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沒有關於黃河大合唱創作背景的電影或電視劇
《冼星海》
Ⅱ 那些電影,電視劇里有黃河或者類似黃河波濤洶涌的景象( 作為黃河大合唱的素材 )
黃河絕戀
Ⅲ 《黃河大合唱》歌詞
歌曲:《黃河大合唱》
製作人:光未然(作詞),冼星海(譜曲)
歌詞
風在吼,馬在叫
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
河西山崗萬丈高,河東河北高粱熟了
萬山叢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紗帳里游擊健兒呈英豪
端起了長槍洋槍,揮動著大刀長矛
保衛家鄉,保衛黃河
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風在吼,馬在叫
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
河西山崗萬丈高,河東河北高粱熟了
萬山叢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紗帳里游擊健兒呈英豪
端起了長槍洋槍,揮動著大刀長矛
保衛家鄉,保衛黃河
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風在吼,馬在叫
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
河西山崗萬丈高,河東河北高粱熟了
萬山叢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紗帳里游擊健兒呈英豪
(3)黃河大合唱是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後,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達延安後,創作了朗誦詩《黃河吟》,並在這年的除夕聯歡會上朗誦此作,冼星海聽後非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
1939年3月,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里,冼星海抱病連續寫作六天,於3月31日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黃河為背景,熱情地謳歌了中華兒女不屈不撓,保衛祖國的必勝信念。
社會影響
2015年8月26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了「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網路投票結果,《黃河大合唱》是入選的10首歌曲之一。
Ⅳ 1,黃河大合唱(打一歌名)2,眾芳竟艷(水滸傳人名)3,子時報曉(打一電影名)4,奇異麗零(打一電影名
1搖籃曲
2花榮
3半夜雞叫
4怪圈(謎面是不是「奇異的零」?)
Ⅳ 請問,<黃河大合唱>的創作背景是什麼,以及作品新穎的表現形式是什麼
冼星海是一位偉大的人民音樂家。他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特別是《黃河大合唱》等不朽名作,在抗日戰爭時期,大大激發和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敵禦侮的士氣和鬥志,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的音樂至今仍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對振奮民族精神,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從漁村走進音樂的殿堂
冼星海祖籍廣東番禺,1905年6月13日出生於澳門。父親冼喜泰曾做過水手,後以捕魚為生。冼星海出生時,父親已經去世,他和母親黃蘇英寄居在外祖父家。1911年,外祖父逝世,母親帶著他去了新加坡,靠做傭工謀生,並供他讀書。對母親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冼星海銘記在心,永生不忘。後來,他根據母親口述的詞,譜寫了歌曲《頂硬上》,獻給母親,表達自己對母親一生堅韌頑強的生活態度的歌頌。從10歲開始,他先後在英國人辦的學校學英語,在華僑辦的學校讀書,並接受了最初的音樂教育。1918年,他到廣州嶺南大學附中學習,後升入大學預科,前後半工半讀六年。他酷愛音樂,利用業余時間刻苦鑽研音樂,參加學校樂隊活動,演奏小提琴和單簧管,擔任過指揮,享有「南國簫手」的美譽。1925年他隻身來到北京,進入國立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學習,同時在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兼任圖書管理工作。