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現在35mm電影膠片多少錢一卷,一卷能拍多長的電影(請問電影膠片和照相機膠卷有什麼區別)
一般是122米和305米兩種, 122米的,像Kodak Vision3 250D 之類的,見過 1100元--1500元一盤的。
35mm底片1分鍾需要27米多的的底片,一盤大約是4.4分鍾。
電影膠片 多數是負片 極少數是正片, 一般為了應付高速的過片,背面塗有炭黑層用於防止靜電。
所以沖洗的時候不用傳統C41工藝,而是用ECN-2工藝,基本就是多了一步除炭黑層,使用小噴頭,噴高壓水流洗掉炭黑層。
通常電影膠片為了適應各種場景,擁有遠超一般底片和數碼相機的寬容度,比如柯達的 Vision3 250D,有-6到+8的15檔寬容度(要算上0EV所以是15不是14)。而一般以寬容度著稱的頂級民用黑白底片 也就是-3到+4的8檔寬容度.
當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柯達有5222(Double-X)黑白電影膠片,是無炭黑層的。 柯達100D 電影膠片 ,也沒有炭黑層,沖洗使用E-6 ,就跟普通反轉片一樣,只是寬容度稍高些而已。
Ⅱ 富士和柯達膠卷哪個更好
看你片子想放多大,如需放大和長久保存,柯達的好些
柯達對黃、紅等暖色表現更出色;
富士的優勢在於表現綠、藍等冷色調
Ⅲ 請問35mm電影膠片多少錢一卷,最好的是柯達嗎
參考價格:
柯達Double-X 5222 400ft/122m 一卷2000
柯達Vision 3 500t 400ft/122m 800CNY
fujifilm eterna 500t 600CNY
fujifilm f64d 8522 850CNY
kodak vision2 50d 200ft 600CNY
fujifilm eterna 250 8553 800CNY
polypan f50 152m 700CNY
具體數據請查閱官網,但是自己用過柯達Vision 3和5222,感覺都很好
Ⅳ 普通膠卷和電影卷的區別
電影卷與常用卷的不同
A. 分裝方式不同
▲ 柯達5222電影卷碟片
我們常用的135、120膠卷一般按卷售賣,而電影膠卷則是按尺論價的,市面上能買到的電影卷大部分經由店家自行將碟片進行分裝,再按每卷36張裝入暗盒內,方便拍攝者使用。
B. 構成不同
相比普通彩負卷,電影卷多了一層炭黑層,炭黑層的作用一是用來防止光暈,二是電影機高速旋轉防止靜電電弧產生火花導致底片曝光。
C. 沖洗工藝不同
▲柯達D-76顯影粉
普通的彩色負片一般採用C-41工藝、黑白負片一般採用D-76工藝、彩色反轉片一般採用E-6工藝。
而電影卷的彩色負片則採用ECN-2工藝沖洗,使用C-41沖洗時需多一步前浴、水洗的步驟,否則會污染顯影液。黑白、反轉電影卷則可按常用卷的沖洗工藝。
#不同膠卷之間的特性,受所用器材、前期拍攝環境(色溫/光源/曝光等)、中期沖洗工藝、後期掃描輸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需親自摸索調試方能了解一二,在此不做累述。
Ⅳ 柯達電影世界電影券怎麼使用後面說:此券可在本影院兌換一張電影票,出票按實際票價
應該是吧,一張電影券就可以兌張票,可能3d的兌不了
Ⅵ 這幾個柯達120膠卷的區別
這4款膠卷幾乎包括了所有常用的膠卷種類,彩色反轉片、彩色負片和黑白負片。
彩色反轉片:
KODAK E100VS
色彩極艷麗,顆粒極細,反差一般。對紅黃表現突出,尤其適用日出日落,風景、宗教題材等。色彩略呈洋紅,藍色部分容易偏紫不容易碧藍。
KODAK E100G
色彩艷麗,顆粒細,反差一般。比E100V色彩平和,顏色偏冷,看適用大多數題材的拍攝。
彩色負片:
EKTAR100
色彩飽和艷麗,顆粒細,反差一般。多數人都認為它色彩比較粉氣,我感覺它時常偏一種紫紅,顆粒很好,適合拍人,不算適合拍風景,藍天容易變成淺粉藍。
黑白負片:
TMAX100
顆粒極細,反差一般,迫沖指數一般。這是柯達的高端黑白膠卷,顆粒極細,層次過渡好,適用所有題材,輕松迫到400,最高能迫到800,對於100度膠卷來說很不容易了。
黑白和彩色很容易區分和選擇,這個就不多說了。
負片和反轉片可以多說兩句。
負片沖洗後得到的底片都是反色的,比如紅花在底片上呈現的是綠色。需要再擴印成照片後才能正常觀看。這是也我們最常見的膠卷形式。
反轉片正常沖洗後得到的就是成品了,即「底片」上的顏色與我們看到的實物顏色是一致的。紅就是紅、綠就是綠。反轉片也有叫正片或者幻燈片的。
反轉片使用的沖洗工藝與負片不同(反轉片E-6、負片C-41),一般街頭的彩擴店是無法沖洗的。甚至象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能沖洗反轉片的圖片社也就那了么幾家。
反轉片也可以洗印成照片,但需要特殊工藝。
反轉片也可以按負片工藝沖洗,叫「反轉負沖」,得到的也是負像底片,但顏色怪異,有些人追求這種特殊效果也無不可。
如果是新手,建議還是從負片開始玩起比較好。
反轉片對曝光的要求比較高,本身的曝光寬容度又比負片低,可能新手不太容易掌握。
而且沖洗後即為成品,不象負片,如果曝光上有點小偏差,在底片至相紙的擴印環節還有再糾正的機會。
而且反轉片觀看一般需要有幻燈機,如果是120的幻燈燈價格更貴!
