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祖詠和劉長卿是哪一個朝代的
祖詠:洛陽人,開元十三年進士。張說在並州,引為駕部員外郎。主要詩作 望薊門 終南望余雪
劉長卿 (709~約780)中國唐代詩人。字文房。宣城(今安徽宣州)人,一作河間(今屬河北)人。玄宗天寶進士。肅宗至德間任監察御史、長洲縣尉,貶嶺南南巴尉,後返,旅居江浙。代宗時歷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後,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隨州(今屬湖北)刺史,世稱劉隨州。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亂後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如《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筆調蒼涼沉鬱。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五律簡練渾括,於深密中見清秀。如《新年作》、《岳陽館中望洞庭湖》、《碧澗別墅喜皇甫侍御相訪》、《海鹽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 ,如「細雨濕衣看不見 ,閑花落地聽無聲」(《別嚴士元》)、「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長沙過賈誼宅》)。五絕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對月》、《送靈澈上人》,以白描取勝,饒有韻致。但他的大部分詩內容單薄,境界狹窄,缺少變化,有字句雷同之感。《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其集10卷。較流行的是明翻宋本《唐劉隨州詩集》(10卷詩,1卷文),《全唐詩》編錄其詩5卷。
年輕時在嵩山讀書,玄宗天寶中登進士第。肅宗至德年間任監察御史,後為長洲縣尉,因事得罪,貶為嶺南的南巴尉。經過江西時,與詩人李白、李嘉□等有詩往還。上元二年(761年)從南巴返回,旅居江浙。這時江南剛經歷過劉展之亂,本來繁華富庶的吳郡一帶變得破敗蕭條。劉長卿有詩紀其事:「空庭客至逢搖落,舊邑人稀經亂離。」(《自江西歸至舊任官舍》)代宗大歷五年(770年)以後,歷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後。因為性格剛強,得罪了鄂岳觀察使吳仲孺,被誣為貪贓,再次貶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馬。在睦州時期,與當時居處浙江的詩人有廣泛的接觸,如李嘉□、皇甫冉、秦系、嚴維、章八元等都有詩酬答。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又受任隨州(今湖北隨縣)刺史。世稱「劉隨州」。興元元年(784年)和貞元元年(785年)間,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割據稱王,與唐王朝軍隊在湖北一帶激戰,劉長卿即在此時離開隨州。
劉長卿曾兩次遭到貶謫,旅居各地期間多次遭到戰亂,因此他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後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如「城池百戰後,耆舊幾家殘」(《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鳥雀空城在,榛蕪舊路遷」(《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當苗稅充百官俸祿》),以及《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筆調蒼涼沉鬱,內容具有時代特徵。
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自詡為「五言長城」(權德輿《秦征君校書與劉隨州唱和集序》)。五律簡練渾括,於深密中見清秀。如《新年作》、《岳陽館中望洞庭湖》、《碧澗別墅喜皇甫侍御相訪》、《海鹽官舍早春》等,都是精工錘煉之作。七律也多秀句,如「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別嚴士元》)、「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長沙過賈誼宅》),歷來傳誦人口。絕句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對月》、《送靈澈上人》,則以白描取勝,饒有韻致。宋張戒《歲寒堂詩話》說:「隨州詩韻度不能如韋蘇州之高簡,意味不能如王摩詰、孟浩然之勝絕,然其筆力豪贍,氣格老成……『長城』之目,蓋不徒然。」但他的大部分詩作內容單薄,境界狹窄,缺少變化,容易使人感到字句雷同。高仲武《中興間氣集》評他的詩「大抵十首已上,語意稍同,於落句尤甚,思銳才窄也」,大致近似。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他的集子10卷,《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同。據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著錄有《唐劉隨州詩集》11卷,為明翻宋本,詩10卷,文1卷。現在通行的如《畿輔叢書》本的《劉隨州集》,《四部叢刊》本的《劉隨州文集》,都為這種11卷本。《全唐詩》編錄其詩為5卷。事跡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劉長卿與嚴士元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是劉長卿的七律《別嚴士元》的頷聯。全詩是:
春風倚棹闔閭城,水國春寒陰復晴。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
東道若逢相識問,青袍今已誤儒生。
