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黑白膠卷和彩色膠卷什麼區別是黑白膠卷拍出來的照片是黑白的嗎
黑白膠卷拍出來是黑白的 需要手工沖洗 一般的沖洗小店都接不了這種活
彩色膠卷拍出來是彩色的 有自動沖洗機器, 一般稍大型的沖印店都可以沖洗
就這么點差別 LOMO機都能用;
B. 黑白膠片與彩色膠片的區別
黑白膠片:以鹵化銀作為感光介質,鹵化銀遇光或射線產生化學反應形成潛影,經化學處理(顯影、定影)得到固定影像。它的特點是以銀的微粒形成黑色影像。黑白照相膠片和像紙、各種X射線膠片、黑白電影膠片、印刷片等均屬此類。
彩色膠片:利用減色法形成彩色。依成像原理的不同,有成色劑多層彩色片、染料銀漂白彩色片、染料轉印法彩色片及染料擴散轉移法彩色片。
C. 什麼是電影膠片片比
將感光乳劑塗布在透明柔韌的片基上製成的感光材料,包括電影攝影用的負片、印拷貝用的正片、復制用的中間片和錄音用的聲帶片等。這些膠片的結構大體相同,都由能感光的鹵化銀明膠乳劑層和支持它的片基層兩大部分組成。
電影問世初期的片基是用硝酸纖維酯製造的,其成分與火葯棉近似,極易燃燒。1923年研究成功了醋酸安全片基,之後便逐漸取代了硝酸片基。醋酸片基在成分上幾經改進,其中的三醋酸片基性能較好。50年代以後,硝酸片基完全停止了生產。
感光乳劑的主要成分為懸浮於明膠中的鹵化銀。因明膠不但可使鹵化銀懸浮、不沉澱,而且本身含有敏化物質,能增加乳劑對光的敏感性,使膠片有較高的以滿足拍攝電影的要求。鹵化銀本身只對400~500毫微米波長的藍紫光線敏感,拍攝出的影像與人眼所見各種顏色的明亮程度不大相同,被稱為色盲片。1873年德國人H.W.沃格爾發現染料可以擴展鹵化銀的感光范圍,於是生產出了既能感藍紫光也能感綠光的正色片。1906年以後,各類菁染料相繼出現,使膠片的感光范圍愈來愈向長波方向發展,研製出了對可見光全都敏感的全色片。此外,隨著感光范圍向紅外區的發展,紅外片也隨之誕生。紅外片主要用於和特技、特殊攝影。拍攝電影用的黑白片一般均為全色片,用於印製黑白電影拷貝的一般均為色盲片。
盡管用全色片攝影時能使各種顏色的層次分明,給藝術創作帶來很多便利,但黑白電影表現出來的影調,只能是深淺不同的灰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表現絢麗多彩的大自然的要求。於是,許多物理學家、化學家以及攝影科技工作者,紛紛對彩色攝影方法進行研究。
攝影史中出現的彩色攝影方法多達數百種,但從原理上講不外以下兩大類:一類是由不同比例的紅、綠、藍三原色光相加,得到各種顏色以至白色,所以叫做加色法。另一類是從白光中減去不同比例的紅、綠、藍三原色而得到各種深淺不同的色彩以至黑色,故稱為減色法。它們都是建立在1861年J.C.麥克斯韋提出的視覺三原色理論的基礎上的。該理論認為人的視覺器官只分別對紅綠藍三原色光敏感。紅綠兩敏感單元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黃色感覺;藍、綠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青色感覺;紅、藍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品紅色感覺。因此,紅綠藍被稱為三原色,而黃、品紅、 青分別為藍、綠、紅的補色,稱為三補色,也稱減原色。
