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方式 > 拐子馬是哪個電影

拐子馬是哪個電影

發布時間:2021-08-16 12:46:09

⑴ 金兀術的鐵浮屠、拐子馬是怎樣被岳飛粉碎不敗神話的

在《岳飛傳》等評書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金軍的“鐵浮屠”、“拐子馬”的名字,一聽就帶著一種殺氣凜凜的感覺。歷史上,“鐵浮屠”、“拐子馬”,確實一起隨同完顏宗弼(金兀術)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直到1140年被岳飛剿滅。那麼究竟“鐵浮屠”、“拐子馬”是什麼呢?

雖然在評書中“鐵浮屠”、“拐子馬”經常連在一起使用,其實,這是兩個不同的兵種。

鐵浮屠是重裝騎兵。浮屠也叫浮圖,在佛語中是塔的意思,鐵浮屠就是鐵塔的意思。也就是說,鐵浮屠是金朝的重裝騎兵,士兵全身披著重甲,只留倆眼睛,馬也穿著重甲,留四個蹄出來,像一座鐵塔一樣。就跟電影中歐洲重裝騎士差不多,像什麼條頓騎士團之類的。他們護甲厚重,攻堅能力強,在古代,可以相當於坦克級別!

岳飛是怎麼乾的呢?你不是拐子馬速度快嗎,那咱就挖壕溝,壕溝里再放些削尖的竹簽。拐子馬不及減速就掉進去了,這樣拐子馬就沒了速度威力。金人的鐵浮屠都是三匹馬連在一起,於是岳飛命士兵使用了一種麻扎刀,這種刀有點像一根長木棍上綁一把大砍刀的模樣,專砍馬腿,一匹馬瘸了腿連帶其他馬也轟然倒地。一旦倒地再想爬起來可就困難了,重盔重甲的,很難爬起來,這時岳家軍再沖上去一頓砍瓜切菜。就這樣,岳家軍同金國主力騎兵“鏖戰數十合,方決勝負”,最終將其全殲。

⑵ 拐子馬騎兵和蒙古騎兵都是弓騎兵哪個更厲害

蒙古騎兵更厲害。拐子馬騎兵是金國的,屬於類似重裝騎兵,相對於蒙古輕騎兵,拐子馬雖然防護強但是行動緩慢,追不上蒙古騎兵。造成拐子馬面對蒙古騎兵追也追不上,跑也跑不掉。而蒙古騎兵機動性非常強,耐力也強,弓兵的威力也強於金國。最後是蒙古滅金的。蒙古騎兵遠征歐洲,也是利用輕騎兵機動強弓射威力大而橫掃歐洲的十字軍重騎兵的。祝你成功

⑶ 在金兵裡面,「拐子馬」和「鐵浮屠」究竟是什麼東西

杜充的心理也可能與此有關,他肆意殺人的行為並非喪失了理智的發泄,也不單純是為了取樂的惡作劇,而是對他人生命的蔑視。要顯示自己加害於人的威力,就以殘忍刻毒的手段殺人,營造自己需要的恐怖氛圍。

的確,在死亡氣氛的籠罩下,絕大多數的部下都匍匐在杜充的腳下,戰戰兢兢地工作。

為此,杜充很開心,樂此不疲,而將江淮設置軍務防備的大事拋之腦後。

注意上面說的,是“絕大多數部下”匍匐在杜充的腳下,不是“全部”。

有人對杜充的做法早看不慣了,只不過一直隱忍不發。

這人就是岳飛。

這個兀術,是阿骨打的第四子,二十五別史《大金國志》中說他自出娘胎,“穹廬上鬱郁有氣,甚異之”,儼然不是尋常之輩。年紀稍長,人們就發現他“為人豪盪,膽勇過人,猿臂善射,遇戰酣,出入陣中,部眾憚之”,是個天生的鬥士、殺神。每戰到酣處,性情大暴,就把戴在頭上的頭鍪往地上一扔,露禿頂和邊辮,象打了雞血一樣,不畏矢石,沖鋒在前。

少年兀術在戰場上最負盛名的代表作是天輔六年(1122年)追擊遼天祚帝的那一仗。當時軍過青嶺,突然遇上三百餘遼兵,兀術手下只有百餘騎,且矢盡,他臨危不懼,赤手空拳奪過遼軍士兵的刀槍,獨殺八人,生擒五人,勇猛絕倫,威勢赫赫。