1928年他來到上海,進入國立音樂院。後來,他參加了田漢領導的「南國社」,田漢對冼星海的愛國思想和創作活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929年7月,冼星海發表了《普遍的音樂》一文,提出「中國需求的不是貴族式或私人的音樂,中國人所需求的是普遍的音樂」,「學音樂的人」要「負起一個重責,救起不振的中國」。因此,他號召學習音樂的人要「好好地用功」,要「做普通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情,而且要吃普通人所不能吃的苦」,「做一個真偉大的人,不是做一個像偉大的人」。「普遍的音樂」、「救國的音樂」便成為他畢生堅持的音樂創作和社會實踐方向。
1929年夏,冼星海因參加學潮而被迫退學。當年冬天,他啟程前往異國求學,靠朋友的幫助和在船上做苦工,於1930年春到達法國,實現了到巴黎學習音樂的願望。
二、艱辛的異國求學之路
在巴黎的最初幾年,冼星海主要靠在餐廳等處做雜役維持生活。經馬思聰介紹,他曾隨巴黎歌劇院樂隊首席奧別多菲爾學習小提琴。這位小提琴家得知冼星海靠做小工維持生活,便不收他的學費。接著,冼星海又向巴黎音樂學院的著名教授加隆學習作曲理論。加隆教授了解到他生活貧困時,也不收他的學費。
對在巴黎求學時的貧困生活情況,他自己有過這樣的描述:
我常常在失業與飢餓中,而且求救無門……在繁重瑣屑的工作里,只能在忙裡抽出一點時間來學習提琴、看看譜、練習寫曲。但是時間都不能固定,除了上課的時間無論如何要想法去上課外,有時在晚上能夠在廚房裡學習提琴就好了,最糟的有時一早五點鍾起來,直做到晚上十二點鍾。有一次,因為白天上課弄得很累,回來又一直做到晚上九點鍾,最後一次端菜上樓時,因為暈眩連人帶菜都摔倒,挨了一頓罵之後,第二天就被開除了……我失過十幾次業,餓飯,找不到住處,一切困難問題都遇到過。有幾次又冷又餓,實在堅持不住,在街上軟癱下來了……有過好幾天,餓得快死,沒法,只得提了提琴到咖啡館、大餐館中去拉奏討錢。忍著羞辱拉了整天得不到多少錢,回到寓所不覺痛哭起來,把錢扔到地下,但又不得不拾起來。門外房東在敲門要房金,只好把討到的錢給他,否則就有到捕房去坐牢的危險(其實,如不是為了學習,倒是個活路)。有一次討錢的時候,一個有錢的中國留學生把我的碟子摔碎,掌我的頰,說我丟中國人的丑!
……我忍受生活的折磨,對於學音樂雖不灰心,但有時也感到迷惘和不樂。幸而教師們幫助我,鼓勵我……在困苦的生活的時日,祖國的消息和對祖國的懷念也催迫著我努力。
……我想到自己多難的祖國,和三年以來在巴黎受盡的種種辛酸、無助、孤單,悲忿抑鬱的感情混合在一起,我兩眼裡不禁充滿了淚水,回到店裡偷偷地哭起來。在悲痛里我起了怎樣去挽救祖國危亡的思念。
在這樣痛苦生活的煎熬中,冼星海卻成功地創作了《風》。這首樂曲得到了他的老師們的贊譽。由於他的作品和別人的介紹,冼星海結識了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並考入巴黎音樂學院杜卡的高級作曲班。當時在那裡學習音樂的中國留學生,只有他考取了這個高級作曲班,並獲得了榮譽獎。學校要給他物質獎勵,問他要什麼,他的回答是:「要飯票。」於是,學校送給他一疊飯票。
1935年5月杜卡教授突然病逝,冼星海不得不結束在高級作曲班的學習,加上他也急於回國,便在友人幫助下搭乘免費貨船回國。在法國的五年學習生活,冼星海深入學習了西方現代音樂的作曲技法,豐富了音樂修養,開闊了藝術視野。
三、回到民族危機深重的祖國
1935年秋冼星海回到上海。開始,他主要靠教小提琴維持生計,其間為電影《時勢英雄》寫了插曲《運動會歌》,這是他回國後創作的第一首作品。當時,日本軍國主義侵佔我國東北後,正把侵略的戰火燃向華北,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峻關頭。1936年,他參加了孫師毅和呂驥發起組織的「詞曲作者聯誼會」等進步組織。他要讓他的「音樂創作充滿著各種被壓迫的同胞的呼聲」,用他的音樂做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去。
這一時期他創作了《我們要抵抗》等救亡歌曲,其中,《戰歌》、《救國進行曲》和《運動會歌》被百代唱片公司灌制了唱片。由於這些歌曲的銷售量創造了該公司的紀錄,他還被百代唱片公司聘請擔任配音和作曲,開始成為一名職業作曲家。然而不久,《戰歌》的唱片和母版被當局沒收銷毀,他便辭職離開百代公司,僅靠給電影寫些歌曲為生,義務給領導救亡歌曲運動的幹部教作曲和指揮,到進步歌詠組織教唱。不久,新華影片公司聘請他去擔任音樂部門的負責人。這個時期,他寫下了不少救亡歌曲和進步的電影音樂,如《救國軍歌》、《夜半歌聲》、《熱血》、《青年進行曲》等,這些歌曲在群眾中廣為傳唱,得到了進步文化界的贊揚。
後來,他又從新華影片公司辭職,但仍在上海進步文化界、音樂界里,從事配曲、教唱等工作。冼星海對教育和公益事業也非常熱心。他得知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郊區為貧苦孩子辦了「山海工學團」,便定期去該團做輔導,教唱救亡歌曲。
