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國科幻片里用了什麼技術和軟體比如《終結者》裡面的液態機器人怎麼拍得那麼真實現實中有這種技術嗎
影片中液體機器人是明星以以外的最大賣點。他幾乎是無敵的,打不死也燒不爛。這種液態金屬的想法是在拍攝《深淵》時,卡梅隆受到了啟發。1989年,CGI(電腦生成影像)技術被詹姆斯·卡梅隆和ILM(盧卡斯創建的工業光魔公司)帶進了電影,創造出了《深淵》里可隨意變形的奇特水柱。如果說CGI在《深淵》中只是小試牛刀的話,那麼在 T2 中則是全面開花。製作人員先將演員的體形數據用激光掃描進電腦,然後生成三維影像,再用特殊的演算法實現變形。當然需要很強勁的處理器了,還要好多台一起工作,才能得到所需的效果
片中,1000型終結者被打的腦袋開了花。但這沒什麼大不了的,液態金屬的特性使它不久又能恢復如初,就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這在現實當中不可能,但在道具師和電腦製作的配合下,簡直就是小事一樁。演員頭上戴了個橡皮模型,墊高了肩膀,演員的頭其實在藏在衣服下面!最後的完美化再由電腦來修飾完成。
影片結尾,當1000型終結者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肚子里的子彈便把它的身體炸的四分五裂,但它仍然在那裡張牙舞爪。驚人的特效將影片帶到了最高潮的部分,人們對此唏噓不已。其實此鏡頭的拍攝與前面的炸開腦袋是一樣的,採用橡皮人加電腦修飾的手段。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真人大小的橡皮模型,當然做的很逼真。它在那邊晃晃悠悠的站著,然後用電腦修改一些細節,如手和臉的部分,完美的效果便呈現了。
詹姆斯·卡梅隆是我非常崇拜的導演
Ⅱ 為什麼液態金屬機器人只會出現在末來戰士系列電影
現在已經有了。「液態金屬」,指的是一種不定型金屬,液態金屬可看作由正離子流體和自由電子氣組成的混合物。液態金屬成形過程及控制,液態金屬充型過程的水力學特性及流動情況充型過程對鑄件質量的影響很大可能造成的各種缺陷,如冷隔、澆不足、夾雜、氣孔、夾砂、粘砂等缺陷,都是在液態金屬充型不利的情況下產生的。正確地設計澆注系統使液態金屬平穩而又合理地充滿型腔,對保證鑄件質量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中文名:液態金屬
特點:不定型
狀態:液體
屬於:混合物
分享
特性
液態金屬在砂型中流動時呈現出如下水力學特性:
1.粘性流體流動:液態金屬是有粘性的流體。液態金屬的粘性與其成分有關,在流動過程中又隨液態金屬溫度的降低而不斷增大,當液態金屬中出現晶體時,液體的粘度急劇增加,其流速和流態也會發生急劇變化。
2.不穩定流動:在充型過程中液態金屬溫度不斷降低而鑄型溫度不斷增高,兩者之間的熱交換呈不穩定狀態。隨著液流溫度下降,粘度增加,流動阻力也隨之增加;加之充型過程中液流的壓頭增加或和減少,液態金屬的流速和流態也不斷變化,導致液態金屬在充填鑄型過程中的不穩定流動。
3.多孔管中流動:由於砂型具有一定的孔隙,可以把砂型中的澆注系統和型腔看作是多孔的管道和容器。液態金屬在「多孔管」中流動時,往往不能很好地貼附於管壁,此時可能將外界氣體捲入液流,形成氣孔或引起金屬液的氧化而形成氧化夾渣。
