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梁啟超寫作《少年中國說》的背景
八國聯軍侵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少年中國說》寫於1900年,正在戊戌變法後,作者梁啟超流亡日本之時。那年是庚子年,當時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爆發了義和團愛國運動。帝國主義聯合起來,組成八國聯軍,勾結清政府,鎮壓義和團運動,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
當時八國聯軍製造輿論,污衊中國是「老大帝國」,是「東亞病夫」,是「一盤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強共管或瓜分。而中國人中,有一些無知昏庸者,也跟著叫嚷「中國不亡是無天理」「任何列強三日內就可以滅亡中國」,散布悲觀情緒,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戊戌變法失敗迫使梁啟超逃亡日本,但他並沒有就此放棄變法圖強的努力,到日本的當年就創辦了《清議報》,通過媒介竭力推動維新運動的繼續。當時帝國主義製造輿論,污衊中國是「老大帝國」。為了駁斥帝國主義分子的無恥濫言,也糾正國內一些人自暴自棄、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喚起人民的愛國熱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啟超適時地寫出這篇《少年中國說》。
(1)少年中國說來自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少年中國說》是梁啟超的代表作之一,是當時發表在《清議報》上的一篇著名文章。此文影響頗大,是一篇篇幅較長的政論文,作者站在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立場上,在文中將封建古老的中國與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國作了鮮明的對比,極力贊揚少年勇於改革的精神,鼓勵人們肩負起建設少年中國的重任,表達了要求祖國繁榮富強的願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從思想上來說,《少年中國說》具有強烈的抒情性。一方面,文章極具批判的力度,對中國這個「老大帝國」逐層進行解剖,並對那些手握國柄而又老朽不堪的人的心理狀態作了無情的批判。另一方面,作者反復描述的「少年中國」則又寄託了作者渴望祖國繁榮昌盛的愛國思想和積極樂觀的民族自信心,同樣具有濃郁的抒情特質。
從文體語言上來說,《少年中國說》也很有代表性,長短交替的句式、韻散結合的文風,尤其是前此提及的新詞彙、新意象的大量引入或創造,無疑是對中國古代散文使用的詞法、句法系統進行了顛覆。就文體而言,《少年中國說》融辭賦、四六、律句、古文於一爐,各體之間自由穿梭而又流利暢達,彰顯出作家深厚的操作文體的藝術功力。在中國文學語言、文體演進史上,梁啟超的散文無疑是從文言文轉變為白話文的過渡形態,並直接導出了五四白話文運動的方向。
《少年中國說》謳歌了祖國未來的英姿及其光輝燦爛的前程,對肩負著建設少年中國重任的中國少年寄予無限希望,鼓勵他們奮然而起,投入到改造中國的戰斗中去。文字語言特點是高度凝練、概括,氣勢宏大,感情飽滿。文章多為四字一句,而且押韻,處運用反復、對偶、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大量地引用了典故,使文章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讀起來鏗鏘有力,朗朗上口。
⑵ 少年中國說的背景
《少年中國說》寫於1900年,是梁啟超創作的散文,文中極力歌頌了少年的朝氣蓬勃,熱切希望出現「少年中國」。梁啟超是「戊戌變法」的主要參與者之一,而戊戌變法發生於1898年,其核心目的就是全面學習西方,之所以要學習西方,就是因為當時的中國極為腐朽,所以梁啟超認為中國需要改革,因此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就是為了促進改革而寫的散文。
十九世紀,隨著外國人湧入,外國傳教士也開始自由進入中國,相當一部分傳教士利用各種各樣的機會侵佔國人田地,從而聚斂錢財,甚至超越了地方政府的政令,而且部分教民橫行鄉里,這使得中國民間反外情緒倍增,從而組織了各類群體,以「扶清滅洋」為口號對抗外國勢力。慈禧太後骨子裡是支持義和拳的,但是她很清楚自身實力不夠,放縱了義和拳的成長,結果矛盾激化,造成局面失控,最後選擇對外宣戰,結果官員為求自保,紛紛無視中央權威,庚子國難,在所難免!
