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寫好電影的人物分析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
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
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
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
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
1)人物外形表現: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意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
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
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巧、結構和導演方法。
3.分析人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
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
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⑵ 微電影中如何塑造人物
人物是微電影劇本描寫的主要對象,是構成微電影藝術造型形象的主題。創作者通過對人物和人物的活動及其相互關系的描寫來反映生活,寄託相傳達他對生活的感受和評價。塑造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是微電影劇本的根本任務。人物形象塑造的關鍵在於性格描寫。微電影劇本的典型性,其核心就是人物性格的典型件。優秀的微電影劇本都是成功地塑造了典型人物,從而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和復雜的社會關系。 微電影劇本所描繪的藝術形象,主要由人物和環境兩部分組成。所謂環境,主要是指人與人之間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及人情關系所造成的特定的社會環境。所謂人物,則是指被這一社會環境中諸多現實矛盾,以及種種特殊生活形式所制約的性格。就藝術對生活的把握而言,劇作者的膽識與才幹,集中體現於對人物性格的發現和創造。 微電影劇本要想起脫庸而獲得新鮮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必須把人物的刻畫放在藝術描繪的核心位置。人物性格的刻畫,在透過時代、社會、人生脈搏的跳動,給人以某種思想的啟迪。微電影劇本所不同於其他敘事性文學藝術之處在於,它是用微電影的特殊藝術手段來刻畫性格。 人物還是什麼呢?人物還是一種態度。態度是展現人物觀點的一種感情和行動方式。你的人物的態度是高傲的還是卑下的?對工作和生活充滿熱情還是意志消沉? 人物還是什麼呢?人物還是個性。生活中的每個人都顯示出一種個性。你的人物是歡快的還是機智的或外向的?是嚴肅的還是內向的?是舉止可愛還是難以接近?是死心眼還是缺乏幽默感?為人冷淡還是對人熱情?
⑶ 影評中人物形象怎麼分析
影評中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 人物外形表現:
電影中的人物外形是性格特徵和視覺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影片製作中,製作團隊特別注重角色的服裝、發型和化妝。例如,卓別林是早期默片時代的標志性人物,他獨特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人物外形不僅要符合敘事背景,還需具備辨識度。
2. 人物角色的分析:
電影中的人物往往結合了演員扮演的角色和演員自身的形象。人物角色可能是具體的概念,也可能是抽象的符號。在敘事中,人物通常是情節的推動者和承擔者,有時則象徵著更深層次的意義。
3. 人物位置的表現:
在影片的攝影構圖中,人物的位置對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及人物塑造有著重要影響。不同的畫面處理方式,如人物居中、邊緣或非規則構圖,都能傳達不同的意義和視覺效果。
⑷ 如何在小說,劇本中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塑造,是劇作的靈魂。
過去兩個月,我埋頭修改電影劇本。目標只有一個:讓人物生動、真實、可愛。
以下是我在黑暗中摸索的13條私人筆記。不是師傅傳授,也未經市場檢驗。所以很可、能、是、錯、的!
1. 【你怎麼看待你的角色】
這是一個首先需要想清楚的問題。
你喜歡TA的什麼?觀眾看到了嗎?
你討厭他的什麼?觀眾看到了嗎?
你想抱著什麼態度來描述他?目前劇本,是這么寫的嗎?
更直接一點,赤裸裸地問自己:你有真情實感嗎?你有把自己代入到人物的內心嗎?你愛TA嗎?你有被感動嗎?
這個問題若不想好,十之八九會寫偏,會犯文末提到的那個致命錯誤,把角色不當人看。
2. 【逐步了解人物】
深入劇作的過程,就是和角色培養感情,逐步了解TA的過程。一點點揭開TA的生活,並一點點理解TA的心理。
以我這次寫的角色為例(有原型)——
起初,我是聽聞了他的奇聞異事,被他的無所不能深深震撼。然後我開始好奇,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當我打聽到他既有錢,又年輕,卻一直恪守單身,我很疑惑,他明明可以過另一種常規意義上瀟灑的生活,為什麼不呢?
