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方式 > 歐洲三大電影節哪個最好

歐洲三大電影節哪個最好

發布時間:2021-07-19 08:09:34

Ⅰ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近十年最佳電影的名單

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四十五屆(1995年)
金熊獎L'Appat手到擒來(法)
導演獎 理查•林克雷特Before Sunrise愛在黎明破曉前(美)
女演員獎 蕭芳芳 女人四十(香港地區)
男演員獎 保羅•紐曼Nobody's Fool大智若愚(美)

第四十六屆(1996年)
金熊獎Sense and Sensibility理智與情感(美)
導演獎 嚴浩 太陽有耳(香港地區)
導演獎 李察 隆克蘭Richard III理查三世(英、美)
男演員獎 西恩•潘Dead Man Walking死囚上路(美)
女演員獎 阿努克•格林斯堡 Mon homme浪得過火(法)

第四十七屆(1997年)
金熊獎The People vs. Larry Flynt性書大亨(美)
導演獎 艾利克•尤曼Port Djema狄耶瑪港口(法、意、希臘)
男演員獎 萊昂納多•狄卡普里奧Romeo + Juliet羅密歐與朱麗葉(美)
女演員獎 朱麗葉•比諾什The English Patient英國病人(美)

第四十八屆(1998年)
金熊獎Central Station中央車站(巴西)
導演獎 尼爾•喬丹The Butcher Boy悲歡歲月(愛爾蘭)
男演員獎 塞繆爾•傑克遜Jackie Brown危險關系(美)
女演員獎 費爾南達•蒙特內格羅 中央車站(巴西)

第四十九屆(1999年)
金熊獎 The Thin Red Line紅色警戒(美)
導演獎 史蒂芬•費爾斯The Hi-Lo Country非戀不可(英)
男演員獎 麥可•奎斯Nachtgestalten夜之形狀(德)
女演員獎 瑪利亞•雪瑞德、茱莉安科•艾勒Aimée & Jaguar艾美與雅格(德)

第五十屆(2000年)
金熊獎Magnolia木蘭花(美)
導演獎 米洛斯•福爾曼Man on the Moon月亮上的男人(美)
男演員獎 丹澤爾•華盛頓The Hurricane捍衛正義(美)
女演員獎 比比•安娜貝勞、娜佳•優The Legends of Rita打開心門向藍天(德國)

第五十一屆(2001年)
金熊獎Intimacy親密(法)
導演獎 林正盛 愛你愛我(台灣地區)
男演員獎 本尼西奧•德•托若Traffic毒品交易(美)
女演員獎 布萊頓•凱麗•福克斯 親密(法)

第五十二屆(2002年)
金熊獎Bloody Sunday血腥的星期天(愛、英)
金熊獎Spirited Away千與千尋(日)
導演獎 奧塔 伊奧塞利阿尼 Monday Morning星期一早晨(法)
男演員獎 雅克•甘伯林Safe Conct通行證(法)
女演員獎 哈里•貝瑞Monster's Ball死囚之舞(美)

第五十三屆(2003年)
金熊獎In This World塵世之間(英)
導演獎 帕特里斯•謝羅 His Brother他的兄弟(法)
男演員獎 薩姆•洛克威爾Confessions of a Dangerous Mind危險思想自白(美)
女演員獎 妮可•基德曼、梅麗爾•斯特里普、朱麗安•摩爾The Hours時時刻刻(美)

第五十四屆柏林國際電影節(2004年)
金熊獎Head-On勇往直前(德)
導演獎 金基德Samaritan Girl慾海慈航(韓)
男演員獎 丹尼爾•亨德勒Lost Embrace失去的擁抱(阿根廷)
女演員獎 查理茲•塞隆Monster女魔頭(美)
女演員獎 卡塔麗娜•桑蒂諾•莫雷諾Maria Full of Grace萬福瑪麗亞(美、哥倫比亞)

