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即刻殺機2什麼時候上映
2015年上映|95分鍾|南非|英語
導演:Stephen S. Campane...
主演:歐嘉·柯瑞蘭寇摩根·弗里曼Greg KriekColin MossKarl Thaning
類型:劇情|驚悚|犯罪
簡介:Alex是一個神秘的小偷,在前合夥人的慫恿下進行最後一次搶劫。她很快發現這不僅僅是搶劫珠寶。
⑵ 印度電影
你還在查網路找最佳電影嗎?要問電影就問我哦!
讓老娘親自來告訴你印度網站fridaynirvana選的2014年前23名最佳電影:
1. Mardaani (即刻救援)
11. Gunday《魂斷加爾各答》
12. Gulaab Gang《粉紅幫》
13. Well Done Abba《做得好,爸爸》
14. 2 States《雙城之戀》
15. Gori Tere Pyaar Mein《第二回合我愛你》
16. Shaadi Ke Side Effects《婚姻的副作用》
17. Bewakoofiyaan《搞定岳父大人》
18. Queen《女王》
19. Hasee Toh Phasee《心型圈》
20. Dedh Ishqiya《雙重愛情》
21. Dhoom 3《幻影車影3》
22. The Lunchbox《午餐盒》
⑶ 即刻殺機女主破房子鎖用的什麼
殺機女主破房子的鎖還沒看到。
⑷ 誰能講講諸葛亮其人其事越多越好!看完三國,我太崇拜他了!
虛虛實實話『三國』系列:忠貞與智慧的化身(上)——諸葛亮其人其事
(甲)與名門醜女聯婚而提高知名度
(乙)崛起——亂世夜空閃亮的新星
(丙)瑜亮情結『四妒』萌殺機
(丁)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戊)白帝託孤——如魚得水的君臣關系?
--------------------------------------------------------------------------------
有句俗諺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這原本是在推崇集思廣益的功效,贊美集體智慧的好處,但是也等於把諸葛亮看成了個人智慧的最高標准,說諸葛亮是最受廣大社會群眾認同的智慧形象,說諸葛亮是一個封建時代最聰明的人,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反對。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頭,諸葛亮、曹操、關羽並稱『三絕』或『三奇』,諸葛亮的『智絕』形象,不僅在華人社會里家喻戶曉,而且盛名遠播於世界。在國外,提起諸葛亮其人其事,不少外國朋友亦津津樂道。
近代著名學者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一書中,批評羅貫中塑造出來的諸葛亮形像是『多智而近妖』,也就是說,在羅貫中的筆下,集忠貞與智慧於一身的賢明政治家諸葛亮,不僅是一個忠臣、賢相的典型,是封建士大夫的理想楷模,更是一個足智多謀、神機妙算而近乎『妖異』或充滿『仙氣』的神師。
的確,隨著【三國演義】故事的流傳,這樣的諸葛亮形像也深入人心,代代相傳,歷久彌新,成為一個不朽的、彰顯著濃厚理想色彩的藝術典型。今天,藉著校刊篇幅,老師願意引領志同道合的同學們,一起來游歷神秘的『諸葛亮世界』,探討歷史與小說的『虛虛與實實』。
01
(甲)與名門醜女聯婚而提高知名度
按照陳壽和羅貫中的說法,諸葛亮本來是『琅琊陽都人』,根據學者考證,漢代的陽都,大概是在今山東省臨沂或沂南、沂水等縣。所以說,諸葛亮應是山東人,但在十幾歲少年時離開山東故鄉,客居隆中。劉禹錫『陋室銘』里有『南陽諸葛廬』句,諸葛亮『出師表』亦有『躬耕於南陽』句,指的就是這十年的隱居生活,這也是諸葛亮出道前的沉潛時期。
其實,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是『不甘寂寞的』,他關心天下大事,常以管仲、樂毅自比,身處亂世,卻渴望實現救亡圖存的理想。但他也深深知道,在當時門第觀念根深柢固的封建社會里,一個沒沒無聞的平民青年,沒有靠山、沒有烜赫家世,縱使有天大的才華,也不容易入仕去實現個人的政治理想?所以,聰明的諸葛亮就巧妙運用了『婚姻』這一絕招,來扭轉自己的劣勢。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稱得上是一個才貌雙全的俊男,而他的老婆卻是個丑婦。【三國志】裴松之注引用【襄陽記】記載說,沔南名士黃承彥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家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足下以為如何?』諸葛亮喜出望外,即刻答應。
在當時以『郎才女貌』或『才子佳人』為時興的傳統社會,諸葛亮這種逆向操作的擇偶方式,的確讓不少人感到訝異又惋惜,甚至加以嘲笑。有一句俗話:『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指的正是此事。
但因為新娘黃阿丑之父是沔南名士,又和荊州牧劉表及荊州望族蔡家有極為密切的親戚關系,所以當諸葛亮成為黃承彥的乘龍快婿之後,也馬上聲名大噪,與荊襄世族名流搭上線,受到他們的尊重。這也算是藉婚姻來提高知名度,作為踏入仕途的一塊『敲門磚』,亦不失為明智的『政治手腕』吧!
