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史:簡述德國表現主義
德國表現主義是從1919至1924出現在德國的一個把文學、戲劇和繪畫上的表現主義風格運用於影片創作的電影流派。它的藝術目的是力圖通過不自然的形式和極度失真、變形的世界形象來強烈的表達出人物內心的恐懼、焦慮、愛和憎的情緒。布景高度失真變形、攝影角度古怪奇特、照明陰沉朦朧,表達的共同的主題是謀殺、死亡和暴力,描繪了隱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孤獨、悲憤、痛苦和恐懼。其代表作有《卡里加里博士》、《疲倦的死》、《吸血鬼諾斯費拉杜》、《蠟像陳列館》等。
二三十年代在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下後續發展出了兩個分支流派:街道電影和室內劇電影。街道電影的代表作有卡爾格呂納《街道》、派布斯特《沒有歡樂的街》、布魯諾拉恩《街頭慘劇》;室內劇電影的代表作有卡爾梅育爾《後樓梯》、羅布辟克《聖蘇爾維斯特之夜》、茂瑙《最卑賤的人》。
Ⅱ 什麼是德國表現主義
德國表現主義 Expressionism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此字原為藝術史與批評的專用語,意指不再把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地,以線條、形體和色彩來表現情緒與感覺作為藝術的唯一目地。表現主義電影則發源於1920年的德國,此種電影中的演員、物體與布景設計都用來傳達情緒與心理狀態,不重視原來的物象意義。《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運用這種手法而聞名。之後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影響到默片時代的一些好萊塢電影與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其它如希區考克與奧森.威爾斯亦受表現主義的影響。 德國表現主義的代表電影有:《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蓋努茵》,《三生記》,《泥人哥連》,伊門多夫1945年生於德國布勒克得,1964年就讀於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是大師瑟夫•博伊斯的門生。60年代,伊門多夫參加了博伊斯倡導的「行為藝術運動」,然而很快發現自己的才能和興趣在別的地方,於1977年開始架上繪畫的創作。七十年代末開始,與巴塞利茲、呂佩爾茲、里希特、基輔、波爾克、彭克等人,共同創造了德國新表現主義藝術潮流。伊門多夫繼承了德國表現主義的一些形式技巧,不同的是,在內容上更加關注德國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氛圍。 畫家約爾格•伊門多夫是當代德國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也是政治性最強的藝術家。在七十和八十年代創作「德國咖啡館」繪畫系列,描述對兩個德國現實的印象,隨後創作的「德•弗勒咖啡館」繪畫系列反映伊門多夫與自己的榜樣和朋友的關系《演皮影戲的人》,《蠟人館》(1924),《聖女貞德的激情》(1928)。
Ⅲ 下面哪一項不是現代主義在電影中的表現
3:德國表現主義電影
下面哪一項不是現代主義在電影中的表現
1:先鋒電影 2:新好萊塢電影 3:德國表現主義電影 D:法國新浪潮
答案是3:德國表現主義電影
Ⅳ 表現主義電影的代表有什麼
表現主義電影的代表作有維內的《卡里加里博士》、朗格的《疲倦的死》、威格納的《泥人哥連》和魯濱遜的《演皮影戲的人》等。
《卡里加里博士》是一部深刻地反映了德國戰後現實的作品。影片揭示了一個神秘的卡里加里博士,對青年舍扎爾施行催眠術,把他拉到市場賣藝獻技。一次在狂歡節上,舍扎爾碰見學生阿萊茵,預言他活不到第二天清晨,此話果然應驗。阿萊茵的朋友弗朗西斯懷疑這是卡里加里博士搞的鬼。第二天深夜,舍扎爾受卡里加里博士指使,劫持了弗朗西斯未婚妻珍妮,人們緊追凶手舍扎爾,他拚命逃竄,直到精疲力竭而死。人們後來追尋至卡里加里的小屋中,發現他早已溜掉,原來他已躲進了瘋人院,還當上了院長,這實際上是對德國當時混亂的社會現實所作的一個象徵性寫照。
「室內劇」電影最負盛名的代表作是由梅育編劇、茂瑙導演的一部描寫小人物悲劇命運的影片《最卑鄙的人》。故事發生在柏林一家豪華的旅館,旅館看門人因年邁體弱,被迫脫去上等僕役的金制服,貶為廁所看守。他覺得這是莫大的恥辱,便以隱瞞和撒謊去欺騙女兒、親戚和街坊鄰里,甚至想尋短見。影片題材雖來自果戈理的小說《外套》,但對當時的德國社會專門注重外表與服飾的陋習,進行了一針見血的抨擊。影片的場景、情節和對人物的細致描寫,都堅持了現實主義的原則,只可惜影片的結局卻寫了這個看門人的時來運轉,由於他得了一筆遺產而成了那家旅館身價百倍的客人,顯得十分淺薄。
Ⅳ 德國電影表現主義經歷的四個階段的變化十萬火急!!!!
