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緊急】電影《巴黎聖母院》
法國版的音樂劇《巴黎聖母院》對我來說,是一個奇跡,奇跡在於整個52首歌曲(包括序曲和終曲),全都如此優美,值得反復去聽——並不是所有的著名音樂劇都能給人這種感覺。而另一個傳奇在於,其它音樂劇中,我從來沒有見過穿插如此多的現代舞,簡直可以說,舞蹈和音樂的比重近乎各佔一半。這些都讓《巴黎聖母院》看起來新鮮和吸引人。
《巴黎聖母院》比較流行化,這裡面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就是,音樂劇本身算不算一種流行音樂?很多人對音樂劇不感冒反而是由於它的「曲高和寡」——盡管音樂劇和歌劇或是芭蕾舞劇比起來應該屬於大眾文化。在我看來,對比傳統音樂劇,也就是百老匯或者目前可以說就是韋伯的音樂劇,更加「通俗」的《巴黎聖母院》,能夠成功的原因,就是摒棄了那些音樂劇華麗、龐大、歌劇一樣的表演氛圍,而好像搖滾樂隊一樣大多數歌曲用吉它和鼓作主要樂器,這樣就沒有傳統音樂劇中熱鬧和夠分量感的音樂,更側重於音樂本身的旋律和感情,也就自然更容易入耳,它聽上去與其說像音樂劇,更像一張法國情歌歌手的個人敘事性專輯,盡管不太可能成為音樂劇的主流,但是作為另類的新鮮的音樂,已經足夠了。
當然,這並不是說《巴黎聖母院》完全拋棄了交響樂團和深厚的演唱技巧,只是這些都限制在表現主題的比較狹小的范圍,而這些為數不多的點綴又正是使整個劇能夠表現出一種史詩的滄桑和沉重的部分。
《巴黎聖母院》與傳統音樂劇不同的地方還在於,傳統音樂劇的故事往往是比較簡單的,所以歌曲穿插在其中,把故事情節緩慢地表演出來。而《巴黎聖母院》因為原著的關系,整個故事比較復雜,無法詳細表達出來,所以,整部劇中,一首歌就要概括一段時期內發生的事情,顯得非常匆忙,每段故事的前因後果幾乎完全是一帶而過,如果不了解原著,就根本看不懂每一場發生的故事,甚至連時間地點都搞不清楚。這樣的匆忙一直到第二幕才開始變緩,故事已經進行了大半,愛斯梅拉達在獄中就成了後半段主要的故事部分。
在《巴黎聖母院》中,演唱者和舞者是分開的,演唱者沒有過多肢體語言,幾乎很少表演。而舞者幫助歌手錶達想表達的思想,並烘托氣氛。比如表演軍官腓比斯同時愛上了兩個女人的內心掙扎時唱著《心痛欲裂》,身後有四位男舞者瘋狂舞蹈,非常貼切地表達了他進退兩難的心情。還有加西莫多喜愛的三隻大鍾,他把它們擬人化,這時舞者在每隻鍾上舞蹈,把鍾賦予人性。
《巴黎聖母院》對原著做了相當的改編,省略了原著一些細節,比如愛斯梅拉達的身世,國王對暴動的干涉等內容。不過仍然尊重原著,人物主要性格都沒有改變,並進行了一定現代感的深化。但最主要的是,盡管《巴黎聖母院》的布景和服裝沒有用富麗堂皇的裝飾,甚至不是中世紀的哥特風格——相反它非常現代,卻很好的把握了原著的感覺。原著中用了相當多的分量去描述巴黎聖母院本身,音樂劇抓住了這一點,因此它並不僅僅只是講述了一個愛情悲劇的故事,還包括了關於大時代變遷和人性壓抑禁錮的內容,而這三者又是在劇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大時代的動盪可以在第一幕開首的《大教堂時代》和第二幕開首的《弗羅倫薩》中找到。兩支相同旋律的曲子講述了中世紀的興盛和衰亡。《大教堂時代》中作為整個故事敘述者詩人甘果瓦唱道:
大教堂撐起信仰的時代
