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式電影膠片為什麼用鐵盒裝
老式電影膠片燃點很低所以用鐵盒裝。
早期電影膠片的片基是用硝酸纖維酯製造的,其成分與火葯棉近似,極易燃燒,對保存及放映要求非常嚴格。
七十年代之前的電影膠片大多是易燃片,放映時由於斷片容易自燃。七十年代開始的電影膠片稱謂安全片,一般不易燃燒。
B. 你還記得70.80年代農村放電影的經歷嗎
夏天: 一地瓜子殼、腿腿蚊子包、人人自帶凳、足足幾村人、影幕正反看、老少眼直盯、青年軋熱鬧、趁機找對象、看到桃色境、心跳手不正、起鬨吹叫子、嚇跑大姑娘、中間暫休時、忙著找茅坑、小孩手中抱、頭無著落靠、大人只管己、繼續等下續、一部心酸淚、哭得噠噠涕、一部喜鬧劇、笑聲滿天飛……,電影結束,下次再回!!![笑哭]
我是1976年10月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農村的,那個時期的鄉下文化大多是電影。隔三差五的周邊的村莊都有放電影的,影片大多都是看過的,為了消磨時間,我們男女知青結伴而行。農村那時放電影就像過年一樣,有的連續放二三天,外村的來看電影,就像是走親戚。放電影前,早早就把凳子放在銀幕前,特別是孩子們的高興勁,很有意思。
那時的文化主要還是匱乏。
看一場露天電影,在農村人眼裡,遠遠勝過現在人看春晚,是那個時代人們的最高精神享受!
農村的電影生活是從知道要放電影時開始的,一個村要放電影了,都是提前通知的,從這時開始,村子裡就開始沸騰了,大人小孩奔走相告,無論是否已經得到消息都要告訴一番。大人們開始緊鑼密鼓地把自己家的活忙活完好靜心地看電影,孩子們開始設計准備自己看電影時吃的小食品,當然不是買而是自己到山裡采。
放電影當天,大隊要派一掛馬車到公社裡把放映設備和放映員接到村子裡,這時孩子們就成群地圍在放映地了,帶著好奇心看著這些設備;成年人就老早地幫著放映員架設銀幕,銀幕最初是窄的,後來變成寬銀幕了;待到黃昏時分,全村的男女老少、全家的老小,就紛紛的從四面八方向放映場聚集。不過,因為當時 社會 治安不好,家裡要留一個看家的,一般都是老年人。
那個時代電影片子少,還是黑白的,經常重復放映,那也百看不厭,甚至電影的台詞都能背下來。
那時農村放電影,是一個社交大平台,通過看電影,全村百姓在溝通交流,小夥伴們在加深感情,年輕人通過看電影談成戀愛的也不在少數。當然,因為擁擠了、擋視線了、踩腳了等等,口角的、打人甚至打群架的也時有發生,不過這也不影響人民對看電影的迷戀程度,因為很多人都是步行十里八村跟著放映員看電影的。
那個時候看電影不只是文化,更是一種生活,是過來人的一種永恆記憶,美好的!
回憶起少時看電影,那是非常興奮的事。當年我村有驗軍,又是公社駐地,看電影的次數各外多。當著到部隊的放影車駛來,那心情別提多高興了。經常不吃飯就直奔放影場,早早的等待著電影的播放。今天想來還存在時的感覺。
71年的,那時家裡都沒有電視 ,村裡放電影成了一件大事,喇叭通知時間,很早就搬個小凳子去佔地方,那時候村裡放電影真是熱鬧,幾乎全村的人都過來看電影,不愛看的也過來湊熱鬧,鄰村的年輕人也登著自行車 過來乘機看有沒有好姑娘。[笑]
那時候雖然落後,窮!但是人都很單純,過的很快樂,沒有現在的車貸,房貸的工作壓力,沒有現在的人心叵測……
現在的到底怎麼了,生活條件這么好,可是人每天都生活在忙忙碌碌之中,壓力、攀比、嘲笑是現在人都有的素質。吃的好東西比以前多了,用的也都是現代化了,但唯一就是病人比以前多了,也更年輕化,可怕的癌症卻成常態了!
這是現在人共同的話題,回憶以前很有感觸,但是只能在記憶當中!
我是古稀老人,親歷五十年前的農村文化生活,如果有電影看,就是特別快樂!
那時候的人民公社,除了廣播站讓農村家家都有廣播音箱之外,還有電影院或者放影隊。電影院看電影,大部分是免費的,節假日全天輪番播放最新的影片,就需要花兩毛錢買電影票入場。其他時間只有夜晚放一兩場電影看看。
放影隊,就是去各個建設工程的工地或者生產大隊放電影,全部都是免費的。例如,大型水庫建設工程,一般都是幾萬人,按照人民公社為施工團,分別駐扎在周圍山頭上,每天晚上,各個公社的放影隊播放各種電影,那可是非常熱鬧的地方!
