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方式 > 郭沫若老婆哪個電影

郭沫若老婆哪個電影

發布時間:2021-07-26 01:59:28

⑴ 於立群簡介 郭沫若妻子於立群為什麼自縊

於立群,(1916—1979)被稱為「抗戰夫人」,青年時期曾從事歌舞及電影表演。自幼喜愛書法藝術,以習顏字起步,後在郭沫若身邊,受其熏陶指教,研讀歷代碑帖,專擅篆隸,喜作大字。其作品被毛主席故居、成都杜甫草堂等博物館收藏。出版有《於立群遺墨》。

1938年初與郭同居,共生四男二女, 1979年2月得知郭沫若早在在1934年至1937年,就和於立忱(於立群的胞姊)保持著不倫關系這隱藏多年的事情,於1979年2月25日縊死於北京故居。

官方消息卻迴避其死因稱:「其和姐姐一樣,受『精神和病痛折磨』的於立群去世」。足見郭沫若在對待女人問題上的詬病。

(1)郭沫若老婆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受到家庭的熏陶,於立群性格文雅嫻靜,好讀書,還十分喜愛書法。因為她的祖父是寫顏體的,母親也是寫顏體的,她從小就練就了懸肘書寫的硬本領。她以顏體和隸書最為拿手,特別是她的正宗顏體字行書,遒勁、蒼勃,氣渾雄厚,讓人驚奇,就連郭沫若這樣的大書法家也贊嘆不已。

在《洪波曲》中,郭沫若曾經誇獎過這個「小妹妹」的書法,說她寫的字嚴肅,說她的寫法對人有著一種規范的作用,能使一個人的生活也嚴肅起來。郭沫若擅長行書,特長寫些小字,而她則喜歡寫大字。夫妻倆能將各自的字巧妙地安排、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幅幅生動的書法藝術。

1963年春節,郭沫若和於立群到老舍家做客。見到老舍的書房裡擺著文房四寶,於立群書興大發,在一幅中堂上懸肘寫下了八個大字:「東風駘盪,北極巍峨」,佔去了五分之二左右的篇幅。剛寫完,郭沫若就搶過筆去,在於立群的大字旁,用灑脫的行書寫下了滿滿四行密密麻麻的核桃般大小的字,那是他的新作《滿江紅·迎春節》。夫妻兩人的合璧之作,老舍等大家贊不絕口。

⑵ 郭沫若有幾個老婆

有4個。1912年,郭沫若與張瓊華(1890年-1980年)在父母的包辦下結婚,五天後郭沫若離家,兩人沒有離異,以後68年張瓊華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1939年郭還鄉時向還在守活寡的張瓊華鞠躬表示歉意。1980年張病逝於樂山,沒有留下子女。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與佐藤富子(1893年-1994年)同居,佐藤富子為此斷絕了與父母的關系,郭沫若為其取名「安娜」。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郭沫若不辭而別離開日本,與安娜斷絕了聯系。

1948年抗日戰爭結束後,佐藤富子帶著孩子來到香港見到郭沫若,當她知道郭已另有家庭後選擇離開。

1949年後,佐藤富子幾次去北京找郭沫若協議離婚後權責問題,郭都是避而不見或借故推脫。後來周恩來親自出面,表示歡迎她和五個孩子都到中國來工作。此後佐藤富子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大連,改名郭安娜,跟兒子郭和夫住在一起。

1934年,在東京的郭沫若結識岑春煊的外孫女《大公報》記者於立忱並關系親密。1937年於立忱回到中國不久自縊身亡。同年因中日戰爭郭沫若回中國,結識於立忱的妹妹於立群(1916年-1979年)。1938年,郭沫若與於立群同居,並於1939年夏補辦婚禮。

另外,郭沫若還有多位情人,包括彭漪蘭、於立忱(1912年-1937年,於立群的胞姊)、黃定慧(黃慕蘭,1907年- 2017年)等。郭的女性關系,譬如先後與多人結婚,對於立忱的始亂終棄(而間接甚或直接導致其自殺),為不少世人所詬病。

(2)郭沫若老婆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在1930年代中期,郭沫若從理論問題轉向考證,著重考古材料而非古代文獻,也不太引用馬克思主義典籍,出版了《卜辭通纂》、《兩周金文辭大系》、《甲骨文字研究》、《青銅器研究要篆》等著作,使他成為甲骨文和金文最重要的專家之一。

郭沫若對中國早期社會的觀點,「主導」了其後中國的史學;他對「封建社會」重新下的定義,既與中世紀歐洲社會不同,甚至不關乎於馬克思的理論,卻成為日後中國史學界對「封建社會」一詞的公認定義。

郭沫若生平著作超過百萬字,集結為《郭沫若全集》38卷,分為文學編(20卷,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歷史編(8卷,人民出版社出版)、考古編(10卷,中國科學出版社出版),然仍有大量佚文未能收錄。

⑶ 郭沫若有幾個老婆啊(好像很多)

郭沫若一生中正式婚姻三次。原配夫人張瓊華、(1890—1980 )1912年結婚,旋即被拋棄,但未離異,在郭家空守六十八年,無子女。第二位夫人安娜,(原名佐滕富子,1893—1994)日本女子,1916年戀愛同居,後被拋棄,五個子女。解放後由中國政府安置,副部長級待遇,七十年代末始任全國政協委員,直到病逝止。再就是於立群,(1916—1976)被稱為「抗戰夫人」,1938年初與郭同居,共生四男二女, 1979年3月縊死於北京故居。

