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方式 > 電影林彪攻打錦州是哪個電影

電影林彪攻打錦州是哪個電影

發布時間:2021-08-08 22:57:08

Ⅰ 蘇靜的遼沈決戰

1948年秋,國共兩黨為爭奪東北舉行遼沈決戰。電影《遼沈戰役》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彪和毛澤東之間在戰略上的分歧。分歧原因在於林彪對攻佔錦州信心不足。紅軍時期,林彪就擅長運動戰,不喜歡攻堅。四平之戰前,林彪多次運用圍城打援的戰術得心應手地消滅大量敵軍於運動之中。但是1947年6月,林彪率領重兵圍攻四平,結果遭到國民黨悍將陳明仁的重創,從此,林彪再也不回四平。對於攻堅,林彪確實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即使東北解放軍已在東北戰場取得了決定性優勢,也是如此。
在毛澤東的一再要求下,林彪最終定下攻錦決心,率領數十萬大軍南下攻錦。錦州之戰成為決定國共兩黨兩軍在東北命運的關鍵。解放軍重兵圍困錦州後,守敵在范漢傑的指揮下作困獸斗,國民黨又調集10萬大軍向錦西葫蘆島方向增援。當時錦州與錦西之間只有40公里,其間雖有塔山,實為坡山,無險可守;周圍制高點均為敵軍佔領,又東臨渤海,極易遭到國民黨海軍的炮火攻擊。敵守城司令范漢傑又是黃埔軍校一期出身,曾在日本、德國考察學習過西方軍事,在國軍中堪稱「能戰之將」。錦州開戰之初,蔣介石沒有把握,要他突圍,他卻力主死守。在范漢傑的慫恿下,蔣介石親自在葫蘆島海面軍艦上督戰,大有一舉殲滅解放軍於錦州城下之勢。
由於東北野戰軍缺乏攻堅經驗,攻城部隊傷亡在一天天的增加。當時東北野戰軍南下攻錦,燃料只夠單程使用,如果就此撤圍北上,不僅毛澤東和黨中央不滿意,東北野戰軍花費多年心血才建立的重炮、坦克、裝甲車等重裝備也要扔在錦州城下。在這種情況下,林彪只有咬緊牙關背水一戰,一面攻堅,一面打援。為了對付國民黨從西面開過來的十萬援軍,林彪硬著頭皮抽調2個縱隊、2個獨立師、1個炮兵旅死守塔山。部隊部署好後,林彪還是不放心,又向塔山增派了蘇靜就地督戰。林彪對蘇靜的信任和期望可見一斑。塔山陣地指揮員們雖然在口頭上戲稱蘇靜為「監軍」,行動上卻不敢有絲毫的怠慢,寸土寸血地守衛著防線。
錦州久攻不克,東北野戰軍高級將領都非常著急,蘇靜這個「監軍」當然也難以靜下去了。一天,為早日打下錦州,蘇靜和野戰軍炮兵司令朱瑞冒險深入到錦州外圍的義縣去收集情報,結果造成朱瑞不幸觸雷犧牲。朱瑞是山東革命根據地創始人之一,也是人民軍隊炮兵的創始人。他的犧牲一度在屯集在錦州城下的數十萬攻城部隊心中籠上一層陰影。而在此前,粟裕將軍指揮華東野戰軍一舉攻下山東省會濟南,顯示了非凡的攻堅藝術,消息傳到東北野戰軍,林彪和部隊的思想壓力就更大了。
自解放戰爭以來,只要各戰場出現僵局,出現新問題,粟裕總是第一個打破僵局,找到答案。毛澤東也經常把粟裕作為各戰區指揮員的樣板和楷模,在全軍范圍內通電嘉獎。一向心高氣傲的林彪當然對此不是很服氣。但他也深知,攻不下錦州,自己以後在毛澤東心中的地位肯定要貶值,東北野戰軍在兄弟部隊中也要感覺矮三分。就在這時,蘇靜幫助林彪找到了答案。
原來蘇靜在深入前沿時發現,2縱5師在攻打義縣時採取了坑道近迫作業的攻城方法,部隊傷亡很小。蘇靜當時就敏銳地意識到這個方法可以在所有攻城部隊中推廣。10月5日,蘇靜向林彪面呈以坑道近迫作業攻佔錦州的建議。林彪聽後極為興奮,攻城思路一下子就出來了。他當即電令攻城各縱隊、師,每個師以2/3的兵力搶挖高寬各為1.5米至2米的交通溝至敵陣地50-60米處。
錦州很快陷入解放軍縱橫交錯的坑道之中,攻城部隊在坑道的掩護下傷亡大為減少,野戰軍的炮兵甚至能從坑道中抵進到離城根只有100米的地方射擊。當錦州爭奪白熱化之時,范漢傑一度計劃乘解放軍傷亡增大之機向城外反攻。可是看著城外的坑道越來越多,越來越密,卻看不到解放軍的人影,范漢傑的心中不由一涼,哀嘆道:「守城無望了!」10月15日,錦州城破,范漢傑兵敗被俘,仍然對解放軍的坑道抱怨不已。
遼沈戰役取得勝利後,林彪又指揮東北野戰軍迅速入關,用不到兩天的時間就攻下敵軍防守嚴密的天津城,給困守北平(即北京)的傅作義以極大的軍事威懾。天津之戰之所以打得很漂亮,其中相當程度上是因為解放軍在錦州之戰中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攻堅經驗,攻堅信心也大大提高了。說到底,蘇靜的建議使東北野戰軍迅速成長為一支善於攻堅、敢於攻堅的部隊。
對於上述功績,東北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的主帥林彪一直銘記在心,曾言:「一個蘇靜等於十萬兵」,而蘇靜將軍卻常說攻打錦州,自己只是提提建議而已,真是謙虛之至。

