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花腰新娘》講的是哪個民族的故事,介紹介紹這個民族吧
張靜初在此片中盡顯青春本色,她演的鳳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劇情簡介:
在風光綺麗的雲南,生活著世代崇尚舞龍的花腰彝族,女子鳳美有著花一樣美麗的容貌、山一樣奔放的個性和水一樣純凈的靈氣,她帶領十二個青春靚麗的花腰族少女精彩的舞龍表演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劇中一鳳二龍的人物關系、精彩紛呈的故事情節、難得一見的海菜腔情歌、性感的煙盒舞、古老的民風民俗、美麗的山水風光都構成了這部電影的獨特韻味。
⑵ 電影《花腰新娘》是在哪裡拍攝的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⑶ 花腰新娘里有幾個民俗,分別是什麼
摘要:《花腰新娘》是導演章家瑞執導的「紅河三部曲」之一,本文試從社會民俗、物質民俗和精神民俗三方面來展示、分析影片中所體現的花腰彝民俗。 關鍵詞:影視;花腰彝;民俗 民俗是一種在人類生存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並與人類相始終的古老文化,它集物質與精神、現實與理想、情感與理智、實用與審美於一體,擴布於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具有很強的滲透性。而影視是高科技的產物,它通過現代科學技術(聲、光、電、化、自動控制等)手段將大眾生活與藝術審美融為一體,具有很強的兼容性。因而,民俗與影視的結合實乃出於必然。[i]一方面,民俗為影視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創作天地。另一方面,影視又展示並反映了民俗。中國電影自產生以來就一直有意無意地吸收民俗的養分,如1913年的《難夫難妻》,20世紀20-30年代的《春蠶》、《壓歲錢》,建國後到80年代初的《五朵金花》、《茶館》。尤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更是出現了一大批展示民俗風情的影片,如《青春祭》、《紅高粱》、《盜馬賊》、《大紅燈籠高高掛》等等。章家瑞執導的《花腰新娘》毫無例外也是一部展示民俗的影片。影片開始便交代其以雲南少數民族花腰彝為背景,「尼蘇人,俗稱花腰彝,雲南彝族的一個支系。」「花腰」是這一支系的他稱,因婦女的服飾精美大方,色彩艷麗,而且腰間系有精美的花腰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花腰彝族」,俗稱「花腰彝」。影片講述了一對花腰彝青年阿龍和鳳美的愛情故事,其中展示了豐富多彩的花腰彝民俗。本文將從社會、物質和精神民俗三方面來展示並加以分析。社會民俗,又稱社會組織及制度民俗,在影片中主要表現為花腰彝的「不落夫家」婚俗。影片一開始便介紹:「花腰彝有一個世代風俗:男女成婚後新娘不能與新郎同房,最少要等三年,新娘才能住進新郎的家,此風俗稱之為『歸家』」。接著,一場別開生面的花腰彝婚禮展現在眼前,婚禮的主持者用彝語唱道:「擇個良辰日/結成龍鳳配/要守彝家道/三年不得歸/待到歸家後/出入成雙對/直至白頭老/鳳舞隨龍飛。」此後,這一習俗便貫穿始終。婚禮當天晚上,鳳美喝醉了酒,從窗戶爬進了阿龍的房間。