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哪些電影是三國題材的
2000年TVB《醫神華佗》
TVB版本,林文龍演華佗,曹操居然是黃日華飾演!不過還真是霸氣十足啊!
2001年《呂布與貂蟬》
這部電視劇是由陳凱歌指導,陳紅繼《三國演義》之後再次出演貂蟬,可由於劇情太過狗血,被強制改名,後來改成了《蝶舞天涯》。黃磊飾演的呂布完全就是個野人了!
2002年《曹操與蔡文姬》
《曹操與蔡文姬》由濮存昕飾演曹操!寧靜飾演蔡文姬,把兩個人之間的故事變成了愛情故事!
2002年《貂蟬》
很難想像張敏也演過電視劇,而且還是貂蟬,張敏的顏值沒的說,但就這部劇的造型而言卻是不成功啊!倒是呂良偉的呂布霸氣十足!
2002年TVB《洛神》
《洛神》由蔡少芬主演,講述曹丕與曹植同時愛上了甄宓的故事。
2004年《武聖關公》
劇中一開始,關公居然和呂布結拜為兄弟了!這也是史上臉最白的關公!
2008年《見龍卸甲》
這部《見龍卸甲》由劉德華主演,華仔帥是沒的說,但就這造型而言,看不出是趙子龍,倒是更像英國騎士。
2009年《赤壁》
這部《赤壁》場面宏大,明星陣容更是強大!不過劇情似乎太商業化了吧?很多台詞無力吐槽。
2010年《新三國》
這部新版三國很矛盾:劇情雖然有95集之多,但有一半是毫無意義的拖沓情節,文戲台詞又十分幼稚可笑,但武打和場面確實精彩!
2012年《銅雀台》
這部《銅雀台》其實可圈可點,周潤發飾演的曹操讓我眼前一亮!
2012年《關雲長》
甄子丹雖然武打沒的說,但就這身高演關二爺,也太矮點了吧?青龍刀還總被醬油小兵打斷,服了!
2013年《回到三國》
這雖然是一部穿越劇,但就其中的人物造型而言,我認為已經超越大部分的三國「正統劇」了!
2013年《新洛神》
這一版《新洛神》也是把甄宓與曹丕、曹植之間的故事變成了宮斗劇,曹植是楊洋扮演的!
2015年《英雄曹操》
由胡玫指導,趙立新主演的《英雄曹操》我想看過的人不多,但趙立新的演技是沒的說!
2016年《武神趙子龍》
這個《武神趙子龍》人物造型是按照三國無雙設計的,劇情實在是太狗血了!女主和男二都是韓國人!
2017年《軍師聯盟》
這部《軍師聯盟》好評如潮,咱就不多說了!
2018年《三國機密》
改編自馬伯庸小說《三國機密》將漢獻帝一分為二了!腦洞夠大才能看明白!
三國 (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歷史時期)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B. 三國題材的電影有哪些
1,《銅雀台》
《銅雀台》是趙林山執導的電影,由周潤發、劉亦菲、蘇有朋、玉木宏、邱心志、伊能靜等領銜主演。該片講述曹操權傾一朝,而皇室、大臣等人則各懷鬼胎,皆欲「殺死曹操」,施展各種陰謀,上演一場三國亂世的權力悲歌。
2,《關雲長》
《關雲長》是由麥兆輝、庄文強共同執導,甄子丹、孫儷、姜文等演員主演的電影,主要講述了在曹操大敗劉備之後,二弟關雲長為保護嫂嫂安危,被迫降曹,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故事。
3,《赤壁》
《赤壁》是分別發行於2008年、2009年,由吳宇森執導的系列電影,由金城武、梁朝偉、張震、林志玲、 張豐毅、趙薇、胡軍、中村獅童主演。該片分為《赤壁(上)》和《赤壁(下)》上下兩部,分別於2008年7月10日和2009年1月7日上映。
4,《三國志之見龍卸甲》
《三國志之見龍卸甲》是由李仁港執導,洪金寶動作導演,劉德華、洪金寶、李美琪、安志傑、濮存昕、狄龍、吳建豪、於榮光、洪天明等人領銜主演的動作電影。影片講述了中國古代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趙雲傳奇的一生。
5,《越光寶盒》
《越光寶盒》是由劉鎮偉執導,集結58位華語影壇演員演繹的愛情喜劇。講述了玫瑰仙子因為仰慕紫霞與至尊寶的愛情而偷走紫青寶劍,希望能尋求那種命中註定的愛情,她和山賊清一色陰差陽錯獲得月光寶盒,在時空穿梭中演出一段瘋狂的穿越故事。
C. 三國演義電視劇裡面張松
松觀其題曰《孟德新書》。從頭至尾,看了一遍,共一十三篇,皆用兵之要法。松看畢,問曰:"公以此為何書耶?"修曰:"此是丞相酌古准今,仿《孫子》十三篇而作。公欺丞相無才,此堪以傳後世否?"松大笑曰:"此書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誦,何為'新書'?此是戰國時無名氏所作,曹丞相盜竊以為己能,止好瞞足下耳!"修曰:"丞相秘藏之書,雖已成帙,未傳於世。公言蜀中小兒暗誦如流,何相欺乎?"松曰:"公如不信,吾試誦之。"遂將《孟德新書》,從頭至尾,朗誦一遍,並無一字差錯。修大驚曰:"公過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
三國志武帝紀中並沒有記載過曹操寫這樣一本書 <孟德新書>這個名字多半是後世杜撰來的 張松那個故事更是胡編亂造
曹操是寫過一本兵書 叫<孫子略解> 可以說是他對孫子兵法的批註 據說諸葛亮學習的 就是曹操的這本書
序〉
操聞上古弧矢之利,《論語》:「足兵。」《尚書》:「八政曰師。」《易》曰:「
師貞,丈人吉。」《詩》曰:「王赫斯怒,爰征其旅。」黃帝湯武咸用干戚以濟世也。《