劉長卿是由盛唐向中唐過渡時期的一位傑出詩人。關於劉長卿的生平一直沒有確考,《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沒有他的傳,聞一多先生認為其生年為公元709年,傅璇琮先生認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還有其它的說法。卒年一般認為是在789至791年之間;也就是說,劉長卿經歷了玄宗、肅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劉長卿,字文房,因官至隨州刺史,也稱劉隨州。他出生在洛陽,年輕時在嵩山讀書,屢試不中。據說在開元十四載(755年)他可能登進士第,但是還沒有揭榜,安史之亂就爆發了。次年,肅宗即位,劉長卿被任命到蘇州下屬的長洲縣當縣尉。不久被誣入獄,遇大赦獲釋,至德三載(758年)正月攝(代理)海鹽令,上元元年(760年)春,被貶為潘州南巴(今廣東電白)尉,離開蘇州到洪州待命。在赴洪州途中,逗留餘干,與大詩人李白相遇,「誰憐此別悲歡異,萬里青山送逐臣。」(《將赴南巴至餘干別李十二》)李白當時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還,而自己將遠行嶺外。其實,劉長卿終於沒有到南巴任職。次年(761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蘇州接受「重推」。後來數年宦海浮沉,終不得志,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傳》卷二這樣說:「長卿清才冠世,頗凌浮俗,性剛多忤權門,故兩逢遷斥,人悉冤之。」
清編《全唐詩》收錄了劉長卿詩5卷,499題,509首,與其他作者重出互見的有40多首。劉長卿以寫作山水詩著名,其詠物詩、邊塞詩、詠史詩也有一些佳作,描寫安史之亂和亂後景象的詩頗有時代特色,寫懷才不遇之感以及送別之情的作品情景交融,有語淡情深之感。劉長卿尤擅五言,自詡「五言長城」,五言詩約佔全部詩作的70%。他的五絕,幾乎篇篇可誦,構思精緻,清幽淡遠,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劉長卿的七律被稱為中唐之首,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卷14稱:「七律至隨州,工絕亦秀絕矣。」如這首《別嚴士元》。
「闔閭城」即蘇州,春秋末年吳王闔閭築城於此。嚴士元在天寶年間擢宏文生,曾官員外郎,作者與之往還,臨別以詩相贈,既寫別情,又感嘆身世。首聯寫贈別的時間地點以及天氣環境,第二聯寫景,蒙蒙細雨潤濕了衣服,自己卻沒有注意到;枝上的花朵飄落到地上,聽不到聲響。薄暮夕陽下,江上孤帆遠去,太湖之南碧草如茵,綿延萬里,「離恨恰如春草,漸行漸遠還生。」(李煜詞)或許有朋友們問到我的境遇,無限感慨溢於言表,一介書生,數年求仕,命途多舛。按唐朝的服飾制度,三品官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緋,六品、七品服綠,八品、九品服青。每品又有正、從和上、中、下之別。詩人被貶南巴尉屬從九品下,正好服青。
唐人范攄的《雲溪友議》有「四背篇」,大意說宋雍眼神不好(或盲),詩中景色如在目前(「黃鳥不堪愁里聽,綠楊宜向雨中看。」);盧綸做官卻寫方外之意(「願得遠公知姓字,焚香洗缽過餘生。」);清江上人的詩寫男女相會(「唯愁更漏促,離別在明朝。」);而劉長卿的「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雨濕不見,花落聽聲。所謂「盧員外綸作擬僧之詩,僧清江作七夕之詠,劉隨州有眼作無眼之句,宋雍無眼作有眼之詩。」
河北省《河間縣志》遞714頁載:「劉長卿故里在縣城內後街南側,久已無存。」
⑵ 辛棄疾是什麼朝代的,寫過什麼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准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韓□(tuo1)胄當政,一 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 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 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 《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與蘇軾並稱「蘇辛」。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准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辛詞繼承了蘇軾豪放詞風和南宋初期愛國詞人的戰斗傳統,進一步開拓了詞的境界,擴大了詞的題材,幾乎達到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又創造性地融匯了詩歌、散文、辭賦等各種文學形式的優點,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形成了辛詞的獨特風格。辛詞以豪放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鬱、明快、激勵、嫵媚,兼而有之。他善於運用比興手法和奇特想像,對自然界的山、水、風、月、草、木都賦予情感和性格,並有所寄託。他還善於吸收民間口語入詞,尤其善於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別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議論過多而顯得晦澀、呆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於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突起,能於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吳衡照《蓮子居詞話》說:辛稼軒別開天地,橫絕古今,論、孟、詩小序、左氏春秋、南華、離騷、史、漢、世說、選學、李、杜詩,拉雜運用,彌見其筆力之峭。」
《破陣子