然後我和他聊天,逐漸理解了他的世界觀和思考方式,同時也感知到他內心的障礙所在。
我開始矛盾:一方面覺得他自得其樂,其實挺好的,一方面又替他著急,想要幫他走出封閉的生活;
我想,這種逐步深入的認知過程也應體現在劇作里,讓觀眾和我一樣,對角色好奇、疑惑、理解,最後共鳴。
漸漸的,當你對人物了解到一定程度後,你會感覺他就在你面前,你知道TA會怎麼做,怎麼說。對你而言,TA就是真實存在的,不管有原型與否。你介紹的不是一個虛擬人物,而是一個身邊的朋友,
3. 【好故事的搬運工】
當我采訪角色原型時,發現了不少讓人十分意外的真相,細節生動並富有感染力,根本就不是編劇可以憑空想像的。
甚至,我認為編劇只是好故事的搬運工。那些不做田野工作的人,把「寶」全押在了自己的才華上。這風險極高,因為天才鳳毛麟角。
真正的天才編劇,是現實本身。
如果沒有原型,你可以想像你身邊和角色類似的朋友。譬如要寫強迫症,就想想自己強迫症朋友會怎麼做。
4. 【有穩定清晰的世界觀】
一般來說,主角的性格和世界觀需要鮮明,充滿存在感,讓觀眾可以清晰地感知其立場。
最理想的效果,就是在特定情境下,觀眾能預判該人物的選擇。譬如,杜月笙性格倔強、驕傲,當他面臨日軍的欺壓,以殺身之禍相逼時,我們基本能猜到他不會輕易屈服。此時此刻,戲就產生了——他若不投降,後果會如何呢?
如果你設定一個情境(譬如重金誘惑、威脅),卻不知道你的人物會如何選擇,那就說明他的世界觀還不夠鮮明。
常常問自己,是否能預判角色的選擇,是檢驗角色是否清晰的辦法。
舉一個立場鮮明的最好範例——
右邊那個偏分頭的賤人貪財好色、不擇手段、忠於冷酷法理;
左邊這位晨間劇女主角溫吞、單純、善良;
他們的理念沖突,撐起了整整兩季的故事。
⑸ 雷雨這部電影塑造怎樣的人物形象 淺析《雷雨》人物形象的塑造
1、周萍——自我
在《雷雨》中,周萍是個母親不在身邊長大的孩子,缺乏母愛,而從小長大的周公館被封建專制的氛圍所籠罩,導致周萍渴望母愛,多愁善感,性格也非常柔弱。周萍是一個自我的人,他所有的行為都是以自我為基礎。由於缺乏母愛,也沒有得到足夠的父愛,在周萍的性格中,存在嚴重的情感失落,而導致心理缺陷,性格怪僻。父親總是向他訴說他的生母是多麼賢惠、多麼魅力,所以周萍對生母有一種眷戀,非常渴望母親的愛撫。
當年輕貌美的蘩漪作為周萍的後母出現在周公館時,周萍開始將對母親的眷戀和渴望轉移到蘩漪身上。周萍具有強烈的戀母情結,而蘩漪就是對象,所以周萍不願意承認或者面對和蘩漪之間不正常的關系,將對蘩漪的感情稱為「糊塗」。事實上,周萍對蘩漪的感情就是在潛移默化中發展的,是為了滿足心理需要,而不自覺的開展一段不負責任、沖動的感情。後來,周萍愛上了四鳳,也是因為四鳳和周萍印象中生母的氣質、品性非常的相像。此外,周萍還存在「殺父意識」,他跟蘩漪明確表示過:「恨他」、「願他死,就是犯了滅倫的罪也干」。曹禺先生塑造周萍這個人物形象,用於揭示人物靈魂的隱秘、心靈的沖突甚至更深層次的因素。
2、蘩漪——病態
蘩漪是曹禺先生在《雷雨》中塑造的最為成功的悲劇形象,無論是從文藝社會學角度,還是戲劇美學角度都可以發掘出這個形象蘊含的豐富內涵。蘩漪為何會愛上周萍呢?弗洛伊德提出愛的力量非常強大,並且和性慾有密切的聯系。如果一個人的性生活不正常,則會導致性慾錯亂,只能在不是性對象的人中尋求性慾的滿足。一旦受到性壓抑,還會有一定程度的破壞欲和病態心理。蘩漪和周朴園在年齡上相差將近二十歲,所以在性愛上不可能十分和諧,所以蘩漪對周朴園會故意的疏遠,而向「不是性對象」的人尋求性慾的釋放和滿足。也就是周萍。在周公館中,蘩漪可以接觸到的男性少之又少,而周萍又和蘩漪年齡相仿,所以周萍是蘩漪釋放性慾最合適的對象。
當蘩漪意識到她和周萍畸形的關系即將被破壞時,表現出一種瘋狂的破壞欲和病態心理,她開始妒忌四鳳,想要將四鳳趕出周公館。在周萍和四鳳偷偷約會時將窗子鎖死。她披頭散發,像個幽靈一樣在風雨里奔走,在眾人面前揭露自己和別人的秘密,毫不顧忌愛子周沖的痛苦,在周萍和周沖之間製造敵意。不知是性慾還是愛的失落,讓蘩漪瘋狂,無視家庭倫理和封建秩序,最終發瘋了。蘩漪性格如此復雜不僅是因為她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生長的產物,也是生物自身條件和社會歷史環境發展的必然。
3、周朴園——偽善
周朴園是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產物,是帶有封建性質的買辦資產階級的典型。一般情況下,周朴園作為資產階級紳士,到西方留過學,接受過開放的西方思想和高等教育,年輕時也有風流成性的品行。為何在婚後會對蘩漪這樣年輕貌美的女人如此冷漠呢?
