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創作原則是什麼
抵抗運動和義大利解放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電影創作,提供了最初的主要的題材。因為,解放對於義大利人「並非意味著恢復不久以前的自由,而是意味著政治革命、盟軍佔領、經濟與社會的.動盪。此外,解放的進程是緩慢的,經歷著延綿無盡的歲月。它深刻地影響了義大利的經濟、社會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時,也必然影響到文藝創作。義大利電影的創作,正如我們在前面曾經講到的那樣,是所有藝術中最為迅速地作出反映的一種藝術。因此,新現實主義的美學價值便首先表現在他們的題材、內容上。對於這一點《大英網路全書·電影藝術部分》也d曾作了具體的分析,並提出了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主要表現了人類對於生存的四個基本問題的思考:1、反對戰爭,以及侵入他們國家的那種致命的政治混亂;2、反對飢餓;3、反對貧困和失業所造成的困境;4、反對家庭解體和墮落。由於新現實主義是關於這樣一些內容的表現和對於諸方面問題的思考,因而也就決定了它的影片的風格與形態。這便使得新現實主義電影與占據世界銀幕的好萊塢電影形成了鮮明的比較:新現實主義強調貧困,而不是好萊塢影片的魅力;強調醜陋的貧民茅棚,而不是潔凈的時髦公寓;強調表現普通人、世俗無禮的人,而不是理想、完美的紳士等等。新現實主義因此強調了那個不公正的社會結構,以及被那個社會所扭曲了的人的基本關系。新現實主義賦予影片以深刻的現實意義,並同時在與好萊塢電影市場的抗衡中,以一種藝術影片,贏得了那一時期具有審美能力和具有道德修養的人,以及更為廣泛的觀賞者們的興趣。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形式特徵:
一、紀錄性
新現實主義的電影藝術家們,對於現實的密切關注,並在電影作品中忠實於真實事件與人物的再現,使文學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聞報道的實際生活的敘事狀態之中。《偷自行車的人》和《羅馬十一時》都是這方面最為突出的例子。而《羅馬十一時》一片由於有了新聞記者在敘事上的參與,而更像是一部新聞工作者的一次報道。
義大利電影工作者的攝影機也如同「新聞片攝影機的人性,它與手和眼密不可分,幾乎與人體等同,隨時配合攝影師的注意力」。客觀的盡可能不侵蝕原有物質的全貌,在觀眾的腦海中,將銀幕現實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
一。巴贊稱新現實主義的影片的紀錄性,具有極為特殊的美學價值。
二、實景拍攝
這是新現實主義「紀錄性」的一部分體現。這樣一種拍攝方法,將真實的社會環境與人物的命運在視象上緊密地結合起來。新現實主義電影工作者的口號是:將攝影機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實際空間中進行拍攝。而在此之中,攝影機跟隨著人物在實際空間中的運動,正是電影在空間觀念上的突破,它自然使得傳統的場面調度的觀念隨之消失,而使更為電影化的真實的空間形式得以表現出來。同時,實景拍攝也避免了隸屬於舞台觀念的戲劇性用光,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攝影師 fl、]更多地採用了自然光。
三、長鏡頭的運用
在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中,長鏡頭的運用作為表現空間真實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式與風格的獨特作用。這種沒有被分割得很碎的視覺處理,似乎使每一個鏡頭都成為完整的一段。這既體現了創作者忠實於自然的客觀性,又使影片獲得了現實真實的透明性,最終消失了自我的主觀性。巴贊曾提出。:「電影的特性,暫就其純粹狀態而言,僅僅在於攝影上嚴守空間的統一」。從這個意義上講,新現實主義對於長鏡頭的運用,在空間觀念上是符合巴贊所下的定義,是符合電影特性的。
四、關於非職業演員的運用
在新現實主義的許多代表作品中,的確都運用了非職業演員的表演。然而,巴贊在進行深入的分析中提出,非職業演員的運用,並非是新現實主義的貢獻,早在《戰艦波將金號》中,群眾演員就代替了大明星。同時,巴贊還談到:「從電影史上看,不用職業演員這種作法不能說明社會現實主義電影的特徵,也不能說明當代義大利流派的特徵;對明星原則的否定,一視同仁地使用職業演員和臨時演員,這才確實是他們的特點。這里重要的是避免職業演員的角色類型固定化:他與人物之間的關系不應當為觀眾造成先入為主的概念」。而新現實主義將職業演員與非職業演員的混用,使演員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這種結果才「必然能夠獲得義大利電影的絕妙的真實性」。
五、結構形式
勞遜曾談到2「由於新現實主義的基本概念是簡單的,因此最優秀的新現實主義的影片的結構也是簡單和動人的」。新現實主義電影製作者,追求一種朴實無華的結構形式。他們不使用什麼倒敘、閃回等,那樣一些令人費解的結構形式,而是選擇了一種最為簡單、最為鮮明、最為直觀的結構形式,其結果也是一種最為清晰、最為自然、最為充實的結構形式。這同樣是影片的紀錄風格所決定時,正如柴伐梯尼所倡導的那樣:新現實主義的影片要從素材本身產生結構。
