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方式 > 茶館電影和劇本哪個結尾好

茶館電影和劇本哪個結尾好

發布時間:2021-06-24 18:27:25

Ⅰ 《茶館》劇本以「你完了」作為這一幕的結局,有何深意請選擇��

。。。。。。一類的精神

Ⅱ 關於劇本老舍《茶館》的評析與鑒賞

《茶館》是中國話劇史上的經典。它是老舍驕傲的作品,是一位成熟作家的成功之作。
《茶館》的故事全部都發生在一個茶館里,茶館里人來人往,會聚了各色人流,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抓住了這個場景特點,將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六七十個主,次人物高度濃縮在茶館之中,展現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之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的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社會各基層,幾種勢力的尖銳對立和沖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歷史命運。
《茶館》的成功也在與語言的成功。話劇全憑借台詞塑造人物,台詞到位了,人物就活了,人物活了,全局自然也成功了。被譽為「語言藝術大師」的老舍的的確確將語言功力發揮到及至。《茶館》中的每個人物的台詞都設計的非常傳神,富有個性,同時簡潔凝練,意韻深長。
其實,老舍這樣爐火純青的語言既歸功於藝術錘煉,又來自於生活的積累。出生貧寒的老舍非常熟悉茶館里的小人物,他既知道他們說什麼,也知道他們怎樣說。因此使得文章具有真實性,給人一種融入當時社會的感覺。然而歷史的前進是曲折的。茶館的兩次演出都受到了「左」的指責。更加不辛,作家本人在文革動亂之初含冤去世。他未能看到自己的作品獲得了遠遠超過他生前所獲得的贊賞和推崇,未能聽到《茶館》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的舞台上所贏得的空前掌聲。相信大家都感覺到有點遺憾吧!

Ⅲ 《茶館》的結局是什麼

老舍原著中最後的結局是:小劉麻子與沈處長准備將王利發的茶館「沒收」,然後改造成一傢俱樂部,實則是用來收集情報的,就在小劉麻子跑去向王利發說這個「好消息」時,發現王利發已經上弔死了。

在謝添1982年拍攝的電影版中的最終結局是:落魄並且對今後生活毫無期盼的王利發、秦仲義、常四爺三人,在給自己灑完紙錢後,鏡頭畫面定格於紛揚飄落的紙錢,然後全劇終。

Ⅳ 老舍的《茶館》結局是怎樣的

老舍的《茶館》結局是:

抗日戰爭勝利,國民黨特務和美國兵在北京橫行。這時的裕泰茶館更加破敗,只有「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多,字也寫得更大。康媽媽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

由小劉麻子介紹來當女招待的小丁寶,也走進茶館與老掌櫃攀談。小劉麻子向小唐鐵嘴炫耀著他那一套拐騙婦女的缺德計劃,被國民黨黨部僱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館來抓人。

龐四奶奶則來恐嚇王利發,讓他交出康順子。包辦滿漢全席的有名廚師被迫到監獄去蒸窩窩頭,出名的評書藝人一次掙不上三個雜合面餅子錢,常四爺的生活更加艱苦,秦仲義的工廠被搶走。

王利發的茶館也將被人霸佔。這時,常四爺、秦仲義相繼來到茶館,找闊別多年的老掌櫃談心。他們互訴不幸,含著眼淚為自己撒起了紙錢。這時,茶館里的燈光漸漸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陽光卻漸漸明亮起來。

(4)茶館電影和劇本哪個結尾好擴展閱讀:

茶館背後故事:

《茶館》是現代文學家老舍於1956年創作的話劇,劇作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

通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以及在這個社會中的芸芸眾生。老舍先生從小就熟悉社會底層的城市貧民。

十分喜愛流傳於北京市井和茶館中的曲藝戲劇。老舍的出生地是北京小楊家胡同附近,在那裡附近有家茶館,他總愛駐足觀看裡面的熱鬧景象。成年後,他喜歡與朋友一起上茶館啜茗談天。

他對北京茶館有一種特殊的親近感。老舍對茶的興趣很濃,不論綠茶、紅茶、花茶、黑茶,他都愛品嘗,一邊寫作一邊品茶更是他的工作習慣,他的茶癮很大,一日三換茶,泡得濃濃的。

老舍曾回答為什麼寫《茶館》,他說:「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這出戲雖只有三幕,可是寫了50來年的變遷。

在這些變遷里,沒法子躲開政治問題。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沒法子正面描寫他們的促進與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認識一些小人物,這些人物是經常下茶館的。

那麼,我要是把他們集合到一個茶館里,用他們生活上的變遷反映社會的變遷,不就側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這樣,我就決定了去寫《茶館》。」

《茶館》劇本中出場的人物近50人,除茶館老闆之外,有吃皇糧的旗人、辦實業的資本家、清官里的太監、信奉洋教的教士、窮困潦倒的農民,以及特務、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

人物眾多但性格鮮明,能夠「聞其聲知其人」,「三言兩語就勾出一個人物形象的輪廓來」。作品通過茶館老闆王利發對祖傳「裕泰茶館」的慘淡經營,描寫他雖然精明圓滑、嘔心瀝血,但終於擋不住衰敗的結局,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走向。

Ⅳ 《茶館》話劇和電影哪個好,哪個更切合原著

原著就是話劇劇本,電影是改編版而已。

Ⅵ 電影版的《茶館》和話劇版的有何區別

首先我們說說原著,看完「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寫的著作小說《茶館》之後,使人受益匪淺。對故事裡的人物,發生的事件,以及所反映的社會變革,歷史的再現等都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讀了書後,只是自己的一些聯想。通過對電影版和話劇版《茶館》的觀看使人更加回味無窮。這里就對《茶館》的電影版和話劇版兩部不同形式且同一內容的故事表現做一個分析,看看它們有何不同?

