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項堃活了多大
項堃(1915-2009),中國電影演員。原名王象坤。原籍山東德州,1915年生於河北吳橋。1935年山東濟南師范學校藝術體育科畢業。1936年入南京戲劇專科學校學習。1937年任中國旅行劇團演員。1938年入武漢合唱團任戲劇股長、導演、演員,並赴新加坡、馬來亞演出抗日戲劇。1940年到重慶任中國電影製片廠演員,拍攝《青年中國》等影片。1941年任中華劇藝社演員,演出話劇《天國春秋》、《風雪夜歸人》等。1945年在中電二廠、中電三廠任演員,在《白山黑水血濺紅》、《郎才女貌》等影片中飾演角色。1949年入上海華東革命大學學習。1950年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在《南征北戰》、《三年》等影片中飾演角色。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到山東電影製片廠任劇務、新聞紀錄片解說員。1961年任山東藝術專科學校話劇科主任。1964年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參加拍攝的影片有《停戰以後》、《烈火中永生》、《大河奔流》、《海囚》、《佩劍將軍》、《火燒圓明園》等。1988年任廣播電影電視部電視中心顧問。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全國政協第六屆、第七屆委員項堃同志因心臟病突發,經搶救無效,於2009年2月15日17時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㈡ 項堃的介紹
項堃(1915-2009),原名王象坤。原籍山東德州,1915年生於河北吳橋,中國電影演員。1935年山東濟南師范學校藝術體育科畢業。1937年開始擔任話劇演員。1940年任重慶中國電影製片廠演員,解放後,歷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作品有《大地重光》、《南征北戰》、《烈火中永生》等。
㈢ 項堃的早年經歷
少年時期
項堃原來姓王,叫做王象坤,原籍山東,他沒有進過小學,靠自學竟成為中學生,還在全省師范會考中考了第一名。1931年,日本侵略我國東北,爆發「九·一八」事變,年紀輕輕的他滿腔義憤,寫小說抗日,竟遭當局逮捕。但在獄中他依然發表激烈議論,最終經過家人的全力營救才得以出獄。1935年他離開故鄉,改名項堃,考入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想在演戲中宣洩他的抗日愛國熱情。
參演話劇
此後,在老師曹禺的推薦下,項堃加入中國旅行劇團,主演過話劇《日出》、《雷雨》。1938年初,項堃進入武漢合唱團,參加了一次對支援祖國抗戰很有意義的南洋之行。這支「合唱團」實際上成為以戲劇、音樂、宣講為武器的南洋救亡宣傳隊。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他們受到熱烈歡迎。僑胞們感謝他們帶來《游擊隊之歌》、《大刀進行曲》等抗戰歌曲;更感謝他們帶來《放下你的鞭子》、《東北之家》、《原野》、《前夜》、《中國萬歲》這樣充滿愛國熱忱的戲劇。項堃,作為該團戲劇股長,既是專職導演、主要演員,又是舞台監督,同時他還編寫了揭露日寇血腥罪行的《人性》、表現華僑愛國抗日的《骨肉情》等短劇,把自己飽滿的愛國熱忱,奉獻給僑居海外的父老鄉親。這次在東南亞的巡迴演出,直到1939年才結束。
回到重慶
回到重慶,項堃轉而開始了他最初的銀幕生活。他的第一個銀幕形象是在陽翰笙編劇的《青年中國》中扮演抗敵宣傳隊副隊長。1941年「皖南事變」後,項堃逐漸對國民黨的許多做法感到反感,他與白楊等一起主演了《茶花女》,加入了我黨領導下的進步文藝團體中華劇藝社。他前後在重慶七年,和周恩來等人都多有接觸。1945年秋季,毛主席飛臨重慶談判。周恩來還專門安排了毛主席與重慶各界愛國人士會見接觸的宴會,項堃也成為受邀賓客之一。這次會見,使項堃永生難忘。那張周恩來親發的請帖,他一直珍藏著,即使在十年浩劫中,依然完好地保存下來。抗戰勝利後,項堃重返影壇,當時,他經濟窘迫,沒有住房,妻、子身患重病,寄宿在親戚家。就在這種情況下,有人以十兩黃金為片酬,請他主演反動影片,項堃都一一拒絕。