Ⅱ 東北野戰軍的相關電影

大決戰:遼沈戰役
Decisive Engagement: The Liaoxi Shenyang Campaign
英文名:Decisive Engagement: The Liaoxi Shenyang Campaign
別名:大決戰(第一部:遼沈戰役)
Da Jue Zhan I: Liao Shen Zhan Yi
Decisive Engagement: The Liaoxi
語言:漢語普通話
時長:中國:222分鍾
國家地區:中國
上映信息:1991年8月1日 中國
導演:
李俊 (Jun Li)
韋廉 (Lian Wei)
翟俊傑 (Junjie Zhai)
蔡繼渭 (Jiwei Cai)
楊光遠 (Guangyuan Yang)
趙繼烈 (Jilie Zhao)
景慕逵 (Mukui Jing)
編劇:
李平分 (Pingfen Li)
史超 (Chao Shi)
王軍 (Jun Wang)
主演:
古月 ....毛澤東
蘇林 (Lin Su)....周恩來
趙恆多 (Hengo Zhao)....蔣介石 孫海英
吳志遠 (Zhiyuan Wu)....宋美齡
類型:戰爭
製作公司:八一電影製片廠 / August 1st Film Studio
劇情介紹
1948年3月,已經在東北站住了腳的解放軍,在林彪的領導下,已經發展為近50萬大軍。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離開西北來到河北與劉少奇、朱德等會合,並討論了當時形勢,毛、朱等及時把握戰略決戰時機,命令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強攻錦州,切斷東北蔣軍退華北的路。以徹底殘滅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林彪為了有把握,提出先打長春,以圍點殲滅沈陽援敵。經過毛主席多次做工作,1948年7月,林彪決定按毛澤東意見辦,南下攻擊錦州。此期間,蔣介石對東北蔣軍的撤、守,也猶豫不絕,出於政治利害考慮,終於沒有下從東北全部撤至華北的決心。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終於在毛澤東的堅持下打響了。10月14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攻,31個小時便克錦州。接著,長春宣告解放。未幾,沈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影片從史實出發,深入挖掘了歷史人物深刻的內心活動,表現出了毛澤東、林彪等人的軍事才能和解放軍的歷史功績,並對國民黨內部不團結、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和政治腐敗也進行了描述。電影相較於以往革命戰爭題材電影,在場面設計和人物造型上都屬於經典之作,在問世時便以其宏大的戰爭場面而引起強烈反響,加之影片對於人物的細膩刻畫,使該片在觀賞性和藝術性方面均取得較高水平。