再例如,電影隊輪流到各個生產大隊放電影,都是免費的,一般都是當時的熱播片。播放正片之前,首先播放半小時左右的科普宣傳政策講解的節目。
還例如,駐軍營地,普遍都有電影隊或者電影院,經常免費為人民播放電影;周圍的各個人民公社電影隊,也去駐軍營地慰問放電影,就是當地軍民聯歡晚會;
還有大型的國防施工現場,一般都是施工工期很長,人員很多的五湖四海的民兵,周圍的各縣電影隊輪流來放電影慰問一下 ,幾乎天天看電影。
特別慶幸的是,看過電影《洪湖赤衛隊》之後,湖北省歌舞團《洪湖赤衛隊》劇團來到我們這里,現場演出《洪湖赤衛隊》,他們都是明星啊!
電影院
小時候家在三線廠,每個月一次的電影放映給大家帶來了許多的歡樂!放映前都會提前通知,最興奮的就是孩子,每個人都從家裡抱著小板凳,甚至拿著塊磚頭到影院前的空地上佔位子,廠醫院的一側院牆就是放映的幕布,每次放映完,大家都意猶未盡,興高采烈的討論著回家去[呲牙][呲牙][呲牙]
我七十年代在新疆托克遜縣伊拉湖鄉(原稱前進公社)下鄉當知青時,條件差看一場電影要跨一至三個大隊,路途遠,我就到老鄉家借用毛驢(關系好才給借)騎著毛驢去看電影(看電影人多沒有座的椅子,我就騎著驢看)電影基本上都是樣板戲和抗日、援朝的老電影……
C. 七八十年代晚上農村放電影,為什麼必須留下一個人看家呢
記得小時候農村那時村裡沒有電,到了晚上小孩子也沒什麼娛樂活動,大多吃完飯到村裡空曠的地方跳馬、捉迷藏,不到大人喊著回家是不會走的,要數最熱鬧的就是晚上放電影,一個發電機、一個大布幕、兩個帶窟窿眼的圓盤膠帶、一個白熾燈泡,村裡人只要有一人知道哪裡放映電影,整個村子的人都會知道,晚上比白天趕集還熱鬧,誰都不想呆在家裡,但是那個年代小偷也多,家裡必須留人,我家一般都是我母親。
綜上,七八十年代農村放映電影,基本都是全家出動,我家基本都是母親看家,露天電影是我難忘的回憶。
D. 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七十年代的農村露天電影,如果那村晚上有電影,會傳的很快,而且會興奮很長時間,那怕是看過幾遍的「三戰」也是提前吃飯,老早的去佔地方的。
七十年代農村的露天電影,最明顯的是一部放映機,中間要換四回膠片。看到正過癮的時候換膠卷,大家會不約而同的喊一嗓子。
有的電影看過幾遍了還是要去看,甚至跑到其他村去看。孩子們基本都不拿板凳,都是坐在地上,演到一半就都躺在地上睡著了,大人們都散場了,才有醒來回家的。
到了八十年代初,只要是站在旁邊看的小青年,基本注意力都在旁邊的女孩身上了。
陸續的有了電視 ,電影在農村就失去了市場。
時間的推移,讓該出現的事物必然出現。該消失的也必然消失。
就怕電影機和發電機出故障!還怕天氣不好!夏天怕下雨!冬天怕下雪!一年四季怕刮風!那時候農村沒有 娛樂 活動!唯一盼望的就是公社的電影隊進村給放場電影!那時候看場電影就象過年似的盼啊盼啊!啊總算是把你們給盼來了!一聽說今天晚上咱們村放電影!那個高興勁呵!真是要多高興有多高興!
這個在露天看電影是我們小時候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影像中太深刻了,那個時候先帶上小板凳去佔位置,喊上小朋友,一片空地上擺著放映機還搭了一個白布架子。
專用放映機
90年代好樸素啊!
人們坐在一起好溫馨啊!