解放後
全國解放後,項堃新的藝術生活開始了。在人民電影事業中,他參加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大地重光》。而影片《南征北戰》中的張軍長和《三年》中的羅西城,便是建國初期他著意刻畫的兩個很有特色的銀幕形象。1963年,項堃調到北京電影製片廠。這一時期,項堃承擔了塑造反面人物形象的任務,不久,他在銀幕上又創造出兩個成功的反面形象:《停戰以後》中的李國卿、《烈火中永生》中的徐鵬飛。尤其是徐鵬飛,項堃在這個角色上傾注了自己的無數心血。項堃的成功表演妙到巔毫,有人贊嘆,這一聲笑里,真蘊含著千種情緒。
飽受磨難的項堃重新煥發了青春。從1977年以來,這位年近古稀的老藝術家連續在《佩劍將軍》等十餘部影片中擔任主要或重要角色,形成了他電影藝術創作的新時期。1988年,項堃做了心臟搭橋手術,即便是這樣,他還花費十年心血,自編自導自演了電視劇《醒》,這部電視劇講述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與項堃領導的武漢合唱團在東南亞宣傳抗日的故事,為的是紀念抗日戰爭時期人們那種真誠的情感。
雖然項堃多次出演反面角色,可在生活中,他卻是不折不扣的大好人,是好丈夫,好父親,好同事。
㈣ 電影《紅日》,真實的孟良崮,真實的張靈甫,真實的兵,還有什麼
原華東野戰軍(華野)六縱宣傳部長吳強在50多年前寫的小說《紅日》被改編成35集電視劇,陸續在各地電視台播放。本來懷著很大期望來觀看這部電視劇的華野老兵士,不只是大失人望,並且對電視劇的編導離譜地編造前史,醜化人民解放軍的行徑感到十分憤怒。
體現兵士英豪本質的前提下,經過他們與敵人、與同志、與老鄉的周旋、相外、往來的典型情節甚至細節的彼此照射、彼此補充,來展示他們豐厚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徵,做到了個別和一般、共性與特性的統一。總之,《紅日》是一部現實主義的成功之作,可謂新中國軍事文學創作前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㈤ 項堃的演藝經歷
1936年入南京戲劇專科學校學習。1937年任中國旅行劇團演員。1938年入武漢合唱團任戲劇股長、導演、演員,並赴新加坡、馬來西亞演出抗日戲劇。1940年到重慶任中國電影製片廠演員,拍攝《青年中國》等影片。1941年任中華劇藝社演員,演出話劇《天國春秋》、《風雪夜歸人》等。1945年在中電二廠、中電三廠任演員,在《白山黑水血濺紅》、《郎才女貌》等影片中飾演角色。1949年入上海華東革命大學學習。1950年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到山東電影製片廠任劇務、新聞紀錄片解說員。1961年任山東藝術專科學校話劇科主任。1964年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參加拍攝的影片有《停戰以後》、《烈火中永生》、《大河奔流》、《海囚》、《佩劍將軍》、《火燒圓明園》等。1988年任廣播電影電視部電視中心顧問。
經典角色
張軍長是《南征北戰》中的反面角色。在飾演這個角色的最初階段,項堃發現自己演得不象活生生的、立體的人,有明顯的臉譜化傾向。於是,他在表演上努力進行探索。在農村現場,他打掃出一間烘煙葉的小土房,利用拍攝間隙深入地推敲人物,對每一個鏡頭的內心動作和外部動作都進行精心選擇和充分准備。他人瘦了許多,銀幕上的形象卻豐滿了。
