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末代皇帝的導演是中國人嗎
不是,他是義大利人,一位非常偉大的電影導演,但因其電影語方過去直白且多有暴露鏡頭,因此部分作品在部分國家被禁多年
以下是他的相關資料
中文名: 貝納多·貝托魯奇
英文名: Bernardo Bertolucci
性 別: 男
生 日: 1941-3-16
出生於義大利的帕爾馬。早在24歲時,他便導演了轟動一時的影片《革命前夕》(《Before the Revolution》1964),並因之而奠定了他的事業基礎。
導演作品
戲夢巴黎 The Dreamers (2003) (這片子在《看電影》里被譯作"夢想家")
十分大師-大提琴篇 Ten Minutes Older: The Cello (2002)
圍城 Besieged (1998)
偷香 Stealing Beauty (1996)
小活佛 Little Buddha (1993)
遮蔽的天空 The Sheltering Sky (1990)
末代皇帝 Last Emperor, The (1987)
荒謬人的悲劇 Tragedia di un uomo ridicolo (1981)
月神 Luna, La (1979)
一九零零 1900 (1976)
巴黎最後的探戈 Ultimo tango a Parigi (1972)
同流者 Conformista, Il (1970)
福音書 Amore e rabbia (1969)
革命前夕 Prima della rivoluzione (1964)
編劇作品
十分大師-大提琴篇 Ten Minutes Older: The Cello (2002)
圍城 Besieged (1998)
偷香 Stealing Beauty (1996)
小活佛 Little Buddha (1993)
遮蔽的天空 The Sheltering Sky (1990)
末代皇帝 Last Emperor, The (1987)
荒謬人的悲劇 Tragedia di un uomo ridicolo (1981)
月神 Luna, La (1979)
一九零零 1900 (1976)
巴黎最後的探戈 Ultimo tango a Parigi (1972)
同流者 Conformista, Il (1970)
狂沙十萬里 C'era una volta il West (1968)
革命前夕 Prima della rivoluzione (1964)
Ⅱ 被國人嚴重過譽的電影《末代皇帝》。你喜歡這部電影嗎
2018年,義大利著名導演貝爾納多•貝托魯奇逝世,互聯網上一片悼念末代皇帝的哀悼聲。這部電影獲得了「最偉大的人」等諸多贊譽,在豆瓣評分為9.2分(總分30萬)。作者在很多電影評論看到幾個很激烈,如一面看到溥儀的悲劇性的命運哭泣,和健身跑步認為陰謀哭的罕見,甚至有以下這樣的評論,似乎「末代皇帝」是一個電影將歷史與人性的完美結合。
2. 約翰斯頓扮演的救世主的角色
《末代皇帝》中有一個神奇的人物,他就是約翰斯頓。他是溥儀的老師,年輕的溥儀現代觀點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應該說,他是一個很重要的人在溥儀的一生,他後來寫了一本回憶錄「紫禁城黃昏時分,」這本書,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活」為溥儀的一生在一起成為一個重要的數據。
但不得不說,約翰斯頓的書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不客觀,他在書中要把溥儀和自己去美化,對於一些事情和其他記錄是非常不同的。可悲的是,貝魯圖奇最初創作《末代皇帝》的基礎是《紫禁城的黎明》,而溥儀的回憶錄《我的前半生》成了輔助的史料來源。
當溥儀在打網球的時候,馮玉祥的軍隊進宮驅逐溥儀和皇室。溥儀抬頭看著坐在高判官椅子上的約翰斯頓尋求幫助。約翰斯頓俯視中國歷史上這一著名事件。
Ⅲ 《末代皇帝》劇情詳解
