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婕妤和貴人哪個大
貴人的地位比婕妤的地位高。貴人的地位僅次於皇後。
婕妤,由漢武帝設立。初期為皇後以下最高位。漢元帝時設立昭儀一位於婕妤之上,婕妤自此成為第二等。從漢末開始,西漢宮中的嬪妃名號分為十四等:昭儀、婕妤、娙娥、容華、美人、八子、充衣、七子、良人、長使、少使、五官、順常、舞涓等。東漢無此位號。
(1)婕妤是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其他妃嬪名稱:
昭儀,為中國古代後宮嬪御的一種。昭儀始置於西漢元帝時期,位同丞相,爵比諸侯。魏晉至明均曾設置,但地位已經下降。
妃嬪,是一種用來代指所有皇帝之妾的總括之稱,妃嬪等級是用來區分她們之間的地位和級別的。不只在古代中國,歷史上只要有過後宮制度的國家之君主,他們所有的妾都可以廣泛的被稱做嬪御,這樣的代稱之詞比較常使用在東方國家。
2. 婕妤和才人那哪個大
婕妤大。
1、婕妤是宮中嬪妃的「職稱」,據說西漢宮中的嬪妃名號分為十四等:昭儀、婕妤、娙娥、容華、美人、才人、八子、充衣、七子、良人、長使、少使、五官、順常、舞涓等。
3、正一品: 貴妃、淑妃、賢妃、德妃 。從一品: 夫人 。正二品: 妃。 從二品: 昭儀、昭媛、昭容、淑儀、淑媛、淑容、修儀、修媛、修容 。正三品: 貴嬪 。從三品: 婕妤。 正四品: 容華 。從四品: 婉儀、芳儀、芬儀、德儀、順儀。 正五品: 嬪 。從五品: 小儀、小媛、良媛、良娣。 正六品: 貴人 。從六品: 才人、美人
3. 婕妤是誰
其名之意,據《漢書·外戚傳》顏師古注,「倢,言接幸於上也。伃,美稱也。」漢代婕妤往往晉封皇後。漢武帝置,為妃嬪之首。《漢書·外戚傳序》:「至武帝制倢伃、傛華、充依,各有爵位……倢伃視上卿,比列侯。」又《外戚傳上·孝宣許皇後》:「時許廣漢有女平君,年十四五……廣漢重令為介,遂與曾孫,一歲生元帝。數月,曾孫立為帝,平君為倢伃。是時,霍將軍有小女,與皇太後有親。公卿議更立皇後,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指,白立許倢伃為皇後。」前蜀花蕊夫人《宮詞》之三二:「婕妤生長帝王家,常近龍顏受逐翠華。楊柳岸長春日暮,傍池行困倚桃花。」元帝時因增設昭儀,退居第二。曹魏時退居十二等中的第九。晉時尚在九嬪之內。南朝宋以下,降至九嬪以下,至清廢。
4. 婕妤是什麼官階在唐朝
電視劇里說是正三品
四妃(即三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正一品。
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以上三等是為二十七世婦
寶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以上三等是為八十一御妻
還有六尚各司,分管宮內車馬服飾。
唐玄宗開元年間
除皇後外對妃嬪稱號另作更改:
三妃(即三夫人):惠妃、麗妃、華妃。正一品。
芳儀六人,正二品。
美人四人,正三品。
才人七人,正四品。
尚宮、尚儀、尚服各二人,正五品。
其餘各司各典的女官為六品至九品。
東宮太子 在太子妃下設良娣、良媛、承徽、昭訓、奉儀。
5. 婕妤是幹嘛的
婕妤:
1、婕妤是宮中嬪妃的"職稱",據說當時宮中分為嬪妃名號分為十四等:昭儀、婕妤、娙娥、容華、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長使、少使、五官、順常、無涓等。
2、漢代宮中女官名,是帝王妃嬪的稱號。是正三品的官。
一直沿用到明代。其名之意,據《漢書·外戚傳》顏師古注,「倢,言接幸於上也。伃,美稱也。」漢代婕妤往往晉封皇後。漢武帝置,為妃嬪之首。《漢書·外戚傳序》:「至武帝制倢伃、傛華、充依,各有爵位……倢伃視上卿,比列侯。」