另外,他還有婚外情人三五個:彭漪蘭(安琳),南昌起義途中的「革(和)命伴侶」,1927年10月底,起義失敗後回到上海,在內山書店樓上同郭度過短時「蜜月」後被拋棄,下落不明;於立忱(1912—1937),於立群的胞姊,被拋棄後自殺;黃定慧(黃慕蘭,1907——,郭的早年密友,大革(和)命時期的一代風流,武漢市黨部婦女部長,尚健在,定居山西省;妓女×××等,姓名不詳,只知太過多情,將性病傳染給了郭沫若,並殃及安娜。(《郭沫若傳》北京文藝版,1988)

安娜的五個子女是:長男郭和夫,次男郭博,三男佛生,女兒淑子,四兒志鴻。他們學有專長,均有所成。

於立群的六個子女:兒子——漢英、世英、民英,女兒——庶英、平英,最小的一個兒子名不見經傳。其中三兒子民英在「文(和)革」中自殺,二兒子世英於1968年在北京農業大學被毆打致死。

這兩家兒女之間不相往來。郭沫若這十一個後輩中,除女兒郭平英任北京郭故居紀念館副館長,沾點文史的邊兒外,無人繼承父業。他們,特別是安娜的子女,對郭沫若也不親近,也不敬重,更無感情。二兒子郭博曾在記者面前這樣評價父親:「對於家庭,郭沫若是個罪人。」這一意見,語驚四座,值得郭研界關注,郭沫若的確在家庭婚戀問題上出現了不容忽視的毛病。先看郭沫若與情人於立忱之間的問題。

於立忱原籍廣西,是民初要人岑春煊的外甥女,隨父在天津求學,後為《大公報》記者,約1934年被報社派駐東京。到東京即與早已相識的郭沫若來往,過從甚密。1937年5月在上海突然自殺。 對於她的自殺,幾十年中間一直是個謎,有的人只是這樣猜測:於立忱之死是因為她參加東京遊行示威,高喊反日口號,被日方驅逐,回國後又受到《大公報》主編張季鸞的糾纏,無法擺脫,加之身患重病,絕望之餘,尋了短見。

其實,這一說法純系捕風捉影,或故意為郭沫若掩飾。究竟真象如何,請讓在北伐時期就深知郭的女作家謝冰瑩向我們詳細揭示這個謎底:

這是半個世紀前一個令人同情立忱、痛恨文丑郭沫若的真實故事。

於立忱長得亭亭玉立,皮膚又白又嫩,兩道柳眉、配著滿口貝齒,說起話來有條有理,一見就給人親切可愛的印象,這正是當記者的標准條件。唉!誰曾料到,這樣一個聰明、美麗的女性,竟被鼎鼎有名的郭沫若害死了!

這是一個秘密。一天,於立忱告訴我,她要去醫院割盲腸炎,我按約定的時間去醫院看她。護士說她在產房,孩子都取出來了。在產房,立忱看到我,搖搖頭,一串熱淚滾了下來。我連忙安慰她。

她說「我告訴你,將來你要替我申冤,答應不答應?」
我說:「沒有問題,當然答應。」
這時立忱拿出我的手帕擦了擦眼淚說:
「你想不到吧,郭沫若是這樣一個卑鄙無恥、人面獸心的大騙子!」

「三年前,他拚命追求我,說他和安娜根本沒有感情,更談不上愛。他說自從愛上了我之後,他下決心要擺脫安娜,正式提出離婚,然後和我結婚,可是自從我受騙懷孕之後,他的態度突然改變,對我冷淡,吞吞吐吐敷衍我。肚子里的孩子已經三個多月了,他要我把孩子拿掉。這時我才大覺大悟,才知道他原來是寡廉鮮恥的,人格掃地的大騙子。我恨透了他。大姐,我實在無臉面見人了,我要自殺。我對不起父母,對不起國家,對不起朋友,我一切都完了。」

果然,她出院回上海後,就真的自殺了。(《於立忱之死》,《傳記文學》第六十五卷第六期,1984)。

謝冰瑩講的這個故事,如果我們善於思考的話,從於立忱的絕命詞「如此家園,如此社會,如此自身,無能為力矣」中就應知道了。「如此家園」者,是指國家破敗,民族危亡人(和)民離散,令人憂心;「如此社會」者,是指像郭沫若這樣的名詩人,革(和)命者,青年們崇拜的偶像,竟然也如此骯臟,如此卑劣,實在令人失望;所謂「如此自身,無能為力矣」,當然就是指她本人還這樣年青,才25歲,卻被人誘騙失身,顏面喪盡,事已至此,而又無可奈何,不得不向社會,向公眾發出她再也不能為祖國,為人(和)民揮灑筆墨,奔走呼號了的凄厲嘆聲。其悔恨、羞恥、疾首蹙額之哀痛狀,實難言表,那就是說對國家、對人生、對自己已經徹底絕望,只有自殺。

六十年前情人於立忱對郭沫若的認識,和六十年後兒子郭博對郭沫若的認識不謀而合,這是偶然的嗎?不是。他們都是親身體驗,近距離觀察,大概比學者們說的話更可信。為了進一步證實這個問題,我們再請他的另一位夫人安娜作點補充。

安娜不同於張瓊華。我們可以說張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成的封建包辦婚姻,你逃婚也好,拋棄也好,無可厚非;而與安娜是自(和)由相愛結合的,理應永遠忠誠。然而他不。他不僅在婚姻存續期間就與安琳、與於立忱等發生婚外情,去妓院嫖娼,而且從1937年始,借回國之機,把安娜連同五個孩子一起徹底拋棄,另尋新歡。(當時長男和夫20歲,次男郭博18歲,三男佛生15歲,女兒淑子13歲,四兒郭志鴻6 歲)此後從不給這群孤兒寡母寄一封信,匯一文錢,任他們輾轉掙扎,啼飢號寒,被日本警憲鐵蹄踐踏,皮鞭抽打,其境況遭遇,苦不堪言。當《改造日報》記者陸立之先生於1947年前往東京安娜住處時,面前一片慘景:室徒四壁,空無一物,全家僅靠一點山芋充飢。見中國的記者到來,安娜涕淚交流,哽咽難語,她只能斷斷續續地泣訴:「鼎堂他不應該是這樣。自從他走掉之後,我們,我和孩子們都為他擔驚受怕,他卻音信全無,把這個家全忘了。如果說是戰爭阻隔,信息不通,這也是借口胡說,這里還是不斷的有中國人的消息,我就讀到過他回去後寫的一篇文章叫做《在轟炸中來去》,說自己光榮的見到了蔣介石……。」(《上海灘》1995年11月28日)