在學校讀書每個禮拜五也會看電影。全校一起看。真好,那個時候覺得新鮮人滿為患熱鬧的很,很喜歡那種感覺。
年歲大一點的人們都會有在農村看露天電影的經歷,現在回憶起來快樂無比、幸福滿滿。
那個年代人們主要的業余文化生活,就是聽廣播、讀報紙、看雜志、讀小說、偶爾看看露天電影,雖然單調了一點,但都很快樂,也很享受,更是滿足。那時候人們茶餘飯後討論的話題多是你幫我、我幫你、互幫互助、家常理短,有時間會談論電影里人物場景、孩子成長、集體福利、生產隊建設、公社大幹快上的發展情況、國家新聞與新政策等,每個人都用飽滿的政治熱情和高昂的革命鬥志,投入到家鄉的生產和建設之中。那時候的人們不物質、講奉獻, 社會 公平和諧,不講房子、車子、票子,沒有黃賭毒,有的只是:合作醫療到農村去,農民享受到免費的醫療待遇;開展青年學生上山下鄉運動,接受農村教育;發展集體經濟,壯大集體利益,建水庫、修橋梁、開荒山、修梯田,加快三線建設,實現農業機械化;在學校里,學生們朗朗的讀書聲、訓練、打球的喝彩聲、音樂課甜美的歌聲,一幅最美麗、最動聽、最活潑、最充滿活力、最歡快動人的畫卷展現在眼前;公平的集體經濟生活,人們活得輕松、活得純真、活得 健康 、活得幸福感爆棚;那時候的 社會 風尚良好,電影都是滿滿的正能量,整個 社會 崇尚敬老愛幼、團結互幫、積極向上、大公無私,沒有爾虞我詐、坑綳拐騙。
那時候的農村天空是藍藍的,田地向圖畫一樣整潔有序,開工的鍾聲、有線廣播的喇叭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號子聲,涓涓小河的流水聲,真是美妙至極,特別是晚上看上一場露天電影,真如同過節和參加盛會一樣,讓人彷彿置身於仙境。
在黑燈瞎火的農村夜晚沒有什麼 娛樂 項目,免費露天電影這種大眾消費很受歡迎,不論是戰爭片還是喜劇片都是鄉親們的精神大餐。
影片上影還早,大夥就匆匆吃過晚飯趕往空曠場地,一手牽小孩一手拿木凳,不時和熟人打招呼;一個個眼神里充滿了精彩故事的期待。
搶占靠前的位置是每個人心裡的一件大事,因為坐前排可以看清楚、聽真切,還沒有人干擾;於是大家想方設法往前坐,笑臉多了,客氣話此起彼伏。
電影正片開始之前加一段宣傳片,什麼沼氣修建、蠶桑管理等等,小孩子不感興趣,在人群里追逐、打鬧;一些准備找對象的男青年醉翁之意不在酒,眼神不住也往女青年身上瞟。
正片終於開始,喧鬧的廣場變得啞雀無聲,人們的表情變得嚴肅起來,眼睛都不肯多眨,生怕精彩情節一閃而過。
電影劇終,大夥歡呼起來,議論著故事的每一個細節;忘記了寒風的吹拂和坐硬板凳的疼痛,過了一把癮足夠了。
當時的電影只有七部樣板戲,每部都看多遍,其中故事情節耳熟能詳,因當時沒有別的 娛樂 項目,還是得知大隊要放電影還很興奮。
當時看電影最怕的是下雨刮風,當時的孩童,一聽說大隊要放電影,打聽放什麼故事片,即使看過多遍也很興奮,不午上課都聽不進去老師所講,放學後早早搬上橙子,去操場站地方,並在地上挖個小坑,尿尿用,早早盼天黑,最擔心的是後邊一打架,總怕是自己哥參與打架,當時青年總愛打架。
總之當時看電影,風里來雨里去,可少年的我是快樂的。
在我的印象中,農村放露天電影,應該是從1964年農村 社會 主義教育運動(簡稱四清運動)開始的,那時縣電影院組織了農村電影巡迴放映。因為農村面積廣,縣里下農村的放映隊才幾個,因此,在農村看上一場露天電影,也是很不容易的。我們只要一得到周邊有放映電影的消息,就會興高采烈,奔走相告。
天黑了,大人們在隊里出工的散工了,我們這些小朋友也把牛關進牛棚。大人們就開始准備走夜路的照明,用干衫木皮或者干麻桿束成一把,也有用干竹片的,然後用繩子縛緊,點燃後就是很好的照明物了。院子里走夜路也有用手電筒的,這些人家大多是有人在外面參加了工作的。
記得看第一部露天電影好像叫《奪印》,說的是階級敵人用糖衣炮彈進攻,腐蝕拉攏幹部,使他們喪失階級立場。劇中一句台詞,至今仍然念念不忘,一個美女地主婆在喊:「何支書,吃早飯啦!"
