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方式 > 哪個導演的電影有質感

哪個導演的電影有質感

發布時間:2021-08-06 22:35:04

A. 你知道哪些風格獨特的電影導演

好像有一個日本的電影,導演叫黑澤明他的風格特別獨特,我還記得學習編導的時候,老師經常跟我們反映他的電影讓我們寫影評。

B. 有哪些導演拍出的電影比較優秀但是自身演技不行

我覺得比如說像是一些知名的導演兼堅持演員,周星馳,可以說從小我都是看他的電影所長大的,1988年,出演電影《霹靂先鋒》,憑借該片獲第2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1990年,出演《賭聖》而廣受關注。

C. 哪些中國電影導演可以稱得上「細節狂魔」

胡金銓吧~他是第一個在戛納拿獎的中國導演,影響包括徐克、李安、賈樟柯等在內的一代人。

客棧外掛的蒜頭、辣椒、乾菜,胡金銓對其時的歷史背景及環境氛圍進行了精心再現。這樣一位較真有細心的導演,怎能不拍出經典有好看的電影?當然這樣及負責有認真的導演還有很多,而」細節狂魔「這種稱呼我認為是一種極致的贊賞,也是當下導演們應該學習的品質,只有這樣才能出好作品,慢工出細活不是沒有道理的~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

D. 我希望做出來一部高質感的電影,希望每個環節都要做到最好。"這句話是哪個導演說的

滕華濤
我希望做出來的是一部具有高質感的電影,希望在每個環節都能做到最好。

E. 哪些導演的電影有極高的辨識度為什麼

姜文導演

廖凡在接受采訪時說:「姜文的電影總會有一些很意外的、邪乎的東西出現。你跟他拍戲時不要去預設,而是要保持專注。姜文其實很愛演,他的電影台詞量大,所以很怕雙機拍攝的時候卡詞兒,所以你不得不花功夫去經常過台詞,琢磨。他的電影有一股勁兒,讓你看了停不下來。」

國產電影需要的就是一種讓人看了停不下來的勁兒,而不是一提到國產電影,唯一的辨識度就是「爛」。

F. 拍攝風格很細膩的電影導演有哪些推薦中外都可

樓主想要哪種細膩呢?如果是說劇情比較嚴謹的話推薦諾蘭(克里斯托弗·諾蘭)和芬奇(大衛·芬奇)的電影;如果是說在細節方面處理地很到位的話就比較推薦韋斯·安德森,其執導的《月升王國》和今年的《布達佩斯大飯店》都很有看點的,色彩渲染也都很好。巴茲魯曼樓主也可以看一下,他的電影布景比較細致奢華,就像去年的《了不起的蓋茨比》。泰倫斯·馬力克的風格則會偏文藝一點,樓主看個人喜好吧。