六、地方方言的運用
這一點在我們譯制出來的影片當中是聽不出來的。但這卻是新現實主義追求紀錄和寫實主義的一部分,是受到了愛德華多·德·菲利浦的方言戲劇和維爾加的影響。同時,也是民族電影追求聲音效果表現的極為突出的一種手段。在這種方言的處理上,新現實主義製作者是很注重分寸的,他們既保持地方方言的特點,又盡可能地使人們聽得懂。
㈡ 談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我看過《溫別爾托d》,德西卡的作品,很感人的小人物故事
嚴格來說,
並不是向那些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那般粗礫,還是與很多成熟的技巧的運用,
只是給人的感覺依然非常的朴實,
視點也是從小人物的愁苦與快樂出發。
很感人的一部電影
其他的鼎鼎有名大作,我還沒有拜看過,說實話,
是有些鼓不起勇氣。
因為,
個人覺得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對影史的意義大於對電影本身的意義
㈢ 10屬於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風格的電影作品是
《偷自行車的人》 1
㈣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開始的標志
對於國產的一些電影,如果不是特別的經典,口碑評價特別好,我也不會去浪費時間觀看的,因為自己也從來不喜歡看這些影視節目,更何況外國這些和自己毫不相關的電影更是不太了解,也沒有興趣去觀看。
㈤ 巴贊認為哪一國的新現實主義電影是一種人道主義
義大利 爾雅網路課程剛做完
㈥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藝術主張、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張:記錄性可斷定盡可能不侵蝕原有物質的全貌,在觀眾腦海中,將銀幕現實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一。實景拍攝,攝影機隨人物在實際空間中運動,傳統場面調度理論消失。更為電影化的真實空間形式得以表現,同時避免舞台觀念的戲劇用光。
長鏡頭、景深鏡頭的運用每個鏡頭成為完整一段,體現創作者忠於自然的客觀性,體現巴贊「攝影上嚴守空間的統一」觀點。
代表人物及作品:
1.羅伯特·羅西里尼 :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游擊隊》、《德意志零年》 此三作被譽為"戰爭三部曲",標志著新現實主義進入全盛期,《義大利萬歲》。
2.維斯坎迪:
《沉淪》、《大地在波動》、《受苦的人們》
3.德西卡:
《偷自行車的人》、《溫別爾托·D》
4.德桑蒂斯:
《羅馬十一時》
(6)哪個國家的新現實主義電影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指20世紀40年代在義大利開始的現實主義電影運動,義大利傑出的電影藝術家,從漫長的法西斯主義的統治下,從戰後的碎磚瓦礫中站立起來,他們想盡辦法籌措資金和膠片來拍攝影片。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是一次從內容到形式徹底的美學革命,是繼先鋒電影運動後出現的第二次電影美學運動,義大利現實主義鮮明的美學特徵,標志有聲電影以來電影趨向現實主義美學追求的最突出成就,改變西方與美國電影力量對比,並向傳統戲劇電影挑戰,創造更為電影的藝術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㈦ 什麼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世界電影發展史上光輝的一頁。這一電影潮流是順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新形勢而產生的。作為二戰戰敗國的義大利,戰後社會一片動亂,人民在極度貧困和絕望中掙扎。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進步的義大利電影藝術家,把自己的藝術目光從形式主義轉到現實主義,努力反映義大利人民的現實生活,創造了一批著名的新現實主義電影。這股清新蓬勃的電影潮流,影響極為深遠,至今仍被許多進步電影藝術家奉為楷模。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主要特點是:注意表現日常生活和普通小人物的命運,強調紀實性,反對矯揉造作,排斥戲劇性因素,追求朴實自然的藝術風格,靠真情實感打動觀眾,並激勵觀眾思索生活、改變命運。如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羅馬十一點》,影片的故事梗概是:某公司要招聘一名打字員,因為當時人們大量失業,就業又極為困難,所以前來應聘的達上千人。天剛蒙蒙亮,早就有人在排隊等候了,之後,陸續到達的婦女們擠滿樓梯,你推我搡,破樓梯突然倒坍,把這些可憐的婦女們壓在了石頭下面,使許多婦女受了傷。影片著重從不同側面描寫了10個不同命運的婦女,反映當時義大利社會的貧困、動亂和腐朽。影片的結尾新穎別致,余韻悠長:慘案過後的第二天,一個倖存者一大早又來排隊,因為那個打字員的職位仍未確定。這部影片沒有任何曲折離奇的戲劇性情節,只是按照生活本身的「日常性」加以表現。
