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死亡之手
幾乎為0吧,我帶血色都快一年了,沒見過掉
⑵ 死亡之手系統的簡介
死亡之手系統
冷戰時期,蘇聯為了對抗美國的核威懾,在絕密狀態下打造了一套「超級末日武器」——「邊緣系統」,又被稱為「死亡之手」。一旦美蘇發生核大戰,被激活的「邊緣系統」將開始自動檢測,如果在一定時間內,它沒有收到蘇聯高層的回應,它將自動識別為「末日來臨,蘇聯領導層已經消失」,隨即開啟對美國的絕地反擊。
⑶ 蘇聯死亡之手的詳細資料
無人回應仍能反擊
冷戰時期,蘇聯為了對抗美國的核威懾,在絕密狀態下打造了一套「超級末日武器」——「邊緣系統」,又被稱為「死亡之手」。
2009年3月,已經72歲的前蘇聯戰略火箭總參謀部上校揚契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詳細介紹了「邊緣系統」的一些具體情況。有些蘇聯人將「邊緣系統」稱為「死亡之手」。冷戰時期,「邊緣系統」肩負著蘇聯最高領導層授予的特殊任務。蘇聯研製這套系統的目的是,保證蘇聯能應對美國的核突襲。即使美國通過核突襲消滅了蘇聯大部分軍隊,甚至炸毀了克里姆林官,「拔掉了」蘇聯國防部,切斷了蘇聯的大部分通信網路也沒有關系,只要埋設的地面感測器探測到美軍核打擊已經發生,「邊緣系統」就會啟動反擊程序。
隨著蘇聯的解體,「邊緣系統」的存在逐漸被披露了出來,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它。揚契科參與建造的「邊緣系統」於1985年投入使用。據揚契科回憶,蘇聯之所以下決心製造「邊緣系統」,是源於1981年上台的強硬派美國總統里根。
抗衡「星球大戰計劃」
里根上台後立刻開始擴大美國的核武庫。不久後,里根做出了冷戰中最危險的舉動之——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即打造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戰略計劃。此舉讓蘇聯害怕美蘇間的「核平衡」將被徹底打破。當時蘇聯高層相信,導彈防禦計劃是美國人准備發動攻擊的借口;新的美國領導人已經准備好要打一場核戰爭,而且美國現在願意啟動核戰爭。
為了保證蘇聯能在美國發動核突襲後,保持核反擊能力,「邊緣系統」被設計製造了出來。但投入使用的「邊緣系統」並不是一直在運作。按照設計,「邊緣系統」平時處於「休眠狀態」,直到危機迫近時,蘇聯高層才會激活它。—旦被激活,「邊緣系統」將通過地面感測器在蘇聯境內對輻射程度、地震和核爆炸等跡象進行不間斷的檢測。
一旦檢測到有核武器襲擊蘇聯領土,「邊緣系統」會先檢測蘇聯總參謀部作戰室的通信網路是否暢通,如果通信正常,而且在15分鍾至1小時內接到命令,那麼「邊緣系統」會認為「蘇軍高層將繼續指揮」,然後自行關閉。但如果蘇聯總參謀部沒有回應,那「邊緣系統」就會認為「末日已經來臨,蘇軍高層已被摧毀」,它將立刻把發射核導彈的指令和權力授予蘇軍導彈井內的值班人員。
屆時,無論值班人員的軍銜大小,只要他按下按鈕,蘇聯的自動核反擊就將正式開始。
曾研製全自動「邊緣系統」
那麼,如果「邊緣系統」突然遭遇故障,例如出現計算機系統中病毒等意外狀況怎麼辦?當遭遇故障時,「邊緣系統」會不會讓核導彈意外發射?一旦戰爭爆發,整合程度如此高的「邊緣系統」遭遇意外故障後還能發揮作用嗎?
