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關於作家的勵志電影或電視劇,謝謝!!有加分。
電視劇
小說王(有點像作家版本的爆漫王講兩個人合力創作不屈不撓的熱血故事)
校對女孩河野悅子(劇中女主男友是作家,覺得很貼近碼字人的真實了)
緋聞女孩里 A的男朋友是個作家。有人猜測緋聞女孩就是他寫的。
電影
成為簡奧斯汀
小婦人
黃金時代(作家蕭紅的一生 在那個山河破碎的年代一個女人 女作家活下去 寫下去的故事)
心之全蝕 (詩人之間的同性戀,其中的天才藍波說了許多經典語錄: 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他說到關於寫作:
I always know what to say and he knows how to say it還有 他想成為所有人)關於詩人的世界和感情描寫的很細膩
作家(對成為作家需要的習慣有些啟發性)
特朗博 (這個我沒心情看下去 政治有關)
冬眠(你會發現 作家也是人 也會寫不出來 也有人生困境)
八部半 (關於導演創作困境的意識流電影)
另外有一個紀錄片叫 文學的故鄉
請打賞我~~全手工碼字
另外還有一些關於作家的傳記,王爾德,卡夫卡,安徒生 這些我還沒看過 不好評價。
另外一起期待2021年的松田映畫周年新作 蘇打主演的 《電影之神》 吧,撒花撒花ヾ(●´∇`●)ノ哇~
2. 如果可以,你想邀請哪位作家看哪部電影
我想邀請瓊瑤看《窗外》,我們大概都不陌生,從她那一部部盪氣回腸,千回百轉的小說中,認識了瓊瑤。看過瓊瑤小說的人都說,瓊瑤怎麼那麼會編故事。那是因為你不了解真實的瓊瑤,實際上她自己的故事比任何一部小說都離奇曲折,痴情動人。
本劇瓊瑤1963年創作的同名處女作小說改編,小說基本上是反映她本人中學時代戀愛經歷的自傳。貼合實際大眾生活。
3. 中國著名作家有哪些
中國著名作家有張愛玲、錢鍾書、冰心、巴金、林語堂等。
1、張愛玲
張愛玲(1920.9.30—1995.9),中國現代女作家,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志上發表作品。
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創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一部。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
1995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去世,終年75歲。
5、林語堂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國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林語堂於1940年和1950年先後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4. 哪些作家從來不抄襲
被抄襲作家一般都不會抄襲,因為他們的小說不溫不火,但是被抄襲之後,就引起關注了。
因為被抄襲的人本來就不怎麼出名,或者只是在某個小圈子裡有名氣,抄襲的人才敢正大光明的抄啊。你讓小四抄托爾斯泰試試,馬上就被抓包了吧。通常被抄襲的人有個好故事(好靈感),但文筆和知名度有所欠缺,被有名的人拿過來,稍微加以潤色包裝,就變成自己的了。還有一個原因,普通讀者讀的書通常都不夠多,他也就閑暇時用手機電腦看看小說,不會來知乎微博貼吧參加討論,他才不知道什麼抄襲不抄襲呢,看的爽了就順便記住作者名字了。歷史上科學家剽竊別人成果的案例也不少,比如安迪生抄特拉斯。雖然後來被揭發出來了,已經時過境遷,錯誤的知識已經被記住了,也不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非糾正不可,就很難改變了。再者,爆出抄襲本身也提高了抄襲者的知名度(雖然是負面的),如果被抄襲對象是瓊瑤那種,雙方的都能曝光,如果只是個小角色,曝光最多的還是名聲大的。多數讀者看書就是為了娛樂,道德拷問跟自己無關。雖然會譴責抄襲者,但從實用角度,覺得TA的書對胃口,下次還是會看,何況好多人看的是網上的免費版,無需付出成本自然也沒吃虧的感覺。
並沒有抄襲者更容易出名,也不是抄襲者文筆比原作好,而是這些作者間受眾影響力本身就不一樣
一個作者的營銷成功啊,自然要看包裝天賦,還要考慮到影響力積累
回去看圖書市場,韓國青春校園熱還是富礦的時候,國內的《那小子真x》系列跟風作品,多少作品能算的上情節原創,他們就賣的過可愛淘了?
或者就現在看看,網路文學中有多少「侵權二次創作」當創意不停營銷的, 有多少好手你們記得住?
