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電影里有很多鏡頭,從藝術的角度看是必須的,您認為呢
這個問題問的很中國。在對影視作品極為成熟和寬容的體制內,是不會覺得一個作品有沒有裸戲而如何如何,裸戲不代表低級,不代表類型,不代表主題,就像航拍戲,棚拍戲,外景戲一樣,僅僅是為了劇情需要,效果需要。有這么一句,世界上一切的事都和性有關,只有性和權力有關。這句話意義很深,需要好好體會。
為什麼性在我們看來會這么需要壓抑和避諱,近年還好,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即時通訊的便捷,我們國內跟世界的對接及時了很多,擴展了很多,所以我們包容度大了很多。
對於性也不會一直處於談性色變的地步。但總體上,這還算是個敏感詞彙。性,骯臟嗎,不,很美好,尤其是跟你愛的人一起完成這件事的時候,無與倫比的美麗。性,稀缺嗎,不,很普通,就跟吃飯一樣,沒吃飽就會一直想吃,而且吃了這頓還想著下頓吃點不同的。
就是這樣一個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到的美好的事物,怎麼就成了一個如此敏感甚至有點醜陋的話題呢。因為它對於國人的生活觀念來說,太隱私。這件需要毫無保留才能完成的事,太私密了。不可以大張旗鼓的討論和觀賞。更不能想像,像吃飯聊天一樣呈現在大熒幕上。
怎麼說呢,對於藝術來說,不會區分這是性的藝術,這是吃的藝術,這是穿的藝術。藝術就是藝術,就是自然呈現的一種狀態,不分美醜,不分貴賤,就是一種存在。發現它,展示它,看見它,了解它。
請不要污名化藝術二字首先要清楚大尺度是為藝術服務,不可爛俗。而不能讓藝術成為某些不堪的遮羞布。所謂的大尺度,其實不知涵括情色,也包括血腥暴力乃至反人類的鏡頭。時至今日,電影工業發展迅速,各類型電影和各種風格的電影如同雨後春筍,凡事皆有兩面,有什麼樣的觀眾就有什麼樣的電影。莫言說:情色描寫對於文學很有必要!那麼對於電影呢?於是,關於大尺度鏡頭和情節成為了一個敏感點。我認為可以從人物塑造,情節發展,環境營造和審核制度四個方面去看。
人物塑造,有時需要一點過度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李安的《色戒》,李安何許人也?不必多說,國際級大名導。他老人家那手筆能叫庸俗嗎?《色戒》是包含了一些大尺度,而去毫無晦澀,直接呈現。以至於飾演王佳芝的湯唯為人們詬病良久。
反觀我們,由於制度,導致兼顧各方人群的審美,導致電影水平間接性下降。所以我說,大尺度鏡頭服務於電影時需要,但電影服務於大尺度鏡頭時則不可。
2. 電影鏡頭的角度主要有哪些變化急需答案
電影影像的角度
巴拉茲講: 「每一個物體本身(不管它是人還是動物,自然現象還是人為現象),都有許許多多不同的形狀,這決定於我們從什麼角度去觀看它和描繪下它的輪廓……每一個形狀都代表一種不同的視角,一種不同的解釋,一種不同的心情。一個視角代表著一種內心狀態。因此,再也沒有比鏡頭再主觀的東西了。」
第三節、電影影像的角度
思考題:
①、電影鏡頭的角度主要有哪些變化?
②、舉例說明,不同的角度會產生什麼不同的藝術效果?