4.紊流流動:生產實踐中的測試和計算證明,液態金屬在澆注系統中流動時,其雷諾數Re大於臨界雷諾數Re臨,屬於紊流流動。例如ZL104合金在670℃澆注時,液流在直徑為20mm的直澆道中以50cm/s的速度流動時,其雷諾數為25000,遠大於2300的臨界雷諾數。對一些水平澆注的薄壁鑄件或厚大鑄件的充型,液流上升速度很慢,也有可能得到層流流動。輕合金優質鑄件澆注系統的研究表明,當Re<20000時,液流表面的氧化膜不會破碎,如果將雷諾數控制在4000~10000,就可以符合生產鋁合金和鎂合金優質鑄件的要求。有人通過水力模擬和鋁合金鑄件的實澆試驗證明:允許的最大雷諾數,在直澆道內應不超過10000,橫澆道內不超過7000,內澆道內不超過1100,型腔內不超過280。綜上分析,影響金屬液流動的平穩性的主要因素是金屬液的流動速度和澆注系統的形狀及截面尺寸。
研究
和簡單的非金屬液體有許多共同點,20世紀60年代以來對它研究較多。但人們對它的結構細節仍不清楚。熔融金屬的X射線或中子散射可得其徑向分布函數g(r),它在平均意義上描述熔體結構。當r<σ(σ為原子有效直徑,圖1),g(r)=0,說明原子似硬球,不能互相貫穿,r大於2~3nm時,原子完全無規排列,g(r)→1。原子周圍最近鄰的原子數叫配位數Z,其中ρ0是熔體粒子數密度。絕大多數金屬熔化時體積約增大5%,原子序數Z減小,金屬鍵不變。少數「反常金屬」(如Ga、Ge、Bi、Sb等)熔化時體積約收縮5%,Z增加,共價鍵部分地變為金屬鍵。各種金屬熔化後結構趨於相近,Z在9~12左右。熔體的Z和r1隨溫度上升而稍改變,但g(r)基本特點不變。
液態金屬可看作由正離子流體和自由電子氣組成的混合物。自由電子受到「贗原子」(它由正離子和起屏蔽作用的自由電子雲組成)的很弱的勢作用。兩個正離子間,除了直接的靜電排斥勢外,還有一種間接的通過自由電子氣而相互作用的勢,上述兩種勢的疊加稱為原子-原子的有效勢φ(r)。理論分析指出:φ(r)在長程內有振盪(圖2)。人們已建立聯系φ(r)和g(r)的積分方程,可以從φ(r)求解g(r),或從g(r)求期φ(r)。用「硬球模型」可很好地闡明液態金屬的結構和某些熱力學性質。倘若取φ(r)為「硬球勢」,並配以合適的硬球直徑,同樣能得到與實驗一致的g(r)。通過傅里葉變換由衍射強度求得的g(r)總有一定誤差,人們至今不能肯定或否定熔體φ(r)振盪的存在。
技術
中國液態金屬變形技術
《不同構象之間的液態金屬多變形性》論文,揭示出室溫液態金屬具有可在不同形態和運動模式之間轉換的普適變形能力。比如,浸沒於水中的液態金屬對象可在低電壓作用下呈現出大尺度變形、自旋、定向運動,乃至發生液球之間的自動融合、斷裂-再合並等行為,且不受液態金屬對象大小的限制;較為獨特的是,一塊很大的金屬液膜可在數秒內即收縮為單顆金屬液球,變形過程十分快速,而表面積改變幅度可高達上千倍;此外,在外電場作用下,大量彼此分離的金屬液球可發生相互粘連及合並,直至融合成單一的液態金屬球;依據於電場控制,液態金屬極易實現高速的自旋運動,並在周圍水體中誘發出同樣處於快速旋轉狀態下的漩渦對;若適當調整電極和流道,還可將液態金屬的運動方式轉為單一的快速定向移動。研究表明,造成這些變形與運動的機制之一在於液態金屬與水體交界面上的雙電層效應。以上
Ⅲ 有一部科幻電影機器人是液態金屬做的,誰知道叫什麼名字
終結者2和終結者3裡面都有液態機器人
Ⅳ 電影《終結者》中液體機器人是什麼
由阿諾·施瓦辛格主演的科幻電影《終結者》,他在電影裡面扮演一位從未來回到現實的機械人。看過這部電影的人肯定不單單只記得施瓦辛格扮演的機械人,一定還會對另外一個角色記憶深刻,那就是總和「施瓦辛格」作對的那位「液體金屬機器人」。因為它是由液體金屬做成的機器人,所以可變成任何形狀,甚至超低溫冷凍也僅僅只能使它暫時四分五裂,然而一遇到熱,就又會復活。
Ⅳ 有太空液體融合在機器人模型上 機器人就復活了是美國什麼電影
《毒液:致命守護者》是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騰訊影業、漫威影業聯合出品,索尼電影娛樂公司發行的科幻電影,由魯本·弗雷斯徹執導,湯姆·哈迪、米歇爾·威廉姆斯、里茲·阿邁德等人主演。