女真將士稱其“少年勇銳,冠絕古今”。

斡離不第二次南下,兀術作為前鋒,取道湯陰,一次性迫降宋兵三千多人。渡汴水,殺宋軍五百人余;薄汴城,以百騎追趙佶一百多里,獲馬三千。其後,又敗宋將鄭宗孟,克青州;殺趙成,取臨朐;破黃瓊軍,再陷臨朐。以三千鐵騎在河上敗宋三萬餘人,斬萬餘人。接著,又克濮州(今山東甄城北)、取開德府(今河南濮陽),平定河北。

趙翼在《廿二史札記》說其“每出兵必躬當矢石,為士卒先,故能以少擊眾,十數年間,滅遼取宋,橫行無敵”。

可以說,兀術是當時最優秀的騎兵將領。而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是戰爭中最具備攻擊優勢的兵種,也是最重要的軍事依靠。兀術率領他的騎兵團在橫掃大遼的過程中累積了豐富的軍事經驗,研究出了極為實用的作戰方式,聞名於世的“拐子馬”和“鐵浮屠”就是他在前人的基礎創新發明的一種戰術。

“拐子馬”是南宋軍民對兀術這一特殊兵種和戰術的一種叫法,而兀術自己最初給它所命的女真名字已不可考。

對於“拐子馬”的具體戰法,史書上有很多種說法。

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岳珂在《金佗稡篇》卷五《鄂王行實編年》說的:“兀術有勁軍,皆重鎧,貫以韋索凡三人為聯,號拐子馬,又號鐵浮圖,堵牆而進,官軍不能當,所至屢勝。”而章穎的《南渡四將傳》及元朝官修的《宋史?岳飛傳》中也對此說法加以沿用。

偽托宇文懋昭之名作《大金國志》的元人早覺察到了這個錯誤,將之改為:“兀術自將牙兵三千,往來為援,皆帶重甲,三人為伍,貫韋索,號‘鐵浮屠’,每進一步,即用拒馬子遮其後,示無反顧,復以鐵騎馬左右翼,號‘拐子馬’”。明確將“鐵浮屠”和“拐子馬”區分開了。

有什麼證據說明“拐子馬”和“鐵浮屠”是不同的兵種呢?

楊汝翼在《順昌戰勝破賊錄》說:“四太子披白袍,甲馬,往來指呼,以渠自將牙兵三千策應,皆重鎧全裝。虜號鐵浮圖,又號扢叉千戶”;“方其接戰時,酈瓊、孔彥舟、趙提刀等皆單騎列於陣外。有河北簽軍告官軍曰:‘我輩元是左護軍,本無鬥志。所可殺者,止是兩拐子馬。’故官軍力攻破之。皆四太子平日所依仗者,十損七八。”可見,“拐子馬”有別於“鐵浮屠”,是不同的兵種,但都同屬“四太子平日所依仗者”。

汪若海目睹了順昌大戰的戰況,也寫過一篇《札子》專述“鐵浮屠”和“拐子馬”。

對“鐵浮屠”的描述是:“其所將攻城士卒好鐵浮屠,又日鐵塔兵,被兩重鐵兜牟,周匝皆綴長檐,其下乃有氈枕。三人為伍,以皮索相連。後用拒子馬,人進一步,移馬子一步,示不反顧”;中間的步兵,也全身披掛鐵盔重甲,只有雙目露在外面,三人一組,貫以韋索,身後拖著拒馬樁,每進一步,身後的拒馬樁便跟進一步,全體將士有進無退,兇悍無比。

而“拐子馬”則是:“以鐵騎為左右翼,號拐子馬,皆是女真充之。自用兵以來,所不能攻之城,即勾集此軍”。

相對而言,楊汝翼、汪若海的說法比岳珂准確,理由很簡單,楊汝翼、汪若海是根據第一手材料作的記錄,尤其是楊汝翼,是隨軍戰地記者,直接參加了順昌大戰,親歷戰斗的全過程,而岳珂是在岳飛死後六十年才開始整理《金佗稡編》的。