彩色電影的攝制採用的是減色法彩色膠片。最早成功的減色法彩色電影要推1927年問世的特藝色,由於拷貝的製作採用染料轉印法,故又稱,發明人為H.T.卡爾馬斯博士。按照這種方法,用一台比較復雜的分光束攝影機同時拍攝成 3條分別感受紅、綠、藍光的底片,然後從這些底片印製出 3條浮雕模片,分別染以青、品紅、黃三補色染料,再疊印在一條空白片上,即成為放映用的彩色拷貝(見)。
80年代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彩色電影膠片都是減色法多層片。這種膠片將分別感受紅、綠、藍三原色光的三層乳劑疊塗在同一片基上,經攝影曝光、沖洗後即可得到彩色影像(見)。
電影膠片的構造 由片基和感光乳劑兩個主要部分組成。此外,還有塗在乳劑層表面、防止外力致傷的保護層,塗在乳劑與片基之間促使兩者粘合的底層以及塗在背面起防光暈、防靜電和防捲曲的背面層。
片基 80年代電影膠片大多採用三醋酸片基,它由醋酐作用於短棉絨製成。此外,加有能改進塑性的增塑劑(如磷酸三苯)以增加片基的柔韌性。三醋酸片基不易燃燒,屬於安全片基,具有透光率高,抗張強度較好和電阻率較低等優點,是一種較理想的片基材料。但由於它存在著吸濕性較強、收縮率和脆性較大的缺點,還不能充分滿足影片對機械強度和幾何尺寸穩定性的要求。因此,人們在尋求更為理想的片基材料。聚酯和聚碳酸酯是兩種新型片基材料。聚酯又叫滌綸,是對苯二甲酸和甲醇進行酯化反應之後,再和乙二醇進行酯交換生成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最後經縮聚反應而成的。它製成的片基強度大、柔韌性好、吸水膨脹率小,所以耐磨、耐折、尺寸穩定。它還可做成較薄的片基,以減縮膠片的重量和體積,這種片基特別適用於需多次放映的拷貝片和需長期保存的資料片。用聚碳酸酯造成的片基與用聚酯造成的片基具有大體相同的機械性能。[]
感光乳劑層 乳劑層的厚度約在10~25微米之間,只佔膠片厚度的六分之一左右,但卻是膠片的核心部分,決定著膠片的感光性能。它含有感光劑、支持劑、增感劑及補加劑等四類物質。
感光劑。百餘年來,攝影都以鹵化銀為感光劑。所用的鹵化銀包括氯化銀、溴化銀及碘化銀三種,均在乳劑制備時由硝酸銀和可溶鹵化物在明膠中反應生成。其中溴化銀感光最快,碘化銀本身感光很慢,但在乳劑中加入占溴化銀含量1~3%的碘化銀,就能較大幅度地提高感光度和反差。溴化銀和碘化銀合用的乳劑,叫溴碘乳劑,多用於制備感光快的膠片。氯化銀感光也很慢,常和溴化銀合用製造低感光度的材料。鹵化銀的感光作用,可以溴化銀為代表,用下式表示:
[s00003]
溴化銀晶體受光子沖擊後放出光電子和溴原子,帶正電的格間銀離子被該電子中和成為銀原子;銀原子聚集在溴化銀晶體上有缺陷或位錯的地方,聚夠一定數目後,便可形成顯影中心。許多這樣的顯影中心,組成看不見的潛影,它們在顯影過程中起著促進顯影的作用,使感了光的溴化銀顆粒全部還原為銀,形成可見影像。
鹵化銀是以單個晶體為單位進行感光的,一般說來晶體的受光面積愈大,接受光子的機會愈多,形成顯影中心的可能性也愈大。因此,感光速度快的膠片,乳劑中所含鹵化銀晶體較大,顯影後影像的顆粒較粗。隨著乳劑製造技術的改進,試驗成功了通過改變晶體結構、化學增感、光學增感來提高乳劑感光度的方法,因此可以不靠增大晶體的尺寸而製得高感光度的膠片。
