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香
我們常聽到別人的勸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其實這句話並未出現在任何佛教經典里,這句話是後世的人以佛的名義編著而已。佛的意思是覺悟者,並不是唯一的神說,是自覺並覺他者。佛的境界是了解人生真相,覺他者的目的是渡化其他人也能醒悟,讓他人也能了解人生真相。而這句話是後人為了鼓勵別人編著的話。
Ⅱ 人爭一口氣的後半句,是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嗎
是佛爭一柱香。
但是這里的佛,應該理解成寺廟中人。 因為如果佛還要爭,那他一定是假佛。換句話說:如果心中還有「爭」念,他肯定成不了佛。這句話的意思是,做人要有骨氣有志氣,不能丟了尊嚴。
出自:《增廣賢文》下集: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作者未知,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曾進行過重訂,很可能是清代民間創作的結晶。
(2)哪個電影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擴展閱讀
我們常聽到別人的勸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其實這句話並未出現在任何佛教經典里,這句話是後世的人以佛的名義編著而已。佛的意思是覺悟者,並不是唯一的神說,是自覺並覺他者。佛的境界是了解人生真相,覺他者的目的是渡化其他人也能醒悟,讓他人也能了解人生真相。而這句話是後人為了鼓勵別人編著的話。
佛當時能拋棄王位為了修行,那麼還在乎爭一炷香,如果用佛法來解釋,香只是虛像,拋開了人心,香什麼都不是,好比你給一隻動物一定金元寶,和一個它喜歡吃的果子,你看它選擇什麼?不同的人事物,
在不同時間,不同需求時對他的重視是不同了,深入想一想,你在世時追求的一切東西,只是當時覺得是好的,當你離世之後,所爭得金錢、地位、名利、美女,哪樣你能帶走,既然帶不走,對你已經無用了。
Ⅲ 有一部電視劇的主題曲還是插曲只記得幾句歌詞,人爭一口氣 佛爭一炷香,是什麼電視劇啊
這句應該就是名字吧
Ⅳ 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啥意思
意思就是:做人要有骨氣有志氣,不能丟了尊嚴。這句話只是用來形容做人的道理,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必須要有志氣要爭氣,擁有自強不息的上進心,才能活得有尊嚴。
民間用語為了對比性的需要把「佛爭一柱香」給借用了。這句話能夠流傳下來,說明不懂佛法真意的人還很多。
『佛』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換句話說:佛是大智、大悲(或謂全智、全悲)與大能的人。這里請注意佛法與其他宗教的不同點:佛不是萬能,佛不能賜我們以解脫,他只能教導我們,我們還是要憑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脫。佛不能使我們上天堂,或判我們入地獄。簡單的說,佛就是『覺者』,『一個覺悟的人』。
一個覺悟的人,會去爭得一柱香嗎?答案顯而易見,這只是為了激勵人進去的一句俗語罷了。
Ⅳ 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其中的量詞是什麼
你寫的這句話中有錯別字,「柱」應寫作「炷」。
【原句】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
【量詞】
1、口;
2、炷。
Ⅵ 什麼叫做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
南無阿彌陀佛。
顛倒世人胡說八道的話,就別當道理了。無知的人想去爭那是他自己的事。。扯到佛身上幹嘛。簡直東扯西拉,胡說八道。
Ⅶ 佛燒一炷香,人爭一口氣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做人要有骨氣有志氣,不能丟了尊嚴。
出自:《增廣賢文》下集: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作者未知,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曾進行過重訂,很可能是清代民間創作的結晶。
佛,是普天上下最受到尊重、敬仰、羨慕、追求的至高無上的代表。因此,佛的香火越鼎盛,就說明該佛的思想、佛法越受到人民的頂禮膜拜;作為佛而言,一爐香就代表著這尊佛的思想的偉大;而作為人而言,生命只在呼、吸之間。所以,爭一口氣,是為了延續下一次的呼、吸。由此可以想一想,如果一個人不爭這口氣,那麼,就只剩下了出氣或者吸氣了。這就是這句話的真諦所在。
(7)哪個電影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擴展閱讀:
《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書名最早見之於明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增廣賢文》集結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強調了讀書的重要、孝義的可貴,這些觀點體現了正統的儒家精神。但也正是由於這種龐雜,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認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廣泛的代表性。
《增廣賢文》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易懂。但中心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