1950年的冬天,清王朝廢帝溥儀(尊龍飾),作為戰犯從蘇聯被押回中國。火車抵達中蘇邊境的滿洲里火車站後,溥儀認為此去性命難保,便溜進衛生間企圖割腕自殺。中國戰犯管理所所長(英若誠飾)發現情況有異,急敲衛生間的門,敲門聲使溥儀陷入了回憶。
1908年的一個冬夜,清宮衛隊長敲開了醇親王府的大門,按慈禧太後(盧燕飾)旨意把3歲的溥儀接進宮中教養,准備接位。
在香煙繚繞的坤寧宮內,即將咽氣的慈禧接見了溥儀,告訴他要即日登基。在太和殿上隆重舉行登基大典時,溥儀在大臣陳寶琛身上發現了一個裝著蟈蟈的小籠子。他對蟈蟈的興趣顯然要超過幾千名跪在他腳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後,溥儀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獨的孩子。
溥儀從回憶中驚醒過來。他也被管理所長救起,從此開始了接受審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末代皇帝》賞析:
在《末代皇帝》里,溥儀的「悲劇」恰恰在於他活了一輩子,包括他的後半生,卻從未做過「真正的人」。當然,這個「悲劇性的」溥儀是貝皮羅、貝爾托魯齊和恩佐筆下的「溥儀」,是西方人眼裡的「溥儀」,是「另一個溥儀」。
溥儀的一生誠然是悲劇性的。他從3歲起當上了皇帝,整整37年,作為稚帝、廢帝和兒皇帝,他始終是個傀儡,緊接著是蹲監獄,做了14年的犯人,但是他畢竟在他生命的最後8年裡過上了真正的人的生活。
然而在《末代皇帝》里,這8年卻一閃而過,人們看到的只是一隻全身發黑的蟈蟈,作為溥儀的象徵,它從未離開過籠子。
Ⅳ 為什麼外國人拍的中國電影《末代皇帝》可以拿奧斯卡,而中國人自己拍的電影不行
首先我們必須要承認歐美的電影拍攝水平比我們要高得多,這部電影劇情、畫面、演員的演技、整體的製作等多方面。即使《末代皇帝》這部影片已經是32年前的作品了,現在看來,也是世界超一流水平
這部電影也是最後一部在紫禁城實景拍攝的電影!從此以後我們看到的清宮戲都是在影視城內完成的,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絕唱啊!
影片最後的結局是令人動容的:溥儀成為中國公民之後,花一角錢買了一張門票,參觀自己曾經的家「故宮」。他把從前藏在龍椅後的蛐蛐兒送給了一個紅領巾,然後就走了。
當然,在此之前,也有很多影評家批評《末代皇帝》「情節進展緩慢、劇情模糊」,唱衰之聲不絕於耳。
Ⅳ 奧斯卡電影《末代皇帝》幾個版本的區別
肯定不是你說的把臟話cut的情況。其實也不是很多人說的「一個是導演版,一個是劇場版」。
當年公映的、贏了N座奧斯卡的版本是163min的版本。219min的版本是一個根據當初合同為義大利某電視台剪輯的迷你劇版本,該版本需要剪成50分鍾×4段的分段以供電視台分四次播放,這個版本也被後來很多專家和愛好者想當然的以為是導演版(因為它長),但是在CC公司最新發行的DVD中導演和攝影師已經證實那個163min的才是真正的導演版,據說貝托魯奇也說過這是他最滿意的版本。
以下zz:
電視加長版的主要不同
1、溥儀自殺被救醒的過程,溥儀仍聲稱自己是中國皇帝,並說「你們遲早會殺了我」。而戰犯管理所所長說「在審判之前是不會讓你死的」。
2、劇場版中奶媽給小溥儀講述「大風與大樹」的故事,而加長版中在該故事之後還有一段是講述奶媽的來歷的,一個老頭邊給奶媽擠奶邊感嘆「奶水真多啊」。
3、溥儀與溥傑在改造所的牢房裡互相撫慰的鏡頭,帶有明顯的性暗示(其實影片中有多處暗示溥儀性取向的畫面)。接著,進來一個士兵,給了溥儀一本叫作《新民主主義歷史》的書,溥儀翻書,念到:「愛新覺羅·溥儀在第84-85頁……」
Ⅵ 中國最經典的電影是末代皇帝嗎有超過它的嗎
首先末代皇帝確實經典,至今超過它的電影也不多,但這部電影嚴格說應該算是義大利電影,最多算合拍片,不能算純粹的中國電影。
正宗中國電影在國際上取得較高榮譽的有:戛納金棕櫚獎霸王別姬,柏林金熊獎的紅高粱;威尼斯金獅獎的秋菊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等,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卧虎藏龍算是台灣片。