婕妤最早出現在漢武帝時期,是漢武帝的鉤戈夫人專用的稱為,地位僅次於皇後,在漢元帝時僅次於皇後和昭儀,魏晉南北朝時期尚在九嬪之列,唐降之九嬪之下,明在妃,嬪,昭儀之下,屬後宮第五等。
班婕妤:
班婕妤(公元前48年—2年),西漢女辭賦家,是中國文學史上以辭賦見長的女作家之一。漢族,祖籍樓煩(今山西朔縣寧武附近)人,是漢成帝的妃子,善詩賦,有美德。初為少使,立為婕妤。《漢書·外戚傳》中有她的傳記。班婕妤是中國文學史上以辭賦見長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現存作品僅三篇,即《自傷賦》、《搗素賦》和一首五言詩《怨歌行》,亦稱《團扇歌》。團扇出現在西漢時期,又稱絹宮扇、合歡扇,是當時妃嬪仕女的飾品。然而在歷代,團扇已幾乎成為紅顏薄命、佳人失勢的象徵,如唐代王建的詞:「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玉顏憔悴三年,誰復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陽路斷。」至於團扇怎麼與凄楚悲涼的人生境況有了關聯,這一切還須從漢代的班婕妤說起。
漢成帝劉驁即位時年方弱冠,正是戒色時候,偏偏成帝生性好色,在東宮時已整日獵艷圖歡。皇後許氏方在盛年,色藝俱優,因此很受寵幸。成帝即位十餘年,許後已年近三十,花容漸漸瘦損,雲鬢也漸漸稀落,成帝素性好色,見她已經漸成黃臉婆子,自然生厭。許後色衰愛弛,這時成帝正寵愛班婕妤。班婕妤是越騎校尉班況的女兒,生得聰明伶俐,秀色可餐,少有才學,工於詩賦。成帝時被選入宮,立為婕妤。她不爭寵,不幹預政事,謹守禮教,行事端正。當初漢成帝為她的美艷及風韻所吸引,天天同她在一起。班婕妤的文學造詣極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能引經據典,開導成帝內心的積郁。班婕妤又擅長音律,使成帝在絲竹聲中,進入忘我的境界,對成帝而言,班婕妤不只是侍妾,她多方面的才情,使漢成帝把她放在了知音的地位。不過,莊重自持、拘泥於禮法,時間久了也埋下了成帝對她漸漸失去熱情的隱患。班婕妤曾生下一個皇子,數月後夭折。從此,她雖然承寵很長時間,卻再也沒有生育。
漢鴻嘉三年,成帝微服巡行,游至陽阿公主府中。見到一個歌女,長得傾國傾城,無限嬌羞,面帶一種若即若離的情狀,令人不覺怦然心動。就是許後、班、張兩婕妤,在她們最妙齡的時代,也難比擬一二。成帝便向公主討要此女。這個女子就是歷史上極為有名的趙飛燕。體輕如燕、能歌善舞的趙飛燕得寵,驕妒恣肆,貴傾後宮。後來趙飛燕又引進妹妹趙合德,兩姊妹輪流侍寢,連夕承歡,此外後宮粉黛,俱不值成帝一顧,只好自悲命薄,暗地傷心。
成帝自得了趙飛燕之後,與之行坐不離,即平日最心愛的那位班婕妤,也漸漸冷淡下去。皇後許氏,當然更不用提了。許皇後有一位胞姊,名叫許謁。她與許後既為姊妹,自然常常入宮。這天她又進宮,只見許後一個人在那兒垂淚,許謁便詢問妹妹何故傷心。許後邊拭淚邊訴說心中的苦楚。原來近日成帝寵幸趙飛燕,連皇後的內宮都不踏進半步。
許謁聽完說:「妹妹不必傷感,皇上新納趙飛燕,原是為子嗣起見。妹妹只要有孕,不怕皇上不與你恩愛如初。」許後聽了,臉一紅說:「如今這般光景,我哪裡還能生育?」許謁便讓許後去請巫祝設壇祈禳,以求得子。此事為趙飛燕聽到。此時的趙飛燕正想做皇後而無隙可乘。一聽這個消息,她對成帝說許後在宮中設壇祈禳詛咒宮廷,成帝大怒,將許後印綬收回,廢處昭台宮中,又把許謁問斬,並且此事牽連到班婕妤。班婕妤從容奏道:「妾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修正尚未得福,為邪還有何望?若使鬼神有知,豈肯聽信讒說?萬一無知,咒詛何益,妾非但不敢為,也是不屑為!」成帝聽她說得坦白,頗為感動,還賜黃金百斤,命班婕妤退處後宮,免予置議。接著成帝立趙飛燕為皇後,又封趙合德為昭儀,居昭陽宮。該宮全用黃金、白玉、明珠、翠羽裝飾。
