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競之王電影夜店插曲叫什麼
旋木 - 王菲
詞:楊學明
曲:袁惟仁
編曲:黃中嶽
擁有華麗的外表和絢爛的燈光
我是匹旋轉木馬身在這天堂
只為了滿足孩子的夢想
爬到我背上就帶你去翱翔
我忘了只能原地奔跑的那憂傷
我也忘了自己是永遠被鎖上
不管我能夠陪你有多長
至少能讓你幻想與我飛翔
賓士的木馬讓你忘了傷
在這一個供應歡笑的天堂
看著他們的羨慕眼光
不需放我在心上
旋轉的木馬沒有翅膀
但卻能夠帶著你到處飛翔
音樂停下來你將離場
我也只能這樣
我忘了只能原地奔跑的那憂傷
我也忘了自己是永遠被鎖上
不管我能夠陪你有多長
至少能讓你幻想與我飛翔
賓士的木馬讓你忘了傷
在這一個供應歡笑的天堂
看著他們的羨慕眼光
不需放我在心上
旋轉的木馬沒有翅膀
但卻能夠帶著你到處飛翔
音樂停下來你將離場
我也只能這樣
賓士的木馬讓你忘了傷
在這一個供應歡笑的天堂
看著他們的羨慕眼光
不需放我在心上
旋轉的木馬沒有翅膀
但卻能夠帶著你到處飛翔
音樂停下來你將離場
我也只能這樣
⑵ 微電影里提的搖滾樂隊名字
微電影一般致敬的差不多都是BEYOND ,整理了一些希望對你有幫助。
隊名稱:Beyond樂隊成員:黃家強、葉世榮、黃貫中 、黃家駒(已故)
組建時間:1983年專輯:《光輝歲月》《Together》《大地》《再見理想》等
無論什麼時候提起Beyond,你都會很自然地換一個相對比較尊重、帶一些敬意的語氣。無論在哪個城市的KTV,他的歌曲都是一群人很快獲得認同的方式——你簡直可以放心,在真正用耳朵聽音樂的人群里,絕大多數的人都可以與你齊聲高歌。
樂隊名稱:黑豹樂隊 樂隊成員: 李彤、秦勇、王文傑、馮小波、趙明義
組建時間:1987年 專輯: 《黑豹》 《光芒之神》《無事無非》等
黑豹樂隊,是中國POP METAL音樂的開山鼻祖。樂隊憑借其首張專輯一舉成名,其幾百萬張的彗星專輯銷量也使該樂隊成為世界上專輯銷量最多的華人搖滾樂隊。
樂隊名稱:唐朝樂隊樂隊成員:丁武、趙年、張炬(已故)、劉義軍
組建時間:1988年專輯:《唐朝》《演義》《唐朝樂隊最後的晚餐》
無需重復說明【唐朝】的歷史,這支命運多殛的超級樂隊以一張經典專輯豎起中國搖滾大旗,也以悲壯的起起落落牽動人心
樂隊名稱:零點樂隊樂隊成員:周曉歐、大毛、王笑冬、朝洛蒙、二毛
組建時間:1989年專輯:《永恆的起點》《零點零分零秒》《沒有什麼不可以》
成立於1989年的零點樂隊,無疑是中國內地最重要的一支主流樂隊。12年以來,集創作、演奏、唱片及現場優勢於一身的零點樂隊,始終堅持自己的音樂初衷,不僅是中國搖滾樂勢力中的一份中堅力量,也是流行樂陣營中不可取代的一脈分支。
樂隊名稱:超載樂隊 樂隊成員:高旗、李延亮、韓鴻賓、王瀾、歐洋
組建時間:1991年 專輯:《超載》《魔幻藍天》《生命是一次奇遇》《現在到永遠》
高旗,出生於北京。"超載"樂隊主唱兼團長。18歲的時候自己組了一個名為呼吸的樂團,約組了兩年就解散了,之後於1991年成立了超載樂團,開始了十幾年的搖滾樂團的生活,包括呼吸樂團在內,迄今共推出了四張專輯。
樂隊名稱:新褲子 樂隊成員:彭磊、李燕飛、龐寬、劉葆
組建時間:1996年 專輯:《新褲子》《Disco Girl》《我們是自動的》
新褲子,這支1997年出道的樂隊無論從音樂還是造型上一直以其特有的時尚氣息走在年輕一代的潮流巔峰。樂隊上一張專輯的風格已經從那股褪色的朋克大潮中漸漸淡出,轉而以流暢的吉他流行曲與充滿旋律感的合成器作為創作的構架,在此基礎上奏出一首首色彩鮮明的New Wave曲目。可見,在不斷嘗試中的不斷變化成為樂隊創作的理念之一。這一點在專輯《我們是自動的》當中有相當的展現。
樂隊名稱:五月天 樂隊成員:阿信,怪獸、石頭,瑪莎
組建時間:1997年 專輯:《時光機》《愛情萬歲》
五月天這個樂團在1997年青年節成立,發源於台灣台北市。是由五個師大附中學生組成,現在分別就讀不同的大學。
樂隊名稱:跳房子 樂隊成員:田原 、李濤、劉利敏
組建時間:2001年 專輯:《A Wishful Way》
自「跳房子」樂隊首張全英文大碟《A Wishful Way》推出以來,即已受到最眾多的矚目,人們所關注的已不僅是這支樂隊年僅17歲的女聲主唱田原的特殊身份,跳房子已經用它的藝術魅力和獨特氣質感染了眾多聽眾,而且,更有世界排名第一DJ Paul Oakenfold驚嘆「這是中國最好的新女孩」,並破天荒的選定這支中國樂隊的作品放入他即將發表的下一張專輯。
樂隊名稱:漂亮親戚 樂隊成員:夏冬 、李曉浩 、肖晗
組建時間:2002年 專輯:《隱藏的和諧》