揚契科表示:「即使有一系列未曾料到的事情同時發生在『邊緣系統』上,導致『邊緣系統』意外激活,但在最後發射前,還是需要蘇聯導彈井內的值班人員親自按下按鈕才會讓核反擊開始執行。這意味著這名值班人員可以阻止世界毀滅。」
對於萬一當時那名蘇聯值班人員選擇按下發射鈕呢?因為在收到「邊緣系統」授予的指令後,他可能誤以為蘇聯真受到了核攻擊的假設。揚契科解釋道:「『邊緣系統』的發射啟動裝置我自己也從未見過。那個啟動裝置可能未必是按鈕,很可能是需要鑰匙才能啟動的開關。但無論如何,蘇聯在不斷對『邊緣系統』的安全措施進行升級,所以『邊緣系統』因出現意外而被激活的可能性很小。」
美軍也有類似「末日裝置」
事實上,在冷戰期間,美國也曾打造了幾套類似的「邊緣系統」,期望能在危機來臨時,緊急下令「控制導彈」升空。屆時,「控制導彈」將引導美軍剩下的核武器進行反擊。此外,「緊急導彈通信系統」還在美國境內布置了能檢測地震、核輻射等跡象的裝置。
但相對蘇聯的「邊緣系統」,美國的「緊急導彈通信系統」的整合程度並不是很高。這是因為美國人擔心如果將所有核反擊程序都整合在一套系統上,萬一該系統出現小小的失誤或事故,就可能引發足以摧毀全世界的核大戰。
在整個冷戰期間,是美國空軍肩負著為美國進行核反擊的任務。盡管美國空軍肩負的核反擊任務與蘇聯「邊緣系統」相似,但他們最大的區別是,蘇聯「邊緣系統」更依附於系統的檢測;而美國空軍則依賴於飛行員和指揮人員。(水雲間薦自《環球軍事》馬壽春編譯)
⑷ 死亡之手系統的安全性
即使有一系列未曾料到的事情同時發生在「邊緣系統」上,導致「邊緣系統」意外激活,但在最後發射前,還是需要蘇聯導彈井內的值班人員親自按下按鈕才會讓核反擊開始執行。這意味著這名值班人員可以阻止世界毀滅。其實在1985年以前,蘇聯人曾設計過全自動化的「邊緣系統」設計方案最終被蘇聯高層否決了。所以,投入使用的「邊緣系統」並不是真正的全自動獨立裝置。
⑸ 有誰知道日本電視劇里有神之手和死亡之手
雙頭魔犬,瀧澤秀明錦戶亮主演,2009夏季日劇
⑹ 一部叫《死亡**》的電影,具體名字是什麼
是《死囚之舞》——女主角哈莉·貝瑞2002 年憑借《死囚之舞》獲得74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柏林電影節最佳女主角,演員工會獎最佳女主角,國家評論學會最佳女演員。
⑺ 死亡之手系統的建造背景
蘇聯之所以下決心製造「邊緣系統」,是源於1981年上台的強硬派美國總統里根。里根上台後立刻開始擴大美國的核武庫。不久後,里根做出了冷戰中最危險的舉動之一——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即打造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戰略計劃。此舉讓蘇聯害怕美蘇間的「核平衡」將被徹底打破。當時蘇聯高層相信,導彈防禦計劃是美國人准備發動攻擊的借口;新的美國領導人已經准備好要打一場核戰爭,而且美國現在願意啟動核戰爭。
為了保證蘇聯能在美國發動核突襲後,保持核反擊能力,「邊緣系統」被設計製造了出來。
系統於1985年投入運行。
⑻ 末日機器的死亡之手
