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巴黎和會的電影,要陳道明演的
《我的1919》
劇情簡介
1918年,歷時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9年初,中國駐美公使作為本國政府的全權代表赴法國參加。中國雖然是戰勝國,但在和會上卻處處受到歧視,野心勃勃的日本政府更企圖繼承德國在膠東半島的特權。辯論會上,顧維鈞慷慨陳詞,從歷史、人文等諸多方面闡明中國必須收回山東的嚴正立場,說:「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樣。」由此獲得全世界與全國的一致稱贊。
為爭取在法華工的同工同酬,顧維鈞的好友肖克儉在巴黎組織遊行罷工,遭到法國警察逮捕。獲釋之後,他仍然積極投入喚醒民眾的工作。然而,他和朝鮮革命者一起爆炸日本代表團所住旅館的偏激行為使朝鮮和中國成為輿論矛頭的指向。
巴黎和會最終拒絕了中國的正義要求,決定由日本繼承德國在膠東半島的特權。國內由此爆發了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肖克儉等人也在巴黎集會抗議。而軟弱的北洋政府竟然逼迫代表團在和約上簽字。代表團團長陸徽祥等人左右為難之下只好出走,代表團僅剩顧維鈞和王正廷兩人仍在堅持外交斡旋。肖克儉眼見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中國的現狀,憤然給愛妻留下遺書,在凡爾賽宮廣場舉火自焚。顧維鈞受了感動,說:「山東是中國的,我們拒絕簽字!」
⑵ 一個關於中國在巴黎和會上談判的電影
《我的1919》,陳道明主演。http://ke..com/view/107448.htm?fr=aladdin
⑶ 陳道明主演的那部他參加巴黎和會的那部電影叫什麼
片名是:《我的1919》
1999年攝制, 彩色寬銀幕, 100分鍾
內容簡介:
影片描寫本世紀初中國外交才子顧維鈞作為中國政府全權代表參加1919年巴黎和會的種種經歷和他的摯友肖克儉,為抗爭列強,為討回正義,在凡爾賽宮廣場自焚的感人肺腑的事件。1919年中國爆發了倡導科學、民主的「五·四運動」。這是中國接觸了西洋文化所孕育的一段文化歷程,它標志著中國現代史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在「五·四運動」的直接影響下,中國參加巴黎和會的代表團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本片獲1999年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優秀男演員獎,獲2000年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一部感人肺腑的歷史名片……
編劇 黃丹 唐婁彝
導演 黃健中
攝影 張中平
美術 李瑤
錄音 章文 劉燕
作曲 許舒亞
製片主任 王中軍
主演 陳道明 許晴 何政軍 修宗迪
1918年,歷時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9年初,中國駐美公使顧維鈞作為本國政府的全權代表赴法國參加巴黎和會。中國雖然是戰勝國,但在和會上卻處處受到歧視,野心勃勃的日本政府更企圖繼承德國在膠東半島的特權。辯論會上,顧維鈞慷慨陳詞,從歷史、人文等諸多方面闡明中國必須收回山東的嚴正立場,由此獲得全世界與全國的一致稱贊。
為爭取在法華工的同工同酬,顧維鈞的好友肖克儉在巴黎組織遊行罷工,遭到法國警察逮捕。獲釋之後,他仍然積極投入喚醒民眾的工作。然而,他和朝鮮革命者一起爆炸日本代表團所住旅館的偏激行為使朝鮮和中國成為輿論矛頭的指向。
巴黎和會最終拒絕了中國的正義要求,決定由日本繼承德國在膠東半島的特權。國內由此爆發了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肖克儉等人也在巴黎集會抗議。而軟弱的北洋政府竟然逼迫代表團在和約上簽字。代表團團長陸徽祥等人左右為難之下只好出走,代表團僅剩顧維鈞和王正廷兩人仍在堅持外交斡旋。肖克儉眼見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中國的現狀,憤然給愛妻留下遺書,在凡爾賽宮廣場舉火自焚。