Ⅲ 大決戰的電影劇情

1948年3月,已經在東北站住了腳的解放軍,在林彪的領導下,已經發展為近50萬大軍。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離開西北來到河北與劉少奇、朱德等會合,並討論了當時形勢,毛、朱等及時把握戰略決戰時機,命令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強攻錦州,切斷東北蔣軍退華北的路。
以徹底殘滅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林彪為了有把握,提出先打長春,以圍點殲滅沈陽援敵。經過毛主席多次做工作,1948年7月,林彪決定按毛澤東意見辦,南下攻擊錦州。此期間,蔣介石對東北蔣軍的撤、守,也猶豫不絕,出於政治利害考慮,終於沒有下從東北全部撤至華北的決心。
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終於在毛澤東的堅持下打響了。10月14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攻,31個小時便克錦州。接著,長春宣告解放。未幾,沈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Ⅳ 重溫電影《大決戰》,劇情唯遼沈,場面看淮海,文戲選平津,還有什麼

電視劇版《大決戰》已經向我們走來,圍繞著電視劇《大決戰》的選角網友們也是各抒己見,還有一部分網友認為電視劇版《大決戰》完全沒必要拍,因為電影版《大決戰》已經足夠經典,拍攝電視劇沒有太大意義。

當然也有一部分網友認為電影《大決戰》在拍攝時是有所缺憾的,拍攝劇版也有發揮空間。此外,還有一部分年輕的網友壓根沒看過電影版。

該部在戰爭場面上也有一個經典長鏡頭,那就是攻佔天津金湯橋的航拍,配上《大決戰》特有的背景音樂,這段畫面至今看來仍讓人為之激動。這段鏡頭據說是在天津實地拍攝,確實難得。

在人物塑造上,《平津戰役》將重心放在了傅作義上,演員李定保有兩個影視形象比較深入人心,一個是《雍正王朝》里的鄔先生,另一個就是《平津戰役》里的傅作義。該片將傅作義在整個和平談判中的掙扎、無奈和忍辱負重刻畫得很到位,沒有刻意拔高也沒有刻意黑化。

總結起來就是,看《大決戰》一定不能只抱著看戰爭場面的想法,其實嚴格說來,《大決戰》應該首先歸屬於歷史題材而不是軍事題材,該片是融合了歷史、軍事和人物等各方面的史詩巨作,稱之為「國片」當之無愧。