在《三年》中,為了塑造好不法資本家羅西城的形象,項堃深入到工人中了解不法資本家的表現,化裝成服務員與資本家接觸,從中體驗人物的思想感情,努力挖掘人物在仁愛、文明掩蓋下的剝削階級本質。 隨後,項堃又在《湖上的斗爭》中飾民兵中隊長石春來,在《情長誼深》中飾演細菌學家黃蔚文。
1963年,他在銀幕上又創造出兩個成功的反面形象——《停戰以後》中的談判代表李國卿、《烈火中永生》中的情報處長徐鵬飛。李國卿、徐鵬飛與《南征北戰》中的張軍長一樣,都是國民黨高級將領。他們有反動的共性,又有不同的個性。在表演時,項堃不去單純地追求形似,而是著力於深刻地揭示人物的本質和他們的丑惡靈魂。為此,他首先分析李國卿、徐鵬飛的本質及其不同的個性。
1982年,項堃又在《佩劍將軍》中飾演了嚴軍。這部影片以著名的淮海戰役為背景,通過了國民黨第三綏靖區副司令賀堅、嚴軍率部起義的感人故事,表現了地下黨員的堅定意志和高尚情操。項堃以比較准確的人物感覺、富有表現力的形體動作,進行了人物的心理刻畫,較好地揭示了這位綽號「凶神」的地下工作人員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演得頗具光彩。
銀幕形象
塑造老幹部溫和親切
項堃一生出演過幾十部電影,塑造了一大批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在電影《生活的顫音》和《潛網》中,他扮演的老幹部雖然戲份不多,但項堃一舉手一抬足間就演繹出了人物的性格魅力。精煉的表演,讓我們看到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這句老話,在項老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證。
塑造歷史人物威嚴大氣
項堃的形象威嚴大氣,他在塑造軍人形象和歷史人物上有著先天的優勢。而他在晚年塑造的兩個最為觀眾熟知的形象恰恰就屬於這兩類角色。
《佩劍將軍》中嚴軍既是手握重兵的國民黨軍長,又是打入敵人內部的地下黨。項堃將人物的威嚴、智慧,以及剛毅的軍人風度演繹得讓人過目難忘。《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系列片中項堃扮演的顧命大臣肅順,倨傲冷峻。項堃以他精湛的演技將這個權傾朝野的清朝重臣復雜的內心活動,演繹得絲絲入扣。肅順這一形象也因此成為了項堃晚年最重要的銀幕形象。
塑造國民黨高官性格多面
除了上面我們提到的這些經典形象之外,項堃還塑造了不少國民黨高官形象。雖然這些人物身份相似,但是經過項堃爐火純青的演技加以演繹,這些角色都表現出了鮮明的性格特徵。
項堃早年扮演的眾多國民黨高官形象也為影迷津津樂道。《南征北戰》中的張軍長剛愎自用,《烈火中永生》中的徐鵬飛陰狠兇殘,而《停戰以後》中的李國卿則色厲內茬。一個個角色惟妙惟肖,令人回味。
2005年,為了表彰項堃對中國電影事業做出的傑出貢獻,國家人事部和國家廣電總局向他頒發了「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這一榮譽稱號。如今,項老已經離我們遠去,他和他所塑造的這些銀幕經典形象都將為我們所銘記。
㈥ 電影《烈火中永生》故事,趙丹拒絕體驗生活,王心剛戲份被刪,還有什麼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
為狗爬走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高叫著:
爬出來吧,給你自由!
我渴望著自由,
但也深知道——
人的軀體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著,
那一天——
地下的烈火沖騰,
把這活棺材和我一齊燒掉,
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
—葉挺《囚歌》
《烈火中永生》可能對於咱們大多數年輕人來說都是一部比較生疏的電影,可能有的人甚至都沒聽說過。但不行懷疑的是這部作品曾經是建國初期電影史上的一部鴻篇巨制。