司馬法》曰:「人故殺人,殺之可也。」恃武者滅,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聖人之
用兵,戢而時動,不得已而用之。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已。審計重舉,明畫深
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
〈計篇〉
〔曹操曰:計者,選將、量敵、度地、料卒,計於廟堂也。〕
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校之以計,以索其情。
〔曹操曰:謂下五事七計,求彼我之情也。〕
一曰道,
〔曹操曰:謂導之以教令。〕
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者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
生,民弗詭也。
〔曹操曰:危者,危疑也。〕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順逆,兵勝也。
〔曹操曰:順天行誅,因陰陽四時之制。故《司馬法》曰:『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吾民
也。』〕
地者:高下、廣狹、遠近、險易、死生也。
〔曹操曰:言以九地形勢不同,因時制利也。論在〈九地〉篇中。〕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曹操曰:將宜五德備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曹操曰:曲制者,部曲、旗幟、金鼓之制也。官者,五官之分也。道者,糧路也。主用
者,主軍費用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以索其情。
〔曹操曰:同聞五者,將知其變極,則勝也。索其情者,勝負之情。〕
曰:主孰賢?將孰能?
〔曹操曰:道德、智能。〕
天地孰得?
〔曹操曰:天時、地利。〕
法令孰行?
〔曹操曰:設而不犯,犯而必誅。〕
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曹操曰:以七事計之,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曹操曰:不能定計,則退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
〔曹操曰:常法之外也。〕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曹操曰:制由權也,權因事制也。〕
兵者,詭道也。
〔曹操曰:兵無常形,以詭詐為道。〕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曹操曰:欲進而治去道,若韓信之襲安邑,陳舟臨晉而渡於夏陽也。〕
故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
〔曹操曰:敵治實,須備之也。〕
強而避之,
〔曹操曰:避其所長也。〕
怒而橈之;
〔曹操曰:待其衰懈也。〕
(卑而驕之)
(佚而勞之)
〔曹操曰:以利勞之。〕
(親而離之)
〔曹操曰:以間離之。〕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曹操曰:擊其懈怠,出其空虛。〕
此兵家之勝,不可預傳也。
〔曹操曰:傳,猶泄也。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臨敵變化,不可先傳也。故料敵在心,察
機在目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敗,況
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曹操曰:以吾道觀之矣。〕
〈作戰篇〉
〔曹操曰:欲戰必先算其費,務因糧於敵也。〕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
〔曹操曰:馳車,輕車也,駕駟馬;革車,重車也,言萬騎之重。車駕四馬,率三萬軍,
養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裝,廄二人主養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車駕牛
。養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裝,凡三人也。帶甲十萬,士卒數也。〕
千里而饋糧,
〔曹操曰:越境千里。〕
則外內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財,車甲之奉:費日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曹操曰:謂購賞猶在外之也。〕
其用戰: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屈力,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曹操曰:鈍,弊也;屈,盡也。〕
