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黃河哪裡有古渡口
在黃河北岸的山西省境內,從上流到下流,相繼有風陵渡、大禹渡和茅津渡三大著名渡口。自古到今,為晉陝豫的交通要沖和軍事重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風陵渡位於黃河從北到南,繼而從西折東的轉折處,南同蒲鐵路的終點,即今芮城縣西南35公里的風陵渡鎮。這里,相傳是黃帝賢相風後發明指南針戰敗蚩尤的地方。大禹渡在芮城縣東南的神柏峪。相傳大禹治水時,休息於柏樹之下俯察河勢,並乘船東下,鑿開三門,導河入海。後人將此樹稱為神柏,並建廟以祀,其地則稱「大禹渡」。茅津渡在平陸縣城南四公里處。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說「陝城北對茅城,故名茅亭,茅戍邑也,津亦取名」。故名茅津渡,又叫陝津渡。
㈡ 你能說出黃河上幾處著名渡口以及渡口名稱的來歷嗎
扎陵湖渡,是黃河源頭的第一個渡口。河運任務比較繁忙,是兩岸人畜往來的唯一水道。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交通建設。於1970年在扎陵湖魚場支線經過處建造了扎陵湖黃河木橋,使往來客商車輛,暢通無阻。
㈢ 黃河四大古渡口
1、扎陵湖渡口
扎陵湖渡口位於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西部。據歷史記載,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遠嫁西藏。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從長安西行,經天水、蘭州、入青海民和到樂都縣、西寧市,又過湟中縣鎮海堡,湟源縣日月山。
達共和縣倒淌河、切吉草原、再由黃河北岸西上,來到黃河源頭鄂陵湖、扎陵湖(柏海),與吐蕃王松贊干布相會,然後渡黃河經玉樹地區,再西南行,過藏北黑河,逕達拉薩,開辟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唐蕃古道」。
2、黃河沿渡口
繼扎陵湖渡口之下,黃河上源的第二個渡口就是黃河沿渡口。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政府所在地黃河沿鎮。它是自唐代開始,我國從內地通往西藏的重要驛站和古渡口,千百年來人們只靠牛、羊皮筏子過渡。
解放後,於1966年在此渡口處建造了黃河源頭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橋——黃河沿公路大橋。它把兩岸的山川草原連接在一起。大橋北端,綿延的瑪拉驛山在草原上宛如一隻馬蹄窩窩,黃河沿就居其間。
3、拉加寺渡口
是九曲黃河第一曲——瑪沁縣的一個文明古渡。它位於今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拉加鄉黃河北岸,原屬同德縣。歷史上同德縣是青海南部的交通要道,果洛地區的牧民到貴德、湟中、西寧等貿易集散地必經之路。
是那裡的畜產品和內地的工、商、農產品的運輸要道,又因在同德南部的黃河北岸拉加地方,是青南各地的貿易集散交易點,加之黃河兩岸有許多牧業區和農產區及古文化遺址,拉加盛產砂金。故牧民稱此地為「拉加從蘭木」(即拉加商道)。因此在拉加寺附近的黃河上勢必開辟渡口。
4、尕馬羊曲渡口
尕馬羊曲渡口處九曲黃河第二彎,即位於青海省興海縣與貴南縣交界處的黃河上,西岸為興海羊曲地方,東岸為貴南縣境。尕馬羊曲渡口是自古貫通興海與貴南,乃至海南州及青海各地的黃河關津渡口。
(3)黃河哪個渡口拍過電影擴展閱讀:
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㈣ 黃河古渡口的興縣古渡口
從北至南有裴家津、黑峪口、巡檢司、大峪口、羅峪口等渡口,專以引渡人畜,短途航運等。
萬里黃河渡口多
「九曲黃河萬里沙。」「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古往今來,大量有關黃河的詩歌,為我們記錄了黃河的興衰,作為曾經承載中華民族興衰的大河,今天它留給我們的依然是無盡的未解之謎。
長達萬里的黃河究竟有多少個古渡口呢?這些古渡口究竟有什麼樣的傳說呢?它們是怎樣來的呢?這些問題,無疑是值得人們追尋的。
曾經有人說過,如果說,黃河是一條巨龍,那麼黃河沿岸的古渡口就是龍身上的鱗甲。其實,這句話還應該這樣說,古渡口,跨越大河的基石。如果沒有黃河上難以數計的渡口,黃河充其量不過是一渠死水,沒有太大的生命。
黃河割斷兩岸,渡口讓天塹近在咫尺。從青藏高原上奔騰而來的黃河究竟要經過多少古渡口,誰也說不清。渡口,作為連接兩岸、溝通不同人群的支點,它給人們帶來的作用是無法形容的。
第一個黃河渡口是怎樣產生的,這是一個人們都想知道、但又無法說清楚的問題。它或許是原始人群之間因為放牧的需要,或許是戰爭的緣由。實際上自古以來,萬物起源就是一個無法說清楚的問題。
人們通常認為:黃河上的第一個渡口在鄂陵湖和扎陵湖的交界處。我曾經到過那裡,那裡的河水極淺,藏族同胞的牛羊能輕而易舉地踏過黃河。看著自由自在的牛羊漫不經心地來往於黃河兩岸,不由得就想起中下遊人們過河的情形,兩者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別」。
其實,從嚴格意義上講,這個交界處的渡口也不是黃河的第一個渡口。萬里黃河第一渡究竟在何處?誰也說不清楚,既然說不清楚,就沒有說的必要了。
說起黃河上的古渡口,不能不說青海省瑪多縣,這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地方,因為有黃河源標志的牛頭碑。這里也被一些人稱之為黃河第一縣。
黃河上游的第一個大型渡口就在瑪多縣城邊上。只不過過去的渡口,如今已變成了一座公路橋。現代化的鋼筋水泥橋,穩穩地跨過了黃河,南下果洛,北上西寧的車輛都由此經過。然而,在黃河上沒有修建橋梁之前,人們過黃河就只有靠擺渡,或者用木船,或者用皮筏,將各種貨物,將走親訪友的路人,運過了黃河。所以也有人將這個地方稱之為「黃河第一渡」。
「萬里黃河萬里沙」。不同的渡口,留下了不同的故事。雖然許多渡口已經被各種各樣的公路和橋梁取代,但這並不影響民間故事和傳說的流傳。黃河上渡口的名字也充滿了浪漫色彩,蓮花渡緣自那個地方如同蓮花的地形;青石渡則是因為那裡的青色石頭而得名;君子渡則緣自於那個地方流傳的民間傳說;索橋渡則是因為那個地方曾經修過一座鐵索橋。
不同的古渡口流傳著不同的故事,在這背後折射出來的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地域文化。黃河沿岸每個古渡都和戰爭密切相關,甚至有些與少數民族相關。可見,黃河渡口不僅為漢民族所獨有,它也是所有生活在黃河兩岸人的渡口。
其實,一般而言黃河古渡口都比較平靜,盡管黃河水面很寬,但很少波濤洶涌的激流。唯有如此,才能夠方便人們渡河。比如位於甘肅靖遠境內的小口渡雖然在紅山峽內,但是人們將渡口選擇在黃河的拐彎處,這里河道狹窄,水深且緩,是置舟渡河的好地方。
今天黃河上還保存著大量的古渡口遺址,臨津渡、金城渡、橫城渡、風陵渡、孫口渡、大禹渡、茅津渡等大批古渡,都是延續使用了幾千年的古渡口。「野渡無人舟自橫」這是古人筆下的古渡景象。其實,黃河上的不少古渡自古已經就是交通要道,很少存在清冷的景象。
渡口是人們跨越大河的基石,它和大河相互依存。河造就了渡口,渡口帶活了大河。
西部現狀
古渡見證了烽火硝煙