第五十五屆柏林國際電影節(2005年)
金熊獎U-Carmen eKhayelitsha卡雅利沙的卡門 (南非)
導演獎 馬克•羅斯曼Marc Rothemund,索菲•斯庫勒:希望與反抗Sophie Scholl-Die letzten Tage
男演員獎 盧•泰勒•普奇Lou Taylor Pucci,吸拇指的人Thumbsucker
女演員獎 朱麗婭•耶特斯Julia Jentsch,索菲•斯庫勒:希望與反抗Sophie Scholl-Die letzten Tage
-------------

戛納國際電影節

第四十八屆(1995年)
金棕櫚獎
Underground沒有天空的都市(法、德、匈)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評審團大獎
Ulysses』 Gaze尤里西斯的凝視(法、意、希臘)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最佳導演獎
馬修•卡索維茨 Hate仇恨(法)
最佳男演員獎
強納森•普萊斯Carrington玻璃情人(英)
最佳女演員獎
海倫•米蘭 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瘋狂喬治王(英、美)

第四十九屆(1996年)
金棕櫚獎
Secrets & Lies秘密與謊言(英)麥克•李
評審團大獎
Breaking the Waves破浪(丹麥)拉爾斯•馮•特里厄
最佳導演獎
喬爾•科恩 Fargo冰血暴(美)
最佳男演員獎
丹尼•艾特爾 巴斯高•杜昆 The Eighth Day第八日(比)
最佳女演員獎
白蓮達•彼芙蓮 秘密與謊言(英)

第五十屆(1997年)
金棕櫚獎
Unagi鰻魚(日)今村昌平
A Taste of Cherry櫻桃的滋味(伊朗)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評審團大獎
The Sweet Hereafter意外的春天(加拿大)阿托姆•伊高揚
最佳導演獎
王家衛 Happy Together春光乍泄(香港地區)
最佳男演員獎
西恩•潘 She』s So Lovely戀戀風暴(美)
最佳女演員獎
嘉菲•布琪Nil by Mouth切勿吞咽(英)

第五十一屆(1998年)
金棕櫚獎
Eternity and a Day永恆的一日(希臘)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評審團大獎
Life Is Beautiful美麗人生(意)羅伯托•貝尼尼
最佳導演獎
約翰•鮑曼The General將軍(英)
最佳男演員獎
彼得•莫蘭My Name is Joe我的名字是喬(英)
最佳女演員獎
艾洛迪•布申茲、娜塔莎•雷尼耶 La Vie Revee des Anges兩極天使(法)

第五十二屆(1999年)
金棕櫚獎
Rosetta羅塞塔(比)尚-皮耶爾•達登內、呂克•達登內
評審團大獎
L』Humanite人,性本色(法)布魯諾•杜蒙
最佳導演獎
佩德羅•阿爾莫多瓦All About My Mother我的母親(西)
最佳男演員獎
艾曼紐•斯高頓 人,性本色(法)
最佳女演員獎
塞夫琳•卡尼爾 人,性本色(法)
埃米莉•德昆內 羅塞塔(比)

第五十三屆(2000年)
金棕櫚獎
Dancer In The Dark在黑暗中漫舞(丹、瑞、法、荷、美)拉爾斯•馮•特里厄
評審團大獎
Guizi Lai Le鬼子來了(中)姜文
最佳導演獎
楊德昌 A One and a Two 一 一(台灣地區、日本)
最佳男演員獎
梁朝偉 In The Mood For Love花樣年華(香港地區)
最佳女演員獎
比約克 在黑暗中漫舞(丹、瑞、法、荷、美)

第五十四屆(2001年)
金棕櫚獎
The Son』s Room兒子的房間(意)南尼•莫列提
評審團大獎
The Piano Teacher鋼琴教師(奧地利)邁克爾•漢內克
最佳導演獎
科恩兄弟 The Man Who Wasn』t There缺席的男人(美)
大衛•林奇Mulholland Drive穆荷蘭道(美)
最佳男演員獎
貝諾特•馬吉梅爾 鋼琴教師(奧地利)
最佳女演員獎
伊莎貝爾•於佩爾 鋼琴教師(奧地利)