就說個幾個有名的,
網路作家無罪在自己的作品《流氓高手2》裡面大段文字和《此間的少年》雷同。
當年以《查必良傷人事件》進入萌芽書系巡迴演講,渠道待遇不比那多差的李海洋,營銷上鼓足了勢頭出自己的「戰國無間道」作品,結果被發現大段內容直接抄襲《縹緲錄·蒼雲古齒》
當年的江南還在倒賣鐵礦石呢,為一點渠道都要和同事翻臉
但是你有看到誰說過這上面的營銷達人的東西超過江南了?
無他,影響力不足而已。
甚至壓根都沒有人在意他抄沒抄,說白了,只有賺了大錢的抄襲作品,大多數人才會關注
有多少人,覺得自己靠一個實現自己的文(出)學(名)夢(幻)想(覺),就覺得自己只要找到一個好的包裝團隊和營銷團隊就可以出名,到處找這樣的路子
結果被自費出版騙的死去活來的
就這種自怨自艾,覺得是「這個社會不懂我的作品,只看經濟效益」的人,
我不是針對哪一個,我是說各位都是 嗯 你們知道就好
我不說別的地方,在知乎,這樣的提問你平均每天能看到一個。
影響力是要積累的,包括現在侵權的營銷賬號也好,賣的那麼好的抄襲作家也好,沒有哪個成功的人是偶然被營銷成功的,他自己的影響力,肯定有前期積累
你以為郭小四是因為抄了《聖傳》再抄《圈裡圈外》就紅了?
在《幻城》連載期間,預定《幻城》就有30多萬冊,
知道什麼概念么,我估計我這輩子出的哪本書有30萬冊銷量我就可以吹三代了。
人家已經紅了好不好,他第二次拿新概念獎的時候已經有粉絲團了。
郭敬明剛開始出來寫東西的時候也是很沒什麼背景,《愛與痛的邊緣》選過的早期作品也有過說「他只是會炒而已,我要寫比他要幽默10倍。」的抱怨(說的是韓寒)
至於情節上雷同什麼的,連載期間就有人指出了,他的粉絲里也有很多跟他討論這事情的。
他自己也在《幻城》附錄里談了這點。
你們又知道么,除了韓寒,男作者上模仿韓寒的甚至盜版韓寒的書層出不窮,滿大街新概念作品都是一股我不當流氓誰流氓的調調,當年模仿韓寒出什麼《我叛逆的青春》《狂》一股子韓寒腔調的時候,小四簡直是清泉啊
什麼,你說劉衛東,人家是寫散文的,不是一個頻道的,
什麼,你說張公子,你可以看看當時張公子的《傾城》或者小短篇,同樣不是一個頻道的
——————————
還有就是,你以為抄襲真的沒有代價?
作者最不能原諒和永遠無法補救的東西里,抄襲絕對算。
如果沒有庄羽案,《幻城》就會像滄月或者其他一些致敬情節一樣被遺忘(郭敬明自己在自己書後面專門談了自己作品和聖傳的關系,實在不行還能洗地是同人啊)
郭敬明會被黑成現在這樣么?
在久遠的過去,小四真心是愛稱,不是說他矮
可以這么說,如果沒有這個案子,以《島》的巨大成功, 再加上一個不為自己洗地的《夏至未至》(因為庄羽案情節上有大調整)他照樣是當年最紅的。
庄羽案後,他徹底和萌芽書系的渠道沒了關系,一度幾乎天天在危機公關里。後期的自我營銷上面也吃了不少苦頭,可以說,真是抄襲一時爽,幾年在奔忙
郭敬明不是因為抄襲所以很成功
而是因為善於在每一步都能發揮自己最大的影響力,所以很成功
如果不抄襲,以現在郭敬明在雜志運營和舉辦比賽、稿費和書籍運營,到處都是誇的你信不信?