支持劑。在制備乳劑過程中,需要一種膠體,使可溶的鹵化物與硝酸銀在其中反應,並使生成的鹵化銀懸浮其中而不發生沉澱和聚結現象。具有這種作用的膠體稱為支持劑。自1871年英國人R.L.馬多克斯發現用明膠制備的照相干板具有許多優越性以來,一直採用明膠作為制備照相乳劑的支持劑。明膠又名凝膠,是從動物的皮和骨中提煉出的上等膠。它的優點是有增感作用:明膠中含有一些微量的化學物質,在乳劑的制備過程中,直接參與有利於提高感光效率的化學反應。因此所製成的乳劑比用其他支持劑製成的乳劑感光度要高得多。它還有易熔易凝的物理特性,為制備乳劑過程的工藝處理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1%以上濃度的明膠水溶液,在室溫下即可凝結成「凍」,稱為「凝膠態」;升高溫度則熔為液體,稱為「熔膠態」;把水分蒸發後,則成為固體,可以叫做「干膠態」。在制備乳劑過程中,隨著工藝的進程,需要不同的膠態。如乳化和塗布時,需要熔膠態;在洗除乳劑中不感光的鹽類時,則要求凝膠態;製成的膠片成品則需要干膠態。在明膠中加入適當的堅膜劑如甲醛,可以提高它的熔點,防止在加工過程中過度膨脹和軟化。採用高聚物接枝明膠技術,把一些高分子化合物接在明膠分子上,使它的熔點大為提高,可以為高溫快速的加工工藝創造條件。明膠雖有上述的許多優點,但也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即它是用動物的皮和骨製成的,其化學成分隨動物的種類和生活史的不同而變化,用它作為支持劑製造的膠片性能不一致。因此有人試圖用高分子化合物來代替明膠。但還未能成功。
增感劑。分光學增感劑和化學增感劑兩類。光學增感劑是在乳劑中加入微量的增感染料而成的。由於染料被吸附於鹵化銀表面,擴大了吸收色光的范圍,因而擴大了感色性,提高了感光度。應用最多的增感染料是菁類,屬鹼性染料。第一個被用來製造全色片的菁類染料是頻那菁醇,它的感光范圍可到 640毫微米。現在已制出能感1300毫微米以上的感紅外乳劑了,但一般紅外片的感光范圍只增感到750~850毫微米。光學增感劑不僅能製造出各種不同感色性的黑白片,為攝影中運用各色濾光片以獲得各種藝術效果提供了可能性,更重要的是為各種彩色攝影法奠定了不可缺少的基礎。化學增感劑能提高鹵化銀本身對光的敏感性而不擴展其感色范圍。常用的化學增感劑有含硫化合物(如硫代硫酸鈉及硫脲)及重金屬鹽類(如硫氯酸金),分別稱為硫增感和金增感。化學增感劑的作用在於形成或擴大鹵化銀晶體上的感光中心,使乳劑接受較少的光子便可被顯影。所謂感光中心是鹵化銀晶體上由銀或其他雜質組成的微斑,或鹵化銀晶體本身的缺陷,這些微斑或缺陷可以把曝光時產生的銀集中在它上面。當它大到一定程度時,即成為促使該顆粒顯影的顯影中心。
成色劑。在常用彩色片的三層乳劑中還需分別加入能產生黃、品紅、青三種染料的成色劑。它們本身不是染料,但在彩色顯影過程中與顯影劑的氧化物偶合而生成各層所需要的染料(見)。
乳劑層中,除了含有上述四種成分外,還含有防止灰霧增長、保持乳劑性能穩定的穩定劑;防止乳劑發霉的防腐劑;提高乳劑熔點的堅膜劑以及一定量的濕潤劑和防止增感染料被空氣氧化的抗氧化劑。所有這些物質,在乳劑製造中統稱為補加劑。
電影膠片的類型及要求 膠片類型 電影膠片可分為黑白片和彩色片兩大類,它們又按不同的用途分為以下各種類型。