他在評價自己在上海這段音樂創作活動時說:「我的作品那時已經找到一條路,吸收被壓迫人們的感情。」
四、奔赴抗日救亡宣傳工作第一線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後,冼星海參加了洪深領導的上海話劇界救亡協會戰時移動演劇第二隊,到蘇州、南京、洛陽等地進行救亡文藝宣傳工作,最後來到當時的抗日救亡文宣工作中心武漢。在武漢,他與張曙等組織起幾十個歌詠隊,舉辦了許多歌詠大會,組織歌詠大遊行,深入到學校、農村、廠礦、部隊去推廣、輔導群眾歌詠,有力地推動了當時的救亡歌詠運動。這個時期,他工作和創作的熱情很高,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到達武漢前,為了深入生活,他來到漢冶萍煤鐵廠,在礦廠里住了好幾天,教工人們大合唱,與他們共同生活勞動。他還下到煤礦井的底層,與礦工們談心,了解他們的生活境遇和思想狀況。他感觸至深,創作了歌曲《起重匠》。
在同廣大群眾的密切聯系中,冼星海更堅定了走救亡音樂道路的信念。這時,他創作了《保衛盧溝橋》、《保衛武漢》、《到敵人後方去》等不同形式的抗戰救亡歌曲。
冼星海雖然比聶耳年長七歲,但他十分敬佩聶耳,充分肯定聶耳等人所開創的革命音樂道路的重要意義,並給以高度的評價,稱聶耳為「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者」。他繼承並發展了聶耳開創的救亡音樂的道路。
由於國民黨的消極抗戰和對救亡文宣工作的種種制約,使他的音樂創作和群眾歌詠活動越來越困難,他萌發了離開武漢的念頭。這時他經常見到「抗大」、「陝公」的招生廣告,又見到一些延安來的青年,他們非常刻苦、有朝氣、有熱情,使他深受感染。他開始意識到:「中國現在成了兩個世界,一個向著墮落處下沉,而另一個就是向著光明的、有希望的上進。延安就是新中國的發揚地……」正當他注意打聽延安情況時,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寄來音樂系全體師生簽名給他的聘書。不久,魯迅藝術學院又給他來了兩次電報,這樣,他就決定去延安。
五、走進抗戰救亡的新天地
冼星海於1938年11月到達延安。最初,他住在當時條件最好的西北旅社。沒過幾天,日本飛機突然來轟炸,他剛走出房門,炸彈就從天上掉了下來,他趕忙卧倒,炸彈便在他面前炸響。他幸運地躲過了這次劫難,親身感受到了日寇的殘暴。
冼星海受聘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任教,並於1939年5月擔任該系主任,還兼任延安女子大學的音樂教授,講授「自由作曲」等課程。1939年6月冼星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教學中,他十分重視對民間音樂的學習和研究。他講課深入淺出,生動活潑。有一次晚間上課,講到深夜,本該休息了,但學員們聽得很入神,毫無倦意,要求他繼續講下去,於是他一直講到天亮。由於他熱情誠懇,找他請教和修改作業的學生眾多,其他學校的學生也常去拜訪請教,而他總是有求必應。李煥之、李凌等都曾受教於他。冼星海十分熱心群眾的音樂文化生活,延安的山山水水、溝溝坎坎,都留下了他辛勤奔走的足跡。
最近,為詳細了解冼星海的一些生平事跡,當我會晤或派助手拜訪一些了解冼星海的老同志時,他們都對冼星海的為人稱道不已,有人說到動情處竟至潸然淚下。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冼星海為人的親和力。
當時延安的音樂教學設施和條件很差,僅有的一架鋼琴,後來被日本飛機給炸了,少數幾把小提琴還是個人帶來的,其他就是一些民族樂器。但抗日根據地人民的思想風貌、斗爭意志,豐富的民間音樂素材,卻激發起冼星海高漲的創作熱情。在這里,他創作了《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聲樂套曲,還創作了《反攻》等歌曲,在全國產生了巨大影響。
六、赴蘇執行任務竟成了與祖國的永別
為完成延安電影團攝制的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的後期製作和配樂工作,冼星海受中共中央委託,1940年5月與電影導演袁牧之等一起,前往蘇聯莫斯科。在蘇聯期間,由於蘇德戰爭爆發,冼星海准備取道蒙古回國,但因在中蒙邊境受阻,被迫折返烏蘭巴托,在當地的中國工人俱樂部教授音樂。1942年底,冼星海返回蘇聯的中亞地區,先後在阿拉木圖、塔什干、庫斯坦奈等地停留。在那裡,他同蘇聯的音樂工作者們結識,並協助建立庫斯坦奈的音樂館。