一、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精神世界
以影片《卡里加里博士》為標志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誕生,從1919年一1924年大致經歷了5年的時間。這一電影美學流派同上述法國先鋒派電影中 的各種美學流派一樣,受到先鋒主義文藝運動的影響。德國表現主義開始於1910年的慕尼黑,它首先在繪畫中,而後在文學、戲劇、音樂及建築藝術中相繼出 現,形成了一場文藝運動。表現主義受後印象主義的影響,反對印象主義中殘存的中心透視的傳統空間法則,他們尤其受到高更「野人畫派」的影響,強調作品的直 覺感受和主觀創造,不求復制現實、對理性不感興趣,他們崇尚原始藝術的非實在的、裝飾性的美,並以濃重的色彩、強烈的明暗對比創造出一種極端的純精神世 界,致使超現實傾向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表現主義的美學追求,在德國戰敗後的那個動盪不安的社會中迅速地發展起來,在柏林的街道、商店、劇場和咖啡館 中,招貼畫、廣告畫和裝磺設計都被蒙上了一層表現主義的色彩。德國藝術家仍對於社會現實憤然不滿,並採用表現主義變形、誇張和奇特的藝術語言,作為他們內 心恐懼、焦慮的外部精神的流露。在這樣一種社會政治、文化的背景下面,表現主義的電影誕生了。
表現主義電影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羅伯特·維內的《卡里加里博士》(1919年),以劇中人物弗朗西斯的敘述,揭示了卡里加里博士的邪惡和他對社會所 施加的暴力和恐怖,創造出那個純屬於精神病患者的幻想世界。保羅·威格納的《泥人哥連》(1920年),描寫了一個由社會政治所造就的專制暴君的殘酷性, 並藉此轉喻為威瑪共和國初期德國的命運。弗立茨.朗格的《三生記》(1921年,又譯《疲倦的死》),在命運之神囚禁著千萬條生命的高壘堅壁的城堡中,一 次愛情與死亡的沖突,終於征服了命運之神。
弗萊德立希·茂瑙的《吸血鬼諾斯費拉枚》(1922年),是關於布拉姆·思托克的吸血鬼的故事,而影片中成群結隊的老鼠,則預示著那令人可怖的鼠疫。保羅 ·萊尼的《蠟像陳列館》(1924年),蠟像館中3個蠟人起死復生,各自講述了他們以殘酷的刑罰殘暴地統治人類的故事。在這些表現主義的代表作品中,題材 的特徵是顯而易見的,表現主義電影藝術家們往往從那個被扭曲的、陰暗的世界中去尋找素材,在那似乎與現實隔絕的、封閉的世界中,去挖掘人物內心深處的孤 獨、殘暴、恐怖、狂亂的精神狀態。然而,這恰恰映現了戰敗後的德意志民族的社會心理狀態。而以象徵表現內心現實,以主觀化反證社會現實,正是表現主義電影 以美學化、風格化的形式,所創造出來的藝術作品的實際的社會意義和社會價值。
影片《卡里加里博士》曾被當時的人們以「卡里加里主義」作為表現主義的代名詞,將二者等同起來。這便突出了這部影片作為代表作品的重要地位。編劇是卡爾。 梅育和漢斯·雅諾維奇為這部影片提供了一個反常規的敘事方式,影片一開始由弗朗西斯向另一個人講述他所經歷和參與過的一段事。接下去,影片便進入了事件本 身:幾起謀殺引起了弗朗西斯對游戲場上施催眠術的性情怪僻的卡里加里的懷疑,但警方以查無根據否認了弗朗西斯的猜測。