負片(顯影後稱底片)。這類膠片具有感光度高、寬容度大、感色性全和防光暈措施強等特點。負片是在各種亮度不同的照明條件下攝影用的,隨著照明條件和被攝對象的不同,對膠片感光度的要求也不相同。現有的電影負片可分為快速片、中速片和慢速片三種。中速片的感光度在ISO100度左右,這種膠片的影像質量較好,內、外景均可採用,是用途最廣的一個片種。快速片的感光度常在ISO400度左右,適於在較暗的環境下或內景拍攝使用,它的顆粒度比中速片稍粗,但其影像質量仍能令人滿意。慢速片一般用於外景攝影,有時用以拍攝人像,其感光度在ISO50度以下,顆粒較細,影像質量很好。一般外景所形成的光學影像的亮度范圍為1:32或1:64,負片的寬容度除了能容納這個亮度范圍外,還需留有一定的餘地,以防止曝光誤差造成的影像質量低劣,因此,一般負片的至少為 1.8(對數位),最好為2.1,即能容納的亮度范圍為1:128。
現代黑白電影負片均為全色片,彩色片也都是全色性的,是由紅、綠、藍三個感光層組合起來的,可感受全部可見光。彩色片對三層乳劑的感色范圍有比較嚴格的要求,以便獲得優美的色彩。彩色負片分日光型和燈光型兩種。前者的平衡色溫是5500開,後者為3200開。電影負片一般多為燈光型,在日光下攝影時,需加橙色濾光片,以濾去大部分的藍光和部分綠光,使光接近燈光的光譜成分。照相用的負片多為日光型,因為一般在戶外日光下拍照片的機會更多。
為了保持負片有較好的清晰度和防止光暈,所有的負片均需採取有效的防光暈措施。黑白負片多將片基染成淺色,彩色片則在背面塗以深色染料或碳黑,或在片基與乳劑之間塗棕色膠體銀。
正片。特點是反差大、灰霧小、顆粒細、不要求高感光度。為了保持放映拷貝有正確的影調還原,正片需要有較高的反差系數,以彌補底片反差的不足。為了保證放映在銀幕上的影像明朗,正片不能有明顯的灰霧。
中間片。指在製作大量拷貝時供製作所用的膠片。這類膠片具有顆粒細、解析度高、清晰度好、有足夠寬容度等特點。為了保證高清晰度,在這類膠片的乳劑層中常加入吸光染料以減少光滲現象,還加碳黑防光暈層和對片基染色以防止產生光暈。彩色中間片的反差系數均為 1.0,目的是使所做出的翻底片與原底能保持相同的反差。
反轉片。是一種在拍攝後能直接沖洗成正像的膠片。由於不需印製拷貝就可以直接放映,故多用於16毫米新聞電影、電視新聞及幻燈片的製作。反轉片也可用於從原底直接翻製成翻底片,由於減少了一道翻正工序,製成的翻底的色彩及清晰度都較好。還有一種彩色反轉拷貝片,專用以從16毫米反轉原片印製放映拷貝。
供拍攝使用的反轉片需兼備負片和正片兩方面的特性。具有感光度與負片相當、 反差比負片高、灰霧小、感色性全等特點。為了有效地防止光暈,16毫米反轉片多在片基與乳劑層之間塗以棕色膠體銀層以徹底阻止光線由乳劑面射達片基。
聲帶片。供錄制或轉錄光學聲帶之用。它具有反差大、顆粒細、清晰度和分辨力高等特點。
膠片的幾何尺寸 為適應不同規格影片的要求,電影膠片的幾何尺寸也有所不同。國際上通用的影片寬度有70、65、35、16和8毫米5種規格。此外,中國還有一種寬度為8.75毫米的小型影片,是1965年文化部為適應山區和邊遠地區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定的一種輕便片型在上述的各種片型中,35毫米的膠片是使用最廣的標准片寬的膠片,除了用以大量製作畫幅高寬比為1:1.37的普通尺寸的影片外,還用以製作變形和遮幅寬銀幕電影。70毫米的膠片,畫幅大,銀幕亮度和清晰度都較好,專門用以製作大幕或巨幕電影。65毫米的膠片是國際標准所規定的一種負片,專用以印製70毫米拷貝。16毫米的膠片多用於拍攝教學和電視片,60年代以來,也有人用以攝制藝術片,直接或經放大成35毫米拷貝後供發行放映之用。 8毫米影片則主要為家庭娛樂或為人數較少的場合放映用。1965年國際上又採用了一種超 8毫米影片,它的寬度仍為 8毫米,只是改變了片孔的位置及縮小了片孔的面積,使膠片的利用率增大了50%,這種影片在60~70年代曾得到迅速發展。
