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滑稽戲《三毛學生意》曾攝製成同名電影,影片中扮演三毛的著名演員是哪一位
劇中三毛的扮演者是:文彬彬
片名: 《三毛學生意》
主演: 文彬彬、范哈哈、嫩娘
類型: 喜劇片 劇情片
地區: 中國
導演: 黃佐臨
年份: 1958年1月
語言: 普通話 原著: 范哈哈 改編:大眾滑稽劇團集體整理
攝影:許琦
錄音:朱偉剛 伍華
美術:張漢臣 凌雷
作曲:惲慜
剪輯:韋純葆
化妝:倪亦非
布景設計: 張漢臣 凌雷
副導演: 俞仲英
製片主任:丁里
演奏:上海電影樂團交響樂隊
指揮:惲慜
顏色:黑白
片長:2175米
語言:上海話、揚州話
劇情簡介:解放前,窮孩子三毛因父母雙亡,無法在農村生活下去,便到上海來找遠房親戚謀一職業。不料遠房親戚是個流氓老大,他教三毛學扒手,以偷東西為業。善良的三毛因不願坑害別人,終被趕出家門,流落街頭。後來擺剃頭攤的師父收留了他。當時物價飛漲,師娘心情不好,經常拿三毛出氣,三毛手藝未學成,又被轉送給算命卜卦的吳瞎子。他和一個同樣遭遇的小姑娘小英日夜伺候瞎子,但瞎子心狠手辣,常常虐待三毛和小英。三毛不願忍氣吞聲,便設法報復,終使瞎子也受到應有的懲罰。此後他和小英雙雙逃走,去尋找新的生活道路……
『貳』 戲曲發源於哪個朝代
戲曲發源於原始巫術,用以歌舞娛神,到夏商宮廷俳優以表演娛人,到漢魏角抵百戲,隋唐參軍戲,直到宋雜劇、金元本,多元血統使得它厚積薄發,大器晚成。
中國戲曲經歷了漫長的孕育過程,歷經上千年生生不息;它曾是億萬人的感性生活的寄託與情感的沉醉之所,積淀著中國人的根和魂;在它那裡,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得到最全面、最形象、最精美的體現。第一次賦予它「戲曲」概念的是國學大師王國維:「宋時滑稽戲尤盛,又漸藉歌舞以緣飾故事,於是向之歌舞戲,不以歌舞為主,而以故事為主;至元雜劇出而體制遂定。南戲出而變化更多。於是我國始有純粹之戲曲。」(《宋元戲曲考》)
文明的第一縷曙光照耀到中原,戲曲藝術就在這光照中萌芽。戲曲起源於河南,形成於河南,如今繁盛於河南,並從整體上影響著中國戲曲的創作與發展;中原戲曲種類之多、密度之廣,全國少見。河南人愛看戲,愛哼梆子腔;戲曲是河南人與生俱有的精神基因,是河南人的生活方式。弘揚戲曲文化,正是為我們自己尋找一個賴以安身立命的家園。海德格爾曾說過:「只有當人有個家,當人紮根在傳統中,才有本質性和偉大的東西產生出來。
中原戲曲具有起源早、種類多、受眾廣、影響大等特點。「諸宮調」創始於開封,標志著戲曲作為一門綜合藝術開始成熟的《目連救母》搬演於開封,北宋的雜劇也形成於開封。這些都表明中原是中國戲曲的重要發源地。中原戲曲來源於生活,紮根於民眾,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靈活多樣的表現形式,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
作為世界戲劇史上獨一無二的戲劇樣式,中國戲曲從萌芽到成熟的過程,遲緩而漫長。它不似古希臘戲劇從一開始就轟轟烈烈登上人類文化的高峰,令千秋萬世瞻仰遙想,卻如涓涓細流綿亘久遠,歷經千載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從原始巫術用歌舞娛神,到夏商宮廷俳優以表演娛人,到漢魏角抵百戲,隋唐參軍戲,直到宋雜劇、金元本,多元血統使得它厚積薄發,大器晚成。
戲曲起源與中國古代樂文化的關系最為密切。作為中華民族文明發祥地的河南,從遠古時代就有了人類居住生息,他們在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在創造著精神文明。可以說,隨著中華民族的先祖在中原這塊大地上勞動生息,音樂歌舞也就相伴而生了。此後,20多個朝代在中原大地建都,催發了戲曲藝術的長期繁盛。中國戲曲從起源到形成,都離不開中原大地的滋養。可以說,中國戲曲之根在中州。
