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 《十二怒漢:大審叛》,誰能給我講講到底是什麼意思啊,很深奧,有些看不懂啊
我引用一篇影評吧,我覺得還是比較到位的。
去年看的片子,許多細節記不清楚了。在某論壇上跟W大討論本片時忍不住寫了一篇觀影心得文,在這里留個備份。
俄羅斯導演Nikita Mikhalkov影片12,翻拍自1957年的美國影片——Sidney Lumet的12 angry men。其實把這兩部片子對照來看,會很有意思。兩片都是一個處於社會邊緣的少年被控殺死自己的父親,12位來自不同階層的普通公民組成的陪審團對此展開討論,並做出判決。最開始大多數人都認為是一個簡單直觀的案子,只想草草結束早點回家,但有一個提出異議,並促使陪審團員們重新審視案件,並最終做出無罪判決。
美版最讓人稱道的是,在局促空間內運用鏡頭和推理營造出張力十足的壓迫感,隨著案件推理的進行,劇情層層推進至高潮。全片片長96分鍾,節奏緊湊、張力十足,雖然總共只有一個場景(片頭片尾的短暫畫面忽略無妨),卻絕無沉悶之感。從1:11到12:0的逆轉勝利,讓人們審視司法程序表象下真正的法理公義,每個公民如何尊重自己手中的法律所賦予的權利,維護法律的本質和初衷——不分階級和偏見的公平正義。
而俄版雖然沿用了美版的故事框架,但是形式和內涵都突破了美版。故事場景從狹窄的審議室變成了空曠的學校體育館,全片片長159分鍾,空間和時間都較美版進行了延展,內涵也更豐富。
電影從頭到尾不停閃回車臣戰爭和男孩回憶的畫面,所處的陳舊體育館更讓人聯想到幾年前beslan人質事件同樣發生在學校體育館,戰爭的殘忍鏡頭和記憶的傷痛為影片渲染出深沉凝重的氣氛,與陪審團員一開始的輕松態度形成諷刺的對比。回憶畫面里,戰火中燒毀的鋼琴、被狗叼著的戴著鑽戒的斷手,時時刺痛著觀眾的神經,隱喻俄羅斯曾經歷的文明衰落和價值混亂。
審判討論過程中,十二個陪審員每個人都根據自身經歷講了一段故事,他們的身份經歷各異,代表俄羅斯的各個階層,12段故事折射的是俄羅斯近幾十年社會的動盪和變遷。他們在回顧自身經歷的同時尋找失落的價值觀和良知,也是俄羅斯對歷史及社會問題在進行著自我審視。
俄版與美版的差異也由此呈現。本片中,陪審員對案件態度的改變,主要取決於價值觀和良知的回歸,雖然也有案件推理,但是重要性卻不如美版了。特別是最初投無罪票的幾個人都是從自身經歷出發,從良知上給予無罪判決,再去進行推理說服剩下的人,剩下人的轉變也更多取決於放棄偏見而不是被推理說服。與美版強調法理公義不同,俄版更強調的是價值觀的回歸。美版的結局是12:0,正義得到了伸張,法律得到了維護。而俄版在12:0之前卻有一個11:1的轉折,指出了法理公義無法拯救的悲劇——案件已經結束,但造成悲劇的仇恨卻並未結束。最後解決的辦法是尼古拉的人道情懷,由他暫時收養離開看守所卻無處可去的男孩。更特別提到現為藝術家的尼古拉原先也當過軍官——和男孩的俄羅斯繼父同樣的經歷。從軍人到藝術家的身份轉變,有著槍炮化作玫瑰的美好寓意,而收留車臣遺孤繼續俄羅斯養父的未盡職責,也傳達了導演對放下歷史仇恨、拋棄偏見、心懷仁慈、著眼未來的願望。
在影片片尾,工程師獨自走進房間,親吻聖母像並放飛小鳥,窗外是風雨交加,工程師則默默祝福。俄羅斯是東正教國家,有著深厚的宗教傳統,聖母像寓意呼喚回歸俄羅斯民族的精神底蘊和人道關懷。聯想到本片的海報——低頭沉思者的腦海中飛出無數只小鳥,向風雨中飛去的小鳥寓意俄羅斯知識分子對自由不懈的追求和艱辛。而這種對民族的悲憫關懷以及對自由意識的堅守正是俄羅斯傳統知識分子自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索爾仁尼琴以降的偉大精神遺產。
本片的片頭片尾字幕也很有意味。
片頭:不要去尋找生活的真相,試著感受生活的真諦吧!
