歷和她的性格外,就是她的文學天賦,
❻ 請問。電影(黃金時代),好看嗎就是講蕭紅的那個
不錯,是敘事型的,比較客觀
❼ 已經拍了《蕭紅》,為什麼還要拍《黃金時代》
《蕭紅》是霍建起拍的,《黃金時代》是許鞍華拍的,兩個人各有各的藝術追求,對如何用電影來表達對蕭紅的理解不同,較之前者,許鞍華的《黃金時代》更用心,藝術水平也更高。至於為什麼在短短的幾年內有兩個導演都選擇為蕭紅拍傳記電影,我覺得首先蕭紅這個人非常有魅力有性格,是魯迅口中「中國當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其次她的人生經歷可以算得上傳奇了,她的愛情、各種未解之謎,作為電影很有素材。所以先後有兩個導演都想把她搬上銀幕也不足為奇。
這個問題也好奇怪,為什麼拍了《蕭紅》就不能出現《黃金時代》呢,電影史上刻畫同樣人物的不同電影多了去了。。。。
❽ 宋佳演的蕭紅和湯唯演的黃金時代誰演的好
黃金時代畢竟是文藝片,也很有可能去參加電影節但票房不能和商業片比。只希望是部真正的精品,湯唯的表演也能有進步扛得住蕭紅這個絕對主角。可惜電影本身劇本等有瑕疵不盡人意。聽說這部的宋佳的表演也很好。。
❾ 蕭紅為什麼說這是自己的黃金時代,並且還是在籠子里的。
幾句話簡單的概括了蕭紅短短的31年在世時光。首先,女演員湯唯作為我最喜歡的女演員,永遠那種處事不驚的氣質和不算驚艷但是眼睛充滿故事,嘴角永遠不缺少溫柔但是卻總能隱隱感覺到一種內斂的倔強,這種美和氣質也是我非常喜歡的。我想歷史中的那個花信年華的蕭紅一定就是這樣子的,很美麗,很溫柔,但是卻永遠都會是倔強的人,若不是這樣,哪樣的蕭紅才敢15歲的學生時代為了反叛父親的指婚從富裕的家庭里逃離出來,然後流浪歷經貧窮飢寒,窮極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可是這短暫的一生,她付出所有去追求一個自由的理想國度,這一生,她主動失去家人,到死都沒有再見過父母和弟弟。在愛情里被不同的男人拋棄,被表哥拋棄在北平、被指婚丈夫獨自拋棄在旅館、被蕭軍拋棄。生活上則是長久的飢餓與貧寒,作為一個女人兩次懷孕對其身體的消耗。常年內心的痛苦和壓抑讓她對煙的依賴,在戰爭年代中顛沛流離,直到她英年早逝。或許,在蕭紅一個人在東京給蕭軍寫的那封信中說道「這是我的黃金時代,但是是在牢籠中」的時候她就知道自己一直追求的自由,遠遠不是一個抽象愉快的概念,因為當你去追求自由的時候,你失去的代價遠遠大於能從「自由」中獲得的,其實「自由」和「禁錮」永遠都不是正真的一對反義詞,它們其實更像對孿生姐妹,是相伴相隨的。追求「自由」的第一步就是你走向牢籠的第一步。
蕭紅的一生,可能會很自然地被理解為悲劇,因為她這一生真的太苦了。這也是眾多認識或者熟悉她的人對她的境遇評價。生活境遇上或許她真是一出悲劇,但是擁有這么短暫一生卻歷經各種人間情感和生活經歷的她或許內心又是一種幸福呢,因為這些才讓她能在《生死場》中對貧窮的描寫那麼細致真實,因為這些生活的艱辛才能讓在不斷的去懷想最疼愛自己的爺爺,自己那一段真正的無憂無慮充滿花香的自由的童年時光,這才能讓她寫出一直為後人傳頌的《呼蘭河傳》。寫到這里又突然想起蕭紅的友人常說她是一個不世故的人,蕭軍也抱怨過她不懂得人情事理,但是這不就是蕭紅一直想要的自由狀態嗎,她的童年是自由的,她的童年當然也是不世故不成熟的,那麼蕭紅一生不成熟不就是她一生都處在緬懷童年時代中嗎?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童年記憶去分析蕭紅這一生,那麼蕭紅童年和非常疼愛自己的爺爺在呼蘭鄉的快樂的記憶就是她這一生都無法泯滅的回憶,爺爺給年幼的小蕭紅構造的是一段關於美好關於自由關於人生的圖景。