在今天的青海、寧夏、內蒙、陝北、山西等地保留了大量的黃河古渡口遺跡。僅是在寧夏境內黃河河段上就有16處古代渡口遺址,而在青海境內黃河上的渡口遺址則達到30多處。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許多生活在內蒙古、青藏高原的少數民族大部分就是通過這些黃河古渡口而「南下牧馬」的。
許多時候,黃河上往往實行關津並存的情況,官渡設有木船、皮筏之類的運輸工具,有的渡口還配有水手或船夫,並有管理渡口的士兵和水手、船夫等人員。一切工薪和費用由官府撥專款發放。
據記載,明清時期寧夏境內的古渡有橫城、高崖、李祥、馬頭、臨河、永康、常樂、新墩、寧安堡、廣武、老鼠嘴、張義、青銅峽、冰溝、泉眼山和田家灘南等16處,其中最負盛名的是橫城渡口。
橫城渡口位於銀川市東30餘里的黃河東岸,這里登高東望,是浩瀚無垠的黃沙,隔河西眺,則是一片一望無際的綠色田野。有專家考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說的就是這個地方。橫城渡口是一處古老的黃河渡口,這里有個寧河台是明代為了保護這個渡口暢通無阻而修築的防衛設施。這個台高 5.5丈,上面建亭3楹,四面建成廂房。台外有一道城牆,周長90餘丈,高 2.4丈。城牆四面各有重門。管理渡口的官員和保衛渡口的士兵,都住在寧河台上。記載說「橫城之津危,則靈州之道梗。」
位於今天甘肅永靖縣城蓮花寨炳靈寺附近的蓮花渡,又名黃河下渡。唐代這里被稱為鳳林渡,北宋時易名為安鄉關渡。明初,這里設置千戶一名常年駐守,明嘉靖年間,知州劉卓奏請清朝廷批准允許動用官銀,選官工只設水夫名,並更名蓮花寨渡口。
在幾千年的烽火歲月中,這些古渡見證了一次次的戰爭。盡管它們沉默無語,但是在黃河一圈漣漪背後,就是一個民族的興亡歷史。
古渡故事
君子津
這是一個黃河岸邊的市鎮,在市鎮外面就是黃河古渡君子津。小鎮的名字叫做河口鎮,滾滾黃河在這個地方掉頭南下進入晉陝峽谷區。
君子津的名稱來自於一個古老的故事。《資治通鑒》記載:東漢桓帝劉志(公元 147至167年)到西部榆中(今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一帶)去巡視,而後又轉向東行到代地(今河北省北部)。隨行隊伍中有一名來自洛陽的商人,因為迷了路,就投奔君子津渡口,津長於是安排他住宿了一夜,第二天早上津長推門叫他起來趕路的時候,他已經直挺挺地死在了炕上。沒有辦法,津長只好將他就地掩埋。後來,這個人的兒子從洛陽趕到這里尋找父親,得知父親去世,便決定運遺骸回鄉,打開棺木後發現他父親帶的金銀貨物原封不動,沒有絲毫損失。於是桓帝將這個地方命名為君子津。
陰口渡口
這是絲綢之路上最早、最重要的渡口之一。這個渡口位於靖遠縣城東,祖厲河入黃河的河段上。據傳說,在漢武帝時,當時這里就有渡口存在,叫做鸇陰口。由於其交通位置重要,所以幾千年來,這里一直興盛不衰。先後有匈奴、鮮卑、羌、黨項、蒙古等少數民族在這里放牧。在《三國志》和《資治通鑒》中均有提及,但只寥寥數筆。其中《三國志·魏志》中記載,東漢後期,涼州的盧水胡(匈奴的一支)起兵騷擾河西,曹操命令張既率領幾千人馬過河去平叛,張既率領人馬到達金城後,手下建議兵少道險不可深入,盧水胡知道消息後,就在陰口渡口埋伏了七千騎兵,張既知道後,採取了聲東擊西的策略,派遣了少數騎兵製造了在陰口渡口渡河的假象,結果卻率領大軍從金城過河直搗涼州盧水胡大本營,達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
靖遠索橋渡
這里位於靖遠縣境內的黃河上。據《靖遠志》記載:「隆慶初創設船橋以通往來。」後來因河水上漲而沖走,仍然以船渡河,這里也被人們稱之為小口子渡口,因為在距離小口子村2公里的黃河岸邊。公元 1614年,人們又修了河西索橋,以纜索系舟在河面上,上面鋪著木板,供人們通行。這里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