2003年的中國,又有女孩出來唱英文歌了。她的名字叫夏冬。率真而清純的臉龐,透著一股自由的靈氣。她的樂隊名字叫做「SMARTKIN」——「漂亮親戚」。漂亮親戚(Smart Kin)樂隊於2002年初成立於武漢。樂隊成員分別來自活躍在武漢的一些地下搖滾樂隊中。首張全英文專輯名字叫做《Hidden Harmony》(隱藏的和諧)
樂隊名稱:信樂團 樂隊成員: 信、志群、曉華、 Tomi、Micheal
組建時間:2002年 專輯:《天高地厚》 《海闊天空》
2003年金曲獎最佳樂隊提名,信樂團的最新國語專輯在美國進行錄音及製作,堅持他們一貫的搖滾本色,今次更加入如電音、hard core及流行抒情等不同的音樂元素。對信樂團來說,未來的路還很漫長,他們不但在表演實力上不斷努力,同時也在創作上更加專注,希望每一次的出擊,都可以有最新的作品呈現給歌迷,在創作與演出雙管並進之下,表現出樂團的生命力。
⑶ 混沌之王的基本資料
中文譯名:混沌之王
日文名稱:カオス王
英文名稱:Chaosking
類型:機械型 病毒種 究極體
名字來源:chaos(混沌,混亂)+king(王者,皇帝)
適應領域:ME(鋼鐵帝國)DA(黑暗區域)NSo(噩夢軍團)
資料:曾經支配法易路島的最強的數碼暴龍。紅色無限龍獸的姿態,率領手下的「混沌三將軍」。混沌之王與它的手下們去破壞法易路島並將其改造成混沌基地,再入侵其它地方。必殺技是從背部的雙重終弩級大炮中發射出擁有十個核彈威力的導彈『混沌碎魂炮』。得意技是利用左手發出強勁的爪擊『混沌絕滅爪』、右手發出的『混沌渦輪爪』和從背部發射出的能控制敵人的『種族控制齒輪』和能分別使敵方燒傷、凍結、中毒的『炎魔彈』、『冰凌擊』和『毒龍鑽』。
⑷ 混沌之王的介紹
混沌之王曾經支配法易路島的最強的數碼暴龍。紅色無限龍獸的姿態,率領手下的「混沌三將軍」。
⑸ 求一部大學校園音樂電影的名字,主角是四個男孩在學校組建了一個樂隊,結尾是成年的他們在船上開演唱會。
《怒放2013》現更名為《怒放之青春再見》
嚴寬的戲份不多
導演是盧庚戌,從樂隊主唱到電影導演,他顯然會說一個關於音樂的青春故事
⑹ 出演韓國電影<朋友>1的裡面那個女的是誰,就是剛開始說啥是啥樂隊的主唱,頭發到肩,劉海遮住右眼的
姓名:金浦勁
出生日期:1976年4月3日
出生地點:韓國釜山
地區:韓國
血型: A型
身高:170 厘米
體重:47 公斤
1998年金浦勁出演鄭智英導演的《naked being》而進入韓國電影節,2001年她在里程碑似的影片《朋友》中出演了讓相澤(徐泰和 飾)和東洙(張東健 飾)同時一見鍾情的高中生樂隊「彩虹」的主唱珍淑,演技獲得了到位和有力的評價。之後她出演的主要是《清風明月》、《驚魂歷險》、《Wonderful Day》之類的聲勢浩大的作品而被戲稱為大片的專用女演員,2004年則在影片《我的小小新娘》中扮演了喜歡尚民(金來沅 飾)、嫉妒寶恩(文根英飾)的尚民的前輩智秀,展現了不同以往的面貌。2007年初金浦勁除了有一部描寫一個女子徘徊在兩個男人之間的影片《夏天結束之前》上映之外,還在MBC電視台推出的周末特輯劇韓版《白色巨塔》中扮演了主人公天才外科醫生張俊赫的情人。
⑺ 介紹一下甲殼蟲樂隊,約翰不用說了。
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又譯甲克蟲樂隊)毫無疑問是流行音樂界歷史上最偉大,最有影響力,擁有最多歌迷,最為成功的樂隊。披頭士樂隊對於流行音樂的革命性的發展與影響力無人可出其右,對於世界范圍內搖滾樂的發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影響了自60年代以後的數代搖滾樂隊的音樂和思想,直接影響了搖滾樂的變革和發展,在英國,披頭士樂隊更是影響了60年代至今幾乎每一支樂隊的形成和發展。而樂隊中四名偉大的音樂家,特別是約翰·列儂(John Lennon)和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對於世界各個角落的後輩搖滾歌手及音樂創作者們的影響持續至今。披頭士樂隊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引領了轟轟烈烈的,被美國稱為「英國入侵(British Invasion)」的音樂文化入侵浪潮,從根本上沖擊了美國音樂的基礎,徹底埋葬了「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的王朝,統治了美國唱片市場,並影響了此後美國本土流行音樂的發展道路,對於美國唱片工業沖擊形成的影響,時至四十年後的今天仍能找到遺留的痕跡。
