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現在好度的科幻小說被改編成電影上映,你最期待哪一部科幻小說改編成電影
哈哈! 我最期待的電影已經上映了。
是以《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為靈感改編的電影《銀翼殺手》在美國上映,上映之初這部電影便迎來潮水般的差評,成為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代表作,甚至連出演男主角的哈里森·福特都想要與這部電影撇開關系。不過在上映幾十年後的今天,這部電影的聲譽卻一飆升,成為公認的經典的科幻影片,2004年,英國《衛報》曾組織60位科學家參與評選歷史上十大優秀科幻影片,《銀翼殺手》以絕對優勢排名第一,可見其影響力之深遠。
很久之前看的這部小說,真的很喜歡,電影是後來才看的,很貼合原著的故事敘述,正因為如此,我也深愛這部根據原著小說改編的電影!
Ⅱ 為什麼《銀翼殺手》是科幻片歷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
電影《銀翼殺手》改編自Philip K. Dick在1968年寫的科幻小說 《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onic Sheep?)。這部電影自問世以來,和機器人、克隆人有關的電影越來越多,人格化的機器人角色、政治化的克隆人角色也成為了科幻電影里常見的元素。無論是之後的《攻殼機動隊》、還是《黑客帝國》三部曲,這類「賽博朋克」反烏托邦電影,講述未來城市高度發達,產生的機器與人的末世之爭,都可以追溯到《銀翼殺手》的調調。
如果要說起源,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可以扯上關系。中世紀以來,受宗教影響,人們對上帝造人深信不疑,絕少有人會去想人類自己去創造生命,乃至於創造和人類相似,甚至相同的生命。這種想法既浪漫,又可怕;這種創造偉大如上帝,又邪惡如魔鬼。在科學開始高速發展的工業時代之初,弗蘭肯斯坦的故事體現了一種打破禁忌之後的惴惴不安,亦是人性與科技的對立統一意識的萌芽。
在欣賞《銀翼殺手》電影中那些城市全景或特寫鏡頭,相對於90年代之後的科幻片來說,堪稱節奏緩慢。包括各種交代未來城市的臟亂不堪的街道,廢棄的住房,陰森的特大集團公司總部的鏡頭,都是本片之所以讓一部分人感覺到「悶」的原因。1980年代初,在電影里構建這樣一個城市,渲染出這樣一種模範式的賽博朋克氣氛,是非常了不起的。同時代的《星球大戰》只能作為主旋律娛樂片一笑了之,而《銀翼殺手》則是在動作片的類型包裝下,於精細的場景構建中隱含了對本片議題的思索、人文關懷,甚至毫不掩飾地致敬了另一部科幻電影史上的傳奇《大都會》。
於1927德國導演弗里茨·郎拍攝的電影《大都會》描繪了一個外表欣欣向榮,但底層暗潮洶涌的資本主義未來,把馬克思主義帶入了科幻電影之中。片中高樓聳立的未來城市,陰森的地下工廠,緊張的階級對立關系,乃至跨階級、跨人與機器的人性故事,都堪稱是標準的反烏托邦設定。在布景和化妝以及特效藝術上,《銀翼殺手》比《大都會》先進了半個世紀,但故事的內核依然具有高度耦合的傳承關系。
本片講故事很大程度上依賴演員表演,而不是如同普通的好萊塢科幻大片一樣通過大場景、大特效來推動故事情節。即使是在劇情進行過程中,特效和打鬥場面在編排上也顯得非常克制,以至於稱得上抒情。這是本片的優秀之處,也是爭議所在。
這種固執地要在這樣一個在當時看來還比較前沿而陌生的科幻題材的電影中,加入大量文學化成分,甚至哲學化的成分,在票房上的問題是可想而知了。
《銀翼殺手》的故事,說起來很簡單,也很古典,就是問了一個問題:何為人性。當有一種東西,它看起來是人類,動作行為反應都和人類無二致,那麼我們是否應該把它當人看?電影中,瑞秋問了作為銀翼殺手的賀登,有沒有把人錯誤地當人造人殺死,有沒有檢驗過自己是不是人類。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就是關繫到人類未來命運的終極命題。
我們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問題很難有個確切的答案,無論人類是自然進化的,還是有別的智慧設計的(亦如我們設計機器和生命),很顯然人類的起源和結束都只是大千世界的一個小環節。《銀翼殺手》把這個深沉的哲學命題用無甚新意的典型偵探追凶故事表現出來,套了一個科幻的殼,卻又有別樣的韻味。