為了保證影片在放映時畫面穩定,不發生抖動和晃動現象,對電影膠片幾何尺寸的要求非常嚴格;國際標准規定膠片寬度的精度為± 0.025毫米。對片孔縱向距離的規定更為嚴格,其誤差不能大於0.01毫米。
膠片的保存 膠片的化學活性很強,在保存過程中會逐漸變質,並且易受環境溫度、濕度、有害氣體及放射性物質的影響而加速老化。彩色膠片有三層乳劑,保存過程中三層性能變化不一致會嚴重影響色彩平衡,因此對保存條件的要求更為嚴格。
未感光的膠片在使用前應一直保存在原封裝的片袋和片盒內,以防止環境濕度改變對它的不良影響。對於保存期限不超過6個月的膠片,應在13℃以下保存。如保存時間超過 6個月則需在-18~-23℃條件下保存。環境的相對濕度應在70%以下。一般相對濕度以15~30%為最好。封存的生膠片從冷藏庫中取出後,在打開片盒之前,需先將它放置於室溫下,待其溫度徐徐上升到室溫後方可打開,以免膠片上會有水分凝出。
60年代磁性錄像開始盛行以後,人們曾擔心過傳統鹵化銀膠片的前途。因為磁帶不需要後期加工並可反復使用,因而相對於鹵化銀膠片而言有很大優勢。但磁性錄像的清晰度尚待突破,而電影膠片的性能卻隨著新型成色劑的涌現和乳劑製作技術的飛躍發展有了長足進步。它在感光度數倍提高的同時,不但保持了良好的顆粒性,而且進一步改善了影像的清晰度和色牢度。在民用彩色負片已達到ISO3200度超高速的今天,電影膠片突破ISO1000度大關的日子已為期不遠。它的問世,將為電影藝術的創作提供更自由、更廣闊的天地。
D. 拍出來的照片是黑白和彩色的取決於什麼膠卷還是相機
肯定是膠卷,黑白的膠卷拍不出彩色的相片,但是彩色的膠卷可以洗出黑白的相片。
E. 我想問,電影和電視劇都是用膠卷么 又或者專業的解釋下什麽拍攝手法成本最高,效果最好。
現在除了個別導演的愛好,已經很少人用膠卷拍電影了。很久很久以前,電影和電視拍攝都是用膠卷的,因為成本問題,後來電視拍攝逐漸採用了高分辨錄像帶拍攝,而電影仍舊採用膠卷,因為在當時的技術環境下,膠卷是最好而且解析度是最高但價格最貴,只有電影工業可以承受,電視劇承受不起。再後來,就都換數碼拍攝了,因為數碼方便,還省了膠卷轉化數字信號的問題,方便後期製作。
如果說單純的拍攝成本高,肯定是膠片拍攝,早上、上午、中午、午後、下午、黃昏、晚上、屋裡、水下......不同的場景需要用不同的膠片才有好效果,這裡面都是錢,你也永遠無法估計演員會NG多少次,每NG一個鏡頭損失的就是一段段廢膠片。而一部90分鍾的電影,每秒24幀膠卷畫面,需要126900幀,一盤電影膠卷大約500幀,需要260盤膠卷,總長度大約3~4公里,按富士VIVID ISO250膠卷市場價大約1000人民幣一盤,總開支大約26萬。這個是估算的價格,不同環境需要用不同ISO的膠卷,不同ISO的膠卷費用不同,所以價格應該超過30萬,而且是不計算損耗的價格,理想的損耗通常是片長的兩倍以上,也就是計算了最低損耗的話膠卷開支接近90萬。再就是膠片要轉化為數字信號進入後期,要保證最好的質量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成本,有可能逐幀逐幀的高解析度掃描,例如電分掃描,一幀畫面電分為4K解析度大約200~400M左右,每M大約5毛成本,126900幀全部電分數字化得多錢?最少1200萬!