一、鏡頭角度的劃分
兩大類:垂直變化和水平變化。
1、垂直變化:
①平角;②仰角;③俯角。 (示意圖):
平角:
電影中絕大部分鏡頭的角度是平角。
注意:電影中的平角是指成年人視力水平線的平角。有些影片為了達到特殊的藝術效果,便採取壓低平角,即變成兒童的視力水平線的平角,甚至是動物的視力水平線的平角:
兒童:《城南舊事》、《錫鼓》;
動物:《庫車》、《白比姆黑耳朵》。
仰角、俯角:
仰角、俯角是電影鏡頭的特殊角度。
2、水平變化:
正面(0度 ),側面(90度 ),背面(180度 )。
正面角度:顯得莊重、正規,如拍領袖作報告。另外,正面角度易於較准確、較客觀、較全面地表現人或物的本來面貌。
側面角度:顯得活潑、自然。它是一部影片中用得最多的角度。
背面角度:顯得含蓄、豐富。
在一部影片中,所謂的正面角度、側面角度、背面角度不是絕對的0度 ,90度,或者180度 。它們應該是0度 〉90度 〉180度。
二、角度在電影中的作用:
角度在電影中異常重要。
巴拉茲講:
「每一個物體本身(不管它是人還是動物,自然現象還是人為現象),都有許許多多不同的形狀,這決定於我們從什麼角度去觀看它和描繪下它的輪廓……每一個形狀都代表一種不同的視角,一種不同的解釋,一種不同的心情。一個視角代表著一種內心狀態。因此,再也沒有比鏡頭再主觀的東西了。」
巴拉茲講:
「影片里每一個物體的外形都是由兩種外形構成的:一種是物體本身的外形,它是脫離觀眾而獨立存在的;另一種是以觀眾的視角和畫面的透視法為轉移的外形……」
巴拉茲講:
「電影藝術中的基本信條之一就是:任何一個畫面都不允許有絲毫中性的地方,它必須富有表現力,必須有姿勢、有形狀。」
每個鏡頭都有它的角度,而鏡頭的角度將會引導觀眾的視角,並導致觀眾對鏡頭中被攝對象的評價。
我認為:角度在電影中的具體作用如下:
1、表現劇中人物的主觀視線,表現劇中人物的心理感受。主觀鏡頭。
(「單視線」:劇中人)
《後窗》
2、表現製作者的視線,表達製作者的主觀評價:
(「單視線」:製作者)
《鳥人》:「鳥人出場」。
3、劇中人物視線與觀眾的視點合一。取得觀眾的心理認同。
(「雙視線」:劇中人、觀眾。其實也是「三視線」包括製作者)
《法國中尉的女人》:「安娜離去」
《陽光燦爛的日子》:「窺視跳舞」
《美國往事》「與莫胖子重逢」
《風櫃來的人》「海邊起舞」。
4、刻劃人物:
《黃土地》拍翠巧幾次挑水,開始是俯角,後來是仰角。
5、劇作作用:
《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心在手上」。
《法國中尉的女人》「海邊相遇」。
《一個與八個》老煙鬼。
《花邊女工》結尾。
6、表現獨到的生命體驗:
侯孝賢的電影。
《陽光燦爛的日子》:「扔書包」
《陽光燦爛的日子》:「遭遇畫中人」
「遭遇『畫中人』」:
在本段落中,馬小軍一個人在米蘭的房間中看米蘭的照片時,米蘭突然回來換衣服。馬小軍見到了米蘭,「畫中人」突然變成了真人。連馬小軍都沒有想到:真實的米蘭與「畫中人」米蘭,現實與想像之間存在著如此大的落差。
核心:現實與想像之間的巨大落差。
製作風格:渲染、強調。
如何表現這種落差?
1、米蘭的行為:
米蘭回來之後,米蘭所作的事情不是吟詩、作畫、彈琴、唱歌等浪漫之事。米蘭現實地脫衣服、脫鞋、踢鞋。
2、真實的音響:
前兩次馬小軍到米蘭家,出現的是浪漫的音樂。這次則是真實的音響。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真實的音響,並不是為了營造本段落的客觀真實的效果。真實音響的目的主要在於:通過對比,表現現實和想像之間的巨大差距。特別是米蘭出門後的「砰」的一聲關門聲,馬小軍渾身不由一震。
3、攝影機角度:
米蘭突然回家,馬小軍急忙躲到床下。攝影機在床下採用低角度從馬小軍的主觀視線來拍攝外面的米蘭。作用如下:
①、動作誇張:
攝影機的低角度使米蘭的動作更加誇張。
②、形體變形:
同時,攝影機的異常角度使米蘭的形體發生變形。米蘭的臀部異常豐滿,米蘭的大腿粗碩有力。從行為動作到體型特徵,這些都與一個漂亮女孩的浪漫、美感格格不入。
③、少年視角:
二十一、米蘭家
