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想問下,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誰的譯本比較好點
我喜歡許淵沖老先生的譯作,譯林出版社出過的。
許淵沖----詩譯英法惟一人
許淵沖,北京大學教授,翻譯家。在國內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譯六十本,包括《詩經》、《楚辭》、《李白詩選》、《西廂記》、《紅與黑》、《包法利夫人》、《追憶似水年華》等中外名著,是有史以來將中國歷代詩詞譯成英、法韻文的惟一專家。1999年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許淵沖先生豪情滿懷,名片上赫然印著"書銷中外六十本,詩譯英法惟一人"。
另外,人民文學出版社也出過李健吾的譯本,李也是大家,但本子老了,不好找。
我有PDF格式的,不知道是否感興趣?
以下為引用部分:
好的翻譯能讓文學名著更添光彩,而壞的翻譯讓你不知所雲。
以下是一些被認為較好的翻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簡稱人文
上海譯文出版社簡稱譯文
譯林出版社簡稱譯林
灕江出版社簡稱灕江
《戰爭與和平》上海譯文草嬰 短期無法超越,可惜由於草嬰先生撤版,已不能出了
《戰爭與和平》上海譯文八十年代出的高植譯本 也很好
《安娜 卡列尼娜》上海譯文草嬰 或 三聯書店羅稷南
《復活》人文汝龍 或 上海譯文草嬰
《簡愛》上海譯文(以下簡稱譯文)祝慶英 短期無法超越 人文的
《呼嘯山莊》譯林楊以 短期無法超越 上海譯文方平譯的也很好
《尤利西斯》人文金是 譯林肖乾的也較好
《傲慢與偏見》譯文王科一
《堂吉訶德》人文楊絳 短期無法超越
《苔絲》人文 張谷若 譯文鄭大民的也不錯
《悲慘世界》人文李丹 短期無法超越 譯文鄭克魯的也很好
《巴黎聖母院》譯文管震湖 人文陳敬容的也很好
《海上勞工》 四川人民羅玉君(可惜以不出),譯文陳樂譯本也很好
《紅與黑》譯文先後出的羅玉君、郝運譯本都是相當好的
《莫泊桑小說》花城王振孫 人文郝運的也較好
《契訶夫小說》譯文的全集和人文的選集
《一生 漂亮朋友》王振孫譯 人文和譯文均出
《安徒生童話》當然是人文或譯林的葉君健譯本,短期無法超越
《包法利夫人》當然是人文李建吾的 短期無法超越 不過譯文周克西的也很好
《約翰 克利斯朵夫》《歐也妮 葛朗台 高老頭 幻滅 等》當然是人文或安徽文藝傅雷的。 短期無法超越
《基督山伯爵》人文蔣學模 雖是轉譯本,但由於譯者和編輯的高水平,使它成為名譯。譯文社韓滬麟周克西譯本和譯林社鄭克魯譯也不錯。
《三個火槍手》譯文社郝運王振孫 人文社周克西《三劍客》也不錯
《前夜 父與子》人文社或譯文社麗尼 巴金譯本
《羅亭 貴族之家》人文社 磊然
《獵人筆記》當然是人文社豐子愷 譯文社馮春的
《十字軍騎士》譯文社陳冠商,花山文藝或譯林易麗君的也相當不錯。
《飄》當然是浙江文藝社傅東華的,傅先生的歸化類譯法為絕大多數專家所反對(他硬把人名譯成中國式的,這點我最討厭)。但他的譯本內容卻不錯。譯文社《亂世佳人》本、人文社《飄》也不錯,前者更是出版了百萬多套。
《日瓦戈醫生》灕江社 藍英年的
《亞馬街》新疆人民社 藍英年的
《童年 在人間 我的大學》人文社 劉遼逸等,譯文社新譯的版本封面設計相當好。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人文梅益譯本、灕江黃樹南譯本相當好,尤其是梅益的。譯文、譯林、浙江文藝的也很不錯。中青社也出過梅譯本。
《靜靜的頓河》人文金人譯本,由於沒有看到力岡的譯本,所以無法比較,不過,金先生的譯本已歷經了60多年的考驗,應是過硬的。
《一個人的遭遇》人文社草嬰的
