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戰爭電影經典前10名有哪些
1、《拯救大兵瑞恩》
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是夢工廠1998年出品的一部戰爭電影,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湯姆·漢克斯、湯姆·塞茲摩爾和馬特·達蒙等聯袂出演。
影片於1998年7月24日在美國上映。電影描述諾曼底登陸後,瑞恩家4名於前線參戰的兒子中,除了隸屬101空降師的小兒子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3個兒子皆已於兩周內陸續在各地戰死。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得知此事後出於人道考量,特令前線組織一支8人小隊,在人海茫茫、槍林彈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並將其平安送回後方 。
2、《珍珠港》
影片《珍珠港》是試金石公司2001年出品的一部劇情電影。由邁克爾·貝執導,本·阿弗萊克、凱特·貝金賽爾和喬什·哈奈特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1年5月25日在北美地區上映。電影講述了雷夫和丹尼這對好兄弟在參軍時結識女護士伊夫林。雷夫主動請纓參加英國空軍的作戰,被擊落掉進海里。而伊夫林得知噩耗悲痛萬分。
3、《兵臨城下》
《兵臨城下》是由讓·雅克·阿諾導演執導,裘德·洛、艾德·哈里斯主演的電影,2001年在中國大陸上映。影片改編自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創作的同名紀實小說。該片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紅軍傳奇狙擊手瓦西里·柴瑟夫與德軍頂尖的神槍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一場生死之戰。
4、《巴頓將軍》
《巴頓將軍》是由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於1970年出品的歷史片,該影片由弗蘭克林·斯凡那執導,喬治·C·斯科特、卡爾·莫爾登、詹姆斯·愛德華茲等主演。影片主要介紹了1943年在北非,英美盟軍遭到綽號叫「沙漠之狐」隆美爾元帥率領的德軍反擊,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戰斗,結果美軍遭到慘敗陷入了困境的故事。該片於1970年上映,獲4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等7項獎。
5、《辛德勒的名單》
《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根據澳大利亞小說家托馬斯·肯尼利所著的《辛德勒名單》改編而成。是1993年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的一部電影。影片再現了德國企業家奧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與其夫人埃米莉·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傾家盪產保護了1200餘名猶太人免遭法西斯殺害的真實歷史事件。本片包攬了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的7大獎項及第51屆金球獎的7項大獎。
6、《獵殺紅色十月號》
《獵殺紅色十月號》是由約翰·麥克蒂爾南執導,肖恩·康納利、亞歷克·鮑德溫等人主演的一部劇情片。影片講述了紅色十月號核潛艇在首次航行中突然改變航線導致蘇、美兩國分別對其進行追蹤或獵殺的故事。
7、《桂河大橋》
庫布里克對戰爭的深刻反思,看過後使人對戰爭產生恐懼。這部榮獲七項奧斯卡大獎的英國片有著英國式的嚴謹結構和紳士般的節奏。影片反映二戰期間一群英國士兵在日本戰俘營的故事,雖然沒有什麼正面的刀槍交鋒,但對人物心理的刻畫頗獨具匠心。