那麼,“拐子馬”和“鐵浮屠”到底是什麼不同的兵種呢?自宋迄今,各種考證數不勝數,卻尚無定論。

“浮屠”是佛教詞彙,寶塔的意思,“鐵浮屠”,則指鐵塔。這里用來比喻身披兩層重甲的騎兵形如鐵塔。按《宋史》卷197《兵志》所說,每副鎧甲“全裝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兩層重甲披在身上,重量接近達到一百多斤,再加上身上配置的弓箭刀劍和長槍,這就要求這些充當“鐵浮屠”的騎兵都具備雄健的體魄,過人的力氣,遠遠望去,儼然一尊尊鐵塔。

“鐵浮屠”之所以犧牲騎兵的機動性而讓他們裝備上厚實笨重的鎧甲,目的就是想讓這些防護性能好、質量大,無堅不摧的重甲騎兵團擔負正面攻堅任務,充當的角色猶如現代戰爭中的坦克。按照汪若海的記載,這些鐵塔兵的坐騎用皮索連成一排,後面由步兵推拒馬樁跟著前進,活象一堵移動的牆壓來,可謂攻勢如潮,殺傷力巨大。由此也不難看出,“鐵浮屠”在陣前攻堅中巧妙地運用了我們常說的“連環馬”原理,以三匹馬聯成一排組成一個聯合作戰的單位,其產生出來的沖擊力遠遠大於分散的三匹馬的總和,讓對方無力阻擋。

與“鐵浮屠”正面攻堅不同,“拐子馬”屬於一種輕型或中型騎兵,其充分利用其高度的機動性以及集團沖鋒時所產生的巨大沖擊力,實施的是兩翼包抄的戰術,對敵軍迂迴包抄而後突擊。南宋宰相呂頤浩就曾說:“虜人遇中國之兵,往往以鐵騎張兩翼前來圍掩”。

在這,還得說一說為什麼南宋人要稱兀術這種戰術為“拐子馬”。早在北宋神宗時代,曾公亮等人編篡的《武經總要》前集卷七記載說:“東西拐子馬陣為大陣之左右翼也。本朝西北面行營拐子馬陣並選精騎。夷敵用兵,每弓騎暴集,偏攻大陣,一面捍禦不及,則有奔突之患,因置拐子陣以為救援。”將騎兵放在兩翼,能有效地利用其高度的機動性及集團沖鋒時所產生的巨大沖擊力,對敵人側翼進行突擊,最終實現自己的作戰意圖,北宋軍隊就把這樣的騎兵稱為“拐子馬”。

也由此可見,“拐子馬”並不是兀術的專用名稱。

既然本朝已有“拐子馬”,為何還對兀術的“拐子馬”談虎色變呢?

原因是兀術的“拐子馬”士兵騎術精湛,作戰兇悍,他們裝備了格鬥型冷兵器和弓箭,既能作為騎射進行遠距攻擊,又能作為突擊力量近距搏殺,所用的弓箭,弓力只有七斗,而為方便在馬上拉弓和保證射擊的命中率,刻意把箭造得極長。當然,和北宋“拐子馬”的區別還不止於此,兀術的“拐子馬”士兵每人都配備有兩至五匹戰馬,當所乘的馬匹出現疲態或有傷情時,就立刻換上另外一匹馬,讓戰騎在臨陣沖鋒保持良好的體力,保證作戰時的機動性,這種戰法稱為“副馬之制”。“副馬”就是指主乘之外的馬,也稱“從馬”。有書為證,《金史》上載:“突合速從馬五(帶五匹副馬)、沃魯破宋兵四千於文水。”為了不讓副馬在作戰中走散,勢必要用“韋索”把它們系在主馬之後,所以,“拐子馬”在視覺上同樣給人以連環馬的形象。

作戰的時候,通常以普通騎兵,或步兵列陣開戰,等雙方打得難解難分,也就是史書上說的:“每戰方酣”,“鐵浮屠”就開始登場,“鐵浮屠”並不追求快速,形如鐵塔的騎兵手持大刀長槍,穿著刀槍不透的鐵甲,象重型推土機一樣,緩緩推進,對方陣腳一動,因為戰陣太密,抵擋不住的士兵不能向自己的陣中撤退,只能向左右兩側避敵,而這時“拐子馬”早已從左右包抄,所以,這時中間有“鐵浮屠”的摧城拔寨,左右有“拐子馬”的狂飆橫掃,對手就只能全面崩盤了。