從蕭紅的描述中可以得知小蕭紅的父親是一個非常嚴肅的父親形象,過分的冷淡嚴肅,其實在小 蕭紅的童年時代中父愛成為了一個缺失的情感。也就是說蕭紅整個童年記憶充斥的是爺爺和自己的黃金時光,所以後來爺爺去世,蕭紅的傷心, 因為其實這才真正代表了一個黃金時代的結束。後來一直與冷酷的父親作對,直到15那年為了反叛父親的訂婚與心儀的表哥私奔,讓整個家庭聲名狼藉,然後自己一生都顛沛流離著去從沒有父親的家庭之外去重新尋找「黃金時代」。這不就是童年記憶對蕭紅這一生巨大的影響嗎?如果從這個層面上來講,那麼蕭紅的悲劇又是註定的。
那麼蕭紅這一生悲劇脫離心理層面上的分析必 然要說到的是其作為女性本身這個命題的悲劇性,因為身為一個女性而脫離不了對男性的依賴,但是卻又一次次的扮演被拋棄的角色。一次次在不同的愛情中遭受折磨,最讓人記憶深刻的當然是那段因為才情相互愛戀然後走到一起,共同度過人生中五年時光的和蕭軍在一起的時光。這段時光,她後來和友人吃飯的平靜說道:「我愛蕭軍,但是作為他的妻子太痛苦了」。是的,蕭軍給蕭紅的是她從不曾感受過的關於愛情的甜蜜,這讓她只吃麵包蘸著鹽都覺得幸福,讓她冬天睡覺沒有被褥子都不覺得寒冷。但是對於蕭紅來說生活總不會去善待她,因為極大的幸福之後伴隨的必又是極大的痛苦。隨後的蕭軍經常出軌,對蕭紅也不是很愛惜,有時候甚至大打出手。並且性情大變,常常批評蕭紅的文字,並且十分介意同行對蕭紅文學天才毫無掩飾的誇贊和對自己缺乏天賦的勸勉。或者這些種種的才是讓蕭軍最終從當年把懷著孕被拋棄的蕭紅拯救出來的人變成另一個讓蕭紅懷孕又拋棄她的男人。有人說其實蕭軍包括後來端木, 對蕭紅的感情都是很復雜的,既愛又恨,愛她作為一個女人,又恨她作為一個女人竟然對文學有著如此 多的天賦,並且超過了自己,這些不可原諒的。某種程度上我是很贊同這種說法的,那麼這樣來看,蕭紅的愛情悲劇似乎也是註定的。那麼,蕭紅作為一個女性,作為一個天賦的女性又成為了一種悲劇。
在愛情上,蕭紅和自己的愛人們,因為自己作為一個女性擁有巨大的文學天賦而成為一種罪,成為她為女性這個命題的悲劇性。那麼在時代裡面,同樣不僅僅是在那個思想還很保守的民國時代里蕭紅這樣的女性是有罪的,即使在今天,蕭紅這樣的女子在道德層面仍然是「有罪的」,試想一下,「私奔」「未婚先孕」「四任男人」「拋棄孩子」這些標簽無論在什麼時候放在一個女人身上都會讓這個女人身敗名裂。那麼是的,即使在那個年代,蕭紅就是這樣一個女人。這樣一個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情,讓其父親被當局教育部以「教子無方」之罪革職,因為各種流言唾棄而舉家遷往農村的蕭紅。作為一個女性,她想和所有人不一樣,去追求自由,那麼這些痛苦和壓力就是她必須承受的代價,乃至之後短暫人生里所有的病痛、飢餓、背叛、郁悶等等都是她必須承擔的。所以不僅僅是在愛情的維度里她作為一個女性的原始悲劇,在那個時代里,她作為女性也是她的悲劇所在。
再說到許鞍華電影創作本身,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我對整部電影的感知,這幾個關鍵詞大概這樣子的「先鋒」、「布萊希特式的間離」、「第四堵牆」、「半記錄」、「女性主義」。在講電影本身之前,還想說一說導演許鞍華,我不算是一個許鞍華迷,她的所有電影我也沒有全部看完,最著名的《天水圍的日與夜》也是因為應付各種考試而去看的。這一點說起來也是相當慚愧的。