即便在面對自己所害怕恐懼的閱歷面前,趙丹最終仍是挑選了為藝術做奉獻,挑選將自己非常困難癒合的傷痕又重新揭開來,最終也成果了《烈火中永生》這部傳世佳作。
這便是趙丹,分明可以靠顏值吃飯,卻偏偏憑實力說話。趙丹的演藝生涯中還有許多值得咱們借鑒的地方,非常值得咱們學習。
㈦ 關於紅岩的一些電影
關於紅岩的電影有《烈火中永生》。
《烈火中永生》是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由水華執導,趙丹、於藍、張平、項堃等主演的劇情片,於1965年在中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小說《紅岩》,講述在重慶解放前夕,江姐在丈夫被敵人殺害後,去華鎣山區參加農村武裝斗爭,由於甫志高的出賣,她和許雲峰被捕,他們在獄中保守黨組織秘密,同敵人展開頑強斗爭的故事。
(7)項堃是哪個電影製片廠的擴展閱讀
《烈火中永生》劇情介紹:重慶解放前夕的1948年,自知良日不多的國民黨開始對共產黨人與進步人士進行瘋狂的屠殺。江姐(於藍)在丈夫被殺後,收拾心情來到華鎣山區參加農村武裝革命,由於叛徒甫志高的出賣,她和重慶地下黨組織領導人許雲峰(趙丹)被捕並被囚禁在渣滓洞集中營。
國民黨先後對許雲峰和江姐威逼利誘、嚴刑拷打,妄圖從他們口中得到有關地下黨的線索,告失敗。而在肉體被折磨時,許雲峰和江姐精神上反是越挫越勇,他們帶領獄友小蘿卜頭(方舒)等同國民黨展開了一次又一次的斗爭。
1949年4月,解放軍橫渡長江,重慶解放在即,許雲峰、江姐等人通過在集中營裝瘋賣傻10餘年的華鎣山區黨委書記華子良與外面的黨組織取得了聯系,開始策劃越獄行動。
㈧ 南征北戰的幕後製作
第一部軍事故事片
《南征北戰》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拍攝的第一部軍事故事片,這部影片以其恢宏的氣勢,眾多的人物群像在新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廣大電影觀眾非常喜愛這部片子,親切地把它和《地道戰》、《地雷戰》一起稱為「老三戰」,《南征北戰》則排在第一位。
1951年春,由江青負責的「電影指導委員會」、中央電影局及上海電影製片廠決定拍攝一部反映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戰爭片,作為次年八一建軍節的獻禮影片。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的粟裕也參與了該片的指導。成蔭由於在此之前成功拍攝了《鋼鐵戰士》而被點名擔任該片導演。當時正值全國文藝整風運動,各電影廠原先准備的片子全部停拍。上影廠要拍攝的這部戰爭片也因此成為當年唯一的准拍片,這使廠領導和導演在感到無上光榮的同時,也承受著很大的壓力。
成蔭領命後很快組建了一支創作班子,沈西蒙、沈默君、顧寶璋三位部隊作家負責電影文學劇本的創作。為保證影片的真實性,電影廠還專門組成了以軍事學院戰役戰術教授會教員組組長王曉為團長的軍事顧問團。根據上級指示:《南征北戰》要「以華東戰場上一次大殲滅戰為背景,著力表現毛澤東運動戰思想在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後退中殲滅敵人有生力量。」這一命題也由此奠定了《南征北戰》准史詩片的地位。
如何既能從宏觀角度,全景鳥瞰式地把握與展現重大事件的全局,使影片場面宏偉壯觀,又能使劇中人物在觀眾中「立」起來,這對《南征北戰》劇組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尋常的考驗。為了寫好適合拍攝的劇本,沈西蒙率創作組深入當年參戰部隊進行采訪,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經反復打磨,終於寫出了劇本第一稿。導演成蔭對劇本很是滿意,本以為上級審查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不曾想,劇本交到電影局,江青看了稿子後很不滿意,認為劇本里高營長和區長的愛情描寫,損壞了人物形象,必須要刪去。盡管劇中愛情描寫的分量並不多,但它卻涉及全劇結構,真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成蔭和沈西蒙改來改去,卻總是難以圓滿,一時間急得團團轉。