影片改編自漫威漫畫,講述了埃迪·布洛克受到不明外星物質共生體的入侵與控制,成為亦正亦邪的另類超級英雄的故事
Ⅵ 找一部關於液體機器人的電影
【英文片名】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
【中文片名】終結者2:審判日
【出品年代】1991
【首映日期】1991年7月3日
【出品公司】Carolco Lightstorm(卡洛可影業)Pacific Western(西太平洋公司)
【製作公司】Lightstorm Entertainment(工業光魔娛樂)
【發行公司】Artisan Entertainment(藝匠娛樂)
【MPAA級別】R 級
【IMDB評分】8.1/10 (54,286)
【國 家】美國
【類 別】科幻(Sci-Fi) 動作(Action) 驚悚(Thriller)
【出 品 人】馬里奧·卡塞爾(Mario Kassar)
【制 片 人】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
【編 劇】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威廉·威舍爾(William Wisher)
【特效總監】斯坦·溫斯頓(Stan Winston)
【原創音樂】布拉德.費德爾(Brad Fiedel)
【導 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
【主 演】阿諾德·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
羅伯特·帕特里克(Robert Patrick)
愛德華·福隆(Edward Furlong)
琳達·漢密爾頓(Linda Hamilton)
【片 長】137 min / USA:152 min (director's cut) / USA:154 min (extended special edition)
【內容簡介】著名電影雜志《電影周刊》在評選20世紀最值得收藏的一部電影時,此片以最高票數位居第一。而這部電影居然是一部早在11年前就拍攝完畢的科幻片,這在電腦特效技術已經相當完善的2000年可謂一大新聞。但這部電影的冠軍地位決非浪得虛名,這與它所表現出的強烈的美國式個人英雄主義風格和出色的電影平衡性和完美特效是分不開的。
20世紀末的1997年7月3日,人類研製的全球高級計算機控制系統「天網」全面失控,大批的機器人有了自己的意志,將人類視為假想敵人,並發射核彈到地球的各個角落,殺死了幾十億人。餘下來的人類在一個叫約翰·康納(John Connor)的人領導下,團結在一起,用有限的資源和武器與強大精良的機器人周旋作戰,並逐步扭轉了戰局。機器人為了挽回敗局,於2029年派出了機器人殺手T-800回到1984年去殺死約翰·康納的母親康納·莎拉(Connor Sarah),那時的約翰·康納還沒有出生。而約翰·康納得知後亦派出人類戰士同回1984年去保護自己的母親。一番惡斗之後T-800被擊敗,不甘失敗的機器人復又派出更為先進的液態金屬人T-1000回到1997年核屠殺之前去直接殺死只有13歲的小約翰,而約翰本人也派出經過改良成為人類助手的T-800去保護童年的自己。在經歷了與T-1000危險緊張的追殺之後,約翰與莎拉終於相信了T-800不再是13年前那個狠辣無情的機器殺手,為了改變人類的命運,約翰、莎拉和「終結者」找到了天網系統的研究者,塞伯公司的技術總監莫爾斯戴森,並銷毀了一切有關天網的資料,並在隨後的戰斗中終於徹底銷毀了T-1000。為了最終毀滅一切晶元,T-800做出了犧牲自己的選擇,自沉鋼水之中毀滅。本片在首映後的次年獲1992年度第64屆奧斯卡四項大獎:最佳音效、最佳視覺特效、最佳錄音和最佳化裝。