又一起殺人未遂,弗朗西斯跟蹤卡里加里來到了精神病院,結果發現他竟是這家醫院的院長。一次趁卡里加里睡覺的機會,弗朗西斯和醫生們翻看了他的日記,發現 了他以催眠術控制和指使他的病人進行謀殺的真相(這里運用了幻想畫面)。在被揭露為兇手的時候,卡里加里歇斯底里的如同一個精神病患者。影片又回到了開 始,弗朗西斯以戰勝了對手結束了他的敘述。但影片並沒有完,弗朗西斯再次來到精神病院,在他與卡里加里的沖突中,卻向我們證實了弗朗西斯實際上是精神病院 的一個病人,而卡里加里則完全是一個善良的醫生,在他分析弗朗西斯的病情時,確認他的病可以治癒,全片結束。影片的劇作結構非常富有特點,出現了多層面的 敘事,特別是最後一筆(當然,在克拉考爾論《從卡里加里到希特勒》一書中,認為這一筆是導演羅伯特·維內的絕妙處理。)使得本來就是戲中有戲的敘事形式又 增添了一層曖昧性敘事,使影片結構更加復雜。最終關於謀殺的幻想主題也得以形成,從而使觀眾進入到一種對於真實的相對性的思維狀態之中,人們不僅要問誰是 真正的病人?誰究竟失去了理性7這種沒有答案的處理,恰恰是作品的獨具匠心之處,它是創作者對當時的社會真理與謬誤、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界限不清的狀態的表 現。而對於資產階級權威人物的象徵——卡里加里所進行的描寫與揭』露,則實現了創作者對於資本主義的道德、倫理以及社會秩序等所進行的曲折鉤批判。《卡里 加里博士》在敘事上富有創造性的主觀表現,被克拉考爾評價為:
「即使在今天,電影敘事也沒有能夠普遍地取得這樣出色的成就」。
《卡里加里博士))的另一個不同尋常的風格化的特徵,是影片表現主義造型風格的處理。那個由「狂飆社」助三位表現主義畫家:
赫爾曼·伐爾姆、華爾特·羅里希和雷曼所繪制的布景:
建築物是傾斜的,地面是失去水平線的,遠近透視也是相互顛倒的。表現主義的畫家們以一種超現實的扭曲形式創造了影片模糊的「出了問題」的幻覺世界。這個布 景不僅有效地體現了作品的敘事背景和情調的要求,同時,還在影片中起到了視覺主導作用,創造了世界電影史上由美工師決定影片視覺風格的先例(在德國,這時 的美工師薪水已相當高,著名的美工師可以拿到比主角還要多的錢,這與其他國家有很大的區別)。影片中人物造型的處理也與布景相一致,演員以奇形怪狀的服 裝、戲劇臉譜式的化妝和動作誇張的表演,創造出卡里加里(維納·克勞斯)等一系列人物形象。這些人物特別是卡里加里,在喬治·薩杜爾的評價中被稱作「悲劇 的典型」,同時,他還指出:「這個典型所代表的與其說是個人物,倒不如說是一種心理狀態,即一種殘忍和急躁、幻想和瘋狂的混合心理狀態」①。人物造型和背 景造型和諧地在風格上統一起來。《卡里加里博士》造型特徵的另一個方面,是影片光和陰影的處理。在布景的繪制中,畫家們就十分注重明暗的對比。而在拍攝的 過程中,影片沒有使用自然光效,完全靠人工照明,創造出投射在自牆上的人物黑影的視覺效果,更加突出了影片的神秘感和恐怖感。創造性地動用光的陰影效果, 最終成為表現主義影片視覺造型的一大特徵,向表現主義戲劇學習,他們利用腳燈造成使人物變形的巨大投影。
在保羅·威格納的《泥人哥連》中,還精心設計了手提燈光、煤油燈光、火炬等一系列光源效果,用於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營造影片的環境氣氛。在表現主義電影 之後,具有表現力地運用燈光效果的方法,最終發展為所有德國電影形式表現的一大特徵,同時也為電影恐怖片的造型的表現手段提供了經驗;表現主義的電影製作 者們就是這樣,接受了表現主義造型藝術的影響,對於他們眼中的那個荒誕的社會,在《卡里加里博士》一片中,尋找到一種怪誕的造型視覺語言來進行表現。