《南征北戰》開拍之時,正值毛澤東親自發動批判《武訓傳》,劇組因此也顯得格外小心謹慎,沒有保險的劇本,誰也不敢貿然開機。如此折騰來折騰去,一晃半年時間過去了,上影廠領導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情急之下,他們找到曾拍攝過軍事片《耿海林回家》的導演湯曉丹來「救火」。這樣,就出現了兩個攝制組同拍一部片子的奇特現象。這兩套班子做了分工,成蔭重點拍解放軍方面的戲,湯曉丹重點拍國民黨方面的戲。
《南征北戰》的拍攝也引起了曾指揮過華東戰場的粟裕將軍的關注,他將成蔭和湯曉丹召到北京,親自為他們詳細講解了當年華東戰場上的軍政態勢及戰斗情形。這樣,沈西蒙、沈默君、顧寶璋等很快就在原來劇本基礎上進行了新的的改寫和加工。新劇本得到了林彪、陳毅等軍隊上層領導的認可。林彪還對其中陳戈師長念的一大段台詞進行了修改,陳毅也改過劇本中的幾段對話。 《南征北戰》描寫了敵我雙方一批高級將領,人物多達十幾個,而且戲份也都相當。由於當時全國影片拍攝都停頓下來,這倒反而為南征北戰「遣將調兵」提供了極好的便利。演員陣營很快就排定了,陳戈飾我軍師長,馮喆飾演高營長,劉沛然演我軍連長,張瑞芳飾演女游擊隊長。項堃演敵軍張軍長,白穆演敵參謀長,楊華演敵李軍長,穆宏演敵軍總司令。《南征北戰》真可謂「大腕雲集」。盡管劇組來了這么多名演員,但電影指導委員會及電影局對演員把起關來還是很嚴格的,就連演員試鏡頭的戲也必須送審。
《南征北戰》拍攝於新中國成立之初,各方面經濟還比較吃緊,粟裕要求劇組節約每一分錢,要愛護部隊和群眾,盡量減少參拍部隊和群眾數量,以免影響生產和部隊正常工作。他還建議將劇本中我方炸彌河橋改成炸彌河大壩,這樣既能保證質量又可減少投資。劇組遂根據粟裕的建議對劇本場景作了修改。為節省開支,劇組大量採用實地拍攝,並將殘破的青州火車站作為重點場景。對於拍攝用具和道具,能自己做的盡量自己做。為了拍攝戰場全景,攝制組還製作了一架左右能搖擺,上下能升降的木製升降機。戰爭場面自然少不了煙火,成蔭為此專門購置器材,組織了一支特技煙火隊,這支煙火隊對於創造藝術氣氛和保證拍攝安全起了很好的作用。 1952年春節剛過,成蔭和湯曉丹便率攝制組來到了第一個實地拍攝現場——山東青州,參加電影拍攝的步兵、騎兵、裝甲兵、汽車兵、工兵、炮兵紛紛在小城安營紮寨,好不熱鬧。攝制組和軍隊的到來也吸引了許多前來看熱鬧的人。大概是剛解放不久,看到這些和從前沒什麼兩樣的軍隊,大家感到非常親切,都鼓掌歡迎起來。然而,當一隊戴著鋼盔,背著卡賓槍,穿著美式皮靴的「國軍」從大家面前走過時,許多人禁不住失聲驚叫:「怎麼國民黨軍也來了?」一位拄著棍子的老太太,踮著小腳氣呼呼地跑上去,拿起棍子朝一個戴鋼盔的「小鬼」頭上,嘣嘣嘣就是三下,嘴裡還不住地罵著:「怎麼回事?這些兔崽子們怎麼又回來了……」還有人朝這些「國軍」扔起了石頭。軍事組一位參謀見狀忙叫道:「這不是真的,這是拍電影!」大家聽了這才恍然大悟,人群里爆發出陣陣笑聲。
看熱鬧的人興奮不已,但導演們卻急得直冒火。當時參加拍片的一個團是剛從朝鮮戰場拉回來的,他們負責演「國軍」。可個個哭喪著臉、垂著頭,任憑當官的喊破嗓子也走不整齊。一了解才知道,原來是戰士們都不願演「國軍」,正鬧情緒呢。一位姓王的營長見狀立即將全營一百多位戰士集合起來,大聲說:「(演國軍)這是政治任務,有咱們的份,咱們不幹誰干?就算是讓國民黨又抓了一次壯丁。咱們今天來拍電影揭露控訴他。這不用演,都熟悉,咱不抬舉他,也不糟蹋他,真的什麼樣就怎麼演。導演在這兒,你給我們掌著舵,演得不像,演得不好你撤我的職!演得好了說不定還當電影明星呢!」演「國軍」的解放軍戰士們聽了這位營長的話,頓時來了精神,導演臉上也露出了笑容。