《大衛 考坡菲》譯文張谷若的 人文新出的庄繹傳譯本也很不錯
《雙城記》譯文張玲張揚的 人文石永禮的也不錯
《西線無戰事》譯林社的 八十年代譯文也出過
《麥田裡的守望者》譯林社施咸榮 灕江也出過
《斯巴達克思》譯文李良民的
《白鯨》譯文 曹庸 人文成時的也不錯
《你往何處去》譯文侍桁的 人文張振輝的也不錯
《霧都孤兒》譯文榮如德 人文黃雨石 譯林何文安的也不錯
《農民》譯文吳岩的 可惜還沒有從波蘭文的直譯本]
《火與劍》花山文藝易麗君等 湖南人民社梅汝愷的也不錯
Ⅱ 如何評價電影《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主要以包法利夫人的愛情糾葛為線索,通過包法利夫人與丈夫包法利的婚姻關系,與萊昂,羅多夫的姦情,成功地把包法利夫人刻畫成淫盪,愛慕虛榮,不負責任的女人。小說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復雜的結構,主要以包法利夫婦的生活圈為小說的舞台,就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現象。包法利從一出場就是一個沒主見,沒能耐又不思進取的男人,他的一生都是活在他人的擺布下。學醫,並不是他自己決定的,或者他本來就有自己的理想。由於他的墮落,他多花了五年的時間才通過醫生成績考試。他娶了一個相貌醜陋,骨瘦如柴的四十五歲的寡婦做老婆,只因為她一年又一千二百法郎上的不錯收入。他以為一結婚,生活條件就會變好,家裡的錢,就可以隨便花費。可沒想到當家作主的依然是他老婆,他的一切言行舉止都受老婆的限制。可見包法利根本就沒有正確的婚姻觀念,他的婚姻完全是一宗金錢的交易。做男人做到如此無自尊,簡直是男人們的悲哀。也正是他對婚姻沒有正確的態度,導致艾瑪的紅杏出牆,這是後話。艾洛伊絲死後,包法利娶了艾瑪,過上了有愛情的生活。但是這種愛情是畸形的。艾瑪的數不清的瑣事都讓他不斷地感到幸福,他終於有了夫以妻貴的感覺。但是,他只沉浸於他個人的幸福里,沒有真正的了解過他的妻子是否也像他一樣幸福。他反應和感覺都很遲鈍,甚至在艾瑪為他吟誦情詩的時候也一如既往的無動於衷。艾瑪死後,他才發現原來他深愛的女人並不是他想像中那樣聖潔美麗,她背著他先後與兩個男人通姦!而他竟然什麼都不知道!這就可以看出,包法利根本沒有從心底去了解他的妻子。到底她所要的幸福是什麼?他的後知後覺,他的無動於衷,他的孤陋寡聞,他的不求上進都讓艾瑪感到孤獨;他醫學技術不過硬,卻受他人慫恿,為伊利波特做矯正畸形足的手術,致使伊利波特失去了一條腿!這使艾瑪覺得很丟臉,才會計劃和她的情人羅多夫私奔。假如包法利有情趣,有主見,努力上進,不在看書的時候睡大覺,他應該是一個好丈夫,好醫生,艾瑪也不會因為孤獨,厭惡而去偷情。愛情破裂,是雙方面的責任。且不說艾瑪不安分守己,從包法利上看,沒有盡到丈夫對妻子的關心和給她帶來歡樂的責任,沒有讓艾瑪感到幸福。在浪漫的法國當時的現實中,艾瑪出去偷情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情。所以說,對於妻子出軌,包法利是負有很大的責任的。艾瑪死後,包法利沒有對他的情敵產生怨恨,認為這是命,這是懦夫的表現。自己的妻子與人通姦,他竟然還沉得住氣,簡直沒自尊,是個窩囊廢!包法利還是一個不負責任的父親。他沉溺於個人的幸福與悲痛中致死,留下了年幼的女兒貝爾特,終使她淪落為紡紗廠童工。他的死,並沒有讓我感受到他對艾瑪至死不渝的愛,反而讓我感到他是在逃避責任。巨額的貸款誰來還?年幼的女兒誰撫養?即使一個人的天空黑暗了,也不能讓他人的天空也布滿烏雲,同受牽連啊。她應該有個快樂的童年。與安分守己的包法利相比,艾瑪,也就是包法利夫人是個不安現狀,愛慕虛榮,淫盪,同時也追求真愛的女人。