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信息技術的發展歷程是什麼,每個階段主要特點是什麼,每個發展階段產生了哪些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革命是語言的使用。發生在距今約35 000年~50 000年前。第二次信息技術革命是文字的創造。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出現了文字第三次信息技術的革命是印刷的發明。大約在公元1040年,我國開始使用活字印刷技術(歐洲人1451年開始使用印刷技術)。第四次信息革命是電報、電話、廣播和電視的發明和普及應用。1837年美國人莫爾斯研製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線電報機。電報機利用電磁感應原理(有電流通過,電磁體有磁性,無電流通過,電磁體無磁性),使電磁體上連著的筆發生轉動,從而在紙帶上畫出點、線符號。這些符號的適當組合(稱為莫爾斯電碼),可以表示全部字母,於是文字就可以經電線傳送出去了。1844年5月24日,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從美國國會大廈傳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爾的摩城。1864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發表了一篇論文(《電與磁)),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1876年3月10日,美國人貝爾用自製的電話同他的助手通了話。1895年俄國人波波夫和義大利人馬可尼分別成功地進行了無線電通信實驗。1894年電影問世。1925年英國首次播映電視。第五次信息技術革命是始於20世紀60年代,其標志是電子計算機的普及應用及計算機與現代通信技術的有機結合。
Ⅱ 信息技術發展的第二階段是什麼
第一個階段:語言的出現;
第二個階段:文字的出現;
第三個階段:印刷術的發明;
第四個階段:電報、電話、廣播、電視的發明;
第五個階段:計算機廣泛應用和普及。
(以上是各階段出現的標志。)
Ⅲ 信息技術的發展史分哪幾個階段
1、第一次是語言的使用,語言成為人類進行思想交流和信息傳播不可缺少的工具。(時間:後巴別塔時代)
2、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現和使用,使人類對信息的保存和傳播取得重大突破,較大地超越了時間和地域的局限。(時間:鐵器時代,約公元前14世紀)
3、第三次是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使書籍、報刊成為重要的信息儲存和傳播的媒體。(時間:第六世紀中國隨代開始有刻板印刷,至15世紀才進入臻於完善的近代印刷術)
4、第四次是電話、廣播、電視的使用,使人類進入利用電磁波傳播信息的時代。(時間:19世紀)
5、第五是計算機與互連網的使用,即網際網路的出現.。(時間:現代,以1946年電子計算機的問世為標志)
(3)微電影處於信息技術的哪個階段擴展閱讀
信息的作用
1、信息是構成生產力的重要因素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社會已進入以知識經濟為特徵的信息社會,而信息社會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則是信息,主要表現為知識或智力,從而使信息成為生產力的重要因素。
2、信息是實施有效管理的基礎
人類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管理。從靜態構成看,管理離不開人、財、物、事等因素。而有效的管理在一定的意義上取決於對信息的掌握程度,必須了解人、財、物、事的過去,分析其現狀並預測其未來的變化趨勢,而這正是管理信息的基本內容。
3、信息是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
在現代社會,決策是否科學,是否符合客觀規律,關鍵在於是否能夠獲取及時、准確、全面的信息。准確地掌握信息,正確地使用信息,可以大大提高各級部門領導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
Ⅳ 信息技術發展,經歷哪幾個階段
經歷了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語言的使用
第二個階段是文字的發明和使用
第三個階段是印刷術的發明
第四個階段是電視、電報和電話的發明和使用
第五個階段是計算機和網路的發明和使用
Ⅳ 信息技術的發展歷程有哪幾個階段
第一次信息技術革命是語言的使用。發生在距今約35 000年~50 000年前。