鏡頭354、全景(低角度) 從床下看到一雙腿進來,腿來到床邊。
鏡頭355、近景 馬小軍在床下,馬小軍緊張的表情。
鏡頭356、特寫-全景(低角度) 腿坐在床上,腳上戴著腳環。又站起來,裙子落到腿下,腳踢起裙子。
鏡頭357、近景 馬小軍在床下,一隻手伸進來拿鞋。馬小軍後退。
鏡頭358、全景 腳穿上了鞋。
鏡頭359、近景 馬小軍緊張的表情。
鏡頭360、全景 女孩走向門口。
鏡頭361、近景 馬小軍緊張的表情。畫外傳來巨大的關門聲。馬小軍出了口氣,馬小軍癱在地上。
鏡頭354到鏡頭361,8個鏡頭均採用低角度拍攝,機位在床下,畫格構圖的邊框為床腿和床的橫框。馬小軍趴在床下,因為畫格的邊框(床)的限制,馬小軍只能看到窗的外面米蘭走來走去的腿,米蘭的其它動作和米蘭身體的其它部分則靠馬小軍和觀眾來聯想。
應該指出:這個角度,這個視點異常重要。
A、 少年看異性:不忍看到全部。
首先,從視覺角度講,馬小軍因為攝影機低角度和床的橫框的限制,馬小軍只能看到米蘭身體的局部。
其次,從心理學角度講:這是少年馬小軍第一次看一個女孩更衣,第一次面對一個曾給每一個少年人帶來無限憧憬、無限幻想的異性的隱秘世界。此時此刻,馬小軍「意外」又有些「緊張」,「渴望」又有些「不敢,「激動」又有些「恐懼」,想全部看到,可是,又不忍全部看到。總之,此時此刻,馬小軍似乎無法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倏然間,自己便看到了一個女孩子身體的全部秘密。
B、少年看世界:片面性。
這是少年馬小軍第一次看異性的目光,同樣,這也是少年馬小軍第一次看世界的目光。
因為少年人的社會生活、社會閱歷的限制,還有因為少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點,導致少年人看世界的片面性。如:
首先,少年看世界,帶有強烈的選擇性。與閱歷豐富的成年人不同,看什麼,不看什麼,少年人選擇性很強,不會什麼都看。
其次,少年看世界,因為自己的性格、愛好的不同,會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
第三,與久經生活磨難的、事故的成年人不同,少年看世界往往是浪漫的、理想主義的。
而這一切,影片製作者通過攝影機的低角度,和床的邊框,表現得如此淋漓盡致和激動人心
3. 評析電影可以從哪些方面哪些角度入手
沒有統一標准,就像一部電影上映後在一些影評人的眼裡很好,而在另一些的影評人的眼裡很垃圾,就像今年的《伊莎貝拉》,有一些人覺得這部電影無聊亂倫不知所雲,而在另一些人眼裡則是近年來港產難得的精品製作,甚至於說彭浩翔是香港電影的救世主。
而另一種情況更讓人感到疑惑,比如《銀翼殺手》,電影出來時絕大多數影評人認為這是爛片一部,而十餘年後,這部電影稀里糊塗成了科幻電影最經典的作品之一,這時,當初很多抨擊該片的人開始向這部電影道歉。再比如,《肖申克救贖》,電影上映時遭到冷落,可後來卻在影碟租賃市場取得矚目的成績,之後才被影迷奉為經典。
而最基本的電影評析是建立在你大量的看電影和大量的接受各個方面的知識的基礎上的,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會具備比較深刻的分析能力,而不是被媒體或票房遮蔽雙眼。
如果從純技術角度(我不是很清楚技術角度的意思),電影是看攝影,畫面,配樂等等。這些比較專業,評獎的時候都有專門人士。而一般的非專業人士就是靠日積月累的看電影了。
而綜合的看一部電影,以上的技術層面都是次要的。
第一,劇本,劇本是電影最基本的方面,一個好的劇本會讓電影還沒拍就獲得成功的一大半,劇本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俗套,至少要在一些方面作出創新,這里舉一個例子《珍珠港》,這部電影為什麼被影評人罵得狗血噴頭,原因就是故事俗套毫無新意,電影講的是一場很嚴肅的歷史事件,然而它只是說了一個俗的不能再俗的的三角戀,而包裝的是這個讓所有美國人心痛的歷史,更別說表現出任何值得思索的內容,再加上對日本的美化,影評人能放過你嗎?
