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圍棋少年2裡面的皇上是以明朝哪個皇上為原型
根據海疆倭寇猖獗,推測是明朝的嘉靖皇帝,就是那個被海瑞指著鼻子罵的皇帝。
⑵ 哪個明朝皇帝是以嫡長子身份繼位
只有既是長子,母親又是正妻的,才能稱為嫡長子。明代只有三位。
1。明仁宗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生母「仁孝文皇後」徐氏,是成祖的結發妻子,也是成祖唯一的皇後。
2。明宣宗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嫡長子,生母「誠孝仁皇後」張氏,是仁宗的原配妻子,也是仁宗唯一的皇後。
3。明武宗朱厚照,是明孝宗朱佑樘的嫡長子(獨子),生母「孝康敬皇後」張氏,是孝宗的原配妻子,也是孝宗唯一的皇後。
另,明英宗 (正統皇帝)朱祁鎮是以嫡長子的身份即位的,但實際上他的母親是普通妃子,孫貴妃收養他、冒充自己的兒子,從而擠走胡皇後自己成了皇後。英宗實際不是父親正妻所生,所以不能算真正的嫡長子。
明朝其他皇帝都不是嫡長子,因為他們的母親生前都只是妃子,只是因為兒子當了皇帝才成為太後、死後被謚為皇後的,是母親「母以子貴」,而不是兒子「子以母貴」。
⑶ 明朝第二個皇帝是誰啊
惠帝朱允炆 後被他叔叔朱棣(永樂大帝)推翻
⑷ 明朝皇帝一覽表
明朝皇帝一覽表:
(4)電影明朝哪個皇帝是2皇子擴展閱讀:
明朝皇帝的歷史大事件:
1、洪武之治:
洪武之治又稱洪武盛世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所出現的治世,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1368年,朱元璋於金陵應天府即皇帝位,明朝正式建立。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
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
2、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准備削除燕王。
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
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
3、永樂盛世:
永樂盛世是明成祖朱棣統治時期所出現的盛世,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後勵精圖治,發展經濟,提倡文教,採取了許多措施大力發展經濟,使得天下大治,國家富強,疆域遼闊。明成祖年號為「永樂」,後世的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以至稱贊該時期「遠邁漢唐」
4、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土木之禍,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的兵敗事變。土木堡是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一個城堡,土木堡坐落於居庸關至大同長城一線的內側,是長城防禦系統組成部分。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侵犯他人領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
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入居庸關,以保安全,但王振不準。後勤不續退至土木堡時王振下令移營,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進攻。明軍倉促應戰,所以兵敗,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
當時京師精銳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萬。於謙力排眾議請郕王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各府的運糧軍馳援,人心漸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開門,於謙等大臣私立郕王為帝,並親自守城拒絕也先送英宗回京。
土木之變只是一場戰役的失利,明朝當時正處「全盛之天下」,各方面實力遠在瓦剌之上。
5、崇禎治亂:
明朝中期之後時常發生農民起事,崇禎時期本身朝政混亂與官員貪污昏庸;與後金的戰爭帶來大量遼餉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奪;以及因為小冰期氣候變冷,農業減產帶來全國性飢荒,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負擔。
1627年,陝西澄城飢民暴動,拉開明末民變的序幕,隨後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事,最後發展成雄踞陝西、河南的李自成與先後佔領湖廣、四川的張獻忠(最後成立大西政權)。
1644年李自成建國大順,三月,李自成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最後攻克北京。明思宗在煤山自縊,明朝亡。
⑸ 太祖秘史。那場電影。大明朝的皇帝叫什麼名字阿、
是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昏庸啊~30年不上朝。
⑹ 明朝皇帝有哪幾個兒子
一、朱棣(4個):
1、仁宗朱高熾,母仁孝慈懿誠明庄獻配天齊聖文皇後徐氏
2、漢王朱高煦,母仁孝慈懿誠明庄獻配天齊聖文皇後徐氏
3、趙簡王朱高燧(仁宗、漢王、趙簡王母俱為仁孝文皇後徐氏)
4、朱高爔,母不詳。幼殤,未封爵位。
二、朱高熾(10個):
1、朱瞻基,長子,明宣宗,母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後張氏
2、朱瞻埈,次子,鄭靖王,母賢妃李氏
3、朱瞻墉,三子,越靖王,母誠孝昭皇後張氏
4、朱瞻垠,四子,蘄獻王,母賢妃李氏
5、朱瞻墡,五子,襄憲王,母誠孝昭皇後張氏
6、朱瞻堈,六子,荊憲王,母順妃張氏
7、朱瞻墺,七子,淮靖王,母賢妃李氏
8、朱瞻塏,八子,滕懷王,母貴妃郭氏
9、朱瞻垍,九子,梁庄王,母貴妃郭氏
10、朱瞻埏,十子,衛恭王,母貴妃郭氏
三、朱瞻基(2個):
1、長子 明英宗朱祁鎮,孫皇後《明史》記載為宮人子。
2、次子 明代宗朱祁鈺,吳賢妃所生
四、朱祁鎮(9個):
1、明憲宗朱見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原名朱見濬,明英宗朱祁鎮長子,明朝第八位皇帝(1464-1487在位)。母孝肅皇後周氏。
2、德庄王朱見潾(1448年5月7日—1517年9月7日),初名朱見清,明英宗朱祁鎮第二子,明憲宗朱見深異母弟,母靖庄安穆宸妃萬氏,明朝第一代德王。
3、皇子朱見湜,母靖庄安穆宸妃萬氏;生於正統十四年七月十四日(1449年8月2日),死於景泰二年八月初五(1451年8月30日)。早卒,復辟後,不復追贈。
4、許悼王朱見淳,明憲宗朱見深異母弟,母端靖安和惠妃王氏,明朝第一代亦為唯一一代許王。
5、秀懷王朱見澍(1452年3月12日-1472年10月13日),明英宗朱祁鎮第五子,明憲宗朱見深異母弟,母庄靜安榮淑妃高氏。
6、崇簡王朱見澤,母孝肅皇後周氏;景泰六年(1455年)四月十六日生於南宮。
7、吉簡王朱見浚,母靖庄安穆宸妃萬氏;景泰七年六月初九日生。
8、忻穆王朱見治(1458年3月18日―1472年4月2日),明英宗朱祁鎮第八子,明憲宗朱見深異母弟,母靖庄安穆宸妃萬氏。
9、徽庄王朱見沛(1460年-1506年)。明英宗朱祁鎮第九子,明憲宗朱見深異母弟,母恭端莊惠德妃魏氏/恭庄端惠德妃魏氏。
五、朱祁鈺(1個):
懷獻太子朱見濟(1448年8月1日—1453年3月21日),朱祁鈺長子,母為杭皇後。朱見濟在正統十三年(1448年)七月初二日出生,景泰三年四月乙酉(1452年5月11日)立為太子,次年十一月辛未(1453年12月18日)夭折 ,謚號懷獻太子。
天順元年(1457年)追廢為郕王世子。直至南明滅亡,朱見濟也沒再被承認為太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高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瞻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祁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祁鈺
⑺ 明朝一共經歷了幾個皇帝 分別是誰
明朝共有16位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7)電影明朝哪個皇帝是2皇子擴展閱讀
元末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先是加入郭子興麾下,於1364年稱吳王,建立西吳,於1368年稱帝,國號為大明,定都於應天府。後朱棣於1420年遷都至順天府。