《我的1919》———顧維鈞的悲哀
1919年,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震動了世界,影片《我的1919》正是以此為背景,講述了中國外交才子顧維鈞作為中國代表團一員參加巴黎和會的經歷。
顧維鈞無疑是片中最耀眼的人物,作為一名年輕的外交官,他勇敢,機智,才華橫溢,具有極強的愛國情感,他為捍衛民族尊嚴,維護國家利益傾盡了全力。面對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待客的無禮,他表現得不卑不亢,嚴肅而自信,得到了對方的尊重;在巴黎和會的發言中,他機智地利用日本代表的一個懷表痛斥日本帝國主義強佔山東的強盜行為,這更是轟動了整個巴黎;而在日本代表的威逼利誘下,他表現出了極大的蔑視,體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
可是,顧維鈞更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
他的政府讓他悲哀,一心想當皇帝的袁世凱,只是在想著如何維護自己的利益,他領導的北洋政府,腐敗無能,膽怯懦弱,早已把國家利益、民族尊嚴拋到一邊。顧維鈞這邊還在義正詞嚴,據理力爭,那一頭卻一封封電報催著要代表團在喪權辱國的和約上簽字。我在想,當他接到這一封封要命的電報時,是多麼的心灰意冷。
他的同事讓他悲哀。同樣是外交官,同樣是談判代表,他的同事卻害怕承擔責任,沒有人敢出席會議,出席會議也不敢發言,都把重擔往顧維鈞身上推,而當顧維鈞的演講取得成功時,又指責他「耍小伎倆,非大國風范」,表現出的更多是一種嫉妒,和這樣的同事共事,讓他是多麼寒心。
而我認為,顧維鈞最大的悲哀是來自國人對他的誤解。在整個巴黎和會中,他為中國的利益殫精竭慮,花費了多少心血,做了多少努力,他比任何人都辛苦,比任何人都累,中國外交的失敗絕不是他的責任。可是同胞卻不理解。他們聚在他的住所,責問他,辱罵他。當為中國付出全力的他聽到別人叫他「賣國賊」時,我能感覺到他的心在流淚,在滴血。
顧維鈞是強大的,強大來自他的內心,來自他高尚的靈魂,然而他又是孤獨的,在那個時代,在那個環境中,他孤立無援,他無法抗拒那些強權。正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留在了中國的外交史冊上,他也將留在今天中國人的心中。
⑷ 有一個電影北京是巴黎和會 叫什麼1919的 全名叫什麼
《我的1919 》
⑸ 求幾部描寫巴黎和會三巨頭的電影
美國總統威爾遜、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 主宰巴黎和會的三巨頭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美國總統威爾遜,被稱作巴黎和會的「三巨頭」。和會期間,他們在嚴守秘密的情況下碰頭開會,決定和會的一切重大問題。他們中的克里孟梭還被選為和會的主席。克里孟梭(1841—1929)是法國頑固的資產階級政治家,已有50年的從政歷史。他站在本國的立場上,堅持自己提出的要求,拒絕做出任何讓步。他要求確保法國免遭德國侵略。他說他一生中已經歷過兩次入侵,不要讓他的國家再遭受第三次侵略。在防止侵略的旗號下,他要求以最嚴厲的手段處分德國,盡可能地肢解這一強大的鄰國,以確立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勞合·喬治(1863—1945)是英國自由黨首領,有30年從政經驗,原是一位威爾士律師。他矮小、精明、圓滑。就在和會召開的頭一年,他還在自己的競選綱領中提出「絞死德皇」的蠱惑人心的口號,以迎合群眾對德國的激憤情緒。但在和會上,卻常與威爾遜一唱一和,對法國極力削弱德國的要求加以批評和抵制,似乎在某些問題上成為德國利益的維護者,以致引起克里孟梭極大的反感,指責他對歐洲的形勢一竅不通。克里孟梭還不無諷刺地說「我猜測這個人是會念書的,但是我懷疑他從來就沒有念過什麼書」。實際上勞合·喬治清醒得很,這就是維護歐洲大陸的均勢,讓法德兩國相互牽制。威爾遜(1856—1924)是連任兩屆的美國總統。他是一個固執己見的資產階級理想主義者、民主黨人,當過教授和普林斯敦大學校長。1918年1月,大戰即將結束前,他就提出「十四點」和平原則,儼然以世界領袖自居。他打破美國總統不離開本國的一貫作法,親自跑到巴黎參加和會。他深信,只有他自己才能說服協約國締造出他所憧憬的那種「公正和平」。他反對過多削弱德國,要利用德國來同英法相抗衡。