雖然從成立到解散,披頭士樂隊僅僅存在了十年的時間,但是樂隊作為一個音樂文化的革命者,他們不僅擁有世界上最高,而且令後人難以企及的唱片銷售紀錄,而且他們的文化影響力也早已超過了其藝術的本身。披頭士樂隊在這幾十年的時間里,早已成為了流行音樂和流行文化的標志,同時也成為了英國文化和英國歷史的一個商標,他們中的成員也有被英國女王加封晉爵。披頭士樂隊引領了六、七十年代世界各個國家的流行文化方向,成為時尚流行的風向標,關於披頭士樂隊的任何東西全部都成為了最具文化內涵的商品,而披頭士樂隊曾經使用過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以驚人的天價來拍賣。披頭士樂隊除了不計其數的登上各種雜志的封面以外,還經常登上世界多個國家的郵票和明信片等紀念品,他們擁有不計其數的相關主題博物館和紀錄片,電影等相關文化資料儲存組織。除此以外,在世界上至今仍擁有大量的披頭士樂隊成員的職業模仿者,以及專業組織和評判模仿大賽的機構和組織。披頭士樂隊以及披頭士文化早已成為人類在20世紀文化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被永遠銘刻,他們作為上個世紀流行文化的商標,從未受到任何的挑戰。
回溯披頭士樂隊的形成、發展以及他們數不勝數的光輝成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最初,這支神話般樂隊的開始是從英國名城利物浦開始的。早在披頭士樂隊錄制專輯轟動世界的五六年之前,這支看起來和其他無名樂隊並沒有太多區別的音樂團體就已經開始了他們傳奇般的經歷。在20世紀50年代,英國流行起了噪音爵士樂,當時只有十幾歲的約翰·列儂(出生於1940年10月9日,1980年12月8日在美國紐約遇刺身亡)就是當時追逐潮流的一個叛逆青年,1956年,16歲的約翰·列儂在利物浦一處教堂里結識了小他兩歲的保羅·麥卡特尼(出生於1942年6月18日),兩人都給對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流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雙子星走在了一起。1957年3月,正在高中讀書的列儂購買了一把吉他,並且在高中校園里組建了一支名叫Quarrymen的噪音爵士樂隊,樂隊的名字來源於他們的學校Quarry Bank高中。保羅·麥卡特尼馬上就加入了列儂的這支樂隊擔任另外一名吉他手,不久之後麥卡特尼的好朋友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出生於1943年2月25日,2001年11月29日在美國洛杉磯因惡性腦腫瘤去世)也加入了樂隊成為了第三名吉他手,與此同時也陸續的有其他樂手臨時性加入並退出這支高中校園里的樂隊,其中留隊時間較長的是樂隊的鼓手柯林·漢頓(Colin Hanton)他於1957年加入,於1958年退出。最終,約翰·列儂,保羅·麥卡特尼和喬治·哈里森這三名利物浦吉他手在50年代末構成了Quarrymen樂隊的核心穩定陣容。
1960年3月,約翰·列儂的大學同學兼好友,才華橫溢的貝斯手斯圖亞特·蘇茨里費(Stuart Sutcliffe,出生於1940年6月23日,1962年4月10日因突發型腦出血病逝)加入了Quarrymen樂隊,同時他建議樂隊更名為甲殼蟲樂隊(the Beetles),1960年夏天,Quarrymen樂隊把名字變更為銀色披頭士樂隊(the Silver Beatles),一直缺乏固定鼓手的樂隊也找到了合適的鼓手彼德·貝斯特(Pete Best,1941年11月24日出生在印度Madras市)加入,同年8月份,樂隊正式定名為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隨後披頭士樂隊前往聯邦德國的漢堡作為樂隊在歐洲的起點,但是漢堡的經歷卻為披頭士樂隊潑了一頭冷水。在漢堡,劈頭士樂隊雖然非常成功的在當地的一些俱樂部站住了腳,並且成為了當地一支小有名氣且頗受歡迎的樂隊,但是在1960年末,由於喬治·哈里森尚未成年,所以他們被西德方面遣送出境,披頭士樂隊再次回到了英國的利物浦,但是樂隊通過在利物浦的一些演出漸漸成為了當地較為知名的小樂隊。