G. 電影的質感具體指的是什麼

此題很有意思,難以解答,也註定沒有正確答案。
電影的質感,我認為也可以等同於電影的氣質。
試結合個人的觀影體驗,談一下想法。
----------------
我個人感覺有質感的電影,往往都來源與有想法的導演,導演的想法有多少被呈現在電影里,這部電影就有多少重量。這種重量壓在觀眾的心上,是劇情之外的另一種體驗,它決定了劇情以何種面目呈現在觀眾面前。我更喜歡將質感稱為「一種出發點」。
我看諾蘭幾乎所有的電影,呈現出來的就是「厚重」。這在蝙蝠俠前傳系列中尤其明顯:
1.特寫近景多、即使是全景、中景的時候,被攝入物體巨大身影擠佔了畫面的主體。三部曲里碩大的卡車、碩大的運輸機、碩大的蝙蝠戰車和蝙蝠戰機,連那個蝙蝠摩托車都配了那麼碩大的輪胎,在畫面上,壓著你喘不過氣來。
2.諾蘭在講故事的時候你總能感覺到他的不緊不慢,高速剪輯你是永遠看不到的。即使在處理緊張/高潮橋段時,配上漢斯季默那麼重、快速鼓點的配樂,諾蘭也一定耐性的把演員的動作/台詞完整的展現完,他靠電影故事內在的戲劇沖突張力去讓你緊張。這是一種選擇。
3.統一整個電影的風格、基調。色調是昏黃、灰暗、壓抑的。連蝙蝠俠的聲音都低沉到地底,除了反派,誰都難得在電影里笑一下。順便一提,諾蘭的電影感覺都相當嚴肅。A級製作中為了在電影發展時不至於太冷場經常會講笑話,這些你在諾蘭的電影里是相當少看見的。
諾蘭慢吞吞的講故事,從來不會省略動機/動作讓觀眾自己銜接人物性格變化。所以以上這一切,讓我感覺到他電影中的「厚重」,而正是這種厚重感,讓我感覺到了余華《活著》里說的「一根頭發拴住一萬斤的重量,但頭發沒有斷」。我感受到了蝙蝠俠作為體制外英雄面對打破體制內暴力(警察)與犯罪分子之間平衡時,往往受到的雙方的責難。第三部里管家辭職前的對韋恩說的:我當年埋了你的父母,現在我可不想親手埋了韋恩一家。這種不詳的宿命感一直在後兩部前傳中彌漫,而蝙蝠俠的出現究竟有沒有「讓世界變得更好一點點」,真是猶未可知,是蝙蝠俠的出現,升級了這些更為暴力反人類的反派,當平衡被打破,成長往往是天平的兩端。看完《蝙蝠俠》的很多陰暗的想法,和諾蘭營造出來的「厚重」是分不開的,而「厚重」我認為就是諾蘭電影里的質感。
------斯皮爾伯格導演在《拯救大兵瑞恩》後個人風格轉變非常明顯,大量的移動跟拍鏡頭,在一個鏡頭中展現了大量的動作/表情/對話。這種處理同樣是提升內在的節奏張力,在《慕尼黑》中尤為明顯。恐怖份子的突襲、復仇隊員第一次並不熟練甚至緊張的自殺,在這種跟拍,較長的鏡頭展現中,異常的真實,異常的有參與感。
而所有這一切,造成了斯皮爾伯格電影中的「真實感」。
即使在科幻片《少數派報告》中,這種處理出來在情感線發展的流暢感,都讓你感同身受。
------還可以簡單舉例子的如姜文的電影,色彩的荒誕、對白的荒誕、人物性格的荒誕/偏執、抽象/理想主義的配樂,仔細看,什麼元素都被刻意的放大或者荒誕了。像極了余華的文字,特別是《兄弟》的里倫理顛覆、浮躁縱欲、眾生萬象。但也正就是余華的文字,那麼的荒誕,骨子裡現實感倒愈加被濃重的揮灑出來。他與他都提筆說了一小撮人物,但我們總能在這一小撮人中看到一大批人。
------類似的例子還能舉出很多,大體都是有自己風格的導演,正是這種風格的導演,讓電影可以任意被揉捏,被突破,被討論,不會像好萊塢很多A級製作一般被公式、被限制、被預見。
電影質感的體現,大抵就是導演的個人手段與想法吧。
以上,提供是一種解釋。

H. 哪些電影拍出來特別有質感

我覺得阿凡達的特效就特別贊,阿凡達環保和反戰的主題具有很深的現實意義,而且故事講得非常流暢,163分鍾毫無冗長之感。跟12年前的《泰坦尼克號》一樣,編劇並非卡梅隆的強項,但跟他的視覺特效比起來,更是相形見絀。