關於這位阿承之醜女,【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七回,羅貫中說她『貌甚陋,而有奇才,上通天文,下察地理,凡韜略遁甲諸書,無所不曉。武侯在南陽時,求以為室。武侯之學,夫人多所贊助焉。』可見諸葛亮夫妻的才情還滿搭配的。
只是不知何故,他們長期不育,史載諸葛亮結婚時是二十七歲,以古人眼光來看已相當晚婚,一直到四十六歲才得子諸葛瞻。這其間,還曾將其兄諸葛瑾之子諸葛喬過繼膝下。《姓源韻譜》一書記載:『諸葛亮身長八尺,形細面粗,猶如松柏,皮膚枯槁,文理潤澤』,因此學者質疑,諸葛亮婚後長期無子,並不能完全歸咎於丑妻不育,而是與諸葛亮本身健康狀況不佳有關。
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諸葛瞻是諸葛亮之妾所生的。因為諸葛亮給李嚴的信中曾提到:『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余,妾無副服。』可看出諸葛亮是有納妾的,所以懷疑諸葛瞻不是丑妻所生,應該也算合理的懷疑。
02
(乙)崛起——亂世夜空閃亮的新星
諸葛亮婚後,與其岳父黃承彥之好友荊襄大名士-龐德公、司馬德操、徐庶、龐統等人來往密切,經常聆聽教誨,討論切磋,由於諸葛亮本人學識非凡,足智多謀,也博得了眾人的敬重。所以,當劉備在荊州訪求賢士,招兵買馬時,荊襄集團便把當地最傑出的人才-『卧龍』諸葛亮、『鳳雛』龐統,推薦給了劉備,諸葛亮為劉備設計了隆中路線,龐統也勸劉備早取益州,才能以東吳和曹操鼎足三分天下。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人盡皆知,而劉備為何會三顧茅廬是因『徐庶走馬薦諸葛』的緣故,這些故事更是耳熟能詳,流傳不朽。【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起,寫徐庶輔佐劉備,連續打敗曹軍,曹操遂將徐母綁票到許昌,模仿徐母筆跡寫信向其子勸降,徐庶性至孝,遂淚奔曹營。
劉備設宴為徐庶餞別,徐庶走了一段路後,又撥馬回頭,向劉備力薦諸葛亮,稱贊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比管仲、樂毅還要厲害,勸劉備『急宜枉駕見之』,徐庶之言,讓劉備也想起司馬徽的話:『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而後才有三顧茅廬之舉。而三國演義也說,徐庶到曹營後,身在曹營心在漢,終生不發一言,不獻一計。徐庶侍母至孝和走馬薦諸葛的故事,留給三國演義讀者鮮明美好的印象。
事實上,根據學者考證,在劉備依附荊州劉表,屯兵新野之時,徐庶投奔到劉備門下,深受劉備器重,那時就向劉備推薦了好友諸葛亮。後來劉表病死,曹操趁機攻打荊州,劉表之子劉琮降曹,屯兵樊城的劉備慌忙南撤,當時徐庶與諸葛亮同在軍中輔佐劉備,曹操為得到徐庶,遂俘虜徐母脅迫他歸順。羅貫中故意顛倒史實時間,將諸葛亮出山的功勞全部歸給徐庶,這是與史實不符的。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及裴注引記述:徐庶母子本來就同住,徐母被曹操擄走後,徐庶很快就知情,曹操不需假冒筆跡求致,而且徐庶在曹營,一直做大官到曹丕黃初年間,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試想,徐庶如果像羅貫中講的那樣『終生不發一言,不獻一計』,官運怎能如此亨通?