當然,應該指出的是,在赫爾曼。伐爾姆的「電影應當成為活動的圖畫」的觀念的影響下,影片《卡里加里博士》的確成為一部活動起來的表現主義繪畫,被完全剝 奪了電影的物質性,而成為梅里愛式的「銀幕即舞台」的觀念的再現。然而,《卡里加里博士》並非是簡單地重復前者的形式,而是從梅里愛的取悅於觀眾的魔術表 演,到這部影片神秘、復雜而深刻的敘事;從梅里愛的作為戲劇背景的布景的使用,到這部影片作為環境和氣氛的視覺造型的創造;從梅里愛的固定視點的表面狀態 的形式表現,到這部影片深人人物內心和精神狀態的探索,等等。雖然,同樣是客觀地記錄舞台,同樣是屬於戲劇舞台的場面調度,但《卡里加里博士》中的人物不 是簡單的橫向運動,而是出現了奇特的縱深運動(比如,影片開始的游戲場和夜間追逐兇手的段落的處理等),使人物與布景相互作用,造成了一種立體效果。並給 人以啟示,說明在攝影機前面的畫面構圖和場面調度的重要性。
表現主義電影在《卡里加里博士》之後,作為一種風格化的形式被人們所接受,電影製作者不再把表現主義僅當作是瘋人的敘事視點來看待,而是讓它在創造恐懼與 幻想故事中起到風格化的作用。正如克拉考爾指出過的那樣,《卡里加里博士》成為以後一系列描寫專制暴君的影片的前驅。在他之後,《吸血鬼諾斯費拉杜》、 《三生記》、《泥人哥連》等一系列影片出現,他們同是關於謀殺、死亡和暴力的主題的表現,同樣突出了表現主義影片的恐怖、幻想和犯罪的特色,都是以主觀的 手段創造出來充滿神秘主義的作品。然而,所不同的是這些影片不拘泥於《卡里加里博士》的舞檯布景的表現形式,而是部分地具有法國超現實主義影片中的實景拍 攝的特點,但在這自然背景前面活動著的人,仍舊是屬於表現主義戲劇舞台式的濃重化妝和誇張的表演。表現主義電影美學的實驗,是對電影超現實傾向的發展,特 別是從內容到形式的表現,是建立在當時的德意志民族的特殊的心理狀態上的,因此,正象霍華德·勞遜分析的那樣:「這些影片所反映的社會環境一般都是混亂 的。有的影片表現狂人征服社會;有的表現生性殘暴的人強行進行極權統治;有的表現男男女女聽任超自然的擺布;有的把犯罪和墮落表現為人類社會必然具有的屬 性。大部分影片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含蓄的批評。但有些批評只是低聲表示不滿,有些則冷嘲熱諷地接受現狀。更多的影片是表現痛苦、失望和無可奈何的憤怒, 偶爾也流露出一線希望」。
去這個人的BLOG看看,貌似不錯。希望找到你想要得http://hi..com/aicaocao/blog/item/e069a6b7e34e76f430add1bc.html
Ⅵ 表現主義電影的簡介
學藝術如果不知道德國表現主義,是不能原諒的,這個學派時間雖然不長,卻廣泛地影響到電影、戲劇、音樂、美術等諸多藝術領域,很多精力充沛、感情豐富、富有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都曾喜愛並嘗試過表現主義。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是一個富有特色的電影學派,它再一次把人們對真實的探索引入人的內部,進而通過個人去發現社會的現實。 1. 表現主義派的藝術家們在擴展表現真實的角度和手段上功不可沒。他們認為藝術應該反對對現實的描摹,藝術的品質和力量都來自於對內在的實質的揭露。藝術家家理應穿越日常經驗的表層和外在世界的環境,直接抵達靈魂的處所。一切外在的表象的東西都是暫時的偶然的,並且是不重要的。從這樣的立場出發,表現主義作家們反對印象主義僅僅停留在現象層面的膚淺,同樣也反對自然主義對生活現象的陳舊摹寫。他們的中心在於——穿過具體可感的表象,獲得對抽象的永恆的內質的把握。
2. 表現主義大大拓展了電影的表現手段,造型的風格化以及對於環境、氣氛的渲染手段後來被很多主流電影使用,如今,在恐怖片、犯罪片等電影類型中,表現主義手法幾乎是無法避免的。 1. 源於繪畫:在1901年巴黎舉辦的一場畫展中,法國畫家茹利安·奧古斯特·埃爾維的一組作品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這組油畫作品的總題名就是《表現主義》。攝影術的出現使繪畫走向抽象主義的道路。而電影作為新興技術形式(當時普遍不認可電影是真正的藝術)也迫切得需要得到藝術界的認可。
