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部台灣電影
大喜事
劇情介紹:
今年你最期待的一場明星婚禮,它將以輝煌、有趣和感人的情節來揭開許多讓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這是亞洲電視圈最矚目的頒獎禮[金星獎],方子傑(李銘順)奪了「最佳男主角」獎後在台上向謝文琪(範文芳)求婚,文琪被子傑的真誠感動而欣然接受,子傑開心地在台上呼籲「請大家期待-我們的大日子」。
對外界來說,子傑和文琪的愛情生活是羨煞旁人的,但隱藏在背後的真相令人咋舌,子傑和文琪的所謂「愛情」都是為了提升知名度和賺取更多代言機會而秘密籌劃的,而最大的幕後功臣就是兩位的經理人-阿美和湯哥(劉雅麗,黑人)。誰會想到,在現實生活中,文琪和子傑是勢不兩立,誰也受不了誰。
正當兩人以為密謀的一切正順利進行時,一個突發事件揭露了真相,讓一些媒體和影迷繼續質疑兩人的感情,但戲還是得演下去。
他們是否會坦白從寬讓彼此可以得到另一層次的快樂還是對著廣大的群眾撒謊?在真與假之間,除了歡笑還有許多直擊你心的感動。
這應該是中港的
⑵ 台灣的歷史影片
日治時期
日治時代台灣自製日語電影《莎勇之鍾》,李香蘭主演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豐治郎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台灣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台灣實況紹介》。電影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原住民等題材[16]。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誰之過》於1925年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不過即使劇情片,仍有相當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傳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豐治郎於台灣定居,開始在台灣北、中、南七大都會建戲院放映電影,並與日本及歐美的電影公司簽約,建立制度化的電影發行放映制度。1924年後,台北的放映業者由日本請來一流的辯士(電影說明者),電影放映業愈加彭勃起來。1935年10月,日本領台40年舉行台灣博覽會,以及隔年台北與福岡間開辟航空通運,這兩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時期台灣電影放映業的鼎盛時期[17]
民國時期
台語電影興起
主條目:台語電影
台語電影《舊情綿綿》,洪一峰主演。1955年,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與何基明導演合作,拍攝該團的拿手戲《薛平貴與王寶釧》,成為二戰後第一部台語片,一直到1981年最後一部台語片《陳三五娘》為止,歷經了二十多年的台語電影時代。根據統計,台語片的總產量將近兩千部,產量最多時一年高達120部作品問世。《薛平貴與王寶釧》在當時台灣社會引起大轟動,皆創下當時票房紀錄,[18],引來一窩風的台語歌仔戲跟拍風。
健康寫實電影
1960年代,台海情勢逐漸穩定,中央電影公司提出健康寫實的製作路線,兼顧歐美寫實主義電影下,聘請李行拍攝《蚵女》與《養鴨人家》兩片。兩片均頗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導演李翰祥來台發展,並香港電影技術帶進台灣。此階段所拍電影類型除了初期的黃梅調,尚有歷史宮闈片《如西施》及文藝片,其中以瓊瑤原著為藍圖者佔了8部。
胡金銓與新武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開始製作新派的武俠片,其中的兩位主要導演胡金銓與張徹後來都來台灣發展。胡金銓於1967年為聯邦公司編導武俠片《龍門客棧》締造了絕佳的票房紀錄[19],從此武俠、功夫、武打類型的電影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沒落。胡金銓的電影發揮中國京劇的特色,結合彈簧床與吊鋼絲的特技,運用蒙太奇電影手法,使得武打動作快速俐落,動靜收放形成視覺韻律。
功夫片興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門》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熱潮,而台灣武俠主流自此就轉化為功夫片、武打片繼續在台灣流行。接著張徹在卲氏公司幕後支持下,於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衛、狄龍等來台成立的長弓公司,也讓功夫武打片,成為當時台灣電影的要角。
愛國政宣電影
1970年代中期之後,開始了一段台灣電影的愛國政宣片時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嶺》、《戰地英豪》、《女兵日記》、《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香火》、《黃埔軍魂》、《成功嶺上》、《源》、《皇天後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雙十》、《血戰大二膽》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種則有如《汪洋中的一條船》的自我勉勵寫實片及如《一個女工的故事》的文藝片。
學生電影類型
之後,李行、宋存壽、屠忠訓等導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鳥之愛》、《歡顏》等清新的小品。之後,導演林清介則在《一個問題學生》賣座後,連續拍攝相同類型,以學生生活為主題的學生電影,這些類型電影包括《學生之愛》、《同班同學》、《男女合班》、《台北甜心》、《畢業班》等。而這波電影尚有《拒絕聯考的小子》、《年輕人的心聲》、《不妥協的一代》。此階段學生電影成為台灣新浪潮電影出現以前的重要台灣電影類型。這些低成本獨立製作方式,也讓新導演有了拍片的機會。事實上,台灣知名導演侯孝賢也在此階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等兩部片子。