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向他分析天下形勢,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所謂『近期戰略目標』是:取劉表之荊州,取劉璋之益州,與孫吳結盟抗曹;『遠期目標』則是:興師北伐、復興漢室正統雲雲。南宋朱熹曾向弟子推崇『歷代以數言定天下計者,首推諸葛亮的隆中對策』。
由於《隆中對策》部分策略應驗神速,所以能千古傳誦不絕。其實嚴格說起來,《隆中對策》應該不只是諸葛亮個人智慧的表現,而是他背後整個荊襄集團的集體智慧表現,因為諸葛亮出道前,長期受到眾多出類拔萃的荊襄賢士影響,耳濡目染之下,見識自然不凡。很快地諸葛亮便崛起政壇,成為亂世夜空里的一顆熠熠閃亮的新星。
03
(丙)瑜亮情結『四妒』萌殺機
【三國演義】里描寫赤壁之戰前後,周瑜曾對諸葛亮『四妒』,也就是說四次想要藉機殺掉諸葛亮,當然都沒成功。這四妒描寫極為精彩傳神,深扣人心:
一妒:發生在諸葛亮出使東吳,說服孫權結盟抗曹之後。
羅貫中為了『神化』諸葛亮,還加油添醋地虛構一段諸葛亮謁見孫權之前,舌戰東吳主和派群儒的情節,透過諸葛亮的口若懸河,雄辯滔滔,更襯托出東吳這群主降腐儒的迂腐鈍拙。
接著羅貫中又意猶未盡,再編造一段『諸葛亮智激周瑜』的故事。說魯肅引諸葛亮前去拜會周瑜,諸葛亮故意引證曹植《銅雀台賦》里的文句:『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說明曹操這個好色之徒覬覦江東二喬的美色,只要把這兩位美女送給曹操就可以求和了。(按:二喬是喬國老的女兒,當代著名的美女,大喬嫁給孫權的哥哥孫策,小喬嫁給周瑜)果然周瑜一聽,怒發沖冠,咬牙切齒道:『老賊欺吾太甚!吾與老賊勢不兩立!』
其實,根據【三國志】有關傳記記載,諸葛亮出使東吳,對孫權深入分析天下大勢後,更加堅定了孫權主戰的決心,馬上派周瑜、程昱等人率領軍隊與劉備聯合抗曹。這過程根本沒有『舌戰群儒』和『智激周瑜』的記載。
至於曹操在長安築銅雀台落成後,曹植寫《銅雀台賦》,根本就是赤壁之戰以後的事。何況所謂『二喬』,指的只是『兩座飛橋』,根本不是指江東那兩個美人兒。
【三國演義】第三十四回寫曹操曾掘出一銅雀,認為是吉兆,故命人建台慶賀。曹植建議他老爸,除了銅雀台外,應該再增建玉龍台、金風台,再建造兩條飛橋,橫空而上,連接三座屬台,方顯出氣派非凡。古代漢語中,『橋』與『喬』相通,羅貫中故意顛倒史實發生時間之先後,安排諸葛亮巧妙地曲解這二字,來激怒周瑜。
等到孫權決計抗曹之後,周瑜嫉妒諸葛亮料事如神,能夠預知孫權的心思,若不及早除掉他,日久必為江東禍患,後因魯肅勸解,周瑜才沒有下手。
二妒:發生在三江口破曹之前。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諸葛亮兄弟三人分別侍奉不同的陣營,諸葛亮仕蜀,其兄諸葛瑾仕吳,其弟諸葛緒仕魏。話說周瑜請諸葛瑾去勸諸葛亮仕吳,沒想到勸降不成,反被諸葛亮以劉備才是漢室正統來道德勸說,勸其兄改仕劉備。
諸葛瑾回報周瑜此事,周瑜因此對諸葛亮懷恨在心,存心謀殺之,以絕後患,又恐貽人話柄,遂想到一招借刀殺人的惡計,故意令諸葛亮領兵劫燒曹軍防範嚴密的聚鐵山糧草,個性敦厚的魯肅知情後,於心不忍,還特地前去探看諸葛亮,以言挑之,結果被諸葛亮利用來當『傳聲筒』,用『激將法』使周瑜自己收回成命,破解了危機。
三妒:發生在蔣干替曹操當說客不成,反而中了周瑜的反間計,使曹操誤殺東吳水師降將蔡瑁、張允之後。因為諸葛亮早已洞悉這是周瑜計謀,使周瑜老羞成怒:『若不殺此人,哪裡顯我!』於是故意刁難諸葛亮,要他在十天之內造出十萬枝箭,否則軍法伺候。結果諸葛亮巧施『草船借箭』之計,又一次化解了周瑜的殺機。
其實,諸葛亮『草船借箭』故事編造得很粗糙,不僅於史無據,也經不起推敲。試想:魯肅如何能瞞過周瑜幫諸葛亮調動二十隻『輕快船』,每船各需准備草束五千餘個及布幔,而且二十隻船要以長索相連,要完成『頭西尾東』、『調轉回頭』、『頭東尾西』這三個過程,這麼簡單嗎?