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久。
〔曹操曰:雖拙,有以速勝。未睹者,言無也。〕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則不能得用兵之利矣。
故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再載;
〔曹操曰:籍,猶賦也。言初賦民,便取勝,不復歸國發兵也。始用糧,後遂因食於敵,
還兵入國,不復以糧迎之也。〕
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曹操曰:兵甲戰具,取用於國中,糧食則因敵也。〕
國之貧於師者:遠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
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
〔曹操曰:軍行已出界,近於師者貪財,皆貴賣,則百姓虛竭也。〕
財竭則急於丘役。屈力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六。
〔曹操曰:丘,十六井也。百姓財殫盡而兵不解,則運糧盡力於原野也。十去其七者,所
破費也。〕
公家之用:破車疲馬,甲胄矢弩,戟楯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七。
〔曹操曰:丘牛,謂丘邑之牛;大車,乃長轂車也。〕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上艹下忌][上艹下干]一石,當吾二十石
。
〔曹操曰:[艹忌],豆[禾皆]也;[禾干],禾槁也。石,百二十斤也。轉輸之法,費二十
石乃得一石。〕
故殺敵者,怒也;
〔曹操曰:威怒以致敵。〕
取敵者,貨也。
〔曹操曰: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
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
〔曹操曰:以車戰能得敵車十乘已上,賞賜之。不言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者賞之,而言賞得
者何?言欲開示賞其所得車之卒也。陳車之法:五車為隊,僕射一人;十軍為官,卒長一
人;車滿十乘,將吏二人。因而用之,故別言賜之,欲使將恩下及也。或曰:言使自有車
十乘已上與敵戰,但取其有功者賞之,其十乘已下,雖一乘獨得,餘九乘皆賞之,所以率
進勵士也。〕
而更其旌旗;
〔曹操曰:與吾同也。〕
車雜而乘之,
〔曹操曰:不獨任也。〕
卒共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曹操曰:益己之強。〕
故兵貴速,不貴久。
〔曹操曰:久則不利。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也。〕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而國安危之主也。
〔曹操曰:將賢則國安也。〕
〈謀攻篇〉
〔曹操曰:欲攻敵,必先謀。〕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曹操曰:興師深入長驅,拒其都邑,絕其內外,敵舉國來服,為上;以兵擊破得之,為
次也。〕
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曹操曰:《司馬法》曰:「萬二千五百人為軍。」〕
全旅為上,破旅次之。
〔曹操曰:五百人為旅。〕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曹操曰:自校以上至百人也。〕
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曹操曰:百人以下至五人。〕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不戰而勝,善之善者也。
〔曹操曰:未戰而敵自屈服。〕
故上兵伐謀,
〔曹操曰:敵始有謀,伐之易也。〕
其次伐交,
〔曹操曰:交,將合也。〕
其次伐兵,
〔曹操曰:兵形成也。〕
其下攻城。
〔曹操曰:敵國已收其外糧城守,攻之為下也。〕
攻城之法:修櫓、轒轀,其器械,三月而止也;距、闉,又三月然後已。
〔曹操曰:修,治也。櫓,大楯也。轒轀者,轒床也;轒床其下四輪,從中推之至城下也
。具,備也。器械者,機關攻守之總名,飛樓雲梯之屬。距闉者,踴土積高而前,以附其
城也。〕
將不勝心之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曹操曰:將忿不待攻器成,而使士卒緣城而上,如蟻之緣牆,必殺傷士卒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破人之國而非久也,
〔曹操曰:毀滅人國,不久露師也。〕
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鈍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曹操曰:不與敵戰,而必完全得之,立勝於天下,則不頓兵挫銳也。〕
