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一個電影很搞笑好像叫什麼快跑
是法國電影《你丫閉嘴》(也譯作《請你閉嘴》,《你閉嘴》等)。(您模糊中的德國電影《羅拉快跑》也很不錯。)
麻煩採納,謝謝!
② 山崩了快跑的台詞是什麼電影
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電影,我只是來做任務的,打字純屬任務需要,也不知道說啥,瞎打一些字吧,過過任務,至於什麼電影,好像是網路電影,希望你能找到電影名字吧!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電影,我只是來做任務的,打字純屬任務需要,也不知道說啥,瞎打一些字吧,過過任務,至於什麼電影,好像是網路電影,希望你能找到電影名字吧!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電影,我只是來做任務的,打字純屬任務需要,也不知道說啥,瞎打一些字吧,過過任務,至於什麼電影,好像是網路電影,希望你能找到電影名字吧!
③ 小舞 快跑不要管我是哪個電影里的台詞
這個應該是小說里的吧
④ 有部電影里台詞是「快來追我啊,赤兔馬快跑」之類的,是哪部電影啊
「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赤兔馬一直是好馬的代表。赤兔馬,先是跟隨呂布,後來又跟隨漢壽亭侯關羽,從此和青龍偃月刀成為關羽的代表形象。
「赤兔馬」即兔頭的紅馬,而非跑得快如兔子的紅馬。
電影的話,那是三國的了
⑤ 外國電影, 部隊說的 快跑, 或者跑, 英文字母拼, 不RUN, 是另外一個單詞。
move 移動;離開;前進
音標:[mu:v]
漢語類似發音:木夫
⑥ 有沒有電影四個字後面帶快跑的
小雞快跑
羅拉快跑
肥仔快跑
⑦ 《羅傑快跑》這部電影什麼意思
從某程度上講,《羅拉快跑》與《大話西遊》有驚人的相似。第一,兩個導演像是在做flash,一幀一幀地改,每一次在時間上都有區別,但區別是些微的,但偏偏這種些微的不同影響了整個情節,或者說是主人公的命運:至尊寶跑慢了兩步,白晶晶自殺了;羅拉遲了一秒,曼尼死了或她自己死了。第二,它們與以往的「時光倒流片」都有所區別:歷史改變了。
在《大話西遊》中,周星馳很好地利用了吳孟達(即後來的豬八戒?),他的三次不同反應是對正兒八經的「時光倒流」的戲謔性的解構,他在提示觀眾:其實並非所有人都被蒙在鼓裡的。同樣的,在《羅拉快跑》中,這個角色由銀行門口的警察擔任。有人說,整個片子其實是在模擬一場電腦游戲,而警察則是這個游戲的監督人。無論如何,當羅拉快跑第二次replay,警察在門口對她顯露出的那玄乎的笑容,便讓觀眾不禁問到:難道他知道了嗎?
但是《羅拉快跑》的時光倒流是不合邏輯的,不像《大話西遊》,它沒有道具。每一次倒帶,首先是主人公的其中一位將要死了,他(或她)睜著圓圓的眼睛,那一刻,通過主人公的視覺插入一個特殊的場景:鏡頭朦朧並泛紅,兩個主人公在赤裸著對話。將要死的一方就會成為提問者。第一次,羅拉問曼尼「你愛我嗎?」;第二次,曼尼問羅拉「如果我死了你怎辦?」然後裝錢的袋子掉下來了,接著袋子換成了羅拉家的電話,之後羅拉又開始奔跑,羅拉的媽媽仍在背後喊道:買瓶洗發水回來。換個角度說,正是這個問題讓死者復活了,因為他(或她)沒有找到答案,所以「我不想,我不想離開」。也就是說,《羅拉快跑》中,讓時光倒流的是人物的意識。
觀眾也許會因此產生懷疑,因為後面整個情節發展的前提可能是錯誤的:羅拉究竟能否真的能讓時光倒流?如果不行,則故事只是發生在羅拉的死前所產生的錯覺當中,就像《英雄》中的用意識來比武一般,只有第一個故事是可信的,因為之後發生的事情違反了邏輯,或說人們的經驗。