第二天一大早,阿龍的大嫂叫他該起床幹活了,走進房間看到兩個人在一張床上睡著,驚叫了一聲,手中端著的豆子也都撒在了地上。阿龍的大哥、阿爸、阿媽聽到響聲,也趕緊跑上來。當看到這種情形後,阿媽說了句「真丟人」,大哥趕緊將阿龍拖下床,嫂子和阿媽叫鳳美起來,沒想到鳳美坐起來之後又躺下了,阿爸生氣地說「給我連人帶床抬回娘家去」。當鳳美被抬回去後,她阿爹也說了句「真丟人」。人們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鳳美違背了「不落夫家」的習俗。對於此情此景,小張媽說以前確實是這樣的,現在年輕一輩已經沒了那麼多的講究,不到一年便「歸家」了,有的乾脆沒有了「歸家」風俗,老人們也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ii]鳳美為了能天天見到阿龍,便不顧「歸家」習俗的限制,一心要參加龍隊。影片中還展示了大嫂和小七妹對「歸家」的認識,大嫂對鳳美說:「沒歸家的時候,我成天可快活了。舞龍一舞一個通宵,都不知道累。」言下之意是女子歸家後就不能舞龍了,整天被家務事纏著,我們可看到大嫂那忙碌的身影,為公婆燒洗腳水,磨豆子,做飯……,可以說沒有了做姑娘時的快樂。小七妹三年到了沒有歸家,通過阿玉的口,我們得知小七妹不歸家的原因是「怕歸了家就不自由了,也不能舞龍了」。正是由於她們兩人的影響,當阿龍要和鳳美同房時,鳳美做出了強烈的反抗,大叫「我不要歸家,我還要比賽,我要舞龍」。這就說明女子在不落夫家期間是自由的,可以參加各種社交活動,比如舞龍。一旦歸家則失去了自由,更不用說舞龍了。影片中最後一幕是鳳美、小七妹背著孩子在田間勞作,她們雖然在舞龍大賽上獲得金獎,但最後仍然歸家了。可見,習俗對人的控制性是多麼強!物質民俗在影片中具體體現為花腰彝的服飾、居住和飲食習俗三方面。前面已經指出「花腰」一詞的來歷是與花腰服飾有關。花腰服飾做工精細,色彩艷麗。影片中當花腰姑娘穿著盛裝出場時,她們如同那盛開的馬櫻花,楚楚動人。鳳美和黑山寨小夥子摔跤時,只穿著一個艷麗的肚兜。這肚兜是花腰彝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的肚兜是一個長約25公分,寬約16公分的長方形綉品,它不能單獨使用,需與盛裝和生活裝搭配穿戴在婦女們的下腹部。為更好體現花腰彝肚兜的特點,設計師大膽採用了彝族「三道紅」圍腰的款式並加以改進,再用彝族花腰婦女們親手刺綉的崇拜圖案製作,以火焰圖案為主,其他花卉圖案為輔,使肚兜成為一個獨立的可以單獨穿戴的整體,新設計的肚兜比傳統的肚兜大2/3。[iii]這樣,姑娘的胸部和腹部就被遮住了,只露出雙臂和後背,更好地展示了花腰姑娘的性感美。此外,花腰帶是女子送給心上人的定情物,一旦退回則表示退婚。影片中出現了兩次有關「花腰帶」的場景,一次是小七妹的丈夫因撞了車要賠款,便需要小七妹歸家幫助打磚坯,如若不聽他的,他就退了花腰帶,阿玉叫道「你敢退婚」;另一次是阿龍將花腰帶扔給鳳美,說要退婚。花腰帶被退回是件很嚴重的事情,鳳美阿爹說「丟死人了,你不要臉,我還要這張老臉呢」。阿龍不僅將花腰帶退給了鳳美,又開除了她。當阿聰對阿龍說「其實鳳美心裡愛的一直是你」時,阿龍悶悶地喝著酒,終於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醉酒後的他手持龍頭在「土掌房」的屋頂上狂舞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舞龍。土掌房是一種夯土築牆、牆上架梁的平頂土房。房頂很結實,可以作為曬糧食和納涼的地方。