一個祈使句奠定整部影片的基調,可以理解為是在刻板、冷漠的法律理性之外,呼喚真正的價值回歸和人道關懷。
片尾:法律是永恆、至高無上的,可如果仁慈高於法律呢?
一個疑問句在影片結束後仍縈繞於觀者腦海中,恐怕沒有人能輕易給出答案。
❷ 十二怒漢是哪國的
1957年由西德尼·呂美特執導亨利·方達主演,是美國電影
❸ 如何評價電影《十二怒漢》
庄嚴的鍾聲響起,法官闡述了一段話,「在本案中,已有一人身亡,另一個人的生死掌握在你們手上,如果你們能提出合理的懷疑,無法確認被告是否有罪,基於這個合理的懷疑,你們必須做出無罪的判決,如果你們找不出合理的懷疑,你們必須基於良知,判決被告有罪。」
第一遍,我認為這只是每次庭審必說的套話,但第二遍再看時,會發現法官的這段話,其實闡述了整個片子的邏輯體系:無法證明有罪即無罪。有罪的反面不是無罪,而是無法證明有罪,借用中國的古話來講:寧可錯放一千,不可冤死一個。這里體現了一個成熟的法律制度對人權的尊重,這也是整個故事中慢慢改變每個人觀點的決定因素,有了合理的懷疑,就不能武斷,輕易決定一個人的生死。
法庭上。
在這里,每個人的神態都值得深究。法官語氣輕松,不時端起杯子喝兩口水,完全沒有將要決定一個人生死時的凝重,而坐在被告席上的少年,臉上毫無仇恨和扭曲,卻一反常理得平靜、落寞,完全和一個弒父的嫌疑犯不符,兩者的輕松和平靜與「死刑」「謀殺」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也預示著劇情的反轉。
進入房間後。
這部影片中,天氣一直是第13個參與者,而且是決定和預示人物心情和情節發展的重要部分。剛剛開篇,陪審員們有的擦汗、有的試圖打開風扇和窗戶,整個房間充滿了悶熱和躁動,只有一個人與房間里的氣氛格格不入,8號陪審員一個人站在窗邊眺望遠方,陷入沉思。
當鏡頭慢慢地掃過12位年齡、身份、神態各異的陪審員,很容易猜想到後面會因為不同的背景產生巨大的分歧,12個人其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個社會,所以我們最後不妨上升到整個社會的層面上進行討論。
接下來的一段閑談,看似冗餘,其實卻是凸顯每個人性格的絕好體現。
7號穿著花西服,帶著帽子,形容並不是很整潔,將口香糖紙隨意地丟出窗外,說明他是一個缺少良好教養的人。
3號不斷強調著他很有當陪審員的經驗,本案的兇手是誰十分清晰,這里說明,他是一個缺乏實證精神的人,僅僅堅持自己主觀判斷,從不在意證據的真實可靠,當然,本篇的最後,也為觀眾揭曉了他如此固執的內心世界是緣何而來。
X號提到「幸好我們碰到的是謀殺案,盜竊案很無聊。」他的這種心態其實代表了陪審團中的大多數人,他們平時有著自己的工作,只是將陪審當做一件可有可無找樂子的事情,將他人的罪責苦難,看做自己生活的調劑。孟子說過,人之所以區別於其他動物,是因為人有惻隱之心,能為別人的苦難產生同情,這里卻不盡然,不禁讓人思考:法律的制定、道德觀的確定,是否讓人的心腸變硬了呢?法律確定的「惡人」是真正的惡人嗎?大眾觀念中的「惡人」是否就不值得同情了呢?