第五十五屆(2002年)
金棕櫚獎
The Pianist鋼琴家(法)羅曼•波蘭斯基
評審團大獎
The Man Without a Past沒有過去的男人(芬)阿基•考里斯馬基
最佳導演獎
林權澤 Chihwaseon醉畫仙(韓)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Punch-Drunk Love糊塗的愛(美)
最佳男演員獎
奧利維耶•古爾梅Le Fils兒子(比)
最佳女演員獎
凱蒂•歐婷妮 沒有過去的男人(芬)

第五十六屆(2003年5月)
金棕櫚獎
Elephant大象(美)格斯•范•桑特
評審團大獎
Uzak烏扎克(土)努里•貝吉•塞蘭
最佳導演獎
格斯•范•桑特 大象(美)
最佳男演員獎
穆扎菲•奧德默、穆罕默德•艾米 烏扎克(土)
最佳女演員獎
瑪麗•喬西•克羅茲 Les Invasions Barbares殘酷入侵(加)

第五十七屆(2004年)
金棕櫚獎
Fahrenheit 9/11華氏911(美)邁克爾•摩爾
評審團大獎
Old Boy老男孩(韓)朴贊旭
最佳導演獎
托尼•加列夫 Exils優異者(法)
最佳男演員獎
柳樂優彌 Nobody Knows無人知曉(日)
最佳女演員獎
張曼玉 Clean潔凈(法)

第五十八屆(2005年)
金棕櫚獎
L'Enfant孩子(法)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
評審團大獎
Broken flowers破碎之花(美)吉姆•賈木許
最佳導演獎
邁克爾•哈內克(Michael Heneke) 《躲避》(Cache) (法)
最佳男演員獎
湯米•李•瓊斯(Tommy Lee Jones) 《艾斯卡達的三次葬禮》(The Three Burials of Melquiades Estrada) (美)
最佳女演員獎
漢娜•拉斯洛(Hanna Laszlo) 《自由地帶》
---------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95
Antonia』s Line 安東尼婭家族(荷蘭)
The Star Maker 新天堂星探(義大利)
O Quatrilho 花好月圓(巴西)
Dust of Life 生活之塵(阿爾及利亞)
All Things Fair 教室別戀(丹麥、瑞典)

1996
Kolya 給我一個爸(捷克)
The Other Side of Sunday 寂寞的星期天(挪威)
Ridicule 荒謬無稽(法國)
A Chef in Love 戀愛中的廚師(喬治亞)
Prisoner of the Mountains 高加索的俘虜(俄國)

1997
Charakter 角色(荷蘭)
The Thief 小偷(俄國)
Secrets of the Heart 心裡的秘密(西班牙)
Four Days in September 九月的某四天(巴西)
Beyond Silence 走出寂靜(德國)

1998
Life Is Beautiful 美麗人生(義大利)
Tango 情慾飛舞(阿根廷)
Central Station 中央車站(巴西)
The Children of Heaven 天堂之子(伊朗)
The Grandfather 爺爺(西班牙)

1999
Todo sobre mi madre 我的母親(西班牙)
Under the Sun 太陽底下(瑞典)
Solomon and Gaenor 索羅門與加諾(英國)
Himalaya 喜馬拉雅(尼泊爾)
East-West 東方/西方(法國)

2000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卧虎藏龍(台灣地區)
Divided We Fall 分道不揚鑣(捷克)
Everybody Famous! 人人成名(比利時)
The Taste of Others 遇見百分百的巧合愛情(法國)
Amores perros 愛情是狗娘(墨西哥)