1961年3月份,披頭士樂隊再次回到了德國的漢堡,去作為漢堡歌星托尼·謝里丹(Tony Sheridan)的後備樂隊來參與專輯的錄制工作,在此期間披頭士樂隊也創作了一些歌曲,但是沒有被發表,不過這些音樂在披頭士樂隊成名之後陸續的被發行,這些早期作品證明了他們從這時開始就已經開始展現自身的才華了。與此同時,披頭士樂隊在利物浦的事業發展則日漸輝煌,在當地的俱樂部和酒吧的演出使他們漸漸從一支地下樂隊逐漸的走向當地音樂文化的前台,在利物浦和默西塞德郡(Merseyside)地區,披頭士樂隊已經擁有了大量的忠實的歌迷和聽眾群體,而他們在卡文俱樂部(Cavern Club)經常性的演出表演早已成為了流行音樂界的一個傳奇,整個1961年,披頭士樂隊的一系列活動為他們日後的成功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但是同樣在1961年,樂隊的貝斯手斯圖亞特·蘇茨里費卻重新回到了大學校園去完成他的學業,保羅·麥卡特尼轉而成為了樂隊新的貝斯手,喬治·哈里森成為了主吉他手,約翰·列儂擔任節奏吉他,彼德·貝斯特擔任鼓手,但同時他們在演唱和表演的時候又經常互換和演奏其他各種樂器,而每個人幾乎都是樂隊的主唱歌手。
在1961年,披頭士樂隊在利物浦演出和表演的過程中,樂隊從最初時候的僅演唱翻唱曲目,到後來樂隊成員自行創作歌曲,特別是約翰·列儂和保羅·麥卡特尼兩個人相互合作創作了大量在日後膾炙人口的歌曲,同時他們也開始了自己音樂風格的探索,從最初的噪音爵士樂,到逐漸從民謠,布魯斯,R&B音樂和搖滾音樂中汲取精華加以融合,形成自己的風格,同時開始了在各種樂器演奏技巧並將其融入樂隊音樂的摸索。同是在這一年,披頭士樂隊的忠實歌迷,樂隊前貝斯手蘇茨里費的女朋友Astrid Kirchherr突發奇想,讓樂隊的所有成員全部把頭發剪成拖把頭一樣的發型,這一起怪誕的想法變成了現實,這一發型也成為了披頭士樂隊成名以後的商標之一,並且帶動了後來的流行方向。不過並不是樂隊每一名成員都非常樂意把頭發剪成拖把頭一樣的發型,樂隊的鼓手貝斯特就特例獨行的留著和樂隊其他成員完全不同的發型。1961年底,披頭士樂隊的巨大潛力被利物浦的唱片店老闆布萊恩·愛潑斯坦(Brian Epstein,生於1934年9月19日,1967年8月27日由於吸毒過量死於倫敦的家中)所發現,並且在不久之後成為了披頭士樂隊的經理人,他成功的運作即將把披頭士樂隊帶上世界音樂的顛峰。
1962年1月1日,披頭士樂隊前往Decca Records唱片公司試音,但是最終被唱片公司管理人員邁克·史密斯(Mike Smith)回絕,並且聲稱,吉他樂隊已經沒前途了。此前他們已經被多家唱片公司所拒絕,但是在愛潑斯坦的帶領下,披頭士樂隊再次前往百代(EMI)唱片公司的下屬Parlophone公司碰運氣,經過試音之後,唱片公司製作人喬治·馬丁(George Martin)在1962年5月9日和披頭士樂隊正式簽約。除了忙於和唱片公司的簽約談判,披頭士樂隊還繼續在德國和英國進行演出,而成功和唱片公司簽約後的愛潑斯坦開始潛心包裝樂隊的形象,除了已經形成的發型之外,還在著裝等各方面打造披頭士樂隊,1962年8月16日,不合群的鼓手彼德·貝斯特被愛潑斯坦開除出隊,這一決定引起了廣泛而持久的爭議,而他的被開除原因也是被傳說的多種多樣,有說法稱貝斯特的離隊是因為他不合群體的著裝打扮和發型,也有說法稱貝斯特是因為古怪多變的性格,以及樂隊其他成員嫉妒他良好的形象,特別是在女性歌迷中的地位而被開除,還有說法稱製作人喬治·馬丁對他的鼓技不滿。最終,利物浦土生土長的鼓手林戈·斯塔爾(Ringo Starr,原名Richard Starkey,生於1940年7月7日)被應招入隊取代了彼德·貝斯特,而樂隊的成員也實現了清一色的利物浦本土化。而1962年對於披頭士樂隊的另一個重要事件就是樂隊的前任貝斯手斯圖亞特·蘇茨里費因腦出血病逝,年僅22歲。林戈·斯塔爾加入之後,披頭士樂隊立即開始了樂隊第一支單曲《Love Me Do/PS I Love You》的錄制。在這首單曲發行之後,順利的排進了英國單曲榜的前20名,據說愛潑斯坦為了樂隊的單曲能夠進榜而自掏腰包購買了一萬張,同時,披頭士樂隊也正式成為了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固定表演嘉賓,從1962年到1964年,披頭士樂隊共在BBC進行了50多場表演。
1963年,披頭士樂隊的第二首單曲《Please Please Me》迅速成為了英國單曲榜的冠軍單曲,同時這首單曲也被公認為是「英國入侵」浪潮的標志性單曲。隨後披頭士樂隊發行了第三首單曲《From Me to You》同樣成為了英國單曲榜冠軍。1963年3月22日,披頭士樂隊發行了第一張專輯《Please Please Me》,這張專輯在發行之後迅速成為了英國專輯榜的冠軍,並且在冠軍位置上異常驚人的連續稱霸了長達30周的時間,這在英國引起了轟動,上至皇室宗族,下至黎民百姓無不被披頭士樂隊的音樂所吸引,無論男女歌迷都為之傾倒,這些狂熱者們也擁有了自己的專有名詞「Beatlemania(披頭士狂)」。