第二次信息技術革命是文字的創造。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出現了文字
第三次信息技術的革命是印刷的發明。大約在公元1040年,我國開始使用活字印刷技術(歐洲人1451年開始使用印刷技術)。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電報、電話、廣播和電視的發明和普及應用。
第五次信息技術革命是始於20世紀60年代,其標志是電子計算機的普及應用及計算機與現代通信技術的有機結合。
隨著電子技術的高速發展,軍制、科研、迫切需要解決的計算工具也大大得到改進,1946年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製的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了。
Ⅵ 信息技術發展的5個階段是什麼
.實驗探索階段(1981—1986)
1981年在瑞士洛桑召開了第三世界計算機教育大會,會上前蘇聯學者伊爾肖夫做了關於「計算機程序設計是第二文化」的報告,引起與會者的極大的反響。我國派代表團參加了此次會議,回來後把全世界計算機教育情況向教育部作了匯報和研究。在華夏基金會的支持下,我國5所大學附中(北大、北師大、清華、華東師大、復旦)以高中選修課的形式開展計算機課程試驗。由於條件的限制,並受伊爾肖夫報告的影響,當時的教學內容以程序設計語言為主。
1983年,教育部召開了「全國中學計算機試驗工作會議」,在試驗的基礎上,制訂了高中計算機選修課大綱《中學電子計算機選修課教學綱要(試行)》,於1984年公布。其中規定計算機選修課的教學目的和內容是:
初步了解計算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對人類的影響;
掌握基本的BASIC語言並初步具備讀、寫程序和上機調試的能力;
初步培養邏輯思維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課時規定為40~60小時,並要求有三分之一的課時保證上機操作。
這次會議後,計算機普及教育,在一些大中城市普遍開展起來。例如在北京,在幾十所中學配置了計算機房,編寫了教材,在重點學校開展了計算機課的教學試驗。
2.穩步發展階段(1986~1991)
1986年國家教委在福州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中學計算機教育工作會議」。這次大會受1985年在美國召開的第四次世界計算機教育大會「工具論」的影響,修改了1983年的大綱,於1987年10月28日頒發,名為《普遍中學電子計算機選修課教學大綱(試用)》。大綱增加了三個應用軟體(字處理、資料庫、電子表格)的教學內容,課程目的也相應地包括了計算機的應用。
這一階段各省和大中城市擴大了試驗的規模。如北京在城區所有中學開設了計算機課,郊區的重點也開展了計算機教育,並進行了統一考試的試點。
3.積極發展階段(1991~1997)
1991年10月國家教委在濟南召開了「第四次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工作會議」,會議上教委副主任柳斌作了總結報告。這次會議是我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工作者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國家教委非常重視中小學計算機教育,成立了「中小學計算機教育領導小組」,頒發了「關於加強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的幾點意見」的綱領性文件。整個社會也開始重視計算機普及教育。
根據這次會議精神,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1991年開始起草了《中小學計算機課程綱要》,經多次修改,1994年10月正式下發。該綱要對中小學計算機課程的地位、性質、目的和內容有了比較詳細的要求,首次提出了計算機課程將逐步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的知識和技能相結合的基礎性科學的觀點。
新綱要規定中小學計算機課程共包括5個模塊:
計算機的基礎知識;
計算機基本操作與使用;
計算機幾個常用軟體介紹;
程序設計語言;
計算機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以及對人類社會社會的影響。
同時還頒發了《中小教育工作者「計算機培訓」指導綱要》,從行政和法規上把教師中的計算機普及工作提到日程上來。
1996年9月國家教委又頒發了《中小學計算機教育軟體規劃(1998~2000)》,進一步推動了我國計算機教育事業的發展。
4.全面推進階段(1997~2000)
