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致橡樹》的作者是哪個新詩流派的作家
《致橡樹》是舒婷創作於1977年3月的愛情詩。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作之一,作為新時期文學的發軔之作,《致橡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
❷ 舒婷的《致橡樹》裡面的「xiang」是「像」還是「象」
內容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痴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里。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的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彷彿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里: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年3月27日
這是最標准,最權威的答案。
❸ 電影《致橡樹》裡面有什麼歌
背景音樂是美國鼠譚
❹ 舒婷的《致橡樹》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一、詩人以橡樹為對象,表達了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
詩中的橡樹不是一個具體的對象,而是詩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徵。因此,這首詩一定程度上不是單純傾訴自己的熱烈愛情,而是要表達一種愛情的理想和信念,通過親切具體的形象來發揮,頗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詩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組合都代表了當時的詩歌新形式,具有開創性意義。另外,盡管詩歌採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詩的語言並非難懂晦澀,而是具有口語化的特徵,新奇中帶著一種清新的靈氣和微妙的暗示,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
二、附原文如下: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痴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籍;
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里。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像刀,像劍,也像戟,
我有我的紅碩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彷彿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里: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
三、作者簡介:
舒婷,中國女詩人,出生於福建龍海市石碼鎮,1969年下鄉插隊,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聯工作,從事專業寫作。主要著作有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散文集《心煙》等。舒婷崛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的中國詩壇,她和同代人北島、顧城、梁小斌等以迥異於前人的詩風,在中國詩壇上掀起了一股「朦朧詩」大潮。舒婷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樹》是朦朧詩潮的代表作之一。舒婷被詩歌評論界稱作「中國女性文學第一隻報春的燕子」。
❺ 《致橡樹》是哪個時期的課本讀物
《致橡樹》是七十年代的詩作,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作品。作者是舒婷。
❻ 「為什麼我的眼睛飽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這句是不是舒婷的《致橡樹》中的
不是,艾青的《我愛這土地》
❼ 什麼電影裡面提到過致橡樹這篇詩歌的
《相思樹》
主演: 吳秀波 浦蒲 孫淳 陳數 宋寧
類型: 內地 言情劇 現代劇 都市劇 生活劇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1994至2004年的十年間。大學畢業後的康凱為了給身為主持人的妻子尚潔一個安穩的生活,主動放棄了專業,開起了一個小餐館。但妻子因為遇人不淑,被一個現代詩人戲弄了感情而背負起沉重的心理包袱,最後因為無法面對誠實質朴的丈夫康凱和出生不久的孩子,跳樓自盡。蕭曉牧是一個從雲南來上海討生活的打工妹,她多年來一直在尋找著康凱。因為在她14歲時,她是騙得了康凱的捐助,才供弟弟曉撲讀完了大學,她是希望找到康凱去誠懇道歉,並還上康凱的錢以了卻自己的心願。當他看到康凱那麼疲憊不堪的生活狀態,沒敢對已經認不出自己的康凱貿然坦白,只是辭掉原來的工作,來到康凱的小飯館里打工,默默地支持這個心地善良的大哥。尚潔去世後,康凱因為不能忘懷前妻,而與對自己明顯有好感的曉牧保持著距離。曉牧對康凱的感情卻不僅僅是感恩,她在和康凱的接觸中,真實的感受到康凱對婚姻和家庭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對感情認真、執著。她深深地愛上了這個大哥。康凱把曉牧一直當妹妹看待,曉牧誤以為康凱只喜歡有大學學歷的女孩子,她為了能與康凱比肩,也為了回報當年康凱對自己的熱情資助,她克服重重困難,考上了名校的中文系。畢業後成為一家雜志社的編輯,但此時康凱因意外變故而入獄。為了不拖累曉牧,康凱想盡辦法與曉牧斷絕了往來。在曉牧情感失落的時候,雜志社主編叢原對她無論是事業上還是精神上都給予了強大的支持,曉牧卻依然不能忘懷康凱。成熟而大度的叢原,終於用熾烈的感情融化了曉牧內心的堅冰。此時,康凱卻出獄了。曉牧向叢原坦白了自己的愛情,叢原最後支持曉牧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但了解到曉牧情感生活現狀的康凱,卻為了成全曉牧和叢原,而躲避到美國紐約。多年後,在美國事業有成的康凱,得知曉牧依然與叢原保持著朋友和事業夥伴的關系,而獨身等待著他的歸來,終於決定將自己所有的資產捐獻給一個幫助國內貧困學生的基金,回到上海。此時曉牧也放棄了自己成功的傳媒事業,用積蓄收購了當年康凱因為經濟窘迫不得不放棄的那個小餐館。康凱和她並肩挑起了平淡朴實的人生。
❽ 舒婷的《致橡樹》是什麼時候哪個出版社出版的
1979年4月,《詩刊》,發表了舒婷的《致橡樹》還有《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詩歌,詳細介紹請參見:
http://..com/question/11843529.html
關於舒婷的內容在這篇文章的第四部分---關於「朧詩」裡面.
你還可以參考:
http://..com/question/4862360.html
希望以上對你有幫助!
❾ 名詞解釋:《致橡樹》
《致橡樹》是中國詩人舒婷1977年創作的一首當代詩歌。
這首詩共36行,前13行詩人用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鳥兒、泉源、險峰、日光、春雨六個形象,對傳統的愛情觀進行否定;14~36行正面抒寫了自己理想的愛情觀。
全詩通過整體象徵的藝術手法,用「木棉」對「橡樹」的內心獨白,熱情而坦誠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獨立又深情相對的愛情觀。 詩歌的章法及句法精心安排,使抒情與議論自然融合,使豐富細膩的感情帶有理性的光彩。
(9)致橡樹哪個電影里的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詩篇一開始用了兩個假設和六個否定性比喻,表達出了自己的愛情觀:她既不想高攀對方,借對方的顯赫來炫耀虛榮;也不想一廂情願地淹沒在對方的冷漠濃蔭下,獨唱那單戀的歌曲。
作為女性,她默認應該具有脈脈含情的體貼和溫柔,但又認為不能僅僅停留在這種狀態;她承認鋪墊和襯托能使對方的形象更加出眾和威武,但又覺得這仍不能代表愛情的全部。
為了對方,自己應奉獻出「日光」般的溫暖,應傾瀉出「春雨」般的情意。但她並不滿足於這些:「不,這些都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詩人鮮明地表示她必須和對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樹,我必須是樹且是同樣高大挺拔的樹;你站著,我也必須站著,且要平等地立於天地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