這套武器系統的 正式名字叫Perim eter,也有人叫它M ertvayaRuka,意思是「死亡之手」。它建造於25年前,一直是一個被重重把守的秘密。隨著蘇聯 的解體,它存在的消息才開始被泄露,但是並沒有引起多少人的關注。雅爾尼奇和一位叫布魯斯·布萊爾的前民兵導彈發射官員從1993年開始,寫了許多本關於 Perimeter的書,還多次在報上發表文章披露。但是對於它的存在,公眾和政客們依然是一種麻木的態度。俄羅斯人不願談論這個問題,美國的最高層領導 ———包括前白宮國務院高官———說從未聽說過這個東西。不久前,我告訴中情局前局長詹姆斯·伍爾西,蘇聯曾經製造過一種末日機器,他的目光陡然降溫,說 「我祈禱上帝,蘇聯人不會如此不理智。」他的祈禱並不管用。
由於Perimeter依然是個禁忌話題,雅爾尼奇擔心他的多嘴多舌會給自己招來危險。他也許是對的:一位曾和美國人談論這一系統的蘇聯官員神秘地從樓梯上摔下來死了。但雅爾尼奇決定冒險。他認為,世界必須知道「死亡之手」。因為,它並沒有被銷毀,還在原地待命。
雅爾尼奇幫助建造的武器系統於1985年投入運行,那時,冷戰最危險的年代剛剛過去。整個上世紀70年代,蘇聯一直在核武裝備數量上穩步追趕處於領先地位的 美國。與此同時,越戰後的美國士氣低落,似乎一蹶不振,陷入迷茫。就在此時,羅納德·里根上台,美國的態度再次強硬起來,聲稱不會再妥協退讓。里根甚至叫 囂說,美國還是生機勃勃的凌晨,蘇聯已經日薄西山。這位新總統的鐵腕手段之一是讓蘇聯人相信,美國並不害怕核戰爭。他的許多顧問一直建議模擬積極准備核戰 爭。這些顧問都是赫爾曼·卡恩(《核戰爭》和《想無法想像之事》的作者)的門徒。他們認為,擁有最多核武器,並且整日威脅准備動用核武的一方將在危機中獲得優勢。
新美國政府開始擴充核軍備,裝填導彈發射井。在趕制核彈的同時,恐嚇威脅也升級了。1981年,即將上任的軍備控制和裁軍 署頭頭尤金·雷斯托在參議院聽證會上暗示,美國可能已經瘋狂到准備動用核武,「事實證明,日本不但從1945年的核打擊中恢復,還變得更加繁榮。」談到美 蘇核戰前景,雷斯托說,「有的估計預言,一方將死亡1000萬人,另一方可能損失1億人,都還沒有達到兩國國民總人數。」
與此同時,在大事或細節上,美國對蘇聯的態度明顯強硬起來。蘇聯大使安納托利·多勃雷寧失去了在美國國務院的停車特權。美軍突襲加勒比海小島格瑞那達。美國海軍演習日益逼近蘇聯水域。
這 一策略顯然奏效。莫斯科很快相信,新的美國領導人真的准備好了打核戰。但是,蘇聯還認為,美國已經准備好了發動核戰。「里根政府的政策是危險的,目的是統 治全世界。」1982年9月,蘇聯元帥尼古拉·奧加爾科夫在華沙條約組織的一次會議上說,「1941年時,我們中也有許多人反對參戰,有許多人不相信戰爭 迫在眉睫,」奧加爾科夫指的是納粹德國對蘇聯的突襲,「所以說,現在的形勢不但嚴峻,還非常危險。」幾個月後,里根做出了冷戰時期最煽動性的舉動。他宣 布,美國將在太空中部署一個激光結合核武器盾牌,攔截蘇聯核彈頭。他稱之為導彈防禦系統,評論家諷刺地稱之為「星球大戰」計劃。
在 莫斯科看來,這無疑證明了美國計劃發動襲擊。他們推測,要同時攔截成千上萬顆來襲的蘇聯核彈頭是不可能的,因此導彈防禦計劃只可能是美國發動襲擊後的掃尾 步驟。美國首先將朝蘇聯城市和導彈發射井發射數千枚核彈。部分蘇聯武器將在第一輪襲擊中倖存,發動反擊,但里根的太空盾牌可以攔截剩下這部分為數不多的導 彈。因此,星球大戰計劃破壞了長期以來制約核戰的「兩敗俱傷」原則。這一原則確保雙方不會發動核戰,因為大家都承受不了對方的反擊。
我 們現在知道,里根並沒有計劃首先發動襲擊。根據他留下的日記和個人信件,他真的天真地認為自己的策略將為世界帶來持久和平。(他曾經告訴戈爾巴喬夫,他前 世可能是發明世界上第一個盾牌的人。)里根堅持認為,導彈防禦系統純粹是為了防禦。但在蘇聯看來,如果美國准備發動襲擊,當然會這么說。根據冷戰邏輯,如 果你認為另一方准備發動襲擊,那麼只有兩個選擇:要麼首先出擊,或者讓敵人相信,即使你死掉了,依然可以發動反擊。