隨後,3號和4號開始進行生意上的交往,拓展人脈。盡管我也一直認為,商業和法律是人類發展以來最偉大的創造,商業通過驅使人類的逐利心控制思想,法律通過規范人類的道德心進行約束,但是這些人類「巧奪天工」的創造在真正的大自然造物——生命——面前,都無足輕重,讓我產生了「法律有沒有權利剝奪一個人的生命?」即「死刑是否應該存在?」的疑慮。
會議開始
團長的一番介紹中提到「我們12個人必須達成一致,否則判決無效。」,後來11號也說:「我們被通知要來這里決定一個跟我們素昧平生的人到底有沒有罪,不論做出什麼樣的判決,我們都拿不到好處,也沒有損失,那就是我們的國家能這么強大的原因。」
陪審團制度的出現,在我看來,就是為了減少因為法官個人傾向性問題而產生的錯判,12個背景、生活經歷各異的人,有的關注證據的真實性,有的關注情感的共鳴,最後想要達成一致,無疑有一方要妥協,這不正是一場理性和感性的斗爭嗎?需要注意的是,本片的理性背後,其實隱藏著更深的是對生命尊重的熱愛,感性背後則是先入為主的固執和人雲亦雲的盲從,我們無法剔除這些人的存在,也正是他們的存在才讓這個社會的發展多了諸多不確定因素。
第一次投票,11票有罪,1票無罪。
8號的理由是「雖然我不知道,但是看到11個人都舉了手,我真的很難舉起手,完全不經過討論,就把那個孩子送上電椅。」這個時候,8號雖然沒有確定的懷疑證明孩子無罪,但是他出於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勇敢地投了反對票。《烏合之眾》里有一個觀點「人類的理性會在群體中消失。一個人可以是理性的,一個群體絕不可能。」這說明了,一個人想要提出與眾不同的意見的巨大心理壓力。
之後我們看到,第一次投票里,9號的老先生是因為壓力而投了有罪,並非忠於內心的信念,試想如果沒有第一個舉起反對的人,人類最寶貴的良知就會被掩埋,最可怕的是人們還誤以為自己堅持了正義,並為自己高尚的道德而洋洋得意。
第二次投票,他們採用了秘密投票的方法,這使得每個人能夠靠理性獨立思考,終於多了一位無罪擁護者,群體讓人盲目的力量就是如此巨大,像空氣中的迷幻劑,潛移默化。
第一次投票中,另一段引起深思的話是:「你覺得那場審判要花掉多少錢?他有這樣的機會就已經夠幸運了。聽著,大家都是成年人,我們都聽到了實際經過,對吧?我們不該相信那孩子的說法,我們都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我跟那樣的人生活過,你不能相信他們說的話,你知道的,他們一生下來就是騙子。」
這里,10號的話已經違背了法律的根本原則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雖然每部法律序言都會著重強調平等,但是真實情況中,又有多少人能夠由內而外的做到平等看待呢?人們大多會因為一個人的家庭背景,以前犯過的錯誤而先入為主地為這個人下了論斷,這也是經常發生在法庭上的事。通過列舉嫌疑犯的前科,來影響本次案件的判斷,或是通過前科來激起輿論的反對,法庭最終屈服於輿論,作出了不公正的宣判,尤其是在中國,一個用成文法代替判例法的國家,往往會因為涉案人員的不同,而對相似的案件區別對待。
其中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在對幾個證據進行分析的時候,旁觀者往往是通過自己的感受揣度判斷。比如「看電影怎麼會記不得名字和主演?」,比如將幾個單獨的動作自動在腦子里串聯成案件發生的過程,並以此替代真相。這里又是主觀想法主動彌補了未知的部分,當8號提出科學的證明,這些主觀的臆想似乎又像乾冰一樣,消失了,證詞變得漏洞百出。
此外,進行判斷時,他們都只考慮了單一的變數,默認證人說的是真話,「因為他們都宣誓了,確保證詞無誤可靠。」將證詞作為事實來量度嫌疑人的行為,卻忽略了證人也是一個易變,易受情感左右的不定因素,當一個個證人的內心世界被剖開,證詞里的重要環節像肥皂泡一樣破裂,看似完美無缺的鐵證邏輯鏈慢慢斷裂。