Ⅳ 天涯『煮酒論史』 [近代風雲]遼沈戰役中攻打錦州的戰略決定真的正確嗎

談到解放戰爭,一定會談到三大戰役,談到三大戰役,一定會談到遼沈戰役,說到遼沈戰役,一定會談到錦州戰役。今天我們就談談攻打錦州。 遼沈戰役的意義我們就不多談了,戰役之後使國共雙方軍力數量上第一次出現逆轉,此役之後,國民黨在大陸已呈必敗之態。說到遼沈戰役,我們先從決戰的背景方面談起。遼沈戰役前,國民黨在全國雖然不能發動大的攻勢,但是國民黨在兵力數量上是高於共產黨的。但是在東北,由於林彪的軍事才能,共產黨的軍力是占壓倒性優勢的,兵力對比100萬對60萬,並且佔領東北90%以上地區,並把國民黨幾大軍事力量壓縮在沈陽,長春,錦州幾個城市。正是由於有林彪的百萬雄師,當時中央軍委才敢制定5年內推翻國民黨政府的方針。 大戰前的國際背景,在東北,其實是三國四方的博弈。國共自不用說。對蘇聯方面,戰爭對他沒有影響,勝負皆可,均可坐收餘利。共產黨勝,自不用說,蘇聯是共產國際老大。國民黨勝,蘇聯最多再給共產黨以支援,但是代價可能除去外蒙獨立外再加上新疆或者東北成為蘇聯帝國的第N個加盟國。如果雙方打平,建立兩個政府或者兩個中國,這是美蘇兩個大國最歡迎的。美國方面,杜魯門早就已經有意放棄蔣介石政府,蔣也心知肚明。美國的軍事顧問史迪威將軍更不諱言要求蔣介石放棄東北,謀求聯合政府或者兩個中國。但是美國方面忽視了蔣總統其實是一個中國政策的堅決擁護者,決不容忍國家在他手中分裂。大戰前,蔣對部下直言:要我不戰而丟掉東北九省我心有不甘,以後如何面見總理雲雲。包括日後在台灣聽到蒙古獨立,怒斥美國不講信義,並大罵駐美大使無能,召回並撤職,這是後話。理解了蔣介石的這個性格,就不難理解日後為什麼蔣沒有採取放棄華北華東,將大軍南下劃江而治的戰略方針。說的遠一點,東北決戰前,美國正在選舉,競選雙方是杜魯門和杜威將軍。杜魯門不用說了,由於杜威曾對蔣政府承諾,上台後會加大對華援助,所以蔣介石就搞了政治投機,不遠萬里派人到美國支持杜威競選,讓杜魯門大為惱火。才有了後來宋美齡訪美,杜魯門只接見了半個小時不到,更罔談援助了。 了解了戰役背景,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遼沈戰役。林彪的意圖是先吃掉長春鄭洞國,再圖整個東北,東北吃掉後,百萬雄師一入關,那國民政府註定倒台。毛一意孤行要打錦州,事後都說毛棋高一著,戰略眼光真是高啊,了不起。事實上是不是這樣,關於戰略問題,林彪和中央軍委(主要是毛)電報上談了半年。林彪之前之所以由於不打長春,是想對長春圍點打援,可惜東北剿總衛立隍不上當,怎麼都不派人解圍長春。沒有絕對優勢林是不會打無把握之仗的。五成把握就去打,那是賭徒,五五開,林彪才不幹呢。穩扎穩打,東北這塊肥肉早晚是林的,沒的跑。 後來林見長春不好打,就在猶豫中南下北寧線圍攻錦州,尋找戰機。這個過程中林彪還是沒有下定決心吃下錦州。為什麼呢,因為一打錦州,就讓東北決戰提前到來,錦州絕對是個火葯桶,錦州是東北的門戶,以蔣的性格,絕對不肯把整個東北和60萬大軍白白送給林彪。會從葫蘆島增兵,另外關內傅作義兵團30萬大軍虎視眈眈,隨時可能增援,另外僅僅在關外,林彪還要分兵繼續圍困長春,防止鄭洞國突圍,以及沈陽衛立隍馳援。關外還有廖耀湘10萬機械化精銳兵團,需要林彪對付。補給方面,林彪南下北寧線戰線過長,補給跟不上,甚至輒重部隊汽油只有單程的,只能打贏,打不贏的話,汽車,坦克,重炮等等輒重全部要丟給國民黨。所以正如林彪所說:准備了一桌菜,來了兩桌客人,這飯怎麼吃。攻打錦州事實上就成了毛和蔣的一個大賭局。本來蔣在東北已經輸紅了眼,要在最後一注跟毛賭身家,結果毛同意了,林硬著頭皮都要上,不想打也要打。林彪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雖然整個東北林彪兵力數量占優,但在遼沈戰役尤其是攻打錦州戰役中兵力是吃緊的,可以說是不夠用的,所以後來就有著名的也是最為慘烈的塔山阻擊戰。三大戰役為什麼遼沈戰役最困難,就是當時國民黨軍隊是占優勢的,海空優勢,裝備優勢,兵力優勢。從來不說狠話的林彪對負責防守塔山的四縱下了死命令:只許勝,不許敗,拿不下錦州,軍委要我的腦袋,守不住塔山,我要你們的腦袋。另外,林彪本來想用六個縱隊攻錦,不得不抽出一個作為總預備隊。攻城兵力如果不能戰絕對優勢,戰斗一呈膠著狀態,那後果不堪設想。林彪可能一生都會後悔四平攻堅戰中,沒有聽信鄧華建議多投入一個縱隊,若如此,歷史將會改寫,中國人民解放軍也會少一個上將,多一個戰俘—陳明仁。 事實上戰斗一打響,正如林彪所料,侯鏡如東進兵團向塔山猛攻,戰役前,廖耀湘西進兵團已經攻佔了彰武,切斷了北寧線,徹底掐斷了林彪的補給線。但是廖耀湘一直在救援錦州還是南下營口中間猶豫不決,對蔣的命令陽奉陰違,率領十萬大軍「武裝大遊行」,給了林彪機會。我一直在想,如果把廖耀湘換成邱瘋子邱清泉,或者其他人,哪怕無能只要聽命,林彪還會有這么好的運氣嗎?整個錦州戰役,林彪雖然贏了運氣成分有多大?假如傅作義出兵東北呢,假如廖耀湘毫不猶豫西進,假如國民黨煙台增援的39軍不是由於風浪太大,不能靠岸,及時趕到塔山呢?當時塔山防線已經快守不住了,事實上侯鏡如軍團已經幾次突破塔山防線,但是由於後續部隊跟不上,讓缺口又補上了。當時塔山防線就是一個中國的凡爾登攪肉機。後來又有人纂文說,塔山共軍已經兵力不濟,路過一個團是執行其他任務的,臨時拉上去打,才頂到錦州城破那天。 錦州拿下了,遼沈戰役勝利了,毛賭勝了,蔣徹底敗了。雙方都明白錦州就是一塊多米諾骨牌,問題是向哪邊倒下。現在是向國民黨方面倒下,隨後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一下子就沒有大仗可打了,中國大陸比軍委預計提前4年解放了。 回顧遼沈戰役,最無能的就是廖耀湘,十萬大軍無所作為,結果讓林彪在攻打錦州結束後第六天就給包了餃子。如果說他想保存實力,那就在錦州大戰時直撲營口也好,起碼也算為國民黨留下了一些精銳。林彪後來就嘲弄廖:廖耀湘回沈陽也好,下營口也好,五天前干什麼去了。廖沒有想到他的對手林彪這么厲害,攻打錦州後不用休整直接能吃掉他這個王牌,而且是一口吃掉。當時戰役前讓林彪夜不能寐的就是這個廖耀湘兵團,林曾對同意軍委意見,堅持攻打錦州的羅劉說:「以一個縱隊阻敵一個兵團(廖兵團),誰有這個把握」。所以林在攻打錦州過程中對付援軍制定的是「南抵(侯)北拖(廖)」的戰略。 當然歷史不容假設,我在想,如果讓歷史重演,即使知道這個結局,還會不會有這個錦州戰役。 一家之言,不值一唏,如有不當,請方家斧正。