⑶ 請問牛郎織女的故事發生在什麼時期怎麼相愛的
一發生在1200多年前。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漢族民間愛情故事,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主要講述了牛郎是牛家莊的一個孤兒,依哥嫂過活。嫂子為人刻薄,經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自耕自食。這頭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老牛勸牛郎去見,後來他們很談得來明白了各自的難處,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
二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於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王母娘娘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喜鵲也會在身邊。以後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織女都會見面了。
⑷ 燈火星星,人聲杳杳,歌不盡亂世烽火,出處
名字《葬花吟》
是清代偉大文學家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 埋香冢飛燕泣殘紅》之中林黛玉所吟誦出來的一首古體詩。全詩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
⑸ 《涼州詞》的作者是哪個朝代
涼州詞:又名《涼州歌》。《樂苑》稱,開元年間,西涼都督郭知運進獻宮調《涼州》。涼州:唐屬隴右道,州治在今甘肅省武威縣。詩題又作《出塞》。首句一作「黃沙直上白雲間」,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門關。」羌笛:我國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楊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楊柳》曲。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其音凄苦。
【簡析】:
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這話是不錯的。開元中、所期,唐玄宗荒淫縱樂,不務邊防,不關心遠戍徵人的疾苦。詩人在進入涼州,聽到哀怨的笛聲後,寫下了這首詩,表達對遠戍士卒的同情。
--以下引自http://www.eicsj.sheisnet.sh.cn/magazine/N-9901/149.htm
詩狀涼州之險惡、荒寒,一言不及徵人,而徵人苦情可想;雖是一篇怨詞,但畫面雄壯闊大,神氣不落凄切。歷來被譽為唐代邊塞詩中的名篇。《唐詩別裁》引王漁洋的話說 :「必求壓卷,王維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齡之『奉帚平明』、王之渙之『黃河遠上』其庶幾乎!而終唐之世,絕句亦無出四章之右者矣。」
關於這首詩,唐人薛用弱的《集異記》曾記載著這么一樁趣事:開元中,王之渙與王昌齡、高適齊名。一天,天寒微雪,三人一起到旗亭小飲。適逢梨園伶官十多人會宴;席間,有四名美貌歌妓演唱,唱詞都是當時著名詩人的作品。三人私下相約說:我們三人的詩名常常分不出高低,現在且看這些歌妓謳歌,「若詩入歌詞之多者,則為優」。結果,第一人唱的是王昌齡的詩,第二人唱的是高適的詩,第三人唱的還是王昌齡的詩。王之渙不服氣,「自以得名已久」,就指著「諸妓之中最佳者 」說:「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詩,吾即終身不敢與子爭衡矣。」四人中之「最佳者」結果果然唱了一首王之渙的詩:「黃河遠上白雲間……。」大家於是大笑。四歌妓問明情況後競拜。並請「俯就筵席」,「三人從之,飲醉竟日」。後明清戲劇家將此事編成劇本,其中以《旗亭記》為名的就有多本。
詩句中,「一片」為唐人習慣用語,常與「孤」連文,即今之「一座」。「孤城」指玉門關。將玉門關作「孤城」,顯然與徵人的離情別緒聯結在一起 。仞,古長度單位,七尺為一仞。「黃河遠上」,也有作「黃河直上」的。葉景葵認為:「詩句有一字沿訛為後人所忽略者,為《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古今傳誦之句也,前見北平圖書館新得銅活字本《萬首唐人絕句》,『黃河』作『黃沙』,恍然有悟,向誦此詩,即疑『黃河』兩字與下三句皆不貫串,此詩之佳處不知何在!若作『黃沙』,則第二句『萬仞山』便有意義,而第二聯亦字字皆有著落,第一聯寫出涼州荒寒蕭索之象,實為第三句『怨』字埋根,於是此詩全體靈活矣。」《唐人絕句精華》也說:「此詩各本皆作『黃河遠上』,惟計有功《唐詩紀事》作『黃沙直上』。按玉門關在敦煌,離黃河流域甚遠,作『河』非也。且首句寫關外之景,但見無際黃沙直與白雲相連,已令人生荒遠之感。再加第二句寫其空曠寥廓,愈覺難堪。乃於此等境界之中忽聞羌笛吹《折楊柳》曲,不能不有『春風不度玉門關』之怨詞。」但今之不少學者仍認為,就詩意說,「黃河遠上」比「黃河直上」要好。理由是:一,「黃河遠上」意境開闊,莽莽蒼蒼,浩浩瀚瀚,如同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顯得狀美,而「黃沙直上」只是給人荒涼的感覺。二,「黃河遠上」句與下句「一片孤城」,一遠一近,一動一靜,互相映襯,有一種立體的感覺,而「黃沙直上」句畫面比較單調。至於黃河遠距玉門關的問題,則認為,《涼州詞》只是唐代的一種曲調,不一定只寫涼州;有人還考證,認為王之渙的《涼州詞》還有另一個題目:《聽玉門關吹笛》,由此認為是詩人在玉門關吹笛時寫的,孤城是眼前景象,黃河是出關途徑之處,詩人是在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描寫自然景物(見袁行霈《中國文學史講稿》)。