披頭士樂隊的音樂在這時候已經初步成型,他們富有活力的音樂迎合了戰後英國新一代的年輕人要求文化解放的思潮,帶動了這一趨勢的發展,同時他們的音樂融合了不同的風格和音樂元素,無可挑剔的音樂旋律以及諧和的音樂融合,兼有活力四射的吉他演奏以及詩意般的歌詞和極其富有感染力的演唱,因而迅速主宰了英國的音樂市場,也帶動了整個英國文化的發展,保羅·麥卡特尼和約翰·列儂成為樂隊音樂創作的核心,兩位天才之間的完美配合成為了音樂界的一段佳話。而製作人喬治·馬丁卓越的製作才能也被人們所肯定,他完美的理解了披頭士的音樂,並且精妙的音樂和器樂編排,成為了披頭士音樂取得輝煌成就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披頭士樂隊的更偉大之處在於他們並沒有使自己的音樂陷入一個程式化的怪圈,他們並沒有使自己的音樂停滯不前,而是不斷的摸索前進,進一步的去發展完善自己的音樂風格,並且在編曲,創作,以及器樂的表演方面進一步提高。披頭士樂隊在1963年底發行的第二張專輯《With the Beatles》,除了進一步的鞏固了他們的地位之外,也充分表現了樂隊在作曲以及各種樂器的演奏配合和編排上的成熟,他們用多種不同的樂器創造並完美的演繹了許多不同的音樂旋律以及把他們諧和的編排在一起,此時的披頭士樂隊已經具備了高出其他任何人一籌的王者實力,到1963年底,披頭士樂隊已經初步的統治了英國的音樂,狂熱的歌迷們遍布英國的每一個角落,僅僅發行了兩張專輯,但是披頭士成為了文化現象。
大西洋對岸的美國顯然不會對英國的瘋狂充耳不聞,百代公司在美國的夥伴Capitol公司成為了最先的獲益者,他們發行的單曲迅速席捲了美國的單曲榜,1964年初,Capitol公司發行了披頭士樂隊第一張美國專輯《Meet the Beatles》,結果他們在美國引起了並英國更劇烈的瘋狂,專輯發行後不久,披頭士在電視節目《The Ed Sullivan Show》中出現,結果吸引了全美超過七千三百萬的觀眾收看,美國同樣出現了極大量的披頭士狂熱者,披頭士樂隊成為了美國最受歡迎,最具轟動效應的樂隊。同樣,由於披頭士樂隊的出現,也掀起了「英國入侵」浪潮。從此之後,披頭士的每一張專輯,每一首單曲都可以在大西洋兩岸非常輕松的成為排行榜的冠軍。他們對於唱片市場的統治地位,再沒有任何人和樂隊可以對他們形成任何沖擊。1964年,披頭士樂隊出演了第一部電影《A Hard Day's Night》在這部類似於自傳性質的電影中,除了電影上的歡快活潑的音樂喜劇形式贏得了巨大的票房成績和影評界的廣泛好評以外,樂隊貢獻的電影原聲更是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列儂和麥卡特尼的完美依然在繼續,英國搖滾風格的音樂除了在英國引領音樂的發展之外,還逼迫著美國的一些慢節奏民謠歌曲風格的樂隊和歌手投入到了搖滾音樂之中,就連美國音樂的象徵「貓王」埃爾維斯也開始做出變化以對拯救自己的音樂市場做垂死掙扎。在這部電影原聲中,喬治·哈里森受到了美國「革命的音樂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扔掉木吉他,拿起電吉他唱搖滾的影響,第二個拿起了電吉他來演奏搖滾歌曲,產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直接推動了搖滾音樂革命性的變革並影響了搖滾樂以後的發展。
隨著披頭士樂隊成功的沖開美國唱片市場的大門,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等眾多的英國樂隊在此後一擁而上,從根本上沖擊了美國音樂市場,「英國入侵」轟轟烈烈的在更大范圍內展開了,但是始終沒有任何樂隊對披頭士樂隊的地位形成威脅,而披頭士樂隊和鮑勃·迪倫一起成為了後來搖滾樂發展的教父級人物,英國的眾多樂隊影響了此後的數代美國搖滾音樂歌手和樂隊的風格和思想。從1964年到1965年,披頭士樂隊又發行了《Something New》,《Beatles for Sale》,《Beatles '65》,《Beatles VI》,《Help!》,《Rubber Soul》等多張專輯和電影原聲,這些專輯除了繼續輕易的獲得巨大銷量以外,雖然某些部分帶有商業催生的色彩,但是絕大多數在音樂上也是不斷的進步,在吉他演奏和其他各國樂器的使用融合上,披頭士依舊是世界領先,並且他們不斷的汲取其他音樂人的精華,列儂就從鮑勃·迪倫的歌詞創作中吸取了很多非常優秀的經驗,並且表現在了自己的音樂中,這種不斷追求進步的狀態使得披頭士在音樂領域保持著持續進步的輝煌成就,而這期間的一些單曲也呈現出民謠和鄉村風格,並且更多的注重了列儂和麥卡特尼個人感情的表達。除了發行專輯以外,披頭士還增加了全球性的巡迴演出,這使他們的輝煌和巨大的影響里漸漸成為了全球性的,他們的歌迷開始遍布世界各個角落。同時,他們所主演的電影《Help!》在票房商業取得了更為巨大的成功。
