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們的父輩的電影簡介
2013年德國迷你劇集,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五個摯友及他們之間重逢的約定。
1941年,德軍准備入侵蘇聯,德國男青年Wilhelm和他的弟弟Friedhelm響應希特勒的號召應征入伍,即將奔赴前線。女青年Charlotte立志為國家服務,成了一名女護士,也將前往戰場救助傷員。女青年Greta美麗活潑,歌聲動人,她希望有朝一日成為一名女歌星。她的情人是一個猶太人Viktor,他是一名裁縫的兒子。五人是最好的朋友,他們在啟程的前夜載歌載舞,喝酒慶祝,約定聖誕節再相聚。 分離之前,他們都是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分離之後,他們的命運便和這場戰爭緊緊聯系在一起。對於這一輩的德國人來說,這是他們的父輩、他們的母輩對於這場戰爭的記憶。
⑵ 我們的父輩的德國人的視角
從德國人的視角看二戰同樣十分震撼!戰爭能把人性中最醜陋的一面挖掘出來 直至失去人性!
五個年輕人在他們青春時代即將結束時加入了戰爭,他們完全不知道,戰爭究竟對他們,對世界有什麼樣的影響。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前幾天:五位童年時代的朋友在柏林相約,相互告別。對納粹有著堅定信仰的德國國防軍士兵威廉;對納粹抱有懷疑的威廉的兄弟弗里德黑爾姆對納粹嗤之以鼻,也成為了一名士兵;渴望成為電影明星,熱愛生活的葛麗泰;對納粹同樣抱著堅定信仰,勵志成為護士服務人民和元首的夏洛特;還有曾絕望說服父母,最終離開德國的猶太人切爾諾梅爾。當命運將他們拆散之前,五個年輕人度過了最後幾小時的平靜時光。
故事發生在1941-1945年間。由於戰爭爆發,五個好友被迫離開家鄉,被迫離開彼此,三個去了東線,兩個留在了柏林。這場戰爭帶來的不光有犧牲,還有終生難忘的痛苦回憶。他們中有些人的加入是出於某種目的,而其他人卻痛苦地掙扎於良心道德與國家責任之間。
⑶ 德國電影我們的父輩國語一播放
德國電影我們的父輩,最新 重磅 德國二戰題材電視劇《我們的父輩》預告!超級好看!; 熱點關注: 最新 重磅 德國二戰題材電視劇《我們的父輩》預告片!超級好看!;
⑷ 電影《何以為家》是哪個國家拍的
《何以為家》的故事發生在黎巴嫩貝魯特。黎巴嫩處於中西交匯之處的阿拉伯地區,是阿拉伯國家中唯一一個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相互共存的國家,自從1975年黎巴嫩發生過一場持續15年的內戰後,就嚴重破壞了黎巴嫩的經濟發展。自2011年敘利亞戰爭爆發以來,超過100萬敘利亞難民湧入黎巴嫩。黎巴嫩作為歷史上巴勒斯坦難民的接收國,在新一波難民潮來到後,難民人口超過了全國人口的1/4。
黎巴嫩像贊恩這樣的孩子有很多,但不是每一位孩子都可以像贊恩這么幸運,能被導演從貧民區帶出來,想要解決黎巴嫩的根本問題,還需要時間。《何以為家》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了戰爭帶給百姓的災難,也看到了窮人家的生活狀況,很多時候不是孩子越多越好,要是做不到撫養孩子的義務,就不要給予他們生命。
⑸ 這部電影是哪個國家拍的名字叫《回歸》
You'll Be Back是不是英文名字?也是西班牙拍的,在02年上映
⑹ 第一部電影是哪個國家拍的
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第一次用自己發明的放映攝影兼用機放映了《火車到站》影片,標志電影的正式誕生。 世界上第一部電影的產生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麥布里奇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的快門上。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根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總有一蹄著地,不會四蹄騰空,從而判定科恩贏了。 