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酒店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結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雲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此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詩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動人畫面: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雲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黃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而「黃河遠上白雲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於「畫卷」的主體部分。「黃河遠上白雲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一片」是唐詩慣用語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雲」等等),這里相當於「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戌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徵夫在。「孤城」作為古典詩歌語匯,具有特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結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秋興》)、「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為下兩句進一步刻劃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備。
詩起於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戌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系。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徵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第三句以問語轉出了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徵人離思有關。《後漢書·班超傳》雲:「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著無限的鄉思離情。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後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此詩雖極寫戌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戌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唐帶啦
⑹ 花間派主要代表是誰主要寫些什麼出現在什麼朝代是什麼原因出現的
1、主要代表人物有溫庭筠、韋庄、張泌等等。
2、主要側重寫艷情離愁,但風格不同,溫庭筠的穠艷華美,韋庄的疏淡明秀。這類詞的內容不外歌詠旅愁閨怨、合歡離恨,多局限於男女燕婉之私(我想大概就好像張信哲唱的那種歌),看後蜀的趙崇祚選編的《花間集》。
3、出現在晚唐到五代時期。
4、這個詞派的出現可以理解成靡麗詩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因為晚唐經歷了安史之亂和之後的整合,社會比較動盪,血腥而沒血性,一些高帥富不考公務員的話就是轉向花紅酒綠的娛樂活動,其中感情細膩敏感的那批人,文風也就精細婉約柔弱纏綿各種傷感,可能最初也就是為賦新詞,但久了就把自己繞進去了,而這樣考究華麗的文字一般會讓年輕的GG和MM心有戚戚,所以就流傳開了。當然其中也有些感慨時局的感嘆人生的,這不一而足,主要看詞人的個人經歷。
⑺ 牛郎織女的故事出自哪個朝代
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彼牽牛,不以服箱。」
詩中牛郎被稱為牽牛,但當時牛郎和織女只是指天上的星星而沒有愛情方面的描述。
西漢時,牛郎織女被描述成兩位神人,班固的西都賦中曾有描寫「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指昆明池兩邊的牛郎、織女雕像。
後「古詩十九首」進一步有描寫,其中的一首描寫《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由此可見,早在漢樂府時期,牛郎織女的就故事已經開始流傳了。
⑻ 烹如詩,調如歌是說的那個朝代
關於喝酒的詩句
1、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李白《將進酒》
2、沽酒聊自勞,開樽坐檐隙。主人奏絲桐,能使高興劇。——獨孤及《客舍月下對酒,醉後寄畢四耀》
3、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短歌行》
4、莫辭酒,此會固難同。請看女工機上帛,半作軍人旗上紅。——韓愈《贈張徐州莫辭酒》
5、酒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的《蘇幕遮》
6、黃金白壁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李白《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
7、寒郊好天氣,勸酒莫辭頻。擾擾鍾陵市,無窮不醉人。——戴叔倫《勸陸三飲酒》
8、酒後高歌且放狂,門前閑事莫思量。猶嫌小戶長先醒,不得多時住醉鄉。——白居易《醉後》
9、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高翥《清明日對酒》