在蒙古和蘇聯的五年間,他不顧疾病纏身和戰時的艱苦生活,堅持創作,不僅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交響伴奏總譜,還完成了《民族解放交響樂》的創作,並寫下了《神聖之戰交響樂》等四部管弦樂組曲以及許多聲樂和器樂作品。1945年,他因病重被送到莫斯科治療,在病榻上還完成了管弦樂作品《中國狂想曲》。冼星海的交響音樂作品,在他生前都未能付諸演奏,無法根據實際演奏效果修改定稿,這些已成了永遠的遺憾。然而,從這些作品的手稿中我們仍可以看出,他在運用交響音樂形式表現人民群眾的生活和革命斗爭,在探索交響音樂的民族化、群眾化,以及在運用民族風格的音樂主題、結構形式和打擊樂器等方面,都作了許多可貴的、大膽的嘗試。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當年11月14日在延安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了挽幛:「為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七、救亡音樂的豐碑,時代精神的強音
冼星海是一位罕見的多產而富有創造性的作曲家,也是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上救亡音樂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人之一。
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樂曲,可由於戰亂,大多已散失,現存只有200餘首。在他的音樂作品中,有表現中國人民的英雄氣概的戰斗性的進行曲形式的作品,如《救國軍歌》、《青年進行曲》、《到敵人後方去》等;有具體展示同敵人戰斗的場景,將抒情性、描繪性與鼓勵性融於一體的作品,如《在太行山上》、《游擊軍》和《反攻》等;有反映群眾的勞動生活、採用特定的勞動音調和節奏的作品,如《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們開》等;有為戰斗中的婦女、兒童寫的歌曲,如《做棉衣》、《戰時催眠曲》、《三八婦女節歌》等;有以抒情手法創作的優秀電影歌曲,如《夜半歌聲》、《莫提起》、《熱血》等。
冼星海善於運用獨唱、合唱、說唱等多種多樣的歌曲表演形式,特別是在群眾歌曲中廣泛運用的二部合唱的形式,進行音樂創作。這在當時的抗戰歌詠中具有創新的意義,並具有廣泛的影響。冼星海在器樂創作中把重大的題材、深刻的思想性與鮮明的標題性相結合,開辟了一條交響音樂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的道路。冼星海在音樂創作上的另一重要貢獻,是開創了具有民族特點的大合唱套曲創作。他創作的《黃河大合唱》等四部大合唱,在題材內容的現實性、表現形式的民族化和群眾化方面是相同的,但根據不同的題材和內容,又採用不同的藝術手法,使每一部作品都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特色,尤其是《黃河大合唱》,是大合唱創作的成功典範。
八、《黃河大合唱》的震撼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傑出的代表作。他很早就有一個宏願:用音樂表現中華民族的苦難、掙扎和奮斗,對自由幸福的追求和最終取得勝利的信心。《黃河大合唱》的誕生,正是作曲家孕育已久的創作沖動的必然結果。
1938年10月,詩人光未然首次乘木船渡過黃河,奔赴山西呂梁山抗日根據地。當他見到黃河的驚濤駭浪,壺口瀑布的壯觀景象,不禁被這大自然的奇觀驚呆了。萬山叢中游擊健兒的抗敵英姿,更強烈地震撼著詩人的心弦。在這些震撼的感召下,1939年初,詩人開始醞釀創作一部長篇朗誦詩。不久,光未然因行軍時不慎摔傷,回延安住院治療。冼星海與他在上海時就認識,得知消息後前去看望。見面後光未然談起創作朗誦詩的構想,冼星海聽後十分興奮,希望他把它寫成歌詞。稍後,光未然再也按捺不住創作的沖動,躺在病床上,一連五天口述了400多行詩句,經人協助筆錄,終於完成了《黃河吟》,這也就是後來《黃河大合唱》的歌詞。
1939年春的一天,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在延安的一個寬大的窯洞里舉行晚會,光未然和冼星海都應邀參加。光未然帶病一氣呵成地朗誦了自己的這部新作。冼星海聽完朗誦後,一把將詩稿抓在手裡,激動不已地說:「這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史詩。我要把它寫成一部代表中華民族偉大氣魄的大合唱。這將是中國第一部新形式的大合唱。我有把握把它譜好!我一定及時為你們趕出來!」
冼星海於3月26日開始了大合唱的創作,到3月31日,《黃河大合唱》的八首歌曲就完成了,僅用了六天時間!這雖然還只是歌曲旋律的初稿,但已為這部巨作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冼星海不愧為是作曲大師!
在欽佩冼星海的才華的同時,我們還要看到他為創作這部作品付出的艱辛勞動。實際上,在拿到歌詞後的一個多月里,他做了一系列的准備工作,不僅為收集創作素材作了細致的調查,而且為寫作大型作品進行了先期的「練筆」——完成了第一部大合唱《生產大合唱》的創作和排練演出。他還多次要求人們講述渡黃河的情景和感受,對很多細節都再三追問。他還去學唱船工號子,後來用到了《黃河船夫曲》中。在創作期間,他經受了疾病的困擾和夜以繼日的辛勞。為了盡善盡美,他支撐著病痛之身反復推敲,每寫出一章,就請人試唱,再做修改,僅《黃河頌》就改了三次。