這種建築一般是兩層,一層居中為堂屋,堂屋樓上為「正樓」,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因此,在任何時候,新房都不能被安置在樓上,樓上只能由老人或者未婚子女居住。[iv]影片卻將新房安置在了二樓,違反了習俗規定,引起了當地很多老人的不滿。所以,影片在展示民俗文化時,應尊重並符合當地的文化傳統。米線是風靡雲南全省,深受各族人民喜愛的小吃之一。影片中有三個鏡頭是鳳美在吃米線,每次都是狼吞虎咽地往嘴裡塞。其中還有一個花腰姑娘榨米線的鏡頭,她們一邊榨,一邊唱:「碧水纏青山,阿妹纏情郎,心上的人兒呀此時在何方,阿妹榨米線,等哥來嘗嘗」。精神民俗是意識形態方面的民俗,在影片中具體表現為花腰彝的民間信仰和民間歌舞。花腰彝是一個崇拜龍的民族,影片多有體現,如龍旗,龍像,龍譜。阿龍還講述了神龍的故事:「我們的瓜果為什麼又大又甜,水牛為什麼累到老,莊稼為什麼長得這么好,這都是神龍保佑的緣故。聽我爺爺說,在很久很久以前,不知從什麼地方飛來了一隻身上帶火的龍,它飛到哪兒,哪兒就著大火,好像天上多了好幾個太陽,雨不下了,海子也幹了,莊稼全都死了。村裡的人就敲鑼打鼓,帶著祭祀的牛羊上了山,神龍最終聽到人們的祈求,飛來把火龍趕走了,大雨嘩嘩地下了,人們終於得救了。」實際上,阿龍講述的神龍便是花腰彝的先祖「阿竜」,相傳他拯救了深受妖魔鬼怪傷害的彝家人民,自己卻不幸被害。於是人們通過每年的一小祭(咪嘎好)和十二年的一大祭(德培好)來祭祀這位先祖,祈禱五穀豐登,人畜平安。祭龍便要舞龍,花腰彝的舞龍隊有多種形式,其中的女子舞龍隊格外引人注目,一條龍由12個姑娘來舞,表示12生肖。她們舞起龍來好像龍在飛,龍在騰,好似一幅鳳舞龍飛的美妙畫卷!石屏縣哨沖鄉的女子舞龍隊還獲得多項大獎,名揚海內外。彝族有句諺語:「歌多多不過彝家,跳舞扭不過彝家,天上的星星能數盡,彝家的歌舞數不完,要問彝家歌舞有多少?請用海斗量一量。」[v]這是彝族民間歌舞豐富多彩的真實寫照。影片的主題曲彷彿是一種「天籟之音」,聽後有種「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感覺。這是一首「海菜腔」民歌,它以異龍湖中一種名為「海菜」的水生草本植物而得名,是由青年男女在談情說愛唱出的山歌中發展衍變而來。片中的海菜腔採用了MTV式的風格拍攝,被賦予了一種新形式。影片中有一場景是阿聰和鳳美跳起了煙盒舞。煙盒舞是以手彈特意美化製作的木質煙盒跳躍而得名,通過腳、手、身、腰、頭各部巧妙運用,以變化多端的動作、技巧、舞姿,直接模擬或抽象表現動物生活習態,人在爬山、涉水、放牧、狩獵、從事農業勞動及述愛求偶時的行為和意境。[vi]片中的煙盒舞,是經過舞蹈名家加工改造過的,使其更富有性感和美感。值得注意的是,「海菜腔」和「煙盒舞」是石屏縣彝族另一支系三道紅的傳統歌舞,影片將它們展示在花腰彝身上,更好地推廣和傳播了石屏彝族的傳統文化。正是這些異彩紛呈的花腰彝民俗,使影片達到了一種唯美的效果,從而使我們久久不能忘懷那古老的婚俗、絢麗的服飾、別具特色的舞龍、悠揚的海菜腔,性感的煙盒舞,……。
⑷ 花腰新娘電影
花腰新娘_hd.mp4
⑸ 請教電影<花腰新娘>的拍攝地在哪
一部電影《花腰新娘》讓拍攝地紅河石屏聲名叫響全國;《雲南映象》中的「海菜腔」更是讓世人「驚艷」!如今「花腰新娘」的故鄉石屏又將帶一批來自山間地頭的花腰姑娘小伙到昆明放歌。4月28日至5月5日,中國彝族花腰大型歌舞音詩畫《花腰放歌》將在昆明劇院隆重上演,讓昆明市民和中外遊客領略那些來自石屏山間地頭原汁原味歌舞的魅力。