⑹ 巴黎和會上,中國顧外交官(電影上面是陳道明飾)的纖細資料
顧維鈞:外交勝利的起點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慘敗宣告結束,中國是戰勝國之一。舉國上下頃刻之間沉浸在巨大的喜悅之中。盛大的慶祝活動頻頻舉行,人們齊呼協約國的勝利是"公理戰勝強權。"在國人的眼裡,中國從鴉片戰爭時代開始的漫長寒冬就要過去,在這"公理戰勝強權"的時代,即將召開的巴黎和會必將還中國一個公道,取消半個多世紀以來西方列強強加在中國身上的一切不平等條約。
然而,巴黎和會迅速把國人的夢想擊得粉碎。幾個大國無視中國的反對,也無視他們曾鼓吹的"公理",將中國山東的權益出賣給了日本。消息傳回國內,1919年5月4日,憤怒的青年學生率先走上街頭,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由此拉開了序幕。發展到6月3日,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國內愛國運動風起雲涌,而在巴黎,1919年6月28日,中國代表團最終拒簽喪權辱國的《凡爾賽和約》,中國第一次對列強說"不"。在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中,一位非常年輕的代表--顧維鈞在和會的外交和最後的拒簽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顧維鈞1888年生於上海。中國正好是在鴉片戰爭後,一步步陷入列強的侵略包圍之中,而上海又是一個中外交往非常集中的地方,顧維鈞從小就看到了很多中外不平等的狀況,也因此從小就有著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中國積弱狀況的理想。1904年,16歲的顧維鈞剪辮易服,遠渡重洋,留學美國。他選擇了在哥倫比亞大學主修國際法和外交。
顧維鈞回國後,先是擔任袁世凱的英文秘書,後來進入外交部任職,1914年晉升為外交部參事。他的才華在工作中日漸顯現。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德法俄相繼投入歐洲戰場,無暇東顧,也使日本獲得了擴大在華勢力的天時地利。8月下旬,日本迫不及待地對德宣戰,11月,日軍佔領青島,接管了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對德戰事結束後,日本並沒有如先前所說的從中國撤軍,反而在1915年1月18日,向袁世凱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顧維鈞也正是在這時,第一次正式接觸了有關山東問題的對外交涉。
那一年,顧維鈞才27歲,那時的他還有著京城三大美男子之一的美稱。這位年輕英俊的外交官成為了當時中國最年輕的駐外使節,也是華盛頓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外國使節。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巴黎和會即將召開。當人們陶醉在勝利的喜悅之中時,顧維鈞卻正在為愛妻的去世深深悲痛。顧維鈞的妻子唐梅是唐紹儀之女,二人感情甚篤。然而,在1918年有一場疫病席捲全球,今天被稱作西班牙流感。唐梅不幸染病去世,留下了一兒一女。