在古代黃河上有不少橋梁,其中比較集中的在青海境內,當地甚至流傳著這樣的傳說:「黃河置渡,湟水建橋。」可見,古代青海境內的橋梁不少。
不論是橋梁,還是津渡,其目的是溝通兩岸,都是為了解決黃河上絲綢之路干線上交通問題而修建的。
㈤ 黃河上的一道奇景為何能成為電影的取景處
黃河石林北面是黃河幹流龍灣河曲,南承綿延不絕的風蝕丘陵,這種純天然的風化現象造就了“國內獨有、世界罕見”的黃河水上的石林絕景。胡八一一行人的陝北之旅中,兩次深入龍嶺,多次跌落陝北群山的“土殼子”,層層險境中唯有相互扶持方能走出危難。劇中的“鐵三角”一行人多次面對的兩難抉擇,不僅是驚險故事情節中的一抹柔和色彩,也描繪了極限境況下人性深處的閃光點,更體現了人內心深處所共通的情感與本能,讓“鐵三角”三人組腳踏著陝北的黃土,成為了真正的生死之交。
㈥ 神秘的黃河上有三大古渡口,它們哪個最古老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如此波瀾壯闊的詩歌,記載了黃河奔騰的盛況,同時,黃河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未解之謎。萬丈狂瀾的黃河有多少個古渡口?這些古渡口的傳說你知道嗎?這其中,最後古老的渡口是哪一支,你又了解嗎?
畢竟,「萬里黃河萬里沙」,黃河古渡口每一段的走向都帶來了不同的傳說和故事。風陵渡、大禹渡、茅津渡這三大古渡口到底哪一個才是最為古老的渡口?其實已經不可考了。
㈦ 黃河到底有多少個古渡口
「九曲黃河萬里沙」、「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古往今來,大量有關黃河的詩歌,為我們記錄了黃河的興衰,作為曾經承載中華民族興衰的大河,今天它留給我們的依然是無盡的未解之謎。長達萬里的黃河究竟有多少個古渡口呢?這些古渡口究竟有什麼樣的傳說呢?它們是怎樣來的呢?
民國老照片:禹門口黃河古渡口
曾經有人說過,如果說,黃河是一條巨龍,那麼黃河沿岸的古渡口就是龍身上的鱗甲。其實,這句話還應該這樣說,古渡口,跨越大河的基石。如果沒有黃河上難以數計的渡口,黃河充其量不過是一渠死水,沒有太大的生命。
黃河割斷兩岸,渡口讓天塹近在咫尺。從青藏高原上奔騰而來的黃河究竟要經過多少古渡口,誰也說不清。渡口,作為連接兩岸、溝通不同人群的支點,它給人們帶來的作用是無法形容的。
扎陵湖渡口
第一個黃河渡口是怎樣產生的,這是一個人們都想知道、但又無法說清楚的問題。它或許是原始人群之間因為放牧的需要,或許是戰爭的緣由。實際上自古以來,萬物起源就是一個無法說清楚的問題。
人們通常認為:黃河上的第一個渡口在鄂陵湖和扎陵湖的交界處。我曾經到過那裡,那裡的河水極淺,藏族同胞的牛羊能輕而易舉地踏過黃河。看著自由自在的牛羊漫不經心地來往於黃河兩岸,不由得就想起中下遊人們過河的情形,兩者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別」。
扎陵湖渡口
其實,從嚴格意義上講,這個交界處的渡口也不是黃河的第一個渡口。萬里黃河第一渡究竟在何處?誰也說不清楚,既然說不清楚,就沒有說的必要了。
說起黃河上的古渡口,不能不說青海省瑪多縣,這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地方,因為有黃河源標志的牛頭碑。這里也被一些人稱之為黃河第一縣。
青海瑪多的黃河源標志——牛頭碑
黃河上游的第一個大型渡口就在瑪多縣城邊上。只不過過去的渡口,如今已變成了一座公路橋。現代化的鋼筋水泥橋,穩穩地跨過了黃河,南下果洛,北上西寧的車輛都由此經過。然而,在黃河上沒有修建橋梁之前,人們過黃河就只有靠擺渡,或者用木船,或者用皮筏,將各種貨物,將走親訪友的路人,運過了黃河。所以也有人將這個地方稱之為「黃河第一渡」。