激烈的爭吵後,氣氛發生了變化,窗外下起了暴雨,天氣漸漸變涼,他們燥熱的內心也漸漸平靜,他們開始冷靜的從事實層面上分析證據的可靠性。
8號說了這樣一段話:「面對這種事,要排除個人的偏見真的很難,不論哪裡,偏見總是遮蔽了真相,我真的不知道真相是什麼,我想應該沒有任何人知道真相是什麼,我們九個人現在覺得被告是無辜的…但我們是在賭一個可能性,或許我們錯了,我們或許會放走一個殺人犯,我不知道,沒有人知道,但我們有合理的懷疑… 那是我們的司法制度中非常珍貴的一部份,除非十分確定,陪審團無法判決被告有罪。」這段話也再次闡明了,陪審團的這次會議並不能決定已經發生的事實走向,他們做的,只是找出疑點,避免錯判。
這部影片,全片場景只是一間會議室,12個人各自、互相闡明觀點,說服別人,但是我卻在每個人背後看到一股力量,似乎這個小會議室就是整個社會的縮影,良知、道德、正義、生命、情感、法律、罪惡、階級、平等……這些人類永恆的話題,都緊密地交織在一言一語中,第一遍看完是震撼,腦子里亂亂的,似乎有千頭萬緒抓不住,第二遍再細細的讀台詞,隱秘的推測每個人的心裡變化,好像掘到了寶藏一樣的開心,這可能是我第一次如此認真的看一部電影,這部電影也讓我對法律產生了巨大的興趣,
望有幫助,望採納
❹ 十二怒漢的電影評價
人性高於法律----《12怒漢》
影像腫瘤 發布於:2007-12-22 07:44
米哈爾科夫為了將新版的《12怒漢》與呂美特版本的經典版本,不惜將一個需要嚴謹邏輯的法庭片改編成為一部依靠人性力量超越法律的情感戲。因此,除了一些簡單的「關節炎老人的行走速度的粗糙實驗」以及並不嚴謹的「女性嫉妒心理的邏輯推理」之外,電影為我們附送了七個卓有情趣和人性光輝的小故事,而從故事之中,我們看到俄羅斯,甚至是全世界,或者是人性本質的普遍問題。因此米哈爾科夫版本的《12怒漢》並不是以法律為根本出發點(而法律的公正恰恰是老版本的核心),而是以探討「什麼是法律的根本」為出發點。或者可以簡單看作是道德基點和法律基點的二元悖論。故事本身涉及俄羅斯的隱痛:車臣問題。但從米哈爾科夫所展現的態度來看,他否定從種族主義來判斷這件事情,俄羅斯人/高加索人,東正教/伊斯蘭教,並不應該成為進行殺戮的原因。
因此我們聽到了第一個反對者關於「人性關懷」的小例子,他所依照的准則在於人們不能夠輕易的判定一個人的未來和本質,在困境中人們需要的是關懷和認同。
第二個反對者,那個猶太人為我們奉獻了一個「父親的故事」來解釋「世事的無常」,「一切皆有可能」這就是人生,而面對這個無常的世界,他選擇原諒了自己父親拋棄母親的事實,「母親也不是天使」。
那個認定車臣男孩是兇手的男人在陳詞濫調的討論法律的重要性的同時,表現出強烈的對當前莫斯科/俄羅斯現狀的不滿,他以憤世嫉俗的人生信條將社會看作是弱肉強食的世界,並懷有強烈的種族主義情結。他最終的倒戈投降多少有被粉飾為「人性光輝最終勝利」的說教意味,但米哈爾科夫巧妙的將他倒戈的原因歸咎於家庭暴力的原因。因此盡管他仍然相信男孩殺了自己的父親,但還是從某種「同情與悲憫」的角度改變了自己的選擇。
那個笨頭笨腦的胖子講述了自己的叔叔打劫兄弟廣場的事情,試圖要告訴我們「人要寬容,不要把別人逼到絕路,退一步海闊天空」,因此他倒戈的時候,並不清楚男孩到底有沒有殺害自己的父親,而僅僅是憑著自己的人生原則來看待這個案件。
接著,那個墓地經理人第一談話講述了俄羅斯/前蘇聯的歷史問題:古拉格集中營。並坦言對於俄羅斯民族,人性與民族性要高於法律,否則有可能重蹈覆轍。他的第二次談話講述了普遍存在的貧富差異,還是「人性」最終讓「窮人的去世的親人得到了有陽光的墓地」。
那個演員對於「人們虛偽而無聊的大笑」所進行的演說,談及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在他看來,用來表現喜悅的笑容成為了人們掩飾恐懼的途徑,而最美麗的微笑則凝固在「臨死前的奶奶的臉上」。