班婕妤雖得免罪不究,卻清楚現在宮中,已是趙飛燕姊妹的天下,若不想個自全方法,將來仍是許後第二。她左思右想了一夜,趕忙繕成一本奏章,遞呈成帝。成帝見她自請至長信宮供奉太後,便即批准。班婕妤即日移居長信宮內,悄然隱退在淡柳麗花之中。每天天光蒙蒙亮,長信宮門打開,她便開始一個台階一個台階掃地,生活刻板而單調。聽到遠處昭陽宮里傳來歡樂的喧嘩聲,而自己只有與身影為伴,她看到自己彷彿秋天被棄的扇子,孤寂中無人問津。她閑暇時做詩賦以自傷悼,藉以度過光陰。每次想到飛過的烏鴉身上或許還帶有昭陽殿的日影,不免觸景傷情。她在詩中自比秋扇,感嘆道:「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用潔白的細絹剪裁的團扇,天熱時與主人形影相隨。涼秋時節,則被棄置箱中。後世便以「秋涼團扇」作為女子失寵的典故,又稱「班女扇」。班婕妤如此殘度晚年,漢成帝死後,班婕妤要求到成帝陵守墓以終其生。伴著冢形碑影,又孤獨地生活了五年,便離開了人世,時年約四十餘歲,後葬於延陵。
其它解釋具體參見網路:
http://ke..com/link?url=-ImfVMOzDMgRX3Vht0OtyVDno_LT1W5Qw5mweC_
6. 「婕妤」是什麼意思
釋義:古代女官名,是帝王妃嬪的稱號。也作倢伃。
出處:據《漢書·外戚傳》顏師古注,漢代婕妤往往晉封皇後。漢武帝置,為妃嬪之首。
婕妤最早出現在漢武帝時期,是漢武帝的鉤弋夫人專用的稱謂,地位僅次於皇後,漢元帝設昭儀一位於婕妤之上,婕妤自此成為第二等,漢末,西漢宮中的嬪妃名號分為十四等:昭儀、婕妤、娙娥、容華、美人、八子、充衣、七子、良人等。明代中期以後不存。
史書記載
《史記.外戚世家》:「常以婕妤遷為皇後。」譯:常常由婕妤晉升為皇後。
班婕妤,公元前48年—2年,名不詳,漢成帝的妃子,善詩賦,有美德。初為少使,立為婕妤。婕妤是名門之女,少有才學。班婕妤擅長音律,既寫詞又譜曲,所以對漢成帝而言,班婕妤不只是他的侍妾,也是他的良師益友。
前蜀花蕊夫人《宮詞》之三二也有對婕妤的記載, 在古時母系社會未完全消盡時,女字旁的都是地位相當高的人!如幾個有名大姓嬴(政)、姬(發),妤和婕都是這個時候的字,都有美麗美好的意思。
7. 婕妤是什麼
婕妤是漢武帝之後宮中的女官名,主要負責帝王及後妃日常生活起居,可能是從趙婕妤的名字演變而來的。
8. 三生三世枕上書夫人和婕妤哪個大
西漢後宮制度: 皇後、昭儀、婕妤、經娥、傛華、充依、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五宮、順常、無消
三國魏:王後、貴嬪、夫人、淑妃、淑媛、昭儀、昭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美人、良人。
晉: 皇後、貴嬪、夫人、貴人、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允華、美人、才人、中才人
南朝宋: 皇後、貴嬪、貴妃、貴姬、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美人、才人、良人
南齊: 皇後、貴妃、夫人、貴人、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儀、淑媛、婕妤、容華、充華、美人、中才人、才人
南梁與陳相同:皇後、貴妃、貴嬪、貴姬、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美人、才人、良人
北魏: 皇後、左昭儀、右昭儀、三夫人、三嬪、六嬪、世婦、御女若干,沒有記載具體名號。
北齊: 皇後、貴嬪、貴姬、貴妃、光[酉犬](念tài這個字我打不出來)、昭訓、崇徽、凝暉、宣[酉犬]、宣明、順華、光訓、凝華 左昭儀、右昭儀、娥英、淑妃 ,才人、采女
隋朝: 皇後、貴妃、淑妃、德妃、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婕妤、美人、才人、寶林、御女、采女