憑心而論,這部電影的劇情並不十分復雜和曲折,甚至僅用幾句話也能說個大概,這種機器人消滅人類的題材也不算太新鮮了,但就是這簡單的劇情,卻呈現給了我們無比震撼的視聽享受,本片的導演和編劇是好萊塢鬼才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他的父親是電氣工程師而母親是畫家,這似乎造就了他生來具有的藝術天才和領導才能。在本片中,卡梅隆運用一種略帶冷酷卻不陰暗的畫面風格來敘述故事,從一開頭的T-800出場再到酒館搶衣服的一段精彩鏡頭即向人們昭示了機器人的強大力量和完美,唯一與上一集不同的是這個T-800隻傷人而不殺人,從另一個角度也為它曾被約翰·康納改造過留下了伏筆。即是如此,T-800的出手動作亦酷到了極點,簡單而又有效,能與最短的時間內讓人失去反抗能力。而它搶得一身黑皮衣之後與酒館老闆的一番交涉也向人們預示著本片的風格中有冷幽默成分,這與第一集的恐怖冷酷風格也有了較大的區別。本片的畫面略微帶一種類似金屬色的藍色,可能要從感官聯想上讓人們不要忘了這是在說關於機器人的故事吧!
而T-1000這個全新角色的出現則絕對可稱本集的一大亮點,與早先的T-800一樣,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冷血殺手,除了執行殺約翰這一個命令之外,其它的一切事情在它看來全都是障礙,完全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予以毀滅,而它隨心所欲的變形能力與人類相比不啻於老鷹和小雞的對比,它的手可以變成鋒利的剛刀,尖刺,身體則能變成它接觸過的任何一個人,而被它模仿的對象則必然被殺死。在它與T-800的數次交手中,後者從未佔到過半點便宜,到了影片的最後更是被T-1000打得支離破碎,不得不靠僅有的一點備用電能才僥幸把T-1000打入鋼水中,自己也投水自毀。
T2的成功,除了導演之外,還與施瓦辛格和帕特里克的精彩演繹是絕對分不開的。做為一個機器人,人們當然是努力將它們創造成最完美的形象,無論是長像,個頭,還是身材等等,而施瓦辛格那完美的體魄和硬朗的外形當然是T-800的不二人選,他在電影中的表現並不只是一個光知道賣弄肌肉的大塊頭,正相反,施瓦辛格的表演准確到位,傳神精彩,將一個不懂多少人類感情卻又逐漸了解了人性的機器人刻畫得入木三分。而帕特里克飾演的T-1000液態金屬人,絕對給每個看過T2的人留下了難以忘記的印象,這個機器人和T-800迥然不同,他說話不多,但傳神的肢體語言卻令人望而生畏;他殺人如踩螞蟻,卻又和一般意義上的殺手還有根本性的區別,因為它殺人的時候經常都是一擊致命,從不浪費無用的動作,也不會過多的賣弄身手,這個如橡皮泥一樣能變形的機器人,實在是給人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
扮演小約翰的愛德華·福隆的表演也不錯,基本上把一個內心叛逆卻又不失童心和善良的小男孩演活了。十幾年後,在T3的策劃當中,原本還是由他在扮演約翰,可惜現在的他又吸毒又不務正業,最終被劇組棄用。
琳達·漢密爾頓則將一個剛毅果斷的女強人形象展現在觀眾面前,後來她還與本片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結婚。