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 生物學家馬萊從這里得到啟迪。他試圖用照片來研究動物的動作形態。當然,首先得解決連續攝影的方法問題,因為麥布里奇的那種攝影方式太麻煩了,不夠實用。馬萊是個聰明人,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後,終於在1888年製造出一種輕便的「固定底片連續攝影機」,這就是現代攝影機的鼻祖了。從此之後,許多發明家將眼光投向了電影攝影機的研製上。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第一次用自己發明的放映攝影兼用機放映了《火車到站》影片,標志電影的正式誕生。 當然,19世紀末電影的誕生從根本上說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綜合產物,在電影誕生之前,許多發明家已經為電影的誕生做過艱苦的工作和基礎性的貢獻。除上面所提到的科學發明家外,還有許多,如美國的大發明家愛迪生等。而斯坦福與科恩的打賭事件如同使這些科學技術糅合在一起發生巨變的催化劑,迅速導致了電影綜合技術的出現和產生,使電影這門偉大的藝術叩響了20世紀的大門。
⑺ 德國電視劇 我們的父輩 是真實的故事嗎 人物是真實的嗎
是真的。
這個整體其實是五集,三集電視劇外加兩集紀錄片。
⑻ 《我們的父輩》原型采訪是
《我們的父輩》人物原型並不具有確定性,他們代表著處於特定歷史時期的一群年輕人。
劇情簡介——
故事從1941年一直講到1945年,大致是從二戰即將面臨轉折,德國人從一路凱歌到陷入困境講起。主角是五個生活在柏林的普通青年,他們本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卻因為戰爭不得不奔赴戰場,各奔東西。
劇集評價——
《我們的父輩》一共三集,每集90分鍾,恰好是三部電影的長度,相比其他動不動就二十多集的長篇電視劇,它顯得格外簡潔,凝練。而該劇帶給觀眾的觸動,卻遠超很多長篇的戰爭劇集。
導演以非常寫實的手法去再現那場戰爭(二戰),在劇中有隨處可見的死亡,有令人膽戰心驚的背叛,它讓人漸漸忘記自己是個人,同時漸漸放大自己的惡。
角色介紹:
1、弗里德黑爾姆
威廉的兄弟,也是一個重情義的人,雖對納粹充滿懷疑但還是跟隨威廉一起響應希特勒的號召應征入伍。弗里德懂得如何接受事實、如何在現實的生存和道義之間作出權衡,在猶太小姑娘被烏克蘭輔助警察抓走的時刻,他是唯一一個出於道義為她提供保護的人。
2、夏洛特
夏洛特響應希特勒的號召應征入伍,奔赴前線,她立志為國家服務,成了一名女護士,前往戰場救助傷員。夏洛特曾一度為了「對國家的忠誠」,舉報了一位在戰地醫院當護士的猶太婦女,然而正是這位猶太人,後來成為蘇聯紅軍政委後,在德國戰敗時,對夏洛特伸出了援手,讓她活了下來,回到柏林。
3、威廉
弗里德的兄弟,威廉崇拜所謂「國防軍」的榮譽感,極其信仰納粹黨,響應希特勒的號召應征入伍,和弟弟弗里德一同奔赴前線戰斗。然而戰爭的殘酷和劇中描述的德軍對猶太人無差別射殺,使得哥哥逐漸轉變了過往立場。
⑼ 為什麼中國拍不出像我們的父輩,兄弟連這樣的年代劇中國每年那麼多抗日神劇,那都是些什麼玩意!!
為什麼抗日劇或者所謂的抗日神劇那麼多? 之前看過一個導演的分析,覺得可以用來和大家交流一下。
在現在大陸沒有實行影片分級制度,有很多題材不好觸碰,或者說不好過審。
有些題材的受眾面又比較窄,比如是專門針對年輕人或者專門面向中年大媽,沒有一種題材可以像抗日劇一樣引起大家所有人的共鳴。
還有一點是,中國是電視劇製作大國,每年電視劇有很多部但是沒有通過審核沒有播出的更多! 有不少投資人為了避免錢都打水漂,只好選擇比較保險的抗日題材。
現在確實很多抗日電視劇過於妖魔化,什麼手撕鬼子什麼褲襠藏雷之類的 確實是污染了大眾的精神世界。以為把鬼子寫的那麼弱智就突出八路軍厲害了?圖樣圖森破啊。鬼子那麼弱智抗戰還打了八年?不知道是打誰的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