明朝初期因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 ,國力強盛。中期以土木之變為轉折,由盛轉衰,後又因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力復甦,但晚期又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明朝宗室建立南明,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
⑻ 誰是明朝第二個皇帝
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是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期間在位。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於應天府(今南京)。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位為帝,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
朱允炆於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時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從黃彥清之議,為發喪,追謚孝愍皇帝,廟號神宗,壬午以後謚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以與顯皇帝廟號復,改廟號惠宗,謚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後世稱為明惠宗,清乾隆元年上謚號為恭閔惠皇帝,簡稱惠帝。
(8)電影明朝哪個皇帝是2皇子擴展閱讀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准備削除燕王。
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
戰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於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於雲、貴一帶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⑼ 求一部電影演明朝皇子爭奪皇位的,名字是什麼
小說挺多的《十龍奪嫡》《回到明朝當王爺》 電視劇《明宮三大案》
電影真找不到。
皇子爭奪皇位在明朝是不可能發生過的 。因為朱元璋對皇位的繼承原則就八個字「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除了永樂帝朱棣奪位例外,其他明朝皇帝都是按這八字登基的。
有點跑題了,抱歉,幫不了你。
⑽ 明朝第二個皇帝是誰
明惠帝朱允炆 (1377-1402) 年號「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孫,太子朱標的長子。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慮皇位的繼承問題,在此期間,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為朱棣又許多地方都與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詢的時候,大臣劉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麼將皇二、三子立於何地?當時朱元璋已經分封了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別被封為了秦、晉、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邊境重鎮,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於爭儲而出現內訌,後果將非常嚴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將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朱標長子早逝)。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明年為建文元年。從年號上不難看出,一個建文,一個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願立皇太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親一樣,過於柔弱,過於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太嚴重,恐怕日後會吃大虧。 建文帝即位之後,一改洪武時期的緊張氣氛,使中國大地吹過了一陣清風,他重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儒等文人,對先朝的政治實行改革,為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吏都創造了一個寬松的環境。 在改革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削番,當時的番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權,他們在自己的番地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准備造反。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當時朱元璋的前三個兒子都已經亡故,朱棣成為了皇子中的最長者,而且隨著朱棣在對蒙古作戰的過程中不斷壯大,他已經成為了皇權最大的威脅。 可以說建文帝的削番就是針對燕王一人的。但建文帝的軟弱害了他,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上,這是他的第一個錯誤。他並沒有先削燕王,而是從其他親王下手,這樣即引起了親王們的岌岌自危,還打草驚蛇,使得燕王加緊做出准備。在建文帝決定對朱棣下手的時候,為時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難的大旗。 在最初的戰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絕對優勢,但由於李景隆的指揮不當,明軍屢遭敗績。但由於兵力所限,燕軍佔領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棄,因此雙方展開了拉鋸戰。在此期間明軍中涌現出了一批比較優秀的將領,他們的頑強抵抗給朱棣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但是朱允炆的軟弱再一次顯示出來,他的一道聖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過了多次劫難,建文帝的婦人之仁最終將朝廷推向了深淵。 經過四年的拉鋸戰之後,燕王正確分析了形勢,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軍對就會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佔了南京,趕走了建文帝,那麼自己就可以成為一國之君,相信也沒有多少人反對,因為大家都是觀望的態度。 於是燕軍繞過大城市、一路南下,當時的建文朝廷已經亂作了一團,很多地方將領按兵不動,很快燕軍就攻到了南京城下,城內的親王與某些將領又擅自開門投降,南京終於被佔領,建文帝不知所終,而且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幾乎沒有人反對。朱棣的靖難之役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皇位,年號永樂。 而在朝廷內卻是另一番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廿四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殺卻有千人。永樂朝廷幾乎無人可用,可見建文帝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相當高的。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結束,作為皇帝他太過仁慈,有時甚至優柔寡斷,如果讓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愛民如子,兩袖清風,但做皇帝不一樣,皇帝註定與鮮血分不開,他要排除異己;他要樹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這些,皇帝也終將被歷史淘汰,建文帝就是這樣一個悲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