蘩漪受到五四文化的影響,追求幸福和個性解放。但是她和周朴園年齡上相差將近二十歲,所以周朴園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在心理上都很難滿足蘩漪,最終蘩漪和周萍發生亂倫。從這個角度來看,周朴園是一個處於精神失戀狀態的人,是愛情中的失落者。周朴園逼迫蘩漪喝葯,要求蘩漪順從自己,也是潛意識的希望彌補心理上的失落。蘩漪的冷漠和抗拒促使了周朴園心理上的變態,而周朴園的專制和冷漠又促使了蘩漪的病態。周朴園對蘩漪的不滿和愛情的失落讓他開始回憶和侍萍當年的情愛,周朴園保留了家中的舊式傢具和侍萍的相片,向兒子周萍說侍萍是如何賢惠、善良。而在侍萍出現在周公館時,周朴園又表現出一副冷酷無情的樣子。這是因為周朴園有戀舊情節,將對過去和侍萍美好生活的回憶轉移到傢具和相片上,但是僅此而已,對侍萍本人並無懷念之意。從本我上看,周朴園是一個變態、扭曲的人,而從超我上看,周朴園在努力扮演一個封建家庭最具威嚴的家長,為了體面,不能和蘩漪離婚,也不能對蘩漪打罵以泄不滿,只能以「合情合理」的方式——逼迫蘩漪喝葯,來讓蘩漪順從自己。曹禺先生筆下的周朴園就是這樣一個矛盾、偽善的存在,這也是本我和超我之間矛盾沖突使然。
⑹ 電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電影中的核心在於塑造人物形象,這是推動故事發展的關鍵。電影大師希區柯克曾強調,觀眾真正的興趣點在於影片中的人物,而非技術手法。因此,人物形象塑造在電影中至關重要。
塑造人物形象可以從內外兩個層面著手:外在形象與內在形象。
外在形象包含外貌、語言與環境。外貌包括人物的體態、著裝、發型和飾品等,反映了個人的外在特徵。語言不僅涉及對話,還包括肢體語言和表情,能直觀展現個性。環境的設置則會影響觀眾對角色的理解,不同場景下的角色形象截然不同。
內在形象是指人物的價值觀、慾望與潛意識。通過外在形象的展現,觀眾可以窺見角色內心的世界。內在形象的構建,是通過外在細節的描寫來實現的。
視聽手段在塑造人物形象中起到強化作用。通過服裝、化妝、道具和美術置景等手段構建外在形象,拍攝現場還可以進一步通過景別、光線、人物在畫面中的位置、大小和角度等技巧強化形象。
具體來說,景別的變化可以調整角色在畫面中的呈現方式,光線的運用能塑造角色氛圍,人物在畫面中的位置和大小決定角色的權重感,角度的選取影響情緒表達。此外,鏡頭選擇、調度,如長焦或短焦、平拍、仰拍或俯拍,以及圖像的穩定性或動態性,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塑造角色形象,甚至通過高速攝影(慢動作)等技巧增添角色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
綜上所述,電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一個綜合性的藝術工程,通過內外形象的構建與視聽手段的巧妙運用,能夠為角色賦予豐富立體的個性,推動故事發展,引領觀眾深入角色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