Ⅵ 林彪指揮過的戰爭有哪些

東北解放軍(四野)後期一百五十萬人
是四大野戰軍中規模最大的
而林彪初到東北
進入東北的GCD武裝才十萬
三年解放戰爭末期遼沈戰役
東北民主聯軍已經發展到了一百萬
東北解放後
林彪所部迅速入關
連續作戰
參與了平津戰役
後來四野一部還同二野、三野相配合參加了渡江戰役
也就是所謂的百萬大軍下江南
林彪確實很能打仗
但他這個人打險仗
打硬仗的決心一般
當年保四平
戰錦州
林彪都是猶豫的
如果要是按照林彪的本意去打
那麼國家可能還要晚解放
特別是
林彪不同意打錦州
企圖放掉一部分再打
這受到老毛嚴厲批評
如果真如林彪所想
放掉一部分
那麼華野
東野打完淮海
遼沈
在打平津的時候
就可能受到阻力
形成對峙
最後北平可能不是和平解放
要知道
廖耀湘所部都是從緬甸滾過刀口的
戰鬥力非同小可
新一軍
新六軍都是掛了號的精銳
不打錦州
林彪放掉的就是廖耀湘
放到平津戰役再打
未必打得掉
這仗就夾生了
所以
林彪仍然只是一個優秀的戰役指揮員
在戰略上仍有瑕疵
當年彭德懷應該是在西北野戰軍(一野)
主要負責總部機關的防衛
戰機不多
戰果也不豐碩
但朝鮮戰爭證明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
也就是說
當時的GCD人才濟濟
即便沒有林彪
十大元帥
甚至很多大將都可委以重任
套用句俗話:少了誰地球都轉
沒必要太看重林彪的決定作用