只看到賊吃肉,沒看到賊挨打
如果這些人的成功,你就看到了抄襲的效果:
我覺得一個作家怎樣樣,至少要堅持自己,我寫的很幼稚,但是至少那些都是我自己的——2004萌芽作者高校演講,李海洋
你難保不成為從下一個
5. 為什麼不拍有關作家三毛的電影呢
她最後一部作品《滾滾紅塵》是劇本,好像也拍出來了,記得還是林青霞、張曼玉演的。太大喜大悲了。她的其他作品,大部分我覺得還是細細看、慢慢讀比較有意思,我也不怎麼懂文學,就是感覺。倒是她自己的人生,如果拍部傳記電影,應該不錯吧。我有部全集,高中時買的,現在大學畢業了,時不時還拿出來看看,有的還是感覺挺好的。
6. 作家電影和作者電影的區別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這一運動有兩個部分,一是作者電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電影,即「左岸派」。
安德烈•巴贊(Andre Bazin)主編的《電影手冊》聚集了一批青年編輯人員,如克洛德•夏布羅爾、特呂弗、戈達爾等50餘人。他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又被稱為「電影手冊派」或「作者電影」。
法國電影新浪潮-特點:是其主要成員以前是電影評論人,都來自封面黃色的著名雜志《電影手冊》,由安德列•巴贊和雅克•多尼奧-瓦克羅茲於1951年創辦。在拍攝長片和短片之前,克羅德•夏布洛爾,特呂弗,讓-呂克•戈達爾,艾里克•羅梅爾,雅克•里維特都曾為雜志寫作大量評論和其他文章。新浪潮的歷史特點就是它是業余愛好者的活動,熒屏人們一批接一批改行做導演。這些年輕的作者是在影迷俱樂部開始喜歡上電影的。
法國電影新浪潮-代表作品
有克羅德•夏布洛爾的《表兄弟》和《漂亮的塞爾日》是新浪潮的最早作品,緊接著有特呂弗的《四百下》 ,阿蘭•雷乃的《廣島之戀》 ,後來,1960年及以後,又出了讓-呂克•戈達爾的《筋疲力竭》 ,艾里克•羅梅爾的《獅子座》 ,最後有雅克•里維特的《巴黎屬於我們》 。
【重點】他們的區別是:
1.從他們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製作者大都是巴贊創辦的《電影手冊》雜志的評論員,他們是些影迷,由到電影俱樂部中看影片、在雜志上寫評論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壇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將們:特呂弗、戈達爾、夏布洛爾、里維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而「左岸派」的製作者們則是聚集在塞納河左岸「門階出版社」這一左翼作家團體的周圍的一批文人。其中有作家杜拉、羅伯—格里葉等;有戲劇家雷乃、亨利•高爾比;有記者阿爾芒•卡蒂;有攝影師阿涅斯•瓦爾達等。而真正搞電影的只有克里斯,馬克一人。不同的經歷決定了他們不同的文化水平。一般地講,「左岸派」導演的文化修養要比「新浪潮」導演高。
2,從時間上看:「新浪潮」運動始於50年代末期,以195S年為誕生的日期。而「左岸派」電影導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導演早。雷乃在1948年就開始拍攝影片了,瓦爾達也於1954年就開始拍攝影片了。
3.在年齡上著: 1958年「新浪潮」的幾個代表人物還都是年輕的小夥子:特呂弗和路易,馬勒是26歲,戈達爾和夏布洛爾是28歲。而「左岸派」的導演們在1958年大多數已經都是中年人了:雷乃和格里葉是36歲,高爾比和馬克是37歲,杜拉是44歲。他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來人,有的當過游擊隊員,有的被捕過、流放過,死裡逃生。僅這一條,便可以看出「左岸派」導演的經歷與閱歷比「新浪潮」導演要豐富、復雜,他們對生活有著更為深刻的感觸和理解。
4.從影片主題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電影有著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電影反映的卻是帶有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作者電影較多採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而作家電影則較多採用「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甚至混亂地採用人稱來敘事;作者電影有一種真實誠懇的風格。而作家電影卻有著強烈的文學、戲劇色彩,藝術的假定性也遠遠超過了「新浪潮」電影。
5.從拍攝地點的選擇上看;由於「新浪潮」電影從來不去反映重大的歷史事件,不具有社會性主題和政治性主題。因此,所選擇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動范圍總在這個大城市中進行;同樣基於影片主題的不同,「左岸派」導演們拍攝的地點也極為廣泛,足跡遍及蘇聯、日本、朝鮮及歐洲各地。他們是些跨越國界的人,他們的目標不是巴黎,而是全世界。
6.從美學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電影感興趣的則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在他們看來,一個人在頭腦中創造的生活遠遠比生活本身要豐富。他們向內心生活靠攏,向著一種新的真實深入。
7.從製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導演們以一種潦草的、半即興方式拍攝電影,因此製作周期短,一年有時能夠拍攝好幾部影片;而「左岸派」導演卻是以仔細琢磨的方式拍攝電影,因此製作周期也比較長,常常是好幾年才拍攝完成一部影片。
8.從影片通過檢查方面看:「新浪潮」電影由於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都能順利地通過放映(除戈達爾的《小兵士》之外),而「左岸派」電影由於背景比較復雜,所以一般都要遇到麻煩。比如:雷乃和馬克拍攝的《雕像也會死去》(1952年)就被禁演了長達12年之久。雷乃《廣島之戀》原定參加戛納電影節正式比賽,結果中途被撤下來,只獲得一個評論獎。馬克拍攝的《假如古巴》(1961年)遭到禁演。他的另一部描寫罷工的影片《希望早相見》 1967年)也遭受到同樣的命運。藝術家採取鮮明的立場直接干預生活,把赤裸裸的社會現狀搬上銀幕,觸發觀眾的情感與選擇,這在「左岸派」之前的法國電影中尚不多見。「左岸派」電影是對商業電影的一次強有力的沖擊。從這個意義上講,「左岸派」導演的作家電影是法國五、六十年代「先鋒派」。「左岸派」:現實主義的革新派。
7. 著名電影作家有哪些人
說到電影,如今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娛樂的一種日常的休閑方式,有人天天看電影,有人已經離不開電影,比如我!那麼這十個世界著名電影導演你究竟認識幾個?