另外:活著、鬼子來了、三峽好人、白日焰火、陽光燦爛的日子、菊豆、我的父親母親、大紅燈籠高高掛等都在國際上獲獎,知名度很高。
Ⅶ 被國人嚴重過譽的電影《末代皇帝》,西方思維下的迎合之作,到底怎樣
2018年義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去世,隨之而來的是全網的懷念以及對電影《末代皇帝》的又一波造神運動,一些「最偉大」之類的褒獎一股腦兒安在了該片頭上,豆瓣上三十多萬人綜合打出了9.2分的高分。
筆者在諸多影評中看到幾個挺厲害的,比如有一邊看一邊為溥儀的悲慘命運哭泣的,還有健身跑步時想起劇情來哭的稀里嘩啦的,更有甚者還有下面這樣的影評,似乎《末代皇帝》就是一部將歷史和人性完美結合的電影巨制。
對此,筆者不敢苟同。
筆者的看法是:不談歷史的話,《末代皇帝》是一部很好的電影,它擁有一個很好的故事,但將溥儀套在這個故事上之後,該片的性質就變了,尤其對中國人來說,它並不算一部不朽之作。相反,這是一部用來取悅西方觀眾並且格調不算太高的電影。
一、 對歷史的修改並非偶然
電影《末代皇帝》在服化道的細節上被人稱道,這也是該片很成功的一點。但在對待一些關鍵歷史劇情上該片卻有意無意的進行了一些修改。
如影片開頭,盧燕飾演的慈禧太後躺在一個充滿魔幻色彩的宮殿里,大殿兩旁到處是佛像,宮女太監們化妝成各種神仙的樣子。盧燕覺得不對勁,她專門去請教了清史專家朱家溍先生,朱家溍告訴導演貝魯托奇,清朝的宮殿里沒有這么布置的,但導演堅持了自己的選擇。
貝魯托奇為何要這么布置場景?其實從慈溪太後僵屍一般的臉和彌漫著魔幻色彩的宮殿就能看出來,這不過又是一個「傅滿洲」的變種,西方世界的眼裡清朝的宮殿就不可能是窗明幾凈的,像這樣烏煙瘴氣充滿魔幻色彩猶如地獄一樣的環境才是他們心中的大清國。
溥儀大婚之後,影片中他和婉容和文綉有大段的感情戲,三人甚至同床共枕,事實上溥儀壓根就不喜歡這兩個人,尤其是對長得猶如鳳姐前世一樣的文綉。
影片中段,面對婉容通姦溥儀的下屬,溥儀殺了那個下屬。實際上,那個姓李的守衛不僅一直活著,後來在溥儀特赦後兩人還見過面並握過手。
該片後半段,溥儀在戰犯管理所里有被批評被打的情節,當年的戰犯管理所所長金源在見到貝魯托奇時強烈反對這么篡改歷史抹黑管理所,但導演以這是電影藝術為由搪塞了。從很多戰犯還有溥儀自己的回憶錄里都能清楚的看到,溥儀在戰犯管理所的生活是非常平和的,在這里他自食其力並和其他戰犯建立了良好的關系,甚至飯量大漲連失眠症都自愈了。
三、 奧斯卡的真相
比起坂本龍一的遭遇來說,更委屈的恐怕是婉容和川島芳子,因為貝托魯奇甚至在影片中給她們安排了女同戲份,原因也很簡單,這是西方人愛看的元素,卻根本不是中國人能接受的橋段。
說到底,貝托魯奇電影的受眾是西方人,不論是爭取獲獎還是爭取票房,能給他票房的,能給他大獎的無一例外是西方人。八十年代的中國不僅給不了《末代皇帝》奧斯卡獎,同樣也提供不了票房。
諷刺的是,貝托魯奇壓根沒把中國觀眾當做他的受眾群體,但給予他和該片最大厚愛的還是來自中國觀眾。
現在在國內影評網站上,針對《末代皇帝》有兩種論點,一是人家畢竟獲得了九項奧斯卡大獎,這足以證明該片是偉大的。二是對於中國歷史應該是旁觀者清。
首先我們細看《末代皇帝》獲得的奧斯卡大獎名單,九個獎項整整齊齊很威武,但仔細看,除了在十八首配樂中貢獻了其中一首的蘇聰跟著入選之外,其他所有獎項都和中國人無緣,什麼最佳男主、女主,最佳男配、女配,連個提名都沒有。這還不說明問題嗎?該片壓根只是拿中國歷史和中國演員當做背景,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是為西方服務的。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貝魯托奇那麼玩兒命的修改歷史了。
第二,不得不承認的一件事是,能在中國歷史上有資格當旁觀者的國家恐怕最多隻有日本一個,其他任何西方國家包括義大利連當中國歷史旁觀者的資格都沒有。貝托魯奇僅僅靠看了一本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黃昏》,研究了一些史料和照片,就夠得上中國歷史旁觀者的資格了?夠嗆!