Ⅶ 全面展現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電影

全面展現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電影是《大決戰》

相關介紹:

《大決戰》是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關於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的系列電影,分為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三部,三部電影以宏偉逼真的氣勢再現了解放戰爭中三次決定性的偉大戰役。

《大決戰》三部曲作為中國電影史上最為恢弘的戰爭史詩,在電影、軍事、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套電影全景地展示了那場決定中國命運的偉大決戰。

(7)電影林彪攻打錦州是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1.遼沈戰役:

1948年3月,為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離開陝北,來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與劉少奇、朱德率領的中央工作委員會相會合,在這里共同指揮南北兩線五大戰場。

2.淮海戰役

在遼沈戰役打響的同時,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著手策動淮海戰役。

3.平津戰役

1948年秋,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以防守平津的重要意義說服了蔣介石,將自己所指揮的60萬軍隊留在了華北,並取得了國民黨在華北的黨政軍及經濟大權。

Ⅷ <<大決戰>>這部電影講了什麼

大決戰(第一部:遼沈戰役) Decisive Engagement: The Liaoxi Shenyang Campaign (1991)
導演:
李俊 Jun Li
景慕逵 Mukui Jing
趙繼烈 Jilie Zhao
楊光遠 Guangyuan Yang
蔡繼渭 Jiwei Cai
翟俊傑 Junjie Zhai
韋廉 Lian Wei
編劇:
李平分 Pingfen Li
史超 Chao Shi
王軍 Jun Wang
主演:
古月 Gu Yue
趙恆多 Hengo Zhao
蘇林 Lin Su
吳志遠 Zhiyuan Wu
影片類型:
劇情 / 戰爭 / 歷史
更多中文片名:
大決戰:遼沈戰役
更多外文片名:
Da Jue Zhan I: Liao Shen Zhan Yi
Decisive Engagement: The Liaoxi
片長:
222 min
國家/地區:
中國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彩:
彩色

劇情介紹:1948年3月,已經在東北站住了腳的解放軍,在林彪的領導下,已經發展為近50萬大軍。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離開西北來到河北與劉少奇、朱德等會合,並討論了當時形勢,毛、朱等及時把握戰略決戰時機,命令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強攻錦州,切斷東北蔣軍退華北的路。以徹底殘滅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林彪為了有把握,提出先打長春,以圍點殲滅沈陽援敵。經過毛主席多次做工作,1948年7月,林彪決定按毛澤東意見辦,南下攻擊錦州。此期間,蔣介石對東北蔣軍的撤、守,也猶豫不絕,出於政治利害考慮,終於沒有下從東北全部撤至華北的決心。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終於在毛澤東的堅持下打響了。10月14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攻,31個小時便克錦州。接著,長春宣告解放。未幾,沈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影片從史實出發,深入挖掘了歷史人物深刻的內心活動,表現出了毛澤東、林彪等人的軍事才能和解放軍的歷史功績,並對國民黨內部不團結、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和政治腐敗也進行了描述。電影相較於以往革命戰爭題材電影,在場面設計和人物造型上都屬於經典之作,在問世時便以其宏大的戰爭場面而引起強烈反響,加之影片對於人物的細膩刻畫,使該片在觀賞性和藝術性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

大決戰(第二部:淮海戰役) Decisive Engagement: Wei-hai campaign (1991)
導演:
李俊 Jun Li
景慕逵 Mukui Jing
楊光遠 Guangyuan Yang
蔡繼渭 Jiwei Cai
翟俊傑 Junjie Zhai
韋廉 Lian Wei
編劇:
李平分 Pingfen Li
史超 Chao Shi
王軍 Jun Wang
主演:
古月 Gu Yue
趙恆多 Hengo Zhao
蘇林 Lin Su
吳志遠 Zhiyuan Wu
影片類型:
劇情 / 戰爭 / 歷史
更多中文片名:
大決戰:淮海戰役
更多外文片名:
Da Jue Zhan II: Huai Hai Zhan Yi
片長:
219 min
國家/地區:
中國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彩:
彩色