這類問題,反復出現在郭沫若身上,對他的形象必然造成負面影響。所以他本人也說:我不是個「人」,我是壞了的人,「我自己的人格確實是壞透了」。然而,在四川一次學術討論會上,一位女學者卻提出與此相反的看法。她認為郭沫若多次背叛愛情,不斷拋棄和更新愛情對象,正表現了他在這方面的超前意識;並進一步說:愛情是藝術的永恆的主題,沒有愛情,便沒有文學,便沒有詩歌。愛情產生靈感,產生激情,如果沒有郭沫若和安娜之間的愛,便不會誕生《女神》,不會出現詩人郭沫若;只有不斷更新愛之對象,藝術家的靈感和激情才會像泉水一樣不斷湧出,天地間才有可能樹起一座座藝術的豐碑。

⑷ 郭沫若妻子整理丈夫遺物時,發現的秘密是啥又為何自殺

郭沫若的第三任妻子於立群在整理其遺物的時候意外發現了郭沫若寫給自己親姐姐的一封信,這個瞞了近三十年的秘密被徹底揭開,姐姐是被自己的丈夫害死的,接受不了事實打擊之下的於立群選擇了在故宮自縊而亡,才子佳人的風花雪月至此告一段落。

一、風流倜儻的郭沫若

郭沫若作為我國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繞不開的話題人物都說才子多情,郭沫若尤甚。他的一生可以稱得上是逍遙快活,縱情歡愛。1912年的郭沫若叛離了家中為其定下的包辦婚姻,留學日本二十六載未歸,身在異國他鄉的郭沫若將其多情的一面發揮的淋漓盡致.

於立群無法接受自己的枕邊人竟是如此丑惡,於立群內心壓抑不已,長期的抑鬱寡歡讓她最後在故宮選擇自縊身亡。

⑸ 郭沫若有幾個老婆

3個,張瓊華、佐藤富子、於立群。

1912年,郭沫若在父母的包辦下無奈與張瓊華(1890年-1980年)結婚,實際兩人並沒有感情。

在享受五天新婚生活後,郭沫若離家,兩人沒有離異,以後68年裡,張瓊華孤獨一人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1939年郭還鄉時,向還在守活寡的張瓊華鞠躬表示歉意。1980年張病逝於樂山,沒有留下子女。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與佐藤富子同居,佐藤富子為此斷絕了與父母的關系,郭沫若為其取名「安娜」。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郭沫若不辭而別離開日本,與安娜斷絕了聯系。此後佐藤富子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大連,改名郭安娜,跟兒子郭和夫住在一起。

1938年,郭沫若跟於立群(1916年-1979年)同居,並於1939年夏補辦婚禮;1979年,於立群縊死於北京故居。兩人共生有四男二女。

(5)郭沫若老婆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青年時期曾從事歌舞及電影表演。自幼喜愛書法藝術,以習顏字起步,後在郭沫若身邊,受其熏陶指教,研讀歷代碑帖,專擅篆隸,喜作大字。其作品被毛主席故居、成都杜甫草堂等博物館收藏。出版有《於立群遺墨》。

安娜21歲那年,母親沒跟女兒商量便給她訂了親,安娜知道後毫不猶豫地離家出走,來到東京聖路加病院,做了一名護士。令安娜始料未及的是,在這所教會醫院里,她開始了自己浪漫卻又苦澀的異國情緣。

安娜寄來的長信讓郭沫若的內心激動不已,在反復看了這封英文長信後,郭沫若立即提筆回信,並且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郭沫若,還是跟日本人不一樣,日本人是不會這樣表達自己的感情,特別是那個時候,日本青年不會是這樣的性格的:一見鍾情,去給她寫情書,這種事情好像是在日本來說不可能。但郭沫若的性格特別與眾不同,是特別浪漫的性格。

⑹ 1979年,郭沫若的夫人於立群為何自殺

於立群因為知道了郭沫若和於立忱的不論關系,所以自殺。

於立群 1916年在廣西賀縣出生,是郭沫若夫人,青年時期曾從事歌舞及電影表演。自幼喜愛書法藝術,以習顏字起步,後在郭沫若身邊,受其熏陶指教,研讀歷代碑帖,專擅篆隸,喜作大字。

1979年2月得知郭沫若早在1934年至1937年,就和於立忱保持著不倫關系這隱藏多年的事情,於1979年2月25日縊死於北京故居。

(6)郭沫若老婆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於立群寫得一筆好字,為使姐妹不至失學,每到春節前一個星期,就在北平和平門外國立師范大學對面的廠甸處,擺桌代人書寫春聯。

她的字好,對聯也做得好,加之長得漂亮,人們都喜歡請她代寫。每年寫上幾天,居然也可維持自己和三個妹妹求學費用。

1930年,他們的父親在生活越來越困難的情況下,把家搬到北平的平樂會館居住,平樂會館是平樂府所轄各縣在北平的學生經常聚會的場所。

大姐於佩琛考上了北平師范大學後,就搬進學生宿舍寄宿。於立群也到上海外祖父家,與母親弟妹生活在一起。於立群健康貌美,少年時天真活潑。

外祖父岑春煊對她格外寵愛。岑春煊和於式枚既是廣西同鄉,又是親家,還是政壇上的密友。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進犯京津地區。慈禧太後挾光緒帝出德勝門倉皇外逃。