⑶ 看 電影《少年犯》和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你有什麼啟示
這兩個影片表達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使舉國之少年而亦為老大也,則吾中國為過去之國,其澌亡可翹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吸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我們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是新一代的天之驕子。。。。
⑷ 少年中國說全文(朗誦)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4)少年中國說來自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少年中國說是清朝末年梁啟超所作的散文,文中極力歌頌少年的朝氣蓬勃,指出封建統治下的中國是「老大帝國」,熱切希望出現「少年中國」,振奮人民的精神。
八國聯軍侵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少年中國說》寫於1900年,正在戊戌變法後,作者梁啟超流亡日本之時。那年是庚子年,當時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爆發了義和團愛國運動。帝國主義聯合起來,組成八國聯軍,勾結清政府,鎮壓義和團運動,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
當時八國聯軍製造輿論,污衊中國是「老大帝國」,是「東亞病夫」,是「一盤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強共管或瓜分。而中國人中,有一些無知昏庸者,也跟著叫嚷「中國不亡是無天理」「任何列強三日內就可以滅亡中國」,散布悲觀情緒,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戊戌變法失敗迫使梁啟超逃亡日本,但他並沒有就此放棄變法圖強的努力,到日本的當年就創辦了《清議報》,通過媒介竭力推動維新運動的繼續。當時帝國主義製造輿論,污衊中國是「老大帝國」。
為了駁斥帝國主義分子的無恥濫言,也糾正國內一些人自暴自棄、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喚起人民的愛國熱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啟超適時地寫出這篇《少年中國說》。
⑸ 少年中國說運用了什麼典故
少年中國說,是一部激勵人們奮發圖強的文章,它裡面並沒有用到任何的典故
⑹ 求《少年中國說》配樂
《秋水悠悠》
是一張將禪畫詩曲集於一體的佛曲專輯,禪意十足。本專輯與較前出版的《空山寂寂》是姐妹篇,皆是巫娜、侯長青、曹楊等一些年輕有為的作曲家和演奏家改編或創作的作品,仍以古琴和簫為主。
2.《英雄的黎明》
曲子開章以氣吞山河的氣勢,點出音樂的背景,圓號的開場,把人帶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遙遠的三國時期,歷史雖已久遠,但聲音卻揮之不去,隨後的男生吟唱,更是對恢弘歷史的再現,不僅有氣壯山河的氣勢,也有不能言喻的英雄男兒的柔情,或許還有一種悲壯的感情參乎其中,配之大提琴的低吟,更是加重了對歷史文化沉澱的理解,讓人無限的回味。
3.《沉思》
為馬思涅的歌劇《泰伊思》第二幕第一場與第二場中間所奏的間奏曲,故又稱為"泰伊思冥想曲",常被單獨演奏,成為小提琴獨奏曲中經久不衰的名篇,也是馬思涅的代表作品。
4.《大漠敦煌》
大漠敦煌是吳險峰演唱的歌曲。想要知道你背後的蒼涼, 可是那鳴沙山久遠的回響; 想要知道你心中的惆悵, 可是那月牙泉抹去的憂傷;想要知道你思念的夢鄉, 可是那飛天女留戀的琴房; 想要知道你世紀的念想, 可是那胡楊林詩歌的樂章。
5.《紅旗頌》
這是一部史詩般的巨作,本場以一曲《紅旗頌》開場,頌歌般的旋律響起,給人遐想,無數先烈染紅的旗幟,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時的景象,心潮澎湃思緒萬千,思緒萬千,多少坎坷多少苦難。
少年中國說
少年中國說是清朝末年梁啟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寫於戊戌變法失敗後的1900年,文中極力歌頌少年的朝氣蓬勃,指出封建統治下的中國是「老大帝國」,熱切希望出現「少年中國」,振奮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強烈的鼓勵性。具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寄託了作者對少年中國的熱愛和期望。
⑺ 孫悅斌 少年中國說的背景音樂叫什麼
歌曲名字叫做《英雄的黎明》。
《英雄的黎明》是沒有歌詞的純音樂,由橫山菁兒作曲,橫山菁兒譜曲,橫山菁兒演奏的一首歌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三國志・第一部~英雄たちの夜明け》中,由NECアベニュー唱片公司發行於1992年7月21日。音樂中的中國民樂樂器有二胡、古箏、琵琶等。
(7)少年中國說來自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英雄的黎明》其它版本:
1、鳳簫和鳴版《英雄的黎明》是沒有歌詞的純音樂,由鳳簫和鳴演奏的一首歌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鳳簫和鳴的日常吹1》中,發行於2017年8月15日。
2、陶笛雲光版《英雄的黎明》是沒有歌詞的純音樂,由陶笛雲光演奏的一首歌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抖音陶笛音樂》中,發行於2019年1月21日。
3、笛司版《英雄的黎明》是沒有歌詞的純音樂,由笛司演奏的一首歌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笛司-陶笛》中,發行於2020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