戲曲的起源,種類,以及各種種類戲曲的特點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41、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42、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43、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44、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46、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47、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48、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
中國是皮影戲的故鄉。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漫長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巧妙地利用自然界中「光」和「影」的原理,發明和創造了一種融繪畫、雕塑、文學、戲曲、音樂、表演於一體的古老而又獨具特色的民間劇種。「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非常生動形象地概括了皮影戲藝術的歷史風貌。
關於皮影戲的起源,民間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相傳2000多年前的漢文帝時,一位美麗聰穎的宮娥巧手將桐葉剪成各種人形,在陽光的照耀下,映在窗子上的影子上下飛舞,逗得小太子開心地笑。還有一個傳說,源自漢武帝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漢武帝的愛妃王夫人(一說李夫人)年輕貌美,不幸早亡。武帝非常傷感,甚是思念。一位名叫李少翁的方士在宮中設置了一個「弄影還魂術」,使武帝在帷幕中影影綽綽看到了愛妃。
隨著佛教的日益深入,唐、五代時,俗講僧「裝屏設像」,用類似連環畫的圖像圖解佛經,叫做「經變相」,後來僧人又用厚紙刻成紙人來做宣揚佛事的圖像。道教也有一種宣傳教義的說唱形式即「道情」,其伴奏樂器是漁鼓、簡板。此時的圖像仍不會動,當為皮影戲的雛形階段。
真正的皮影戲始於北宋的汴京(今河南開封),它是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和市民說唱文學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汴京在當時堪稱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逾百萬,都市繁華,商賈雲集,市井民俗豐富多彩,曲藝雜技、評書說唱、武術摔跤、地方小調等異常活躍,皮影戲更是風靡汴梁。社會上出現了「影戲」的稱謂和「弄影戲」的專門行當。南宋的臨安(今杭州)也出現了「繪革社」(皮影行業的組織)。兩宋期間的皮影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以紙影為代表的汴京和以羊皮影為代表的臨安,成為我國最早的兩個皮影戲的傳播中心。
皮影戲在元朝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與當時統治者的愛好是分不開的。相傳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都非常喜愛皮影戲。蒙古軍在西征中,常常利用戰爭空隙時間欣賞影戲表演。不僅如此,由於征戰的緣故,蒙古軍還把皮影戲帶到了波斯等阿拉伯國家和歐洲各國。
明、清兩代是皮影戲的鼎盛時期並迅速向全國發展,劇目日趨豐富,技藝為之精巧,用皮也改為牛皮或驢皮。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以陝西華陰、華縣為代表的西部皮影,河北灤州為代表的北方皮影及臨安「繪革社」為代表的南方皮影三大傳播中心和南北兩個皮影造型體系。皮影戲經過漫長的發展和不斷的融合,在各地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色,並冠以地區名稱,如陝西皮影、河北皮影、河南皮影、四川皮影、湖南皮影、湖北皮影等,其中以陝西皮影最突出,一直流傳至今不衰。