1966年,披頭士樂隊又發行了專輯《Revolver》,這張專輯依舊在世界范圍內熱銷,不過這張專輯的風格卻開始更加趨向於迷幻音樂,雖然這種變化是非常成功的,編曲,旋律,吉他的表現都依舊是協調組織的非常完美,但是此前聽多了披頭士那種搖滾風格的歌迷卻有一部分聲音認為披頭士應該繼續自己的器樂和聲樂表現非常完美的搖滾樂風格,而不應該趨於迷幻色彩。盡管有不同聲音,但是絕大多數的披頭士狂熱者仍舊繼續著自己的狂熱,專輯中多首單曲仍然在世界各國輕松的成為排行榜冠軍,續寫著披頭士樂隊以前的輝煌。在1966年發行的另一張專輯《Yesterday...And Today》封面卻引起了相當巨大的爭議,由於封面的生肉以及屠殺玩具娃娃的封面來抗議Capitol唱片公司控制他們唱片在美國市場的生殺大權,結果這些唱片在送往唱片店不久尚未發行的時候就被封存禁止發售,直到一個星期之後封面重新換成了普通圖案之後才再次上市發售,而現在擁有那張專輯原始封面的唱片其珍藏價值早已超過數萬美元。同年,樂隊又因為列儂的「披頭士比耶穌更受歡迎」的言論而一度遭到了電台和媒體的封殺,但是這只持續了很短時間媒體就妥協了,在披頭士道歉之後,他們重新對披頭士敞開了大門,似乎披頭士確實比耶穌更受歡迎。但是樂隊在1966年8月29日結束了在舊金山Candlestick公園的演唱會之後,就宣布暫停巡迴演出,集中精力在錄音室去做音樂創作。但是媒體卻廣泛的認為樂隊即將解散,特別是樂隊的成員在注重樂隊發展的同時也開始了個人音樂的發展,更加刺激了這種說法的蔓延,不過披頭士最終以新單曲核心專輯的發布而徹底打消了媒體的各種猜測。
1967年,披頭士樂隊發行了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這張專輯不僅讓披頭士繼續著流行和搖滾樂界的統治性地位,同時也是披頭士出色的迷幻音樂專輯,多種樂器的混雜以及多首歌的混錄等,旋律、編曲、歌詞、器樂等各方面仍舊是無可挑剔,同時專輯中歌詞所流露出的嬉皮士態度,再一次代表了當時社會上年輕人的思想,披頭士再次代表了年輕一代的文化思潮,因而雖然他們的迷幻音樂以及生活上開始服用迷幻葯的做法受到了一定的壓力,不過披頭士卻依然扮演著青年人先鋒的角色,披頭士依然是文化的先驅,不過他們的音樂卻開逐步的離開搖滾樂轉而向著流行音樂的方向發展和變化。1967年8月27日,披頭士樂隊的經理人,為樂隊做出過卓越貢獻的愛潑斯坦由於吸毒過量而死在了倫敦家中,種種跡象表明,愛潑斯坦可能是蓄意服毒過量自殺。失去了經理的披頭士突然變得有些混亂無主,他們自編自導拍攝的第一部電影《Magical Mystery Tour》在BBC播出,但是最終遭到評論界的口誅筆伐以及媒體的刁難,雖然電影的原聲專輯仍舊受到了歌迷們的瘋狂歡迎,但是這一切卻成為了披頭士樂隊出現崩潰的開始。
1968年,披頭士樂隊在愛潑斯坦去世之後建立了自己唱片公司Apple Records,用來管理和組織樂隊的財政問題。但是披頭士樂隊成員多年來對於印度宗教的追捧卻在這時達到了極至,他們偷偷的來到了印度,潛心修行印度宗教,但是隨著媒體的刁難和追逐,樂隊成員最終被迫離開了印度,並且放棄了宗教方面的學習。同時由披頭士樂隊製作音樂的另一部動畫片《黃色潛水艇(Yellow Submarine)》再次遭到媒體和批評家們的責難,不過歌迷們的狂熱並沒有受到絲毫的減弱,影片同名主題歌《黃色潛水艇》也已經成為了披頭士的經典作品之一。1968年末,披頭士樂隊發行了雙唱片的專輯《The Beatles [White Album]》,這張專輯在進一步鞏固他們在歌迷群體中影響力的同時,又重新贏得了各方的好評,重新證明了樂隊成員的大師級水平。在這張專輯中,披頭士樂隊放棄了迷幻音樂,轉而繼續堅持以吉他為主的搖滾樂,並且繼續展示他們的多種風格融合以及多種樂器的演奏能力和編曲等才華,這張專輯也成為了披頭士樂隊最經典的專輯之一。但是在專輯輝煌的背後,披頭士樂隊不可調和的原因逐步的被暴露出來了,與早期音樂創作和表演時相比,此時的披頭士音樂已經開始出現個人化程度過高的現象,一首歌並不是由集體或者個人創作出來之後再由樂隊集體來表演,而是某個人創作出來一首完全適合自己來演唱或者表演的歌曲,由個人展示才華,樂隊的其他成員只是伴奏,在歌曲中並沒有什麼表現機會,這種現象最為突出的就是兩大天才列儂和麥卡特尼,兩個人只創作適合自己個人的單曲,而越來越少的為樂隊整體創作音樂,這是樂隊的集體音樂越來越少,甚至出現了列儂和麥卡特尼兩個人明爭暗鬥的惡性競爭,各自創作各自的音樂,並且在愛潑斯坦去世之後,列儂和麥卡特尼兩個人都希望能夠由自己一個人統領樂隊,但是雙方又不能相互心服,而只能暗地斗爭,並且屢次在錄音室爭吵,列儂還在此期間發行了自己的第一張個人專輯。