但是電影用了一種方法來讓觀眾暫時打消了對這個漏洞的質問:打造一種更為強勢的邏輯,至少在片子當中。《羅拉快跑》的快節奏、人物任務的簡單及艱難性、20分鍾倒數時間造成的壓迫感,這些元素足以讓觀眾忘卻邏輯。之後有人在評論中問道「羅拉為什麼不打的?」若如此問下去,還可以有「曼尼為什麼不逃跑?」「流浪漢為什麼不早逃之夭夭?」之類的問題,但這就顯得很沒趣了。
補充一點:
若對比三次時光倒流中,人物經歷的事件、處理問題的方法以及他們最終的結局,也許可以說,《羅拉快跑》還是富有一定教化含義的:導演在試圖告訴觀眾,像打劫、威脅這些非法手段都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他寧願賦予羅拉一種超能力,讓她名正言順地通過「正確」的手段達成目的。
只是當最後一次,羅拉站在十字路口尋找曼尼,結果發現曼尼已經順利地將問題解決了的時候,羅拉的臉上反而顯露出呆滯、無措的神情。或許是羅拉猛然發現了自己的奔跑、自己的千方百計其實毫無意義,就像大多數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意識不到的——因為大家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總有一定目的,也就是有意義所在,但意義可能突然消失;又或是像片子開頭所說的,羅拉在問自己一個這樣的問題:「一個答案將衍生一個新的疑問,而下一個答案又將衍生下一個疑問,如此循環不止。但最終,會不會永遠是相同的疑問?並且永遠是相同的答案?」
不知道,我們又回到了探索的起點。旋風穿過每個人之間 ——評《羅拉快跑》
作者:badapple
自西門町一眼望去,處處見到蘿拉一頭染紅的短發,像火一樣點燃人間火花,雖然行人之中誰也不理會誰,但就算是一個擦肩而過,一瞬拘謹的互相注目,埋藏著無限多可能性的旋風,正穿過每個人之間。
「人類……地球上最神秘難解的動物……」片頭中行人雜沓匆促,沒有誰特別理會誰,甚至沒有誰目光交會誰,直到這個陌生人穿越過層疊的人影,直視進入鏡頭,開口說話。
鈴響震天,來自一具火紅色的電話,蘿拉終於奔進房間,執起話筒,電話線路以光速聯通她與男友曼尼,一段氣急敗壞的對話中,觀眾也有如同時搭上了光速飛船,沖進時空急遽壓縮的黑洞。
痞子男友曼尼今天出門販毒兼收帳,蘿拉則出門購物,她的機車適巧遭竊,所以無法依約前去接載曼尼,曼尼只好坐電車,在電車中又因躲避警察,大意遺落了販毒錢款,目前六神無主,除非在二十分鍾內籌得失款,否則必遭黑幫滅殺,他決定搶劫商場,蘿拉認為還另有籌錢之道,所以,掛上電話,她開始了影片全場的狂奔。
從無法預知的意外開始
一個發生在德國下層社會的簡單事件,一段鎖定在二十分鍾之內的單純任務,透過一具紅色電話,牽引出洪流一般復雜的隨機因緣,先前是幾樁無法預知的小小意外,此後是一連串效應無窮擴大的選擇。
倉促中選擇,蘿拉從眾多求援對象中選擇了她的父親;奔跑中選擇,她趕路時選擇莽撞不避行人車輛;憤怒中選擇,她在借錢未果時選擇將原本不和諧的父女關系訴諸決裂;慌亂中選擇,二十分鍾大限來臨時曼尼開始搶劫,空手趕來的蘿拉選擇作為幫凶,結果死於警察的槍擊。
被狙殺於街頭的蘿拉還沒瞑目,原本是平淡的一天,怎麽會跑到這種終站?如果能夠重來……蔚藍的天空下,紅色電話重新響起,蘿拉再度開跑,一樣的路途,一樣的街車行人,她奔跑途中發生的小小抉擇變化,這一次借錢遭拒後,蘿拉選擇直接搶劫自己的父親,籌錢成功,但曼尼卻慘遭橫死——被一輛因為閃避蘿拉而改變行速的救護車正面撞擊。曼尼一時無法瞑目,透過他的瞳孔穿進電話線路,蘿拉正掛上話筒第叄度開始狂奔……
《蘿拉快跑》擁有許多商業標簽,「節奏明快的MTV式電影」、「德國近年來於海外最賣座的電影」、「世紀末風格的另類電影」、「最令人興奮的歐洲電影」,對於在開場五十秒後即淚水決堤的我來說,不足以形容我在這部電影中所感受到的深邃訊息。
一個因果無限牽連的世界
想到當道的混沌理論指出,即使是一個簡單的數學算式,只要在運算中更動一個細微的變數,也可能演變成出瀑布一樣混亂粗暴的系統,一隻蝴蝶今天在北京撲動了翅膀,可能造成明年春天紐約的大雪封天,這連鎖反應,來自於我們所生存的是一個因果無限牽連的世界。
