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八佰》中的國軍德械師,不過是中看不中用呢
隨著電影《八佰》的熱映,又讓“德械師”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之一,這些士兵與國內同時期其他部隊相比,有著更精良的裝備和更正規的訓練。不過《八佰》的結局大家也都知道了,烈士們最終大多以身殉國,那麼在真實歷史上,國軍的德械師曾經發揮了哪些作用呢?
B. 八佰這個電影講述的是什麼故事
一、歷史中的《八佰》:「我們為中國而生,死不足惜」
1. 淞滬會戰
《八佰》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戰爭中隨處可見死傷的普通百姓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
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
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統計死傷30萬人。
國民黨將領陳誠之子講述日軍之殘忍
淞滬會戰之慘烈、悲壯,不是一言兩語可道清,卻應被所有國人銘記,強烈推薦大家觀看相關紀錄片《生死地——1937淞滬會戰實錄》,優酷上可以找到高清片源。
2. 「四行孤軍」:一場被世界圍觀的死守
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由於中日兵力懸殊,國軍部隊雖英勇奮戰,但仍節節失陷,為保存有生力量、守衛南京,已決定全線撤退上海。
此時,臨近「九國公約」簽字國會議召開,各國代表已齊聚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蔣介石對此會議充滿期待,希望能夠通過一場「孤軍奮戰」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抗戰的決心與信息,以爭取世界的同情及列強國的介入調停,遂決定令88師留在閘北,死守上海。
88師的師長孫元良最終派出麾下一個加強營的兵力,堅守蘇州河以北,率領他們的是第524團團附謝晉元,他們的陣地便是影片中所呈現的四行倉庫。
由團長謝晉元率領的這四百將士,是堅守在上海市區的最後一支中國部隊,後人稱其為「四行孤軍」——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人」。
這支隊伍多為湖北保安團的團員——年輕,也缺乏作戰經驗。
就這樣的四百多人,要面對瘋狂湧上的日軍,大家心裡都明白:此去,就是赴死。
四行倉庫與租界僅一河之隔,孤軍奮戰四天五夜,造就了中外戰爭史上從未有過的奇特景觀——租界里的中國民眾與英美記者,不顧流彈橫飛,全程圍觀著對岸這場中日軍隊的激烈交戰。
戰時的四行倉庫與對岸的圍觀百姓
「四行孤軍」的英勇感染了目睹這一切的所有人,令國際人士對中國軍隊改觀,即使中國軍隊傷亡慘重,要求參軍的中國年輕人卻越來越多。
滬上名醫陳春仁在多年後回憶起這場戰事圍觀時記錄道:「八佰壯士」稱不需任何援助,只想要一面國旗。
3. 堅守之後緣何撤兵?
中日連日戰爭,給對岸的公共租界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在四行倉庫東南角方向,聳立著兩個巨大的煤氣罐,一旦日軍炮火偏離、煤氣罐被炸起火,將殃及租界民眾安危,半個上海也將不保。
巨大煤氣罐所在位置
公共租界當局通過外交途徑照會中國政府,要求政府從人道立場下令孤軍撤退。
很快,蔣介石便下達了撤軍令。
雖無法接受,但軍令如山,謝晉元只得顧全大局、執行命令。
這便是影片最後,「八佰壯士」冒著敵人密集的火力、在槍林彈雨中沖橋撤入公共租界的原因。
C. 電影八佰的歷史原型
《八佰》取材自與日軍奮戰的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的真實經歷,歌頌面對強敵毫不退讓,戰士誓死保衛家國的崇高氣魄。