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
人類企圖攀及星星的高度
鏤刻下自己的事跡
而第二幕的《弗羅倫薩》是甘果瓦和副主教孚羅洛的對唱:
大船紛紛航行
尋找前往印度的航道
馬丁路德將重寫新約
一個分裂的世界正在破曉
小終會戰勝大
文學的地位也將取代建築
學校課本會戰勝教堂訓誡
聖經摧毀教堂而人會殺死上帝
關於人性的部分,主要體現在吉普塞人首領的幾段講述流浪人民企求聖母仁慈卻被殘酷鎮壓的歌曲,以及孚羅洛與慾望苦苦掙扎的段落。孚羅洛在痛苦煎熬中唱著:你會毀了我,你會毀了我。身邊的巨石向他移動,擠壓他,他推開,巨石再次擠壓,他再次奮力推開。那歌詞就在這種掙扎里絕望地一遍遍重復:你會毀了我,你會毀了我。
關於愛情的歌曲自然更是以優美抒情見長。不論是軍官腓比斯和未婚妻百合對唱的《鑽石的眼眸》,還是腓比斯、孚羅洛與伽西莫多合唱的《美麗佳人》,或是愛斯梅拉達與百合合唱的《君似驕陽》,都相當動聽。而錄影帶版本的伽西莫多由加拿大歌手卡魯扮演,那種嘶啞渾厚的嗓音唱出對愛斯梅拉達感情的《愚人教皇》、《以我居所為家》和《舞吧,愛斯梅拉達》,特別是最後一首《舞吧,愛斯梅拉達》:
當時光流轉
有一天人們會在地底發現
兩具纏抱的骨骸
向整個宇宙宣告
伽西莫多如何深愛著
吉普塞女郎愛斯梅拉達
上帝將他造得如此醜陋
就是為了幫他(上帝)背負十字架
同樣還有他唱的《鍾》,他唱出三隻鍾敲響不同的含義,充滿了愛憐,最後卻孤獨而悲哀地說:這些永遠是在為別人而敲。
完全沒有玩弄嗓音技巧的平實,每一句歌詞都彷彿自內心發出,更是格外打動。
整部音樂劇道具設計也很獨特,比如愛斯梅拉達處以絞刑的時候真的被吊在半空,舞台上最重要的象徵巴黎聖母院的幾塊怪獸巨石由人在內部操縱移動(注意看會發現石頭的四面都有一個偽裝成裂痕的瞭望口)。還有最後孚羅洛的死,他應該是被伽西莫多從頂樓推下去摔死,但是舞台劇無法表現,所以設計成他從頂樓樓梯翻滾而下,作為背景的牆上每一個窗口在他滾下的時候燈光閃亮,最後撲倒在聖母院牆外。
總之,每一個細節都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去表現。
其實,說了這么多,最重要的還是:它好看,它好聽。根本上,這才是《巴黎聖母院》值得一看再看的原因。
② 電影《巴黎聖母院》,和雨果原著出入大嗎改後還能夠看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一部長篇小說,自1831年問世以來,曾被多次改編成同名電影,電視劇以及音樂劇。雨果作為浪漫主義和人道主義作家的代表人物,其對人民苦難的同情以及社會弊病的洞察在這部作品中都有很好的體現。
三 故事主題
《巴黎聖母院》揭示了克洛德這樣的神權人士的狠辣和虛偽,也揭露了菲比斯這樣的上流「紳士」的無情和冷血,歌頌了善良純真的卡西莫多和艾斯梅拉達,可在那樣一個黑暗的時代里,純潔美好註定斗不過偽善和權勢,只能在黑暗勢力的步步催逼之下黯然凋零。卡西莫多和艾斯梅拉達的死,是一首人性的悲歌,也是對宗教和王權邪惡統治的控訴,而故事所歌頌的人性之美也是這部作品流傳至今的生命力所在。
③ 哪些電影的神預言最終在現實世界實現了
每部電影都有屬於自己的台詞,可我們經歷了生活再去看電影,會發現以前的某些不經意台詞真的會實現。
小編覺得深刻的,確實有兩句特別的台詞,最讓人驚訝的是現在聽起來還是很震撼的;“你早晚是我的老婆”“你相信有一天巴黎聖母院會消失嗎?”你知道這兩句神奇的台詞到底來自什麼作品嗎?