當然大部份的電影敘事,無非在詮釋因果之間的的周折,《蘿拉快跑》的出奇震撼,在於導演Tom Tykwer選擇的手法,只見筋骨去除血肉的高速節奏中,蘿拉狂奔一路的旁枝末節,即時剪接出穿越時空的因果效應,於是我們看見被蘿拉擦撞的保姆,也許因為心情惡劣而起意綁架嬰兒,走向牢獄人生,這保姆也有可能因為蘿拉的的擦撞一時駐足,接著偶遇慈善團體,漸漸被同化成一個社會義工,這樣南轅北轍的人生發展,一樁樁發生在蘿拉叄次狂奔中,同樣的情境,因為一點點隨機的無常,演變出完全不同的世界。
即使對佛法的認識非常粗淺,我還是感受到這部電影中濃厚的因緣觀訊息,宇宙既是由眾生所形成,任何人的一行一念都不斷擴散出無形的業力,交織成無限大的關系網,因為這網路中交換著億萬乃至無量的變數,所以凡夫只能在很有限的尺度中才看得清因緣,而《蘿拉快跑》採用暴力的切片方式,故事非關道德,不論理念,隨意在任一個時間點切開劇情,展示出大量的因果關聯,這樣高度濃縮內容的電影竟能令人動容,也許就在它擠壓了關系網,讓我們彷佛看見了巨觀的活生生的宇宙,彷佛窺見了一瞥所謂的絕對存在,領受到了一點佛陀所說的悟境。
《蘿拉快跑》最鮮明的話題之一,是蘿拉叄度重新狂奔求援的超現實劇情,模彷電動游戲中的虛擬世界,投一次錢幣,可以操縱叄次電子生命,影射出人生的愛恨情仇、驚險掙扎,是否只是屏幕另一邊的一場片刻消遣?人在巨大的因果網路之中是否具有自由意志?這部電影所吐露出的觀點,顯著淡淡的佛法意味。
千萬種可能的連鎖反應
《蘿拉快跑》的世界中,不傾向唯神的教條,也不服從唯物的秩序,它親近的是混沌中的人的隨機選擇,嚴格說起來,還是有些唯物論的氣息,但重點在於蘿拉的每個臨時抉擇,並不一定直接緣由自有跡可循的環境影響,她的叄次奔途,各自有細微的差異處,忽而貼牆而奔,再一次就忽而稍稍繞開,引發千萬種可能的連鎖反應,她這毫無來由的舉動也可能有千萬種因素,即使用超級電腦運算,也可能梳理不出蘿拉每個細小決定的充份理由,這點導演在電影開頭就表達了他的意見,人,是最神秘難解的動物。
更大的重點是,叄次開頭相同的狂奔,演變成叄部千差萬別的版本,《蘿拉快跑》描繪出的世間,是一幅因緣構成的幻象,假相看似萬有,實相是一戳指就可以全數崩解的虛無,也許導演的影射在電動游戲之外,接近更深度的層次,因為諸行無常,因為看見真實世界的虛幻,蘿拉這個人物的真我是什麽?電影中的所有角色與銀幕前的觀眾誰更像是真實?誰又更像是虛擬?
包含了這些深刻的訊息,可喜的是整部電影流暢有趣,走出電影院後,正是西門町最熱鬧的夜市時分,我感覺放眼望去,處處見到蘿拉一頭染紅的短發,像火 一樣點燃人間火花,雖然行人之中誰也不理會誰,但就算是一個擦肩而過,一瞬拘謹的互相注目,埋藏著無限多可能性的旋風,正穿過每個人之間。
《羅拉快跑》:另一種掌控電影的可能性
作者:田然【字體:小 大】
很顯然,這並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電影,它的意義已然超越了電影本身的范疇,動畫,游戲,隨心所欲的劇情設置,它所散發出來的種種獨特氣質與這個時代是如此的吻合。對於看《羅拉快跑》長大的孩子們來說,學習電影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你也很難去說服他們再去循規蹈矩,因為他們看到了另一種掌控電影的可能性。
故事很簡單,一個叫羅拉的女孩在二十分鍾內必須搞到十萬馬克,並送到男朋友手裡,否則黑社會便要找她男朋友的大麻煩。應該說,分析這部電影的劇作結構是毫無意義的。我們都玩過角色扮演類游戲,主角在執行劇情任務的時候若是被幹掉,便可以打開存檔,回到初始的位置,繼續重復玩這一個任務,用這個理念去詮釋這部電影,是沒有問題的。《羅拉快跑》非嚴格意義來說,有著三段式劇情結構,前兩段劇情,羅拉執行劇情任務均告失敗,在第三段劇情中,羅拉終於完成了任務,她的男朋友化險為夷,兩人又收獲一筆意外之財,皆大歡喜。