Perimeter確保了蘇聯的還擊能力,但它並非一觸即發的裝置。它被設計成半休眠狀態,在危機發生後啟動。然後,它的地震、輻射和空氣壓力感應器網路開始搜尋核爆炸的跡象。
1974 年,蘇聯展開新一代戰略指揮系統Perim etr的研發。它的設計要求非常嚴苛,不但要能夠協助指揮階層在混亂的審判日中弄清戰況,並且要假設各種惡劣 情況下仍能夠維持運作,其中最惡劣的情況就是:蘇聯指揮階層已經煙消雲散。這意味著Perim etr甚至要在沒有人指揮的情況下獨自發動蘇聯的復仇之 戰。
由於末日機器是為最惡劣的情況設計,因此不奢求蘇聯遭到重創預警系統能夠提供足夠的信息。當危機臨近時,蘇聯會啟動它到待命狀 態,它則利用核爆監測系統監控蘇聯境內的核爆跡象,所有的數據會匯整到中央計算機,經過邏輯判讀是否要採取反擊手段(據蘇聯宣稱,其邏輯以美國的核戰火力 為依據,不會被次強國家的攻擊所啟動)。
為了避免錯誤,在發動還擊之前,Perim eter系統必須檢查4個「如果……那 么……」先決條件:如果它被啟動,那麼它將判斷核武器是否襲擊蘇聯領土;如果判斷遭遇襲擊,那麼系統將檢查能否和蘇聯總參謀部作戰室取得聯系;如果可以取 得聯系,如果在一定時間內———15分鍾至1個小時———一直沒有接到攻擊指示,那麼系統將推測國家要員還活著,能夠決定是否發動還擊。但是,如果和總參 謀部的通信中斷,那麼Perimeter將判斷,末日降臨,立刻將發動攻擊的權力交給地堡里的Perimeter值班人員。那個時刻,摧毀世界的力量將交 給那個正巧當值的人。他也許是某個臨危受命的政府部長,也許是剛從軍事學院畢業的25歲的年輕軍官。如果他決定按下發動反擊的按鈕……那麼……。
由 於考慮到最惡劣的情況,美國核彈已經落地,蘇聯指揮階層生死未卜,任何現存的有線、無線甚至衛星手段可能都已在美軍突襲中毀滅,末日機器要如何確保蘇聯龐 大的核子武力仍然能夠聽命反擊呢?答案是蘇聯某些洲際導彈發射窖中,藏的並不是洲際導彈,而是彈頭部改裝成U H F通信設備的彈道導彈。它們平時隱藏在 深入地下的發射井裡,能夠承受核爆炸和高強度電磁脈沖。當末日機器啟動時,這些導彈會起飛到空中向其他在首輪襲擊中倖免於難的蘇聯導彈發布加密指令,由於 信號-M系統允許機器不經人手發射導彈,因此在審判之日,末日機器只要往上空打出一顆閃亮的信號彈,指揮導彈飛越已經變成廢墟焦炭的蘇聯大地,發動摧毀美 國的復仇大反擊。
美國也建造了類似的裝置,建造了所謂的緊急導彈通信系統,部署了一批指揮導彈。它甚至還研發了用於檢測全球核爆炸的地震和輻射感應器。但是,美國從未把這些技術結合起來,變成一台「復仇機器」。因為它害怕意外事故和一個小小的差錯把整個世界終結。
相比機器,美國還是更信任人的判斷。美國空中部署有一個有能力和權力發動襲擊反擊的小組,整個冷戰時期,這個指揮小組一直待在空中。他們的任務和Perim eter相似,但是這一系統更依賴人而非機器。按照冷戰博弈理論原則,美國並沒有對蘇聯隱瞞這一點。
根 據《末日男人》一書作者P·D·史密斯回憶,「末日機器」一詞最先出現於1950年2月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一次電台節目中。核物理學家列奧·西拉德描繪了 一種假想的氫彈系統,它能讓整個地球被放射性塵埃所覆蓋,進而毀滅全人類。「誰會想要殺死地球上每個人?」他反問道。答案是,某個想要威懾襲擊者的人。例 如,假如莫斯科即將戰敗,它可以宣布,「我們將引爆氫彈,」以此來阻止入侵。