用兵之法:十則圍之,
〔曹操曰:以十敵一,則圍之,是謂將智勇等而兵利鈍均也。若主弱客強,操所以倍兵圍
下邳,生擒呂布也。〕
五則攻之,
〔曹操曰:以五敵一,則三術為正,二術為奇。〕
倍則分之,
〔曹操曰:以二敵一,則一術為正,一術為奇。〕
敵則能戰之,
〔曹操曰:己與敵人眾等,善者猶當設奇伏以勝之。〕
少則能守之,
〔曹操曰:高壁堅壘,勿與戰也。〕
不若則能避之。
〔曹操曰:引兵避之也。〕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曹操曰:小不能當大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強,
〔曹操曰:將周密,謀不泄也。〕
輔隙則國弱。
〔曹操曰:形見於外也。〕
故君之所以患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
,是謂縻軍。
〔曹操曰:縻,御也。〕
不知軍中之事,而同軍中之政,則軍士惑矣。
〔曹操曰:軍容不入國,國容不入軍,禮不可以治兵也。〕
不知三軍之任,而同三軍之權,則軍士疑矣。
〔曹操曰:不得其人也。〕
軍士既惑既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曹操曰:引,奪也。〕
故知勝有五: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勝。
知眾寡之用,勝。
上下同欲,勝。
〔曹操曰:君臣同欲。〕
以虞待不虞,勝。
將能而君不御,勝。
〔曹操曰:《司馬法》曰:「進退惟時,無曰寡人」。〕
此五者,勝之道也。
〔曹操曰:此上五事也〕
故兵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形篇〉
〔曹操曰:軍之形也。我動彼應,兩敵相察情也。〕
孫子曰:
昔善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
〔曹操曰:守,固備也。〕
可勝在敵。
〔曹操曰:自修治,以待敵之虛懈也。〕
故善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可勝。故曰:勝可知,
〔曹操曰:見成形也。〕
而不可為也。
〔曹操曰:敵有備故也。〕
不可勝,守;
〔曹操曰:藏形也。〕
可勝,攻也。
〔曹操曰:敵攻己,乃可勝。〕
守則有餘,攻則不足。
〔曹操曰:吾所以守者,力不足所以攻者,力有餘。〕
昔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全勝也。
〔曹操曰:喻其深微。〕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者也;
〔曹操曰:當見未萌。〕
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者也。
〔曹操曰:爭鋒者也。〕
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視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曹操曰:易見聞也。〕
所謂善者,勝易勝者也。
〔曹操曰:原微易勝,攻其可勝,不攻其不可勝也。〕
故善者之戰,無奇勝,無智名,無勇功。
〔曹操曰:敵兵形未成,勝之無赫赫之功也。〕
故其勝不殆,
不殆者,其所措勝,勝敗者也。
〔曹操曰:察敵必可敗,不差忒也。〕
故善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曹操曰:有謀與無慮也。〕
故善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正。
〔曹操曰:善用兵者,先修治為不可勝之道,保法度不失敵之敗亂也。〕
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
〔曹操曰:勝敗之政,用兵之法,當以此五事稱量,知敵之情。〕
地生度,
〔曹操曰:因地形勢而度之。〕
度生量,量生數,
〔曹操曰:知其遠近廣狹,知其人數也。〕
數生稱,
〔曹操曰:稱量己與敵孰愈也。〕
稱生勝。
〔曹操曰:稱量之故,知其勝負所在也。〕
故勝兵如以鎰稱銖,敗兵如以銖稱鎰。
〔曹操曰:輕不能舉重也。〕
稱勝者戰民也,如決積水於千仞之隙,形也。
〔曹操曰:八尺曰仞。決水千仞,其勢疾也。〕
〈勢篇〉
〔曹操曰:用兵任勢也。〕
孫子曰:
凡治眾如治寡,分術是也。
〔曹操曰:部曲為分,什伍為數。〕
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
〔曹操曰: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三軍之眾,可使畢受敵而無敗,奇正是也。
〔曹操曰:先出合戰為正,後出為奇。〕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實虛是也。
〔曹操曰:以至實擊至虛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曹操曰:正者當敵,奇兵擊不備。〕