不過,反轉片色彩鮮艷、顆粒幼細,曾經是高質量印刷圖片的必需。
如有不明之處,歡迎進一步追問,我再為您解答。
Ⅶ 我想問,電影和電視劇都是用膠卷么 又或者專業的解釋下什麽拍攝手法成本最高,效果最好。
現在除了個別導演的愛好,已經很少人用膠卷拍電影了。很久很久以前,電影和電視拍攝都是用膠卷的,因為成本問題,後來電視拍攝逐漸採用了高分辨錄像帶拍攝,而電影仍舊採用膠卷,因為在當時的技術環境下,膠卷是最好而且解析度是最高但價格最貴,只有電影工業可以承受,電視劇承受不起。再後來,就都換數碼拍攝了,因為數碼方便,還省了膠卷轉化數字信號的問題,方便後期製作。
如果說單純的拍攝成本高,肯定是膠片拍攝,早上、上午、中午、午後、下午、黃昏、晚上、屋裡、水下......不同的場景需要用不同的膠片才有好效果,這裡面都是錢,你也永遠無法估計演員會NG多少次,每NG一個鏡頭損失的就是一段段廢膠片。而一部90分鍾的電影,每秒24幀膠卷畫面,需要126900幀,一盤電影膠卷大約500幀,需要260盤膠卷,總長度大約3~4公里,按富士VIVID ISO250膠卷市場價大約1000人民幣一盤,總開支大約26萬。這個是估算的價格,不同環境需要用不同ISO的膠卷,不同ISO的膠卷費用不同,所以價格應該超過30萬,而且是不計算損耗的價格,理想的損耗通常是片長的兩倍以上,也就是計算了最低損耗的話膠卷開支接近90萬。再就是膠片要轉化為數字信號進入後期,要保證最好的質量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成本,有可能逐幀逐幀的高解析度掃描,例如電分掃描,一幀畫面電分為4K解析度大約200~400M左右,每M大約5毛成本,126900幀全部電分數字化得多錢?最少1200萬!
Ⅷ 柯達135膠卷和富士135膠卷哪個好點負片出來的效果是怎樣的
負片是負像,就是底片的顏色和現實是相反的,拍一個紅花綠草,底片上是綠花紅草,經過放大到相紙上(相紙也是負像),這樣負負為正,就還原得到原來的色彩。
反轉片的底片是正像,可以直接觀察色彩效果,紅色就是紅色,反轉片適合用於印刷畫冊,製作幻燈,做photo cd等等。反轉片的價格貴。
Ⅸ 柯達電影膠片和富士電影膠片有什麼不同 或者說什麼區別
柯達電影膠片比富士電影膠片影像偏藍一點,相差不多。
Ⅹ 電影膠片跟相機卷有區別嗎
拍攝電影用的膠片,比日常相機用的膠卷質量要好,而沖洗電影放映時用的膠片,則不如日常相機用的膠卷質量。在上個世紀物資缺乏的年代,我在市場上買過用於沖洗電影放映時用的膠片,代替135膠卷使用,主要問題是感光度低,記得只有8定,拍攝的照片「硬」,黑白反差大,還要自己裝膠卷盒裡,但也說明這幾類膠片的區別主要是質量高低。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