繼續分析,在角色扮演類游戲中,通常會有很多NPC人物,他們都有著自己明確的出場任務和人物性格,當然,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隨機的,變數很大,主角在與這些NPC的互動過程中,得到應有信息,獲取適量幫助,最後完成任務。在《羅拉快跑》中,除去羅拉和她的男友,任何一位出場人物均可以看作NPC,羅拉的老爸,街上推著嬰兒車的老太太,銀行的看門員,地鐵站里的大鬍子窮鬼,這裡面有些NPC有著改變劇情的能力,有些則是點綴作用,無足輕重。羅拉在每一次開始任務,與這些NPC互動,尋求過關的過程,無論是羅拉,還是NPC,由於每次玩法的不同,雙方的走向都會有變化,稍一的差異都會體現在結果上,牽一發而動全局。可以說,這個游戲是玩不完的,或是說,這部電影是沒有結果的。在第三段劇情,種種機緣巧合,羅拉在賭場賺到了十萬馬克,她的男朋友又找到了拿他錢的那個邋遢鬼,但這是解決問題的惟一途徑嗎?換句話說,若是游戲重來一次的話,未必就會有這樣的運氣。那就會有第四次,第五次,在未完成任務之前,羅拉永遠不會停下來,會永遠跑下去,這樣一來,電影就永遠不會結束。也就是說,《羅拉快跑》僅僅提供了一個事件發展可能性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任憑故事自行發展,人物自生自滅。誠然,這個理論是很恐怖的。
故事的內核如此,為了配合故事的走向,在視聽手段上,《羅拉快跑》極盡華麗炫目眩目之能事,快速剪接,跳切,分格,低高速鏡頭轉接,flash動畫,照片蒙太奇,竭力營造出一種非現實的氣息,令人目不暇接。幾乎占盡所有鏡頭三分之二的移動鏡頭,大升大降,使整部電影在視覺上極富沖擊力,使整部電影都處在一個動勢。在節奏上,突出一個快字,凌厲,不拖沓。演員的表演也與這種風格相益得彰,果斷,不拖戲,行動力強。總之,對於《羅拉快跑》來說,主創人員選擇了以上這些詮釋方式,是正確而合情合理的。
《羅拉快跑》的誕生,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大幸事。拋下國內電影制度不談,從創作理念上講,這種創作思路是嶄新的,天馬行空的,這裡面不單單是迎合了年輕人口味這么簡單,關鍵問題是,電影的走向,創作電影的態度,創作電影的方式,在《羅拉快跑》出台之後會有何變化?電影類型是否變得更加豐富?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時代在變化,我們的思維方式、世界觀、價值觀都開始隨之不同程度的變化,很多規則和束縛都在不經意地松動,最後土崩瓦解。那麼,如何按照我們的方式去詮釋我們想要表達的世界,《羅拉快跑》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參考方案。
參考的不是電影本身,而是思路。
《羅拉快跑》提倡所謂的男女平等
作者:羅南【字體:小 大】
觀影的過程便是一個思緒發散的時段。每每鏡頭在眼前斑駁流離,每每配樂在耳際輕微觸動,都會令大腦思索,令神經交織。《羅拉快跑》便是一部聰明的電影,值得讓我們的思維好好沖擊一番。
記得,我已經是第三次觀摩這部實驗電影了。第一次,只覺得酷,在三年前;第二次,感覺到了女權主義,在上個月;第三次,想到了男女平等,在昨晚。
影片的序幕,人群繁雜。在模糊的場景中,出現了一個個清晰的人物特寫,鏡頭最後對准了一位憨厚的保安,他微笑道:游戲只有90分鍾,其他一切均屬理論。隨後用腳把足球踢到空中。這句台詞第一次解釋了影片的主旨,足球是圓的,說明世界上的事物是在周而復始運轉的,90分鍾代表一場球賽的時間,所謂前45分鍾是主場,後45分鍾是客場,也是循環的。只不過只能循環一次,畢竟只有90分鍾,90分鍾以後便有結果。結果是什麼?下面就通過羅拉的三次奔跑來一一解析這個結果。
(一)羅拉第一次疾走