唐朝: 皇後、貴妃、淑妃、賢妃(有時有德妃、惠妃)、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婕妤、美人、才人、寶林、御女、采女
宋朝: 沒有一定的體系,特別是宋徽宗,創造了許多古怪的稱號。一般的情況下初入宮稱侍御,有品位即封「郡君」,南宋叫「郡夫人」,遞升上去是美人、婕妤、昭儀、昭容、修媛、修儀、修容、充媛、充儀、充容、婉媛、婉儀、婉容、順容、貴儀等等不一
遼代:皇後、麗儀、淑儀、昭儀,順儀、芳儀、和儀
金: 皇後、元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婕妤、才人、美人、寶林、御女、采女
綜上相關所述,夫人大於婕妤。
9. 什麼是婕妤
婕妤[jié yú]漢代宮中女官名,是帝王妃嬪的稱號.一直沿用到明代。
當時宮中的嬪妃名號分為十四等:昭儀、婕妤、娙娥、容華、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長使、少使、五官、順常、舞涓等。
婕妤最早出現在漢武帝時期,是漢武帝的鉤弋夫人專用的稱謂,地位僅次於皇後,在漢元帝時僅次於皇後和昭儀,魏晉南北朝時期尚在九嬪之列,唐降之九嬪之下,明在妃,嬪,昭儀之下,屬後宮第五等。
10. 武媚娘中婕妤是什麼官職
婕妤是宮中嬪妃的"職稱",據說當時宮中分為嬪妃名號分為十四等:昭儀、婕妤、娥、容華、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長使、少使、五官、順常、無涓等。該稱號最早出現在漢武帝時期,一直沿用到明代。
快速導航
<!--
1 基本解釋
漢語拼音:
婕妤:jiéyú
亦可寫作:「倢伃」
屬性:妃嬪稱號
來源:漢代宮中女官名,是帝王妃嬪的稱號.一直沿用到明代。其名之意,據《漢書·外戚傳》顏師古注,「倢,言接幸於上也。伃,美稱也。」漢代婕妤往往晉封皇後。漢武帝置,為妃嬪之首。《漢書·外戚傳序》:「至武帝制倢伃、傛華、充依,各有爵位……倢伃視上卿,比列侯。」
2 史書記載《史記.外戚世家》:「常以婕妤遷為皇後。」(「遷」:「升」的意思)
班婕妤(公元前48?—2年)樓煩人,漢成帝的妃子,善詩賦,有美德。初為少使,立為婕妤。婕妤是名門之女,少有才學。班婕妤擅長音律,既寫詞又譜曲,所以對漢成帝而言,班婕妤不只是她的侍妾,也是他的良師益友。她多方面的才情,使漢成帝把她放在朋友的地位,無人可及。班婕妤曾生下一個皇子,但數月後夭折。她雖然承寵時間很長,卻再也沒有生育。趙飛燕姐妹得寵後,嫉恨班婕妤人品才學,班婕妤恐日久見危,求侍奉太後於長信宮。
前蜀花蕊夫人《宮詞》之三二:「婕妤生長帝王家,常近龍顏受逐翠華。楊柳岸長春日暮,傍池行困倚桃花。」在古時母系社會未完全消盡時,女字旁的都是地位相當高的人!如幾個有名大姓嬴(政)、姬(發),妤和婕都是這個時候的字,都有美麗美好的意思!現常用於女性名字。
又《外戚傳上·孝宣許皇後》:「時許廣漢有女平君,年十四五……廣漢重令為介,遂與曾孫,一歲生元帝。數月,曾孫立為帝,平君為倢伃。是時,霍將軍有小女,與皇太後有親。公卿議更立皇後,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指,白立許倢伃為皇後。」前蜀花蕊夫人《宮詞》之三二:「婕妤生長帝王家,常近龍顏受逐翠華。楊柳岸長春日暮,傍池行困倚桃花。」元帝時因增設昭儀,退居第二。曹魏時退居十二等中的第九。晉時尚在九嬪之內。南朝宋以下,降至九嬪以下,至清廢。
3 宮內職稱婕妤是宮中嬪妃的"職稱",據說當時宮中分為嬪妃名號分為十四等:昭儀、修儀、婕妤、舞涓、婧娥、容華、美人、八子、充衣、七子、良人、長使、少使、五官、順常等。
是古代皇宮對妃子的稱呼,類似貴妃等,是一種稱謂。
周朝:《周禮》記載:天子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
秦:沒有這方面的確切記錄.