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孤軍奮戰4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中日雙方幾十萬大軍拚死搏鬥兩個多月,到10月底,國軍撤離上海,僅留下一支堅持最後抵抗的部隊。
1937年10月26日至30日,第88師262旅524團團附謝晉元奉師長孫元良之命率420餘人,對外宣稱有800人,進入四行倉庫,與日軍血戰四天四夜。抗擊日軍數萬人,激戰四晝夜,斃敵200餘人,傷敵無數,自己僅陣亡九人,傷二十餘人。從此聞名中外,激發了全國抗日熱情,被譽為「八百壯士」。
(3)電影八百是國民黨哪個軍的部隊打的擴展閱讀:
在《八佰》中是沒有絕對主角存在的,這種做法對於電影而言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劣勢是電影從頭至尾都缺乏了一個真正的代表性人物,作為典型聚焦的小人物們,他們在電影中的表現都不差,但你卻又很難說他們哪一個人是電影的核心,這終究使電影留下了人物模糊的詬病。
然而另一面,這樣的群像處理也使觀眾得以多角度走進了這部電影,當人們看到這些身為戰士的小人物如何在這場戰爭中逐步蛻變,看到河對岸的普通民眾從隔岸觀火的冷漠到群情激昂的熱血,其實作為觀眾在情緒上也開始逐漸升溫,這恰恰是《八佰》的高明之處,它並沒有用單一的悲壯來煽動觀眾的愛國情緒,而是從不同視角為出發,讓人真正洞悉以這場戰爭背後的血與淚。
D. 抗日電影八百戰士講的什麼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寇抓緊了侵略中國的步伐,他們一路由華北直撲西北,另一路直奔華東地區,與中國軍隊在上海遭遇,淞滬會戰就此展開。中國軍隊訓練落後、武器落後,沒有制空權,沒有制海權,仍然硬著頭皮阻擋日軍的步伐。
戰事進行到十月底,中國軍隊已經開始節節敗退。駐守閘北區的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奉命撤出戰場。為了讓大部隊順利離開,八十八師第五二四團第一營奉命斷後。他們在副團長謝晉元的帶領下駐守四行倉庫,執行阻擊日軍的任務。
謝晉元將軍
四行倉庫建於1931年,是當時閘北最高大的建築。原本是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及鹽業銀行的聯合倉庫,因此被稱為四行倉庫。第八十八師師長孫元良之所以選擇該倉庫作為駐防地,主要考慮的是,這個龐大的建築非常堅固,易守難攻,指揮部隊也比較方便。後勤方面,四行倉庫儲備了大量的糧食、彈葯和飲水,不怕日軍的封鎖。
當時駐守在四行倉庫的官兵只有423人,但是後來在媒體宣傳上一直稱他們是「八百壯士」。「八百壯士」是不存在的,原本第一營確實有八百多人,但是淞滬會戰一開打就損失慘重,經過幾次補充後仍只剩四百多人。
後來四行倉庫保衛戰開打以後,謝晉元不希望日本人了解四行倉庫守軍的底細,因此故意將一個八百人的假名單透露給媒體,而媒體此後就一直稱他們為「八百壯士」,後來國民政府也就將錯就錯,跟著喊「八百壯士」。真實人數只有宣傳的一半。
今天的四行倉庫
這個四百多人的部隊其實就是國軍的炮灰。這一點,無論是指揮官謝晉元還是普通士兵其實也都清楚。戰場上數十萬部隊都擋不住日軍,憑借他們區區四百多人,哪裡能擋得住。但是為了大部隊,他們還是毅然決然地做出了犧牲的決定。
無論如何,這四百多名官兵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他們在四行倉庫苦守了四天,中國軍隊得以從容撤退,並且完成了重新部署。四天之後,謝晉元的這支孤軍在英國使節的協調下,在國民政府的同意下,他們放下武器,進入公共租界。
這支孤軍之所以能夠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固然與他們的浴血奮戰分不開,但是,更重要的原因與四行倉庫的位置有關。四行倉庫坐落在蘇州河邊,往南過河之後就是公共租界,倉庫的東面也是公共租界。
四行倉庫地理示意圖
日軍從北面殺來,遭到四行倉庫守軍的阻擊。但是他們不敢發起大規模攻擊,更不敢使用炮火等重武器對四行倉庫開火。因為槍炮都是不長眼的,他們生怕發起大規模攻擊,炮彈會落入租界。