艾瑪不安於現狀,她相信包法利的出現也許會帶來刺激,足以使她得到那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愛情。然而剛結婚她就後悔了:「上帝啊!我怎麼要結婚呀?」她本可以遇見另外一個男人,想想她在畢業典禮上是多麼受男賓們的歡迎啊,但現在,她的生活,煩悶得像一隻正在她內心各個黑暗角落結網默默無言的蜘蛛,凄涼如同天窗朝北的北樓。「愛瑪歸理抽屜,不小心手指被什麼東西扎了一下。原來是她的結婚花束上的鐵絲。……她拿起花束扔進火里。……愛瑪看著它燒。……紙花瓣慢慢捲曲,像一隻只黑蝴蝶貼著爐膛壁飛舞,最後從煙囪里飛走了。」婚姻,對於一個女人來說,是慎重的,是一輩子的。但從艾瑪對待禮花上的態度來看,她對這樁婚姻並不在乎。沃比薩的舞會使她的心一經富貴熏染,再也不肯褪色。她厭倦現在清貧的生活,羨慕上流社會的奢侈放浪的生活。她美麗,她舉止優雅,她可以跳出火坑,追求浮華的生活。 喬遷榮鎮,從遇到了與她有共同話題的萊昂起,她在思想上就已經背叛了婚姻。在頻繁的交談中,包法利夫人發現自己漸漸愛上了這個年輕人,甚至也想過與萊昂一起私奔。她知道萊昂是愛她的,可不敢向愛瑪袒露自己的心跡,她在萊昂離開之後才後悔沒有挽留他。這場愛情還沒來得及開始就結束了。為此,包法利夫人大病一場。三年後的重遇,使他們舊情復燃,只是,那時的艾瑪已不是當年還會顧忌禮教的艾瑪了,經過與羅多夫的愛情,她已經淫盪成性。當然,三年來,萊昂常與輕浮子弟為伍,畏懼心理,早已消磨殆盡。艾瑪為了她的情人,瘋狂簽票據,最終她積債如山,陷入身敗名裂的絕境。萊昂走後,多情的情場老手羅多夫走進艾瑪的生活。羅多爾夫的盡花言巧語令艾瑪神魂顛倒,她的虛榮心迅速膨脹起來。一開始愛瑪有過猶豫,但在羅多爾夫一波又一波的攻勢下,她臣服了,愛瑪覺得自己終於找到了小說中嚮往的生活,感到既刺激又欣喜。當包法利為伊利波特做矯正畸形足的手術失敗後,愛瑪無面目兼任了,她覺得這是一種恥辱。於是順水推舟,下定決心拋棄眼下的生活,和羅多爾夫雙宿雙飛時。但是羅多夫退縮了。為了一個有夫之婦,背井離鄉,還要背上一個女兒的包袱,他覺得不值得。一切都是逢場做戲罷了。他狠心的寫下了一封信,可笑的事文字中完美的掩飾著自身的疲倦,反之把一切都歸咎於"命運"二字,極力地推卸責任。他無情的走了,好像一切都沒發生過似的走了。愛瑪崩潰了,從此一蹶不振。她對曾經的每一段愛情都付出她的真心與熱情,但是後來無情的現實告訴她:他們都只是玩弄她,貪圖她的美貌而已。而她卻總是天真的以為找到了愛情,找到了幸福。她為了她的情人們她積債如山,陷入身敗名裂的絕境,卻沒有誰肯出來幫她!在這一刻,危及自身利益的時候,世間丑態在艾瑪的眼前展露無遺。她絕望了,走投無路了,只有選擇死亡。 沉思良久,發現這部小說反映了當時法國資本主義社會的三個現象。一、金錢交易的婚姻與愛情有人說錢是萬能的,只要有錢就什麼都能買到,甚至是感情。包法利的第一次婚姻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因為艾洛伊絲一年有一千二百法郎的不錯收入,包法利的母親極力撮合,使這個寡婦成了包法利第一任夫人。後因艾洛伊絲的公證人潛逃,她的公婆就欺負她。前後她的勢力與地位發生強烈的變化。有錢時,這個家有她做主,一切她說了算,破產時,她像是撒謊了,被公婆欺負。同樣艾瑪跟她的兩個情人的愛情也始終與金錢掛鉤。包法利愛他的妻子,那又怎樣?他的無能和怯懦已經讓他的愛變得一文不值,甚至有點煩人。而他的情人們卻因有才華或財產備受她的青睞。她愛他們,不過,更確切點說,應該是愛他們的金錢交易得來的刺激和快感。這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金錢婚姻打敗愛情婚姻。金錢社會成就金錢婚姻,當兩個人為了利益而在一起時,關系只是一種交易,沒有真正的感情,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社會的悲哀。