I. 哪個電影導演最優秀

弗朗西斯特呂弗FrancoisTruffaut(法國,1932-1984)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創始人之一,1932年出生在法國巴黎。他從小就喜愛文學和電影,在整個少年時代里,他就已經閱讀了大量的文學著作,是電影導演之中文學素養比較好的。他曾經相當崇拜巴爾扎克,在他的屋子裡,懸掛的文化名人照片中,就有巴爾扎克的--這個自稱用筆"完成了拿破崙用劍沒有完成的事業"的法國作家,很長時間都在從精神上激勵少年特呂弗,去投身文化事業。 15歲的時候,特呂弗就在巴黎發起了大眾電影俱樂部。這個俱樂部主要是聚合了很多喜歡電影的青年人,一起對電影進行研討。這可以說是電影天才特呂弗,走向他後來輝煌的電影事業的一個良好開端。在這個俱樂部里,他和夥伴們營造了一個非常好的討論電影的氛圍,糾結了一批熱愛電影的死黨。 16歲時,特呂弗有幸結識了巴贊,從此著名的電影理論家巴贊與未來的傑出電影導演特呂弗之間,結成了一種感情親如父子的關系,巴贊不止一次的把特呂弗從危難中解救出來,還一次次的幫他找工作。1953年已經入伍的特呂弗被部隊開除,巴贊再一次收留了他,到自己創辦的《電影手冊》編輯部工作,也就是在《電影手冊》的編輯部,特呂弗的電影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成了一個幾乎與巴贊齊名的、優秀的電影批評家。他們組成"電影手冊集團",推動了世界電影史上最著名的運動:法國新浪潮運動。 這期間,他撰寫了理論文章《論法國電影的傾向》,成為了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一個理論宣言。他的觀點很大程度上被讓.呂克.戈達爾、阿侖.雷乃等所推崇。但是,這個時候,特呂弗顯然不願意只是做一個電影評論家了,1957年,他發表了電影評論《法國電影在虛假中死去》,之後就去了義大利,跟著義大利著名電影導演羅西里尼,開始學習電影導演技術,於1959年導演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影片《四百下》,一下子就獲得了成功。這部影片講述了少年安東尼的成長故事,他在學校和父母之間遊走,進行很多生活嘗試和各種冒險。1979年,他在影片《愛情長跑》之中,又插進來了影片《四百下》中的一些鏡頭,暗示同一個電影主人公歷時性的成長過程。 從此,特呂弗幾乎完全放棄了電影評論,專門進行電影導演的創作。此後一直到他1984年去世,他幾乎每一年都要導演一部影片,一生一共導演了23部影片。期間,他還做了一項文字工作:因為崇拜希區柯克,他後來到美國專訪了希區柯克,出版了訪談集《論希區柯克的電影意藝術》一書。 1960年,他導演了影片《槍擊鋼琴師》,這部影片通過一個鋼琴師的人生遭遇,講述了他在愛情和一樁謀殺中左奔右突的故事。影片是典型的特呂弗式的電影,黑白片的色調描繪了幽雅感傷的巴黎生活和記憶。 1963年,他導演了影片《柔膚》,講述了一個出版商的幸福婚姻和家庭,後來因為男人的外遇而遭到毀滅的故事。特呂弗顯示了他對人類感情、尤其是愛情關系的准確以及十分微妙的把握,對人類常常越過藩籬去尋找新鮮感情的沖動,以及這種沖動所帶來的後果和痛苦,都進行了十分精微的展示和探討。 1967年,他導演了影片《黑衣新娘》,這部影片塑造了一個為了愛情而瘋狂報復的女人:女主人公在結婚的時候,新郎卻死在了她的懷里--他被槍殺了。於是她就在隨後展開了對五個兇手的報復,影片相當驚險和激烈。但是因為這是向希區柯克致敬的影片,完全是在模仿希區柯克的影片風格了。加上作品本身也是改編自一個美國作家的原著,影片的對白都是英語,並不是特呂弗的一部成功之作,甚至可以說是一部非常平庸的作品。而且,扮演女主角的演員珍妮.莫里身材也不好而且顯老,整個影片沒有什麼看點。 1975年,他執導的影片《阿黛爾。雨果的故事》,講述了法國作家雨果的女兒阿黛爾。雨果被愛的瘋狂所毀滅的故事,探討了愛情與人生的復雜關系。 1981年,弗郎索瓦·特呂弗再一次踏上紅地毯,登上領獎台。 此時,49歲的特呂弗,伴隨著法國電影"新浪潮"的美譽,早已經成為世界電影界的天之驕子。 他記不清,再自己30多年的電影生涯以及20多年的導演生涯中,自己已經多少次象這樣,成為萬人矚目的焦點,但人們知道,這一次,由特呂弗參與編劇並導演的影片《最後一班地鐵》,已經創下了法國電影的空前記錄--它獲得了1981年法國電影愷撒獎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編劇和最佳剪接等十項大獎。也就是說:特呂弗的《最後一班地鐵》幾乎囊括了當年法國電影愷撒獎的全部獎項。 同年年他又導演了影片《隔牆花》,它講述了一個有著一個幸福的家庭的男人,再次遇到過去的戀人,這個戀人剛好和丈夫住到了他的隔壁。