要知道,租界是英法等歐美強國的地盤,此時的日本尚未向英法等國宣戰,因此不願意跟他們撕破臉面,引起種種麻煩。所以,盡管日軍向四行倉庫發起過六次攻擊,但是攻擊的規模都不大,炮火也不是很猛烈。因此,謝晉元的部隊才能夠一直扛四天。
四行倉庫守軍之所以聲名顯赫,也與國民政府不遺餘力的宣傳有關。抗日戰爭開打至今,政府軍一敗再敗,士氣已經低落到了極點。「蔣委員長」也希望能找一個點宣傳一下,吹噓一把,提振一下士氣,因此,盡管國民政府也知道四行倉庫保衛戰背後的事,他們依然要大力宣傳「八百壯士」抗擊日軍的壯舉。
同時,「委員長」還有另一層打算。當時的政府軍,武器裝備落後、各種武器彈葯奇缺,戰爭所需的經費嚴重不足,老蔣希望歐美列強能夠出手援助中國。而如果中國軍隊不堪一擊,那麼給多少援助也沒用。老蔣希望用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故事告訴列強,中國軍隊還能打。這樣,要援助的時候,勝算也大一些。
謝晉元的這支孤軍進入公共租界後,就遭到了軟禁。軟禁持續了四年,1941年4月24日早上,四名士兵被汪精衛偽政府收買,在早上出操時一擁而上,將謝晉元當場刺死。事實證明,這「八百壯士」也並非鐵板一塊,他們中也有意志薄弱的叛徒。
同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跟英法等國徹底撕破了臉,日軍殺入公共租界,「八百壯士」成了日軍的俘虜。
E. 八佰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
那是國民黨軍隊,共產黨在南方的軍隊都在山裡貓著呢,部分還未整編
F. 為什麼國軍八百萬還打敗仗
由於問題是..為何會打敗仗..所以.我針對問題.以台灣人的立場簡單的說一下... 最初...戰局是從北方開始..一開始.蔣介石就錯誤的對共作戰的情報與指揮任命..竟然聽從杜X明的意見.將孫立人抽出調回台灣高雄.兩人在滇緬戰時就已經有了嫌隙.這點.蔣介石似乎完全毫無所悉.或者說.蔣介石.的情報資訊遠遠落差共產黨太多...而當時.也只有孫立人的部隊在訓練上最為扎實.... 當東北戰局.國民黨兵敗後..其實已經引起了很多軍系將領對是否要継續剿共的立場..有了很大的疑問了..而當共產黨派出各方人馬游說國民黨軍系將領以及地方首長時..當一開頭就說..中國是大家的..不是蔣介石一個人的.類似如此的話時..也很容易引發這些原先是國民黨要員的共鳴.. 國名黨的部隊..特別是一些軍方的中階軍官..在對日的那幾年抗戰..吃盡了苦頭..當戰爭結束後.每個人都想回家過團圓日子..享享清閑的福..可後來.蔣介石裁軍所發的退伍金..竟然抵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物價忽然高漲..高階將領.又貪污腐敗..這看在中低階軍官的眼裡..心都變了..有的加入共產黨軍隊..有的變賣軍服槍枝給民間當鋪... 當北京和山東省一帶的地方首長被共產黨游說成功..大門一開歡迎共產黨部隊進入後..局勢急轉直下..國共兩方似乎又變成五五波..兩方勢力相當的局面..國民黨僅剩下長江沿線以南的勢力范圍...而上海外攤上.的輪船已經出現爆滿的人潮.開往台灣班次..擠上渡輪..爆滿而被丟下海里的人.每天都有數拾人以上而喪命..逃亡潮的發生更激發了..國名黨似乎必敗的傳聞.. 當徐蚌會戰{..淮海戰役}..國民黨軍被各各擊破..整個軍心完全潰散..軍隊開始逃亡.急速撤退..連打都不打了..明明國民黨軍的人數.比追上來的共軍還多..就是沒有軍官要帶頭指揮.整隊再戰.. 1949年.自福州失陷後.在福建廈門.國民黨撤退的軍人大約聚集10萬多人.由於幾乎都是淮海戰役的敗軍以及臨近的部隊..這些散軍..竟然被1千多名追上來的共軍給俘虜...這簡直誇張到了亟點..1千餘人俘虜10萬人..這實在是戰史上幾乎看不到的事..只能說國民黨軍到了後來.兵敗如山倒..其實沒有人想打.乾脆投降比較快.至少還有機會回老家..更何況.有很多小兵根本是馬路上抓來補充的缺額.. 一樣是1949年的初冬..共軍將領葉飛.在毛澤東的指示下.要取金門島...集結部隊3萬以上准備.