但是歷史上卻真的有『草船借箭』的記載,只是主角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時間也不是在赤壁之戰前,而是在赤壁之戰後。【三國志】孫權本傳記載:建安十八年(公元二一三年),孫權與曹操相拒於濡須。孫權乘大船觀軍,曹操令弓弩齊發,亂箭射插在船身上,致使大船偏重傾斜幾乎翻覆。
羅貫中為了凸顯諸葛亮之智絕形象,遂將『草船借箭』的時間提前了五年,將孫權的事跡移花接木到諸葛亮身上,而且還大大誇張渲染了受箭的數量。
四妒:發生在諸葛亮借東風之時。諸葛亮設七星壇,選定良時吉辰,齋戒沐浴,身披道衣,跣足散發,登壇祭風,霎時間東南風大起。
周瑜駭然道:『此人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若留此人,乃東吳禍根也,及早殺卻,免生他日之憂。』於是急喚帳前護軍校尉丁奉、徐盛:『各帶一百人,分兩路到南屏山七星壇前,休問長短,拏住諸葛亮便行斬首,將首級提來請功。』
沒料到諸葛亮早已洞悉周瑜居心叵測,必來加害,所以事先安排好趙雲駕船來接應。趙雲拈弓搭箭,立於船尾,對著徐盛大叫:『吾乃常山趙子龍也,奉令特來接軍師,你如何來追趕?』話才說完,就一箭射斷了徐盛船上篷索,那篷墜落下水,其船便橫,無法前進,趙雲卻已拽起滿帆,乘風而去。周瑜見加害諸葛亮之計難以得逞,悻悻難安。
羅貫中筆下的周瑜,是一個度量狹窄,爭強好勝,浮躁善妒的人,心中存有『既生瑜,何生亮』濃濃的『瑜亮情結』,以致『四妒』萌殺機。羅貫中將周瑜描寫得如此不堪,只不過想藉以襯托出諸葛亮氣度恢弘,謹慎穩健,深謀遠慮的智慧形象罷了。然而,史實里的周瑜真的是如此嗎?是否該還給周瑜一個公道?