過多的討論T2的劇情和人物似乎已無新意,T2吸引人的地方也決不僅是劇情和人物,而是它完美的平衡性和電影蒙太奇的運用。首先在鏡頭的剪切上沒有大的跳躍,也就不會給人以明顯的情節脫節之感,另外簡潔的台詞也會讓觀眾將主要注意力轉移到了畫面上,增加了故事吸引力,當然,既然是一部科幻題材的動作片,那當然少不了電腦特技的介入,本片的電腦特技鏡頭只佔全片的一小部分,和時下某些特技大片相比有些少的可憐,然而每個特技鏡頭的出現都會令觀眾眼前一亮,正所謂「驚艷」,從開頭的金屬骨架機器人,到T-1000中槍後傷口的自愈,穿越鐵欄門和變形成他人,和頭部中槍一分為二,再到T-800撕下右手皮膚露出金屬骨架,到後來頭部被打露出金屬頭骨和紅外線電子眼睛,都做得十分到位,令人擊節贊賞,即便在十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回顧這些電腦特效鏡頭時,也不會覺得過時和落伍,這是她的魅力所在。總之,這是一部真正懂得如何經濟實惠又有效地使用數字特效的電影,為那些單純為特技而特技,濫用電腦特效的燒錢電影敲響了警鍾。當然這與好萊塢特效大師斯坦溫斯頓是離不開的,斯坦大師曾為眾多的著名電影設計和製作特技道具,其中有《AI:人工智慧》、《勇敢者游戲2》、《侏羅幻公園》、《攔截人魔島》、《異形2》等等。有了這位四度奧斯卡最佳化妝大獎得主的加盟,也是本片獲得巨大成功的砝碼之一。
《終結者2:審判日》上映之後,好評如潮,曾被評為是電影史上最好的電影續集,結束了電影續集普遍不如第一集的歷史。該片以不到一億美元的電影預算,獲得了五億一千六百餘萬的票房收入,真正做到了「名利雙收」。
一轉眼十幾年過去了,電影的票房冠軍也數易其主,《終結者2:審判日》的票房排行也從當年的第一名滑到了第四十三名,但值得一提的是,出品年代早於1991年(T2的出品年份)的電影排名在《終結者2:審判日》之前的也只有四部而已,分別是《星球大戰》的2,3集和《人鬼情未了》,更要說上一句的是全球目前電影史的票房冠軍《泰坦尼克號》(Titanic)的導演也正是這位鬼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此片全球收入已達到十八億三千五百萬美元。後來的卡梅隆曾與T2中扮演約翰母親的琳達·漢密爾頓結婚。
T2的成功,也造就了一批相關電影產業的發展,從電腦游戲到文化衫,到旅遊景點,使得T2不僅僅是一部電影,而成為了一個有生命的奇跡。有關T2的音像製品也是年年出新,從劇場版到特別版,再到白金版,導演剪輯版……,無一例外地成了T2迷們的收藏佳品。T2的成功,代表了典型的美國式文化在全球的推廣、滲透,當然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類內心深處的擔憂:人類究竟會不會被自己創造出來的機器人所毀滅?
Ⅶ 記得有一部電影里有一個液體機器人是壞蛋的,突然很想看看,想問問那部電影的名字是什麼拜託各位了 3Q
終結者
希望採納
Ⅷ 關於液態機器人的電影
《秘密部隊(unit)》
Ⅸ 找一個在老電影里出現的機器人
應該是《惑星歷險》。
英文名: Forbidden Planet
中文名: 惑星歷險
五十年代最著名的科幻片之一。片中的電影特技在今天看來當然已不算什麼,但在四十年前卻具有令人眼界大開的突破性。故事描述在2200年,地球上的太空人登陸一個行星,發現那裡只有劫後餘生的醫生和他的女兒活著。當他們計劃把兩人帶回地球時,卻發現一個神秘的怪物出現,對他們的來訪發動致命攻擊。導演弗雷德·威爾科克斯製造出復雜玄紗的未來世界觀,還有一個擬人化的機器演員,比轟動一時的《星球大戰》早先了二十年。沃爾特·皮金與安妮·弗朗西斯飾演的父女則有人性化的表現。
圖片如下:http://img.verycd.com/posts/0603/post-239182-1141808145.jpg
如果正確,請加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