各省撫督都沒來勤王,只有甘肅布政使岑春煊率馬步兵2000餘人從蘭州日夜兼程北上救駕。慈禧表示若得復國,必無敢忘德也,行至潼關,即授岑春煊陝西巡撫。

後調山西巡撫,四川總督,日後一路青雲,成為清末最顯赫的重臣之一。據說,岑春煊勤王之舉,是得時任吏部侍郎的於式枚授意後所為。

於立群到上海那年,才十四歲,便考入上海明月歌舞劇社,後又進上海電影學校,演過話劇,也拍過電影,藝名黎明健,是上海有名的明星。

⑺ 郭沫若去世後,他的妻子發現了什麼使她選擇自殺

郭沫若是近代中國最著名的文化人之一,在藝術,考古領域的成就至今無人超越,但感情生活有點“隨心所欲,”郭沫若第三任妻子是於立群,是一位富家女。後來郭沫若去世後,妻子於立群為她整理遺物時發現,自己姐姐和郭沫若曾經有過一段感情,於立忱還為郭沫若懷過孩子,在郭沫若的要求下打掉孩子,姐姐受不了郭沫若的絕情自盡,無法忍受自己的丈夫逼死自己姐姐,於立群也在家中自盡。

郭沫若拒絕佐藤富子是因為當時他已經和富家女電影明星於立群結婚,婚後,於立群給郭沫若生下了四男二女。這次郭沫若的愛情持續到了生命盡頭,後來郭沫若去世,悲痛的於立群在收拾丈夫的書信時發現自己的姐姐於立忱之死竟然與郭沫若有關。自己的姐姐和郭沫若有過一段感情,後來受不了郭沫若的絕情自盡身亡。於立群難以接受,在家自盡身亡。

⑻ 郭沫若的妻子於立群為何選擇自殺

01
這位沉淫在文學界、政界多年的人物,其感情生活頗有不可取之處。郭沫若私生活較為混亂,一生中有數位妻子,作為一個曾留學日本的新時代學者,郭沫若這樣的做法有悖倫理道德。而且,民國建立後,關於一夫一妻制就有完整的法律體系,如此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學大家,卻知法犯法,令人難以理解。

▲郭沫若舊照

02
在郭沫若的一生中,他曾先後有過三個妻子。第一任妻子是家庭包辦的婚姻,兩人並沒有什麼真情實感,對兩個人來說都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實際上,民國時期,包辦婚姻並不少見,在那個封建思想到現代文明思想的過渡時期,傳統的封建陋習依然有不少存在。同為文壇大家的魯迅,同原配夫人朱安,也是包辦婚姻下結為夫妻的,魯迅知道自己並不喜歡被安排,從未與其同居過,魯迅對原配十分尊重,兩人有夫妻之名,卻從未有夫妻之實。

▲郭沫若故居近照

可郭沫若並沒有如此,他在不喜歡原配妻子張瓊華的情況下,還和她發生夫妻關系,在那個年代,這直接毀了一個人的清譽。兩人結婚僅5天,郭沫若便開始嫌棄妻子,並一個人離家出走,可張瓊華卻再也沒有離開過,她在家孝敬公婆,以一顆善良的心面對所有人。從一位妙齡女子到耄耋老人,張瓊華整整在郭家呆了近70年,從未離開過。在那個年代,張瓊華自小受女子三從四德的教育,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觀念深深地影響著這個平凡善良的女人。因此,即使在郭沫若拋棄她之後,她依然守在郭沫若家裡,相信自己的丈夫總有一天會回來。

▲郭沫若工作舊照

結局似乎早已註定,郭沫若一走就再也沒回來過,即使在自己父母去世時,郭沫若也都是匆匆回家,又匆匆離去,生怕在家多停留一天。對於在家堅守多年的原配妻子,郭沫若這樣不負責任的態度,實在讓人難以理解。郭沫若在離開原配妻子後,就前往日本於九州帝國大學學醫。在這里,他遇見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佐藤富子,兩人一見面就深深地愛上了對方,很快便同居了。佐藤富子的家人知道這件事後,十分反對女兒和郭沫若來往,死活不答應女兒嫁給這個中國人。

▲郭沫若紀念碑

痴情的佐藤富子無奈之下,和父母斷絕了關系,只為和自己深愛的男子結婚,可惜佐藤富子是感性的,此舉將她的後路完全斷絕。佐藤富子和郭沫若結婚後,育有5個孩子,然而抗戰爆發後,郭沫若不辭而別,留下妻子和孩子們在日本艱難生活。一位沒有任何經濟來源的母親,要照顧嗷嗷待哺的5個孩子,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回到中國的郭沫若,迅速喜歡上了年輕貌美的電影明星於立群。於家是官宦世家,於立群的祖父曾經是清朝一品大員,兩人又迅速相愛最後結婚,生下了6個孩子。1978年,郭沫若因病逝世,享年86歲。

▲於立群舊照

丈夫逝世後,於立群開始著手整理他的遺物,可她在整理時,竟發現了丈夫和自己姐姐於立忱之間的來往書信,原來二人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感情,姐姐更是為丈夫懷過孩子。要知道,那個時候郭沫若的妻子還是佐藤富子,於立忱懷孕之後,郭沫若逼著她打掉孩子,於立忱無奈之下,選擇自殺身亡。於立群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後,絕望萬分,原來自己的丈夫竟然是害死自己姐姐的兇手,於立群對這樣的現實難以接受,隨即含淚懸梁自盡。就這樣,郭沫若直接傷害四位女性至極,只能感嘆一句:都是多情惹的禍。