【三國志】周瑜本傳,陳壽贊美他是『性度恢廓,大率得人』。孫權說他『雄烈,膽略兼人』。呂蒙更是對周瑜推崇備至,贊譽周瑜和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記述赤壁之戰時,也對周瑜評價甚高,說他軍容整肅,面對強敵壓境,猶能指揮若定,以寡勝眾,充分表現出為優秀軍事家智勇兼備的特質。
小說家筆下之人物,與史實竟有如此大的落差,若非詳細推究,真的要冤枉周瑜了,然而,羅貫中又何苦如此扭曲周瑜的形象,還不是為了要藉瑜亮二人的鬥智斗勇,來烘托諸葛亮神機妙算、未卜先知的智絕形象。
04
(丁)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當年憑吊夔州八陣圖寫下的一首詩。
歷史上,諸葛亮以善於操演八陣圖而名聞於世。【魏略】記載,司馬懿在實地考察了諸葛亮的八陣營地後,感慨道:『此乃天下奇才也!』
在羅貫中的筆下,諸葛亮是神仙化身般的人物,他在魚腹浦所布下的八陣圖,自然也神秘之極,是克敵致勝無與倫比的超級法寶。
【三國演義】里說,陣內『常有氣如雲,從內而起』;陣內怪石嶙峋,濤聲怒吼。入陣,則狂風大作,『一霎時,飛沙走石,遮天蓋地』,陷者休想出陣。據說,東吳大將陸遜險些就喪命在八陣圖中。後來,諸葛亮北伐時,也曾以八陣圖擊敗司馬懿。直到諸葛亮死後,他的傳人姜維也曾以八陣真訣,擺過八陣圖來對付魏將鄧艾。
至於什麼叫做『八陣圖』,是諸葛亮首倡的嗎?
根據學者考證,『八陣圖』並不是諸葛亮所首創,早在一九七二年中國山東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孫臏兵法》中已有專門的『八陣篇』。唐代杜佑【通典】也認為八陣圖始源於黃帝之世。但是諸葛亮卻曾施展過一種奇特的兵法陣圖,卻是史有明載,陳壽在【三國志】中不是明明白白地寫道: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嗎?
【三國演義】寫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為陸遜指點迷津時,對八陣圖是這樣介紹的:『反覆八門,按遁甲休、生、傷、杜、景、死、驚、開。每日每時,變化無端,可比十萬精兵……變化無窮,不能學也。』
我曾閱讀過一篇現代軍事史家對『八陣圖』的研究文章,大意是說:
『八陣圖』是按照八卦原理布置兵力,分八門。其中『生、景、開』是吉門;『休、傷、杜、死、驚』是凶門。
全陣用一萬四千馬軍,分為二百八十隊,每隊五十人。還有部署一萬步軍,列為兩百隊,每隊亦為五十人。每個步兵佔地兩步,每個馬軍佔地四步,十人為一列,面對面、背靠背,相互配合,可以輪換休息。
另外,以石塊或輜重構造掩蔽和障礙。如此布兵行陣,迂迴曲折,變化多端,通過迷惑敵人來打擊敵人。
所以,綜合這些古今典籍文章的說法,應該可以這麼講:
『八陣圖』乃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形式奇特,威力強大,復雜多變的軍事陣仗法則。雖非諸葛亮首創,卻因諸葛亮而陣名大噪!
05
(戊)白帝託孤——如魚得水的君臣關系?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被孫權的軍隊擒殺於臨沮。劉備悲憤莫名,為替義弟報仇而出師伐吳,結果在夷陵之役慘敗,負傷逃到白帝城,自覺沒有顏面再回到成都,從此染病不起。
臨終前,劉備召諸葛亮到永安宮『聽受遺命』,囑咐他的三個兒子:太子劉禪、魯王劉永、梁王劉理,來拜見諸葛亮,命三子必須『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並且將太子託付諸葛亮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這番話,嚇得諸葛亮即刻泣拜於地道:
『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率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這段『白帝託孤』的故事,基本上與【三國志】的『諸葛亮傳』所記載的一致,可見不是小說家杜撰出來的情節,對此,惹得古今有不少研究三國歷史的學者議論紛紛。