劇情介紹:在遼沈戰役打響的同時,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著手策劃淮海戰役。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華東野戰軍及時切斷正向徐州收縮的黃百韜兵團的退路,並將其包圍在徐東碾庄圩地區。同時,中原野戰國攻戰了軍事重地宿縣,切斷了徐州劉峙集團的陸上退路。

蔣介石調杜聿明回徐州作戰,敵人幾路兵團雲集逼近徐州,淮海戰役形勢異常嚴峻。國共雙方統帥鬥智斗勇,頻頻調兵遣將,經過十幾天的激烈戰斗,黃百韜兵團被殲,杜聿明集團被圍困,黃維兵團全殲。蔣介石雖多方設計救援杜聿明集團,但終因軍無鬥志,終致全軍覆滅,具有決定意義的淮海戰役大獲全勝。

影片較真實地再現了戰爭的殘酷,也詳細描繪了解放軍的指揮高明和英勇善戰。許多戰爭的場景都有可看可取之處,歷史地藝術地把十分復雜的戰爭用電影的手法進行了詮釋,讓人們感受到了戰爭影片的獨特魅力。

大決戰(第三部:平津戰役) Decisive Engagement: Beiping Tianjin Campaign (1992)
導演:
李俊 Jun Li
景慕逵 Mukui Jing
楊光遠 Guangyuan Yang
蔡繼渭 Jiwei Cai
翟俊傑 Junjie Zhai
韋廉 Lian Wei
編劇:
李平分 Pingfen Li
史超 Chao Shi
王軍 Jun Wang
主演:
古月 Gu Yue
趙恆多 Hengo Zhao
蘇林 Lin Su
吳志遠 Zhiyuan Wu
影片類型:
劇情 / 戰爭 / 歷史
更多中文片名:
大決戰3:平津戰役
更多外文片名:
Decisive Engagment: Beiping
Da Jue Zhan III: Ping Jin Zhan Yi
片長:
218 min
國家/地區:
中國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彩:
彩色

劇情介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的頻頻告捷,讓處於華北地區的傅作義集團惶惶不可終日。針對傅集團的特殊性,中央軍委採取了軍事打擊與政治爭取相結合對策。一方面我東野提前隱蔽入關,迅速插入平津線各戰略要點之間,實施「隔而不圍」,「圍而不打」之巧妙部署;一方面促進其走政治解決的道路。1948年12月22日,傅作義王牌三十五軍遭我軍重創,張家口守軍聞風突圍亦被逼殲。

1949年1月14日,東野攻打天津,使北平守敵欲戰不能,欲逃無路,傅作義迫於壓力終於同意在和平協議上簽字,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標志著平津戰役勝利結束。

影片深入刻畫了中共中央領導人的政治大智慧,也把傅作義既深明大義,卻又不甘心輕易退出歷史舞台的心理。同時,電影也表現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軍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的精神。歷史地再現了解放天津的部分史實,讓人們了解到了真實的戰爭場面。

Ⅸ 大決戰系列電影總共拍了幾部

大決戰系列電影總共拍了三部,分別是《大決戰之遼沈戰役》《大決戰2:淮海戰役》《大決戰3:平津戰役》。

1、《大決戰之遼沈戰役》

《大決戰之遼沈戰役》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李俊、楊光遠等聯合執導,古月、趙恆多、蘇林、劉懷正、馬紹信、魯繼先、張衛國等主演,於1991年在中國上映。

該片講述解放戰爭時期,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統帥部領導、林彪指揮的解放軍為打敗以蔣介石為首統帥的國民黨軍隊而進行遼沈戰役,攻克錦州,全殲廖耀湘兵團,最後攻克沈陽,解放了全東北的故事。