「萬里黃河萬里沙」。不同的渡口,留下了不同的故事。雖然許多渡口已經被各種各樣的公路和橋梁取代,但這並不影響民間故事和傳說的流傳。黃河上渡口的名字也充滿了浪漫色彩,蓮花渡緣自那個地方如同蓮花的地形;青石渡則是因為那裡的青色石頭而得名;君子渡則緣自於那個地方流傳的民間傳說;索橋渡則是因為那個地方曾經修過一座鐵索橋。
茅津渡
不同的古渡口流傳著不同的故事,在這背後折射出來的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地域文化。黃河沿岸每個古渡都和戰爭密切相關,甚至有些與少數民族相關。可見,黃河渡口不僅為漢民族所獨有,它也是所有生活在黃河兩岸人的渡口。
其實,一般而言黃河古渡口都比較平靜,盡管黃河水面很寬,但很少波濤洶涌的激流。唯有如此,才能夠方便人們渡河。比如位於甘肅靖遠境內的小口渡雖然在紅山峽內,但是人們將渡口選擇在黃河的拐彎處,這里河道狹窄,水深且緩,是置舟渡河的好地方。
青石渡
漢代青石津遺址
今天黃河上還保存著大量的古渡口遺址,臨津渡、金城渡、橫城渡、風陵渡、孫口渡、大禹渡、茅津渡等大批古渡,都是延續使用了幾千年的古渡口。「野渡無人舟自橫」這是古人筆下的古渡景象。其實,黃河上的不少古渡自古已經就是交通要道,很少存在清冷的景象。
渡口是人們跨越大河的基石,它和大河相互依存。河造就了渡口,渡口帶活了大河。
臨津渡
在今天的青海、寧夏、內蒙、陝北、山西等地保留了大量的黃河古渡口遺跡。僅是在寧夏境內黃河河段上就有16處古代渡口遺址,而在青海境內黃河上的渡口遺址則達到30多處。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許多生活在內蒙古、青藏高原的少數民族大部分就是通過這些黃河古渡口而「南下牧馬」的。
許多時候,黃河上往往實行關津並存的情況,官渡設有木船、皮筏之類的運輸工具,有的渡口還配有水手或船夫,並有管理渡口的士兵和水手、船夫等人員。一切工薪和費用由官府撥專款發放。
橫城渡
橫城渡石碑
據記載,明清時期寧夏境內的古渡有橫城、高崖、李祥、馬頭、臨河、永康、常樂、新墩、寧安堡、廣武、老鼠嘴、張義、青銅峽、冰溝、泉眼山和田家灘南等16處,其中最負盛名的是橫城渡口。
橫城渡口位於銀川市東30餘里的黃河東岸,這里登高東望,是浩瀚無垠的黃沙,隔河西眺,則是一片一望無際的綠色田野。有專家考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說的就是這個地方。橫城渡口是一處古老的黃河渡口,這里有個寧河台是明代為了保護這個渡口暢通無阻而修築的防衛設施。這個台高 5.5丈,上面建亭3楹,四面建成廂房。台外有一道城牆,周長90餘丈,高 2.4丈。城牆四面各有重門。管理渡口的官員和保衛渡口的士兵,都住在寧河台上。記載說「橫城之津危,則靈州之道梗。」
蓮花渡
蓮花渡
位於今天甘肅永靖縣城蓮花寨炳靈寺附近的蓮花渡,又名黃河下渡。唐代這里被稱為鳳林渡,北宋時易名為安鄉關渡。明初,這里設置千戶一名常年駐守,明嘉靖年間,知州劉卓奏請清朝廷批准允許動用官銀,選官工只設水夫名,並更名蓮花寨渡口。
在幾千年的烽火歲月中,這些古渡見證了一次次的戰爭。盡管它們沉默無語,但是在黃河一圈漣漪背後,就是一個民族的興亡歷史。
風陵渡
君子津是一個黃河岸邊的市鎮,在市鎮外面就是黃河古渡君子津。小鎮的名字叫做河口鎮,滾滾黃河在這個地方掉頭南下進入晉陝峽谷區。
君子津的名稱來自於一個古老的故事。《資治通鑒》記載:東漢桓帝劉志(公元 147至167年)到西部榆中(今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一帶)去巡視,而後又轉向東行到代地(今河北省北部)。隨行隊伍中有一名來自洛陽的商人,因為迷了路,就投奔君子津渡口,津長於是安排他住宿了一夜。