2001
No Man's Land 無主之地(波斯尼亞)
Lagaan: Once Upon a Time in India 印度往事(印度)
Son of the Bride 新娘的兒子(阿根廷)
Amelie 天使愛美麗(法國)
Elling 他傻瓜誰聰明(挪威)

2002
Nowhere in Africa 何處是我家(德國)
Zus & Zo 天堂旅館(荷蘭)
Hero 英雄(中國)
The Man Without a Past 沒有過去的男人(芬蘭)
The Crime of Father Amaro 阿馬羅神父的罪惡(墨西哥)

2003年
The Barbarian Invasion 野蠻的入侵(加拿大)
Zelary埃拉瑞(捷克)
Twin Sisters 烽火孿生淚(荷蘭)
The Twilight Samurai 黃昏清兵衛(日本)
Evil 罪惡(瑞典)

2004年
The Sea Inside 深海長眠(西班牙)
As It Is in Heaven 其實在天堂(瑞典)
The Chorus 放牛班的春天 (法國)
Der Untergang 帝國的毀滅 (德國)
Yesterday 昨日 (南非)

Ⅱ 奧斯卡金像獎和歐洲三大電影獎項哪個最具影響力

首先,奧斯卡金像獎是最有影響力的。奧斯卡金像獎與歐洲三大電影節被稱為世界四大世界影壇最重要的四大電影獎。
其中奧斯卡是最為世人所矚目的電影節。奧斯卡獎注重影片的政治和商業因素,三大電影節堅持以藝術性作為最高指標。而歐洲三大電影節特色各異,當中戛納電影節是市場交易量最大、國際影響力最高的電影節(最頂尖),柏林電影節注重思想性和社會性(最嚴肅),威尼斯電影節則是世界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最悠久)。

Ⅲ 歐洲三大電影節是哪三個

歐洲三大電影節是義大利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

1、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英文: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創立於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故被稱為「國際電影節之父」。

2、戛納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亦譯作康城或坎城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創立於1946年,因兼有大海(Sea)、美女(Sex)和陽光(Sun)而被稱為「3S電影節」。

3、柏林國際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英文: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在西柏林創立。

(3)歐洲三大電影節哪個最好擴展閱讀:

1、雙料主席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不同於美國奧斯卡金像獎、英國學院獎等等頒獎禮的千人投票制度,而是採取「精英政治」的方式評獎。每一個競賽單元均設有獨立的「評委會主席」和「評委會成員」,以主席領導並在10人以下,通常邀請電影圈、文學界的權威人士,他們將在討論和論證中決定獎項的歸屬。

2、華人評審

截至2015年,擔任過評審團主席(主競賽單元)的華語電影人共四位:鞏俐、王家衛、張藝謀、李安;擔任過全部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評委(主競賽單元)的華語電影人共三位:陳凱歌、鞏俐、張曼玉。

Ⅳ 歐洲三大影展有什麼

威尼斯電影節—聖馬克金獅獎

來歷含義:

1932年「開張」的威尼斯電影節是世界上第一個電影節,它比戛納電影節早14年,比柏林電影節早19年。每年的八月底到九月初的兩周里,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影壇的焦點。

一開始,影節主要獎項分為「最佳外國片」、「最佳義大利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女演員」。第一屆威尼斯電影節沒有固定的評審委員會,由觀眾投票選出喜歡的電影和演員,結果千奇百怪,連米老鼠都上了最佳男主角的選票。

威尼斯電影節一度被法西斯政府控制,獎杯叫「墨索里尼杯」。威尼斯電影節真正形成自己的風格是在1946年重新開辦之後。法國電影大師讓.雷諾阿的《南方人》獲得「最佳國際影片獎」。而此後《曼儂》、《王子復仇記》紛紛獲獎,顯示了電影節不凡的藝術氣息。1949年,電影節正式將最高獎項「最佳國際影片」更名為「聖馬克金獅獎」;1953年撤了「最佳義大利電影」,增設了「聖馬克銀獅獎」,顯示了威尼斯電影節國際化和藝術化的雄心。