更為棘手的是,在列儂和麥卡特尼明爭暗鬥的同時,同樣富有創作才華,特別是極其富有編曲作曲以及演奏天賦的喬治·哈里森也漸漸因為自己年齡最小而在專輯製作時受到的一些不太公正的對待而感到不滿,比如更少的作為領唱,創作的單曲也更少的被收錄在內等情況,同時樂隊的相對內斂的鼓手林戈·斯塔爾也開始不能忍受由於不是樂隊原班人馬而受到的各種不平等對待,比如平時基本看不到斯塔爾擔任領唱,甚至連樂隊的合影中,斯塔爾的單人照也是四名成員中最少的。披頭士樂隊不可調和的問題漸漸浮出水面,樂隊團結的危機一觸即發,所幸的是,當時的媒體在此時尚未意識到這些問題。而與這些矛盾同時出現的還有列儂的愛情問題,列儂此時已經和日本女星小野洋子(Yoko Ono)深深的墜入了愛河,盡管遭到了樂隊其他成員以及大量歌迷的一致批評,但是列儂依然是執著的和這個日本女人在一起,並且因此時常影響樂隊的計劃。
1969年初,披頭士樂隊的成員間再次出現了分歧,麥卡特尼主張樂隊重新恢復大規模的巡迴演唱會,但是其他人決定繼續在錄音室內錄制新專輯,並且暫定名為《Get Back》。但是樂隊的錄制計劃卻非常的不順利,麥卡特尼表示不同意,而哈里森又暫時性離隊,並且在歸隊以後帶來了美國的鍵盤手比利·普雷斯頓(Billy Preston)作為樂隊固定的鍵盤手,同時為了緩和一下樂隊四名成員間的不和諧氣氛。但是遺憾的是樂隊新專輯的計劃最終流產,樂隊此後只是為一些電影和電視節目錄制了少量的幾首單曲而已。隨後在1969年1月30日,披頭士樂隊在倫敦Apple Records唱片公司的房頂上舉行了即興的小型演唱表演活動,但是在表演結束之後沒有人會想到這竟然是他們所進行的最後一次公開表演。但是在1969年春天,披頭士樂隊原本准備錄制的專輯中最好的兩首單曲《Get Back》和《Don't Let Me Down》以單曲形式發表,並且依舊在全世界各地成為最引人注目的歌曲,世界上的披頭士熱潮並沒有降溫,大量的披頭士狂熱者們依舊保持著狂熱。可是更大的矛盾在不久之後到來,保羅·麥卡特尼在3月12日和美國攝影師琳達·伊斯特曼(Linda Eastman)結婚,幾天之後,約翰·列儂也正式迎娶了日本女星小野洋子,關鍵的問題隨後出現,麥卡特尼堅持由自己的岳父李·伊斯特曼(Lee Eastman)作為樂隊的新經理,但是樂隊的其他成員最終聘請了美國商人艾倫·克萊恩(Allen Klein)擔任了樂隊的經理。披頭士樂隊在1969年中期最後一次走進了百代公司的錄音室,和製作人喬治·馬丁一起去錄制專輯《Abbey Road》。這張專輯中,盡管多個部分是四名成員分開錄制的,但是樂隊卻達到了非常驚人的統一,四名音樂家在這一時間里又重新發揮出了最高的藝術水平,同時在音樂旋律,編曲等各個方面都達到了完美的和諧,而在歌曲的音樂音樂創作方面,哈里森也和列儂以及麥卡特尼平分秋色。樂隊成員間最後的努力最終締造了這張完美的專輯。最終這張專輯在市場上又繼續了披頭士的時代,瘋狂的披頭士迷們繼續無限制的發揮著自己的熱情,然而沒有人會想到此時的披頭士樂隊,解散已經只是時間問題。而此時由於披頭士樂隊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進行過公開表演,以至於在美國大陸產生了許多謠言,有一種說法認為麥卡特尼已經早在數年之前就已經因車禍而去世,現在只不過是一名出色的模仿者替代了他,而這些想像力豐富者們的依據則是根據唱片封面的藝術抽象性來判斷出來的。然而真實的是,1969年9月,約翰·列儂提出退出披頭士樂隊,但是由於此時的披頭士樂隊正在於百代公司商談續簽合同的問題,列儂退隊的事情就被臨時擱放下來。
進入1970年,披頭士樂隊再也沒有錄制一首歌,樂隊的成員只是分開後,獨自忙著自己的事情,列儂和小野洋子為自己的樂隊操勞,麥卡特尼准備自己的第一張個人專輯,哈里森和其他樂隊一起做巡迴演出,斯塔爾則在拍攝電影,僅僅在一些公開露面的時候舉在一起,並且形式上否認有關解散的傳聞。整個世界都沒有真正意識到這支正處事業顛峰的偉大樂隊即將解散。1970年春天,由於需要再進行混音製作的1969年初錄制的單曲加工製作完成,並且作為電影原聲《Let It Be》正式面世,但是由於錄制時間等原因,《Abbey Road》通常被認定為披頭士樂隊的最終專輯,不過這張專輯依然在全世界取得了非常令人矚目的成績,因為此時的披頭士熱潮並沒有減少。但是在這張專輯發行之前的1970年的4月10日,保羅·麥卡特尼宣布了一個震驚世界的消息,他將退出披頭士樂隊,從此也宣告了偉大的披頭士樂隊即將進入歷史。最初的時候由於人們還不了解情況,所以率先提出離隊的麥卡特尼受到了歌迷和媒體的巨大壓力,但是當一切漸漸清楚之後,人們似乎認為四名偉大的音樂家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註定了樂隊的解體。而從樂隊解體以後,Apple Records唱片公司也有名無實。1970年10月31日,麥卡特尼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完全解散披頭士樂隊,並且禁止樂隊重組,經過長達一年的審理辯論之後,最終訴訟被法庭批准,披頭士樂隊從此以後再無任何希望重新復合。