當羅拉接到求救電話後,立馬思索著該問誰借10W馬克來挽救男朋友曼尼的性命,經過一系列的腦電波搜索,鎖定了自己的父親。女兒向父親要錢理因說是天經地義,其實是羅拉不成熟一面的展現,畢竟人生是靠自己的努力而生存的,依靠別人的支援只能解燃眉之急,不能除長久之痛,這場景隱約暗示了羅拉是一個非自立的紅發毛頭小孩。跑到了父親的辦公室後,卻被父親拒絕。在這過程中,羅拉沒有任何反抗,順其自然地被父親趕出大廈。在絕望當中,與曼尼共同搶劫了超市,倉皇而逃中被警察打死。
這的的確確是悲哀的一面,強烈襯托出女性地位的卑微,也反應出了女性精神的劣根性,依賴型,失敗性。
(二)羅拉第二次疾走
第二次奔跑,羅拉選擇了比第一次合適的路線,因而在時間上也有了明顯的縮短。在進入父親的辦公室後,與父親直接沖突,並用保安的槍對准了父親,強迫他交出10W馬克的現金。女兒的這一態度,把父親嚇了個魂飛魄散。這段影片的內容,與羅拉的第一次遭遇有了質的飛越,羅拉懂得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懂得了與兇殘的男性面對面的對抗。但羅拉還是沒有成熟,因為她依舊跑到父親的辦公室,依靠親人的力量來維持自己的生存。所以,這次奔跑的結果還是失敗的,曼尼被卡車撞死。但這次的奔跑卻跑出了女性的吶喊,跑出了女性的執著,是具有積極的意義的,是值得肯定的。
(三)羅拉第三次疾走
羅拉吸取了前兩次的教訓,忽略了客觀因素,直擊父親的辦公室。由於時間掌握的原因,父親已經離開辦公室,失望的羅拉只能依靠賭博來為自己爭取一絲希望。就是因為這個場景的出現,羅拉徹底拋棄了男性的救助,也徹底拋棄了自己的依賴思想。賭博中,羅拉的大聲嘶吼,吼出了女性的自強,吼出了女性的自信。
三次疾走,一次比一次激情,一次比一次接近成功,這是女權勝利的象徵。其中也不能忘記影片出現的二個重要的鏡頭,這兩個鏡頭也能夠充分反應羅拉的性格轉變。
當羅拉被槍擊後(第一次疾走),出現了曼尼與羅拉床上對話的畫面,仔細觀摩的話,可以發現羅拉把頭躺在了曼尼的手臂上,有種小鳥依人的感覺,反映出羅拉是依賴男性來維持生存的。當曼尼被車撞後(第二次疾走),也出現了曼尼與羅拉床上對話的鏡頭,所不一樣的是,曼尼卻把頭靠在了羅拉的手臂上。這一鏡頭的區別,完全詮釋出女性跟男性地位的轉變。同樣,我們也可以根據這兩次的對話來體會這一地位的轉化。
三次疾走後,再回到90分鍾的足球比賽來,所謂的45分鍾客場,45分鍾的主場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影片只是在單純地烘托女性權利嗎?我認為曼尼的這個人物的敘述也能反映出男性的權利變化。
v羅拉第一次疾走後,曼尼選擇的生存方式是持槍打劫超市。羅拉第二次疾走後,曼尼放棄了打劫。羅拉的第三次疾走後,曼尼乾脆抓到了流浪漢,奪回了原來的10W馬克。這三個場景,也徹底改變了曼尼窩囊廢的性格,也徹底改變了軟弱男人的心理思想,與羅拉的性格相輔相成。所以影片不僅打著「女權萬歲」的口號,而且也打著「男女平等」的口號。因為只有男權與女權平等,這個世界才能維持穩定。
影片的主題已經敘述完畢,再來簡略地說說攝影和造型這兩個出色之處。靜態鏡頭中,攝像師運用了肩扛的方式來拍攝,這樣難免會有左右高低錯落的視覺差異,這種差異反倒激起了我對影片的興致,因為左右高低的晃動,襯托出羅拉心情的微微顫動。動態鏡頭中,攝像師動用了多個機組來拍攝羅拉的疾走,奔跑的場面處理地繪聲繪色,有汁有味。造型方面,羅拉一頭的紅色頭發,極具感觀刺激,這也是吸引影迷眼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女性桀驁不遜的象徵之一。外加一句,影片結束打字幕的時候,字幕竟然是從上往下翻的,緊扣影片獨特先鋒的特點。
電影的魅力在於你每欣賞它一次,就會得到不同的認識,然後把這些認識一一記載,留在文字
⑧ 哪個電影主題曲是《奔跑》
我知道在電影《獨自等待》中,有這么一段是用《奔跑》的,不知道算不算主題曲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