在討論結尾,當諸多陪審團倒戈之後,主持人提出了人性最本質的問題「自由而困苦的生活,或者簡單但囚禁的生活,那個更重要」,這不僅僅是法律的問題,而是道德的問題。一個人有何如能夠決定另一個的人生和自由呢?於是人們在米哈爾科夫極端說教的「自由論斷」中全部舉起了手,宣判男孩無罪。
米哈爾科夫對於道德和人性太過執著了,因此從某種角度來看,影片具有太濃重的說教意味。「自由飛翔的小鳥」也具有太過刻意的象徵意味,遠不及《套馬索》中諸多象徵道具來的意味深刻。「神性光輝/基督精神的閃爍」也遠比《烈日灼人》中的火球來得刻意而多餘。但米哈爾科夫強勢的控制能力,讓影片沉重而並不沉悶,節奏感強烈且情感充沛。
《12怒漢》:做正確的事
嘩啦啦 發布於:2008-01-06 01:25
與老版《12》的好萊塢經典敘事結構相比,老導演米哈爾科夫將新版影片運作得雅俗共賞並聰明的將個人理念融入影片之中。因而,這部新版俄羅斯《12》無疑更厚重、更現實、更真摯。以影片的敘事結構來說,一個空房間中十二個男人陪審員,枯燥的場景以及大段的對白,對於現代觀眾決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但影片獨特的敘事環境又有助於將影片主題予以徹底全面的闡述。所以,影片能夠形成巨大的戲劇性效果就是影片魅力所在。好萊塢的《12》之所以成功,奧妙就在於此。對於這樣不容易的事情,在這部米哈爾科夫作品中看來,則形成了一種力量的爆發與回饋。在同樣的空空房間中,導演通過車臣少年謀殺俄羅斯養父的典型案件通透展現了當今俄羅斯的社會問題以及人們應該懷抱的希望。
對於俄羅斯人,與車臣之間久遠的民族糾紛已經徹底爆發為刻骨仇恨和武裝沖突。在車臣戰爭中,雙方的兇悍程度已經變為傷害平民的國家傷痛。因為與車臣獨立分子的厲害關系,在這樁看似理所當然的案件中,仇視的心態完全逆轉了對於案件本身的探尋。而影片的閃回中,總是看到那個車臣孩子在牢房中獨舞,年輕而有力,鮮活且激情。在這樣的視角中,導演的立場並未站在狹隘的政治關系裡,而將影片基調建設在善良的人性中。
影片開端,一組詩化的象徵性鏡頭將回家的孩子在漫山的黑白對比中運動。他所受到的教育,而後的悲慘遭遇,以及將夾道歡呼的群眾疊化為戰場上野獸般的沖鋒士兵。這段唯美語境下鏡頭組合很震懾人心,美得凄涼冷冽。從前蘇聯到如今的俄羅斯,人民的遭遇與境地被不移餘地的被示意和悲憫。更為殘酷的是,這樣唯美的鏡頭通通的高光黑白,分明鮮明的刺動人心。
12個成年人,各色人等,閱歷無數。這樣的陪審團被關閉在一所學校的體育館內,這些上了年紀的人們在這里發現大號的胸罩、注射器以及屋頂上前蘇聯時期留下的未掩藏的供熱管道。時代在變化、國家在變化,導演再次投入了關注現實的心態。這與那個車臣孩子的閃回相同,這些狀況看似存在的合理,而背後涵蓋的問題則是沉重。
這樁看似毫無審理意義的案件,因強烈的民族矛盾而變得簡單。當第一個站出來實現1:11的否定權時,這個陪審員僅僅出於良心的不安,為的是對於所賦予權力的尊重。由此而終,在將感性的無知和沖動逐漸變換為理性的思辨和深刻的過程中,導演共安插了七段口述故事。如果說,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淚流是真實的,那被打動一定是這些飽含滄桑和寓意的俄羅斯民族的傷痛歷史。
在這七段經歷中,從前的、現實的、讓人痛恨的、讓人感動的,甚至讓人恐懼的種種都包含了一個國家在民眾心中的記憶和真情。總是感覺,這些人生際遇距離我們並不是很遠,這些人物的感受更容易打動我們。不同的社會變遷,但同樣的從政治走向經濟發展。這種現實的變化無形中可以融化一些根深蒂固的成見和偏頗,形成一種更為理性的反思。導演的心境亦平和亦主動,用人性的善良一面重整了那曾經被異化被修正的心態。