8、《現代啟示錄》
《現代啟示錄》是一部以越戰為背景的影片,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導演,馬丁·辛、馬龍·白蘭度、羅伯特·杜瓦主演。影片於1979年8月15日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越戰期間,美軍情報官員威爾德上尉奉命除掉庫爾茲上校。接到命令後,威爾德率領小分隊,冒險乘小艇深入柬埔寨。
9、《黎巴嫩》
《黎巴嫩》是由Israeli Film Fund公司於2009年10月15日推出的一部戰爭反思題材影片,該片由以色列導演塞繆爾·毛茨的執導,由邁克爾·默斯諾、奧斯瑞·科恩等主演。該片講述了第一次黎巴嫩沖突戰爭四位以色列坦克士兵的遭遇。該片獲得了第66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10、 《野戰排》
《野戰排》是1986年上映的一部美國戰爭片,由奧利弗·斯通執導並擔任製片人,湯姆·貝倫傑、威廉·達福、查理·辛等聯袂主演。該片講述了一名天真的新兵被編入一個步兵分隊,在與其他戰士一起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他很快就明白了一個殘酷的現實「戰斗的唯一理由其實是想方設法讓自己可以活下去」的故事。
⑵ 黎巴嫩電影劇情介紹 黎巴嫩電影評價怎麼樣
《黎巴嫩》是由以色列導演塞繆爾·毛茨的執導,由邁克爾·默斯諾、奧斯瑞·科恩等主演的一部戰爭反思題材影片,電影講述了第一次黎巴嫩沖突戰爭四位以色列坦克士兵的遭遇。該片憑借出色表現,獲得了第66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⑶ 何以為家電影講的是黎巴嫩的,黎巴嫩應該是有錢的國家怎麼和電影展現的不一樣
你好,黎巴嫩並不是一個有錢的國家。這個國家可能以前比較富足,但是現在的連年戰爭已經使它步入了貧困的軌道。經濟極速下降,人均收入很低,生活更談不上安穩。
所以我們要珍惜和平,只有和平生活才能越來越好。
⑷ 電影黎巴嫩演的是什麼
電影《黎巴嫩》
該片講述1982年的一天,黎巴嫩戰場上來了四名年輕的坦克兵,他們獨自駕駛著一輛坦克駛進了一個平民村莊。這四名年輕的士兵沒有任何作戰經驗,甚至連駕駛坦克也是剛剛學會的。在這個村莊里,他們的任務是配合地面作戰部隊清除那些看上去是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恐怖分子。
他們的指揮官是賈米利(奧斯瑞·科恩飾),在他的指揮下,這次行動的要點是「快速、簡單」。然而當坦克進入村莊那一刻起,這次的任務就不那麼簡單了。他們和地面部隊失去了聯系,毫無作戰經驗的坦克兵們像是無頭蒼蠅一樣亂跑亂撞。一次簡單的軍事任務也就變成了屠殺。
⑸ 電影黎巴嫩觀後感
電影講述一輛坦克參加戰斗的故事。在第五次中東戰爭開始前,以色列軍隊的一輛坦克進入戰場。坦克中有四人,炮手、駕駛員、裝彈手以及車長。戰爭開始前,資歷最老的裝彈手與車長發生了一番口角。戰斗開始,因為炮手是新手非常膽小,所以沒有打出炮彈,使得一個步兵受傷致死。戰場指揮官很生氣,訓斥了坦克中的四人。隨後,死戰士的屍體被放入坦克內。於是,乘員們在臭味中戰斗,直到直升機將屍體運走。戰斗一段時間後,坦克與步兵來到一個居民區。可是,坦克被突然出現的敘利亞人打中。坦克沒有損壞,敘利亞人成為了戰俘。通過與上級聯系,戰場指揮官才知道部隊偏離了航向,上級命令他們原地等待。一段時間後,兩個長槍黨人奉上級命令他們出,並恐嚇了一番敘利亞人。深夜中,坦克在跟隨長槍黨人途中與步兵失散。長槍黨人向車長說了幾句話後,就先走了,這使得坦克內的四人很驚恐。這時,戰場指揮官聯繫上他們,讓坦克不惜一切的前進,否則他們會死。就這樣,坦克不停地射擊、前進,終於逃出城市來到野外,但是駕駛員卻戰死了。