西漢:經幾朝皇帝修訂,後宮名號有十四等級:昭儀、婕妤、婧娥、容華、美人、八子、充衣、七子、良人、長使、少使、五宮、順常、無消。
東漢:只有四級:貴人、美人、宮人、采女。
三國魏:妃嬪名號十二級:貴嬪、夫人、淑妃、淑媛、昭儀、昭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美人、良人。
晉:開始復古,沿用《周禮》體制,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九嬪: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允華;其下是美人、才人、中才人。
南朝宋:貴妃、貴嬪、貴姬為三夫人;淑媛、淑儀、淑容、昭媛、昭儀、昭容、修媛、修儀、修容為九嬪;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為五職;其下還有美人、才人、良人。
南齊:貴妃、夫人、貴人為三夫人;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儀、淑媛、婕妤、容華、充華為九嬪;其下還有美人、中才人、才人。
南梁與陳相同
北魏:左昭儀、右昭儀、三夫人、三嬪、六嬪、世婦、御女若干,沒有記載具體名號。
隋朝:獨孤皇後死後才制定後宮名號體制,貴妃、淑妃、德妃為三夫人;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為九嬪;婕妤十二人及美人、才人十五人為世婦;寶林二十四人、御女二十四人、采女三十七人共稱女御。
唐朝:貴妃、淑妃、賢妃、德妃、惠妃為夫人;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以上各一人);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為二十七世婦;寶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為八十一御妻。
宋朝:沒有一定的體系,特別是宋徽宗,創造了許多古怪的稱號。一般的情況下初入宮稱侍御,有品位即封「郡君」,南宋叫「郡夫人」,遞升上去是美人、婕妤、昭儀、昭容、修媛、修儀、修容、充媛、充儀、充容、婉媛、婉儀、婉容、順容、貴儀等等不一;皇後以下等級是妃:貴妃、賢妃、德妃、淑妃、宸妃,一個名號一個人,沒有多出來的「妃」(宋高宗的母親是賢妃,就是後宮第三位,僅次於皇後和貴妃)。
遼:元妃、德妃、文妃、惠妃等,沒有級別,以下無名號。
金:貴妃、賢妃、德妃為三夫人,以下與唐朝相同。
元朝:蒙古人不學漢人的文字功夫,除皇後外一律稱「妃」,沒有名號等級,就是姓氏+妃。
明朝:跟隨元朝風氣,朱元璋也不搞文字功夫,名號也只有「妃」一種,只要被「召幸」就可以封「妃」。貴妃、淑妃、賢妃、德妃、敬妃、宸妃、庄妃、虞妃等等,貴妃等級最高,淑妃、賢妃居次,其他的不外乎美好的字眼加個「妃」,沒有明確的等級高低。
清朝:清朝的妃嬪分得比較細致,僅次於唐朝。皇後以下的,皇貴妃一人(因順治董鄂氏,所以皇貴妃等同於副後,並且是貴妃或妃快去世時,皇帝為安慰她們才會封為皇貴妃),貴妃兩人(同時在位),妃四人,嬪六人,貴人、常在、答應與庶妃無限制。
婕妤最早出現在漢武帝時期,是漢武帝的鉤戈夫人專用的稱為,地位僅次於皇後,在漢元帝時僅次於皇後和昭儀,魏晉南北朝時期尚在九嬪之列,唐降之九嬪之下,明在妃,嬪,昭儀之下,屬後宮第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