2. 超現實傾向:表現主義受後印象主義的影響,反對印象主義中殘存的中心透視的傳統空間法則,他們尤其受到高更「野人畫派」的影響,強調作品的直覺感受和主觀創造,不求復制現實、對理性不感興趣,他們崇尚原始藝術的非實在的、裝飾性的美,並以濃重的色彩、強烈的明暗對比創造出一種極端的純精神世界,致使超現實傾向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3. 哲學淵源:來自於尼採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和斯特納的神秘主義。
4. 社會背景:表現主義電影折射了當時的德國,同時也超越了當時的德國。他們思考的驅動力來自於戰敗後德國破敗的現實,工業社會的冷漠資本膨脹對人的異化塑造了他們思考的姿態——面向共同的人類精神世界發問。在表現暴力、謀殺和死亡的主題時,表現主義電影導演們無不傾向於在影片中製造出一種迷幻、扭曲和陰冷的世界。對於這樣一個世界心懷恐懼是全人類的共性,在這樣一個世界中逃亡出去尋找精神的安慰之地也是全人類的願望。當時的德國中產階級對現實不滿,帶有自由意志論的時代精神和社會反叛助長了表現主義的發展。參加表現主義運動的人,在政治信仰和哲學觀點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其中有無政府主義者、虛無主義者,也有社會主義者。因此,表現主義運動從來不是一個完全統一協調的運動,也很少有始終如一的「純粹」的表現主義者。但他們也有一些共同的思想傾向和藝術特點,即不滿社會現狀,要求改革,要求「革命」。 1. 衰落:1924年以後,隨著德國經濟的暫時好轉和社會的相對穩定,表現主義戲劇逐漸衰落。但是它的探索與創新的成果保留了下來,並繼續被運用。
2. 爭議:表現主義的地位曾經受到爭議,盧卡奇將它看作帝國主義時代的資產階級頹廢流派,因此予以否定;布萊希特則認為表現主義暴露和表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病和不可克服的矛盾,雖然不能揭示產生這些弊病的真正根源,找出克服這些矛盾的正確途徑,卻也能引起人震驚,啟發人思考;在藝術方面也作了有價值的探索與創新。
3. 作為藝術形式的保留: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影響深遠。從默片時代的一些好萊塢電影到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其它如希區柯克與奧遜·威爾斯也受表現主義的影響。直到今天,我們的電影中時常可以看到表現主義的手法,事實上,表現主義已經成為電影藝術常用手法或者風格。
Ⅶ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特徵
風格化的平面,對稱、扭曲、誇張;相似形狀的並列,
1. 影像:表現主義的導演注重具有象徵意味的造型,傾向認為電影的影像應該成為平面藝術。在構圖和布景上下足了功夫。往往在一個構圖中用相似的形狀並列而形成相當具有表現力的鏡頭。表現主義電影經常摒棄常規的影像形態,採用傾斜、顛倒的影像,採用常規電影很少使用的特殊拍攝角度,畫面的明暗反差一般會很大。表現主義電影常用人物特寫和富有象徵意義的空鏡頭,使用特寫可以看作是在「放大」表演,增強戲劇性;而對環境的渲染可以看作是對人物行為和靈魂的「解釋」,力圖揭示人物行為背後的社會誘因。此外,主觀鏡頭也是表現主義常用的手法,表現主義藝術家輕視局限於客觀的寫實,強調表現「主觀的現實」。