當然,沒有親眼目睹過“拐子馬”和“鐵浮屠”中連環馬用法的人,是有充分的理由質疑這種戰法的。

清乾隆在《御批通鑒輯覽》就提出:北人使馬,惟以控縱便捷為主。若三馬聯絡,馬力既有參差,勢必此前彼卻;而三人相連,或勇怯不齊,勇者且為怯者所累,此理之易明者。拐子馬之說,《金史?本紀?兵志》及兀術等傳皆不載,唯見於《宋史?岳飛傳》、《劉錡傳》,本不足為確據。況兀術戰陣素嫻,必知得進則進,得退則退之道,豈肯羈絆已馬以受制於人?此或彼時列隊齊進,所向披靡,宋人見其勢不可當,遂從而妄加之名耳目。

持有這種看法,是受一種“想當然”的思維定勢所左右,馬力有參差沒錯,騎士勇怯不同沒錯,但,在戰場上的實際操作中,並不是《水滸傳》中呼延灼對連環馬的用法。

⑷ 狙擊部隊電視劇里的拐子馬現實生活中的姓名

鮑琨,12月27日生,身高182cm。影視演員, 戲劇演員,武打演員,廣告演員。表演專業,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鮑琨屬於重慶市話劇團。網路里不是有嗎?

⑸ 拐子馬騎兵和蒙古騎兵都是輕騎兵哪個更厲害

蒙古騎兵厲害呀!要不金怎麼會滅亡;另外蒙古就靠騎兵橫掃亞歐
1、在南宋初年,「拐子馬」是宋人對金軍主力兩翼騎兵的稱呼。「拐子馬」屬於一種輕型或中型騎兵,被布置在兩翼, 可以充分利用其高度的機動性以及集團沖鋒時所產生的巨大沖擊力, 用以對敵軍迂迴包抄而後突擊。
2、蒙古騎兵是中世紀一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戰術靈活、智勇兼備、令人生畏的旋風部隊。這支蒙古騎兵擺脫了歐洲傳統軍事思想的束縛,建立了世界上規模空前的宏偉帝國。他們體格強壯,能適應戰斗的需要;他們能在快速撤退時回頭射擊跟在其後的敵人;能夠吃苦和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不貪圖安逸舒適和美味佳餚。不容忽視的是:訓練過程中形成的那種嚴格的紀律制度,使他們個個都服從命令,嚴謹不怠,這種中世紀的其它軍隊中是聞所未聞的。

⑹ 拐子馬的介紹

在南宋初年,「拐子馬」是宋人對金軍主力兩翼騎兵的稱呼。「拐子馬」屬於一種輕型或中型騎兵,被布置在兩翼, 可以充分利用其高度的機動性以及集團沖鋒時所產生的巨大沖擊力, 用以對敵軍迂迴包抄而後突擊。

⑺ 什麼叫拐子馬《象棋》

在南宋初年,「拐子馬」是宋人對金軍主力兩翼騎兵的稱呼,「拐子馬」屬於一種輕型或中型騎兵,被布置在兩翼,可以充分利用其高度的機動性以及集團沖鋒時所產生的巨大沖擊力, 用以對敵軍迂迴包抄而後突擊。

⑻ 金兵與「拐子馬」是什麼

金兵的王牌部隊「拐子馬」,究竟是怎樣的兵種?歷來以為就是「連環馬」,其實騎兵打仗,馬怎麼能連環呢?乾隆皇帝首先提出這個問題。所以現代專家只能重新尋找解釋,最後大致定義為:左右翼騎兵。結果只是這么簡單平常的一個軍事術語,你相信嗎?

紹興十年(1140),岳飛由鄂州(今湖北武漢)率軍北上,抗擊金兀術統帥的南侵金軍,七月在郾城(今屬河南)遭遇金兵精銳的圍攻。岳飛先命岳雲率軍迎敵,打垮敵騎的數次沖鋒,大將楊再興突入敵陣,殺敵近百,自己也中數十槍,但仍英勇奮戰。金兀術見先頭部隊沒有佔到便宜,就命最為驍勇的拐子馬,鐵浮圖投入戰斗。岳飛令步兵上陣,手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之類兵器,專劈馬足。岳飛也親率諸騎突出陣前,諸將挽住戰馬,說:「相公為國重臣,安危所系,不能輕敵!」岳飛馬鞭一揮,說:「非爾所知。」就躍馬馳於敵陣之前,左右開弓,敵騎應聲倒地,箭無虛發。將士們見到統帥親臨戰場殺敵,士氣倍增,殺得敵騎人仰馬翻,金兵屍橫遍野。到天色昏暗之時,金軍已一敗塗地,狼狽潰逃。

郾城之戰是宋軍空前的大捷,宋廷也不得不在獎諭中作出極高評價。在平原曠野之中,能戰勝金軍最精銳的騎兵,尤其是打敗了金兵神勇的「拐子馬」、「鐵浮圖」,這確實令人鼓舞。那麼,這「鐵浮圖」、「拐子馬」到底是怎樣的兵種呢?