《黃河大合唱》創作完成後,在冼星海的幫助和輔導下,經過十餘天的排練,於1939年4月13日首演,由抗敵演劇隊第三隊演唱,鄔析零指揮。緊接著,從4月25日起,冼星海又連續十次親自指揮「魯藝」的學員排練《黃河大合唱》,合唱隊員從開始的60多人,陸續增加到100多人。1939年5月11日,在慶祝「魯迅藝術學院一周年紀念音樂晚會」上,冼星海指揮100餘人的魯藝合唱團,成功地演出了《黃河大合唱》。演出結束後,毛澤東等領導人都站起來熱烈鼓掌,感動地連聲說「好」。以後,延安凡遇到重大的晚會,《黃河大合唱》都是主要節目。1939年7月8日,周恩來聽了《黃河大合唱》後也給予高度評價,並贊譽冼星海「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
《黃河大合唱》以其高度完美統一的藝術性和思想性,不僅受到延安軍民廣泛的贊揚和歡迎,並迅速傳播到包括國統區在內的各個戰區,進而蜚聲海外。1940年,劉良模把《黃河大合唱》的樂譜帶到了美國,1943年普林斯頓大學合唱團用英文首次在美國演唱。從此,《黃河大合唱》逐漸在美國、加拿大、緬甸、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廣泛演唱,成為我國最早在國際上產生較大影響的音樂作品。
1941年春天,冼星海在莫斯科對《黃河大合唱》的簡譜版進行修訂,定名為「交響大合唱《黃河》」。這次修訂,在原來八個樂章的基礎上,加寫了整部大合唱的序曲,加寫了說白和各樂章之間的音樂,重新編配了以交響樂隊伴奏的合唱總譜。由於冼星海當時遠離祖國,生活動盪,總譜完成後沒有機會試奏和修改,還有不盡完善之處。1955年,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廳舉行的「冼星海逝世10周年」音樂會上,《黃河大合唱》第一次被搬上了蘇聯舞台,由全蘇廣播交響樂團演出,用俄語演唱。1956年,我國著名指揮家李德倫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廳,指揮俄羅斯合唱團和莫斯科愛樂交響樂團,用俄語演出了《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雄壯而激奮,深刻地反映了抗戰時期的時代、生活和群眾的革命精神,成為時代的強音、民族的心聲,震撼著神州大地,鼓舞著中國人民奮勇抗敵,奪取抗戰的勝利。《黃河大合唱》的成功之處,在於文學與音樂的完美結合,融聲樂、器樂、文學於一體。就合唱而言,給人以音樂與文學「協奏」的感受;歌詞與音樂意境高遠,形式靈活多樣,富於歌唱性和音樂性;貼近勞苦大眾,雅俗共賞,富於普及性;注意用情節、戲劇性渲染刻畫人物;從藝術借鑒上看,它還帶有西方「康塔塔」的成份。全曲由八首歌曲組成,既各成章節,又渾然一體。《黃河大合唱》是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戰爭年代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里程碑式作品,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是我國音樂史上不朽的傳世名作,在世界音樂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我看來,《黃河大合唱》產生的震撼,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與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相比擬。
黃河大合唱》是我國近代合唱音樂的一座光輝的里程碑,也是我國近代大型音樂作品的典範之作。
《黃河大合唱》創作於 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詞,洗星海作曲。作品用感情飽滿的筆墨,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不可戰勝的力量,歌頌了具有悠久歷史的偉大祖國。作品以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一黃河為背景,熱情地謳歌了中華兒女不屈不撓,保衛祖國的必勝信念。人民音樂家洗星海以他不可遏制的創作熱情,僅僅用了6天時間,就完成了這部巨作的初稿。同年5月,《黃河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時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毛主席都跳了起來,很感動地說了幾聲『好』。」(洗裏海日記)