15年後,大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在諷刺傑作《奇愛博 士》中把這個點子永遠地烙印在公眾頭腦中。影片中,一個叛變的美國將軍派他的轟炸機編隊搶先攻擊蘇聯。蘇聯大使此時披露,他的國家剛剛部署了一種裝置,它 能夠自動對任何核攻擊做出反應,讓整個星球包裹上致命的輻射塵埃。
「如果不對外公開,末日機器豈不是失去了它本來的作用!」奇愛博士聞訊咆哮「你們為什麼不告訴世界?」畢竟只有在別人知曉的情況下,這樣的可怕裝置才能達到威懾作用。在影片中,蘇聯大使可憐巴巴地回答「本來准備在星期一的國會宴會上宣布的。」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Preim eter誕生之後,無數個星期一和無數個國會宴會過去了。那麼蘇聯為什麼沒有向世界宣布,或者好歹知會白宮一聲?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里根政府官員知道蘇聯的末日計劃。里根時期的國務卿喬治·舒爾茨告訴我說,他從未聽說過這東西。
事 實上,蘇聯軍隊甚至沒有把Perim eter的存在告訴本國的核裁軍談判人。「我從未聽說過Per-im eter,」當時的蘇聯首席談判人尤里·柯維 茨欣斯基說。時至今日,俄羅斯軍隊官員一人對它絕口不提。除了雅爾尼奇之外,還有其他幾人也向我證實了Perim eter的存在。其中包括前蘇聯太空官 員亞歷山大·熱列茲尼亞科夫和國防顧問維塔利·齊吉奇科。但是,多數人在面對這個問題時依然會堅決否認。今年2月,當我在采訪中提到這個話題時,前蘇聯戰 略導彈部隊官員弗拉基米爾·德沃金立刻起身送客,像送瘟疫一樣把我趕出門外。
那麼為什麼蘇聯沒有把Per-im eter的存在通知美國?克里姆林宮分析家早就注意到,蘇聯軍隊有著保守秘密的悠久傳統,但這不足以解釋這個明顯的後果嚴重的策略漏洞。
沉 默的原因一部分可歸咎於害怕美國想出挫敗這一系統的對策。但是,主要的原因卻更加復雜,也更令人意外。根據雅爾尼奇和熱列茲尼亞科夫的說法,Per- im eter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末日機器。蘇聯人把博弈理論發展到一個庫布里克、西拉德和其他所有人沒有想到的高度:他們建造了一套威懾自己的系統。
通 過確保莫斯科有能力還擊,Perim eter事實上是為了防止激進過頭的蘇聯軍隊或國家領導人在危機時刻輕易啟動核彈。熱列茲尼亞科夫說它的作用是「讓 所有腦袋發熱的人和極端分子冷靜下來。無論發生什麼,復仇是100%可以保障的,那些襲擊我們的人必然會受到懲罰。」
Perim eter 還為蘇聯爭取了時間。1983年,美國在德國部署了致命准確的潘興二式導彈後,克里姆林宮的戰略家們估計,從雷達接收到來襲信號,到導彈命中目標,他們只 有10至15分鍾時間。考慮到那個劍拔弩張、杯弓蛇影的時代背景,一台故障雷達、一群被誤認為來襲導彈的野鵝,或者一次被錯誤解讀的美軍演習都可能啟動一 場追悔莫及的大災難。事實上,上述所有誤會都曾經發生,如果正好趕上那個風聲鶴唳的時代,浩劫將不可避免。
Perim eter解 決了這個問題。如果蘇聯雷達檢測到一個不詳但模糊的信號,領導人可以啟動Perim eter,然後坐下來等待。如果這個信號被證實是野鵝,他們可以放下 心來,關閉Perim eter.在蘇聯領土上證實核爆炸發生遠比證實遙遠地方的導彈發射要容易,「因此,我們設計了這套系統,」雅爾尼奇說,「目的是為 了避免悲劇性錯誤。」