有人贊美劉備君臣相得之切,也有人認為劉備會講這樣不尋常的話,是因為深知其子劉禪的暗弱無用。當然,更有人認為劉備說:『若其不才,君可自取』一語太不可思議,簡直是『亂命、虛傷、玩弄權術』。因為在當時中國封建社會里,血緣宗法制度的繼承原則是:『傳子以嫡不以長,傳嫡以長不以賢』,所以劉備講這句話,可看做是託孤者在玩弄的權術,故意用此來堵絕受託者的篡逆之思。
說劉備與諸葛亮感情很融洽,【三國志】諸葛亮傳有記載:在『隆中對策』提出之後,劉備與諸葛亮『情好日密』,引起劉備的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吃醋,劉備還跟他們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的確,劉備和諸葛亮都具備了明君和賢相的某些特點,而【三國演義】的主題,也可從追慕聖君賢相魚水和諧這方面尋出脈絡。但是,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卻對劉備與諸葛亮這段『如魚得水』的情誼提出質疑。他認為劉備仍對諸葛亮心存芥蒂,懷疑諸葛亮因其兄諸葛瑾仕吳的關系而私心偏向孫吳,故對諸葛亮之信任,比不上對關羽之信任,甚至也不如孫權之信任諸葛瑾。所以,白帝城託孤時之遺言,乍看是剖肝瀝膽的肺腑之詞,其實不然,『君可自取』一言,實則包含著劉備的疑慮不安。
事實上,王夫之的懷疑是滿合理的,當初劉備執意伐吳為關羽報仇,諸葛亮作為劉備身邊的頭號軍師,應該知道此役具有高度危險性,不容易成功,但為何只稍稍諫阻就不再言語,而沒有竭力勸阻呢?因為諸葛亮身處『瓜田李下』,立場相當尷尬。前面已說過,諸葛家中三兄弟,分別事奉不同的陣營,諸葛亮仕蜀,其兄諸葛瑾仕吳,其弟諸葛緒仕魏,可謂『三國之重望,集於一門』。所以無論諸葛亮怎樣費盡唇舌勸阻,可能只會招惹劉備的懷疑與不悅,不如保持緘默來得好。由此可見,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關系,在如魚得水的表象背後,可能隱藏的是『長使英雄淚滿襟』那種不足為外人道的辛酸!
當然,近代不認同王夫之這種看法的學者亦大有人在,一般皆認為後人不宜以小人之心來度君子之腹,因為在動盪不安的三國時代,考證史籍,不乏掌權者臨終向親信幕僚託孤的情節發生,甚至申明『君可自取』者亦有之,如:孫策臨終向張昭託孤,劉表病危托國於劉備,陶謙臨死命人迎劉備雲雲。然而這些舉動亦顯然違背了封建制度『明君臣之分』的宗法原則,所以,到底白帝城託孤的真相為何?恐怕永遠是眾說紛紜,費人猜疑的歷史懸案了。
--------------------------------------------------------------------------------
虛虛實實話『三國』系列:忠貞與智慧的化身(下)——諸葛亮其人其事
(己)七擒七縱孟獲,水分太重?
(庚)街亭之失——孔明揮淚斬馬謖
(辛)諸葛亮『空城計』始末
(壬)神秘的『木牛流馬』讓老丈人失蹤?
(癸)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子)生為興劉尊漢業,死猶護蜀葬軍山
(丑)死諸葛真的能嚇走活仲達嗎?
--------------------------------------------------------------------------------
01
(己)七擒七縱孟獲,水分太重?
【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到九十回,羅貫中以較重的篇幅,描寫劉備死後,蜀國西南的少數民族蠢蠢欲變,孔明對南蠻王孟獲實施『攻心為上』戰略,先後七次擒住他,再七次將之釋放,終於使孟獲心服口服地歸順,這『七擒七縱孟獲』的精彩戰役是孔明南征勝利的關鍵:
第一次,孔明命王平、關索出戰詐敗,引誘孟獲追趕,再令趙子龍、魏延等大將抄其後路,將孟獲生擒。
第二次,孟獲的部將董荼那因為曾受孔明釋放之恩,不願與蜀軍交鋒,不戰而退,被孟獲責打,乃與眾酋長協力縛綁孟獲,送交孔明處置。
第三次,孟獲密令其弟孟優假裝投降,想要里應外合,偷襲蜀軍,被孔明識破奸謀,遂將計就計,命人灌醉孟優,以逸待勞大敗前來劫寨的孟獲,孟獲落荒而逃,被化裝成蠻兵的馬岱用計誘擒。
第四次,孔明詐敗退兵,孟獲躁急追趕,孔明早已暗令趙子龍攻其後方,孟獲大敗,率領十餘騎兵奔逃,半途卻與孔明狹路相逢,孟獲欲奮力擊殺蜀軍,卻失足掉入陷阱而被擒。