徵調漁船.消息傳到國軍部隊..蔣介石.派出孫立人部隊到金門協防.金門方面共集結2萬多的部隊..幾日後..共軍自古寧頭登陸..雙方對戰3日於..共軍大敗.所有登陸者.幾乎近半數被殲滅..投降7千餘人...這一戰史.共產黨的資料里.只願承認派出9千多的兵力.但是國民黨的資料李.共軍派出約1萬5千多人{僅僅是降軍就有7千人}..葉飛向毛澤東自請處分.. 當年參戰的國民黨低階軍官說了這樣的話..."老子這一年多來都沒打贏過..終於在這一戰可以好好的修理共產黨.".....後來.國民黨的陳誠.在金門戰役結束後巡視戰地..走過共軍的陣亡屍體.看到那些屍體上的槍奌..說了句話..看看這槍奌..多數都打在共軍的頭部..證明.孫立人的部隊在訓練上是比較扎實的... 幾十年後來看..以我的觀點..我覚得.國民黨會敗..原因很多..而共產黨方面在後來的教科書上老是說.國名黨失民心.逆勢而為當然必敗..其實..這恐怕只是共產黨為了統治中國的合法性的一種說法... 國民黨在打完鬼子後..軍方人員對未來的日子.都抱持著准備享福的心態.恐怕才是最大的因素..也因此.當後來國共內戰後.國民黨軍再面對的新敵人竟然是自己中國人時..會有很大的疑問..用什麼立場去殺敵..也因為..有想享福.想休息的心態..部隊的基礎訓練也變的很不扎實...一旦初敗.有人傷亡..就任意去外面抓兵.被抓的很多都是不滿18亗的孩子..訓練不足加上.成員無意打戰.豈有不敗的道理... 只要想想..1千多人竟然俘虜了10萬的散軍..這10萬的游離部隊竟沒有軍官要帶頭再打......你就可以理解何謂..無心打戰的說法..以及國民黨會敗的原因... 或者...我換個問法..當你堅持了8年以上的辛苦工作..忽然間..你待的公司.戰勝了國外的企業.已經立於不敗之地...這時..估計.你會向老闆說..我要加薪....而老闆卻叫你..去攻佔.打敗另一個對手.而那位對手公司其實就在公司的隔壁大樓.....而那家新的對手公司里..卻有你的好朋友也在那工作..你下的了手去打擊他嗎... 我這樣的問法也許用來形容歷史..不太妥當..但是..當時..國民黨軍里..家屬或是好友.卻也在共產黨里的可真是不少啊... 總之..cioud crane..的說法..我覚得比較客觀....僅做些補充...
G. 管虎新上映電影《八佰》的真實歷史事件是什麼
《八佰》改編自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中,「八百壯士」誓死抵抗日軍的故事。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企圖在三個月之內佔領全中國,他們在「盧溝橋事變」之後,就將目標轉移到上海。
淞滬會戰就此爆發,只是在會戰中,中方節節潰敗,已無力再與日方斡旋便需要西撤以保存實力。留下來一個加強營掩護大部隊西撤,這個加強營便是在「四行倉庫保衛戰」中浴血奮戰的「八百壯士」。
留守四行倉庫的官兵只有423人,但謝晉元團長為了迷惑敵人,對外宣稱800人,他們要正面對抗的卻是五千到三萬的日軍。數十倍的兵力懸殊,讓這一場戰斗變成有去無回的困獸之斗,所有人都知道,這樣的對決如同蚍蜉撼樹,等待他們的只有死亡。在「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感召下,造就了一個又一個視死如歸的場面。
影評
塑造立體的人,是《八佰》的立意與野心所在。以往戰爭片的主角,要麼是正面迎敵的戰士,要麼是深入敵營的卧底。而該片卻從一群逃兵的身上展開,《八佰》能在國產戰爭片中越眾而出,恰恰是因為它「敢拍人性的真,甚至丑」。該片拓寬了我們認識英雄的維度,他們在捨生取義前,也有過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與掙扎。
《八佰》的人物塑造採用了群像刻畫的手法,光是主要人物就有二十來個,但這也會造成「一開始還想把每個人名記住,但後來就記混了」的情況。
H. 台灣版電影《八百壯士》創作背景
敘述1937年8月13日日寇侵略上海,國民黨八八師五二四團團長謝晉元,為牽制日軍,掩護國民黨軍隊後撤,率領四八青年軍官號稱八百壯士,固守四行倉庫,達三個月之久,軍人英勇殺敵,