一部經典的類型片或許不需要在電影藝術方面有多高的成就,只需有足夠的傳承和內涵,以及一段足以被人記住的片段即可:
「我所見過的事物,你們人類絕對無法置信。我目睹戰船在獵戶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燒,我看著C射線在唐懷瑟之門附近的黑暗中閃耀,所有這些時刻,終將流失在時光中,一如眼淚,消失在雨中。」
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作為一個人類,《銀翼殺手》是帶給你的電子羊之夢。只是,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
Ⅲ 有沒有根據小說改編的比較經典的科幻電影。
斯蒂芬·金小說改編的電影
迷霧 (2007
1408幻影凶間 2007
鬼作秀3 (2006由其與 發起系列劇第三部)
閃靈 (1997)
肖申克的救贖 (1994)
鬼作秀2 (1987)
銀色子彈 (1985)
鬼作秀 (1982)
Ⅳ 找一部小說叫銀翼什麼的
《銀翼殺手》,小說作者是菲利普·迪克。這本小說是菲利普·迪克最負盛名的作品,也是各大科幻書單的必讀書目,電影《銀翼殺手》和《銀翼殺手2049》的人物角色和靈感設想就是發源於此。
Ⅳ 《銀翼殺手》有望再推續作,如何評價《銀翼殺手》系列電影
電影《銀翼殺手》改編自Philip K. Dick在1968年寫的科幻小說 《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這部電影自問世以來,和機器人、克隆人有關的電影越來越多,人格化的機器人角色、政治化的克隆人角色也成為了科幻電影里常見的元素。
如果要說起源,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可以扯上關系。中世紀以來,受宗教影響,人們對上帝造人深信不疑,絕少有人會去想人類自己去創造生命,乃至於創造和人類相似,甚至相同的生命。這種想法既浪漫,又可怕;
總結;
故事中這種創造偉大如上帝,又邪惡如魔鬼。在科學開始高速發展的工業時代之初,弗蘭肯斯坦的故事體現了一種打破禁忌之後的惴惴不安,亦是人性與科技的對立統一意識的萌芽。《銀翼殺手》系列電影可以說看完非常有感慨,值得一看。
Ⅵ 經典的科幻小說改編的經典科幻電影一共有哪些
根據羅伯特.海因萊因的《星船傘兵》改編的電影《星河戰隊》,其實經典游戲《星際爭霸》也是借鑒他的這個小說背景設定的
Ⅶ 《銀翼殺手》是科幻片歷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為什麼要這么說
《銀翼殺手》的故事,說起來很簡單,也很古典,就是問了一個問題:何為人性。當有一種東西,它看起來是人類,動作行為反應都和人類無二致,那麼我們是否應該把它當人看?電影中,瑞秋問了作為銀翼殺手的德卡德,有沒有把人錯誤地當人造人殺死,有沒有檢驗過自己是不是人類。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就是關繫到人類未來命運的終極命題。
我們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問題很難有個確切的答案,無論人類是自然進化的,還是有別的智慧設計的(亦如我們設計機器和生命),很顯然人類的起源和結束都只是大千世界的一個小環節。《銀翼殺手》把這個深沉的哲學命題用無甚新意的典型偵探追凶故事表現出來,套了一個科幻的殼,卻又有別樣的韻味。
一部經典的類型片或許不需要在電影藝術方面有多高的成就,只需有足夠的傳承和內涵,以及一段足以被人記住的片段即可:
「我所見過的事物,你們人類絕對無法置信。我目睹戰船在獵戶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燒,我看著C射線在唐懷瑟之門附近的黑暗中閃耀,所有這些時刻,終將流失在時光中,一如眼淚,消失在雨中。」
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作為一個人類,《銀翼殺手》是帶給你的電子羊之夢。只是,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
Ⅷ 最近幾年比較優秀的根據名著改編的電影
斷臂山 你可能看過了吧。色戒也是根據小說拍的。
還有一部永不過時的電影。發條橙。雖然年頭有點早。但是庫布斯坦世界上也能排前十的導演,現在看這部發條橙還是會覺得很先鋒的。
