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和電視劇哪個更好
我想這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應該就個別的作品而言。如果說電視劇好,那麼是因為電視劇的集數較多,時間較電影長,你可以一集一集地看,細細地品,從中領會每一集的聯系,理清其中的線索,猜想故事的結局,獲得樂趣。換言之,如果說電影好,那麼是因為電影的時間短,都是導演精心剪輯的片段,其價值更勝一籌。所以我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應就某一具體電視或電影分析,沒有特別確切的答案。
Ⅱ 《茶館》話劇和電影哪個好,哪個更切合原著
原著就是話劇劇本,電影是改編版而已。
Ⅲ 電視劇《茶館》好看嗎
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的領導對該劇的創作拍攝一直極為重視,將該劇視為一項重大的、國家級文化精品工程來進行運作,為其組建了強大製作班底,力爭將《茶館》打磨成為一部中國電視劇史上的經典傳世之作。 該劇主創陣容強大。為保留老舍先生劇本的原汁原味,由具有深厚京味文化根底的作家葉廣芩擔任編劇,由陳寶國主演。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濃縮的小社會。老舍先生選取了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抗戰勝利後的三個歷史階段,透過茶館這一窗口,呈現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生死沉浮,折射出整個社會的變遷;描繪了一幅近半個世紀舊時代的歷史畫卷。 39集電視劇改編者葉廣芩將原著進行了更深廣的挖掘,使人物更立體,事件更生動。相當不錯
Ⅳ 誰看過電視劇《茶館》 感覺怎樣
老舍的書嘛千萬不要看電影版的會使人物在你心中的形象破壞掉的
Ⅳ 電視劇 茶館好看嗎
老舍的作品《茶館》由話劇變成了電視劇,人物塑造的都很飽滿,演員演的沒話說。看得出確實下不少功夫啊,把話劇改成電視劇,不容易,得到大家的肯定,更是不易,演員的表演也很到位。看過一篇采訪陳寶國的文章,他說這個戲被擱置了很長時間,原因自然是不用明說的了,到後來陳寶國和何群兩人都不能提茶字,兩人點茶喝只能說是點兩碗帶色兒的!這些都讓我覺得能堅持拍完並努力讓大家看到《茶館》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
《大宅門》這部以北京同仁堂為原型的歷史劇,其跌宕起伏的情節,所描繪的人世百態,曾讓我這個庸俗愚昧而又稍稍進步的青年看客不止一次的心靈震顫、潸然淚下、慷慨激昂、憤世嫉俗、悲憫憐愛,甚至不辨場合的狂聲大笑、破口大罵、哽聲嗚咽。時隔多日,今忽覺心中憋屈難耐,遂潑墨點滴,聊表空洞心靈的慰藉吧。
《茶館》里作者把對黑暗社會的諷刺、批判與強烈的愛國熱情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聯系起來,在微笑中蘊藏著嚴肅和悲哀。而《大宅門》是一場人性醜陋同善良的較量,道德法制同金錢權位的較量,邪惡勢力同正義之士的較量,資本家同工農階級的較量。孰勝孰負,都將是一場血浴奮戰,留給歷史和世人的只有無盡的傷痛和哀怨。
這兩部電視劇的口碑都很好,評分也很高,豆瓣都是9.3分左右。其中的原因不僅是電視劇好看,更多的是文學觀賞性好,能夠激起觀眾的代入感,針砭時弊。
所以這部戲也是值得推薦的,你喜歡看《大宅門》,這部電視劇也肯定適合你。
Ⅵ 《茶館》電影1982年版和電視劇2010年版有什麼區別
濃縮就是精華。2小時的話劇,要扯成30幾集的電視劇,不知摻了多少水。
Ⅶ 電影和電視劇有什麼區別看哪個好一點
電視劇是在電視上播放的連續劇集;電影是在影院里上映的完整影片(當然也有少數是分集的,但一般也就2~3部)
電視劇往往投資比較小,整體時間又比較長,所以細節描寫比電影豐富,但整體水準比不上電影;
電視劇的主要收入在於收視率並且是長期收視率,因此更重視劇情,往往一波三折來回來去沒玩沒了;而電影收入依靠票房,更重視電影整體素質,加上電影總時長有限,因此劇情通常不太復雜,就1~2個波折,但往往起伏劇烈,沖突尖銳,場面也宏大,表現力更強;
電視劇經常一邊播一邊拍(主要指歐美劇),往往虎頭蛇尾(能賺錢的時候使勁編,慢慢看得人少了不賺錢就倉促結束);而電影總是一整部一整部看的,所以完整性要強得多。
總體上說,電影相當於一頓饕餮盛宴,而電視劇更像是家常小菜。前者雖然更精彩,但只能偶爾吃一次;而後者更貼合大眾口味,白吃不厭。(當然這前提是都是優秀的電影或電視劇.......)