⑼ 郭沫若有幾個老婆幾個情人

郭沫若逝世已經20年了,但對他的評價,很多方面尚未定論,特別是他的人格問題,更是議論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說他很偉大,有的說他很平庸;有的說他是「青春型」人格,有的則說他是投機分子;有的說他是敢於創造的天才,有的則說他是御用文人;有的說他是一代知識分子的楷模,有的則不以為然,等等。郭沫若究竟具有怎樣的人格,他在現代和當代文化界、知識界、教育界心目中到底是什麼形象,在這里我們不準備全面評述,只想就其有關的點點滴滴的具體問題談點看法,供讀者參考,也請專家學者賜教。

(一)信仰中的人格問題

嚴格地說,信仰並不屬於人格研究范疇。但在本世紀初的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我們寧可把信仰共(和)產主義,追隨共(的)黨視為一種高尚和偉大的人格體現。這時的郭沫若真的信仰共(和)產主義,跟隨共(的)黨嗎?不是。共(和)產主義、共(的)黨對於郭沫若來說,只能算作一種傾向,一種想法,一種願望而已,始終未形成為真正的信仰。盡管在作品中,在一定的場合,他也曾喊「我是個無產者」,「我願意成為共(和)產主義者」的口號,這正如他自己所坦言的,那「只是文字上的游戲」;瞿秋白也認為這是「弔膀子」罷了。

下面的例證也說明這一點:

①1926年初,郭去廣州之前,完全了解共(的)黨和國民黨之間在政治路線、思想理論上的根本分歧,他也親自參加過與國家主義團體、國民黨右派的激烈論戰;在到達廣州時又發生了蔣介石誣陷、迫(和)害共(的)黨的「三·二0」中山艦事件, 而且他從歷史中也非常清楚「世界上最黑暗的角落是官場,最黑心的人是官吏;世界上最黑暗的官場是中國的官場,最黑心的官吏是中國的官吏」,但他還是很快加入了有實權的國民黨,混入了官場。這時的官場更加黑暗,官吏更加黑心;他們搞的是特務政治,是流氓權力。

②1926年他曾兩次要求加入共(的)黨,可是1927年真的批准入黨後,不足半年他卻又自動脫黨了。這時共(的)黨處於最危難、最需要黨員堅定信念、團結一致。

③郭在日本流亡期間,幾乎從未發表過政治性的言論聲援共(的)黨,無論蔣介石怎樣圍剿,無論白色恐怖多麼嚴重,即令在接到摯友、共(的)黨領袖人物瞿秋白臨刑前給他的秘信,他也未敢吭一聲;就是建國後在《題瞿秋白筆名印譜》中也顯得蒼白無力,淡然寡味——「名可屢移頭可斷,心凝堅鐵血凝霜。今日東風吹永晝,秋陽皓皓似春陽。」全詩對於殺害秋白的人們未置一詞予以譴責。

④1937年回國後,看不出他有向共(的)黨的意思。周揚要他去延安,他拒絕;陳誠邀他去武漢,他「立即命駕」。他不僅如此,他還主動請求吳稚暉介紹前往南京拜謁汪精衛、蔣介石,並「恭恭敬敬地向蔣委員長懺悔過去的罪過,要求蔣委員長饒恕他,他要獻身黨國,將功折罪,回去馬上寫了《蔣委員長會見記》」。該文對蔣大加贊許和頌揚,此文雖不長,但三次描寫蔣的眼睛,如何「眼睛分外的亮」,如何「眼睛分外有神」,如何「眼神表示了抗戰的決心」;然而,恰恰相反,這時周恩來正在上海,他卻未與會面。

⑤郭沫若1928年自行脫黨之後,從不要求恢復黨籍,從不主動申請入黨,這好像正如他女兒郭平英所說「與他無甚關系」,他從來也不關心。1958年重新入黨時,他也未寫入黨申請書。(秘書王庭芳語)

當然我們也不據此認為他信仰的就是三民(和)主義。他加入國民黨,僅僅是為了陞官發財,獲得特權,提高社會地位、穩定和增加經濟收入,以及其他各種好處。

(二)信用中的人格問題

在中國現代和當代文學史中,曾經發生過六次宗派主義斗爭,其中兩次的直接原因是郭沫若的故意失信。

第一次,1921年5月初,茅盾、鄭振鐸聽說郭沫若到了上海, 由郭的熟人柯一岑陪同,盛情邀郭於聞名的半淞園飯店,請他加入文學研究會,幫助把該會的《文學旬刊》辦好。當時他許諾「盡力幫忙」。可是話音未落,他不僅未予幫忙,反而急急在他主辦的《創造》季刊廣告和《創造》第一卷第一期上就指責文學研究會里的人「壟斷文壇」,是「假批評家」,「存在著黨同伐異的劣等精神,和卑陋的政客不相上下」,聲稱要把他們送「到清水憤(和)坑裡去和蛆蟲爭食物」;並攻擊、醜化茅盾,恥笑他身材短小、牙齒外露,像只「耗子」,從而挑起創造社與文學研究會的首場論戰,涉及批評、創作、翻譯等多方面的問題,前後耗時近三年,分散了大家的精力,影響了文學的正常發展和實績收獲。

