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東方快車謀殺案的中文版本
出版時間作品名稱譯者出版社1979年9月東方快車謀殺案 陳堯光中國電影出版社 1979年12月東方快車上的謀殺案 宋兆霖、鎔蓉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3年8月東方快車謀殺案(單行本) 張艾茜華文出版社 1994年1月東方快車謀殺案 無(英文版)外文出版社 1995年1月東方快車謀殺案(合訂本1) 張艾茜華文出版社 1996年1月東方快車謀殺案 無(英文版)外文出版社 1998年10月東方快車謀殺案 陳堯光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6年5月東方快車謀殺案 陳堯光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9年1月東方快車謀殺案(英漢對照) 趙紅霞等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 2013年5月東方快車謀殺案(單行本) 鄭橋新星出版社
㈡ 東方快車謀殺案好看嗎
佩雷洛普·克魯茲
1974年的老版,做到了「人物的鮮活」——盡管那也只是靠一幫演員只言片語撐起來的片面的鮮活;2017這新版,連這點都沒有做到。最典型的是傳教士這個角色,原版中她的故事和動機都很簡單,但褒曼硬是在那短短的幾場戲中,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讓觀眾覺得無需了解更多,就那一刻已足夠。反觀新版中佩雷洛普·克魯茲的演繹,真的是可有可無,要不是翻看演員表,我還想不起有她。
如果沒有高一點的追求,還翻拍什麼勁呢?這是我對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的整體看法,也是對一切翻拍作品的質問。
㈢ 2017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好看嗎
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ontheOrientExpress上映日期:2017年11月10日(中國)類型:犯罪/劇情國家地區:美國馬爾他導演:肯尼思布拉納主演:肯尼思布拉納/約翰尼德普影片介紹:影片講述大偵探在東方快車上巧破一樁謀殺奇案的故事。波洛乘上東方快車,夜間三次被吵醒,第二天清晨便發現同車的美國富商雷切爾被人謀殺,死者被戳了12刀。波洛根據他所觀察到的各種可疑跡象以及同車人士的訊問,並結合美國實行的12人陪審團制度等情況進行邏輯推理,成功地揭開了一起「集體復仇」奇案。網路網盤鏈接: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的各角色年齡普遍比原著和舊版本中略小一些。最大的看點是被謀殺的受害者薩繆爾雷切特,在原小說中,這個角色是個老頭兒,謹慎、多疑,老奸巨猾。但在新版本中,約翰尼德普接手了這一角色,他為薩繆爾雷切特這一角色增添了一絲邪氣。或許是為了給觀眾帶來新鮮感,布拉納和格林將原小說中的幾個角色置換掉了。原作中的推銷員哈德曼被換成了由威廉達福飾演的德國教授哈德曼。從前那對高傲,脾氣古怪的匈牙利外交官夫婦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由謝爾蓋波留寧和露西博因頓飾演的一對舞蹈家夫婦。兩人行為舉止怪異,看起來時刻都處於磕了葯的狀態。這對夫妻出場不多,但布拉納對他們做了非常風格化的處理,讓人印象深刻。《東方快車謀殺案》的另一大魅力來自於東方快車本身。這趟列車開始於1883年,是歷史上第一列橫跨大洲的火車。從法國巴黎到象徵東方世界起點的伊斯坦布爾,只需要三天半時間,這在當時來說是個壯舉。除了貫通歐亞大陸,這趟列車和海上傳奇泰坦尼克號一樣,極盡奢華。那是個達官貴人和文人騷客熱衷於旅行的黃金時代,在東方快車上,曾誕生過多部電影和小說,還有一紙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停火協議。《東方快車謀殺案》就是眾多以東方快車為主題的文化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部。阿婆在這部作品中所呈現的社會群像和人物的復雜性也更為豐富。東方快車上的謀殺案與東方無關,只與因這趟旅行而聚集在一起的來自世界各地的乘客有關。網路網盤鏈接:
㈣ 《東方快車謀殺案》1974版好看嗎
《東方快車謀殺案》1974版是犯罪推理影片。該片於1974年上映。《東方快車謀殺案》改編自阿加莎的小說,是她波洛系列裡最有名的一部。小說發表於1934年。
阿婆的這部《東方快車謀殺案》作為推理小說黃金時期的作品,其中的犯罪手法相當有創意,在同時期的作品中屬於頂尖,同時罪犯的犯罪動機亦能引起讀者對於社會的思考。以至於《東方快車謀殺案》這部作品到現在依舊被推崇。
㈤ 東方快車謀殺案 有劇集,電影很多版 哪一版拍的最好
當然是電影版。
㈥ 東方快車謀殺案小說還是電影好看
我覺得小說要比電影好看得多,如果能讀原文就更過癮了。
㈦ 相對於原著《東方快車謀殺案》這部電影有什麼缺點
1.缺乏事件的邏輯基點。
這個事件的核心是,來自天南地北看似各不相關的13個人,為了殺死5年前阿姆斯特朗慘案逃脫了法律制裁的兇手雷切特而一起乘上了東方快車,這13個人精心安排好了每個人的「偽證」,從而編造出了一個不存在的「兇手」,【這個兇手在A站上車,晚上殺了雷切特,在後半夜列車到站B站後,兇手下車離開了這列火車】。那麼當第二天早晨發現屍體的時候,13個人就會向警方用串供的方式證明這樣一個事件的存在——讓警方相信「真正的兇手」已經不在火車上了。
影片中,波洛作為一個神探,卻連續兩次認錯了兇手,這簡直是我最不可以忍受的事情。因為,原著中,直到最後真相大白之前,波洛先生都沒有做出定論!這意味著他從未被那些看似輕而易舉得來的線索所迷惑。
舉個兩個很簡單的例子——
其一。原著中有特意強調每個人的包廂位置,也有將整個時間線進行整理說明——當然是通過波洛先生的視角。也就是說,讀者和波洛先生擁有同樣的信息去做出推斷。必須要說明的是,包廂位置,和時間線,是的,時間線,這一點非常重要。小說中,甚至1974版的影片中,都對這一點做了詳細的說明,包廂位置的不同將影響每個人對事件描述的真實性以及每個人的證詞是否有虛假——波洛先生聽到的聲音是幾點,波洛先生看到的那個穿猩紅色睡衣的人是誰,波洛先生聽到的那句法語到底是誰說的?(是的,那句「我沒事的」法語不可能是雷切特先生說的,因為他不會法語,這和那個故意被弄壞的表,放在現場的手帕和煙斗一樣,都是故意誤導波洛的線索,而在影片中,這些線索要麼一筆帶過要麼隻字未提。)
其二。原著中專門有一章叫做「十個問題」
1.有字母H的手帕。是誰的?