從1991年到1997年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有了很大的變化,一是硬體CPU由16位發展到32位;二是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已到廣泛應用的階段;三是圖形界面的操作系統及其相應的應用軟體的發展,形勢要求在保留原綱要的一些穩定的、基本的內容基礎上,對指導要做必要的調整和修改。「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起草了《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指導綱要(修訂稿)》,主要是增加圖形操作界面、網路通信、多媒體、常用工具軟體等。經過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的審議,於1997年10月由國家教委正式頒發。
新的修改稿進一步明確了中小學計算機課程的地位、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並對小學、初中和高中的教學目的和內容做了規定。小學包括5個模塊,中學有10個模塊,分為基本模塊、基本選學三類。
基本模塊為:
計算機基礎知識與基本操作;
微機操作系統的操作與使用;
漢字輸入及西文文字處理;
基本選學模塊:
數據處理與資料庫管理系統;
電子表格;
LOOG繪圖;
多媒體基礎知識及多媒體軟體應用;
Internet基礎知識與基本操作;
選學模塊:
常用工具軟體的使用;
程序設計初步。
5.大力普及階段(2000~)
2000年10月在北京召開了第五次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工作會議,會上教育部陳至立部長親自做了主題報告。面對世界的形勢,提出了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宏偉規劃。會議上散發了三個文件,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教學管理信息化和以「校校通」為名的遠程教育網,這又是我國中小學信息教育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對於信息技術課程,一是把計算機教育提高為信息技術教育;二是把課程定為初、高中的必修課。即提出2001年起高中開始設為必修課;2003年起大部分初中開始設為必修課;2005年起大中城市的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
2000年11月教育部頒發了《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新的指導綱要把課程更名為「信息技術」,對小學、初中、高中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進行了修改和補充,特別是增加了「網路及其應用」的模塊。
Ⅶ 信息技術的發展5個階段,及期間產生的信息技術和主要特點
第一次是語言的使用,語言成為人類進行思想交流和信息傳播不可缺少的工具。(時間:後巴別塔時代)
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現和使用,使人類對信息的保存和傳播取得重大突破,較大地超越了時間和地域的局限。(時間:鐵器時代,約公元前14世紀)
第三次是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使書籍、報刊成為重要的信息儲存和傳播的媒體。(時間:第六世紀中國隨代開始有刻板印刷,至15世紀才進入臻於完善的近代印刷術)
第四次是電話、廣播、電視的使用,使人類進入利用電磁波傳播信息的時代。(時間:19世紀)
第五是計算機與互連網的使用,即網際網路的出現。(時間:現代,以1946年電子計算機的問世為標志)
第一次信息技術革命是語言的使用。發生在距今約35 000年~50 000年前。第二次信息技術革命是文字的創造。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出現了文字第三次信息技術的革命是印刷的發明。大約在公元1040年,我國開始使用活字印刷技術(歐洲人1451年開始使用印刷技術)。第四次信息革命是電報、電話、廣播和電視的發明和普及應用。1837年美國人莫爾斯研製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線電報機。電報機利用電磁感應原理(有電流通過,電磁體有磁性,無電流通過,電磁體無磁性),使電磁體上連著的筆發生轉動,從而在紙帶上畫出點、線符號。這些符號的適當組合(稱為莫爾斯電碼),可以表示全部字母,於是文字就可以經電線傳送出去了。