之後,兩個人發生了無可阻擋的舊情復發,這樣一個激情故事很難有什麼好結果--最後女人開槍殺了男友後自殺身亡。芬妮。阿爾丹扮演了這樣一個表面熱情溫存,而實際上卻為了愛的佔有而瘋狂的女主角。 在特呂弗的很多影片中,他都把人的感情推向一個極端的處境,來安排和講述人物的命運,對婚戀中的人的精神狀態,有著比心理醫生還要深刻生動的把握。而特呂弗也特別的擅長發掘法國女演員的長處,像是法國最著名的女演員德芙諾、伊莎貝拉.阿佳妮、娜塔麗.貝依、讓娜.莫羅、弗朗索瓦.多萊亞、芬妮.阿爾丹等等,都和他有著愉快的合作,他在銀幕上呈現了她們--這些可以說是法國乃至歐洲最迷人,也漂亮的女人們的風采。 特呂弗可以說是真正的獲獎大戶和常勝將軍,他的影片先後獲得了法國嘎納電影節大獎、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等50多項獎項,他的影片在藝術上和商業上都獲得了成功。1984年,他因病在妻子、電影演員芬妮.阿爾丹的陪伴和安慰下,死在了她的懷里。 本世紀五十年代,在戰勝法西斯之後,全球人民都陷入反思之中,由此卻產生了偏左的思潮。在東方,以中國為代表的運動是由政府發起的,為了讓人民可以坐在同一張桌前吃上同一樣的飯,大概允許的飯量也是相同的。而西方,以西歐為代表掀起了所謂的狂飆運動,因為社會制度的不同,這場運動是由一群年輕人所引發的,其目的是要走出家門,尋找自己的飯碗。 世界電影向來有兩大派系的對峙,即美國的順從電影與歐洲的反抗電影。在上述的那個年代,這個局面是極為突出的。由於西歐青年學生的反叛精神,使那個時期產生了不少優秀影片。這些影片打破常規,反映的主題也極具個性,我們認為是新浪潮藝術中的代表。其中,具有開山意義的影片就是法國1959年出品的《四百下》。 《四百下》又名《胡作非為》,他的編導是科索瓦.特呂弗。接觸過電影史的人都會知道,特呂弗是個著名的電影理論家。度過了很糟糕的少年時代,年輕的特呂弗追隨著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並於1959年拍攝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四百下》。這部帶有明顯自傳性質的影片也是他獻給自己導師巴贊的禮物。 《四百下》是一部生活流的影片,他並沒有一件完整的故事框架,只是以主人公下一步將要做什麼為線索來調動觀眾的興趣。該片講述了一個少年人在學校、家庭、流浪、監獄時的生存狀態,表現了少年人的反抗心理。主人公最快樂的日子莫過於三次的流浪生活,而他感到最幸福的時刻則是從監獄逃出的瞬間,看見一片藍天和望不到盡頭的海洋,雖然有些迷茫,但重新擁有自由的感覺畢竟很美,回首想想那壓抑的學堂,無能的老師和破敗的家庭,彷彿是一場噩夢,當然也可能是地獄,一個摧殘人性,滅絕創造力的狹隘的世界。相反,主人公的空間則是廣闊的,影片結尾處的碧海藍天自然不必再說,即便在他那由於各種原因而被迫(被迫只是籍口)流浪的生活中,歡樂,獵奇,自信等充滿創造力的情緒始終在體顯著,走過街道與跑過樓群都是令人欣慰的,這時的心胸也自然開闊。 《四百下》最突出的特點是鏡頭的運用。該片運用了相當多的長鏡頭,當然,這與主人公的天才表演是分不開的。影片開始,鏡頭就把巴黎的街道就掃拍了一遍,這里的作用是暗示主人公流浪或說離家出走的地點,指出本片的主要情節在於主人公的流浪生活。在影片結束時,有一個著名的跟拍的長鏡頭,主人公足足跑了幾分鍾之多。我們在觀影時會體會到,人物運動的鏡頭採用切換的手法比較多,但是若碰到這么一個長鏡頭的跟拍,觀眾會從心底提出質疑,我們雖然知道主人公在逃跑,但為什麼要拍這么長的時間?此時,觀眾才會意識到跑步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敘述情節的發展,也是表達了主人公奔向自由的那份狂喜。特呂弗打破了觀眾的習慣,強迫地調動了觀眾的思考能力,所以這個鏡頭是可以載入史冊的經典鏡頭。另外一個長鏡頭比較有意思,觀眾們往往會發出會心的一笑,這個鏡頭是老師帶學生們跑在巴黎的街頭,孩子們悄悄地三兩成伴地溜走了。這個鏡頭與主人公的情節走向沒有太大的關系,可以被稱為單一鏡頭,但它聲明了一種生活狀態,具有對環境客觀再現的作用。該片的鏡頭運用似乎達到了苛刻的地步。例如,表現父子關系時,永遠用一個畫面將人物全包括進去,而表現母子關系時則永遠採用對切的鏡頭,母與子從未出現在一個畫面中。這樣,人物間情感的遠近關系就展現無遺了。一部影片中許多鏡頭都有關於劇情的深層寓意,而不是簡簡單單地只求敘事,這才是電影藝術的真諦。 總之,《四百下》這部影片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拍攝手法上都堪稱經典之作,即便已經過去了四十年,這部影片依然是屬於非常前衛的先鋒派作品,足以伴隨著特呂弗的名字一起被載入史冊。

