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山橋最初建成叫什麼名字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30.6萬多兩,由德國商人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為技術指導,建起了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1954年,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形架拱梁,使鐵橋更加堅固耐用,氣勢雄渾。
2. 蘭州的(中山橋)建於那一年那個國家建的什麼社會背景下建的
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舊名鎮遠橋,位於濱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它建於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國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橋兩端分別築有兩座大石坊,上刻「三邊利濟」和「九曲安瀾」。橋有四墩,下用水泥鐵柱,上用石塊。弧形鋼架拱梁,是後來進行加固工程時增建的。1919年,鐵橋受戰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後經補修而復通。194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名為「中山橋」,橋名沿用至今。中山橋位於蘭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黃河鐵橋.是蘭州境內歷史最為悠久的古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位於蘭州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金城關前,建於公元1907年(清光緒33年),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中山鐵橋長234米,寬7.5米,有6墩5孔的鐵橋,橋上飛架5座弧形鋼架拱梁。清光緒33年(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建起了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1954年,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梁,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中山橋的前身系黃河浮橋.黃河浮橋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7里處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衛國公鄧愈將此橋移至城西10里處.稱為[鎮遠橋".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蘭州衛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現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蘭州還存有建橋時所遺的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浮橋柱3根.人稱[將軍柱".柱上鑄有[洪武九年.歲次丙辰.八月吉日.總兵官司衛國公建斯柱於浮橋之南.系鐵纜一百二十丈"的字樣. 當年的黃河浮橋.用24隻大船.橫排於黃河之上.船與船之間相距5米.以長木連接.鋪以板.圍以欄,南北兩岸豎鐵柱4根.大木柱45根.有兩根各長50米的粗鐵繩.將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黃河結冰則拆除.春季則又重搭浮橋.[佇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橋柳色青"的詩句.就是當時浮橋的寫照.蘭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龍鎖蛟"也是指這種景色.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銀30.669萬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將浮橋改建為長2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隨著時間的流逝.蘭州市區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觀.結構新穎.工藝先進.氣勢不凡的鐵路公路橋.這座古老的黃河鐵橋已不是溝通黃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敬仰它.觀賞它.因為它象一部史詩.飧刻著蘭州古往今來歷史的變遷.展示了蘭州人民燦爛藝術的畫卷. 呵呵 謝謝採納 都有的了
3. 中山鐵橋
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於1942年更名為的,也使得這座百年老橋更加具有歷史色彩。氣勢雄渾,如今的鐵橋也多了些現代的元素,夜晚的中山橋重新煥發光彩,各種顏色的彩燈,將橋周圍的黃河水映照的顏色變換,遠遠望去就像一條發光的長龍盤踞在黃河之上。在建國後,又增加了五個弧形的架拱梁,不僅使更加堅固,也使得這座鐵橋更加具有迷人色彩。游覽,也可以欣賞黃河北岸的
4. 大司馬中山橋一霸大戰愣頭青是哪個電影剪輯的
你所描述的片段出自香港出品的動作犯罪電影(導火線)!甄子丹 古天樂 范冰冰 呂良偉 鄒兆龍主演!和甄子丹對打的是鄒兆龍!
5. 中山鐵橋幾點有飛天表演
正常的話是早上10:00這樣子就有這些表演了。。
6. 武安中山大橋哪年建成全長多少
這個就是在橋下十字路口東北角四合院里,人好多
7. 蘭州中山橋
蘭州市中山鐵橋位於蘭州市白塔山下,跨黃河。1908年4月正式動工興建,1909年8月竣工通車,為黃河上第一座公路橋。
上部結構為5孔跨徑45.9m的穿式鋼桁架梁,全長243m,行車道寬6m,兩側人行道寬各lm,全寬8.36m,桁架高5m,南北兩岸橋台為水泥砂漿漿砌條石,中間4個橋墩為高強快凝水泥漿砌料石重力式墩。
8. 中山橋的簡介
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舊名鎮遠橋,位於濱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
它建於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國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橋兩端分別築有兩座大石坊,上刻「三邊利濟」和「九曲安瀾」。橋有四墩,下用水泥鐵柱,上用石塊。弧形鋼架拱梁,是後來進行加固工程時增建的。1919年,鐵橋受戰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後經補修而復通。194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名為「中山橋」,橋名沿用至今。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位於蘭州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金城關前,建於公元1907年(清光緒33年),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中山鐵橋長234米,寬7.5米,有6墩5孔的鐵橋,橋上飛架5座弧形鋼架拱梁。清光緒33年(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建起了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1954年,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梁,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
9. 中山橋經受了什麼樣的考驗
中山橋不但經受了三次黃河特大流量的考驗,而且在1949年8月26日的解放蘭州戰役中,炮彈擊中了過橋的兩輛國民黨軍車,車上彈葯爆炸,大火燒毀了橋南端18節木橋面和部分縱梁。軍管會組織了300多人星夜搶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