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
無竭如河海。
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
聲不過五,
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
色不過五,
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
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
〔曹操曰:自無窮如天地已下,皆以喻奇正之無窮也。〕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奇正還相生,如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擊,至於毀折者,節也。
〔曹操曰:發起擊敵也。〕
故善戰者,其勢險,
〔曹操曰:險,疾也。〕
其節短:
〔曹操曰:短,近也。〕
勢如[弓廣]弩,節如發機。
〔曹操曰:在度不遠,發則中也。〕
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
〔曹操曰:亂旌旗以示敵,以金鼓齊之也。〕
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
〔曹操曰:車騎轉也。形圓者,出入有道,齊整也。〕
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
〔曹操曰:皆毀形匿情也。〕
治亂,術也;
〔曹操曰:以部曲分名數為之,故不可亂也。〕
勇怯,勢也;
強弱,形也。
〔曹操曰:形勢所宜。〕
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
〔曹操曰:見羸形也。〕
予之,敵必取之。
〔曹操曰:以利誘敵,敵遠離其壘,而以便勢擊其空虛孤特也。〕
以正動之,以奇待之。
〔曹操曰:以利動敵也。〕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弗責於民,故能釋民而任勢。
〔曹操曰:求之於勢者,專任權也。不責於人者,權變明也。〕
任勢者,其戰民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曹操曰:任自然勢也。〕
故善戰者戰民也,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勢也。
〈實虛篇〉
〔曹操曰:能虛實彼己也。〕
孫子曰:
凡先處戰地而待戰者佚,
〔曹操曰:力有餘也。〕
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
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能使敵自至者,利之也;
〔曹操曰:誘之以利也。〕
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
〔曹操曰:出其所必趨,攻其所必救。〕
故敵佚能勞之,
〔曹操曰:以事煩之。〕
飽能飢之者,
〔曹操曰:絕其糧道。〕
(安能動之)
〔曹操曰:攻其所愛,出其必趨,使敵不得不救也。〕
出於其所必趨也;
行千里而不畏,行無人之地也。
〔曹操曰:出空擊虛,避其所守,擊其不意。〕
攻而必取,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所守;善守者,敵不知所攻。
〔曹操曰:情不泄也。〕
微乎微乎,故能隱於常形;神乎神乎,故能為敵司命。
進不可迎者,沖其虛也;退不可止者,遠而不可及也。
〔曹操曰:卒往進攻其虛懈,退又疾也。〕
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曹操曰:絕其糧道,守其歸路,攻其君主也。〕
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
〔曹操曰:軍不欲煩也。〕
敵不得與我戰者,詐其所之也。
〔曹操曰:乖,戾也。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敵疑也。〕
故善將者,形人而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而為一,敵分而為十,是以十擊一也。
我寡而敵眾:能以寡擊眾,則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則敵之所備者多;所備者多,則所戰
者寡矣。
備前者後寡,備後者前寡;備左者右寡,備右者左寡;無不備者無不寡。寡者,備人
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曹操曰:形藏敵疑,則分離其眾以備我也。〕
知戰之日,知戰之地,千里而戰;
〔曹操曰:以度量知空虛會戰之日。〕
不知戰之日,不知戰之地,則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
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哉!