歷史影響:

威尼斯電影節,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

威尼斯電影節最大特點是獨立自主的原則和冒險精神,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評判標准為「藝術性」。威尼斯電影節以「新、奇、快」發掘導演而著稱,被稱做「電影大師的搖籃」。它挖掘過黑澤明、溝口健二、薩蒂亞吉特.雷伊這些亞洲電影泰斗。1951年對黑澤明的《羅生門》授獎,是西方人第一次把焦點對准東方電影。

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來歷含義:

柏林國際電影節與坎城影展及威尼斯影展合稱國際三大影展,於1951年在東西兩大交界的西柏林創立。最初於每年6月下旬至7月下旬間展開,自 1978年起,改在每年2月下旬至3月初舉辦,影展時間為期2周。由於柏林市徽為熊,柏林影展的大獎便稱為金熊獎。影展除競賽部份外,另有非競賽影片及青年電影以及各項回顧展。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獎項設置: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 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歷史影響:

柏林電影節對東西方電影的對話,交流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國際上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來歷含義:

戛納電影節(Festival De Cannes),又名康城電影節或坎城電影節,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之一,與德國的柏林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

電影節始於1946年,於每年春季在法國南方小城戛納舉行。電影節在1948年、1949年曾停辦兩次,在1968年因為法國的五月風暴又中斷一次。

電影節設立多個獎項,其中最高獎項在1957年之前為「金鴨獎」,1957年起開始改為「金棕櫚獎」,這也是每年國際電影界相當重要的獎項。另外評委會特別獎也是電影節比較重要的獎項。

Ⅳ 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

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和義大利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這三個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亦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這三大電影節特色各異,當中戛納電影節是市場交易量最大、國際影響力最高的電影節(最頂尖),柏林電影節注重思想性和社會性(最嚴肅),威尼斯電影節則是世界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最悠久)。這三大電影節與美國的奧斯卡金像獎被視為世界影壇最重要的四大電影獎,但不同於奧斯卡獎注重影片的政治和商業因素,三大電影節堅持以藝術性作為最高指標。
當然,就知名度和影響力,奧斯卡電影節排名第一,戛納排第二,另外兩個根據各人選擇。。
希望答案你能滿意。。

Ⅵ 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電影節是什麼

柏林國際電影節:

愷撒電影獎:

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並組織評選投票產生。它以法國著名雕塑家吧勒達西尼 愷撒命名(因愷撒獎座由他設計)。始於一九七六年,每年一屆。首屆設十三個單項獎,即最佳影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等。一九八二年開始增設最佳處女獎。一九八四年又增設最佳男女青年演員希望獎。

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個國際電影節,世界上歷史最久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創辦於一九四六年,於每年的七月五日至十五日舉行。一九四六年第一屆至一九四九年第四屆在捷克的馬里安溫泉舉行。一九五零年起改在療病地卡羅維法利舉行。一九五八年以前,除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五年未舉行外,每年舉行一次。一九五九年蘇聯創辦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後,為與之交替舉行,便改為兩年一次,在六、七月間舉行,為期兩周。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為和平、為人類幸福、為各國自由而斗爭,同不道德的影片作斗爭。一九四八年起正式授獎,最高獎為「水晶地球儀」(分為大獎和主要獎),其次有評委會特別獎、「利迪策玫瑰獎」。此外還有導演獎、男女演員獎、編劇獎、攝影獎、榮譽獎、世界進步獎、為新人斗爭獎、自由斗爭獎,國際友誼獎等。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俄羅斯(前蘇聯)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由前蘇聯電影委員會和前蘇聯電影工作者協會創辦於一九五九年,兩年一次,一九九九年起改為一年一屆,原定七月舉行。一九七九年為了紀念蘇聯電影事業誕生六十周年,改為八月舉行,為期兩周左右,地點在莫斯科市。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放映具有藝術價值和思想內容的影片,促進各國電影工作者交流經驗和相互合作。最高獎名稱為「聖 喬治獎」,靠政府撥款。該電影節向來是規模大,參加國多,而且東西方客人並重,亞非拉國家也很踴躍,七十至八十年代,常有一百多個國家,五百至六百多部電影參展或參賽。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主要活動項目有:一由三個評委會分別對故事片、兒童片、短片進行評獎。二舉行會外演映和專場演映;三分別召開各種專題討論會;四舉辦回顧展;五開設電影市場。故事片獎項原來分為大獎、金質獎、銀質獎三種。一九六九年起取消大獎,相應增加金質獎和銀質獎的數量。以上獎項授予最佳故事片、兒童片、短片。此外,還有最佳導演獎、男女演員獎、評委會特別獎、榮譽獎、紀念獎等。