女童子軍楊惠敏(林青霞飾)冒著生命危險給守軍輸送食物、醫葯等物資,和國旗,當牽制任務完成,守軍越過蘇州橋後撤。此部影片的格局手法與《英烈千秋》完全不同,只局限於幾成孤島上海的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數百國民黨軍人與包圍的日軍的陣地戰。
導演根據一些史實,利用四行倉庫周圍有英法租界,蘇州河對面又是國統區,蘇州河兩岸戰爭與和平不同環境造成的戲劇沖突,表現了愛國軍隊抗擊侵略者英勇無畏的精神,和上海人民熱烈聲援國民黨守軍的時代氣氛
(8)電影八百是國民黨哪個軍的部隊打的擴展閱讀:
七十年代前期,對台灣當局來說是一段風雨飄搖的歲月。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758號決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其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發表《上海公報》,美國承諾和台灣當局「斷交、廢約、撤軍」。 以這兩件事為契機,新中國迎來了又一個建交高潮。倉皇之下,蔣經國做出了重用「台籍菁英」的決定,而這項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就是李登輝。
《八百壯士》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上馬的,拍攝過程中得到了蔣經國的大力支持,其要藉助「八百壯士」的「英雄史詩」提振民心士氣,並強調「正統」的動機是不言而喻的。
I. 八百壯士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
八百壯士是國民黨。
謝晉元等八百壯士,即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集團軍88師524團,是指在上海即將淪陷之時,奉命退守四行倉庫,在那裡與日軍激戰四天四夜,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戰士氣的英雄群體。
1937年10月,持續三個月的淞滬會戰進入尾聲,為掩護主力部隊撤退,88師524團團副謝晉元率「八百壯士」進駐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天四夜,用生命守護了一個民族的尊嚴。
(9)電影八百是國民黨哪個軍的部隊打的擴展閱讀:
在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中,一直有一個戰爭史上少有的奇特景觀——大批的民眾聚集在蘇州河南岸,為勇士們助威打氣。
一發現敵軍企圖進攻,觀戰的民眾就以各種方式迅速告訴我軍。有的齊聲高呼,告知敵軍進攻方向;有的以幾塊大黑板拼接起來,寫字或畫圖,向我軍示警;更有一些人設法一次次將電話打入倉庫。
看到勇士們打得日軍遺屍累累、狼狽而逃時,大家就拍手歡呼,唱歌慶祝;看見我軍戰士捨身殺敵,英勇犧牲,大家就滿含熱淚,高呼口號。
而上海的各種新聞媒體,也是第一時間把四行倉庫八百壯士英勇抵抗的消息,用最激昂、最悲壯的色彩,傳播到全國、全世界。上海民眾很快就不滿足於站腳助威,他們決心用實際行動給勇士們以支援。大批民眾捐錢捐物、捐贈食品。
J. 《八佰》中,800名戰士面對30萬日軍堅守四天四夜,是抗日神劇嗎
是由真實故事改編而成。
1937年10月26日,淞滬會戰已經進入尾聲階段,前線日軍突破了國軍的大場防線,完成了對上海市區內國軍部隊的包圍態勢,國軍前線總指揮陳誠下令全軍撤出上海市區,到蘇州河畔繼續布防。
但是蔣介石卻認為,國軍全面撤出上海市區對於正在進行的國際談判十分不利,因此下令將德械部隊孫元良第八十八師留在閘北地區繼續堅守。
上海四行倉庫舊址
值得一提的是謝晉元率部退入租界之後,當即被全部繳械,並限制行動自由,隨後被安排到了租界西部義大利防區內的膠州路集中軟禁,成了在坊間家喻戶曉的「孤軍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