我與院子里的一個老光棍,算是影迷了。老光棍輩份大,算起來是我的高叔祖了。只要周邊哪個大隊有電影,走七八里夜路,我們也會在所不辭。因此,當時流行的一些電影,我們大多數看過。比如《劉三姐》,《打銅鑼補鍋》,《渡江偵察記》,《上甘嶺》,《地道戰》,《地雷戰》等等。七十年代後,我招工到了到了後來的國企,我們廠里也有放映機,每周都有電影看。
八十年代初,一種更加輕便的,適合於農村放映的8、75拷貝小型放映機問世,農村電影得到了進一步普及,我們縣每個鄉都成立了電影放映隊,群眾看電影不再是一種奢望,可以就近在家門口看露天電影了。
要說體驗,還真是有一點,感嘆我們的 科技 發展得真快。我們過去要跑老遠才能看到的電影,現在坐在家裡,想看什麼影片,點開就有,為我們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現在的人,誰還願意走夜路,去看露天電影呢?
科技 發展快,替代也在加快。這些年電視替代了電影,現在又興起了手機熱,真的要與時俱進,努力學習,才能不落伍啊。
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農村的人民公社有一個小放映隊,晚上掄流到各村放電影,電影的名字就是那幾部老片子,一個影片重復放半個月,我們幾個小孩子也到各村亂竄場場不耽誤。電影都是在農村的麥場或戲台前放映,小孩子在天還沒有黑下來,就把小橙子,馬扎子,長板凳擺在了電影場上,叫"佔地方"。在室外看電影,夏天蒼蠅、蚊子到處飛,咬的人們滿臉起泡;冬天看電影,則凍的腳丫子疼,凍的小耳朵直發癢,冬天在室外看電影太冷了!
太好、太熱鬧、太開心了!
遺憾的是,那場面回不去了。 可以說,那是我們童年時最快樂的事情。每年夏天,只要村裡來了放電影的,那村裡的娃些不知要多高興呢!村子裡一下就沸騰了。到處都聽見娃些大呼小叫地喊:「演電影啦、演電影啦!」一聽到這個好消息,我們那些小夥伴們心裡就樂開了花,大們也著急地早早地做好晚飯,准備著吃過飯,搬上凳子去我們的學校院里看電影。男女老少都要去的。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拄著拐杖也要去,下至吃奶的孩子,年輕的媳婦們抱著孩子,一邊餵奶一邊看電影,什麼都不誤。院子里擠得滿滿當當。為了讓電影早點開演,你看吧!有的幫忙拉屏幕,有的幫忙擺放機子,有的幫忙搭檯子,反正是忙得不亦樂乎!聚集在一起的孩子們,你看那耍鬧、玩吧、就別提有多高興了。滿場地跑嗎、鬧呀!大人們坐在一起,也是你一言我一語地說個不停。雖然是晚上了,但那時候,那個學校卻是我們歡樂的海洋。
多年以後,我們長大了, 社會 發展了,家裡都有了電視,人們漸漸地就不看電影了,也沒有有再來村裡放電影了。尤其現在人們有了手機,人們更是能隨時方便地想看什麼看什麼,誰還願意那樣半夜三更冷冷地守在露天院子里看電影呢?現在的孩子想想都不可能。但,我們小時候,那可是真實的,快樂的日子。多麼美妙的回憶啊!寫著、寫著,我都快樂著!
農村看露天電影,最鼎盛時期是文革結束後的七十年代未期及八十年代。那時候經過文革十年中的娛樂單一單調,十億人民看八個樣板戲。到一下子解放放開,大量的文革前拍攝的故事片,進口譯製片復映,加上當時農村文化文娛節目嚴重缺乏,電視未普及。所以農村每一次放露天電影都好象節目一樣,隔村隔鄉都來觀看,真是人山人海。我有幸曾經當過那個時期的,農村流動電影隊中的一名放映員。見證和經厲過那段非凡歲月,終身難忘,現在還很懷念那個時期一些場景。農村流動電影,分為三種機型,一種是35mm的,稱為大機隊,由兩部放映機組成,中間不用停下來停映換片,跟電影院一樣機型一樣放映形式,畫面及聲音質量較好。第二種是16mm機型,稱為中機隊,單機放映,因此換片時要停映,是農村電影的主力軍,這種機型的拷貝(放映用的膠片)最多,影片內容最齊全豐富。第三種七十年代未期才出現的8.75mm機型,是35mm拷貝的四份之一,稱小機隊,是普及型。此機種靈活簡單方便,很適宜轉移場地,深入到每一個角落。
E. 七十年代末到八九十年代 不是家家戶戶都有電視嗎
不是的,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只有部分機關單位和少數家庭有電視機,多數都是黑白機。當時電視信號都是無線傳送,除了大城市裡電視台近的用戶可以用室內天線收看,較遠的用戶每家都要安裝一個10米以上的天線才能勉強收到電視節目,而且畫面非常模糊。到80年代中期彩電開始普及,到八十年代末幾乎家家都有了電視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