據岳飛孫子岳珂所編《鄂王行實編年》載:「兀術有勁軍,皆重鎧,貫以韋索,凡三人為聯,號拐子馬,又號鐵浮圖,堵牆而進,官軍不能當,所至屢勝。」「韋索」就是皮繩,三匹戰騎為聯,又全披重鎧,應即連環馬,或者說是「身穿鐵甲的連環騎兵」,其整隊沖鋒時,就如一堵牆在前進那樣,勢不可擋。此說一出,官私史書及通俗小說無不沿用,「拐子馬」就是「連環馬」的定義,也不脛而走。人們在描寫此場戰斗時,都按岳珂的說法,岳飛命步兵以麻扎刀入陣,無須仰視,只管低頭砍馬足。拐子馬既相聯,一馬被砍跌倒,其他二馬也都不能行進,或相繼倒下,坐以待斃。在岳家軍的奮戰下,拐子馬被成片砍倒,僵屍堆積如山丘。金兀術悲痛地大哭:「自起兵發來,皆靠它取勝,如今完了。」岳珂最後的結論是:「拐子馬由是遂廢。」

此後,章穎《南渡四將傳》、元人《宋史·岳飛傳》和明、清時《宋史紀事本末》、《續資治通鑒》及《說岳精忠全傳》之類小說,都照抄岳珂的藍本,或按此說行文,沒有任何懷疑。直到十八世紀後期,清乾隆帝令其臣僚編纂《御批通鑒輯覽》時,才察覺到此說根本不合使用騎兵的軍事常識,遂寫了一條「御批」,指出:

北人使馬,惟以控縱便捷為主。若三馬聯絡,馬力既有參差,勢必此前彼卻;而三人相連,或勇怯不齊,勇者且為怯者所累,此理之易明者。拐子馬之說,《金史》本紀、兵志及兀術等傳皆不載,唯見於《宋史》岳飛傳、劉錡傳,本不足為確據。況兀術戰陣素嫻,必知得進則進,得退則退之道,豈肯羈絆己馬以受制於人?此或彼時列隊齊進,所向披靡,宋人見其勢不可當,遂從而妄加之名目耳。

乾隆的這段批駁,可謂切中要害,頗有說服力,但依然沒能解釋何為「拐子馬」,只是說,可能當時宋人看到金軍騎兵「列隊齊進,所向披靡」,遂以為是「拐子馬」。

宋史專家鄧廣銘《有關「拐子馬」的諸問題的考釋》對此做了詳盡考證。認為「拐子馬」一詞首次出現在紹興十年(1140)五月的順昌戰役中,出自被金人強征入伍的河北漢人之口,其以為金軍中有戰鬥力者,「止是兩拐子馬」。所以此詞應是漢族語言而非女真語,北宋時人們的習慣用語中有「拐子」一詞。如《續資治通鑒長編》和《武經總要》中有「東西拐子馬」之稱,是指「大陣之左右翼」。如《東京夢華錄》和《三朝北盟會要》中有「拐子城」一詞,是指拱衛城門的兩道各成直角的對立垣壁。這樣,「拐子」就是「側翼」之意,「兩拐子」就指左右兩翼,而「兩拐子馬」或「東西拐子馬」就是左右翼騎兵。

「鐵浮圖」是指重鎧全裝的金軍鐵騎,主要指金兀術的侍衛軍等,又號「鐵塔兵」,主要指其用鐵盔甲防禦嚴密,馬背上還鋪氈枕,它與「拐子馬」是兩個概念。最早對「鐵浮圖」作出錯誤解釋的是順昌戰役時的順昌府通判汪若海,他寫了一個《札子》送呈朝廷,稱金軍的「鐵浮圖」:「三人為伍,以皮帶相連」;而對金軍拐子馬的解釋是對的:「以鐵騎為左右翼,號拐子馬」。而到岳珂編寫《鄂王行實編年》時,便把兩者合一了,以此便以訛傳訛。