蒂姆·波頓
1958年8月25日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美國男導演、編劇、製片人。這位好萊塢的另類天才,他那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怪誕的視覺風格,充滿令人著迷的魔力,尤其是華麗而頹廢的哥特元素,隨處可見的象徵和隱喻手法,構成了獨特的奇幻影像世界。2007年,年僅49歲的她獲得威尼斯終生成就獎。對此,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馬克·穆勒表示:「蒂姆·波頓是美國最勇敢、最有想像力和最具創新精神的電影人之一。」
代表作《蝙蝠俠》、《剪刀手愛德華》 、《愛麗絲夢遊仙境2》、《小飛象》。
2.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出生於1899年8月13日,於1980年4月29日逝世,原籍英國。他是一位聞名世界的電影導演,人送「恐怖大師」。在他長達六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她共拍攝了超過50部電影,尤其擅長拍攝驚悚懸疑片,正式她創造並完善了製造懸念的藝術。其中,由他指導的驚悚片《驚魂記》(1960)標志著心理驚悚片成為恐怖電影的一個亞類型。時至今日,「希區柯克」已不僅僅只是一個名字,而是代表了一種電影手法,成為懸疑驚悚的代名詞。
代表作:《西北偏北》、《驚魂記》、《鳥》、《捉賊記》、《狂凶記》
3. 霍華德·霍克斯
1896年5月30日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戈申城,1977年12月26日卒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棕櫚泉城。美國電影導演,他幾乎能在所有的類型片領域內游刃有餘。這位「類型片大師」在他的幾十年導演生涯中精品迭出,涉獵過幾乎所有的電影類型(神經喜劇、黑色電影、傳記片、冒險片、西部片、科幻片、歌舞片等),並體現出鮮明的個人風格。其中《疤面人》(1932)被認為是最好的黑幫題材影片之一,可謂是黑幫犯罪題材電影的開山之作,影響了此後幾乎所有該類影片。霍克斯也是法國新浪潮電影人熱烈推崇的「電影作者」之一。
代表作:《星期五女郎》、《育嬰奇譚》 、《紅河》
4. 肯·洛奇
1936年6月17日生於英國,英國獨立電影與電視導演編劇。這位「新現實主義大師」敏銳地捕捉社會現實,並對底層民眾報以深切關注。在第64屆柏林電影節獲頒終身成就獎時,柏林電影節主席迪特·考斯里克稱:「肯·洛奇是歐洲當代最偉大的導演之一,在他長達五十年的職業生涯中,保持著非凡的持續性,並且能夠始終堅持創新。他對人類命運有著深切的關注,一直堅持只拍底層人的故事。我們尊重他的導演身份,並對其影片中對社會不公的揭露與幽默感表示贊賞。」
代表作:《風吹麥浪》、《關於我母親的一切》、《沒有過去的人》、《29棵棕櫚》、《兒子的房間》、《愛情是狗娘》、《迷失東京》
5.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1941年6月27日生於波蘭,逝世於1996年3月13日。是一位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波蘭電影導演、劇作家。因他的作品《三色》和《十誡》聞名世界。這位波蘭偉大的「作家式」導演,他的影片被認為「既有伯格曼影片的詩情,又有希區柯克的敘事技巧」。在他的鏡頭里,當代波蘭和歐洲的現實生活如畫般展開,並通過富於哲思和詩意的電影語言,來探討任性及生命的終極意義。
代表作:《三色:藍色白色紅色》、《十誡》 、《初戀》 、《生命的烙印》 、《殺人短片》
6. 費德里科·費里尼
1920年01月20日出生於義大利,逝世於 1993年10月31日。這位義大利國寶級導演,既是新現實主義的奠基人,又以他個性強烈的「費里尼風格」成為無數後世導演的靈感啟迪。童年時期對馬戲團和小丑的情有獨鍾也貫穿了他的電影生涯,並投射在他的電影作品裡。從新現實主義的寫實風格,到意識流式的奇幻世界,這位電影大師敢於推翻並重塑自我,卻始終飽含深邃的人文關懷。