看過《南征北戰》的人對片中那些民工支前的恢宏場面一定會記憶猶新。當初在拍這些戲時,導演還真是捏著一把汗呢。因為劇中的這些群眾演員都是從分散的各村邀請來的,他們能准時到達現場么?然而,開拍那天時間還沒到,鄉間小道上便長龍似的涌動著一隊隊人馬,有推著小車的,有抬著擔架的,有挑著鋪蓋的,還有扛著門板的,青年人扶著老人,領著孩子,背著病號……他們身上穿的、手上拿的都是戰爭年代裡的衣物和用具,個個臉上凝重而嚴肅……攝制組被老區人民那動情的「投入」深深地感動了。用不著說戲,攝制組便立即投入了拍攝,幾台機器整天轉個不停,到頭也沒有一個老鄉「開小差」。
青州戲剛收鏡,另一個外景地的地方幹部又急沖沖地趕來找到成蔭說:「俺們那兒好幾年沒見隊伍啦!大夥兒都想啊,您們就快去吧!」地方幹部著急,攝制組又何嘗不著急呢。由於場面大,拍起來也較費力,夏天快到了,許多冬天的戲還沒拍。眼瞅著綠油油的田野、花團錦簇的果樹,導演急得直跳腳。想到山區夏天可能到來得晚一些,成蔭於是連忙召集大隊人馬向大山奔去。可到現場一看,大家都傻了眼:山區的夏天雖不及平原來得早,但此時也是桑樹吐綠,楊樹枝頭上也吊起了一片毛毛蟲似的毛絮,哪裡還有一點冬天的影子呢?可是大部隊都開來了,再換外景地不僅費力費時,拍攝進度也因此要受到很大影響。「這該如何是好?」成蔭和湯曉丹兩位大導演真是急火攻心,一籌莫展。一位姓董的團長見狀對成蔭說:「成導演,你能不能用那傢伙(指取景框)看看能帶出多少樹,能帶上的就把樹葉全捋了!」成蔭聽了猶豫不決:「這樣行么,這些樹可是老鄉的經濟林,他們靠這生活呢。」話音還沒落,一位拎著水罐的老大爺便過來說:「這些樹都是俺們家的。為了拍電影我們捐出來了,哪棵樹礙事就除哪棵,您們不用犯難!」
看著老大爺那誠懇的目光,成蔭和在場的人們都被深深地感動了。董團長隨後便將各連幹部招來下達捋樹葉的命令:「一個班一棵樹,電影帶著的就捋干凈,帶不著的一個葉也不準動,這是群眾紀律!」董團長一聲令下,戰士們便捋起袖子紛紛摘起了樹葉。
「冬景」問題解決了,戰士們很快投入了緊張的拍攝之中。時間過得飛快,拍著拍著,真正的夏天便來到了。夏天拍冬天戲,其艱苦可想而知。原本不願演「國軍」的戰士此時倒顯得比「解放軍」輕松許多。因為在影片中敵軍服裝是夾衣,或是套著棉襖的單衣,而我軍卻仍舊穿著大棉褲、大棉襖,而且還要頂著驕陽,跑步攻山頭,一場戲下來,大家都是汗流浹背的。直到現在,當年在片中承擔一個小角色的演員仲星火每每想起當時拍攝情景還是感慨不已:「我們每天天一亮就掛幾個水壺,找著道具,穿著棉軍裝,戴著棉帽子,夏天四十多度,山上一棵樹都沒有,一直拍到晚上,又是煙又是火,機槍爆炸,一天就吃這么幾壺水,拍一個鏡頭就把衣服脫下來,裡面已濕透。一天都沒有小便,所有的水都變成汗跑光了。」 《南征北戰》不僅拍得艱苦,而且險情叢生。因為當時拍片用的炸葯都是真的,而且所埋梯恩梯炸葯重達一公斤,其威力可以炸翻一個水泥碉堡。雷管也都是用紫銅做的,崩了眼睛可不是鬧著玩兒的事。拍攝時為防意外,相關人員都要在埋炸葯的地方畫上保險圈。盡管如此,董團長還是作了最壞的打算,他對大家說:「往死里干!!死一兩個沒關系,真干!」結果拍攝時,戰士們毫發無損,倒是當過多年兵,並且從未負傷的導演成蔭掛了彩,腿上被彈出的雷管並列地崩了兩個小窟窿。雖然受了傷,但成蔭還是輕傷不下火線,越拍越有勁。只是拍攝過程中發生的兩次事故使他和攝制組心痛不已。那是在拍攝過程中當一輛坦克開過時,路邊圍觀人群中有個十四歲小孩突然竄上前去想看個仔細,不幸被坦克履帶卷了進去!另外一次運輸道具的大卡車在途中爆胎,車輛失去重心,翻到溝里,幾個年輕押運員受傷,好在這次沒有人員死亡。《南征北戰》人物演得到位,戰爭場面拍得也很精彩,尤其是敵我雙方搶占摩天嶺、將軍廟爭奪戰這兩場戲,不僅戰爭氣氛營造得真實與濃烈,而且戰爭規模之大,在當時戰爭片中也是空前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場戲在當時技術條件很差的情況下,空間縱深鏡頭運用得相當成功。在拍攝中,導演不僅成功地運用了平行蒙太奇手法生動地體現了雙方從兩側分頭搶占摩天嶺的緊張場面,而且在解放軍搶先一步登上制高點後,採用了一個跟移拍攝的長鏡頭,將鏡頭不斷地移到將沖上來的國民黨軍隊那裡,完整地表現了兩軍短兵相接、爭分奪秒的緊張場面;在表現將軍廟車站爭奪戰的大場面戰斗時,除了採用分切手法外,也大量地運用了移動鏡頭,真實完整地再現了整個戰斗的激烈情景。
