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現在票房最高的電影是哪部。第一部破億的是哪部。
現在票房最高的是泰囧,即將突破八億,往高了估,突破十億也不是沒有可能,第一部破億的絕不是英雄,八十年代李連傑版少林寺,以一角錢一張的票價,達到了過億的票房。而更早的記錄要在1978年,一部成本僅有幾十萬元的紅色電影便輕松實現了億元夢想——在那個電影票價只有3角錢的年代,創造了6億人次觀影、票房1.8億元的「影史神話」。這部電影就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影片《保密局的槍聲》。
㈡ 中國花費最大的電影是那一部
《西遊記》 吧?
光是拍攝兩部就用了十七年呢
而且 、 拍攝的場地 要換無數次呢!
㈢ 誰能列出,中國目前拍得最好的十部電影: 年份+ 片名+ 導演 + 男女主演演員
陳凱歌 《霸王別姬》 張國榮
丁晟 《大兵小將》 成龍 王力宏
吳宇森 《赤壁》 張豐毅 金城武 梁朝偉
寧浩 《瘋狂的石頭》 徐崢 郭濤
葉偉信 《葉問 - 一代宗師》 甄子丹
周星馳 《功夫》 周星馳
王晶 《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 李連傑
成龍 陳木勝 《我是誰》 成龍
馮小剛 《唐山大地震》 徐帆 張靜初
於仁泰 《霍元甲》 李連傑
李仁港 《阿虎》 劉德華
葉偉信 《導火線》 甄子丹 鄒兆龍
陳可辛 《投名狀》 李連傑 劉德華 金城武
周星馳 《少林足球》 周星馳
補充
唐英奇、徐達、吳健海 《地雷戰》
任旭東 《地道戰》
《給爸爸的一封信》 《手機》 《不見不散》《集結號》 《無間道》 《九品芝麻官》
總之太多了~
因為電影有分動作片,戰爭片,愛情片,災難片等等~
所以建議你可以列一些導演 搜索他們的作品,標出他們片子的風格,研究他們表現的手法。從中去評定他們的經典。
也可以列出一些演員,搜索他們的角色,及代表人物。或許演員可以挑戰不同角色,但是一定有最適合他們的經典角色。看看他們跟什麼類型的導演配合最有默契。
哈哈哈~ 個人建議!
㈣ 國產電影最賺錢的是哪一部
這要看哪個時段的了, 春節長假期間,《錦衣衛》、《全城熱戀》、《大兵小將》、《蘇乞兒》、《花田喜事2010》等國產影片占據了票房主流。根據《中國電影報》的數字統計,今年春節七天的票房超過3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6億元票房將近翻了一番,也讓賀歲檔整體票房達到了創紀錄的30億元。
賀歲檔期電影大戰從去年11月就已經打響,到春節期間落幕。近30部國產電影PK好萊塢大片《阿凡達》和《2012》,結果是兩部美國大片捲走了16.5億元票房,國產片加起來的票房比人家還少。而春節票房雖說高達3億元,其中《阿凡達》一個片子就狂吞1億元,眾多國產影片只得搶食那剩下的2個億。
正如《錦衣衛》發行方負責人張文伯所言,雖然票房數字看起來挺好,但是回去算賬,結果是大家都沒賺到錢。
這很正常。電影作為文化市場的主要產品之一,也要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美式好萊塢大片向來以大製作、高科技、高投入和高娛樂附加值放眼全球,營銷世界。更何況《阿凡達》的導演卡梅隆在少年時代就謀劃著投拍這樣一部夢幻式大片,可以說是「十年磨一劍」,精妙奇想加上好萊塢獨具的優勢基因,《阿凡達》橫掃中國票房就是很符合邏輯的事情了。
再看國產電影,缺乏的不僅僅是好萊塢的電影導、拍、編、制水平,更缺少好萊塢的營銷和發行機制。如此情境,造成了國產電影單打獨斗,在國際市場缺乏好萊塢電影的影響力。除了「申奧」電影的曇花一現,就是中國幾代導演沾沾自喜於歐洲電影節的獲獎,藝術格局難以突破,導致中國缺乏真正世界級的大導演。在國內市場,或武俠、或賀歲、或古裝,大家往往是扎堆而上,了無新意。尤其賀歲檔,前些年主要是馮小剛在經營,現在是內地導演一哄而上,加上好萊塢電影的強力介入,賀歲票房的蛋糕再大,也經不起眾人的分而食之。
相比前兩年,今年賀歲檔的30億元票房其實已有相當大的擴張。但是平均下來,大多數國產電影的票房只不過數千萬元而已。數字面上的巨額票房煞是誘人,可是對爭搶賀歲檔的國產電影而言,其實是看得見摸不著的票房通脹,結果是國產賀歲電影的貶值。
值得一提的是,賀歲檔和春節票房的井噴式增長,預示著中國電影市場的潛力巨大。這意味著,只要是好的電影,中國觀眾就不會吝嗇腰中荷包。最根本的,還是國產電影要自立自強,找準定位,多出精品。至於為票房而票房的「趕檔」電影,除了製造票房數字上的通脹效應,對提升國產電影的市場競爭力並無助益。
㈤ 迄今由中國人拍攝的電影中票房最高的是哪部
馮小剛的非誠勿擾 3.25億
㈥ 目前世界上最貴的一部電影拍攝費用多少
泰坦尼克,95年投資2億美元和現在的5億美元不能比。
而票房至今也無人齊敵的21億美元。
阿凡達也只有2.3億,而且是膨脹的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