音詩畫完美結合
這部大型歌舞音詩畫立足於石屏花腰彝族民間舞蹈文化,是一台具有民族特色、融合花腰情節的新型歌舞。《花腰放歌》在原生態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集後現代藝術創作理念、舞台情景造型藝術、特定的燈光音響效果為一體,由本土演員演繹,充分展現花腰彝原汁原味的民俗、舞蹈、民歌、民族服飾和豐富的自然、人文、宗教、民族傳統文化精髓。
演出分《序》(祖先「阿竜的故事)、《祭竜的日子》(包括喚龍調、祭祀的早晨,祭神調)、《金色的土掌房》(包括女人與背簍、母親的歌、快樂的花腰彝人、花腰酒歌)、《阿哩傳情》(包括思念與求愛、傳情)、《花腰放歌》(包括「黑吉」海菜腔、「竜縱舞」、煙盒舞、踏歌)、以及尾聲。
演員自製服飾
該劇是石屏縣龍之彝花腰文化傳播公司投資200多萬元,由著名導演雷學鋒執導、雲南省著名音樂人萬里為音樂指導。該公司於去年2月在石屏龍武鎮成立了花腰藝術團,藝術團的成員多是石屏縣北部山區龍武、哨沖等地鄉村的花腰彝,這些本土演員的本色表演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風情。值得一提的是,演員們的服飾除了銀飾之外,一切全靠手工精製而成。一套精美的花腰彝服飾需要3到5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上有數十種不同紋式和圖案拼湊起來的刺綉。在《花腰放歌》演出中,所有演員都將身著這種原版服飾演出。主創人員花了7年時間在石屏民間收集素材,70多位演員大多數是來自石屏各個村寨的花腰彝族,其中有10多歲的姑娘小伙,也有50多歲的老人。他們的演出透著濃濃的鄉土氣息和真摯的情感,參加過中央電視台《魅力12》「魅力花腰」專題演出等多項演出。
歌舞源於田野
據了解,構成《花腰放歌》中這些最基礎的藝術元素都是導演雷學鋒歷時7年在石屏民間收集而來的。這些植根於豐厚民間沃土,源於勞動群眾生產、生活的文化元素,使《花腰放歌》像一個外型美觀、內涵豐富的野果。《花腰放歌》中洋溢的濃郁民族風情和藝術魅力,彷彿一陣來自田野的清風,給長期以來充斥著華而不實、浮艷輕佻的晚會舞蹈的舞台帶來勃勃生氣,也將給城市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聽刺激和心靈沖擊,形成了一道與流行文化、時尚文化風情迥異的文化奇觀。
此外,又逢一年楊梅紅,石屏的楊梅歌會經過近半年的籌備運作也將在石屏舉行系列活動。5月1日至6日,石屏縣文化廣場、工會廣場每晚八點半將有花腰歌舞、煙盒舞、海菜腔、花腰舞龍等表演。
⑹ 電影《花腰新娘》在雲南什麼地方拍攝
在雲南省紅河州的石屏縣拍攝,花腰族是那裡特有的少數民族
⑺ 《花腰新娘》是反映我國那個少數民族生活的電影
《花腰新娘》是反映我國彝族生活的電影? 劇情簡介:
在風光綺麗的雲南,生活著世代崇尚舞龍的花腰彝族,女子鳳美有著花一樣美麗的容貌、山一樣奔放的個性和水一樣純凈的靈氣,她帶領十二個青春靚麗的花腰族少女精彩的舞龍表演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劇中一鳳二龍的人物關系、精彩紛呈的故事情節、難得一見的海菜腔情歌、性感的煙盒舞、古老的民風民俗、美麗的山水風光都構成了這部電影的獨特韻味。
⑻ 電影《花腰新娘》描述的是彝族還是哈尼族
彝族,
該片講述敢於打破舊俗的花腰彝族新娘鳳美,為了加入新郎阿龍帶領的女子舞龍隊,引發了一系列沖突和誤會的故事
⑼ 《花腰新娘》講的是什麼