〔曹操曰:越人相聚,紛然無知也。或曰:吳越,讎國也。〕
故曰:勝,可擅也;敵雖眾,可無斗也。故積之而知動靜之理,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計之而知得失之策,
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曹操曰:角,量也。〕
形兵之極,至於無形;則深間弗能窺也,智者弗能謀也。
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
〔曹操曰:因敵形而立勝。〕
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
〔曹操曰:不以一形勝萬形。或曰:不備知也。制勝者,人皆知吾所以勝,莫知吾因敵形
而制勝也。〕
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曹操曰:不重復動而應之也。〕
夫兵形象水:水行,避高而走下;兵勝,避實而擊虛。故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敵而制
勝。
兵無成勢,無恆形,能與敵化,之謂神。
〔曹操曰:勢盛必衰,形露必敗,故能因敵變化,取勝若神。〕
五行無恆勝,四時無常立;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曹操曰:兵常無勢,盈縮隨敵。〕
〈軍爭篇〉
〔曹操曰:兩軍爭勝。〕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
合軍聚眾,
〔曹操曰:聚國人,結行伍,選部曲,起營陳也。〕
交和而舍,
〔曹操曰:軍門為和門,左右門為旗門,以車為營曰轅門,以人為營曰人門,兩軍相對為
交和。〕
莫難於軍爭。
〔曹操曰:從始受命,至於交和,軍爭為難也。〕
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曹操曰:示以遠,邇其道里,先敵至也。〕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計者也。
〔曹操曰:迂其途者,示之遠也。後人發,先人至者,明於度數,先知遠近之計也。〕
軍爭為利,軍爭為危。
〔曹操曰:善者則以利,不善者則以危。〕
舉軍而爭利,則不及;
〔曹操曰:遲不及也。〕
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
〔曹操曰:置輜重,則恐捐棄也。〕
是故,絭甲而趨利,則日夜不處,
〔曹操曰:不得休息。〕
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上將;勁者先,疲者後,則十一以至。
〔曹操曰:百里爭利,非也;三將軍皆以為擒。〕
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法以半至。
〔曹操曰:蹶,猶挫也。〕
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
〔曹操曰:道近至者多,故無死敗也。〕
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曹操曰:無此三者,亡之道也。〕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
〔曹操曰:不知敵情者,不能結交也。〕
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
〔曹操曰:高而崇者為山,眾樹所聚者為林,坑塹者為險,一高一下者為阻,水草漸洳者
為沮,眾水所歸而不流者為澤。不先知軍之所據及山川之形者,則不能行師也。〕
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變者也。
〔曹操曰:兵一分一合,以敵為變也。〕
故其疾如風,
〔曹操曰:擊空虛也。〕
其徐如林;
〔曹操曰:不見利也。〕
侵掠如火,
〔曹操曰:疾也。〕
不動如山;
〔曹操曰:守也。〕
難知如陰,
動如雷霆;
指向分眾,
〔曹操曰:因敵而制勝也。〕
廓地分利;
〔曹操曰:廣地以分敵利也。〕
懸權而動,
〔曹操曰:量敵而動也。〕
先知迂直之道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是故,《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鼓金;視不相見,故為旌旗。」是故,晝戰多
旌旗,夜戰多鼓金。
鼓金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民既已專,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
三軍可奪氣,
〔曹操曰:左氏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將軍可奪心。
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潰。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潰,此治氣者也。