那麼你們遇到過哪些特別的台詞,多年後真的被實現了?
④ 電影<巴黎聖母院>有兩部,哪一部更早拍的,名字是什麼
巴黎聖母院 ( 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
導 演: 威廉·迪亞特爾
主 演: 莫林·奧哈拉 查爾斯·勞頓
上 映: 1939年9月1日
地 區: 美國
語 言: 國語
時 長: 116 分鍾
顏 色: 黑白
巴黎聖母院 ( Notre Dame de Paris)
上 映: 1956年12月19日
地 區: 法國 義大利
語 言: 法語
時 長: 115 分鍾
顏 色: 彩色
聲 音: 單聲道
⑤ 現在的巴黎聖母院怎麼樣了
雖說歐洲與亞洲就同在一片大陸上面,但是大家都知道,要想從我們國家到歐洲去玩,那花費必然是不少的,畢竟一個東一個西,機票錢就已經勸退不少人了,但即便如此,每年去往法國德國還有英國的人依舊不計其數。
在如今的這個世界上,還有著很多十分有名的歷史古跡,我國也都有長城和故宮還有美麗的敦煌莫高窟,若是有機會的話,一定要立馬去!
⑥ 你怎麼看待巴黎聖母院活在將被拍成電視劇這件事
我覺得挺好的,讓大家更了解巴黎聖母院,同時也給人們敲響警鍾。
真實與戲劇從來都不是選擇題,而應該並駕齊驅,在這樣的基礎上去探究事件的影響,展現各方的情感,由此,才能夠達成電視劇作品最大的意義。
這一定會是一部傳奇又震撼的劇,取材真實事件的劇或電影,一般都很好的關注度。我們期待修復後的巴黎聖母院,涅槃後會更加令世人震撼;我們也期待這部劇的拍攝,以此來向大家介紹古老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其無法預估的脆弱,從而證明它存在的價值和失去後的代價。
⑦ 哪些電影當初調侃未來的台詞,卻成為了現實呢
電影已經成為當代年輕人娛樂自己的最佳方式之一。近年來,電影行業出現了許多電影。電影中的一句台詞可能會成為永恆的經典。甚至電影中的故事也真實地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下面就介紹幾個神級預言。
在電影《愛在黃昏日落時》中,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九年後成為暢銷書作家的傑西,和在法國,一家環保組織工作的塞琳娜,在巴黎重逢的故事,他們度過了短暫而美好的時光。男主角曾經對女主角說:“你相信巴黎聖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嗎?”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在2019年4月15日晚18時50分左右,巴黎聖母院塔樓著火,持續了14個小時。巴黎聖母院毀於一旦,令人唏噓。還有就是曾經謝霆鋒和張柏芝也在電影中說他們會永生永世在一起,但是他們也是早早的離婚了。不得不說,有時候電影所反映的就是未來現實的一部分。
⑧ 巴黎聖母院電影
原聲的不好找到了 但是verycd上肯定有 就是不知道速度怎麼樣 你去找找吧
⑨ 電影巴黎聖母院的影視評論
作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巴黎聖母院》作者遇過在自己的小說里寫到:「這是15世紀的巴黎的圖畫,是反映巴黎在15世紀的圖畫。」這是一部善良無辜者在專職王權制度下遭受殘忍迫害的悲劇。