1844年5月24日,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從美國國會大廈傳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爾的摩城。1864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發表了一篇論文(《電與磁)),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1876年3月10日,美國人貝爾用自製的電話同他的助手通了話。1895年俄國人波波夫和義大利人馬可尼分別成功地進行了無線電通信實驗。1894年電影問世。1925年英國首次播映電視。第五次信息技術革命是始於20世紀60年代,其標志是電子計算機的普及應用及計算機與現代通信技術的有機結合。
Ⅷ 企業微電影製作分為哪幾個階段
【商業微電影前期准備腳本】說明:
首先微電影創意得到客戶確認、並獲准進入拍攝階段時,前期策劃會將創意的文案、畫面說明及提案給客戶,並就微電影的長度、規格、交微電影日期、目的、任務、情節、創意點、氣氛和禁忌等作必要的書面說明,以助客戶和後期拍攝製作團隊理解該微電影的創意背景、目標對象、創意原點及表現風格等等。
微電影拍攝投資估價:
當後期拍攝團隊收到腳本說明之後,拍攝團隊會就自己對創意的理解預估將合適的製作方案及相應的價格呈報給公司,供公司及廣告客戶確認。
一般而言,一份合理的估價應包括拍攝准備、拍攝器材、拍攝場地、拍攝置景、拍攝道具、拍攝服裝、攝制組(導演、制微電影、攝影師、燈光師、美術、化妝師、服裝師、造型師、演員等)、電力、轉磁、音樂、剪輯、特技、二維及三維製作、配音及合成等製作費、製作公司利潤、稅金等廣告影微電影製作中的全部方面,並附製作日程表。甚至可以包含具體的選擇方案。
微電影需求方(客戶)確認:
將估價呈報給客戶,當客戶確認後,由客戶、廣告公司、製作公司簽立具體的製作合同。然後,根據合同和最後確認的製作日程表,製作團隊會在規定的時間內准備接下來的第一次製作準備會。
微電影拍攝前准備:
在此期間,製作公司將就製作腳本、導演闡述、燈光影調、音樂樣本、堪景、布景方案、演員試鏡、演員造型、道具、服裝……等有關微電影拍攝的所有細節部分進行全面的准備工作,以尋求將廣告創意呈現為廣告影微電影的最佳方式。
第一次製作準備會:PPM是英文Pre-ProctMeeting的縮寫。在PPM上,將由製作公司就微電影拍攝中的各個細節向客戶及廣告公司呈報,並說明理由。通常製作公司會提報不止一套的製作腳本、導演闡述、燈光影調、音樂樣本、堪景、布景方案、微電影演員試鏡、演員造型、道具、服裝……等有關微電影拍攝的所有細節部分供客戶和微電影拍攝製作公司選擇,最終一一確認,作為之後拍微電影的基礎依據。
如果某些部分在此次會議上無法確認,則(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安排另一次製作準備會直到最終確認。因此,製作準備會召開的次數通常是不確定的,如果只召開一次,則PPM1和PPM2、Final PPM就沒有什麼差別。
第二次製作準備會:
經過再一次的准備,就第一次製作準備會(PPM1)上未能確認的部分,製作團隊將提報新的准備方案,供客戶及廣告公司確認,如果全部確認,則不再召開最終製作準備會(Final PPM),否則(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再安排另一次製作準備會直到最終確認。
最終製作準備會:
這是最後的製作準備會,為了不影響整個拍微電影計劃的進行,就未能確認的所有方面,客戶、微電影拍攝製作公司必須共同協商出可以執行的方案,待三方確認後,作為之後拍微電影的基礎依據。
拍微電影前最後檢查:
在進入正式拍攝之前,公司的製片人員對最終製作準備會上確定的各個細節,進行最後的確認和檢視,以杜絕任何細節在拍片現場發生狀況,確保微電影的拍攝完全按照計劃順利執行。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場地、置景、微電影演員、特殊鏡頭等方面。
另外,在正式拍微電影之前,製作公司會向包括客戶、廣告公司、攝制組相關人員在內的各個方面,以書面形式的「拍攝通告」告知拍攝地點、時間、攝制組人員、聯絡方式等。
拍攝按照最終製作準備會的決議,拍攝的工作在安排好的時間、地點由攝制組按照拍攝腳本進行拍攝工作。為了對客戶和創意負責,除了攝制組之外,通常製作公司的制微電影人員會聯絡客戶、有關創作人員等參加拍攝。
根據經驗和作業習慣,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證表演質量,鏡頭的拍攝順序有時並非按照拍攝腳本的鏡頭順序進行,而是會將機位、景深相同相近的鏡頭一起拍攝。為確保拍攝的鏡頭足夠用於剪輯,每個鏡頭都會拍攝不止一遍,而導演也可能會多拍一些腳本中沒有的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