台灣新浪潮電影的興起與沒落
台灣電影「現代主義」化,可說是始於三支短片合而為一的黃春明原著改編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蘋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頂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發的《台灣電影宣言風波》外,中影公司大膽啟用新人拍攝鄉土文學作品,也是確立台灣電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實上,於《兒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啟用楊德昌、柯一正、張毅、陶德辰拍攝了《光陰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與《小畢的故事》。這些電影也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更因票房賣座,讓台灣新電影成為主流[16]。
《兒子的大玩偶》製作完成後,突破當時台灣政治與電影保守勢力的抵制,於輿論、口碑與市場的支持下,為往後台灣電影的創作自由創造一片天空。其後,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張毅、萬仁、柯一正、陳坤厚、曾壯祥、李佑寧、王童等也確定了以導演為主;形式新穎、風格獨特、意識前進的台灣新電影。
一般來說,此波新浪潮電影中較重要的作品計有《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青梅竹馬》、《殺夫》、《恐怖份子》、《戀戀風塵》、《桂花巷》。
該新電影絕大多數是由台灣政府所屬的中影所投資拍攝,主要的推動者為中影主事者明驥與中高階層的小野和吳念真。此三人,可說是促成台灣新電影的主要功臣,也對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產生重大影響[16]。
在此影響下,台灣業內原本拍攝商業電影的導演見狀,也將此潮流引進商業電影境地,此種以鄉土小說為類型的商業電影,計有《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在室男》、《嫁妝一牛車》、《孤戀花》、《孽子》等。不過因為產量畢竟有限,1980年代台灣電影仍以如許不了主角的喜劇,與其他如著賭博片、犯罪片的商業電影。
另一方面,因為香港電影的成功,讓台灣輿論上也開始出現對台灣新電影的批判聲音。以藝術電影為主軸的台灣新電影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逐漸壁壘分明,此因素,讓集體的台灣新潮流電影方朝終於1980年代末期結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為失利。不過,相對的,此藝術電影,卻同時間大受國際影展與各國藝術電影市場上的歡迎。
電影初期
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路易·盧米埃爾在法國巴黎公映了《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這一天,被世界各國電影界公認為「電影時代的開始」。
1896年電影開始傳入香港. 1896年初,路易·盧米埃爾的助手來了香港放映這些影片,而電影就是這樣傳入香港。自他離開後,香港電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動。當年,美國湯默斯·愛迪生公司派出一位電影攝影師到香港拍了一批紀錄片:名為《香港街景》、《香港總督府》、《香港碼頭》、《香港商團》和《鍚克炮兵團》。
1898年香港開始有商業性電影放映
1901年香港出現第一家電影院喜來園。
1909年,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在香港拍攝了影片《偷燒鴨》。
萌芽時代
1913年,黎民偉和美國人合辦了香港第一家製片機構——華美影片公司,攝制了短故事片《莊子試妻》。
1923年,黎民偉又和他的兄弟等創辦了香港第一家全部由香港人投資的製片機構——民新影片公司,
崢嶸時代
1925年上映了它拍攝的香港第一部長故事片《胭脂》。1925年5月30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無理殘殺中國人民,中國各地紛紛罷工、罷課,以示抗議。同年6月,內地的罷工熱潮擴展到香港。香港大罷工期間,每天都有商店倒閉,百業凋零,所有娛樂活動,包括電影放映一律停止。這個現象令剛萌芽的香港電影事業夭折。 1930年初,黎北海等創辦了香港影片公司,製作出創業作《左慈戲曹》,然後香港才陸陸續續再有電影製片公司的成立,香港電影事業才見起色,得以復甦。
⑷ 台灣本土電影有哪些
台灣本土的電影很多 但是由於地域的原因能夠在大陸上映的微乎其微 流入大陸市場的也往往是一些盜版的DVD 但是只要你耐心淘 就能從很多不起眼的小音像店找到很多台灣本土的電影 我也只是看過其中的幾部 推薦給你 要是喜歡 就找找看吧 《盛夏光年》這是我百推不厭的一部電影 呵呵 應該說這部電影是我接觸台灣電影的一個開始 故事或許不能為大眾所接受 但年少足夠青春的感情記事已經可以說服我們去看去感受 《刺青》坦白說這部電影里楊丞琳只能算是梁洛施的大陪襯 伊莎貝拉的演技 和她的年齡不相符 年輕的面孔下藏匿著不安分的心 同樣是個不能為大眾所接受的故事 但是楊丞琳唱的那首《小茉莉》確實還不錯 魔法阿媽a台灣本土製作!台灣本土電影春季檔(3)落山風!!《十七歲的天空》!<海角七號!台灣本土電影票房冠軍爆笑片《國士無雙
⑸ 台灣台北電影系:台藝大vs北藝大,哪個比較好
這個真的很難說,(台灣電影並不發達)各校都有獨特之處,只能稍為提供些訊息供題主參考~
北藝大創設1982,當時為回應社會對藝術教育的深厚期待,投入眾多資源而成立藝術學院,
並於1991年將校區定址於關渡,迄2001年改名為台北藝術大學.