代表作:《卡比利亞之夜》 、《大路》 、《甜蜜的生活》、《阿瑪柯德》、《費里尼自畫像》
7. 讓·呂克·戈達爾
1930年12月3日出生於法國巴黎。別名高達,法國著名電影導演、影評人,畢業於索邦大學。曾是《電影手冊》的影評人。這位思想激進且多產的法國新浪潮導演,是以蔑視傳統電影技法聞名的「破壞美學」的代表人物,她的影片在破壞傳統結構方面比特呂弗走得更遠。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電影作品都有其鮮明的主觀立場,並把自己的政治思想注入作品之中,比如常見的存在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影子。
代表作:《隨心所欲》、《阿爾法城》、《狂人皮埃羅》、《芳名卡門》、《精疲力盡》
8. 宮崎駿
1941年1月5日出生於東京,日本動畫導演、動畫師及漫畫家。迪斯尼稱其為「動畫界的黑澤明」。這位受全球影迷喜愛的動畫大師,用動畫拷問著良知。他是將動畫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也是日本三代動畫家中承前啟後的精神支柱。半個世紀以來,他始終用豐富的想像和溫暖的畫風,傳遞著和平、環保、博愛的信念。回顧創作生涯,他曾說:「創作一部動畫也就是創造一個虛擬的世界,這個世界慰藉著那些失去勇氣的、與殘忍現實搏鬥的靈魂」
代表作:《天空之城》 、《龍貓》 、《螢火蟲之墓》 、《魔女宅急便》 、《紅豬》、《千與千尋》
8. 英格瑪·伯格曼
1918年7月14日生於瑞典烏普薩拉,逝世於2007年7月30日。他是宮廷牧師之子。先在業余劇團,後在哥特堡、赫爾辛堡以及斯德哥爾摩皇家劇院擔任戲劇導演。是瑞典著名的電影、電視劇兩棲的導演,傑出的電影劇作家,現代電影「教父」。作為瑞典國寶級導演,伯格曼是是20世紀電影大師之一,他對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乃至整個歐洲的藝術電影都有著巨大影響。他是一位「哲學的電影家」,在他的電影中充滿隨處可見的奇藝構思和對人生意義的個性化沉思,是「作者電影」的典範代表。
代表作:《第七封印》、《女人的期待》 、《野草莓》 、《魔術師》
9. 李安
1954年10月23日出生於台灣屏東縣潮州鎮,編劇、導演。在華人導演中,李安無疑是一個標桿性人物。東西兩種文明的碰撞與融合,造就了他與眾不同的視野和氣質。他的電影含蓄細膩卻又欲語還休,通過傳統與現代、倫理與情慾、東方和西方等矛盾沖突,訴說著人性的普世價值。在題材上他也勇於探索,不拘一格,並取得了斐然的藝術成就。2001年,小行星64291以李安的名字命名。2009年,入選美國《娛樂周刊》評選的「當代最偉大的50位電影導演」。2016年,被授予「大不列顛獎」傑出導演獎。2017年,李安出任下屆金馬獎主席。
代表作:《卧虎藏龍》 、《斷背山》 、《色戒》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喜宴》
10. 王家衛
1958年7月17日出生於上海,香港電影導演、監制及編劇。1988年,首次執導電影《旺角卡門》 。他的電影不多,但幾乎每一部都耐人尋味。這位以「文藝」著稱的風格化導演,通過斑駁陸離的光影奇景、隨心所至的散漫情節和囈語般的特色獨白,營造出如夢似幻的別樣情調,並塑造了一個令人見之難忘的角色。不驚天動地,卻糾纏人心。1997年,執導的電影《春光乍泄》,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04年,拍攝電影《2046》。2006年,成為首位擔任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的華人。
代表作:《花樣年華》、《春光乍泄》、《阿飛正傳》、《東邪西毒》、《重慶森林》
8. 作家余華哪些作品被拍成了電影
一、作家余華被拍成電影的作品有——
1、《活著》 張藝謀導演 葛優主演
2、《許三觀賣血記》 韓國演員河正宇自導自演 2015年上映
二、作品簡介:
1、《活者》劇情簡介:
福貴(葛優飾)是一個嗜賭如命的紈絝子弟,把家底兒全輸光了,老爹也氣死了,懷孕的妻子家珍(鞏俐飾)帶著女兒鳳霞離家出走,一年之後又帶著新生的兒子有慶回來了。福貴從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戲的營生,卻被國民黨軍隊拉了壯丁,後來又糊里糊塗的當了共產黨的俘虜。他們約定,一定要活著回去。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平安回到家中,母親卻已去逝,女兒鳳霞也因生病變啞了。
一家人繼續過著清貧而又幸福的日子。
在「大躍進」中當上區長的春生不慎開車撞死了有慶,一家人傷痛欲絕,家珍更是不能原諒春生,文革時,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殺,一天半夜他來到福貴家,把畢生積蓄交給福貴,說他也不想活了。這時家珍走出來讓春生到屋裡坐。春生臨走時,家珍囑咐他好好的活著。
後來鳳霞認識了忠厚老實的二喜,兩人喜結良緣。然而不幸總是不肯放過福貴一家。不久鳳霞生下一子,自己卻因難產而死。鳳霞的兒子取名叫饅頭,聰明可愛。最後,福貴說饅頭趕上好時候了,將來這日子會越來越好。
2、《許三觀賣血記》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於解放初的五六十年代,那時主人公許三觀還是一個青年,他被周圍生活不斷地壓迫,為了生活,不得不拚命地工作,但是依然無法保證生活,他只能用賣血來維持,每當無奈時,就會想到用賣血來解決。隨著歲月的流逝,許三觀身體一日不如一日。他為了給兒子治病,堅持15天賣一次血,以還清欠債,最後導致大病不起。
小說圍繞著賣血的經歷,展開許三觀生活中的瑣瑣事事,體現出一個男人所應當承擔的某些責任,或許這也正是一種人生的無奈。小說飽含辛酸的經歷,但也不乏幽默之處,比如每次賣血前喝足八碗水,這樣身上的血就會多起來了,諸如此類的奇怪想法非常多。
作者個人認為小說的最後一節尤其精彩,許三觀想吃豬肝,身邊又沒錢,他決定為自己賣一次血,但是到了醫院,醫生說他的血只能賣給油漆匠漆傢具,在這時他感到自己的人生走到了盡頭,已經沒有任何作用。他坐著,哭了。
小說的具體情節非常生活化,就像講述我們身邊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沒有太多的寫作技巧,也沒有華麗的詞彙,不過,在這個迷茫的時代,我們不必刻意去追求一些什麼,只要存在著感覺,就已經足夠了!
三、作者簡介:
余華,1960年4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當代作家。
1977年中學畢業後,進入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深造。1983年開始創作,同年進入浙江省海鹽縣文化館。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1998年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2005年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現就職於杭州文聯。
9. 作者電影和作家電影的區別
「作家電影」是沉悶晦澀的「藝術片」,探索人的意識和潛意識;過去中國其他導演的「作家電影」也是老、少、邊、窮,注重殘缺的民族元素;看這些電影不耽誤睡覺,一覺醒來,相互都沒損失什麼。
作者電影 電影採用低成本製作:啟用非職業演員;不用攝影棚而用實景拍攝;不追求場面刺激和戲劇化沖突。影片在表現方法上,廣泛使用能夠表達人的主觀感受和精神狀態的長鏡頭、移動攝影、畫外音、內心獨白、自然音響,甚至使用違反常規的晃動鏡頭,打破時空統一性的「跳接」、「跳剪」等。還採用一些以人物為對象的使用輕便攝像機完成的跟拍,搶拍以及長焦、變焦、定格、延續、同期錄音等「紀實」手法,將「主觀寫實」與「客觀寫實」相結合。電影帶有強烈個人傳記色彩。
10. 什麼是「作家電影」
指的是法國一些小說作家拍攝的電影,比如瑪格麗特杜拉、羅伯格里耶都不僅寫過劇本,而且自己導演過劇本。與「作者電影」不是一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