找一個有錢的老婆,她會看不起你,每天指使你做這個做那個,男人就會沒了自尊,女人看到如此沒有出息的男人會越來越不順眼。這樣的婚姻不會持久。有錢男人會把女人當成玩偶,沒有任何感情因素,玩完一個再去找新的女人。這對於女性來說是極度不公平的現象。這個社會,只因有金錢的交易,人間才會缺乏真情。二、道德的淪喪艾瑪一次次的出軌,背叛她的家庭,一味地追求自以為是的愛情,是極度不負責任的行為。到死她都沒有說過一生對不起。她將一個家庭,即使是沒有愛情的家庭,破壞得支離破碎,將自己的快樂寄託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是不道德的做法。她把自己的婚姻沒有了愛情的一面表現出給人看,並把它作為出軌合法化的籍口,轉成被同情的對象。每個人都應該有人性與道德觀念。成立一個家庭,生兒育女並非一時沖動,如果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話,他為什麼要答應包法利的求婚呢?結婚了,就應該對家庭忠誠,如果對婚姻不滿意,她完全可以離婚,去追求她所謂的幸福。但是,她背著她的善良的老公,不管包法利的顏面和聲譽,不關心女兒的成長環境,多次拋棄道德的底線,與情夫媾和,是可恥的。婚姻是需要雙方互相呵護和尊重的,艾瑪那愛慕虛榮的心已經使她的道德淪喪了。她不再在乎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不再像以前那樣把自己裝成一個賢妻良母。虛偽的愛情蒙蔽了她的眼睛,使她分不清是非,找不到道德的底線。三、對宗教的猥褻小說中對奧默和神父的描寫透露出一種宗教文化,他們的一些話真實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宗教現象。宗教本來是給人一種精神支持與精神寄託的,但在小說中,我們不難發現,基督教已經成為假模假式,裝腔作勢的借口。對當時的信徒來說,奧默是是一個固執的宗教反動派,但作者卻把他刻畫成真正虔誠的信徒,這樣就使他和其他的所謂的宗教工作者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披露了虛偽的人以基督教為幌子,做違心的事情。他按照自己的准則,把教士比作哪裡有死亡氣味,就往那裡飛的烏鴉。他一看見教士,心裡就感到不舒服,因為他們的道袍使他聯想到裹屍布,他憎惡前者,多少是因為他懼怕後者。奧默先生毫不掩飾自己對宗教的真實看法。他對於基督教的信仰不拘泥於教堂里的銀盤、聖水,不被世面上教派、組織人為篡改過的經書所規范住。他堅信對上帝的信奉是藏在心裡的,做禮拜也不是形式上的而應放在心上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得到的。相比之下,神父,作為一名宗教事務的工作者,卻總是拿出條條框框的經書條文來在人前炫耀,總是擺出一套套空洞的完全不實際的說教辭,他的信仰是死板的、盲目的,是利己的,帶有功利性。福樓拜正是通過文學作品諷刺了當時社會的宗教腐敗,批判了殘害人性、腐蝕人的靈魂甚至吞噬人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本質。
採納哦謝謝
Ⅲ 包法利夫人好看嗎
劇中包法利夫人長得不討喜,也不夠伶俐可愛╭(╯^╰)╮。對社會的批判在哪裡?看完之後只是覺得所有一切最終結果都是包法利夫人自己一手造成的。好像還有其他版本,應該會比這部講述得好吧~
Ⅳ 哪個譯本的《包法利夫人》翻譯的最好
許淵沖先生翻譯的最好,不過這本譯林版的《包法利夫人》還是傳承了譯林一慣惡俗的封面設計;排版上錯誤也是變本加厲,不忍卒讀。讓人懷疑譯林的編輯都是從某麻將館拉來的,從身邊的街頭小報上隨手扯下一幅畫做為封面,再急沖沖的排了版,便馬上風風火火的趕回去救三缺一的場了。
Ⅳ 包法利夫人哪個版本的電影更接近原著