第二,導演對故事節奏的把握,導演的重要性在電影中表現的最重要方面就是這點,一個好劇本,如果導演再拍的時候首尾不顧,節奏失控,該說的沒說清楚,不該說的講了一大堆,那這部電影就毀了。比如斯皮爾伯格處女作Sugarland Express,一個平白無奇的的故事在導演流暢的剪接中顯得驚心動魄。還有希區柯克,這個備受新浪潮推崇的懸疑大師,他對電影的掌控是非常強的,故事永遠在他希望的的發展軌跡上前進從不出軌半步。
第三,表演,這一點我不說了,麥當娜(N格金酸酶外加世紀最差女主角)毀掉了多少部電影,一個蹩腳演員可以把導演氣死。
這三個是基本的,如果一部電影做到這三點,在技術(也就是攝影化妝等等)上過得去的話,那就是精品。
所謂爛片70%是第一個原因,也就是劇本問題,這也是目前困擾中國電影行業的問題,剩下來30%是導演和演員造成的。
第四,電影的深度,如果電影可以做到讓人主動的去思考,去思索一些關於生命,關於人生,或者就是親情家庭等等內容,那麼這部電影就很好了。
第五,優良的攝影,配樂等。
做到以上五點,那麼這部電影放到哪裡都是競爭最高獎項的有力競爭者。
第六,在某一個方面開創先河並影響後代,那麼這就是傳說中的經典了。為什麼說《公民凱恩》是經典,就是在那個年代這部電影在故事的敘述方式方面做到了前不見古人的水準,後來的人大量學習,相信對那個年代電影熟悉的影迷能感覺到。還有《閃靈》,有些人說它不恐怖,的確,幾個人在家吃著爆米花看的確不會感到恐怖,但這部電影的經典之處就是創造出全新的恐怖電影拍攝理念,比如封閉的空間,電影中巨大的與外世隔絕的大房子就是,後來大量恐怖電影學它把故事放在一個與外界失去聯系的地方,常看恐怖片的人會明白我說的,還有就是氣氛的營造和攝影手法的創新。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方面,比如感人,比如細膩,比如風景如畫等等。
但最關鍵的是你要看電影,看多了自然就通曉了。
4. 簡要說明可以從哪些角度進行影視賞析
多。
第六遍,有沒有用變焦,它是准確地表現了兩個人物關系,還是造成了錯誤的關系。變焦用得多不多;搖鏡頭有沒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義;
第七遍,運動的動與靜的關系,是前景有運動,背景沒有;或是背景有運動,前景沒有;或是前後景都有,或前後景都沒有;
第八遍,剪輯點在哪裡,起幅的畫面是怎麼樣的,落幅的畫面是怎樣的,如果是一個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體造型好不好,好與不好,看的時候有什麼不同;是用切換多,還是用疊化多。 第九遍,在一個鏡頭中人物的調度是怎樣的,有沒有第四面牆的舞台處理(即所有鏡頭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攝影機,就象幼兒園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員的單獨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牆?
第十,音樂用在哪裡;有沒有主題歌,有作用嗎?音樂與人物動作(或稱表演)關系,音樂與攝影機運動的關系,音樂與色彩變化的關系,音樂與對話的情緒及節奏的關系,音樂與自然音響(即雜訊)的關系等等
第十一遍,如果是故事片,情節的轉折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是用嘴皮子說出來的,還是無聲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話,你能用無聲把這一段落表現出來嗎? 第十二,畫面上人物關系的變化,有變化,還是沒有變化,A在整個鏡頭里始終站在B右邊,就沒有走到B的左邊去過,等等;
第十三遍,畫外空間是怎麼用的,是作為畫面內的空間的延伸,還是另外一個非敘事的空間; 第十四,對話寫得是否生活化,還是舞台腔,好念嗎?
第十五,每個鏡頭中人物都穿什麼顏色的服裝,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也就是說,有沒有色彩的調度,即作為流動色彩來使用;
第十六,道具的時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確嗎?
第十七,時間上是否用閃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合理嗎?
第十八,用長鏡頭嗎?最長的鏡頭有多長,你感覺是長,還是沒有實際那麼長,這個長鏡頭內的人物關系是怎樣的。全在畫面,或者是一個在畫內,一個在畫外(正反拍不算內)。
第十九,人聲,是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這樣的搭配嗎?
第二十遍,特寫是作為情節中的視覺重音來用的嗎?