第五次,銀冶洞主楊鋒因不滿孟獲繼續對抗孔明,與其五子率兵三萬,詐稱願協助孟獲對抗蜀軍,孟獲大喜,設宴相待,結果酒醉被擒於席上,送交孔明。
第六次,孟獲請木鹿大王相助,孔明以木刻彩畫巨獸嚇退其真獸,大破孟軍,孟獲之妻弟綁縛一位洞主,偽稱已擒住孟獲要獻給孔明以邀功,欲藉機近距離刺殺孔明,被孔明識破,一並擒之。
第七次,孔明火燒兀突骨所率藤甲兵,又設下伏兵打敗孟獲,孟獲單騎突圍,又被馬岱生擒。這時,孟獲方才心服口服,向孔明俯首謝罪道:『丞相天威,南人不復反矣!』
盡管羅貫中的彩筆刻意渲染諸葛亮這段『七擒七縱』的神話,但是記載三國歷史最權威的著作【三國志】里,陳壽卻沒有記述這段故事,連孟獲這個人也隻字未提。而且【三國志‧張嶷傳】里也提到,南征之後的南夷諸郡並不平安,『南夷復叛,殺害守將』的噩耗屢有傳聞,由此可見,諸葛亮『攻心為上』的戰略以及『七擒七縱』之真實性,不免讓人質疑。
然而,諸葛亮在北伐前曾有南征之舉,卻是不容否認的。唐朝詩人胡曾留下一首『瀘水』詩:『五月驅兵入不毛,月明瀘水瘴煙高;誓將雄略酬三顧,豈憚征蠻七縱勞。』正是贊頌諸葛亮不避艱險,率軍南征,『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故事。
至於諸葛亮是否曾經活捉過當時『夷漢所並服』的南蠻王孟獲,根據眾多學者的研究資料顯示,確實是史有其事,不容否認,但是卻不太可能像羅貫中所說的『七擒七縱』,因為屢縛屢遣,未免太兒戲,況且諸葛亮當時主要任務在於北伐曹魏,豈有將寶貴的時間和兵力耽延浪費之理?所以這當然又是羅貫中灌水的傑作了。
02
(庚)街亭之失——孔明揮淚斬馬謖
公元228年,街亭之役馬謖慘敗,使蜀軍失掉進攻的據點,不僅重挫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業,也種下蜀漢軍勢發展大不利的敗因。
街亭古戰場到底在哪裡?查閱【辭海】雲:『街亭,古地名,亦稱街泉亭。故址在今甘肅省庄浪東南隴城鎮。』【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六回,對這場攸關北伐成敗的戰爭著墨不少。大意是說:魏明帝命司馬懿為都督,張郃為先鋒,出兵街亭,諸葛亮命參軍馬謖為主將,王平為副將,率兵兩萬五千鎮守街亭。馬謖自恃其熟讀兵書,十分輕敵,臨戰前違背諸葛亮的叮嚀,拒絕副將王平的苦勸,生搬硬套兵法『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道理,放棄有利地形而屯兵山上,搶占制高點,卻因缺乏應變能力,被魏軍大舉圍山,截斷糧道,以致軍心大亂,士兵下山降魏者甚多,司馬懿趁機放火燒山,馬謖只得率領殘兵殺下山來,向山西奔逃,街亭遂被魏軍攻佔。
有一句三國歇後語:『馬謖用兵——言過其實』。這話原本是劉備臨終時告誡諸葛亮的。馬謖自幼熟讀兵書,才氣過人,喜好談論軍計,但劉備在世時,認為馬謖誇誇其談,不夠踏實,只不過是像趙括那類型的人物,專會『紙上談兵』罷了,所以曾提醒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沒料到諸葛亮卻忽略了劉備的忠告,相當器重馬謖,甚至『獨排眾議』拔擢馬謖作為北伐的先鋒大將。
街亭慘敗後,隴右三郡得而復失,諸葛亮只好引兵退回漢中,一出祁山宣告失敗。事後,為了嚴明軍紀,諸葛亮上表請求自貶三等,承認自己身為三軍主帥卻『明不知人』、『受任無方』、『不能訓章明法』,而且下令斬首馬謖,當劊子手將馬謖首級取來給諸葛亮勘驗時,諸葛亮忍不住痛哭失聲,大小將士也無不垂淚,這就是三國故事裡著名的情節『孔明揮淚斬馬謖』雲雲。
其實,羅貫中【三國演義】說街亭之戰魏軍主帥是司馬懿,卻與正史記載大有出入。翻查【三國志】里的史料,『馬謖傳』說:馬謖『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諸葛亮傳』說:『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張郃傳』也說:『拒亮將馬謖於街亭』雲雲,可見街亭之戰魏軍主帥是張郃,根本不是司馬懿。但是羅貫中大概認為諸葛亮敗給張郃,有損諸葛亮形象,所以故意安排司馬懿擔任主帥,將張郃降為先鋒,藉以提高諸葛亮對手的規格。
03
(辛)諸葛亮『空城計』始末