根據奧威爾的一九八四拍成的電影:妙想天開~~~ 比銀翼殺手那就要精彩得多了。因為銀翼殺手太沉悶了。
上帝之城 巴西電影也是根據小說拍的。這部電影的攝影技術高超得顛覆你的想像,電影品質可以擠進世界前十。另外導演拍完這部好像就耗盡他所有的天才。。。。
香水----一個謀殺犯的故事 不過小說是二流,電影只能算三流了。雖然挺受小眾歡迎的,但是在我眼裡,實在是過於平庸了,只有裡面的女人尚算漂亮。跟我前面提到的相比檔次差太多了。
真正經典的電影是可以傳世的。比如根據 飄 拍的電影,直到今天仍然能感動許多的人。一年也就出那麼幾個精品。。。一味求新是很難看到好電影的。
改編的我知道蠻多的。不過大部分都不好看。比如:
銀河系漫遊指南
碟形世界
少數派報告
索拉利斯星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紫顏色
死在威尼斯
洛麗塔 新的總的來說沒有庫布斯坦那個黑白的效果棒
Ⅸ 銀翼殺手改編哪部小說作品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是作者菲利普·迪克著名的科幻小說,也是電影《銀翼殺手2049》原著小說。主人公里克·德卡德為了賞金追殺幾個仿生人的過程中,歷經九死一生的挑戰和無數變故與陰謀,讓他對仿生人的觀念產生了變化,也在思考究竟什麼才能稱之為人
Ⅹ 電影《銀翼殺手》講的是什麼故事呢
《銀翼殺手》講述2019年的洛杉磯,由哈里森·福特扮演的退休警探授命追查一群受政府通緝的復制人的故事。英國幹細胞研究專家斯蒂芬·明格爾(Stephen Minger)說,《銀翼殺手》是他看過的最好的電影。「整部影片的概念遠遠地超越了它所處的時代,而故事的命題——我們到底是誰?來自何處?——又是如此亘古而永恆。」
《銀翼殺手》(英文Blade Runner),是經典黑色科幻電影,在香港地區又被譯作《刀鋒戰士》、《公元2020》。拍攝於1982年,主角迪卡德(Deckard)由著名好萊塢影星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扮演。導演是萊得利·斯考特。
這部電影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原著腳本,但借用了菲利普·迪克的小說《機器人夢到電動羊了嗎?》中的一些想法。這部電影拍得十分含蓄,細節非常細致,不同於一般的美國科幻大片。電影特技效果雖不及《星球大戰》那樣有氣魄,但在細節上的刻畫非常的有水平,飛旋車(Spinner)飛過洛杉磯上空時那細致入微的效果難以讓人找到任何瑕疵。另外,這部電影的背景音樂水平也是得到公認的,作曲家范格里斯使用電子合成器演奏的富有未來末日感的合成樂,滲透到情節中的效果顯得非常的含蓄和貼切。
《銀翼殺手》是一部被眾多影迷,科幻迷認為最被忽略的老片。
《銀翼殺手》在82年上演時掌聲寥寥,觀眾很難接受這部氣氛壓抑,陰郁的影片——幾乎沒有一個光明的鏡頭,幾乎沒有動人心魄的刺激點,角色總是在陰暗的角落裡喃喃低語……剛剛經歷了幾部娛樂巨作強烈的視聽沖擊的觀眾,很難對這樣一部灰色,晦澀的影片產生興趣,甚至哈里森·福特自己也承認片中沒有任何發揮的空間……如今,這部影片的魅力終於得到了認同,歐美影迷的評選中,該片總是排名前列。
這部充滿陰郁、壓抑的作品中,始終貫穿著對人和人的價值的思辨。一方面人類試圖消滅由自己親手製造出的在各方面都強於自己的復制人,而另一方面復制人為了生存的權利與人斗爭的矛盾,迫使觀者不得不透過復制人的命運來反思自己:什麼是生命?以及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等等這些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問題。
片中陰暗的天空、潮濕的街道與大屏幕中日本歌伎單調的吟唱映襯出潛伏於人們心中的躁動與不安,「銀翼殺手」迪克的陰郁和不苟言笑,人們的冷漠麻木與主人公對追殺對象的愛形成強烈反差。這一切無不透露出人們心中隱藏於的對於未來的恐懼,對造物者的質疑以及對於自己身份認知的不確定感。
哈里森·福特在片中扮演一名銀翼殺手,為消滅反叛的復制人而存在。由於影片整體風格的低調,Ford的表演也並不搶眼,但並不等於聊勝於無,時而游離時而堅毅的眼神,足以把一個時常處於矛盾之中,為自己的身份而困惑的銀翼探員表現的淋漓盡致,而影片末尾的懸念,也成為影迷們討論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