2.煙斗是阿巴斯諾特上校丟的,還是其他人的?
3.穿猩紅色睡衣的是誰?
4.假扮成列車員的那個男人或女人是誰?
5.為什麼手錶指針指向一點一刻?
6.謀殺發生在那個時間嗎?
7.是更早?
8.還是晚一些?
9.我們能確定,殺死雷切特的不止一人嗎?
10.他身上的多出刀傷還有別的解釋嗎?
這是這個事件中段最精彩的地方,也是波洛先生理清楚事情發生以後的推論開始。而在影片中,這十個問題居然在波洛先生認為瑪麗是兇手的時候說了出來——你他媽問題都沒回答,你怎麼好意思確定別人是兇手的?誰給你的勇氣?!就因為你既是導演又是主演嗎
整部電影,刪減了大段大段的推理情節,刪掉了大段對現場線索的分析和猜測,沒有提到任何有連續性的推論-驗證-推翻;一段簡單的線索分析+打鬥就能過掉一段精彩的劇情,甚至連單獨詢問,都沒有顯現出波洛最機智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面——
比如推斷女傭人是不是阿姆斯特朗家的廚娘時——「我給她設了一個套——她上當了。我說,我知道她是個好廚娘。她回答說:『是的。所有的女主人都這樣說。『 然而,加入你被僱傭做女傭人,你的主人將很少有機會知道,你是否是個誠摯的廚娘。」
那麼這部影片最後留下的是什麼?是波洛的掙扎,波洛的獨角戲,波洛對人性的探討,波洛的大徹大悟,波洛的心靈升華。
3.最精彩的地方變成了最惡心的地方。
我們先不說人物刻畫的硬傷,伯爵和伯爵夫人是有心理疾病還是有暴躁症?一個瘋狂嗑葯,一個一言不合就像狂犬一樣只會打人。
哈巴特太太是一個風騷迷人的老女郎?開場就把我驚著了,意思是還得出來點香艷的場景才有人看?
波洛跟個痴情老男孩兒一樣,拿著心上人的照片念念不忘等等.......
我們現在都不說這些人物硬傷了。
只說最後一段。
在這部小說中,精彩的推理,嚴謹的邏輯,意想不到的事件真相,其實都不如最後這一段升華的到位,我認為也正是最後波洛給出的那「兩個選擇」,才使得這個作品成為了永遠沒法超越的經典,而這個人物,也在第一次讀阿加莎作品的我的眼中,鮮活立體了起來。
應該說,事件的真相是對人性的一種拷問,更是對法律和公正的一種全新的審視。
這13個人有罪嗎?法律上講,當然有。雷切特有罪嗎?當然有。那他為什麼還活著?
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審判了他的死刑,宣揚的卻是這個世界的正義。
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人可以逃避內心的問責。
但波洛巧妙的做到了雲淡風輕。
波洛的魅力就在於他浮誇做作的舉止、客套啰嗦的談吐。那種滑稽自戀的外表和智慧溫情的內心之間的巨大對比,把這些都拋棄掉,那還是波洛嗎?當最後波洛威風凜凜、長大衣雪中飄舞、聲嘶力竭地質問兇手的時候,我的內心是完全崩潰的,這根本就是一個假的波洛!原著的結尾是波洛輕描淡寫地提出了兩種結論,然後請同伴選一種。同伴會意地選了錯誤的一種結論,不動聲色地放過了所有人。這種含蓄而溫情的英式作風,真的比改編版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㈧ 《無人生還》《尼羅河上的慘案》《東方快車謀殺案》哪本比較好
那就是無人生還了把 當然我覺得這絕對是部好看的書
比很多日系的直白緊湊
布局也相當合理
也是開了新一種風格
如果五星級是完美推理小說的標準的話 我給了四顆星,
是因為我晚上看完早上起來之後有兩處覺得特不明白
1.裝死,一個人裝死的技術真的很有限,很難控制自己的眼球脈搏心跳呼吸,搬到房間又是個顛簸的過程,很難裝的那麼徹底
2.最後的三個人,這三個人的死亡順序完全不由法官掌控的,誰知到進別墅的是誰,拿到槍的是誰,上吊的是誰,但從法官看,三個人的死亡順尋理所應當啊,而且他認定最後剩下的是女人,死法也必須按照兒歌來
anyway,我只是雞蛋里挑骨頭,畢竟是那麼早之前的小說了
㈨ 東方快車謀殺案好像拍了好幾個版本的 哪一個版本最好呀 當然前提是有字幕的 太老了也不行
自己看著辦,
其實老版本 是劇情,新版本是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