《黃河大合唱》氣勢磅礴,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個樂章,並由配樂詩朗誦和樂隊演奏將各樂平連成一個整體。各個樂章從內容到音樂形象又具打相對的獨立性,樂章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品以抗日和愛國兩個主題為中心。從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藝術形象上一步步展開,直至宏偉的終曲,激盪的感情浪潮發展到了最高點。
管弦樂隊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對全曲進行了極富特點的描繪.樂隊效果色彩濃郁。音樂刻畫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徵著崇高偉大的民族精神:幾個主題經過發展後交織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黃河船夫曲》採用了勞動號子的體裁形式,展現了烏雲滿天.驚濤拍岸,船夫與暴風雨奮力拚搏的生動形象.表現了華夏子孫吃苦耐勞和一定能到達勝利彼岸的優秀品質。九曲黃河上船大粗礦的號子以領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來,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藝術感染力。作為大合唱的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給我們展示了這一可歌可泣的史詩的第一幕。
男中音獨唱《黃河頌》是一首以黃河象徵祖國的熱情頌歌,充滿了搏大、豪放的情懷。第一部分以平穩的節奏、寬廣的氣息歌唱了黃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熱情、奔放的旋律贊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熱情激昂地頌揚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
配樂詩朗誦《黃河之水天上來》之後,是民謠風格的抒情敘事曲《黃水謠》,樸素的音調優美而又平易動人:第一部分描寫了奔流不息的黃河之水和中華兒女美好安寧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題深沉、痛苦,描寫了日寇侵略後妻離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慘情景。音樂在低沉的情緒中結束,使人久久難忘。
《河邊對口曲》如民間小曲般親切而富於鄉土氣息,通過敘事般的對唱形式,手法簡練,效果甚佳,描摹了國土淪喪後日寇鐵蹄下人民的悲慘遭遇。
《黃河怨》以低沉凄慘、悲痛欲絕的音調,哭訴了一個遭受日寇蹂躪、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債清算」的遺願而投入滾滾黃河懷抱的婦女的深仇大恨。
齊唱、輪唱《保衛黃河》表現了游擊健兒的英勇氣概,是一有人民戰爭壯闊場面的戰斗進行曲。「龍格龍格龍格龍」的襯詞此起彼伏,波瀾壯闊的宏偉場面和樂觀主義的民族精神躍然眼前。
混聲合唱《怒吼吧,黃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終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現過的幾個重要基本主題得到了綜合的展現,憤怒的情緒、戰斗的號角、堅定的節奏、豐滿的合唱以宏偉的氣勢使音樂達到了最高潮,作品在樂隊全奏和八聲部合唱氣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濤中結束。
Ⅵ 《黃河大合唱》和《義勇軍進行曲》是哪兩位音樂家創作的
《黃河大合唱》由冼星海、光未然創作。《義勇軍進行曲》是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歌曲。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部交響樂代表作。作於1939年3月,並於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
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斗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黃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1939年首次映,歌曲慷慨激昂,在中國抗日戰爭時起到鼓舞作用。1960年代後期因江青的建議,被殷承宗等音樂家改編為《黃河協奏曲》,後來又出現了有石叔誠版的《黃河協奏曲》。