2. 表演:表現主義的表演一般比較誇張,基本放棄了寫實主義的表演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展示迅速的變動、舞蹈般的動作、變形或扭曲的表情。
3. 題材和類型:在表現主義的代表作品中,題材的特徵是顯而易見的,恐怖、災難、犯罪題材是最常見的,表現主義電影藝術家們往往從被扭曲的、陰暗的世界中去尋找素材,在那似乎與現實隔絕的、封閉的世界中,去挖掘人物內心深處的孤獨、殘暴、恐怖、狂亂的精神狀態。內容荒誕離奇,有時結構散亂,情節變化突兀,故事人物類型化,往往鬼魂與活人同時出現(《吸血鬼》等),生與死、夢幻與現實之間沒有明確的界線。表現主義電影導演們關注畸形社會中的心理非常態,關注那些焦慮與緊張的情緒,力圖透視那些狂亂行為背後的深層動機和原因,用主觀化的影像風格來反證社會事實,作品因此具有社會意義和社會價值。
Ⅷ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特徵急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是1908出現在繪畫和劇場的一種風格。
繪畫——籍由極度的扭曲, 不寫實的圖案來表達內在的情緒。
劇場——誇張的布景, 扭身歪臉的表演方式, 誇張的姿體及舞蹈。
故事——幻想或驚訝的故事。
Ⅸ 下面哪一項是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代表作
C.吸血鬼,其他都不是德國的。
Ⅹ 表現主義電影流派的定義
表現主義電影通常通過恐怖、災難、犯罪等題材,運用被扭曲的、陰暗的世界中的素材,採用傾斜、顛倒的影像和常規電影很少使用的特殊拍攝角度,以誇張的表演方式反映人物內心深處的孤獨、殘暴、恐怖、狂亂的精神狀態。
表現主義電影藝術家們並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和美學綱領,他們對國 內的動 盪、日漸傾向極權主義的政治局勢和艱難的經濟狀況極端不滿;同時,他們也反對資產階級傳統藝術,主張藝術作品不能滿足於和局限於對客觀事物的描寫,要求深入揭示人的靈魂,強調表現主觀的現實,實際即表現藝術家自己。
最重要的一部表現主義電影作品,是由C.梅育和H.雅諾維茨編劇、R.維內導演的《卡里加里博士》(1919),影片故事是離奇的,主人公是變態的,活動空間是荒誕的。為了取得所追求的效果,它的創作者們用取景角度和光線照明使物體影像變形,同時,為達到與奇異畫景的和諧,演員的化妝是奇特的,服裝是奇特的,表演也是造作的。其他表現主義的作品還有:《蓋努茵》(1920,導演R.維內)、《從清晨到午夜》(1920,導演K.H.馬丁)、《托爾古斯》(1920,導演H.柯貝)等等。
1921年,F.朗格拍攝了影片《疲憊的死》。有人稱它是表現主義電影繼《卡里加里博士》後的又一重要作品,有人則稱它是「新浪漫主義電影」,並且追溯到前一個10年裡的《布拉格大學生》和《泥人哥連》。所謂新浪漫主義電影,是指它的主人公是神話世界或未來世界裡的人,他們的命運被一種玄妙力量所支配,自己無能為力。這種宿命論的思想一直貫穿於朗格的後來影片中。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是一個富有特色的電影學派,它再一次把人們對真實的探索引入人的內部,進而通過個人去發現社會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