那麼,為什麼南宋岳珂等人對「拐子馬」的含義已毫不知情了呢?鄧老的解釋是:「在北宋滅亡之後,這一語詞竟跟隨著中原和華北地區而一同淪陷,它雖還保存在中原和兩河地區居民的口語當中,卻不曾被南渡的軍民人等帶往南方。」或者說,它原是北方人的用語,南方人完全聽不懂,如果說南宋初期還有一些北方移民南下,略懂一些北方的風俗,而到南宋中期以後,人們已茫然不知「拐子馬」為何物了。

此外,岳珂的《鄂王行實編年》中還認為,金人自起兵以來,凡有拐子馬參戰都戰無不勝,至岳飛才識破其弱點,用步兵砍其馬足,大破其陣,從此拐子馬便退出歷史舞台。這些說法也不符合歷史事實,郾城大戰前的大儀鎮戰役和順昌戰役,岳家軍並沒有參加,宋軍都採用了砍「拐子馬」馬足的戰術,取得不錯戰果,尤其是順昌大捷,金人「震懼喪魄」。而郾城大戰二十餘年之後,史籍中仍有金兵使用「拐子馬」的記載。

說了半天,「拐子馬」就是左右兩翼騎兵。這么簡單的答案,為什麼古人居然會誤解和附會了幾百年?作為一個習慣用語,為什麼知道的人這樣少?使用的時間也這樣的短?尤其令人不解的是:既然「拐子馬」僅指左右兩翼騎兵,那麼只要是古代大規模戰役,正面陣地以騎兵為主力,就有配置左右兩翼騎兵以協同作戰的需要,中國古代自戰國開始,至清朝後期,都經常採取這一常用的騎兵戰陣,為什麼史書上單單稱金軍的兩翼騎兵為「拐子馬」呢?上述的這個簡單解釋可信嗎?

⑼ 劇情里有個叫拐子馬的是什麼電影啊

拐子馬最著名的是北宋時期,一般也只是出現在宋朝題材的電影,其中嶽飛大破金兵拐子馬的故事是最被熟知的。

⑽ 金兵的「鐵浮屠」和「拐子馬」到底為何物

金兵的鐵浮屠其實就是重裝騎兵,主要負責沖擊對方的軍陣;拐子馬則是輕裝騎兵,負責兩翼包抄,利用輕騎兵速度快、靈活性好的優勢追殺敵人。金軍靠著這兩種騎兵的組合所向無敵,戰無不勝。

拐子馬則是輕裝騎兵,利用其靈活性和機動性,在鐵浮屠沖亂敵人的陣線之後,負責追殺包圍圈中的步兵。宋軍則有針對性的在軍陣旁邊挖深溝,並且在深溝之中埋上很多的堅硬尖木,令拐子馬在沖鋒時陷入深坑之中。但是實際的效果不是很好,後面的騎兵踩著前面夥伴的屍體繼續前進。但是,最終依靠岳家軍悍不畏死的精神,將其打敗!
固國不以山河之險!任何強大的王朝都是依靠優秀的士兵和傑出的將領,共同締造的!沒有任何軍事技術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閱讀全文

與拐子馬是哪個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推薦好看歐美電影 瀏覽:519
免費付費電影院 瀏覽:39
小米手機如何放入電影 瀏覽:884
電腦上下載的電影如何在小米電視上播放 瀏覽:292
在英國如何看b站電影 瀏覽:186
好看的電影小哥哥 瀏覽:222
師母私通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356
格瓦拉電影票如何刪除 瀏覽:795
張國榮演了多少電影 瀏覽:858
什麼電影6個字 瀏覽:948
上海電影節劉樺唱什麼歌 瀏覽:334
電影海島緣什麼時候更新 瀏覽:355
如何評價電影鵝毛筆 瀏覽:729
2019最新電影有什麼 瀏覽:741
白雪公主電影普通話免費 瀏覽:39
繼續播放好看的喜劇電影 瀏覽:183
去到電影院怎麼進場 瀏覽:902
2011年上映的電影一共多少 瀏覽:530
有關漫威的免費電影 瀏覽:235
今年新年有什麼新電影上映 瀏覽: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