本片是一部特別的電影,它特別在編導第一次將鏡頭對准坦克內部。以前看戰爭片,都是看戰場上的坦克多麼神武威猛,大肆殺敵,很少有表現坦克內的戰士們真實生活與精神狀態的影片。透過本片,真的可以「一窺究竟」了。從這一點上來看,本片非常優秀。從電影開始直到結束,根本沒有大規模的槍戰與炮擊,只有一些殘片式的畫面告訴觀眾們:我們的主人公是在坦克中,而故事則是進行中的戰爭。否則的話,只會讓大家以為他們四人在玩電子游戲。瞄準鏡里的圓形畫面、四個戰士的面部特寫、對講機中此起彼伏的聲音,以及坦克發動機轟隆隆的響聲,電影就憑借這些,將一個真實的戰爭場面展示出來、將一個密閉空間壓抑的氛圍塑造的如同身臨其境。總之,本片新穎獨特,因為它走了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拍攝坦克內發生的故事。
至於電影其他方面,就很「好萊塢」了。對戰爭悲慘景象的描繪、新兵的怯懦、老兵的殘忍,恐怖分子的飛揚跋扈,以及士兵對家的眷戀,等等這一切都是好萊塢戰爭片中頻繁出現的俗套,即使放在一部以色列電影中也是如此。這些無法提升電影的整體素質水平。盡管如此,本片還是一部很主流的反戰片,通過四個士兵的視角,表現出普通人捲入戰爭後的精神狀態。此外,通過婦女與女孩的場景,也可以看到戰爭與和平只是一念之間的事情。寫到這里,讓我想到人的生命有多麼的脆弱,人生就是在拼搏!影片的四個主要人物,則是影片表現主題的重點,不會駕車的司機、不敢打炮的炮手、只想回家的裝彈手與唯唯諾諾的車長,這就是不義之師在戰斗中的真實狀態。看到這四個人,就知道戰爭帶給人們的是什麼了。總之,影片主題是俗套的「反戰」,只不過本片不是美國人拍攝的,而是以色列人。
電影拍攝方面很出色。前面寫到電影發生的空間是密閉的,所以編導們就非常神奇的將這個密閉空間拍攝得有聲有色。緩慢滴滿的油池、成員們日漸疲憊的面容、艙壁上的各種彈痕,以及成員們緊張的情緒,這些都恰如其分的演繹出戰士們恐慌、沉重的心理。這些正是編導出彩之處,通過巧妙地剪輯、適宜的節奏,將各個場景的畫面搭配的完美無缺,不僅讓觀眾們信服,即使片中人看過之後也會全情投入其中吧。通過這些,可以肯定本片編導雖然不是好萊塢知名導演,但他對於電影技術的掌握已經不遜色於他們,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一方面,是電影的優點。
演員方面讓我很不滿意,因為劇中演員相貌很像。尤其是四個坦克乘員中,車長與炮手的相貌太相像了,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我根本沒有分辨出來誰是誰。只有看完電影,又大致瀏覽一番後,才弄清楚誰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編導太難為我們觀眾了吧,弄了兩個長得像親兄弟的人拍攝同一部電影,有沒有搞錯?!或者是,猶太男人長得都太像了?哎!至於演員們的演技,他們每一個人都很出色,具體不多說了。
總結一下。綜合以上可以看到本片雖然故事背景與好萊塢不同,但主題、拍攝方式以及表達的思想都是一致的。只有電影描述的范圍——坦克之內,是影片獨特之處。本片能夠獲得金獅獎,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剛才說過的描述對象,一是編導嫻熟的拍攝技法。
⑹ 冷門佳作,最近幾年看過的最好的戰爭片
11、《雅多維爾圍城戰》,愛爾蘭戰爭片,講述上世紀60年代初的剛果,愛爾蘭駐守部隊,面臨法、比派遣的雇傭兵侵襲而艱難抵抗的故事,戰爭場面不少且比較慘烈。
⑺ 黎巴嫩的影片評價
《黎巴嫩》也許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反英雄主義的電影,在影片里,沒有人對戰爭有興趣,沒有人是天生的好戰分子,讓這樣一群人去打仗的確具有極強的諷刺意味。他們在戰場上所表現出來的所謂的勇猛和頑強,不過是這些年輕的士兵對長官和上級的義務。正如同影片中的台詞:只有人才是鋼鐵之軀,坦克不過是一攤金屬。(1905電影網評)
影片實在是扣人心弦。整部電影都在一部坦克內部拍攝完成,這一點讓人印象深刻。(李安評)
影片中所有的戰爭畫面都是通過坦克車上的一個瞄準鏡來表現的,鏡頭里的死亡和鮮血,在被摒棄了其他背景干擾之後,顯得更加觸目驚心。如此伸手可及的觸感,來自於導演真實的人生經歷。影片開場的那個向日葵田野,甚至從瞄準鏡里看到的死亡。該片是一場令人信服的重演再造。也許枝節內容上可能沒有百分百精準,但令人無法忘記。(中國網路電視台評)
⑻ 黎巴嫩電影的介紹
黎巴嫩電影是由於以色列的侵擾、國內政治形勢不穩定、連年內戰,影響了電影發展,大部分導演流亡國外,許多影院被毀。80年代主要的影片有《避難所》(1981)、《爆炸》(1983),兩片導演均為哈布澤烏。