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一九七七年,於每年的八月二十五日至九月四日舉行。最高 獎名稱為「美洲大獎」。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於每年八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舉行。主辦者希望從電影中看世界,所以稱謂「世界電影節」。此電影節的活動有很多。有故事片和短片的比賽;而且獎項名目繁多,但每一屆實際評出頒獎的項目不多。電影節每年對本國參賽的影片都要頒發「國際電影評論獎」。除比賽外還有各種專題展映和研討會。一九九五年為了紀念世界電影誕生一百周年,該電影節邀請全世界最具影響的一批影評人評出本世紀世界十大最具成就的電影導演給予表彰,舉行表彰大會,在這十名導演中我國著名導演張藝謀名列第七,也是亞洲唯一獲此殊榮的電影導演。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一九三二年八月六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一九三四年舉辦第二屆後每年八月底至九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一九四六年恢復舉行。一九三二至一九四五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八年,取消了「墨杯」。一九四九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 「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電影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二戰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一九四六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電影節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西班牙第一個,也是該國最大的電影節(全稱為多諾斯蒂亞 聖 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被稱為「西班牙國際電影節之父」。創辦於一九五三年,於每年的9月21-30日舉行,最高獎為「金貝殼獎」。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支持世界各國電影界人士進行合作,以促進世界電影藝術和電影事業的發展。電影節規定,凡參賽或參展影片都要打上西班牙字幕,並經電影節主席及選片委員會批准。獎項設正式獎和非正式獎二種。正式獎以「貝殼」命名,分金貝殼獎(大獎)、銀貝殼;非正式獎有雅典娜獎、西班牙旅館獎、堂 吉訶德獎等。

東京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一九八五年,於每年的10月28日至11月5日在日本東京舉行最高獎名稱為「東京大獎」。它起步較晚,但是由於財大氣粗的日本財團和政府的資助,電影節的經費富足,所以規模大,起點高。每兩年舉行一屆,活動內容豐富,僅電影節大賽就有二種:國際電影節大賽和青年導演作品大賽。國際電影大賽設:電影節大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女演員等。而表年導演作品獎設:金櫻花獎、銀櫻花獎、銅櫻花獎。獲此三獎同時還頒發巨額獎金。由於獎金豐厚,青年導演作品大賽更具吸引力。但此項大獎規定,凡參加比賽的導演年齡要在三十五周歲以下,作品不滿五部。所以青年作品大賽在發掘青年導演人才方面,作出了貢獻。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瑞士第一個國際電影節,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創辦於一九四六年(另一說是一九四八年),每年七至八月間舉行,為期兩周。每年有二三十個國家參加,放映幾十部影片。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放映瑞士從來沒有看過的外國影片,鼓勵各國青年導演或新導演拍攝具有新風格的新內容的影片。

英國電影學院大獎(BAFTA):