此時,顧維鈞接到了擔任全權代表之一的任命。北京政府任命的代表共5人,分別是外交總長陸征祥、南方政府代錶王正廷、駐英公使施肇基、駐比公使魏宸組、駐美公使顧維鈞。顧維鈞因為家事,一度想謝絕任命,但最終,他還是決定為國出使。起程前,顧維鈞專程拜訪了美國總統威爾遜,威爾遜許諾願意支持和幫助中國,這讓顧維鈞對即將開幕的和會多了一份信心和期望。1918年深冬,顧維鈞抵達巴黎。這一年,他31歲。
剛到巴黎,代表團就遭遇到了第一個打擊--和會席位問題。各個國家被劃分為三等,一等的五個大國英美法意日可以有5席,其它一些國家3席,一些新成立、新獨立的國家2席,中國被劃為最末一等,只能有兩個席位,列強仍然把中國看得很低。雖只有兩個席位,但五位代表可輪流出席。在代表團排名問題上,波瀾又起。在代表團中埋下了不和的種子。隨著和會的進行,代表團內部的矛盾也在不斷升級。
中國准備向和會提出收回山東權利問題,但還沒來得及,日本先發制人,率先在五個大國的"十人會"上提出德國在山東的權益應直接由日本繼承。大會通知中國代表到下午的會上作陳述。代表團接到通知時已是中午。這對於中國代表團又是一個晴天霹靂。
經過一番周折,確定由顧維鈞和王正廷出席。下午的會議作出決定,有關山東問題,由中國代表次日進行陳述,1919年1月28日,顧維鈞受命於危難,就山東問題作了一次縝密細致、暢快淋漓的精彩發言,從歷史、經濟、文化各方面說明了山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力地批駁了日本的無理要求。在他的雄辯面前,日本代表完全處於劣勢。各國首腦紛紛向他表示祝賀,顧維鈞在國內外一舉成名。
這次雄辯在中國外交史上地位非凡,這是中國代表第一次在國際講壇上為自己國家的主權作了一次成功的演說。形勢對中國本來十分有利,然而,到了4月,變化陡生。因分贓不均。義大利在爭吵中退出了和會。日本借機要挾:如果山東問題得不到滿足,就將效法義大利。為了自己的利益,幾個大國最終決定犧牲中國的合法權益,先後向日本妥協,並強迫中國無條件接受。這一事件點燃了"五四"運動的火種。
面對如此現實,代表團心灰意冷,名存實亡,有的代表離開了巴黎,團長陸征祥住進了醫院。和會最後一段時間里,顧維鈞獨自擔當起了為中國作最後努力的職責,一直堅持到和約簽訂前的最後一刻。
1919年6月28日,當簽約儀式在凡爾賽宮舉行時,人們驚奇地發現:為中國全權代表准備的兩個座位上一直空無一人。中國用這種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憤怒。簽約儀式的同時,顧維鈞乘坐著汽車經過巴黎的街頭。他在回憶錄中說:想像著當出席和會的代表們看到為中國全權代表留著的兩把座椅上一直空盪無人時,將會怎樣地驚異、激動。這對我、對代表團全體、對中國都是一個難忘的日子。中國的缺席必將使和會,使法國外交界,甚至使整個世界為之愕然。"
這次拒簽在中國外交的歷史中間,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中國第一次堅決地對列強說"不",終於打破了"始爭終讓"的外交局面,最後沒有退讓。這也是中國外交勝利的起點。以後,中國一步步奪回了喪失的主權。
巴黎和會懸而未決的山東問題,最終在1921年華盛頓會議上得到了解決。經過36次談判,中日簽署了《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及附件,日本無可奈何地一步步交出了強占的山東權益。在這次會議上負責山東問題並最終虎口奪食的,是33歲的顧維鈞。
1985年11月14日,顧維鈞在紐約的寓所去世。他一生最後一天的日記只有一句話:"這是平靜的一天。"當98歲高齡的他離別這個世界時,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已不再是弱國外交。
1983年,96歲的顧維鈞出版了他的自傳,共13冊,真正是活到老,勤奮到老。
「睡」為人生第一要務
● 卧榻鋪上厚的棉墊能適應睡眠者的身體表面曲線的需要,保持脊柱的正直和正常的生理弧度,對睡眠、健康都有好處。
● 顧維鈞枕的是菊花枕。菊花枕具有醒腦明目、祛風清熱的作用,所以陸游有「頭風使菊枕」的詩句。
● 夫人嚴幼韻規定他每天清晨5點醒來後,要喝一杯牛奶,吃一點點心,再繼續睡覺。
⑺ 有誰看過陳道明演的的關於巴黎和會那部電影
你說的是這個吧?
