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拍電影的時候常常會出現主人公照鏡子的畫面,怎麼才能避免攝影師不會出現在鏡頭里呢
你說的這個問題一般稱為「穿幫」。
實際情況更嚴重,是電影拍攝時除了攝像師,還有燈光師、場工等進行輔助工作,很多人和器材。都在演員周圍。
穿幫是電影拍攝的大忌,所以在鏡頭設計時就考慮了這種情況。
就是小角度拍攝也不會存在這個問題。
主要的解決方法就是「景別控制」、「鏡頭焦距控制」
照鏡子的鏡頭都是小景別,近景、特寫之類的。
這樣只截取畫面的一部分,其它部分很難入畫。
另外就是採用「長焦拍攝」,攝像機可以在很遠的地方進行拍攝,這樣也不會入畫。
這里有一個電視劇拍攝工作照,你可以參考下。
❷ 一般的拍電影、拍電視劇時,打板時拿的那玩意叫什麼
叫「場記板」
場記板上面寫著場次、鏡次、導演、片名、影片公司等資料的小木板,一端可以開合,可以拍出清楚響聲,以便剪接時聲畫同步作業的進行。
場記板的主要操作者即場記,隸屬導演部門,雖然報酬少、工作量大,卻是劇組中最能學到東西的職位,像田壯壯等許多知名導演都是場記出身。在某一個場景中,當場記喊下那聲耳熟能詳的「Action」並敲下場記板時,攝影機同一時間開始運轉,這個動作叫作「打板」或「拍板」。
場記板上記錄的攝影機機位、場次序號等具體信息是為了方便後期剪輯時尋找和對應,以免在場景順序上出現錯亂。至於為何要有「拍板」的動作,是因為電影在記錄影像的同時,也需要標注聲音。在每一個場景開始前,場記用場記板完成「拍」的動作,攝影機將場記板的鏡頭和敲擊聲同時拍攝下來,後期配音時,音效師據此可確定準確的聲像定位。
(2)拍電影的攝影師怎麼去掉擴展閱讀:
由來——
電影史上第一塊場記板的發明者有可能是弗蘭克·斯林(Frank Thring),他在上個世紀20年代擔任澳大利亞墨爾本Eftee電影工作室的主管。
電影是由許許多多鏡頭組成的,每部片子一般都有幾百個甚至上千個鏡頭,片中的場景、內容非常復雜。拍片時是不可能按照劇情的順序進行,而是按場景拍攝,如先拍外景戲,再拍攝影棚里的戲,或者先是夏天的戲,再是冬天的戲,而即便同樣是冬天的戲,有的情節是發生在故事前段,有的情節是發生在後面。為了保證質量,有些鏡頭還要拍好幾次。
辛辛苦苦拍了幾個月,帶回一大堆膠片,怎麼把它拼成一部完整的電影呢?如果膠片上沒有明顯的標記,將會給後期的剪輯工作帶來極大麻煩。電影工作者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一個好辦法,他們用一塊帶有黑白相間條紋的小板,板上簡要地寫著下面將要拍攝這段膠片的有關內容,在拍攝每個鏡頭前先拍這塊「板」,作為這個鏡頭的標記。
這個步驟用電影界的行話叫「拍板」或叫「打板」。這樣,每段膠片的開頭都有場記板的鏡頭,在後期製作時,工作人員只要一看到這個標記,就知道這段膠片是哪部電影、第幾場戲、第幾個鏡頭,很好識別。此外,服裝、化妝、道具等其他工作人員也能以此來避免不同時候拍攝的鏡頭在細節上的瑕疵,從而避免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