在英國的地位等同於好萊塢的「奧斯卡」,故此亦被稱為「英國奧斯卡」地位同樣崇高。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一九四七年,一九五九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一九七五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British Academy of Flim and Television Arts,BAFTA).一九四七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等。第二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三屆增設聯合國獎。第六屆增設最佳英國男女演員、最佳外國男女演員獎,最有前途新人獎等五項。第八屆增設最佳動畫片、最佳電影劇作(英國)兩項獎。第十三屆增設最佳短片獎。第十七屆增設最佳英國片攝影獎。第十八屆增設了最佳英國片藝術指導、最佳英國片服裝設計兩項獎。第二十由增設最佳英國片剪輯獎。第二十二屆增設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男女配角;一九六七年前,電影和電視分開授獎,一九六八年起,每屆同時授獎。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得提名,獎項敢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類似。

歐洲電影獎:

一九八八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的歐洲電影獎。其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當時柏林是電影獎的永久舉行地。進入九十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

開羅國際電影節:
由埃及電影作家與評論家協會主辦,創辦於一九七六年,於每年的11月七日至18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金字塔獎」。該電影節的宗旨是:發展世界電影事業,促進各國之間的互相了解和經驗交流。它規定,凡是不帶政治色彩的純藝術性的故事片、紀錄片、短片均可參展、參賽。電影節設立的獎項以古埃及阿米諾菲斯國王的王後娜菲蒂蒂命名,娜菲蒂蒂以美貌著稱,開羅博物館里至今仍保存著她的塑像。此金獎為大獎,授予最佳故事片、最佳短片。最近開羅又把大獎改為金字塔金像獎。金字塔銀像獎分別授予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等。

奧斯卡金像獎:

一九二七年五月四日,當時美國電影界的三十六位領導人在一次集會上發起組織一個以促進電影藝術和技術為宗旨的非贏利團體。這就是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的前身。電影屆領導人梅耶建議學院用頒獎的方式,為正在繁榮和發展中的電影業帶來了聲望和榮譽的人頒獎,於是產生了學院獎,選定了二十四歲的雕塑家喬治 斯坦利創作的鍍金雕像偢獎品,因為塑像為金色,故稱金像獎。首屆頒發儀式是一九二九年五月十六日在好萊塢羅斯福飯店舉行。當時 ,這項活動只限於電影界內部,報道與金像獎有關的活動也只有當地的《洛杉磯時報》。一九三一年第四頭昏腦脹授獎時,該學院圖書館的管理員瑪格麗特 赫利奇看到金像,無意中說了句:「這個人像,使我想起了我的叔父。」原來,她的叔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戲劇家奧斯卡 沃爾德。她說的那句話,恰好被一群記者聽到,於是就被廣泛宣揚出去,人們便不約而同地把這座獎稱為「奧斯卡」。瑪格麗特 赫利奇後來成為該學院的副院長。一九三四年,洛杉磯廣播電台首次對奧斯卡頒獎儀式作了一個小時的實況廣播,在美國引起了轟動,人們把這次實況轉播稱為奧斯

Ⅶ 歐洲三大電影節各自特點是什麼 ,他們選片品味有何區別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2年,是世界上最早的電影節,每年八月至九月在麗都島舉行。最高榮譽獎是金獅獎,聚焦於各國電影實驗者。威尼斯電影節的宗旨是為嚴肅的藝術服務,由此可見他們的態度有多麼認真了。威尼斯電影節支持創新,對於那些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是大大支持的。從上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之間,威尼斯電影節孕育了很多世界電影大師。

其實這三大電影節的品味沒有什麼不同,但是他們的宗旨是不一樣的。他們沒有地域限制,入圍電影、導演、演員都可以來自世界各地。三大電影節雖然初衷不同,但是他們都不看重高關注度、高知名度、高票房,個性和創新是他們的口味。這一點奧斯卡電影節就不同了,它比較看重商業和政治因素。