第二次是失信於魯迅。其表現更為不佳,做法更有損於自己的形象。

1927年,郭沫若參加南昌起義失敗後,於11月初由香港回到上海。(公開)不幾天,他即主動派蔣光慈、鄭伯奇、段可情前往魯迅住處,邀請魯迅聯合起來,共同「向舊社會進攻」。魯迅非常高興,欣然同意,並主張不再另辦刊物,恢復創造社過去的《創造周報》,作為共同園地。不久,郭沫若果然於12月3 日在上海《時事新報》上刊出《創造周報復活了》的消息,同時公布了特約撰述員的名單:魯迅領銜,麥克昂(郭沫若)居二,其餘還有蔣光慈、馮乃超、張資平等三十餘人; 1928年1月1 日出版的《創造月刊》第一卷第八期也刊載了內容相同的廣告。

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環境條件,如果郭沫若等出於真誠,聯合起來共同對敵,是再好不過的事了。這中間似乎既蘊藉著對魯迅的尊重和私人情誼,又包含著捐棄前嫌、顧及革(和)命全局的苦衷和大義,可以說是為郭沫若一個方面的人格形象繪上了一筆重彩。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那與魯迅合作的廣告墨跡未乾,1928年1月由郭沫若、 蔣光慈等才剛剛創辦的《文化批判》、《太陽月刊》等刊物,就嘩啦啦連篇累牘發表文章,圍攻魯迅。(包括人身攻擊)說「魯迅終究不是這個時代的表現者」,「阿Q時代已經過去,我們再不要專事骸骨的迷戀,而應該把阿Q的形骸與精神一同埋葬掉」!把魯迅和周作人、陳西瀅等相提並論,指稱他「蒙蔽一切社會惡」、「麻醉青年」,是「反動的煽動家」,比「貪污豪紳還要卑劣」。

這時的魯迅還蒙在鼓裡,正熱切地期盼著與郭沫若「聯合起來,造一條陣線,更向舊社會進攻」呢!

嗚呼!郭沫若等大太令魯迅失望了!如此失信,後來郭沫若還屢屢辯稱這是因為當時從日本回來的成仿吾、馮乃超、李初梨等不同意和魯迅聯合,責任全在他們,而與他本人無關。

郭的這種辯解是沒有根據的,理由也是不充分的。郭是創造社的元帥,只有帥旗指到哪裡,兵卒才會奔到哪裡,成、馮等不肯與魯迅合作,正說明是郭沫若的旨意,他們決不會單獨行動的。

再舉一例——1928年2月27日逃亡到日本去的郭沫若, 可以說自身難保,但他卻仍然沒有忘記攻擊魯迅。他一面安排日本作家采訪,宣稱「魯迅在中國文壇受著清洗」,借國外媒體非議魯迅;一面用假名假姓撰文對魯迅大肆誣蔑。請看他1928年6月1日寫就的、署名「杜荃」的《文藝戰線上的封建餘孽》一文是怎樣惡意、刻薄吧:「魯迅是資本主義以前的一個封建餘孽」、「資本主義對於社會主義是反革(和)命,封建餘孽對於社會主義是二重的反革(和)命」、「魯迅是二重的反革(和)命人物」、「是一位不得志的法西斯諦」。……據此,難道我們還能相信郭沫若的自我辯解?還應該說郭沫若對魯迅失信是偶然的?是誤會?是受他人左右的嗎?不是的,絕對不是。他到死也不承認「杜荃」二字就是他郭沫若的化名,可見他當時內心多麼陰暗。

(三)婚戀家庭中的人格問題

郭沫若一生中正式婚姻三次。原配夫人張瓊華、(1890—1980 )1912年結婚,旋即被拋棄,但未離異,在郭家空守六十八年,無子女。第二位夫人安娜,(原名佐滕富子,1893—1994)日本女子,1916年戀愛同居,後被拋棄,五個子女。解放後由中國政府安置,副部長級待遇,七十年代末始任全國政協委員,直到病逝止。再就是於立群,(1916—1976)被稱為「抗戰夫人」,1938年初與郭同居,共生四男二女, 1979年3月縊死於北京故居。

另外,他還有婚外情人三五個:彭漪蘭(安琳),南昌起義途中的「革(和)命伴侶」,1927年10月底,起義失敗後回到上海,在內山書店樓上同郭度過短時「蜜月」後被拋棄,下落不明;於立忱(1912—1937),於立群的胞姊,被拋棄後自殺;黃定慧(黃慕蘭,1907——,郭的早年密友,大革(和)命時期的一代風流,武漢市黨部婦女部長,尚健在,定居山西省;妓女×××等,姓名不詳,只知太過多情,將性病傳染給了郭沫若,並殃及安娜。(《郭沫若傳》北京文藝版,1988)

安娜的五個子女是:長男郭和夫,次男郭博,三男佛生,女兒淑子,四兒志鴻。他們學有專長,均有所成。

於立群的六個子女:兒子——漢英、世英、民英,女兒——庶英、平英,最小的一個兒子名不見經傳。其中三兒子民英在「文(和)革」中自殺,二兒子世英於1968年在北京農業大學被毆打致死。

這兩家兒女之間不相往來。郭沫若這十一個後輩中,除女兒郭平英任北京郭故居紀念館副館長,沾點文史的邊兒外,無人繼承父業。他們,特別是安娜的子女,對郭沫若也不親近,也不敬重,更無感情。二兒子郭博曾在記者面前這樣評價父親:「對於家庭,郭沫若是個罪人。」這一意見,語驚四座,值得郭研界關注,郭沫若的確在家庭婚戀問題上出現了不容忽視的毛病。先看郭沫若與情人於立忱之間的問題。

於立忱原籍廣西,是民初要人岑春煊的外甥女,隨父在天津求學,後為《大公報》記者,約1934年被報社派駐東京。到東京即與早已相識的郭沫若來往,過從甚密。1937年5月在上海突然自殺。 對於她的自殺,幾十年中間一直是個謎,有的人只是這樣猜測:於立忱之死是因為她參加東京遊行示威,高喊反日口號,被日方驅逐,回國後又受到《大公報》主編張季鸞的糾纏,無法擺脫,加之身患重病,絕望之餘,尋了短見。

其實,這一說法純系捕風捉影,或故意為郭沫若掩飾。究竟真象如何,請讓在北伐時期就深知郭的女作家謝冰瑩向我們詳細揭示這個謎底:

這是半個世紀前一個令人同情立忱、痛恨文丑郭沫若的真實故事。

於立忱長得亭亭玉立,皮膚又白又嫩,兩道柳眉、配著滿口貝齒,說起話來有條有理,一見就給人親切可愛的印象,這正是當記者的標准條件。唉!誰曾料到,這樣一個聰明、美麗的女性,竟被鼎鼎有名的郭沫若害死了!