孫口渡
孫口渡石碑
第二天早上津長推門叫他起來趕路的時候,他已經直挺挺地死在了炕上。沒有辦法,津長只好將他就地掩埋。後來,這個人的兒子從洛陽趕到這里尋找父親,得知父親去世,便決定運遺骸回鄉,打開棺木後發現他父親帶的金銀貨物原封不動,沒有絲毫損失。於是桓帝將這個地方命名為君子津。
陰口渡口是絲綢之路上最早、最重要的渡口之一。這個渡口位於靖遠縣城東,祖厲河入黃河的河段上。據傳說,在漢武帝時,當時這里就有渡口存在,叫做鸇陰口。由於其交通位置重要,所以幾千年來,這里一直興盛不衰。先後有匈奴、鮮卑、羌、黨項、蒙古等少數民族在這里放牧。
大禹渡
大禹渡
在《三國志》和《資治通鑒》中均有提及,但只寥寥數筆。其中《三國志·魏志》中記載,東漢後期,涼州的盧水胡(匈奴的一支)起兵騷擾河西,曹操命令張既率領幾千人馬過河去平叛,張既率領人馬到達金城後,手下建議兵少道險不可深入,盧水胡知道消息後,就在陰口渡口埋伏了七千騎兵,張既知道後,採取了聲東擊西的策略,派遣了少數騎兵製造了在陰口渡口渡河的假象,結果卻率領大軍從金城過河直搗涼州盧水胡大本營,達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
靖遠索橋渡位於靖遠縣境內的黃河上。據《靖遠志》記載:「隆慶初創設船橋以通往來。」後來因河水上漲而沖走,仍然以船渡河,這里也被人們稱之為小口子渡口,因為在距離小口子村2公里的黃河岸邊。公元 1614年,人們又修了河西索橋,以纜索系舟在河面上,上面鋪著木板,供人們通行。這里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
大禹像
在古代黃河上有不少橋梁,其中比較集中的在青海境內,當地甚至流傳著這樣的傳說:「黃河置渡,湟水建橋。」可見,古代青海境內的橋梁不少。
不論是橋梁,還是津渡,其目的是溝通兩岸,都是為了解決黃河上絲綢之路干線上交通問題而修建的。
㈧ 電影《關雲長》里,關羽一行在黃河渡口遭箭客截殺的那片槐樹林是在哪取的景啊
有才
㈨ 在濟源黃河渡口發生過哪些戰爭
1947年8月23日拂曉,陳謝兵團前委一聲令下,第四縱隊十旅旅長周希漢和二十九團團長吳效閔率領突擊營開始強渡。至河中央,被敵察覺,敵人在集中火力瘋狂掃射的同時,又出動巡邏船逼進攔截。我突擊部隊和地方武裝奮起還擊,但由於敵人火力過猛,戰船一時難以前進。24日拂曉,陳賡將軍渡過黃河,指揮大軍接連攻下了三座縣城,殲敵4000餘人。
㈩ 劉鄧大軍渡黃河的影視資料!!!!!!!!!!急!!!!!!!!!
61年前,劉伯承、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12萬大軍,以台前縣孫口為中心渡口,在東西長150公里河段上,強渡黃河,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戰略進攻階段的序幕,成為中國革命戰爭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當地群眾把劉鄧首長乘船渡河的孫口渡口親切地稱為「將軍渡」。
「將軍飛渡處,後人緬懷情。」在當年大軍渡河舊址,台前縣委、縣政府2005年底開始籌資建設「劉鄧大軍渡黃河紀念館」,目前已建成開館。紀念館佔地面積300平方米,展出有珍貴歷史圖片240餘幅,歷史文物30餘件,通過大量圖片、文字資料及實物,生動再現了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的動人場景,再現了戰爭年代老區人民和子弟兵魚水深情。在「將軍渡」景區,每年都有大批學生和幹部群眾到此舉行紀念活動,緬懷先輩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