『叄』 類似「三毛學生意」這樣的老滑稽戲電影還有哪些
老滑稽戲電影最早是《到上海去》《拚命》。63年《如此爹娘》等。
『肆』 哪些電影適合初中的學生看呢你真正給學生們播放過的
經典電影
三毛學生意(真人版本的,絕對經典,反映了舊社會的人們的生活情況)
大李小李和老李(反映了改革開放後的百姓生活)
時空訪客(法國電影,學生看了,會在笑聲中懂得中世紀時的法國情況)
小小得月樓(反映了80年代開店的生活)
阿波羅登月(電影反映了阿波羅登月的前前後後,讓人們對宇航員有個初步的了解)
鬼馬小精靈(純科幻片,放鬆孩子們的緊張學習的神經)
唐山大地震(記錄了歷史中的那一刻)
建國大業(中國的開國典禮)
我的1919(歷史中為了挽回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定下的格局而進行的舌槍唇戰)
勇敢者的游戲(純科幻片,放鬆孩子們的緊張學習的神經)
親愛的我把孩子變小了(純科幻片,放鬆孩子們的緊張學習的神經)
黑衣人(純科幻片,放鬆孩子們的緊張學習的神經)
大笑江湖(純科幻片,放鬆孩子們的緊張學習的神經)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純科幻片,放鬆孩子們的緊張學習的神經)
地雷戰(反映了抗戰時期我國的戰況和運用的戰術)
地道戰(反映了抗戰時期我國的戰況和運用的戰術)
虎口脫險(用喜劇片的形式反映了國外的戰況)
出水芙蓉(純科幻片,放鬆孩子們的緊張學習的神經)
閃閃的紅星(反映了戰爭時期孩子們的心理和行動)
喜劇片類的
舉起手來1(用喜劇片的形式反映了抗日時的戰況)
魔幻類的
哈利波特(純魔幻片)
阿凡達(純魔幻片)
動畫類的(學會從動畫里看出思想)
花木蘭
不高興和沒頭腦
冰河世紀1、2、3
貓頭鷹守護神
『伍』 有一部電影國產的喜劇黑白老電影 主角胖胖的 叫三寶
不是三寶是三毛吧
三毛學生意,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58年,本片根據同名滑稽劇改編,著名戲劇家黃佐臨先生執導;其主要劇情為:三毛是生長在舊社會的窮孩子,到上海找遠親謀職業。不料遠親是個不務正業的人。他教三毛學「扒手」。三毛不願害別人,被趕出來。剃頭攤的師父收留了他。但師娘經常拿三毛出氣,手藝未學成又被轉送給算命瞎子。他和一個小姑娘小英日夜伺候瞎子,小英常常受到虐待。三毛不平,設法報復,出了氣後便與小英雙雙逃走,手挽手走向新的生活。
『陸』 我想找一部老電影,黑白的
是不是在學徒用冬瓜練習的時候,理發店的老闆娘總是支使他做家務,看孩子,弄得學徒習慣了把刮頭皮的刀片」噗」的一下往冬瓜上一戳,就跑去幹活.結果後來把顧客的腦袋也當成冬瓜了......
但電影名字記不住了,你去網路視頻查查,看是不是《三毛學生意》。
『柒』 有哪些追憶童年類的電影
《媽媽再愛我一次》
《好爸爸,壞爸爸》
---這個是個兒童電視劇
---民國的電影的話有《三毛流浪記》
《三毛學生意》《三毛救孤》三部電影
動畫片:基本都日本的,象花仙子,三千里尋母記,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等等;大頭兒子小頭爸爸
『捌』 三毛的電影
中外合拍電影《三毛》(2008年)
手機游戲《三毛流浪記》(2008年)
特奧會吉祥物陽光三毛(2007年)
網路游戲《三毛歡樂派》(2007年)
動畫片《三毛流浪記》(2006年)
新媒體卡通戲劇《三毛從軍記》(2005年)
虛擬導游三毛(2005年)
電影《三毛救孤記》(2004年)
舞台劇《三毛太空漫遊》(2000年,香港)
電視系列短劇《三毛新傳》(1999年)
舞台劇《三毛流浪記》(1997年,香港)
電視連續劇《三毛流浪記》(1996,1998年)
電影《三毛從軍記》(1992年)
舞劇《三毛流浪記》(1990年)
動畫片《三毛流浪記》(1984年)
電影《三毛學生意》(1958年)
木偶片《三毛流浪記》(1958年)
電影《三毛流浪記》(1949年)
有一個三毛網站,裡面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