現在,雅爾尼奇和他的美國同僚布魯斯·布萊爾想要避免的錯誤是沉默。今天早已不是冷戰時代,已經不需要 Perim eter作為後盾。這套系統也許已經不再是俄羅斯戰略的核心,美國的俄羅斯軍備問題專家帕維爾·伯德維克說,它現在「只是戰爭機器上的一顆螺 絲帽」———但是,「死亡之手」並未被拆除,依然全副武裝。
在布萊爾(目前在華盛頓領導一個叫世界安全學院的智囊團)看來,這樣的 漠視是不能接受的。雖然沒有任何一個美國人知道關於Perim eter的最新情況,但在他看來,俄羅斯沒有理由拒絕讓這一系統退役。他說,沒有任何理 由,讓成千上萬枚核彈處於近似一觸即發的狀態。雖然技術已經突飛猛進,但還是存在釀成重大錯誤的機會。不久前,我和他談話時,他用憤怒又悲哀的語氣說,「 冷戰早已結束。但我們的行為卻絲毫沒有改變。」
同樣地,雅爾尼奇也認為公開核武器指揮控制信息是安全的保障,但和布萊爾不同的是, 他認為Perim eter在今天仍然有它的作用。沒錯,它是為了自我威懾而設計,在冷戰最瘋狂的時候,它圓滿地完成了這個使命。他好奇的是,現在它是否 還能發揮末日機器的傳統作用?如果把它的存在告知公眾,是否能夠威懾未來的敵人?國際爭端從來沒有停息過,和平總是短暫的。就在不久前,喬治亞問題還讓 白宮和克里姆林宮的關系一度惡化。但是,雅爾尼奇說,「沒有任何理由閉口不談Per-im eter.」如果向公眾隱瞞這一系統的存在,「我們在未來將承 擔更大風險。危機是不可避免的。」
雅爾尼奇談到他幫助創造的Perim eter充滿自豪,我覺得有必要向他的洋洋得意潑一點兒冷 水:假如系統失敗呢?假如發生了什麼故障?假如電腦病毒入侵、發生地震、核電站泄漏、停電事故導致系統誤以為核戰爭開始?雅爾尼奇慢吞吞喝了一口啤酒,說 我的擔憂是杞人憂天。即使一連串意外事件不巧撞在一起,他向我保證,仍然有一個人可以阻止Perim eter終結整個世界。他說,1985年前,蘇聯設 計了幾套自動系統,它們都能夠在完全不用人類參與的情況下,自行發動反擊。但這些裝置都被上面否決了。他指出,Perim eter並非真正完全自動化的 末日機器「如果發生爆炸,所有通信中斷,」他說,「那麼Perim eter設施內的人有最後決定權。」
是的,我不否認,一個人最 終可以決定不按導彈發射按鈕。但是,此人是一個士兵,孤立封閉在地下堡壘中,他所接收到的一切證據說明他的祖國被敵人摧毀,他的親人恐怕都已成炮灰。周圍 的感應器叫不停,時間分分秒秒地在流逝。根據他所受的訓練,聽過的指示,一切都說明,應該按下按鈕,而作為軍人以服從為天職。這樣的情況下,還有人拒絕發 動還擊嗎?我問雅爾尼奇,如果是他獨自一人在地堡里,他會怎麼做?他搖搖頭說,「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會不會按下按鈕。」
事實上,他解釋說,啟動反擊的開關未必就是一枚按鈕。它可能是一枚鑰匙,或者其他安全開關。他也不太清楚。畢竟「死亡之手」還在不斷地被更新升級。
⑼ 死亡之手系統的介紹
死亡之手系統又被稱為「邊緣系統」,其正式名字叫Perimeter,也有人叫它MertvayaRuka,意思是「死亡之手」。目的在於保證蘇聯能夠對美國的核打擊予以還擊。即使美國發動突襲,摧毀了克里姆林宮和蘇聯國防部,幹掉了每一位軍隊高官,這套末日系統依然能夠感測到災難發生,啟動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