這里拋開原著不談,單說由原作改編的電影,除了那令我難以忍受的中文配音外,這實在是一部完美的作品。當然,非專業人 士,能從拍攝角度能對其進行的欣賞亦十分有限。但是,原作要表達的主題卻被很好的傳達給了觀眾:在那樣的一個病態的社會,虛偽殘忍的所謂的上流社會中的人們作威作福,而善良無辜的群眾卻要遭受殘忍的迫害。
美與丑的強烈反差,是這部電影的亮點之一,首先就是美與善完美統一的女主人公:艾絲美拉達:還有殘忍虛偽的副主教克洛德,相貌醜陋卻內心崇高的敲鍾人卡西莫多。
艾絲美拉達除了擁有迷人的外貌,動人的歌喉,更有一顆純真善良的心靈,是作品總美與善的結合體。可是這樣的完美之人卻被所謂的上流社會殘忍的迫害,將要處以絞刑,提到艾絲美拉達的獲罪,當然要說一說作品中的副主教克洛德,這個人,表面道貌岸然,溫文爾雅,內心卻殘忍自私,虛偽醜陋。正是他為了自己心中自私的強烈的佔有欲而把死罪嫁禍給了艾絲美拉達,當美麗的女子被送上絞架,此人內心十分矛盾痛苦,獨自一人跑到酒館買醉,當然像這種人大概是不會有知心朋友的,他痛苦的發出呼喊:「願他們的靈魂得到安息,可是我的靈魂呢?上帝啊,我的呢?」其實這個時候,我還是很同情克洛德的,畢竟,由於自己不可饒恕的罪過,艾絲美拉達如果就此死去,他恐怕會痛苦一生的吧。不過這畢竟只是我的猜測,他真的會嗎?看文學作品,我一直懷疑壞人壞到極致,而好人完美無缺,我始終堅持壞人也有可取之處,而好人自有其不足的地方。但當他返回聖母院,看到了被卡西莫多從生死線上拯救回來的艾絲美拉達時,其罪惡的強烈的佔有欲又湧上心頭,竟要對可憐的剛從死神手中逃脫的少女不軌,幸虧卡西莫多及時出現,勇敢的阻止了他。
當然,還要說說我們的主人公:卡西莫多。這個人,天生駝背,獨眼,又聾又跛,形體畸變,可以說達到了醜陋的極致,可就是這么的一個人,引起了我的無限欽佩與同情。相比於克洛德對艾絲美拉達瘋狂的佔有欲,卡西莫多對艾絲美拉達則只有純潔的愛慕之情,他把這份愛慕之情深深埋在了心裡,可是當他發現自己心愛的人深處險境時,他勇敢的挺身而出,從絞架下就出了艾絲美拉達;當數量眾多的流浪漢們沖擊聖母院時,卡西莫多誤以為他們要傷害艾絲美拉達,竟以一己之力相抗;當虛偽的克洛德要對艾絲美拉達圖謀不軌之時,盡管卡西莫多對養育他的副主教懷有深深的感恩之情,但依然在艾絲美拉達的鼓勵下勇敢的趕走了克洛德,當他目睹心中的愛人被無情的絞死,他無助有絕望,最終來到墓地與之同葬一穴,共赴黃泉。自始至終,他對艾絲美拉達有的只是純潔的愛慕之情,而毫無褻瀆之心。
極端的美與丑的反差,強烈的善與惡的對比,不禁讓我們明白了孰是孰非,更讓我們看清了當時的法國社會,這或許正是電影這種藝術的魅力吧。
⑩ 有哪些早期電影中本來是調侃預言未來的台詞,結果後來竟成了真
《陳情令》這部劇真是每看每新,如果說第一次看專注於劇情,第二次看專注於感情,第三次看專注於人性,那第n次看,就必須是專注於細節了。《陳情令》細節驚人,在經過小編第n次仔細看過後才發現,這裡面的每一個人其實都是預言家。
但沒想到的是,就這句話,最終卻成了真。因為這場相遇,薛洋最終屠殺了白雪閣,毀了宋嵐,更害了曉星塵。可時也命也,沒想到曉星塵會在失明後無意中救了他。更沒想到的是,這么冷血冷情的薛洋,有朝一日竟會貪戀曉星塵帶來的美好與溫暖。
最終,薛洋被自己說的話反作用,以至於他再也忘不掉曉星塵了。在得知曉星塵回不來的時候,這才會那麼失控。而他在死之前看著手中的那一顆捨不得吃的糖,就是他最悲涼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