對許鞍華的初次印象很深不是因為其電影,而是因為其關於男性這個議題的言論,許鞍華這一生都是瞧不起男性的,所以她秉承的也是不婚主義。這是她在某次受訪中說到的。這樣可以說許鞍華是一個女權主義者,在她的所有電影作品中也可以看出「對女性的終極關懷」是其電影創作中一以貫之的母題,那麼這樣來說給許鞍華安上一頂「作者導演」的帽子她應該也不會介意吧。許導外在形象非常的男性化,皮膚粗糙短頭發,但是在其電影中對女性的書寫卻非常的細膩,但是其眾多的女主角都是非常個性化的,非常堅強的,或者可以說是具有女性意識的。那麼其實這些女主角們的心理發展歷程,尋求女性自我定位的過程就是導演許鞍華對女性的定位過程,她通過各種各樣的人生形式各種各樣的女性不同時代的女性去探索她所追求的這個關於女性的命題。這一次在《黃金時代》中,她則是將鏡頭對准了民國作家蕭紅。這也是她籌劃了20年的電影,傾注了她和編劇李檣的心血,包括了後來所有電影創作人員的辛勤汗水。參演本片的演員們大都是減薪減酬,其中飾演蕭軍的馮紹峰更完全友情參演,完全不要報酬,這些種種都可以看出來創作人員們對完成一部好電影,或者說一部文化電影的誠意。至於影片面世以來,網路上不斷爆出的差評,豆瓣6.4評分的成績,很多人不理解電影錯亂的先鋒敘事方式,忍受不了電影3個小時的時長等等,這些也側面看出來了《黃金時代》的艱難的文化之旅。其實這部充滿文化氣息的影片在如今這個快文化的電影語境之下,想得到普通觀眾的認同似乎還是有點難的。因為現在很多觀影者去看電影都是為了買樂,而《黃金時代》作為樂子似乎真的差了那麼一點,這和當年馮小剛放棄自己擅長的喜劇電影去拍攝一部真正的代表自己的電影夢想的作品《一九四二》然後票房遭受失敗,被《泰囧》秒成渣這件事是如出一轍。與觀影語境不是完全符合,或者說電影作為商品屬性方面欠缺,但是也不能掩飾其作為藝術屬性方面的巨大的成功。
這是一部人物傳記性質的電影,電影的攝影手法大都偏向於半記錄性的。電影中也常常出現很多演員直接對著鏡頭評論蕭紅的鏡頭,這些都是為了保持對蕭紅的客觀記錄。電影本身也是非常的尊重史料,對蕭紅的評價語言,全都是出自各種回憶蕭紅作品當中人物的原話,在這一點上,電影創作者們都是非常嚴謹的。同時那些讓很多人不解,覺得唐突的演員直接面對觀眾講話,類似於話劇演員表演的鏡頭,當然是導演的先鋒之處啊。這也是「打破第四堵牆的觀影效果」,意即「角色突然從劇情中抽離,向觀眾講述情緒,狀態以及情節的發展等」。運用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然觀影者感知到自己在觀看他人的故事,從而能夠很好的從煽情故事中講自己抽離出來,從而更加客觀公正的去評價劇中人,更加冷靜的感悟劇中事。其實這也是導演對蕭紅的態度,因為誰都沒有資格去評價蕭紅的對與錯,時隔蕭紅時代那麼多年,我們後人再去提及蕭紅,任何情感化的書寫方式都是不理智的,因為蕭紅就是蕭紅,我們扮演的始終是一個旁觀者的角色,誰敢妄言自己懂蕭紅?
大家之言,望採納。。。
❿ 如何評價電影《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這四個字無法概述這部電影的內容。這是一部成功的傳記,卻不是一部優質的電影。
蕭紅的一生都沒有遇見過屬於她的黃金時代。
電影的最後,蕭紅的生命最終折損在病痛和戰爭中。駱賓基從醫院出來,嘴裡嚼著糖,突然開始哭的不能自已。那年被困在賓館的蕭紅,彷彿穿越了歷史的橫亘,回過頭,凝視······駱賓基的表情很認真,透過他悲傷的表情,我們彷彿看見了那個時代對損失了蕭紅這樣一位有才能的作家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