這是一個秘密。一天,於立忱告訴我,她要去醫院割盲腸炎,我按約定的時間去醫院看她。護士說她在產房,孩子都取出來了。在產房,立忱看到我,搖搖頭,一串熱淚滾了下來。我連忙安慰她。

她說「我告訴你,將來你要替我申冤,答應不答應?」
我說:「沒有問題,當然答應。」
這時立忱拿出我的手帕擦了擦眼淚說:
「你想不到吧,郭沫若是這樣一個卑鄙無恥、人面獸心的大騙子!」

「三年前,他拚命追求我,說他和安娜根本沒有感情,更談不上愛。他說自從愛上了我之後,他下決心要擺脫安娜,正式提出離婚,然後和我結婚,可是自從我受騙懷孕之後,他的態度突然改變,對我冷淡,吞吞吐吐敷衍我。肚子里的孩子已經三個多月了,他要我把孩子拿掉。這時我才大覺大悟,才知道他原來是寡廉鮮恥的,人格掃地的大騙子。我恨透了他。大姐,我實在無臉面見人了,我要自殺。我對不起父母,對不起國家,對不起朋友,我一切都完了。」

果然,她出院回上海後,就真的自殺了。(《於立忱之死》,《傳記文學》第六十五卷第六期,1984)。

謝冰瑩講的這個故事,如果我們善於思考的話,從於立忱的絕命詞「如此家園,如此社會,如此自身,無能為力矣」中就應知道了。「如此家園」者,是指國家破敗,民族危亡人(和)民離散,令人憂心;「如此社會」者,是指像郭沫若這樣的名詩人,革(和)命者,青年們崇拜的偶像,竟然也如此骯臟,如此卑劣,實在令人失望;所謂「如此自身,無能為力矣」,當然就是指她本人還這樣年青,才25歲,卻被人誘騙失身,顏面喪盡,事已至此,而又無可奈何,不得不向社會,向公眾發出她再也不能為祖國,為人(和)民揮灑筆墨,奔走呼號了的凄厲嘆聲。其悔恨、羞恥、疾首蹙額之哀痛狀,實難言表,那就是說對國家、對人生、對自己已經徹底絕望,只有自殺。

六十年前情人於立忱對郭沫若的認識,和六十年後兒子郭博對郭沫若的認識不謀而合,這是偶然的嗎?不是。他們都是親身體驗,近距離觀察,大概比學者們說的話更可信。為了進一步證實這個問題,我們再請他的另一位夫人安娜作點補充。

安娜不同於張瓊華。我們可以說張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成的封建包辦婚姻,你逃婚也好,拋棄也好,無可厚非;而與安娜是自(和)由相愛結合的,理應永遠忠誠。然而他不。他不僅在婚姻存續期間就與安琳、與於立忱等發生婚外情,去妓院嫖娼,而且從1937年始,借回國之機,把安娜連同五個孩子一起徹底拋棄,另尋新歡。(當時長男和夫20歲,次男郭博18歲,三男佛生15歲,女兒淑子13歲,四兒郭志鴻6 歲)此後從不給這群孤兒寡母寄一封信,匯一文錢,任他們輾轉掙扎,啼飢號寒,被日本警憲鐵蹄踐踏,皮鞭抽打,其境況遭遇,苦不堪言。當《改造日報》記者陸立之先生於1947年前往東京安娜住處時,面前一片慘景:室徒四壁,空無一物,全家僅靠一點山芋充飢。見中國的記者到來,安娜涕淚交流,哽咽難語,她只能斷斷續續地泣訴:「鼎堂他不應該是這樣。自從他走掉之後,我們,我和孩子們都為他擔驚受怕,他卻音信全無,把這個家全忘了。如果說是戰爭阻隔,信息不通,這也是借口胡說,這里還是不斷的有中國人的消息,我就讀到過他回去後寫的一篇文章叫做《在轟炸中來去》,說自己光榮的見到了蔣介石……。」(《上海灘》1995年11月28日)

這類問題,反復出現在郭沫若身上,對他的形象必然造成負面影響。所以他本人也說:我不是個「人」,我是壞了的人,「我自己的人格確實是壞透了」。然而,在四川一次學術討論會上,一位女學者卻提出與此相反的看法。她認為郭沫若多次背叛愛情,不斷拋棄和更新愛情對象,正表現了他在這方面的超前意識;並進一步說:愛情是藝術的永恆的主題,沒有愛情,便沒有文學,便沒有詩歌。愛情產生靈感,產生激情,如果沒有郭沫若和安娜之間的愛,便不會誕生《女神》,不會出現詩人郭沫若;只有不斷更新愛之對象,藝術家的靈感和激情才會像泉水一樣不斷湧出,天地間才有可能樹起一座座藝術的豐碑。