F. 膠卷膠片的區別
在攝影術語里,膠卷與膠片指的都是同一樣東西。
膠卷又叫膠片、底片、菲林,是一種成像器材。廣泛應用的膠卷是將鹵化銀塗抹在聚乙酸酯片基上,此種底片為軟性,捲成整卷方便使用。當有光線照射到鹵化銀上時,鹵化銀轉變為黑色的銀,經顯影工藝後固定於片基,成為我們常見到黑白負片。彩色負片則塗抹了三層鹵化銀以表現三原色。除了負片之外還有正片及一次成像底片等等。
G. 什麼樣的膠卷好,膠卷的好壞怎麼分400度負片 135彩色。負片越高越好嗎,彩色呢
從使用的經驗來看,柯達對於人像還原比較好,富士適用於風景拍攝。
個人感覺柯達肉色表達豐富,富士冷調表達不錯,所以才有柯達人像,富士風景之說。
400負片和135彩色這兩個詞不知你為何放在一起來講。膠片分正/負片,常用的是負片,沖出來的底片顏色與實際色剛好相反,負片有彩色也有黑白。而用得少的正片,通常叫「反轉片」,沖出來後與電影膠片一樣或者與幻燈片一樣,直接用肉眼觀看或者放幻燈機上投影用。當然也能洗照片,理論上效果比負片好很多。
但現在普通負片洗照片都很少了,如果想洗反轉片,只有省會城市還保留著一點,不好找。
至於400度,也就是ISO400,感光度的意思。感光度越高,相同環境就能使用更高的快門速度,不管是數碼還是膠片機,原理都一樣的,如果你用過數碼單反,就不難理解ISO了。ISO高了雖然能得到高速快門,但噪點和顆粒都會產生。自己權衡利弊吧。
H. 普通膠卷和電影卷的區別
電影卷與常用卷的不同
A. 分裝方式不同
▲ 柯達5222電影卷碟片
我們常用的135、120膠卷一般按卷售賣,而電影膠卷則是按尺論價的,市面上能買到的電影卷大部分經由店家自行將碟片進行分裝,再按每卷36張裝入暗盒內,方便拍攝者使用。
B. 構成不同
相比普通彩負卷,電影卷多了一層炭黑層,炭黑層的作用一是用來防止光暈,二是電影機高速旋轉防止靜電電弧產生火花導致底片曝光。
C. 沖洗工藝不同
▲柯達D-76顯影粉
普通的彩色負片一般採用C-41工藝、黑白負片一般採用D-76工藝、彩色反轉片一般採用E-6工藝。
而電影卷的彩色負片則採用ECN-2工藝沖洗,使用C-41沖洗時需多一步前浴、水洗的步驟,否則會污染顯影液。黑白、反轉電影卷則可按常用卷的沖洗工藝。
#不同膠卷之間的特性,受所用器材、前期拍攝環境(色溫/光源/曝光等)、中期沖洗工藝、後期掃描輸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需親自摸索調試方能了解一二,在此不做累述。
I. 黑白膠卷和彩色膠卷什麼區別是黑白膠卷拍出來的照片是黑白的
請樓主參考: 菲林可分為彩色菲林和詬誶菲林彩色菲林又可分為彩色負片和彩色反轉片我們平常用得最多的是彩色負片用它拍攝最終是為了用來印放彩色照片
J. 彩色膠卷正片和負片有什麼區別一般市面上的是哪種
一般外面市場賣的都是負片。
1、定義不同
彩色負片,它經過沖洗後,負片(底片)上的顏色是原物體顏色的補色負像。彩色反轉片,即正片,它經過反轉沖洗工藝後,就能獲得和被攝物一樣的彩色正像。
2、色彩不同
彩色負片,在拍攝時受色溫和周圍環境的影響,造成底片偏色,但可以在照片製作中用不同濾色片子以校正。彩色反轉片,其色彩真實、鮮艷、飽滿。
3、感光度不同
彩色負片拍攝的感光寬容度比黑白膠片要小得多。彩色反轉片,拍攝時要求嚴格,感光寬容度甚小,要求曝光准確,如果曝光相差1/2倍,各種色彩與密度、層次都會受到明顯的影響。
(10)電影膠卷和彩色膠卷哪個好擴展閱讀:
反轉片的優勢
1、對初學者來說,因為反轉片是正面圖片效果圖,是比較合適的。也就是說你拍攝的效果和你看到的是一樣的。而負片則需要攝影師考慮圖片印出來的效果。反轉片真實的反映底片上的圖象效果。
2、反轉片有利於掃描。兩三年以後再回想一幅特定的景象,可能已經記不起來了,至少我是不能回想起來了。如果對顏色的精確度要求很高, 那麼還是用反轉片掃描比較好,因為在顏色的精確度上,反轉片比負片更具有優勢。
3、反轉片的顏色飽和度和對比度都比較高,使得圖片更加逼真,這對於低對比度景物尤其有用。
4、對大多數人來說,反轉片更容易保存, 而且占據空間相對比較小。
5、大多數出版物都用反轉片,而且很少考慮用負片發表。雖然有時候可能採用數碼或者掃描,其實這也是從負片到反轉片的轉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膠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