其中一些諺語、俗語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勤勞朴實、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許多關於社會、人生方面的內容,經過人世滄桑的千錘百煉,成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樂不可極,樂極生悲」等;
一些諺語、俗語總結了千百年來人們同自然斗爭的經驗,成為簡明生動哲理式的科學知識,如「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等。
《增廣賢文》佳句賞析:
1、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很多事情是人力不能勉強的,隨緣就好。
2、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
在情緒沖動的情況下,做出的決策傷人傷己,總是讓人追悔莫及。
能忍住自己的脾氣,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能力。
3、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
「不是幡動,是爾心動」。這世界的是是非非很多,只要你自己不聽,也就沒有了。
4、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刻意為之的事情有時候反而容易失敗,有時候一切順其自然,不用人力強行干涉,反而是最好的辦法。
5、黑發不知勤學早,看看又是白頭翁。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6、人不勸不善,鍾不打不鳴。
人心本善,但是總有各種各樣的誘惑讓人偏離善的本心,因此要師長朋友加以勸勉。
就像山中的鍾,隨時敲打才能發出響聲。
7、知足常足,終身不辱。
月圓缺,水滿溢,事情到了極致一定會遭受禍患,只有懂得知足,才是富足。
8、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見。
嘴上說不如親身做,耳聽為虛,一定要親眼看到。身體力行,才知真相。
9、為人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舉頭三尺有神明,人生在世,但求一個問心無愧。
10、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行善不問回報,才是真的善良。若是動機不純,善良與惡無異。
Ⅷ 真的是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嗎具體為什麼
是聽說過這種說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凡者不真知,聖者正遍知。
「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通常聯在一起說。
一種常規的理解:
世人爭強好勝,以佛的名義說出而已。
類似的話有:人怕沒臉,樹怕沒皮;人恨打臉,樹怕剝皮;人靠衣妝,佛靠金裝等等。
其實,佛又何曾爭一柱香,又何須爭一柱香。
佛是覺悟的,自覺並覺他的。佛在明析宇宙真諦之後,目的是渡化世人,讓世人也明了宇宙的真諦。而佛自然明了一柱香,不過就是一柱香,拋開了人的心,它什麼也不是。世人進香,若內心開悟,方有意義,若心執迷,一切皆徒然。所以,爭的是世人,而非佛。
二來,鑒於以上原因,我們可以作如下的理解:
人爭一口氣,是指做人要有骨氣,要有志氣,要有遠大的報負並爭取去實現;佛爭一炷香,想來不是佛的意思,是人們寄望佛菩薩傳承道心之願望過於殷切,故有如此之說。
要是理解為爭強好勝,而借佛的口氣說事,怕是不太妥當吧。
追問
說得非常好!
再回答
不仁當讓,當仁不讓。前當,作應當義解;後當,作擔當義。
上香者,無心無意者,是為有所擔當,因此而有緣;
敬香者,是為仁者,信者,是為理所當然者,有心有意者,是為求緣者。
佛爭一炷香者,有緣者之香,求緣者之香,當仁不讓。
以此解佛爭一炷香,果真是至理,當仁不讓!
人的確爭一口氣,佛的確爭一炷香。
問題不在於爭與不爭,在於爭與不爭並不矛盾,爭者,不讓也。既來之,則安之;既有緣,隨其緣而爭,速渡眾生。此其爭也,我之爭,亦為合眾之爭,為諸佛齊力速渡眾生,為眾生速速得渡。
爭,其實就是不爭;爭之者,非為我之爭;形為我爭,實為他而爭。
爭,即是不爭。萬法歸一,存乎一心。
Ⅸ 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的意思
意思是:做人要有骨氣有志氣,不能丟了尊嚴。這句話只是用來形容做人的道理,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必須要有志氣要爭氣,擁有自強不息的上進心,才能活得有尊嚴。
民間用語為了對比性的需要把「佛爭一柱香」給借用了。這句話能夠流傳下來,說明不懂佛法真意的人還很多。
(9)哪個電影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擴展閱讀
民間故事
古時,柳溝村村北有一山,山上有座廟,廟里供奉著一尊木菩薩,據說這座廟有上百年的歷史,香火很興旺。
然而,後來一場大雨,沖毀了山上的道路,香客要想山上只能從山間小路攀援而上,由於道路崎嶇,香客上不了山,進不了香,原本熱鬧的古廟門日漸冷落下來。這日,正好趕上閻王從這里路過,看到菩薩的窘境,不免唏噓。木菩薩聽說閻王有一捉魂網,專門用來捉惡人魂魄用,惡人魂魄一旦捉魂網捉住捉,就會一病不起,無法繼續作惡。
木菩薩於是懇求道:「老弟,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你看我都落魄到這種地步了,能不能把你的捉魂網借我一用?」
閻王與木菩薩交情不淺,便說道:「我這捉魂網,從來只捉惡人的魂,千萬不可捉善人的魂,否則會遭天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