第一從戲劇表演形式上說,電影版的《茶館》演員們表演的都很接近人們的聯想,感覺就是在現實生活中一樣,帶我們觀眾到了那個年代和到了那個茶館里。演員們的表演也是十分接近故事中的人物,事件的情節,很自然,也很平和的。而話劇《茶館》擁有了除以上電影化表演的特徵外,筆者覺著還有對故事,事件,人物性格的充分再現,誇張其人物的性格較強,比原故事中的人物表現要誇張的多,主要反映在人物的動作幅度較大,聲音叫大,也較有戲劇化表情等多變的特點,較豐富,較生動,更容易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電影版的作品一般在拍攝完以後和觀眾交流,比較固定了拍攝模式。而話劇版的作品就可以當場一邊表演一邊和場下的觀眾相交流。演員隨時可以根據場下觀眾的反應程度來做出調整。我們也會時不時的聽到觀眾的掌聲,笑聲,甚至嘆息聲等。所以說,不同的表演形式會有不同的藝術效果,這主要是源於表演環境的需要和不同藝術表現的展示。他們不同的風格都會帶給我們觀眾美的享受。叫我們盡情的感受藝術的魅力,沒有任何遺憾!

Ⅶ 《茶館》電影講的是什麼


如何評價《茶館》這部影片

國內比較經典的老電影《茶館》,是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完成;這部影片確實同導演謝添所說的那樣:它是一個「新片種」,既不是舞台紀錄片,亦非一般藝術片,更不應籠統地稱為故事片。原因大概就在於影片導演在嚴格保留《茶館》舞台精華的同時,較好地運用了電影的特有手段。它以鏡頭引導觀眾去對《茶館》主要人物的傳神表演和重要細節加以過細觀察。它在融合話劇、電影兩大藝術特性的努力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堪稱經典之作。

看過原著的都知道,老舍先生的名著《茶館》雖然通篇妙語如珠,十分詼諧風趣,但其主題嚴肅,結構極其嚴謹。這是一部為三個時代(清朝、民初、國民黨統治)送葬的劇作,它為舊社會唱出一闋愴涼的輓歌。自然,為垂死者唱輓歌和迎接新生兒的降生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表現了歷史時代新舊替換的必然。


還有影片中鄭榕同志塑造的硬漢子、愛國心切的常四爺,在三個時代中的性格被勾勒得線條清晰、稜角分明。那種正氣在胸、鐵骨錚錚的勁頭,感人至深。藍天野以光彩奪目的台風,在「第一幕」戊戌年間出場,儼然一位倨傲不凡的「濁世佳公子」。但到「第三幕」(抗日戰爭勝利後)他拖著羸弱、疲憊的步子走進老裕泰茶館時,那眼神、那語氣,那身軀姿態,早已判若兩人了。這位家財萬貫、矢志搞「實業救國」的民族資產者,早已被日寇、國民黨和「四大家族」壓得奄奄一息。當年那個目光炯炯,神采飛揚,不可一世的秦仲義,而今安在哉?!作為「人販子」的兩代劉麻子,是個不齒於正派人物的社會渣滓,但,他和那些唐鐵嘴、二德子、「灰大褂」之類的傢伙一樣,除去起到渲染時代、烘托氣氛的作用外,還和貫串全劇中另外一個重要人物——被出賣的貧農之女康順子(程中、胡宗溫飾)形成糾葛,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典型。英若誠在精確顯示兩代劉麻子骯臟的靈魂,以及這類人物丑惡的嘴臉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非常值得稱贊!

最後再看看影片《茶館》中的音樂(彭修文作曲、指揮)和音響,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它不僅一般性地輔助了作品的主題,強化了主人公王利發的感情潮汐的感染力,還成功地渲染了環境氣氛,反映了昔日北京的市聲,進一步為影片《茶館》增添更強的感染力。

閱讀全文

與茶館電影和劇本哪個結尾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部1g電影要多少流量 瀏覽:286
喋血雙雄這部電影投資多少錢 瀏覽:114
全球公認最好看的25部電影 瀏覽:50
熊出沒總共出過多少部電影 瀏覽:939
上車走吧電影在線免費 瀏覽:905
台灣打真軍古裝電影有哪些 瀏覽:490
最好看的亞洲電影 瀏覽:477
電影萬箭穿心講的什麼 瀏覽:259
沒有引進的歐美好看電影 瀏覽:438
新疆電影院娛樂場所什麼時候開放 瀏覽:298
電影節評審費一般多少 瀏覽:651
剪映如何弄成電影字幕一樣 瀏覽:822
電影毒液怎麼有兩個 瀏覽:788
大鬼電影有哪些地方 瀏覽:817
80s電影網站怎麼打不開了 瀏覽:373
人在囧途之港囧電影完整版免費 瀏覽:973
安塔芮絲電影什麼意思 瀏覽:91
通過這部電影我知道了英文怎麼說 瀏覽:569
看什麼電影可以升溫 瀏覽:517
電影解說要注意哪些版權 瀏覽: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