我的1919
主 演:陳道明、何政軍、許晴
修宗迪、李建義
導 演: 黃健中
攝 影:張中平
出品人:張丕民、閔曉明、韓三平
編 劇:黃 丹、唐婁彝。
本片描述本世紀初中國外交才子顧維鈞作為中國政府全權代表參加1919年巴黎和會的種種經歷和他的摯友肖克儉,為抗爭列強,為討回正義,在凡爾賽宮廣場自焚的感人肺腑的事件。
1911年中國推翻封建王朝滿清帝國。
1919年中國爆發了倡導科學、民主的「五·四」運動——這是中國接觸了西洋文化所孕育的一段文化歷程,它標志著中國現代史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在「五·四」運動的直接影響下,中國參加巴黎和會的代表團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電影《我的一九一九》以1919年「巴黎和會」為背景,通過中國外交使團拒簽「凡爾賽和約」的歷史事件,生動展示出80年前中國外交風雲,謳歌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漲的愛國激情,同時也揭示了「弱國無外交」這樣一條真理。影片著重表 現和描寫了本世紀初中國外交才子顧維鈞(陳道明飾),作為中國政府全權代表在「巴黎和會」上維護國家尊嚴、保衛中華民族權益、拒簽「凡爾賽和約」的光輝偉績和華裔留法愛國知識分子肖克儉(何政軍飾)為抗爭列強、討回正義,在凡爾賽廣場自焚的感人肺腑的歷史故事,真實地再現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社會和國際關系。影片表現了 一個「弱國」(當時的中國),在列強的國際社會中討回正義,討回平等是何等艱難。但是,中國終於挺起胸脯,第一次面對列強說:不!從此開始了中國本世紀新的篇章。
⑻ 外國關於巴黎和會的電影
沒有找到國外關於巴黎和會的電影
但是,這一部
《我的1919》
真誠的推薦樓主看一看
全程在巴黎拍攝
非常不錯的一部影片
當時很趕到震動,至今印象很深
《我的1919》1919年,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震動了世界,影片《我的1919》正是以此為背景,講述了中國外交才子顧維鈞作為中國代表團一員參加巴黎和會的經歷。
劇情介紹
1918年,歷時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9年初,中國駐美公使作為本國政府的全權代表赴法國參加。中國雖然是戰勝國,但在和會上卻處處受到歧視,野心勃勃的日本政府更企圖繼承德國在膠東半島的特權。辯論會上,顧維鈞慷慨陳詞,從歷史、人文等諸多方面闡明中國必須收回山東的嚴正立場,說:「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樣。」由此獲得全世界與全國的一致稱贊。
為爭取在法華工的同工同酬,顧維鈞的好友肖克儉在巴黎組織遊行罷工,遭到法國警察逮捕。獲釋之後,他仍然積極投入喚醒民眾的工作。然而,他和朝鮮革命者一起爆炸日本代表團所住旅館的偏激行為使朝鮮和中國成為輿論矛頭的指向。
巴黎和會最終拒絕了中國的正義要求,決定由日本繼承德國在膠東半島的特權。國內由此爆發了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肖克儉等人也在巴黎集會抗議。而軟弱的北洋政府竟然逼迫代表團在和約上簽字。代表團團長陸徽祥等人左右為難之下只好出走,代表團僅剩顧維鈞和王正廷兩人仍在堅持外交斡旋。肖克儉眼見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中國的現狀,憤然給愛妻留下遺書,在凡爾賽宮廣場舉火自焚。顧維鈞受了感動,說:「山東是中國的,我們拒絕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