Ⅷ 看電影好還是看電視劇好。
只要有時間,經濟上沒問題
那麼,用來消磨時間的話,看什麼都好
看那些製作精良的,國產或者外國電視劇
觀感不會比看電影差
Ⅸ 茶館是不是電影的最經典
謝添在當年著名話劇導演焦菊隱先生精心構思的那場「三老自奠撒紙錢」的基礎上,巧妙地安排了王利發、常四爺和「實業救國」論者秦二爺三位老者的憶舊與「總結性」的對話。除去舞台劇原有的警句外,當紙錢在陰暗的空間飛舞,當「抬杠」的號子聲和低沉悲涼的喪樂交織在一起時,人們隨著攝影機俯瞰,三位垂垂老邁的不同人物踉蹌行走在茶館廳堂,心中不禁升起一種悲凄之感。就這一場景而言,影片《茶館》帶給觀眾的遐思,應大於舞台劇。 影片中「北京人藝」燦爛群星的表演十分出色。王利發(於是之飾)、常四爺(鄭榕飾)、秦二爺(藍天野飾)、松二爺(黃宗洛飾)和兩代劉麻子(英若誠飾)和扮演者在表演上支付的心血是沒有白費的。人們通過他們刻畫、塑造的人物形象,又能深刻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氣氛,特有的風習以及角色靈魂深處的顫音。「精明,有些自私,而心眼不壞」的王利發掌櫃,經過於是之的再現,其性格、氣質、語言習慣,使人拍案叫絕。他那生動、精確、真實可信的表演技巧,豐富了角色,挖掘了作家留在紙後的潛台詞,使其韻味無窮,耐人咀嚼。自然,限於演員的年齡和形體的變化,王利發的青年時代不及中年,而中年又略遜於晚年。但作為一位年過半百,在話劇舞台馳騁達三分之一世紀的老演員,於是之在影片《茶館》中取得的成就,無疑高於他過去奉獻於廣大觀眾之前的程瘋子(《龍須溝》)和余永澤(《青春之歌》)。 鄭榕同志塑造的硬漢子、愛國心切的常四爺,在三個時代中的性格被勾勒得線條清晰、稜角分明。那種正氣在胸、鐵骨錚錚的勁頭,感人至深。藍天野以光彩奪目的台風,在「第一幕」戊戌年間出場,儼然一位倨傲不凡的「濁世佳公子」。但到「第三幕」(抗日戰爭勝利後)他拖著羸弱、疲憊的步子走進老裕泰茶館時,那眼神、那語氣,那身軀姿態,早已判若兩人了。這位家財萬貫、矢志搞「實業救國」的民族資產者,早已被日寇、國民黨和「四大家族」壓得奄奄一息。當年那個目光炯炯,神采飛揚,不可一世的秦仲義,而今安在哉?!作為「人販子」的兩代劉麻子,是個不齒於正派人物的社會渣滓,但,他和那些唐鐵嘴、二德子、「灰大褂」之類的傢伙一樣,除去起到渲染時代、烘托氣氛的作用外,還和貫串全劇中另外一個重要人物——被出賣的貧農之女康順子(程中、胡宗溫飾)形成糾葛,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典型。英若誠在精確顯示兩代劉麻子骯臟的靈魂,以及這類人物丑惡的嘴臉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 影片《茶館》中的音樂(彭修文作曲、指揮)和音響,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它不僅一般性地輔助了作品的主題,強化了主人公王利發的感情潮汐的感染力,還成功地渲染了環境氣氛,反映了昔日北京的市聲。
Ⅹ 電影版的《茶館》和話劇版的有何區別
首先我們說說原著,看完「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寫的著作小說《茶館》之後,使人受益匪淺。對故事裡的人物,發生的事件,以及所反映的社會變革,歷史的再現等都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讀了書後,只是自己的一些聯想。通過對電影版和話劇版《茶館》的觀看使人更加回味無窮。這里就對《茶館》的電影版和話劇版兩部不同形式且同一內容的故事表現做一個分析,看看它們有何不同?
第一從戲劇表演形式上說,電影版的《茶館》演員們表演的都很接近人們的聯想,感覺就是在現實生活中一樣,帶我們觀眾到了那個年代和到了那個茶館里。演員們的表演也是十分接近故事中的人物,事件的情節,很自然,也很平和的。而話劇《茶館》擁有了除以上電影化表演的特徵外,筆者覺著還有對故事,事件,人物性格的充分再現,誇張其人物的性格較強,比原故事中的人物表現要誇張的多,主要反映在人物的動作幅度較大,聲音叫大,也較有戲劇化表情等多變的特點,較豐富,較生動,更容易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電影版的作品一般在拍攝完以後和觀眾交流,比較固定了拍攝模式。而話劇版的作品就可以當場一邊表演一邊和場下的觀眾相交流。演員隨時可以根據場下觀眾的反應程度來做出調整。我們也會時不時的聽到觀眾的掌聲,笑聲,甚至嘆息聲等。所以說,不同的表演形式會有不同的藝術效果,這主要是源於表演環境的需要和不同藝術表現的展示。他們不同的風格都會帶給我們觀眾美的享受。叫我們盡情的感受藝術的魅力,沒有任何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