導演的影片調度能力不辱大師名號。在如此厚重和晦澀的題材中,可以使影片沒有墮入說教和枯燥的感受中。在這部翻拍自好萊塢作品的電影中,導演很細致並持續的強調了娛樂的作用。十二個陪審員性格各異,遭遇不同,演員的出色發揮很容易凝聚人心。而在影片的幾個段落則顯得驚艷。擁護死刑的死忠則者演繹的謀殺現場讓人不寒而慄;而另一位暴怒的高加索人展示的眩目刀法則讓人振奮。還有就是那場大動干戈的現場還原。
這樣的電影是無法充滿娛樂性的,導演也很關注這一點。在無數次空鏡展現的雨中廢墟的留白之後,突然爆發的戰爭場景產生強烈的驚悚和壓迫感。這樣的設計實在證明導演理性的邏輯安排有如何功底。同樣,導演很穩定了掌控了群戲的張力,使每一個段落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另外,片中的那隻小鳥,象徵性不言而喻,但就是這個並不嘩眾取寵的物件更符合一個老人的平和單純的世界觀和對事物真實形態的解釋。
最終,陪審團的大逆轉將這個無罪的孩子拯救。作為導演本人出演的核心人物卻面臨了一種更大的悲哀。以社會現實,這個孩子終究會繼續被淹沒在政治絞殺中。影片的最後段落,是還未成人的小孩兒舉著雪亮的軍刀為前蘇聯武裝興高采烈的跳舞,舞姿在戰爭環境中顯得個別又唐突。而在獄中,已經成年的孩子同樣在跳這種意氣勃發的民族舞蹈。對於這個孩子所能夠代表的一切來說,閱歷中的某些缺失早已根深蒂固於內心。而對於民族來說,這個孩子的性靈之舞並不是罪。有罪的是那些被丑惡形態所左右的意識。
一名陪審員回到臨時審議所,在俄羅斯的雪夜中打開窗子,喃喃自語「你可以選擇離開,也可以不離開」。小鳥飛出窗外,飛進寒冷的風雪。最終,一直靜觀大家的陪審員收養了這個孩子。導演所明確的立場很偉大也很無奈。就如這只鳥兒,從牢籠中飛出,依舊在風雪中生存。導演米哈爾科夫的忐忑心境不言而喻。
對於成年一些的人,《12怒漢》是一部很容易讓人喜歡的電影。不僅依賴於情節的厚重,也仰仗於導演的功底。因為,影片所展示的一切都是有高度的。
❺ 十二怒漢的劇情簡介
看完《十二怒漢》,覺得之前對《十二公民》評價稍微有點高,因為大陸版就是做了一點落地措施,並且增加了一些角色背景和性格,但是關鍵點的轉折還是用的原電影。
60年前的一部電影,就幾個人圍著一個桌子,純靠台詞就能9.4分,經過國外一次翻拍,還能得8分以上,在該國還算是比較高得分了,值得推薦
❻ 十二怒漢國語電影 俄羅斯 美國版
不好意思,最近清網行動太嚴厲了,我網盤上的電影都被強制刪除了,無法分享,其它地方也搜索不到。
❼ 請問哪裡可以看到好萊塢版的《十二怒漢》
迅 播 影 院,有高清版
❽ 求1997年版的美國翻拍經典電影《十二怒漢》
我有個黑白版本的 簡 方達演的好象 如要請留郵箱
❾ 《十二怒漢》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十二怒漢》是由米高梅公司製作的一部黑白電影,由希德尼·魯邁特執導,瑞吉諾·羅斯編劇,亨利·方達、李·科布、馬丁·鮑爾薩姆等人主演。影片於1957年4月13日在美國上映。
一切的證據都顯示男孩是有罪的,大家覺得似乎毫無討論的必要。但第一次的表決結果是11對1認為男孩有罪,按照法律程序,必須是一致的意見、也就是12對0的表決結果才會被法庭所採納。
首先站出來贊成無罪的是戴維,由於戴維的堅持,也隨著對三個關鍵證據的科學推測,贊成無罪的氛圍開始在其他十一個陪審員之間擴散。對男孩是否有罪的表決也開始出現戲劇性的改變:11對1、9對3、8對4、6對6、3對9、1對11。
最後,通過了各種不同人生觀的沖突,各種思維方式的較量,所有的陪審團員都負責任地投出了自己神聖的一票。終於,12個陪審員都達成了一致意見:無罪。
❿ 國內外經典電影有哪些 《十二怒漢》內容影評 哪個版本好看
你好,電影《十二怒漢》有 57年97年07年三個版本不知道你說是那一部?個人覺得57年的版本最經典!具體影評請到豆瓣查看,那裡的影評如雲,當然,也有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