披頭士樂隊解散以後,樂隊的成員也各自按照自己的發展方向發展自己的事業,哈里森在列儂和麥卡特尼的陰影里得不到施展的才華終於得以在世人面前展現,他組建了All Things Must Pass樂隊,列儂則和妻子繼續經營著自己的樂隊(Plastic Ono Band),麥卡特尼的單飛生涯最為成功,他的Band on the Run樂隊在商業上及評論界都獲得極大的成功,在流行音樂界和搖滾音樂界續寫著自己的輝煌,而最不順利的則是斯塔爾,並沒有太多創作才華的他在70年代初的時候只能是頻繁的幫助各個前隊友,做一些伴奏工作,並沒有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問世。經過70年代之後,列儂的音樂在獨立發展後越來越擁有偉大的思想和深意,歌詞方面的造詣越來越深,而麥卡特尼則依舊保持著音樂的美妙旋律,哈里森依舊在器樂的表現上超出其他前隊友,而斯塔爾則只能創作出相對不錯的音樂,漸漸的趨於平庸,但是仍舊是一名優秀的音樂家,單曲和作品都曾經達到過非常輝煌的高度。應該說在70年代的時候,披頭士的成員們由於披頭士狂潮的延續,依然能夠續寫著自己樂隊的傳奇和輝煌,並且取得偉大的商業成就?/div>
1 出版
⑻ 混沌之王的手下
混沌三將軍
介紹:混沌之王的三個將軍級手下,實力強勁,是由小丑皇、鋼鐵海龍獸和戰鬥暴龍獸混沌化而來的。它們追求強大的破壞力,陰險狡詐,為了取勝而不擇手段。
1.混沌小丑皇
2.混沌海龍獸
3.混沌暴龍獸
NeoCrimson
名字來源 Neo: 新的. Crimson: 紅色.
屬性 病毒
類型 未公布
等級 究極體
必殺技 ?
NeoCrimson是混沌之王、混沌三將軍跟Crimson,一個人類馴獸師、血騎士首領的合體。是血騎士首領Crimson在被體內的黑暗力量壓倒之後吸收了被打敗的混沌三將軍的力量變成NeoCrimson。它擁有類似於混沌之王的的加農炮跟腳,混沌海龍獸的尾巴,在它的背上還有混沌小丑皇的兩條紅色絲帶,裝備著恐龍剋星的混沌暴龍獸的右手。同樣它還有混沌暴龍獸的大腿、背上的盾,還有它的身體,左臂跟頭部是混沌暴龍獸跟混沌之王的相應部分的組合。因為是三將軍跟混沌之王的合體,所以它也會三將軍跟混沌之王的必殺技.
⑼ 求幾部和樂隊有關的電影
美國的《成名之路》,很不錯,講上世紀70年代,男孩威廉·米勒作為滾石雜志的記者,報道搖滾樂隊「靜水」(stillwater),雙方一起成長成熟的事兒,很有意思~~http://www.56.com/u11/v_NDY3MDI0NjU.html。
⑽ 和樂隊有關的電影
上面說的都不對!!!!!
樓主說的電影我看過! 那不太老,是08年的電影! 叫搖滾之王 (the rocker)
只是verycd上面的短評
這是一個有關遲到的夢想的故事……「小魚」羅伯特菲什曼是一個極度活躍、過於亢奮、自我標榜的鼓手,作為一個樂隊的創始人之一,「小魚」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個超級搖滾巨星。然而太過專注於音樂的「小魚」顯然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不太在行,因為他隨即就被自己組建的樂隊除名,夢想的大門也在他面前轟然關閉。
20年之後,「小魚」的侄子就像他當初一樣,一頭扎進搖滾的世界中著迷不已。由於之前受過傷害,「小魚」盡量避免和侄子的樂隊 「A.D.D.」有任何接觸,然而對音樂共同的愛卻只會將他們越拉越近,終於,「小魚」忍不住向這幾個年輕人展示了自己作為一名鼓手的天賦,並告訴他們,只要心中有夢,自己是不會向年齡屈服的。於是,「小魚」加入到了侄子的樂隊中,填補了鼓手的空缺,最終,他將戰勝以前的樂隊,重新拿回自己夢寐以求的「搖滾上帝」的寶座,同時,他還會帶領著這些在音樂的世界中稍顯稚嫩的樂隊成員,進行了一場有關成長的生命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