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另一個特點,是打破傳統的明星制,大膽起用非職業演員扮演角色,從而給新現實主義電影帶來充滿活力的新面孔,使電影更具有寫實性、更具生活化,如《偷自行車的人》的主演,就是一個生活中的失業者。
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再一個特點是紀實性。影片幾乎全用實景拍攝,導演鼓勵攝影師扛上攝影機到街頭拍片子。這類影片往往沒有完整的劇本,只有個故事梗概或劇本大綱,對話也是即興式的。另外,新現實主義電影不強調蒙太奇的主觀性,而是讓畫面以生活的本來面目呈現出來。
20世紀50年代末,在法國興起了「新浪潮」電影,這股電影思潮的主要特點是:反對傳統的藝術表現手法,強調生活化和紀實性,有的往往帶有現代派藝術的荒誕性和精神分析特點。例如,《四百下》(又譯為《胡作非為》)這部「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作品,著力表現了一個失去了家庭溫暖的孩子逃學、撒謊、閑逛等一系列不含有戲劇沖突的日常生活瑣事,全片絕大部分鏡頭在現場用實景拍攝,造成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流」。
這類電影的另一個突出的特點,是用意識流手法揭示人的潛意識。它往往自由轉換時間和空間,使時空錯位的電影畫面,成為一種人的潛意識的外化。例如,被稱為電影史上的一顆「原子彈」的《廣島之戀》,大幅度自由運用鏡頭,電影畫面一會兒是40年代,一會兒又回到50年代;一會兒是日本的廣島,一會兒又回到法國的德寇佔領區。過去和當前兩種場景,用對白和音樂穿插在一起。在法國的地窖里,出現的是日本酒吧間的音樂;在日本又出現法國音樂。影片通過這種「時空錯位」的表現手法,著力揭示和渲染人物心靈深處一般難以顯露和表現出來的潛意識。
「新浪潮」影片和現代派電影,有的獨具特色,別開生面;有的則比較晦澀難懂,甚至令人不知所雲。有的導演往往只顧表現個人的風格,而對影片的內容不感興趣。如《去年在馬里昂巴德》這部現代派電影,沒有故事情節,連人物姓名也沒有,人物用X、Y等代號。另一部現代主義電影《蝕》也有這種情況。
「新浪潮」和現代派電影,作為一種思潮,對後來的義大利、德國電影以及世界影壇,都有深遠影響。
㈧ 世界電影史: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有哪些特點
新現實主義是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的產物,它反映了進步的電影工作者致力於民主改革的要求。新現實主義電影的
新現實主義歷史,一般從1945年R.羅西里尼拍出《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卻早在戰爭時期便已開始,並且淵源還可追溯到19世紀末的義大利真實主義文學。新現實主義追求的是生活真實,要求表現義大利人民飽經戰爭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難,譴責社會中的不公。
1939~1942年期間,後來成為新現實主義著名導演的德·西卡、L.維斯康蒂、C.利薩尼、M.安東尼奧尼、A.彼特朗吉里、德·桑蒂斯及電影理論家G.阿里斯泰戈等人在電影雜志《白與黑》和《電影》上經常發表有關電影理論和美學方面的文章,他們的論述為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美學原則奠定了理論基礎。當時羅馬的電影實驗中心領導人U.巴巴羅、L.契阿里尼也通過教學、評論和編輯出版等活動給予了支持。同時,40年代出現的《沉淪》(1942,導演維斯康蒂)、《雲中四步曲》 (1942,導演A.勃拉塞蒂)、《孩子們在注視我們》(1943,導演德·西卡)等反社會習俗影片都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誕生做了准備。而新現實主義的美學原則則由C.柴伐蒂尼在他的文章中做了闡述。1945年,羅西里尼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的問世,成為新現實主義的宣言書。這部作品反映了義大利人民在與法西斯進行斗爭中的團結精神。翌年,他又拍攝了《游擊隊》,A.維加諾執導了《太陽還將升起》,勃拉塞蒂拍攝了《生活中的一天》,A.拉都達導演了《匪徒》 (1946),德·西卡《偷自行車的人》,德·桑蒂斯《羅馬十一時》,維斯康蒂《大地在波動》。
代表作品
北村,新現實主義代表作《最後的藝術家》、《施洗的河》;三盅,新現實主義代表作《9克拉的誘惑》、《大負翁》;梁斌,新現實主義代表作《紅旗譜》;孫犁,新現實主義代表作《風雲初記》;徐光耀,新現實主義代表作《小兵張嘎》。
㈨ 簡述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偷自行車的人》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