Ⅷ 歐洲三大電影節有什麼不同之處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威尼斯電影節有自己獨特的傳統:它聚焦於各國的電影實驗者,鼓勵他們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哪怕有一些缺陷,只要是有創新,就能夠被電影節所接納。該電影節的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每年都提出不同的口號,而評判標准很純粹:藝術性。在六七十年代,威尼斯電影節發掘了一大批新興的歐洲電影人。盡管它所選擇的電影未必是該導演最好的一部作品,但卻時時刻刻地在引領歐洲藝術電影的發展潮流。威尼斯電影節是「威尼斯雙年展」的一個部分。戛納電影節旨在展示和提高那些在電影作為一種藝術的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電影作品的質量。如今已經成為世界最有聲望的天才電影集合地。強大的媒體宣傳確保入選作品可立即向世界觀眾推介。電影節還可使創作者與眾多買主接觸,展示自己的影片。電影節的內容由電影節理事會在外國影片、法國影片和短片三個委員會的幫助下確定。電影節成立一個由10位藝術家組成的評委會,按照某種規則為影片評獎。 柏林電影節:Berlinale(德文全稱Internationalen Filmfestspiele Berlin,簡稱IFB)又稱柏林影展,和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並列為國際三大電影節;是世界四大藝術電影展之一(德國柏林影展、義大利威尼斯影展、法國戛納影展、俄國莫斯科影展)。柏林電影節也是各大傳媒的盛事,每年大約有15,000名的專業參與人員,其中來自世界76個不同國家的記者多達3,500名。2004年2月5日到15 日舉行的第54屆柏林電影節參展影片有3,117部。

Ⅸ 歐洲三大電影節哪個含金量最高

威尼斯電影節:
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威尼斯電影節有自己獨特的傳統:它聚焦於各國的電影實驗者,鼓勵他們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哪怕有一些缺陷,只要是有創新,就能夠被電影節所接納。該電影節的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每年都提出不同的口號,而評判標准很純粹:藝術性。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旨在展示和提高那些在電影作為一種藝術的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電影作品的質量。如今已經成為世界最有聲望的天才電影集合地。強大的媒體宣傳確保入選作品可立即向世界觀眾推介。
柏林電影節:
其目的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 ,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Ⅹ 歐洲三大電影節,影響力最大和最權威的是哪個電影節-

威尼斯電影節:
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威尼斯電影節有自己獨特的傳統:它聚焦於各國的電影實驗者,鼓勵他們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哪怕有一些缺陷,只要是有創新,就能夠被電影節所接納。該電影節的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每年都提出不同的口號,而評判標准很純粹:藝術性。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旨在展示和提高那些在電影作為一種藝術的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電影作品的質量。如今已經成為世界最有聲望的天才電影集合地。強大的媒體宣傳確保入選作品可立即向世界觀眾推介。

柏林電影節:
其目的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 ,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閱讀全文

與歐洲三大電影節哪個最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法國怎麼下載電影網站 瀏覽:171
電影特效動物怎麼製作 瀏覽:472
寧波集士港奧特萊斯電影院叫什麼 瀏覽:958
憨豆先生電影完整版超清免費 瀏覽:111
如何一邊直播一邊放電影 瀏覽:684
火影忍者最好看的一部電影 瀏覽:624
電影票如何團購網站 瀏覽:971
張藝興最新微電影有哪些 瀏覽:782
免費疫情電影 瀏覽:930
動畫片或者電影結束片尾怎麼做 瀏覽:692
阿拉丁電影哪個最好看 瀏覽:488
中國講拐賣兒童電影有哪些 瀏覽:879
保護der是什麼電影 瀏覽:604
x戰警逆轉未來電影在線觀看免費 瀏覽:905
林正英僵屍先生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127
中外近幾年好看的電影 瀏覽:149
如何下載電影的音頻文件 瀏覽:791
電影神秘島好看嗎 瀏覽:832
pad怎麼看電影天堂的電影 瀏覽:895
微微一笑很傾城電視劇和電影哪個好看 瀏覽: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