這位女學者的演說詞很精彩,觀點也新鮮。不過我們要問:所謂「超前」,「超」誰的「前」?就是六七十年後現在的美國總統不還是因為非正常兩性關系而受到追究嗎?多少大英帝國的重臣不也是因為未管好自己的褲帶而被迫下台嗎?這類緋聞直到今天不還是被常稱性開放的歐美斥為「國恥」、「國丑」嗎?怎麼一到我們這里,郭沫若一干起來就變成不受時空限制的、先知先覺似的「超前意識」了呢?莫非我們的郭沫若成了衡量萬物的唯一尺度了?這種名人效應式的慣常思維,可以被廣告媒體用來去滿足小市民興趣的需要,但決不應該存在於學者的頭腦之中。不要說起來那麼輕松。

至於這位學者所談的激情和靈感與愛情之間的關系問題,我們認為——也許是,但不盡然。莎士比亞有幾個情人?彌爾頓呢?郭沫若曾模仿過的輝煌詩篇《草葉集》是作者在紅唇的擁吻中寫出來的嗎?要知道惠特曼——這位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一生還沒有結過婚呢!何況像郭沫若那種愛的方式,未必都是出於高尚的情感。沒有高尚的情感,便沒有高尚而偉大的人格;沒有高尚而偉大的人格,就不會創作出偉大的作品。丑和惡不會直接產生美和善的。

在這里請讀者不要誤解,我們並不主張禁慾主義,也不以婚戀次數多少來論是非,不認為婚戀次數少就一定貞潔偉大、次數多就一定卑污渺小。喬治·桑的戀人不止十個八個,誰能說她卑污渺小呢?那位每天都被成群的裸體女性包圍著的畢加索,他的一張畫不是每每都可換回幾千百萬美元嗎?好萊塢名星離異一百三十多次,不還是追求者塞道嗎?的確,兩性關系只與當事者有關,其他人是管不著的。我們所談的問題的核心在於你是否進行了性欺騙,性訛詐,性強制,性背叛,或性出賣;在性愛問題上你是否和政客們一樣搞了什麼陰謀詭計,玩了什麼花招伎倆;一旦發生了性矛盾,性分歧,性沖突,性危機,或性變遷時,你是否表現出了充分的理智和負責任的態度,耐心地、妥善地去解決,也就是告誡人們切不可像郭沫若那樣,飲夠了愛情的甘甜佳釀之後而不惜將杯杯鴆毒硬灌進對方的口中,製造一出出婚戀家庭悲劇。張瓊華是悲劇,安娜是悲劇,於立忱是悲劇,於立群也是悲劇。這四大悲劇,可說是郭沫若人生人格的一絕,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無人可與之比肩。
當然,如果更坦率一點的話,讓我們從更廣闊的領域、更豐富的內容、更深刻的意義去認識,去理解,郭沫若本人更是一出典型的悲劇。

⑽ 郭沫若的妻子是誰呢!

望採納
1916年8月,在日本東京聖路加病院,郭沫若認識了年僅22歲的日本姑娘佐藤富子,當時,郭沫若在岡山高等學校攻讀醫科,她是護士。他們相識後便書來信往,佐藤富子被才華橫溢的郭沫若寫的愛情詩所陶醉。不久,她毅然辭去聖路加醫院的工作,隨郭沫若到岡山同居。從此,佐藤富子的婚緣便籠罩在不幸的悲哀之中…… 首先,她與郭沫若的結合,沒有得到家庭的認可,佐藤家是基督教徒之家,斷然不允許她與一個華人青年自由結婚的。他們第一個兒子出世以後,她與父母斷絕了關系。其次,郭沫若作為學生,經濟條件是有限的。1918年郭沫若升入九洲帝國大學,富子為使丈夫學業有成,獨自承擔全部家務,洗衣做飯,忙裡忙外,他們幾經搬家並且要支付昂貴的房租。為了生計,郭沫若拚命寫作譯書,沒有桌椅用皮箱代替,沒有硯台用磨平的磚頭代替…… 這樣清貧的日子,沒有父母的親情關照,沒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富子含辛茹苦地堅持著,為郭沫若哺育了四兒一女。 1937年,政治風雲變幻,使郭沫若的思想和生活發生了劇烈的變化,他決定回國參加抗日戰爭,而富子是日本人,他不辭而別離開日本回國了,從此,他們中斷了一切聯系。 漫漫的11年過去了。在新中國誕生的前一年,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佐藤富子知道了郭沫若的消息便立即攜兒帶女西渡大海專程來中國,開始萬里尋夫。 當富子知道於立群已為他的丈夫生育了兒女時,她心酸地說:「我走……」 建國以後,佐藤富子加入中國籍,帶領兒女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 佐藤富子的晚年是幸福的。人們敬仰文化名人郭沫若,更尊重他日本血統的妻子。她曾被推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她的中國名字叫郭安娜。

閱讀全文

與郭沫若老婆哪個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男孩偷雞是什麼電影 瀏覽:314
有哪些好看的三菱evo電影 瀏覽:97
百度網盤電影怎麼不能全屏觀看 瀏覽:104
有哪些女酷刑電影 瀏覽:357
哪些電影適合在家裡拍 瀏覽:705
觀音山電影院有哪些 瀏覽:992
好看的2019台灣電影推薦 瀏覽:825
幫人是什麼不幫人是什麼電影 瀏覽:285
有哪些講訴天才的電影 瀏覽:160
萬達電影app如何解綁兌換券 瀏覽:663
電影票房到多少算好 瀏覽:203
復仇者聯盟最好看的電影 瀏覽:351
免費觀看電影小花 瀏覽:488
伊拉克戰爭最好看的電影 瀏覽:206
兒童看的感恩電影有哪些方面 瀏覽:523
怎麼用騰訊播放器切電影片段 瀏覽:834
2019上映的哪些高分電影 瀏覽:705
電影院一部影片多少G 瀏覽:757
大寫字母怎麼找電影 瀏覽:341
跪求超好看電影 瀏覽: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