1934年讓·雷諾阿導演的版本在發行時遭到了刪剪長達一個小時。 電影1991法語版,這部由fa國新浪潮大師查布洛爾執導的1991年版相當忠實原著,但處理得十分沉悶,女主角於佩爾的表演太冷,連孩子出生的場景都沒有顯示一絲生氣。影片顯露出早期雷諾阿作品的痕跡,深焦距攝影同時表現了法國鄉村的美麗和單調,但女主角似乎選錯了演員。1949年的mei國版由文森特·明奈利導演,舞會的場景已成經典 。
電影2000年英語版,阿 根 廷版的《包法利夫人》電影,幾個人物的演員都選得不錯。我心目中的愛瑪一定要是嫻靜中有俏皮的女子。演愛瑪的女演員很有氣質,也很有靈氣。少女愛瑪的純真、少婦愛瑪的風韻都表現得不錯,查理一看也是個老實人,不過那絡腮鬍子把我驚到了,愛瑪心目中的三位完美情人也都各有特色。按照我個人對南美的痴迷,我覺得1947這個阿 根廷版本是所有《包法利夫人》電影版中最好的一本。
Ⅵ 包法利夫人電影有幾個版本
4個。
1934 法國 讓雷諾阿
1949美國 文森特明奈力
1991法國 克勞德·夏布洛爾
2000英國 蒂姆·費威爾
Ⅶ 【包法利夫人】哪一版比較好~貌似現在有三個版本的電影……
不好說 !各有各的好 你下載三個試試不就得了
Ⅷ 《包法利夫人》感受
最初聽說《包法利夫人》是在我讀初中的時候,那時我們上歷史課,老師講到外國名著時曾特意提到了她,當然也就不會漏掉她的原創者法國著名作家格斯塔夫·福樓拜,在此我也就不對作者做過多的評價了。那時因為種種原因,我並沒有捧起此書,只是時隔多年,在異地的圖書館,我偶然發現了她,便是愛不釋手,本想是全部讀完之後才寫此讀後感,可擔心我此時此刻的想法不能儲存,稍縱即逝啊。
一直都覺得法國是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國家,而巴黎更是這樣的一個城市。讀過很多雨果的書,一本《巴黎聖母院》曾讓我沉醉於浪漫文學,為敲鍾人加西莫多的愛情而感動;而《悲慘世界》卻讓我陷入極度的恐懼中,卻也讓我明白每個國家都有其不為人知的一面,或美好或可恥。也許我這樣的想法是不合適的吧,生活畢竟不同於小說,小說中的情節加入了作者太多的主觀因素,然而小說畢竟是特定社會背景下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經濟文化狀況,我想無論是浪漫主義文學還是現實主義文學在這一點上還是相通的吧,只是前者更加誇張化。
也許是讀慣了雨果的浪漫主義文學,剛開始讀《包法利夫人》確實很糾結,一方面我是很佩服愛瑪(包法利夫人)的,她有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熱愛藝術,從文學作品中汲取精神糧食,而另一方面我對她的愛慕虛榮卻很是反感,她把文學作品投射到現實生活中,覺得自己是書中的女主人公,擁有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可現實太過殘酷,她的丈夫包法利並不是英俊瀟灑,一表人才,他只是一個經過自己的努力,最終成為一位有德的醫生,他也不夠浪漫,不懂文學,不會詩歌,更不會彈鋼琴,後來更是大腹便便,我想這和愛瑪心中的白馬王子是相去甚遠的,因而當羅多爾夫不斷示愛時,她便真以為自己遇上了久違的愛情,便拋家棄子,像鳳凰涅槃般撲向愛情的火焰,然而最終只會導致灰飛煙滅……花心的羅多爾夫並沒有和她私奔,而是獨自坐上馬車離開了,留下愛瑪一人,尋死要活,而可憐的包法利還在為妻子憂心,整天想著怎樣才能讓妻子開心起來,愛瑪卻只沉醉於自己的內心世界,無視外界一切。我想她只能是一個悲劇吧。
記得高中語文老師曾講過,他說:「平平凡凡才是真。」那時對這話還不甚理解,我想每個女孩都曾有過幻想,心中都會住著一個白馬王子,都有過對愛情的期盼,可我們是人不是神,幻想是會破滅的,我們要活在當下。