10、劫灰飛盡古今平。龍頭瀉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棖棖。——李賀《秦王飲酒》
11、雖可忘憂矣,其如作病何。淋漓滿襟袖,更發楚狂歌。——韓偓《答友人見寄酒》
12、離恨如旨酒,古今飲皆醉。只恐長江水,盡是兒女淚。——貫休《古離別》
13、把酒思閑事,春愁誰最深。乞錢羈客面,落第舉人心。——白居易《把酒思閑事二首》
14、古人不達酒不足,遺恨精靈傳此曲。寄言世上諸少年,平生且盡杯中醁。——崔國輔《對酒吟》
15、五十江城守,停杯一自思。頭仍未盡白,官亦不全卑。——白居易《對酒自勉》
16、莫怪近來都不飲,幾回因醉卻沾巾。誰料平生狂酒客,如今變作酒悲人。——白居易《答勸酒》
17、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18、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小雅·鹿鳴》
19、百事盡除去,唯余酒與詩。——白居易《對酒行吟贈同志》
20、嘗酒留閑客,行茶使小娃。殘杯勸不飲,留醉向誰家。——白居易《春盡勸客酒》
21、詩成斬將奇難敵,酒熟封侯快未如。——高駢《依韻奉酬李迪》
22、楚蘭不佩佩吳鉤,帶酒城頭別舊游。年事已多筋力在,試將弓箭到並州。——盧殷《長安親故》
23、一瓮香醪新插芻,雙鬟小妓薄能謳。管弦漸好新教得,羅綺雖貧免外求。——白居易《嘗酒聽歌招客》
24、清酒既載,(馬辛)牡既備。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大雅·旱麓》
25、九轉靈丹那勝酒?五音清樂未如詩。——杜苟鶴《白發吟》
26、酒盞酌來須滿滿,花枝看即落紛紛。莫言三十是年少,百歲三分已一分。——白居易《花下自勸酒》
27、憑君滿酌酒,聽我醉中吟。客路如天遠,侯門似海深。——杜荀鶴《與友人對酒吟》
28、把酒仰問天,古今誰不死。所貴未死間,少憂多歡喜。——白居易《把酒》
⑼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誰寫的詩名是什麼是哪個朝代的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賞析一】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范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賞析二】
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國君,李煜是失敗的;但正是亡國成就了他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地位。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傳誦不衰的著名詩篇。
這首詞刻畫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取得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效果。「春花秋月」這些最容易勾起人們美好聯想的事物卻使李煜倍添煩惱,他劈頭怨問蒼天:年年春花開,歲歲秋月圓,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呢?一語讀來,令人不勝好奇。但只要我們設身處地去想像詞人的處境,就不難理解了: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這些美好的事物只會讓他觸景傷情,勾起對往昔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今昔對比,徒生傷感。問天天不語,轉而自問,「往事知多少。」「往事」當指往昔為人君時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為虛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來,為什麼人生的春天卻一去不復返呢?「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東風」帶來春的訊息,卻引起詞人「不堪回首」的嗟嘆,「亡國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讓我們來想像:夜闌人靜,明月曉風,幽囚在小樓中的不眠之人,不由憑欄遠望,對著故國家園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湧上心頭,又有誰能忍受這其中的況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無奈、哀痛的感情!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沒有了結,還要繼續;而自己仍須苟延殘喘,歷盡苦痛折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國」的倒裝。「不堪回首」,但畢竟回首了。回首處「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想像中,故國的江山、舊日的宮殿都還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懷想時,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嘆惋的口氣,傳達出無限悵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結構上是頗具匠心的。幾度運用兩相對比和隔句呼應,反復強調自然界的輪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暫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兩句春花秋月的無休無止和人間事的一去難返對比;三四兩句「又東風」和「故國不堪回首」對比;五六兩句「應猶在」和「改」對比。「又東風」、「應猶在」又呼應「何時了」;「不堪回首」、「朱顏改」又呼應「往事」。如此對比和回環,形象逼真地傳達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