【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寫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後,立刻做好大軍撤退安排,親引五千士兵到西城縣(今甘肅省天水附近)搬運糧草。忽然飛馬報告司馬懿率領十五萬大軍望西城縣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並無一員大將,只有一群驚嚇得臉色煞白的軟弱文官,所引五千名士兵,也已分一半搬運糧草去了,城中僅剩二千五百名士兵,要迎戰或撤兵皆是兩難。在此進退維谷之際,諸葛亮乃指揮若定,部署空城計,情節如教科書所敘述雲雲。
事實上,在許多相關的三國史籍里,並沒有『司馬懿中過諸葛亮空城計』的記載。只有東晉王隱的【蜀記】里刊載一段西晉初年郭沖的話,(郭沖是司馬懿之子司馬駿的部下)。郭沖說:諸葛亮屯兵陽平時,派魏延諸軍並兵東下,只留一萬人守城。司馬懿率領二十萬大軍前去迎擊
⑸ 2015年一部國外電影,裝扮成外星人搶劫銀行,電影名字好像是兩個字
即刻殺機又名絕命盜竊。
連姆·尼森 Liam Neeson
性別: 男
星座: 雙子座
出生日期: 1952-06-07
出生地: 英國,北愛爾蘭
職業: 演員
更多外文名: William John Neeson (本名)
更多中文名: 里安納遜(港) / 連恩尼遜(台) / 利亞姆·尼森 / 連恩·尼森
家庭成員: 娜塔莎·理查德森(妻)
1981 《神劍》 Excalibur
1986 《戰火浮生》 The Mission
1990 《變形黑俠》《魔俠震天雷(台譯)》 Darkman
1993 《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
1994 《妮爾的芳心》 Nell
1995 《赤膽豪情》 Rob Roy
1996 《邁克爾·柯林斯》 Michael Collins 邁克爾·柯林斯
1998 《悲慘世界》 Les Miserabiles
1999 《鬼入侵》 The Hunting Dr. David Marrow
《星球大戰I:幽靈的威脅》 Star Wars: Episode I-The Phantom Menace
2002 《K-19》 K-19: The Widowmaker
2003 《真愛至上》 Love Actually
2004 《金賽》 Kinsey
2005 《天國王朝》 Kingdom of Heaven
《蝙蝠俠:俠影之謎》 Batman Begins
2006 《大家來我家》 Home 他自己
2007 《王牌對決》 Seraphim Falls
2008 《納尼亞傳奇:凱斯賓王子》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Prince Caspian
《外欲殺機》 The Other Man
《颶風營救》 Taken
2009 《天堂五分鍾》 Five Minutes of Heaven
《懸崖上的金魚公主》 Ponyo
《靈異生死線》 After.Life
《色.誘》 Chole
2010 《諸神之戰》 Clash of the Titans
《通天奇兵》 The A-Team
《危情三日》 The Next Three Days
2011 《不明身份》 Unknown
2012 《即刻獵殺》 The Grey
《諸神之怒》 Wrath of the Titans
《超級戰艦》 Battleship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 The Dark Knight Rises
《颶風營救2》 Taken 2
2013 《情慾三重奏》 Third Person
《酷巴:尋斑大冒險》 Khumba
《王牌播音員2:傳奇繼續》 Anchorman 2: The Legend Continues
2014 《空中營救》 Non Stop
《西部的一百萬種死法》 A Million Ways to Die in the West
《鐵血神探》 A Walk Among the Tombstones
《颶風營救3》 Taken 3
2015 《一夜狂奔》 Run All Night
《大明星小跟班》 Entourage
《泰迪熊2》 Te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