生活中不乏包法利夫人,一句「我寧願在寶馬里哭,也不願在自行車上笑」多少折射出當今社會上愛慕虛榮之風,誠然,沒有麵包是不能跳舞,然而我想跳舞是一種奢侈品吧,既然是一種奢侈,那就可要可不要。
雖然我不知包法利夫人的最後結局,但我想這樣的人即使有好的結局,又能好到哪裡去?她太不會把現實和文學分開了,其實這也反映出她雖然閱讀了很多書,可這些知識並沒有真正進入她的內心世界,她只是在照葫蘆畫瓢,因而這給她帶來的只是深沉的災難。一直都在想我們要從書本上學到的究竟是什麼?是像包法利夫人那樣學到表面的浮華?顯然不是的,我們要學的是作者的思想以及體會領悟書本上更深一層的含義,書會教會我們以另一種眼光來看待世界,教我們如何更好的處理事情,這也就是「看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好朋友在談話」的真理。
包法利夫人的心是處於一種游離狀態的,她嚮往更廣闊的天空,她希望過上像伯爵夫人那樣閑適的生活,時常上戲院的包廂看戲,一日三餐有人伺候,其實第二個條件她已經實現,可心就是漂浮著,不能沉下來,最後便只能腐敗了。
我不得不說《包法利夫人》是我讀過的書中最讓我矛盾的了,一方面被包法利的情愫感動著,另一方面又對愛瑪的行為感到悲哀,其次還有讓我欲罷不能的是作為醫生的包法利確醫不好妻子的心病,我想這是因為他們兩個沒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吧,其實他們根本就不了解對方,又或許只是月老綁錯了繩子
Ⅸ 包法利夫人電影有幾個版本
兩個電影1991版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包法利夫人 外文片名:Madame Bovary 年代:1991年 國家:法國 對白:法語 類型:劇情 片長:140 min 色彩:彩色 級別:Australia:PG Argentina:13 USA:PG-13 Sweden:11 UK:PG Spain:13 Chile:14 Germany:12 攝影機:Moviecam Cameras 導演 Director:克勞德·夏布洛爾 Claude Chabrol 編劇 Writer: 克勞德·夏布洛爾 Claude Chabrol 福樓拜 Gustave Flaubert .....novel劇情簡介 法國諾曼蒂地區的鄉村,富裕農家姑娘艾瑪深受父親疼愛,曾被送去修道院接受過良好教育。包法利先生是當地的鄉村醫生,為人謹慎,受人愛戴。在醫治艾瑪父親的腿傷時,愛上了這位清秀有教養的姑娘。當他欲言又止的向艾瑪父親提出婚姻要求時,艾瑪的父親連連贊同,並答應馬上去詢問女兒的意見。在一片歡歌燕舞中,艾瑪成了包法利夫人。 婚後,艾瑪對平乏的生活漸漸產生了反感。一天,包法利醫生接受到了一位貴族的晚會邀請,在衣著華麗的貴族男女的舞會上,一位舉止優雅的貴族紳士邀艾瑪共舞。這一晚她所看到的上流社會的生活情景使她對另一種生活有了更清楚、更強烈的嚮往…… 幕後製作 這部由法國新浪潮大師查布洛爾執導的1991年版相當忠實原著,但處理得十分沉悶,女主角於佩爾的表演太冷,連孩子出生的場景都沒有顯示一絲生氣。1934年讓·雷諾阿導演的版本在發行時遭到了刪剪長達一個小時,影片顯露出早期雷諾阿作品的痕跡,深焦距攝影同時表現了法國鄉村的美麗和單調,但女主角似乎選錯了演員。1949年的美國版由文森特·明奈利導演,舞會的場景已成經典電影2000版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包法利夫人 外文片名:Madame Bovary 年代:2000年 國家:英國 對白:英語 類型:愛情/劇情 片長:Sweden:153 min 色彩:彩色 級別:UK:15 Australia:MA Singapore:M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