《義勇軍進行曲》是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歌曲,是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被稱為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關頭誕生以來,對激勵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黃河大合唱》創作背景:
1938年9月,武漢淪陷後,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達延安後,創作了朗誦詩《黃河吟》,並在這年的除夕聯歡會上朗誦此作,冼星海聽後非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
年3月,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里,冼星海抱病連續寫作六天,於3月31日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黃河為背景,熱情地謳歌了中華兒女不屈不撓,保衛祖國的必勝信念。
冼星海回國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眾的痛苦。在民族危亡的嚴重關頭,他站在民族斗爭的前面。他確信中國共產黨才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了民族解放,「為抗戰發出怒吼」,他縱筆譜寫歌曲。
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詩人光未然,聽其朗誦《黃河吟》聽其講述黃河呼嘯奔騰的壯麗景象遂盪其共鳴,樂思如潮。創作一星期,半月之內又完成了該作品八個樂章及伴奏音樂的全部樂譜。寫就了這一時代的中華民族的音樂史詩。
《黃河大合唱》這部作品以黃河為背景,由七種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構成,熱情歌頌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控訴侵略者的殘暴,並展現了中國人民與日本侵略者奮勇斗爭的英勇場面,勾畫出了中國人民保衛祖國、頑強抗擊侵略者的壯麗畫卷。
《黃河大合唱》寫成於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秋冬,作者隨抗日部隊行軍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後來被改寫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
作品由八個樂章組成,它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
《黃河大合唱》創作於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1939年春天,同年4月13日首演於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由鄔祈零指導)立即引起巨大,反響,隨即很快唱響全國,成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時代的最強音。其在藝術上有著很高的音樂成就與獨創性。
這首作品的創作是以抗日戰爭為背景,以黃河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庄嚴地謳歌了中華民族的堅貞不屈、頑強抗爭的英雄氣概。這部作品的詞寫出了中華民族的氣魄, 音樂表現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族風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象徵性、藝術性為中國大型聲樂創作提供了光輝的典範。
作品表現了在抗日戰爭年代裡,中國人民的苦難與頑強斗爭,也表現了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和不可戰勝的力量。
它以我們民族的發源地——黃河為背景,展示了黃河岸邊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以啟迪人民來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作品氣勢宏偉磅礴, 音調清新、朴實優美,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強烈反映了時代精神。
網路-《義勇軍進行曲》
網路-《黃河大合唱》
Ⅶ 2016年動畫春晚演的黃河大合唱是哪個動畫片
《超能戰士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