第二十一遍,全片的聲畫結合如何,有精彩的地方嗎? ………… 等等
5. 電影中常用什麼視點和什麼角度
15種拍攝電影常用的鏡頭
按景別分:
特寫(包括超特寫):為了使觀眾注意到人物面部表情或者其他特徵。
中景:一般為半身像,為了體現人物正在進行的動作,比如使用某個物品,或人物肢體語言很重要。
遠景(包括超遠景):為了表現所有環境或表現人物的渺小,烘托氛圍等等。
視點鏡頭(POV):拍攝畫面為角色的視角,為了使觀眾身臨其境感同身受。類似於第一視角的FPS游戲畫面。
按人物數量分:
單人鏡頭(solo)
雙人鏡頭
三人鏡頭
依此類推
按鏡頭角度分:
平視鏡頭(eye level):拍攝畫面保持水平,一般不影響畫面中的人物關系
仰角鏡頭:畫面仰視,為了表現角色形象高大或佔主導地位。這里的仰角鏡頭不一定指的是鏡頭是向上拍的,有時候也指的是畫面中各個人物在空間位置上的關系。例如一個向下俯拍的鏡頭,但是畫面中主體的空間位置要高於次要人物的空間位置,那麼這個鏡頭也可以算是用來表現主角的高大。
俯視鏡頭(頂視鏡頭/鳥瞰/航拍):為了表現角色的弱小或展示所有環境。
斜角鏡頭:拍攝畫面傾斜,為了使觀眾注意到畫面的不平衡,表現某種意義的失調。具體情況需要具體分析。
過肩鏡頭:拍攝畫面在角色肩膀水平之上,一般表現拍攝鏡頭是處於一個旁觀者的視角。最常見的就是兩個人面對面對話,這種時候經常採用過肩鏡頭。
跟隨鏡頭:平移,鏡頭向左或向右移動。跟隨主體移動。
搖臂鏡頭:鏡頭向上或者向下移動。
滑軌鏡頭:鏡頭向前或者向後移動。
變焦鏡頭:畫面空間不變,只是畫面拉近或拉遠。
無規則運動鏡頭:鏡頭圍繞一個主體不定向運動,一般可以增強畫面的運動感,使畫面更有張力,缺點是畫面看起來有些混亂。例如《諜影重重》系列裡面的動作戲就是無規則的運動鏡頭。
360°環拍:展示角色的同時,也全方位展示了環境。
6. 電影院裡面的 IMAX 的屏幕是不是從哪個角度都能看到啊
阿凡達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那種感覺哇塞實在是太棒了!
能讓每個觀眾都沉浸在電影世界中的IMAX專利影廳設計,是IMAX 3D系統之所以成為電影史上最具身臨其境感的3D影院系統的重要原因。
7. 如何寫電影評論(從畫面等角度賞析)
1.首先對電影內容進行簡單的闡述
2.對電影的總體印象
3.電影畫面、內容……哪裡值得肯定,哪裡值得改正。
4.描述一下人物品質啊什麼的,當中隱含的道理
5.還可以再加一些你對電影的評論
總之,電影觀後感與電影評論也沒有好多的區別,只不過,電影評論重在「評」和「論」,
評:評價電影,你的看後感受等等
論:議論電影
8. 應該從哪些角度去賞析一部電影
第一要看是什麼形式的電影和電視劇。第二要看電影和電視劇的畫面和拍攝技巧特技等。第三要看電視劇和電影的劇情是否嚴謹符合基本的邏輯。第四最重要,看的是電影和電視劇所突出的中心思想是否清晰感人肺腑。第五要看電影電視劇里的演員是否符合這個電影表達的中心思想而不是他們是否漂亮和帥氣。
9. 電影鏡頭有哪兒種拍攝角度,給觀眾分別會產生什麼不同的觀影效果
電影鏡頭分為仰拍、平視、俯拍三種拍攝角度。平視給觀眾的感覺是一種現實生活中的正常視覺效果;仰拍會使被拍攝的對象在觀眾面前營造一種高大偉岸的視覺效果;俯拍讓觀眾產生降落感並且會覺得被拍攝的對象渺小或者矮小、地位低下。
10. 看電影的時候,為什麼從各個角度都能看見屏幕上的畫面
漫反射,是投射在粗糙表面上的光向各個方向反射的現象.當一束平行的入射光線射到粗糙的表面時,表面會把光線向著四面八方反射,所以入射線雖然互相平行,由於各點的法線方向不一致,造成反射光線向不同的方向無規則地反射,
是因為射到銀幕上的光發生了------的緣故.
2.人們根據漫反射原理,測量光通量的大小.各種用來接收光學系統所成實像的屏幕,均應採用漫反射率高的漫反射面做成.實驗室中,常用毛玻璃的漫反射面做擴展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