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
無邀整整之旗,無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曹操曰:正正,整齊也;堂堂,大也。〕
故用兵:高陵勿向,餌兵勿食,窮寇勿迫,銳卒勿攻;
背丘勿迎,佯北勿從,圍師遺闕,
〔曹操曰:《司馬法》曰:「圍其三面,闕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
歸師勿遏,此用眾之法也。
〈九變篇〉
〔曹操曰:變其正,得其所用有九也。〕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絕地無留,
〔曹操曰:無久止也。〕
衢地合交,
〔曹操曰:結諸候也。衢地,四通之地。〕
覆地無舍,
〔曹操曰:無所依也。水毀曰圯。〕
圍地則謀,
〔曹操曰:發奇謀也。〕
死地則戰。
〔曹操曰:殊死戰也。〕
途有所不由,
〔曹操曰:隘難之地,所不當從;不得已從之,故為變。〕
軍有所不擊,
〔曹操曰:軍雖可擊,以地險難久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則利薄,困窮之兵,必死戰也。
〕
城有所不攻,
〔曹操曰:城小而固,糧饒,不可攻也。操所以置華費而深入徐州,得十四縣也。〕
地有所不爭,
〔曹操曰:小利之地,方爭得而失之,則不爭也。〕
君令有所不行。
〔曹操曰:苟便於事,不拘於君命也。〕
故將通於九變之利,知用兵矣。
將不通於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
能得人之用矣。
〔曹操曰:謂下五事也。九變,一雲五變。〕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
〔曹操曰: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當難行權也。〕
雜於利,故務可伸;
〔曹操曰:計敵不能依五地為我害,所務可信也。〕
雜於害,故患可解也。
〔曹操曰:既參於利,則亦計於害,雖有患可解也。〕
是故,屈諸侯以害,
〔曹操曰:害其所惡也。〕
役諸侯以業,
〔曹操曰:業,事也,使其煩勞,若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也。〕
趨諸侯以利。
〔曹操曰:令自來也。〕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不可攻也。
〔曹操曰:安不忘危,常設備也。〕
故將有五危:
必死可殺,
〔曹操曰:勇而無慮,必欲死斗,不可曲撓,可以奇伏中之。〕
必生可虜,
〔曹操曰:見利畏怯不進也。〕
忿速可侮,
〔曹操曰:疾急之人,可忿怒侮而致之也。〕
潔廉可辱,
〔曹操曰:廉潔之人,可污辱致之也。〕
愛民可煩。
〔曹操曰:出其所必趨,愛民者,必倍道兼行以救之,救之則煩勞也。〕
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軍篇〉
〔曹操曰:擇便利而行也。〕
孫子曰:
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
〔曹操曰:近水草,便利也。〕
視生處高,
〔曹操曰:生者,陽也。〕
戰降無登:
〔曹操曰:無迎高也。〕
此處山之軍也。敵若絕水,必遠水;
〔曹操曰:引敵使渡。〕
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汭,令
D. 有沒有關於那個三國中張松的介紹
張松(?-212年),字子喬[1],東漢末年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益州別駕,益州牧劉璋的部下。
目錄
[隱藏]
1 生平
2 《三國演義》中的張松
3 家庭
4 注釋
5 參考文獻
生平[編輯]
原來是東漢末年益州(巴蜀)守將劉璋屬下。在益州地區是足智多謀的謀臣。當時,擔任益州牧的劉璋聽說曹操將派遣鍾繇等人向漢中出發,討伐張魯,劉璋心懷恐懼。此時,擔任別駕從事蜀郡的張松告訴劉璋說:「曹操兵力強盛,無敵於天下,如果因為張魯的地盤被曹操接收,進而使曹操能順利攻擊我們巴蜀土地,誰能抵抗他呢?」劉璋說:「我的確很擔心,而且還沒有想到辦法。」張松就接著說:「劉備(擔任豫州的官,人稱『劉豫州』)是大人您的宗親,而且是曹操之深仇死敵,善於用兵作戰,如果請他幫忙討伐張魯,張魯必定會被攻破。一旦張魯被擊破,則益州會變得比較強大,曹操雖來犯,也無能為力。」劉璋同意他的說法,於是派遣部下法正率領4千人迎接劉備,前前後後金錢物資成千上百。於是,劉備留下諸葛亮、關羽、張飛和趙雲等人防備荊州,率領步卒數萬人進入益州。到達了涪縣,劉璋親自出迎,相見甚歡。劉備也見到了張松,後來碰到法正,都給他們很大的恩惠而且刻意攏絡他們,獻盡殷勤。後來就問到巴蜀 (今四川) 的地理事物、兵器、政府、倉庫、人馬多寡,及各大軍事要塞距離遠近等,張松等人都有詳細解說,又畫地圖、山川地理資料予劉備。於是,劉備很詳盡地知道益州的虛實。後來,張松認為劉備才是明君,私下請法正對劉備和龐統建議可以取劉璋而替代他。劉備覺得太倉卒,沒有答應。但是後來,劉璋認為劉備可能有背叛的意思,而且,張松之兄廣漢太守張肅知道張松已經心向劉備,意圖謀反,擔心被連累;於是,向劉璋檢舉家弟,張松就被劉璋斬首,沒有完成幫助劉備佔領,並且統治益州的心願。