此外,在電影音樂方面,《南征北戰》也很有特色,作曲家葛炎在創作中很善於把握畫面背景,使音樂與畫面渾然天成,營造出一種出神入化的意境。其中攻佔鳳凰嶺一段音樂十分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激烈戰斗場面,堪稱中國電影音樂作品中音樂與畫面同步的經典段落。
㈨ 有一位著名老電影藝術家女她的名子只記的有一個丹字,她是誰
王丹鳳
1924年出生於上海,曾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她是1962年新中國首次推出的「二十二大明星」之一。16歲被導演朱石麟看中,出演影片《龍潭虎穴》中的丫環。四十年代初期在「中聯」、「華影」主演《三朵花》、《丹鳳朝陽》、《教師萬歲》等影片。
抗日戰爭勝利後,在國泰、中電一廠、二廠主演《青春河邊草》、《腸斷天涯》、《無語問蒼天》等影片。
1948年赴香港,在長城、南國等影片公司主演了《無語問蒼天》、《瓊樓恨》、《方帽子》等10幾部電影。
新中國成立後,她先後主演了幾十部劇的拍攝。給大家印象最深的有《失去記憶的人》,與韓非、孫景路等老演員一起主演了喜劇片《兒子、孫子和種子》,並於1980年在峨影廠與項堃一起主演了《玉色蝴蝶》。從那以後,王丹鳳便再也沒有接拍電影,《玉色蝴蝶》也就成了王丹鳳告別影壇的封箱之作。
㈩ 項堃的個人生活
在項堃的第一部影片《青年中國》劇組,項堃認識了在影片中出演一個並不重要的配角的女演員,名叫阮斐。天長日久,隨著拍片的緩慢進展,項堃和阮斐產生了狂熱的初戀。1942年元旦,由陽翰笙做主婚人,項堃和阮斐喜結連理。就在項堃在舞台上大顯身手、演技日趨成熟之時,阮斐卻感染上了肺病。醫生甚至交代項堃准備料理後事,項堃驚呆了,他下定決心,拼盡全力也要挽救妻子的生命。
項堃採納了幾位得知內情、熱心相助的醫生和觀眾傳授給他的秘方:用豬骨頭配上一些葯材,可以治療好肺病。於是,項堃抱著最大的願望,每天晚上演出結束後,稍微睡上幾個小時,趁著天剛蒙蒙亮趕緊起床,好盡量趕在早市菜場開張時,把屠夫剔掉肉後不要的豬骨頭撿回來,熬湯給妻子喝。囊中羞澀的項堃放下自尊,壓低帽檐,彎腰低頭、一聲不吭地快步來到豬肉攤旁守候。只要一有豬骨頭扔到肉案底下,就以最快的速度一把抓到手。動作稍慢一些,就會被狗叼走。上蒼憐人,兩年過去了,阮斐逐漸紅暈泛起,煥發容顏,恢復了以往嬌羞動人的俏模樣。她甘心在家做一個賢內助,舞台和銀幕遠離她而去。不久,阮斐生下了一個兒子。 20世紀七十年代,他曾因主演《南征北戰》中的張軍長、《停戰以後》中的李國卿、《烈火中永生》中的徐鵬飛深受觀眾喜愛。許多人甚至將項堃直接稱為「張軍長」。
在項堃家不足15平方米的書房內,項堃的一張彩色照片上搭著黑色輓聯,宣告著這位「在烈火中永生」的英雄已經永遠地離開了。 中央電視台、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項堃同志治喪工作辦公室聯合發出訃告:項堃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將於2009年2月27日(星期五)上午9時在八寶山東廳告別室舉行。據媒體消息,項堃的朋友、老一輩藝術家秦怡和葛存壯均有可能出席告別儀式。
獲知項堃辭世消息後,就有網友陸續發出帖子,對偶像表示沉痛哀悼。一位匿名網友在貼吧留言稱,項堃是「演技高超的演員,無出其右者」。
網友蕊兒回憶:「「張軍長,看在黨國的分上,拉兄弟一把……」這是電影《南征北戰》中膾炙人口的台詞,20個世紀七十年代前出生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這句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