該校為展演創作型的藝術專業大學,在台灣具有高等藝術教育之指標性地位.
無圍牆的藝術校園,景觀饒富自然與人文風貌,使得北藝大成為孕育藝術家之絕佳場域.
創校以來,培育了許多傑出藝術專業人才,師生,校友遍布國內外展演藝術界.
為深化教學,研究,展演與創作之能量與成果,北藝大在各面向,全力推動成為一流藝術大學.
同時體認到開拓師生視野並與國際接軌重要性,近年積極強化與國際知名藝術院校機構,
建立互動與連結管道.藉實質學術合作,資源分享,提升師生國際觀.
北藝大並非百年學府,但也已耕耘1/4世紀,已規劃興建新的戲劇舞蹈專業教室外,
並創新設立電影與新媒體學院,以與全球藝術教育發展趨勢同步脈動.
台灣藝術大學前身為台灣藝術學校,成立於1955,後改為台灣藝術專科學校,
94年升為台灣藝術學院,2001改名"台灣藝術大學".
在07年核定完成全校的系所合一後,可謂已成為一所"完全藝術大學".
台藝大半世紀來的發展,就等同書寫一卷台灣藝術現代史__身為國內歷史最悠久,
學門分流最專精的藝術高等學府,台藝大實可謂乃台灣藝術教育之重鎮.
很多藝術界名人皆投入教學行列,打造全方位藝術環境,更作育出無數精銳人才.
該校優秀傑出校友不勝枚舉,如李安及侯孝賢,王童,馬水龍,朱宗慶,簡文彬,等知名導演,
音樂家,美術家,設計家;他們的優異表現,不僅是該校驕傲,更展現在藝術教育上的豐碩成果.
兩校專業在行部份可說完全不一樣,北藝大讓人注目的莫過於戲劇系及劇場相關學系,
北藝大劇場可說是全台第一等學府,尤其大學部戲劇系,更可說是孕育現代表演者的泉源.
至於台藝大的美術,設計,傳播等方面似乎都比北藝大有名,許多學子在填志願時,只要是
上述幾種學系,基本上都會以台藝大作為志願.
兩間學校對於不同藝術領域的人來說確有不同的學術地位,而且據業界及客座老師都有提到,
北藝大感覺比較奔放現代,給人表演者不受拘束感覺,而台藝大則帶內心情感因素學術風氣,
在各種作品呈現上運用更多專業理論建構成的基石去打造,與北藝大的感覺有所差異.
以上僅供參考,實際還是要多搜集一些資料.
⑹ 周兆龍演台灣黑老大是什麼電影
是鄒兆龍的角頭2王者再起。仁哥(王識賢飾)面對曾經的好兄弟,如今卻「走味」變成『最換帖的敵人』的劉健(鄒兆龍飾)重現江湖,不斷挑起紛爭與沖突,破壞仁哥的忍耐與努力維持的和平。看著劉健的事業版圖逐漸擴大,身邊的兄弟為了情義有所犧牲,仁哥終究按耐不住釋放出心中的猛獸,與亦敵亦友的劉健正式開戰,為江湖掀起腥風血雨的廝殺。
⑺ 求一部台灣電影名
《聽說》
劇情介紹
以照顧著立志參加殘奧的聽障游泳選手的家人秧秧與善用手語的天闊的戀愛為主軸,藉由獨有的手語對話方式尋找另一座溝通的橋梁。
迅雷在線就有這個鏈接點開就可以看了
http://kankan.xunlei.com/vod/movie/57/57891.shtml
⑻ 台灣電影 什麼名字
兄弟,我也想知道這部片子的名字。我看過,但沒有片名,也沒有演職員表。只知道老霸是谷峰飾演的。從谷峰這條線索查好難。你知道玉嬌是誰飾演的嗎?
⑼ 梁家輝扮演台灣老大的電影
黑金
http://ke..com/view/115652.html?wtp=tt
⑽ 我認為的台灣電影十佳分別有哪些
台灣電影和音樂伴隨著我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時代,在純真的心靈深處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以至於當我涉足台灣的每一個角落,頭腦中浮現的總是那些在歲月的流逝中逐漸模糊,又猛然清晰的熟悉鏡頭。帶著深深的懷舊情結,梳理了一番幾十年時光飛逝之後,仍然縈繞於心間的台灣電影,以緬懷將逝的青春,那些血氣方剛的歲月。
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台灣電視劇,你們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