2、《大決戰第二部:淮海戰役》

《大決戰第二部:淮海戰役》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李俊、蔡繼渭等執導,由古月、蘇林、趙恆多等主演。

影片較真實地再現了戰爭的殘酷,詳細描繪了解放軍的指揮高明和英勇善戰。歷史地藝術地把十分復雜的戰爭用電影的手法進行了詮釋。

3、《大決戰3:平津戰役》

《大決戰3:平津戰役》由李俊、韋廉執導,由古月、蘇林、吳志遠、趙恆多主演,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

該電影主要講述了遼沈戰役和淮海戰役後,傅作義只好宣布接受和平解決北平的協議的故事,該片於1992年01月01日在中國上映。



(9)電影林彪攻打錦州是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大決戰之遼沈戰役》主要劇情:1948年3月,在東北站穩腳跟的解放軍,在林彪(馬紹信飾)的領導下,發展為近百萬大軍。毛澤東(古月飾)、周恩來(蘇林飾)、任弼時(路希飾)等離開西北來到河北與劉少奇(郭法曾飾)、朱德(劉懷正飾)等會合,並討論了當時的形勢。

毛澤東、朱德等及時把握戰略決戰時機,命令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強攻錦州,切斷東北蔣軍退華北的路。

以徹底殘滅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盧學公飾)集團。林彪為了有把握,提出先打長春,以圍點殲滅沈陽援敵。經過毛主席多次做工作,1948年7月,林彪決定按毛澤東意見辦,南下攻擊錦州。此期間,蔣介石(趙恆多飾)對東北蔣軍的撤、守,也猶豫不絕,出於政治利害考慮,終於沒有下從東北全部撤至華北的決心。

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終於在毛澤東的堅持下打響了。10月14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攻,31個小時便克錦州。接著,長春宣告解放。未幾,沈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Ⅹ 誰有三大戰役的影片簡介

[戰爭][三大戰役合集][RMVB/2.2G]
【影片名稱】: 三大戰役(Three campaign )
【影片格式】: RMVB
【檔案大小】: 2.2G
【影片字幕】: 繁中、簡中或無
【做種期限】: 5個種子出現 或 3天(自torrent檔發布起,30k bytes/Sec 全天候做種3天)
【影片截圖】:

【影片簡介】:
國共內戰時三大戰役中遼沈戰役,造就了***戰勝國民黨的有利條件。一九四八年三月,為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離開東北來到河北省與劉少奇、朱德等相討目前形勢。及時把握住戰略決戰的時機,並決定首戰殘擊已處處於困境的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命令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北寧線,並封閉蔣軍後路。
林虎提出首先攻打長春,來殘滅沈陽援敵之戰役計劃,四八年七月,林彪致電軍委,決定按照毛澤東的意見,南下北寧線作戰。在此期間,蔣介石對東北蔣軍的撤與守,曾反復研究。出於政治利害的考慮,最後決定將主力撤至錦州,等待國際局勢變化。九月十二日,遼沈戰役開始。十月十四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攻,僅用三十一小時便攻克錦州,殲敵十萬餘人。接著,長春宣告解放。未幾,沈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閱讀全文

與電影林彪攻打錦州是哪個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雛菊電影講的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311
有一部有趣的電影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319
2020國慶上線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63
神諭通天電影免費在線 瀏覽:296
鬼子攻打獵人村莊是什麼電影 瀏覽:983
什麼電影里有戲曲片段 瀏覽:969
周星馳一部電影多少錢 瀏覽:787
美軍出動b52轟炸阿富汗什麼電影 瀏覽:564
三國無雙電影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32
如何看待在線付費電影 瀏覽:161
國家投資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645
電影里卧室怎麼那麼大 瀏覽:168
很好看的電影兒童 瀏覽:617
熄滅電影陳偉霆免費 瀏覽:213
珠珠鴛鴦是什麼電影 瀏覽:213
怎麼找贊助拍電影 瀏覽:639
爵跡會拍多少部電影 瀏覽:265
早戀偷嘗禁果有哪些電影 瀏覽:833
長城這部電影投資多少錢 瀏覽:411
免費鬼夫電影 瀏覽: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