J. 中國那個導演拍的電影最好看,為什麼

我覺得最近張藝謀拍的片子古代味太濃了些。不都說要生活化嘛,雖然藝術效果上達到了,可是卻讓平凡百姓看得直呼累,看不懂,這就脫離大眾了,換句話說,這部片就是拍給行內人看得,而不是給大眾看的。
而且自從卧虎藏龍獲得奧斯卡獎之後,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幾乎每次中國提上去的奧斯卡影片全都是古裝片,郁悶死我,就不能有些改變么?
總拿中國以前的輝煌做背景,就算在外國發展,人家也會以為,哇,原來中國是這樣的,跟本就不會了解現在的中國,所以在選材方面,我覺得不好。
但是在藝術製作方面,確實無話可說的了

閱讀全文

與哪個導演的電影有質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當女生說在看電影怎麼回復 瀏覽:399
電影片頭出哪些職位 瀏覽:705
免費電影在線資源網站 瀏覽:445
說一個小孩復仇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667
2021新春好看的電影 瀏覽:347
電影綠茶結局是什麼意思啊 瀏覽:392
關於志願者電影有哪些 瀏覽:138
電影赤道好看不 瀏覽:308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戰爭電影有哪些國家的 瀏覽:734
怎麼在迅雷下載最新電影 瀏覽:153
五一2021有什麼好電影 瀏覽:745
阿七是什麼電影里的 瀏覽:764
打火機點舌頭什麼電影 瀏覽:191
好看的日本戀愛黃動漫電影 瀏覽:64
2019年電影院好看的電影 瀏覽:880
我說我的爸爸看電影英文怎麼說 瀏覽:813
電影復工上哪些電影 瀏覽:992
去年哪些好電影中國 瀏覽:805
pubg怎麼弄才能變成電影畫質 瀏覽:435
兒童免費觀看的電影 瀏覽: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