《花腰新娘》劇情簡介
風光綺麗的雲之南,生活著世代崇龍舞龍的花腰彝族。它有一個古老的族規,新娘成婚,最少三年才能落居夫家,從小沒了阿媽,是趕馬幫的阿爸用馬奶養大的鳳美,有著花一樣的美麗,山一樣的野性,她嫁給聞名四鄉的舞龍高手阿龍的那天晚上,卻不顧族規,鬧著要進洞房,將英俊憨厚的阿龍搞得亂了手腳。
省里要舉行舞龍大賽了,阿龍心有不甘地當上了女子舞龍隊的教練,而自己未過門的老婆鳳美用盡各種花招往舞龍隊里鑽,弄得阿龍更是一籌莫展、洋相百出。鳳美強行當上了舞龍隊的隊員,不久又擔當重任舞起了龍頭,並且屢屢沖破阿龍陳舊的舞龍抬式,讓姑娘們在縱情宣洩個性中將龍舞得眼花繚亂。
阿龍臉面掃盡,與鳳美鬧翻。更讓阿龍難以容忍的是,鳳美的同寨同學,小鎮上開酒吧的小老闆阿聰,心中一直暗戀著鳳美,他開著一輛紅色的皮卡車,拉著鳳美及舞龍隊的女孩子們四處兜風,還當著阿龍的面與風美跳起了激情撩人的「煙盒舞」;甚至,還背地裡拉著鳳美及12個姑娘去他的酒吧門前表演女子舞龍,為推銷啤酒做廣告。
阿龍氣急敗壞地將終身定情物「花腰帶」退還鳳美,按風俗,退「花腰帶」就是退婚,鳳美大驚,絕望而去。大賽就在眼前,阿龍後悔莫及,沒有了心上人,也失去了姑娘們的尊重和信任,他感悟到了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東西。
酒醉後的他回到寨子,為發泄心中的郁悶,他手持龍頭跳上房子挨著房子的一片片屋頂,酒醉中的一連串眼花瞭亂,驚心動魄的醉舞龍,讓眾人刮目相看,驚嘆不已,也讓鳳美重新認識了阿龍的男人氣概。大賽開始了,鳳美帶領十二個姑娘將一條彩色的龍舞得天旋地轉,她們的青春迸發出耀眼的光芒。
(9)電影花腰新娘是哪個地方的擴展閱讀:
一、影片介紹
《花腰新娘》(Huayao Bride In Shangri-La)是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雲南紅河影業有限公司2005年出品的愛情喜劇電影,由章家瑞導演,孟家宗、袁大舉編劇,張靜初、印小天等主演。
該片講述敢於打破舊俗的花腰彝族新娘鳳美,為了加入新郎阿龍帶領的女子舞龍隊,引發了一系列沖突和誤會的故事。影片獲第十屆「五個一工程」獎。
二、角色介紹
(一)鳳美(張靜初 飾)
一個野性難馴的花腰彝族女孩,她從小沒了阿媽,由趕馬幫的阿爸用馬奶喂大,個性活潑奔放,敢作敢為,有著水一樣的純真美麗。
(二)阿龍(印小天 飾)
一個質朴憨厚的花腰彝族青年,他英俊而豪爽,很有進取心,一心一意愛著鳳美,但又有些因循守舊,不敢越家族規矩半步。
(三)小七妹(何文超 飾)
一個溫婉老實的花腰彝族女孩,她內向羞怯、不太愛說話,因為成婚已滿三年而不得不時常幫夫家幹活,表現得逆來順受。
(四)阿玉(王藝霖 飾)
一個率真大膽的花腰彝女孩,開朗熱情,敢於抵禦傳統,在舞龍隊的訓練生活中帶來不少歡樂,然而也有著自己的煩惱。
(五)依瑪(趙家藝 飾)
一個娟秀細膩的花腰彝族姑娘,從城裡回來的她美麗而善打扮,似乎對舞龍隊教練阿龍懷著別樣的好感,因此一度有些忌妒鳳美。
(六)阿聰(崔哲銘 飾)
一個機敏幽默的花腰彝青年,他不僅舞姿瀟灑,而且心思活絡,想法開風氣之先,但有著生意人免不了的銅臭,難以理解舞龍的藝術價值。
⑽ 想知道: 畢節地區 電影花腰新娘 在哪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BB%A8%D1%FC%D0%C2%C4%EF&fr=ala5&ty=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