《三國演義》中的張松[編輯]
《三國演義》寫張松字永年,可能是與另一名蜀地官員彭羕的表字混淆了。《演義》還描寫了張松與楊修、曹操鬥智的情節,其他的事跡與正史基本相同。
家庭[編輯]
兄長
張肅,字君矯,廣漢太守。
子
張表,字伯達,在馬忠之後接任庲降都督。
注釋[編輯]
^ 《華陽國志》卷十二:「安南將軍張表,字伯達,成都人也。伯父肅,字君矯,廣漢太守。父松,字子喬,州牧劉璋別駕從事。」
E. 三國時代人物 張松
東漢快完了那陣,連年的兵荒馬亂,田頭種不上莊稼。百姓沒吃沒穿,好多人無家可歸。有人就想橫了,餓死不如造死,拉起一夥人造起反來。那陣的地方勢力曹操、孫權、劉備、劉璋……也各霸一方,就形成歷史上的三國時期。
彭縣在那個朝代的名字叫繁縣。繁縣的豐樂場口上,有一個名叫張松的人,他在益州(成都)頭頭劉璋手下,當了個別駕(師爺)。劉璋這人胸無大志,是個草包,成天只曉得吃喝玩樂,不問政事,手下人做了許多壞事,他也不管。張松暗中起了心,把西川的要道、山川、地形畫成地圖。
劉璋聽到說張魯在漢中拉起一夥人,要打益州,就嚇倒了。忙找張松商量。張松說:「不著急,不著急。我們派起人去說服曹操,他一出兵打張魯,我們不就太平了嗎?」劉璋准備了禮物,就叫張松到許都去了。張松正碰上曹操打了勝仗,一連等了三天才接見他,曹操見到張松長得又丑又矮,聽到他的聲音粗聲粗氣的,說話硬頭冰梆的,心頭很不安逸,就有意挖苦他。張松咋個受得了挖苦,早就要毛了,還是忍倒。有人誇獎曹大王的《孟德新書》,張松裝著不知道,等了一會兒,張松接嘴說「你們在說這本書嗎?這,這那是新書啊?我們蜀中的小娃兒早都背得了,聽到他們背,我也能背幾句。不信,我就背給你們聽。」他噼噼叭叭從頭背到尾,一字不漏,在場的人都驚了。一旁的曹操氣來鬍子翹起,眼睛鼓起,馬上暴跳起來罵道:「來人啊,跟我用亂棒把這怪物打出去。」
張松從許都轉來要到荊州。劉備知道了,親自迎他進城,一直陪著他,專門為他設宴擺酒席。張松見到劉備這樣熱情,厚禮相待,很受感動。劉備為人忠厚,又有遠見,一心恢復漢室江山,他簡直高興昏了,就開懷飲起來,從中午喝到半夜,不知不覺都醉倒在椅子上。過了好一陣張松醒了,咋個有一條白龍在他身邊,嚇得他出不贏氣。等他清醒白龍已不見了,劉備還是賠著他。張松明白了劉備不是凡人,是一位真龍天子。
他認為劉備才是他真正要找的人。他決心離開劉璋,投奔劉備,就把益州的地理、人情、山川、物產向他介紹,還把早已畫好的西川地圖獻上,請劉備早日出兵入川。張松要走了,劉備十里送行。
張松回到益州,痴心痴巴地等劉備入川,很長時間也不見劉備入川的影子,急性子張松等慌了就給劉備寫信,催他快些進兵益州。誰知這封信落到劉璋手頭,劉璋簡直要氣炸了。下令把張松全家抓來,他手下的人看到要斬張松,都暗中流淚、啜泣。劉璋下毒手把張松全家斬殺在益州街頭。
張松死後,他有家奴抱著血淋淋的人頭,邊哭邊對旁人說:「張松這人真了不起,他五歲能吟詩,七歲會做文章,眼睛能看十行書,看過就能背,沒想到他為了尋找一位英明天子,落到這個下場。」家奴把他的屍首運回彭縣,葬在九隴鎮松塔寺背後的山坡上。後人為了紀念張松,把松塔寺改名為雙松寺,還在寺內塑了張松的像。唐代大畫家吳道子專門到雙松寺為他立碑紀念。當地百姓為了紀念張松,每年春秋三季都要舉辦廟會,請戲班子唱大戲;寺內香火不斷,鄉民們都要到廟里朝拜和祭奠他。
附記:張松,字永年。民國《崇寧縣志》載,故宅在豐樂鄉三聖寺,墓在桂花鄉葛麻庵前。東漢末年任益州牧劉璋的別駕(相當於幕僚長)為了投奔劉備,被劉璋所害
F. 三國中張松的介紹
張松(?-212),字子喬(出自《華陽國志》,《三國演義》中字永年)。
葉雄三國人物·張松
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張肅之弟,張表之父(《華陽國志》),一說為張表叔父(《先主傳》)。東漢末年益州牧劉璋部下,官至益州別駕。劉備入蜀時曾與法正、孟達等人一同密謀歸降劉備。後企圖勸劉備進兵,事發後被劉璋所斬。
G. 三國張松是最初是誰的部下
張松(東漢末年劉璋部下)
張松(?-212年),字子喬[1]
。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1]
。建安十三年(208年),為益州牧劉璋別駕從事,被派遣至曹操處而不為其所存錄,因而懷怨恨。回蜀後,勸劉璋與曹操斷絕關系,並說璋連好劉備;其後,又說璋迎備以擊張魯,皆為璋所採納。建安十七年(212年),暗助劉備,為其兄張肅所告發,劉璋怒而將他斬殺。
H. 有關三國的電影
緞細悉添
I. 關於三國的電影有哪些
諸葛亮 桃園三結義 曹操 三國英雄故事傳 關公 華佗 定軍山 貂蠶 等等
希望採納
J. 三國演義中的張松來自哪
張松來自蜀郡成都。
《三國演義》中的張松字永年,可能是與蜀中另一位名臣彭羕的字混淆所致。
蜀郡人,劉璋的部下,益州別駕,於第六十回登場。張松長得額䦆頭尖,鼻偃齒露,身短不滿五尺,言語有若銅鍾,但很有才幹,可過目不忘。張松奉命出使許都,結果不被曹操禮遇,言語頂撞曹操,被亂棍打出。張松歸蜀時途經荊州,為劉備所厚待,於是將西川地理圖獻予劉備,勸劉備取益州,願為內應,並派好友孟達、法正幫助劉備。後來,劉備入蜀後假意歸還,張松信以為真,寫信勸阻,被兄長張肅發現,被告發,全家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