說到最後,不得不提的一件事是,《末代皇帝》的立意其實還是站在片面的人性上了,不論是庄士敦的書,還是貝托魯奇的電影,他們都把溥儀放在了受害者的地位上,認為溥儀的悲劇是時代造成的,他從頭到尾都是一個值得同情的傀儡而已。這種觀點在西方非常有市場,曾經有法國人給溥儀寫信,還有西方記者采訪溥儀,他們所持的觀點和該片基本一致,那就是做為曾經的皇帝,溥儀簡直太慘了,太值得同情了,他連喝奶的自由都會被剝奪啊。
事實上,就連溥儀自己都不接受這種錯在他人和時代的觀點,他坦誠的表示他做的很多壞事都是自己願意做的,日本人天大的本領也不可能拿槍頂著他去當偽滿洲國皇帝。
歸根結底,比起中國近代史上遭受那麼多苦難的人民來說,溥儀的一生比起康熙和乾隆來確實悲催,但比起勞苦大眾來他絕對是幸運的,甚至比起光緒和同治他都是幸運的,更遑論歷史上的那些亡國之君了。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貝魯托奇這部獲得九項奧斯卡大獎的《末代皇帝》,本意是為了迎合西方觀眾和評委的,但在國外權威點評網站IMDB上,《末代皇帝》的評分只有7.7分,甚至都不如梁朝偉張曼玉的《花樣年華》得分更高。但在國內這部電影卻被推上了神壇,這個結果可能連貝托魯奇都想不到。
這讓筆者想起來一個段子:三個青年去盧浮宮拍《蒙娜麗莎》發朋友圈,普通青年寫的是「人太多了,擠不上去。」文藝青年找到一副別人拍的近景發出來「達芬奇太偉大了!」,另外一個青年把自己拍的看都看不清的遠景圖片發出來「貝多芬太偉大了!」
最後,筆者再次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如果拋開溥儀這段歷史,將《末代皇帝》這段故事架空在歐洲哈布斯堡家族某個末代王儲身上,或者乾脆架在韓國太子李垠身上,那該片從人性角度出發去評判的話,這還真的是一部好片,可惜,架錯地方了。
Ⅷ 求詳細列一下《末代皇帝》電影的歷史背景和歷史重要事件
1950年,在解放軍戰士的監視下,中國的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同犯人一起走下開進站台的一列悶罐火車。溥儀走進洗手間,用刀片割開血管。戰犯管理所所長的推門喊叫聲把溥儀帶回到42年前。當時不足三歲的他,按照慈禧太後的懿旨,進宮登基,當了宣統皇帝。溥儀從小在唯我獨尊的環境中長大,孤獨而缺少管教。辛亥革命後,他被廢除。1922年,溥儀結婚,皇後婉容,淑妃文秀。1924年,做著復辟夢的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到天津做了寓公。1934年,日本吞並中國東北,扶植溥儀當了偽滿州國的皇帝,雖然他只是從屬於日本關東軍的「兒皇帝」。1945年,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溥儀成了蘇聯紅軍的囚犯。溥儀押送回國路上的自殺未成,進了戰犯管理所。他學會了生活,還學會了解剖自己的思想,改變了唯我獨尊的思維方式。1959年,溥儀獲特赦回到北京,成為一個公民,過著與普通人一樣的生活。1967年,文革中,他冒著生命危險,站出來為當年的管理所所長辯護。同年,溥儀因病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